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贬黄州思想分析

合集下载

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学术论文)

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学术论文)

2009.11学教育潘美明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可说是一个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天下的文化巨匠。

但他的一生,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忧患频仍,坎坷多舛。

他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苏轼秉持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态度。

不过之后哪怕一再贬谪,他还是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而横遭贬谪的苏轼,能在人生逆旅、仕宦险境中,做到任天而动、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又缘于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

正如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苏轼复杂思想的构成因素,除了“儒家的底子”,还有“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

[1]一.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苏轼出生于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年少时即以东汉的“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

仁宗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双双高中进士。

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经历极大地激发了苏轼的功业理想,他觉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马上寄子由》),立志要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

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主动请求外任。

在任职地方官期间,苏轼确实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卓著。

初任凤翔签判,他为舒民困,改革“衙前役”。

任杭州通判,他访问民间疾苦,了解运河堵塞的情况。

任密州太守,他率领民众,灭蝗减灾。

任徐州太守,筑堤抗洪,“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宋史·苏轼列传》),最终取得抗洪的胜利。

他还亲身视察监狱,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

此时的苏东坡,正实现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

他的作品中也洋溢着对生命永恒价值的追求,体现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弘道济世的生命观,如“著书多暇真良计,从宦无功谩去乡”(《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富贵一朝名不朽”作家研究0742009.11学教育(《石鼓》),“功名意不已”(《韩子华石淙庄》)。

苏轼的风雨叫烟雨——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解读

苏轼的风雨叫烟雨——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解读

苏轼的风雨叫烟雨——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解读苏轼的风雨叫“烟雨”——对“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解读作者:张训海天有不测之风云,谁人不遭遇一二次雨呢?突兀其来,把人淋得像只落汤鸡,人避之躲之唯恐不及,这些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公元1082 年的春,苏轼“沙湖道中遇雨”,那是场骤雨、大雨,也是场恶雨。

苏轼此时因“乌台诗案”正谪居黄州,死里逃生的谪客应该“拟把疏狂图一醉或“把酒问青天”,但他躬耕坡地,遇雨时不惊慌失措,不作落难之想,不见狼狈之状。

他不怕不惧,从容优雅,“何妨吟啸且徐行”,他是个儒者勇士,更是提得起、放得下的不倒翁和硬汉子。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望江南超然台作》)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可见一斑。

“酒醒却咨嗟”诗“酒趁年华”,诗人识得解脱苦闷、自我排遣的人生法宝。

林清玄说:第一流人物,是能体会人间清欢滋味的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苏轼当然是第一流的人物,是个能于苦难生命中找到人生滋味的人!宦海沉浮,三起三伏,苏轼于惊涛骇浪上舞之蹈之。

46 岁的苏轼,即使能“老夫聊发少年狂”,但他早已褪尽那份轻狂,他对人生的一切遭遇处变不惊,处之若常,他异常冷静,他有应对一切变故的足够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硬力。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即便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会让人病困,但苏轼喜欢这场雨,感激这场雨,他觉得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雨。

因为他可以在雨中“身如不系之舟”,“载歌载舞”,自得其乐。

2010 年网络上曾喊红一首《大雨》的小诗:那天大雨,你走后/我站在芳园南街上/像落难的孙悟空/对每辆开过的出租车/都大喊:师傅//苏轼的超凡脱俗并不浑然天成,面对人生的巨大打击,他就不痛苦失落,不愤懑失意?泰然处之需要时间过程,超然物外也需要物质媒介。

正如这首《大雨》小诗所写,面对不能叫喊不能挽回的背影终于消失不见,一切尘埃落定,而大雨不停,浑身湿透无比狼狈,同样狼狈和委屈的还有一颗受伤茫然的心。

一蓑烟雨任平生 论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 论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论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时期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等。

