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区、三角肌区、臂和前臂后区、腕后区、手背和手指背面、臀部、股后区、小腿后面、颅面部
肩胛区、三角肌区、臂和前臂后区、腕后区、手背和手指背面、臀部、股后区、小腿后面、颅面部---精品资料

南通大学医学院教案第 3 次课授课时间2006.11.6 教案完成时间2006.10.26峡部:浅、深两部的相连处,位于下颌支后缘处腮腺咬肌筋膜来自颈深筋膜的浅层,分浅、深层包被腮腺形成腮腺鞘,又在腮腺前缘处浅、深两层合为一层,覆盖于咬肌表面,称咬肌筋膜。
特点:浅层致密,发出小隔将腮腺分为许多小叶;深层薄弱,腮腺化脓时易向深部扩散。
(2)腮腺管自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3.5~5cm,直径0.3cm, 管壁厚而坚韧,在距颧弓下缘下方1cm处横行向前,经咬肌表面至该肌前缘处直角转折向内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开口处形成腮腺管乳头。
与腮腺管伴行的有有面n颊支、面横血管。
副腮腺:腮腺管上方形状不定的孤立腺性小块,导管汇入腮腺管。
(3)穿经腮腺的结构纵行:颈外a、颞浅血管、下颌后v、耳颞n横行:上颌血管、面横血管、面神经及其分支由浅入深:面神经的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耳颞神经3. 血管(1)面部血管面动脉内眦动脉上唇动脉下唇动脉鼻外侧支面静脉下颌后静脉前支汇入后注入颈内静脉。
面部危险三角(2)颞浅血管、面横血管、眶上血管、滑车上血管、眶下血管、颏血管4. 淋巴面浅部有两群:面前淋巴结群(前群):沿面v排列, 收集睑内、眶内侧、鼻部、上唇、颊部、颧部的淋巴,注入下颌下淋巴结。
腮腺浅淋巴结群(后群):位于腮腺表面,收集颞区、额区、耳廓、外耳道、上睑、下睑外侧、鼻根部的淋巴,注入腮腺深淋巴和颈外侧上深淋巴结。
5. 神经(1)面神经先分为上下两干,再交织成丛,最后呈扇形分成5组小支,支配面肌、颈阔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颞支: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等;颧支:眼轮匝肌、颧肌等;颊支:颧肌、颊肌、口轮匝肌等;下颌缘支:笑肌、下唇及颏部诸肌;下颌下三角进行手术时,应于下颌体下缘下方1.5~2 cm处做切口.颈支:1支, 颈阔肌。
(2)三叉神经眼神经眶上裂眶腔上颌神经圆孔翼腭窝下颌神经卵圆孔颞下窝感觉纤维:面部、口腔、鼻腔、鼻旁窦、牙、脑膜运动纤维:咀嚼肌分支:1)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眼神经的分之支;间隙,后通咽旁间隙。
臂后区,前臂后区,腕后区及手背

神经支配
前臂后区的神经支配着 手部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当神经受到损伤时, 可能会导致手部运动和 感觉功能障碍,严重影
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03 腕后区概述
定义与位置
定义
腕后区是指位于手腕背侧的区域,与手掌的掌背相对应。
位置
腕后区位于前臂远端和手掌之间,上界为前臂下缘,下界为 掌骨基底部,两侧为尺骨和桡骨茎突。
结构与特点
1 2 3
骨骼结构
腕后区主要由尺骨和桡骨的远端、8块腕骨以及5 个掌骨基底构成。
韧带与肌腱
腕后区有多条重要的韧带和肌腱通过,如伸肌支 持带、伸肌腱等,这些结构对维持手腕的稳定性 和灵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血管与神经
腕后区的血管和神经丰富,包括桡动脉、尺动脉、 正中神经等,这些血管和神经在手腕部形成多个 重要的血管神经束。
运动功能
血液循环
臂后区的肌肉群通过收缩和舒张,使上 臂能够进行伸展、屈曲、旋转等动作, 从而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任务。
臂后区的血管为手臂提供充足的血液 供应,确保手臂组织的氧合和营养物 质的输送,同时带走代谢废物。
感觉功能
臂后区的神经负责传递手臂后侧的感 觉信息,如触觉、痛觉和温度觉等, 使我们能够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
腕管综合征
休息、物理治疗、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手术治疗。
腱鞘囊肿
局部注射治疗,手术切除。
骨折与脱位
复位固定,疼痛管理,康复训练。
手背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
手背静脉炎
抗感染治疗,局部护理,改善血液循环。
手背肌腱炎
休息、物理治疗、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手背皮肤感染
抗感染治疗,局部清洁护理。
项背部、肩胛区和三角肌区神经、血管

