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用机场组织布置规划

合集下载

机场规划与建设

机场规划与建设

机场规划与建设机场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对外开放发展的需求,必然促进民航事业的迅速发展。

作为民用航空运输的枢纽--航空港的建设必然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

城市航空港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确定航空港的平面布置和用地规模2、正确选择航空港在城市的位置3、合理地解决航空港与城市的交通联系机场的平面布局机场(航空港)的平面结构主要取决于跑道的平面布置形式(数目、方位与相对位置)以及跑道与航站楼的相对位置关系。

应该使航空港的布局在空中交通方面有适当的间隔,导航简单安全;在着陆、滑行、起飞运行中的干扰程度最小,耽搁的时间最短;为旅客服务的航站楼与跑道的联系尽能近便;跑道、航站楼以及通向城市的道面出入口关系取得协调。

(1)跑道平面布置形式跑道的平面布置形式由简到繁有多种形式。

其基本构成形式有单条跑道、平行跑道、交叉跑道和开口V形跑道等四种。

从容量和交通管制方面看,单向跑道是可取的。

因为引导飞机在单方向运行比多方向运行简单得多。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单向跑道的容量比其他形式都大。

一般在目视飞行条件下(VFR)可达40~100架次/小时,在仪表飞行条件下(IFR)可达40~50架次/小时。

(2)跑道与航站区的联系最佳的机场布置方案应使从航站区至跑道起飞端的滑行距离为最短,并尽量缩短着陆飞机的滑行距离,使着陆的飞机尽快离开跑道。

航站区与跑道的联系是通过滑行道来完成的。

而滑行道的布置方式对机场的运行效率有很大关系。

一般来说,垂直滑行道只适用于容量少于30架次/小时以下的跑道;而斜交滑行道可以使飞机一较快的速度(超过90公里/小时)离开跑道;如果采用平行滑行道则更可提高跑道的容量。

机场的用地规模机场(航空港)的用地规模与其类型、级别以及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有关。

如跑道数量、布置形式、作业方式、候机楼及其附属设施、机库及其附属设施、停车场及其附属设施、机场与城市的道面交通联系方式、经营体制、公里水平等等,都影响到航空港的用地规模。

民用机场规划设计基础规定

民用机场规划设计基础规定

民用机场规划设计基础规定民用机场规划设计基础规定民用机场规划设计基础规定1.1 民用机场类别1.1.1 民用机场应按照其使用性质与作用进行分类。

民用机场按航线性质可分为国际机场和国内机场;民用机场按航线的布局可分为枢纽机场、干线机场和分线机场。

(MH5002)1.1.2 民用直升机场按物理特性分三种类型:地面直升机场、高架直升机场和直升机甲板。

(MH5013)1.2 民用机场飞行区及旅客航站区划分指数1.2.1 机场飞行区应按指数I和指数II进行分级,以使该机场飞行区的各种设施的技术标准能与在这个机场上运行的飞机性能相适应。

(MH5001)飞行区指数I:按使用机场跑道的各类飞机中最长的基准飞行场地长度,分为1、2、3、4四个等级,根据表1.2.1-1确定。

飞行区指标I 表1.2.1-1飞行区指标II:按使用该机场飞行区的各类飞机中的最大翼展或最大主起落架外侧边的间距,分为A、B、C、D、E、F六个等级,两者中取其较高等级,根据表1.2.1-2确定。

飞行区指标II 表1.2.1-2民用机场规划设计基础规定1.2.2 旅客航站区指标应按影响机场旅客航站楼规模的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的数值划分。

如表1.1.2所示。

(MH5002)旅客航站区指标表1.2.2注:旅客航站区指针按规划目标年的旅客吞吐量范围而确定1.3 民用机场航空业务量预测(MH5002)1.3.1 机场总体规划应以航空业务量预测为基础。