苏轼的文学作品和诗学成就是宋朝文学的最高水平,他的诗句让大家追憶至今,洋溢着抒
情的趣味和哲理性的思想,他只要会写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尤其是以《赤壁赋》、《念
奴娇词》闻名。

对于面对逆境,苏轼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句话说明苏轼在遇到逆境时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柔韧、可变的态度,他相信态度的调整
可以为自己挖掘出新的可能性和力量,这种态度有一种勇气和时尚。

苏轼一生困苦,家境本浅,从小经历饥寒交迫,缺少温饱,饱受挫折包括失业、考试
失败、拒官等,在挫折之中,也没有丝毫灰心和颓废,反而不屈让困苦,学习自强,在文
学上大显辉煌,实践了人生态度的积极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当苏轼贫穷的时候,他总是站
在宽广视野的高度,坚定顽强的态度看待世事。

在《定风波》中他写到:“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用一种不
畏坎坷勇敢前行的精神,总是有一种乘风破浪的豪迈,把自己的人生态度与大自然的灵性
融为一体,有一种清雅的态度。

苏轼曾经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苏轼的人
生态度,就是在逆境中保持高洁的精神,他知道把自己的心打磨得璀璨,一切充满变数,
才能做到永不言败。

无论是失去家计,还是考不上官,苏轼都懂得如何面对困境,他将苦
难和恩泽都视作平等,知道如何释怀,把精神寄寓在宇宙之中,这种人生态度,正是苏轼
乐观勇敢面对逆境的深层本质。

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及现实意义

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及现实意义

论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及现实意义
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和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把握生活的实际性。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没有追求虚无的理想,而是把握生活的实际性,把握住自己的机会,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断谋求发展。

他在黄州参加考试,担任官职,积累了财富,增加了社会地位。

二是坚定信念。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所干扰,不被外界的压力所影响,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不被外界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是增强自我意识。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增强自我意识,他不断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我素质,把握自己的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不断发展自己。

四是追求自由。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他一直追求自由,他不断探索自由的可能性,不断追求自由的理想,不断挑战自由的极限,不断拓展自由的边界,不断探索自由的道路,不断努力追求自由的梦想。

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人生态度和现实意义,是把握生活的实际性、坚定信念、增强自我意识、追求自由,以此来改变自己的。