项背部、肩胛区和三角肌区神经、血管 1.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为第十一对脑神经,自颈静脉孔出颅后,向下外行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从该肌后缘中点斜越颈外侧区,入斜方肌深面,支配该肌。
如一侧副神经损伤,则斜方肌瘫痪,导致下垂、抬肩无力。
2.肩胛背神经dorsalscapular nerve(C5):起自臂丛的根部,穿经中斜角肌,斜向后下方,经肩胛提肌深面至菱形肌深面。
支配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3.肩胛上神经suprascapular nerve (C5、6):起自臂丛上干,向后与肩胛上动脉伴行,经肩胛横韧带下方入冈上窝。
支配冈上肌,主干继续向外绕经肩峰与肩胛颈之间,进入冈下窝,分布于冈下肌。
4.腋神经axillary nerve(C5、6):自臂丛后束起始后,伴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穿三角肌后缘浅出,分布于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皮肤(臂外侧上皮神经)。
5.肩胛下神经subscapular nerve(C5~7):已述于腋腔 6.胸背神经thoracodorsal nerve(C6~8):已述于腋腔。
7.肩胛上动脉suprascapular artery :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下,经前斜角肌和膈神经的前方,自肩胛横韧带上方进入冈上窝,与肩胛上神经伴行,绕肩胛颈至冈下窝,分布于冈上、下肌及肩胛骨。
8.颈横动脉transverse cervical artery: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侧,经前斜角肌和膈神经的前方,越过颈外侧区下部,至肩胛提肌的前缘分为升、降两支。
降支经肩胛提肌内侧,沿肩胛骨脊柱缘下降,分布于行程附近的肌肉(如冈上、下肌,斜方肌和背阔肌等)。
有人颈横动脉缺如,则代之以直接起于锁骨下动脉的肩胛背动脉,亦可分为升、降二支。
此外,尚有已述于腋腔的腋动脉的分支:旋肱前、后动脉,肩胛下动脉及其分支(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等,均分支供给肩带肌、肩关节及附近结构。
三角肌区和肩胛区的解剖

肩胛骨的主要功能是连接上肢与躯干,并协助肩关节进行复杂
03
的运动。
肩胛下肌
01
肩胛下肌是位于肩胛骨下方的一块小肌肉,属于肩 袖肌群的一部分。
02
肩胛下肌的主要功能是使肩关节内收、内旋和伸展。
03
肩胛下肌在肩袖损伤中较为常见,可能是由于长期 过度使用或受伤引起的。
冈上肌
01
冈上肌是位于冈上窝的一块小肌肉,属于肩袖肌群的
功能
主要维持肩关节的稳定,协助完成肩部的各个方向的运动。
损伤与治疗
肩袖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表现为疼痛和活动受限,治疗方式 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02
肩胛区
肩胛骨
01
肩胛骨是位于背部两侧的扁平三角形骨骼,主要构成肩关节的 后侧和外侧。
02
肩胛骨分为三个面:前面、后面和侧面,其中后面是主要的肌
肉病 与治疗
常见疾病
肩周炎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和僵硬, 影响肩部活动。
肩袖损伤
肩袖是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后会导致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由于肩峰和肱骨头之间的反复撞击,导致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口服或外用药物可以缓解疼痛和消炎,但需在医 生指导下使用。
三角肌区和肩胛区的解剖
目录
• 三角肌区 • 肩胛区 • 神经和血管分布 • 三角肌和肩胛区的功能与运动 • 三角肌和肩胛区的疾病与治疗
01
三角肌区
三角肌
功能
三角肌是肩部最表层的肌肉,主要负责肩关 节的外展、前屈和内旋。
起止点
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 骨三角肌粗隆。
《人体解剖学》_第三节 项背部浅层、肩胛区和三角肌区_中医世家