1.3.2 航空业务量预测年限为近期和远期,近期为10年,远期为30年。

2 民用机场规划设计安全和环保要求2.1 民用机场场址选择(MH5002)2.1.1 机场场址选择应根据全国与地区机场网布局并结合当地城市规划要求,按照民航总局68号《民用航空运输机场选址规定》进行。

2.1.2 场址在保证飞行安全方面应符合下列要求:1 场址空域应满足机场规划空域的要求。

与相邻机场的间隔距离应符合MH5002规范第9章第9.4节的规定。

机场规划与设计

机场规划与设计

机场规划与设计【引言】机场规划与设计是确保机场运营高效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机场规划与设计的标准格式,包括机场选址、跑道设计、航站楼规划、停机坪布局、航空交通管制等方面的内容。

【机场选址】机场选址是机场规划与设计的首要任务。

选址应考虑地理条件、气候特征、土地利用、交通便利性等因素。

普通而言,机场选址应远离市区,但又要有便捷的交通连接。

选址时还需考虑未来机场扩建的可能性。

【跑道设计】跑道是机场的核心设施之一,其设计应满足飞机起降的安全和效率要求。

跑道的长度、宽度、强度、标志标线等应符合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标准。

此外,跑道的方向也需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以确保飞机起降的安全性。

【航站楼规划】航站楼是机场的重要组成部份,其规划应考虑旅客流量、航空公司需求、航班运营等因素。

航站楼的布局应合理,包括候机大厅、安检区、登机口、行李提取区等功能区域。

此外,航站楼的设计还应注重旅客的舒适度和便利性。

【停机坪布局】停机坪是飞机停放和维护的区域,其布局应满足飞机停放、加油、维修等需求。

停机坪的设计应考虑不同类型飞机的停放要求,包括飞机的尺寸、停机位数量和间距、停机位标志标线等。

此外,停机坪还需考虑飞机进出的流线以及地面设施的配置。

【航空交通管制】航空交通管制是确保机场运营安全和有序的重要环节。

航空交通管制的设计应考虑飞机起降、进出港航班的调度和管理。

包括航空交通管制中心的建设、雷达系统的布置、通信设备的配备等。

此外,航空交通管制还需与机场其他设施协调,确保飞机的安全运行。

【结论】机场规划与设计是确保机场运营高效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机场选址、跑道设计、航站楼规划、停机坪布局和航空交通管制,可以提高机场的运行效率,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

在未来的机场规划与设计中,还需考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因素,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机场规划规章制度

机场规划规章制度

机场规划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机场规划与建设管理,提高机场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保障航空安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民用运输机场(以下简称机场)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

第三条机场规划与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符合国家航空运输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突出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经济、美观;(三)统筹考虑机场功能定位、规模、布局、设施和技术标准;(四)兼顾军事、农业、林业、救援等特殊需求;(五)加强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衔接。

第四条国家民用航空局(以下简称民航局)负责全国机场规划与建设的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民用航空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级民航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机场规划与建设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机场规划第五条机场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机场功能定位、规模、布局;(二)机场设施和技术标准;(三)机场建设时序和资金筹措;(四)机场周边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五)机场安全、运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措施。

第六条机场规划应当根据国家航空运输发展规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机场运行状况等因素,每五年进行一次修编。

第七条机场规划修编前,应当进行前期研究,包括选址、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等。

第八条机场规划修编后,应当报请民航局审批。

民航局应当在收到申报材料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第三章机场建设第九条机场建设应当符合机场规划,遵循安全、环保、节能、高效、经济、美观的原则。

第十条机场建设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等环节,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第十一条机场建设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十二条机场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的,方可投入运行。

第四章机场运行与管理第十三条机场运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机场运行管理制度,保证机场安全、高效、有序运行。