一蓑风雨 兀自风流——浅谈苏轼的黄州精神

一蓑风雨 兀自风流——浅谈苏轼的黄州精神
如此看来 .诗作表面上的矛盾 实非矛盾 ,而是作 者 的 匠 心 所 在 。
二 、从 诗 教 传 统 看 主 题 1.温 柔敦 厚 、委 婉含 蓄 的诗 教 传 统 中国是一个诗 的国度 ,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 。所 谓 “诗教 ”,本指《诗经》“温柔敦厚 ”的教化 作用 ,后来也 泛 指诗歌 的教育宗 旨和功能 。孔子 是“诗教 ”的最 早也 是最积极 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 “温柔敦厚 ”是孔子 的诗教对人 的政 治道德和思想修 养的基 本要求 在政 治 上 ,统 治者要行 仁政 .被统 治者要 守礼 制而不犯 上 , 怨刺而 不作乱 .思想感情的表达要 含蓄委婉 .乐而 不 淫 ,哀而不伤 。 孔子论诗 的影响 是广泛而深远 的 .其代表封建 意 识形态 的诗教 .渗透到 了社会 的各个 方面 .甚至至今仍 影响着国民的性格 。在汉代 ,《毛诗大序》就 是继承 了孔 子“思无邪”和 “兴 、观 、群 、怨 、事 父事 君”之 说。它还要 求讽谏要“发 乎情 .止 乎礼 义”.把孔子“温 柔敦厚 ”的诗 教具体 化。在此基础上 ,《毛诗小序》把 各篇诗定 出美和 剌 ,形成 了《诗经》的“美刺说 ”。及至唐 时 ,文人强调诗 文与政 道的合一 .提 出“文 以载道 ”“文以明道 ” “反映 现 实”与“讥 刺 ”相结合 .坚持传统 的“下 以风刺 上”.发 挥孔子 “诗可 以怨 ”之精神 .即是保持传统 不变 .强 调诗 歌对社会 的功用 。重视委婉 的美刺 与讽喻 2.白居 易 的 文 学主 张 :文 章 合 为 时 而 著 .歌 诗 合 为 事 而作 白居易坚持委婉讽喻之道 .甚至直切袒露 的讥刺 。 大致从青年时代开始 .一直到四十三岁贬官江州1司马 之 际 ,自居易对封建君王抱着较大希 望 .有极 高的参政热 情 ,屡 次上书 ,指 陈时政 ,倡 言蠲租税 、绝进 奉 、放宫 女 、 抑 宦官 ,在帝前面折廷诤 。与此同时 ,他还创作了《秦 中 吟 》《新乐府》等大量讽谕 诗 ,促进新乐府运动 ,和他在政 治 上的努力相辅而行 自觉地以诗歌作为 “补 察时政 ” “泄导人情”的武器 ,锋芒所 向,权豪贵近 为之色变。 白居 易是中唐新 乐府运动 的主要代表 .继杜 甫之 后 杰出的现 实主义诗人 。理论 上主张 “文章合 为时而 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玄宗李隆 基与贵妃杨玉 环之 间 的爱情悲剧 ,因与安史 之乱 密切联系 .有着严肃 的政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诗词鉴赏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诗词鉴赏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诗词鉴赏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诗词鉴赏》是一篇对苏轼诗词的评价和赏析。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人文情怀,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从苏轼的诗词风格、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他认为苏轼的诗词具有豪放洒脱、清新自然的风格,表现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苏轼的诗词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他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苏轼的诗词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词精准、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诗词鉴赏》是一篇对苏轼诗词的高度评价和赞美,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巨匠的才华和魅力。

它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苏轼的诗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我们欣赏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苏轼被贬黄州写的三首诗

苏轼被贬黄州写的三首诗

苏轼被贬黄州写的其中三首诗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以一种洒脱的姿态面对风雨,表现出苏轼的旷达心境。

他不被外界的风雨所干扰,而是“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悠然前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里苏轼将自己的简陋装备与骑马相比,却觉得更加轻松自在。

“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表达了他对人生风雨的坦然态度,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能从容应对。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风雨过后,春风带来一丝凉意,但山头的斜阳却又温暖地迎接他。

这一景象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即使在困境中也会有希望和转机。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最后这句体现了苏轼的超脱境界,回首望去,风雨也好,晴天也罢,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不必过于执着。

二、《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解析:-“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描绘了苏轼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回来时已是深夜。

这种情景展现了他在黄州的闲适生活,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家童沉睡不醒,苏轼敲门不应,只好倚杖听江声。

这一细节表现出他的无奈,但同时也让他有机会静下心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苏轼感慨自己的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何时才能摆脱尘世的纷扰。

这里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官场束缚的厌倦。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晚风平浪静,江面如丝绸般平滑。

苏轼此时产生了驾舟离去,在江海中度过余生的想法,体现了他对归隐生活的渴望。

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与心态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与心态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与心态如果说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变革中的中坚人物,那么苏轼则是宋代文学变革中的最高代表;如果说苏轼一生的创作是浩瀚的长江,那么他在黄州的创作则是宏伟的三峡水坝-----创作上的里程碑。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仕途上屡屡失意,使他把投身于“经世”“救民”的积极入世精神转变为一种“逐客”“闲人”的闲适乐观生活态度。

但是他没有忘记国家现实、民生疾苦,作品多反映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民情,感叹“人生如梦”和命运的虚幻易变。

黄州是长江重要的流经地之一,是一座山水环绕的荒城,豪放派的创始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被贬在此,担任团练副使,生活非常凄苦,掘井筑室,躬耕自食,筑雪堂于东坡,榜之曰“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