《人体解剖学》 > 第五章上肢第三节项背部浅层、肩胛区和三角肌区项部上方以上项线与头部分界;前方以斜方肌前缘与颈部分界;腰背部外侧缘为腋后线的延线;第12肋为腰部与背部的分界。
本区重要的体表标志有枕外隆突,第6颈椎以下各椎骨的棘突,以及其它常用作定位的标志;在直立两上肢垂于体侧时,两侧肩胛冈内侧端连线,通过第三胸椎棘突;两侧肩胛下角连线,横过第7胸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经过第4腰椎棘突。
一、皮肤和浅筋膜项背部皮肤较厚,浅筋膜致密,并有纤维束与深筋膜相连。
腰部的浅筋膜可以分为两层,其间有丰富的脂肪组织。
项部的皮神经主要由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分布。
枕大神经greateroccipital nerve 是第二项神经后支的皮支,较粗大,在上项线高度穿斜方肌及深筋膜浅出,分支分布于枕部皮肤,第三枕神经thirdoccipital nerve是第三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于项部和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肤。
背部的皮神经为胸神经后支的皮支,上半部者在靠近正中线的两侧穿出斜方肌至皮下,下半部者则距正中线约4~5厘米处穿出(图5-7)。
图5-7 背部浅层结构腰部的皮神经来自第1~3腰神经后支,它们从骶棘肌外侧缘穿出深筋膜,除分支布于腰部外,主支越过髂嵴,分布臂上部皮肤,叫做臂上皮神经(已见于臂部解剖)。
与上述皮神经伴行尚有细小的动脉支,它们是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
二、深筋膜1.项部深筋膜项部深筋膜包绕项部的浅层肌和深层肌,与颈部深筋膜相续。
2.腰背部深筋膜腰背部深筋膜叫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可分为三层。
浅层最厚,位于骶棘肌的表面,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深面,向上与项部深筋膜相续,向下附于髂嵴和骶骨背面;中层位于骶棘肌深面,即骶棘肌与腰方肌之间,在骶棘肌外侧缘处,与浅层愈合,共同形成包绕骶棘肌的筋膜鞘,同时为背阔肌和腹内斜肌、腹横肌腱提供了广阔的起点;深层较薄弱,复于腰方肌的前面,叫做腰方肌筋膜,属于腹内筋膜的一部分。
三角肌区和肩胛区的解剖

神经:腋神经
作用:内收 外旋
冈下肌
起点:冈下 窝 止点:大结 节中压迹 神经:肩胛 上神经 作用:内 收 外旋
肩胛区深层肌肉
大圆肌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小结节嵴 神经:肩胛下神经 作用:内收 内旋 后伸 肩关节
肩胛下肌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小结节 神经:肩胛下神 经 作用:内收 内旋 后伸肩关节
三角肌区deltoid region
浅层结构
皮肤较薄,浅筋膜致 密且少有脂肪
臂外侧上皮神经
腋神经的属支 三角肌后缘浅出
三角肌区深层
三角肌
前部肌束:外展、前屈、旋内 后部肌束:后伸、旋外
腋神经分前后两支进入三角肌 四边孔
(quadrilateral foramen) 上界 小圆肌、肩胛下肌 和肩关节囊 下界 大圆肌 内侧界 肱三头肌长头 外侧界 肱骨外科颈 穿过:旋肱后动、静脉 腋神经
三角肌 下囊
肩峰下囊
肩胛区的神经分布
肩胛上神经
Suprascapular nerve
分布:冈上 肌,冈下肌, 肩关节
肩胛下神经
Subscapular nerve
分布:肩胛下 肌,大圆肌
肩胛动脉网
锁骨下 动脉
肩胛上动脉(甲 状颈干一支)
肩胛背动脉
肩胛下动脉旋肩胛动脉
肩关节
喙肩韧带
喙肱韧带
近端:附着于肩胛骨 关节盂的周缘、喙 突根部和肩胛骨颈 远端:附着于肱骨解 剖颈, 内侧:可达外科颈
肩胛区scapular region
浅层结构
皮肤厚,浅筋膜致密
锁骨上神经
Supraclavicul nerve
肩胛区深层结构
深筋膜下有斜方肌,其深方为冈 上肌、冈下肌和大圆肌。
三角肌区、臂和前臂后区、腕后区、手背和手指背面