机场平面布局规划

机场平面布局规划
风力负荷(风量):在风的影响下,机场能够保证飞机起 飞着陆的可能性以百分比表示
国际民航组织的要求是什么?
航站区及货运区
航站区由旅客航站区和货物航站区组成 一、旅客航站区 旅客航站区由航站楼、站坪及停车场组成 (一)航站楼 1、位置
(1)航站楼通常设在跑道的中部,而且尽量靠近平行滑行道。当飞行区 只有一条跑道而且风向较为集中,航站楼宜适当靠近跑道主起飞的一端
例题:预测某机场2015年的各种飞机高峰小时飞机起降架次,根据结 果初步确定站坪数量。已知:
(1)2015年该机场的客运量为国内560万人、国际140万人 (2)机场不通航货运 (3)根据目前飞机运行情况并考虑今后发展,得出2015年的机种、 机型、各机种的比例、满座率如下表
(4)高峰小时起降架次占年起降架次的0.04%
➢ 一层式适用于运量较 小的机场
➢ 一层半式适用于客运 量中等的机场。通常第 二层供离港旅客用,第 一层供到港旅客用,只 是楼前车道是一层的
➢ 两层式适用于客运量 较大的机场,一层供到 港旅客用,二层供离港 旅客用
航站区及货运区(续)
(二)停车场所
停车设施设在航站楼附近,通常就是停车场 停车场的面积根据高峰小时车流量、停车比例及平均每辆车所需要面积确定 高峰小时车流量可以根据高峰小时旅客人数、迎送者、出入机场职工与 办事 人员人数以及平均每辆车的载客量确定
出口滑行道(转出滑行道):在跑道的若干处设置滑行道, 使着陆飞机尽可能快的脱离跑道(????) 思考:滑行道与跑道交叉的关系?
直角相交:飞机在跑道划入滑行道之前,速度减到最小 钝角相交:较高的速度脱离滑行道,减少跑道占用时间
机务维修及供油设施
一、机务维修设施
机场按照承担的飞机维修任务,分为航线飞机维护机场、航空分公司驻 地机场、航空集团公司基地机场

机场基本概述

机场基本概述

基本概述机场,亦称飞机场、空港,较正式的名称是航空站,为专供飞机起降活动之飞行场。

除了跑道之外,机场通常还设有塔台、停机坪、航空客运站、维修厂等设施,并提供机场管制服务、空中交通管制等其他服务。

种类:空军军用机场、民用机场属性:机场有不同的大小,较小的或发展未成熟的机场通常只有一条短过1,000米的跑道,大型机场一般会有长过2,000米的跑道,而且会以沥青铺成,但小型机场可能会有草、泥或碎石在跑道上。

一般来说,越大的飞机需要更大的跑道作升降之用。

目前,全球最长的民用机场跑道在中国西藏昌都邦达机场,道面长度为5500米,其中的4200米满足4D标准,同时它也是海拔最高的跑道,其高度为4334米。

机场的拥有和运作:世界上大多数的机场都由联邦、地区或本地政府拥有,然后交由私人机构监管整个运作。

例如,英国的BAA plc正管理7间在英国里的商业机场和一些在英国以外的机场。

德国的法兰克福国际机场则为Fraport AG所管理。

在美国,很多机场是直接由政府或政府成立的机场管理局营运。

除了印第安纳波利斯国际机场和纽约Hudson Valley的Stewart International Airport,印第安纳波利斯国际机场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市所拥有,租了给BAA plc的附属公司BAA Indianapolis, Inc.管理,而Stewart International Airport则完全由私人公司营运。

Stewart Intern ational Airport是美国首间私人商业机场,向纽约州运输当局租了99年的营运权。

机场也是贸易网络上的一个连接点,允许奢侈品以及战略资源与其他的机场贸易。

在二十世纪中期,飞机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长程运输方式。

而现在,几乎每个大都会都会有至少一座机场,而且有容纳旅客及货物的设施,并提供了降落飞机的加油及维修服务。

在19世纪40年代初期,大量的飞机被用来作战也使得空军基地被大量建造。

机场规划与设计2

机场规划与设计2

N niti U
❖ 式中:N—站坪需要的停机位数量;