因此本文将根据这一特定时期的独特生活和精神状态来解读印证他这一阶段的创作。

一、苏轼的生平,一生多坎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仁宗景佑四年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庭,其弟弟苏辙比他小三岁,父亲苏洵是为大器晚成型的散文家。

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然而他文运不佳,多次应试失败,因此在他们兄弟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对他们从小进行教育,同时他自己也有志于做一个经世济民的儒家子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

苏轼二十二岁中进士,他的政治生涯是在北宋统治阶级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

但他是一个坚持自己政治理想的人,不论自己的政治见解是否符合当权者的口味,他都会毫不顾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

曾多次上疏王安石变法的弊害,而最终自己要求外放。

先后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江苏徐州市)、湖州(今浙江湖州市)、黄州(今湖北黄冈)、儋州(今海南省)等地担任地方官吏。

直至徽宗赵佶即位,六十多岁的苏轼才遇赦北还,卒于旅舍,谥号“文忠公”。

苏轼在思想上以儒家为本,又博采佛道之长,从儒释道中提炼自己的人生观,处顺境时不娇惰逸乐,处逆境中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民族精神 : 两宋时代的文人挥之不去的民族意识是任何 一个时代都无法相比较的最耀眼的光环。
唱“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人生之歌而豪迈自 这是何等 若,
的胸襟和气度? 此时“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
晴” 人生只要无所畏惧, 〔 、 坦坦荡荡, 强不息,一蓑烟雨” 自 “ 又
何惧哉!
山下兰芽短浸澳,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毕竟是一位胸怀大志的人 ,松间沙路”“ “ 、暮雨子规 啼” 是何等的凄冷与悲凉? 但在他看来, 兰芽虽短却生机勃勃, 眼前溪水尚能西流, 难道人生就不能“ 再少” 虽然身处逆境, ? 但报国大志仍将激励 自己奋勇前行。 二、 小舟从此逝 , 江海寄余生— 归隐 苏轼早年爱道, 在黄州期间, 前两年就住在定惠院, 潜心 修道, 因而, 道家思想在他的人生中有重要的位置。他在这段 时间里, 也确实有过羡陶的思想冲动 , 特别是1084年 , 躬耕东 坡且生活趋于安定、仕途已经无望的他已经开始安心仿效陶 渊明的生活。其实, 苏轼的从道意识始于少年 , 后来被贬杭州 时, 他就在《 新城道中》 的一首诗中写道 : “ 人间歧路知多少? 试 向桑田问祸耕。” 诗人借《 论语》 的典故, 以孔子问路于两位隐 士, 隐士劝其“ 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 来喻归隐之意。 最引人注 目的是他来黄州不久写下的一首词《 临江仙》 :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 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 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诗人酒醉而归, 倚杖倾听江流的水声, 突然冒出“ 长恨此 身非我有” 的感慨 , 不由得生出了一个念头 :何不就驾着一叶 小舟, 任意而行, 在江海中度过余生呢? 据说, 此词第二天传到
苏轼早年“ 奋厉有当世志”而且 自 致君尧舜 , , 信“ 此事何 难” ,21岁与弟苏辙随父进京应试 , 受到仁宗皇帝的褒奖, 名满 京师。 但苏轼为官锐意过于显露 , 曾批评神宗用王安石变法是 “ 求治太急, 听言太广, 进人太锐”此后在朝廷权力之争中, , 他 屡遭挫折, 几经贬官, 出任过杭州、 密州、 徐州等地地方官。苏 轼的仕途际遇 , 正应了王安石的一句话 : “ 我要让他滚开, 离我 越远越好。” 公元1079年的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分水岭, 死 里逃生的苏轼再次被贬, 来到了黄州。 这时待罪之身的他好像 变了一个人 , 他成熟了, 深沉冷静了许多, 没有了以前那么锋 芒毕露。 在黄州的四年( 1080年一1084年)时间里, 苏轼以其深 沉的思考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赋来考问人生 ,或寄托人生之 感, 或戏其归隐之心, 或赞山水之美, 或唱农田之乐, 其境界和 思想内容无不代表了苏轼诗歌的最高成就。这个时期的苏轼 正是通过诗词文赋传递 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是苏轼在一次与友人出行途 中遇雨而做 的一首词 , 穿 林之雨, 不仅打在了草木上 , 也击打在诗人的身上 , 这不正是 自己的人生风雨之途吗? 但尽管这样 , 诗人仍然意志不倒 , 高