U—机位利用系数,U=0.5一0.7;
❖ (取大值ni—)高,峰可小取时高i峰类小飞时机i出类发飞或机到起达降的总架架次次 的0.6一0.7倍数值;

ti—i类飞机占用机位时间,h。
确定某机场站坪各类飞机的停机位数量。 [己知] 高峰小时飞机起降架次如表2—12所示。
❖ 第七章 地面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 7-1 地面交通系统现状及分析 – 7-2 综合交通流量预测及分析 – 7-3 航站区地面综合交通规划 – 7-4 飞行区地面交通预测与规划
❖ 第八章 竖向设计规划
– 8-1 竖向规划原则 – 8-2 机场竖向规划方案 – 8-3 场区内各区域的纵横断面设计 – 8-4 土方计算与压实度要求
❖ 机场规模、等级确定之后,根据净空限 制、土地利用等进行机场规划选址工作。
2.2.1 机场需求预测影响因素
❖ 机场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 人口因素 – 人均可支配收入 – 经济活动和行业状况 – 地理因素 – 竞争状况 – 社会因素 – 政治因素
2.2.2 机场需求预测方法
❖ 一、专家判断法
– 个人判断法 – 专家会议法 – 德尔斐方法
❖ 二、类比法
❖ 用类比法预测航空需求时,先要找出与 预测机场周围环境和运输条件相似的而 且有较长历史资料的机场作为类比模型, 与预测机场进行全面和深入比较,然后 作出预测结论。
三、趋势外推法
❖ 趋势外推法(Trend extrapolation)是根 据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趋势推断未来的一 类方法的总称。当预测对象以时间变化 呈现某种上升或下降趋势,没有明显的 季节波动,且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函数曲 线反映这种变化趋势时,就可以用趋势 外推法进行预测。

民航机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

民航机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

民航机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作者:***来源:《科学与信息化》2020年第30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民航发展迅速,民用机场的规划建设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文章结合个人工作经验,针对民航机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的确定,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机场总体规划;飞行区规划;航站区规划引言1949年11月2日,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从这一天开始,新中国民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总体而言,中国民航发展至今主要历经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民航领导体制经过了受空军指导、交通部管辖以及又改为归空军负责管理等三次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民航航空运输发展受政治、经济影响较大,1978年,全国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次,运输总周转量3亿吨公里。

第二阶段(1978-1987年):这期间中国民航局政企合一,既是主管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直接经营航空运输、通用航空业务的全国性企业。

1980年全国航空旅客运输量仅343万人次,运输总周转量4.29亿吨公里。

第三阶段(1987-2002年):1987年,中国政府决定对民航业进行以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特征的体制改革,组建成立国航、东航、南航、西南航空、西北航空、北方航空以及中国通用航空。

20多年中,我国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长分别达18%、16%和16%,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成为令人瞩目的民航大国。

第四阶段(2002-至今):机场实行属地管理,对除了首都机场、西藏自治区内的民用机场外的90个机场进行了属地化管理改革。

2004年中国首次当选国际民航组织一类理事国。

中国民航飞速发展,2019年全国共有运输机场238个,航空旅客运输量13.5亿人次,运输总周转量1293亿吨公里,位居世界第二位。

前两个阶段的航空运输还是只能为较少的人员提供服务,对机场的需要也只是处于“跑道能起降、航站楼能走人、塔台能指挥”的阶段,机场的规划建设也只是满足“一场一站一塔台”的使用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前言机场作为航空运输和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机场体系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其余省会和重点城市机场为骨干,以及众多干、支线机场相配合的基本格局,为保证我国航空运输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完善国家综合交通体系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加强国防建设、增进民族团结、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文明也具有重要意义。

但机场总量不足、体系结构和功能定位不尽合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难以满足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机场布局和适度增加机场总量已成为未来时期我国机场发展的重要课题。

机场布局规划主要解决民用机场空间布局及功能结构问题,通过统筹兼顾、科学布局、完善结构、合理定位来指导机场的建设和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增强我国民航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民用航空是系统性、关联性和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在机场属地化管理、建设主体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编制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也是加强民航业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结合未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特制定《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不含通用航空机场),规划期限至2020 年。

在实施过程中,将根据民航运输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本规划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调整。

一、现状及评价(一)机场现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机场总量初具规模,机场密度逐渐加大,机场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现代化程度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以成都、昆明、重庆、西安、乌鲁木齐、深圳、杭州、武汉、沈阳、大连等省会或重点城市机场为骨干以及其他城市支线机场相配合的基本格局,我国民用运输机场体系初步建立。

截至2006 年底,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共有民航运输机场147 个,其中军民合用机场45个,全国机场平均密度为每10 万平方公里1.53 个;按飞行区等级划分,4E 级机场25 个、4D 级机场35 个、4C 级机场58 个、3C级机场29 个;按经济地理分布,东部地区41 个、中部地区25个、西部地区69 个、东北地区12 个;按地区划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6 个地区的机场数量分别为12 个、18个、37 个、25 个、31 个和24 个,以每10 万平方公里计,密度分别为1.51 个、1.16 个、4.67 个、2.57 个、1.53 个和0.81 个。

(二)基本评价1、机场总体布局基本合理。

绝大多数机场的建设和发展是以航空运输市场需求为基础,初步形成了与我国国情国力相适应的机场体系,为促进和引导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国防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若以地面交通100 公里或1.5 小时车程为机场服务半径指标,既有机场可为52%的县级行政单元提供航空服务,服务区域的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的61%、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国总量的82%。

2、机场区域布局与经济地理格局基本适应。

机场区域分布的数量规模和密度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地理格局基本适应,民用机场呈区域化发展趋势,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为主的北方(华北、东北)机场群、以上海为主的华东机场群、以广州为主的中南机场群三大区域机场群体,以成都、重庆和昆明为主的西南机场群和以西安、乌鲁木齐为主的西北机场群两大区域机场群体雏形正在形成,机场集群效应得以逐步体现,对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城市发展潜力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3、机场体系的功能层次日趋清晰。

我国民航运输基于机场空间布局的中枢轮辐式与城市对相结合的航线网络逐步形成,机场体系的功能层次日趋清晰、结构日趋合理,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

一批主要机场的综合功能逐步完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北京、上海、广州三大枢纽机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昆明、成都、西安、乌鲁木齐、沈阳、武汉、重庆、大连、哈尔滨、杭州、深圳等省会或重要城市机场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增强,尤其是昆明、成都、重庆、西安、乌鲁木齐等机场分别在西南、西北区域内的中心作用逐步显现,诸多中小城市机场发挥着重要的网络拓展作用。

4、航空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以机场布局规模不断扩大和航空网络逐步拓展完善为基础,航空运输以其快捷、方便、舒适和安全的比较优势,在我国中长途旅客运输、国际间客货运输、城际间快速运输及特定区域运输方面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对促进国际间人员交往、对外贸易和出入境旅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五”期间民航运输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和飞机起降架次分别年均增长16.3%、9.6%和11.7%,2006 年旅客吞吐量达3.32 亿人次,是2000 年的2.5 倍,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 万人次以上的机场共有7 个(其中:北京首都机场4875 万人次、上海浦东机场2679 万人次、上海虹桥机场1933万人次、广州白云机场2622 万人次),占全国机场总旅客吞吐量的52%。

民航客运量、客运周转量在全社会客运总量和客运总周转量的比重从1985 年的0.12%、2.64%提高到2006 年的0.8%和12.3%,航空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三)存在问题机场布局上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机场数量较少、地域服务范围不广,难以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东密西疏”的格局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增进民族团结、开发旅游资源等的矛盾比较突出;二是民航机场体系内部未能充分协调,区域内各机场间缺乏合理定位和明确分工,机场对干、支航空运输协调发展的合理引导作用薄弱,参与全球竞争的国际枢纽尚未形成,难以有效配置资源和充分发挥民用航空资源整体优势和作用;三是部分机场的建设和发展与其所在城市规划、军航规划以及其他运输方式规划缺乏有效衔接,尤其是军民航空域使用矛盾日益尖锐,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民航的发展,与国防交通的需要也有较大差距;四是大部分中型以上机场容量已饱和或接近饱和、综合功能不健全,与提高航空安全保障能力和运输服务质量水平的客观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通过优化机场布局结构和增加机场数量规模,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功能定位,扩大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和民航事业的发展,到2020 年初步形成规模适当、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民用机场体系。