北宋时期, 是中国历史上积贫积弱的时代, 民族矛盾和官 场权力斗争异常的尖锐。 正是这样的一个历史大熔炉, 炼就了 一代大文豪苏轼曲折而又璀璨的人生。这位站在历史最前沿 的伟大诗人 , 以其所开创豪放词风, 不仅仅引领了一个时代诗 歌的大发展,更重要的是他以伟大的人格力量引领了一代文
一、 一蓑烟雨任注 目的也最为后人所仰慕 的应当是
古语云: “ 花有重开 日, 人无再少年。” 人生易老, 朱颜易 改, 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但苏轼是一个乐观、 旷达之人, 是不会 以忧患为怀的, 他的《 烷溪沙》 就是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
精神写照。
他乐观、 大度、 豁达的情怀。 苏轼在黄州期间, 虽然是他人生的 最低谷, 但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人生支柱却没有倒下。 苏轼作为 一代大文豪, 他没有像李白那样去游历名山大川, 也没有去实 践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情趣, 而是以其大度、 豁达的情怀来面对 自己的坎坷人生。 他广阔的胸襟和过人的气度, 对宋代豪放词 人的崛起有着重要意义。 北宋初期 , 儒家和道家思想广泛流行于文人仕族阶层 , 而 苏轼 自幼就好儒道之学 , 因而苏轼能这样做 , 究其原因, 应当 是受儒家“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和道家“ 忠于君, 亲
一 蓑 烟 雨 任 平 生
苏轼贬黄 州思想分析
钟, 志斌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 广东 佛山 528000) 学,
摘 要: 北宋初期的文学, 是在经历了五代十国低迷之后 快速发展起来的, 而且呈现 出一浪高于一浪的发展态势, 而苏 轼则把宋文、 宋词 、 宋诗推向了高峰。苏轼的人格精神与文学 成就同样引人注 目, 他引领 了一个时代文学的大发展 , 为豪放 词成为主流词风做 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忠君爱国情怀和豪迈 豁达胸襟对后期特别是 南宋爱 国词人 的影响意义更是深远 。 本文试图从苏轼被贬黄州所做诗 文的思想 内容来解读他人格 魅力精神所在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 苏轼 诗 文思想 内容 乐观豁达 归隐 心怀国事
生在课外阅读中, 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良 养成 好的阅读习惯。 把 自己喜欢的名言, 格言 , , 俗语 片段 , 诗歌或摘抄 , 或做成卡 片, 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 日 或读书心得体会, 把 记, 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 自己的见解 、 , 想法 并在课 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从写作目的上说, 作者是要把人生经验通过自己的文章 传达给读者, 读者则要准确具体把握作者传递的信息。 而研究 性阅读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正确结论,准确获取文章信息的能
于民” 思想的影响, 这也正是他忠君报国思想的真实写照。 苏轼初到黄州, 有过委屈, 有过消沉, 这可以从他的诗《 初 到黄州》 自 “ 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廓知鱼 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体会出来。 但是他毕竟挺直了脊梁, 极力 化解了内心的痛苦, 努力保持了乐观向上的精神 , 于是诗人 饱蘸着激情写下了一首词《 定风波》 : 莫听穿林打雨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似马。 谁 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针照却 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