(二)布局原则1、机场总体布局应与国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和航空市场需求相适应,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国土资源均衡开发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

2、机场区域布局应与区域经济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符合、促进区域内航空资源优化配置、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城市功能提升完善。

3、机场布局应与其他运输方式布局相衔接,促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和网络结构优化,并充分发挥航空运输比较优势,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整体效率和效益。

4、机场布局应与航线网络结构优化、空管建设、机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培养等民航系统内部各要素相协调,增强机场集群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民用航空运输整体协调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5、机场布局应与加强国防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及开发旅游等资源相结合。

重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新兴旅游地区机场的布局和建设,拓展航空运输服务范围,增强机场的国防功能。

同时考虑充分有效利用航空资源,条件许可时优先合用军用机场或新增布局军民合用机场。

6、机场布局应与节约土地、能源等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统一。

充分利用和整合既有机场资源,合理确定新增布局数量与建设规模,注重功能科学划分,避免无序建设和资源浪费,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功能定位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作为民用航空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划,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外开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体现国家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发展航空运输的意志,明确政府的政策导向,指导民用机场设施有序建设,优化航空运输资源配置,并作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和投资管理的依据,促进民航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布局方案根据布局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依据已形成的机场布局,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民航区域管理体制现状,按照“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功能定位、扩大服务范围、优化体系结构”的布局思路,重点培育国际枢纽、区域中心和门户机场,完善干线机场功能,适度增加支线机场布点,构筑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北方(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大区域机场群。

通过新增布点机场的分期建设和既有机场的改扩建,以及各区域内航空资源的有效整合,机场群整体功能实现枢纽、干线和支线有机衔接,客、货航空运输全面协调,大、中、小规模合理的发展格局,并与铁路、公路、水运以及相关城市交通相衔接,搞好集疏运,共同构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至2020 年,布局规划民用机场总数达244 个,其中新增机场97 个(详见附件一)。

具体是:北方机场群:布局规划机场总数54 个,其中新增24 个。

北方机场群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各机场构成。

在既有30个机场的基础上,布局规划新增北京第二机场、邯郸、五台山、阿尔山、长白山、漠河、抚远等24 个机场,机场总数达到54 个,为促进华北、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东北亚经济合作和对外开放提供有力的航空运输保障。

在此机场群中,重点培育北京首都机场为国际枢纽机场,进一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提升和发挥天津、沈阳机场分别在滨海新区发展和东北振兴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完善哈尔滨、大连、长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等机场在区域中的干线机场功能,稳步发展阿尔山、长白山、漠河、大庆等区域内支线机场。

华东机场群:布局规划机场总数49 个,其中新增12 个。

华东机场群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7 个省(直辖市)内各机场构成。

在既有37 个机场基础上,布局规划新增苏中、丽水、芜湖、三明、赣东、济宁等12 个机场,机场总数达到49 个,以满足华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和对台“三通”的交通需要。

在此机场群中,重点培育上海浦东机场为国际枢纽,增强其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上海虹桥、杭州、厦门、南京、福州、济南、青岛、南昌、合肥等机场的干线机场功能;稳步发展苏中、三明、宜春、济宁等区域内支线机场。

中南机场群:布局规划机场总数39 个,其中新增14 个。

中南机场群由广东、广西、海南、河南、湖北、湖南6 省(自治区)内各机场构成。

在既有25 个机场基础上,布局规划新增信阳、岳阳、衡阳、邵东、河池等14 个机场,机场总数达到39 个,以满足中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东南亚经济合作、泛珠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对外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