瑜伽平衡姿势
站立单腿平衡练习
通过瑜伽的平衡姿势练习,提高身体的平 衡性和稳定性。
单腿站立,尽量保持身体平衡,锻炼腿部 和核心肌肉。
闭眼平衡练习
使用平衡垫或平衡板进行练习
闭眼进行上述平衡练习,增加练习难度, 提高身体感知能力。
站在平衡垫或平衡板上进行各种平衡练习, 增加练习趣味性和挑战性。
06 手背和手指背面运动损伤 预防与治疗
结构特点
三角肌从前、外、后三面包绕肩关节,形成一圆隆的肌区。其前部肌纤维与胸 大肌的锁骨部相连,后部纤维与背阔肌相连,外部纤维与冈上肌、冈下肌、小 圆肌和肩胛下肌相连。
功能与作用
功能
三角肌的主要功能是使肩关节外展, 其前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前屈并 略旋内,后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关节 后伸并略旋外。
神经
臂丛神经的分支,如桡神经、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等,支配着臂和前臂后区的肌肉 和皮肤感觉。其中,桡神经主要支配伸肌群,尺神经则支配部分屈肌群和手部内 在肌。
关节结构特点及运动功能
肘关节
由肱骨下端、尺骨上端和桡骨头构成的复 关节,包括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 侧关节。肘关节的主要运动功能是屈、伸 运动,以及前臂的旋前和旋后运动。
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及原因分析
手指扭伤
运动中手指受到外力冲击或过 度伸展,导致关节囊、韧带等
软组织损伤。
手背挫伤
手背受到钝性暴力作用,导致 皮肤以下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 损伤。
手指骨折
手指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 ,导致指骨骨折。
肌腱炎
长期过度使用手指,导致肌腱 及其周围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
。
预防措施与建议
三角肌区、臂和前臂后区、腕后区 、手背和手指背面
目录
肩胛区、三角肌区、臂ppt课件

动脉肩胛(动脉)网
肩胛(动脉)网:主要位于冈下 窝内,由肩胛上动脉、肩胛背 动脉和旋肩胛动脉等相互吻合 而成,是肩部的侧副循环途径。
27
肩 胛 动 脉 网
28
动脉肱深动脉
肱深动脉 deep brachial artery:于 臂上部,大圆肌腱稍下方,起自肱动脉 上段后内侧,与同名静脉和桡神经伴随 下行,进入肱骨肌管。在管内,肱深动 脉分为前、后二支,前支称桡侧副动脉, 随桡神经走行;后支称中副动脉,穿入 肱三头肌内侧头深面。两支均参与肘关 节(动脉)网的构成。
10
深筋膜伸肌支持带
在腕后区,深筋膜增厚形成伸肌支持带。伸
肌支持带又名腕背侧韧带。此韧带向深面发
出五条纤维隔,附着于桡、尺骨背面,形成
六个骨纤维性管道,有前臂肌后群各肌腱及
其腱鞘通过。各管道内从桡侧向尺侧依次通
过的是:①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及其腱鞘;
②桡侧腕长、短伸肌腱及其腱鞘;②拇长伸
肌腱及其腱鞘;④指伸肌和示指伸肌腱及其
17
臂 肌 后 群
18
肱骨肌管
肱骨肌管:肱三头肌3头与肱骨桡神经 沟共同构成一个白内上向外下旋绕肱 骨干中份后外侧面的管道,称为肱骨 肌管humeromuscular tunnel或称桡神 经管tunnel of radial nerve,管内 有桡神经、肱深血管通过。
19
பைடு நூலகம் 肱 骨 肌 管
20
43
桡 神 经
44
神经桡神经
桡神经在腋腔内分支至肱二头肌长头、内侧头以及臂后 面皮肤(臂后皮神经)。桡神经在肱骨肌管内分支至肱三 头肌外侧头和内侧头,另有一支分布于前臂后部皮肤 (前臂后皮神经)。
桡神经在穿过臂外侧肌间隔后,发肌支至肱桡肌和桡侧 腕长伸肌。约于肱骨外上髁前方或稍下方,桡神经分为 浅、深二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臂肌后群:肱三头肌、肘肌。
肱三头肌的三个头与肱骨桡神经沟共同构成一个自内上向外下旋绕肱骨干中份后外侧面的管道,称为肱骨肌管(称桡神经管),管内有桡神经、肱深血管通过。
⑶前臂肌后群:共10块,分浅、深两层。
浅层(桡侧→尺侧):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肱骨肌管的构成、内容;2.掌握桡神经的行程、分支、分布;3.熟悉肩胛动脉网和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和临床意义;4.熟悉臂和前臂的筋膜间隔;6.掌握骨间后血管、神经的行程;7.熟悉臀部的层次;8.掌握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构成及出入结构和排列;9.掌握梨状肌与坐骨神经的关系;10.掌握坐骨神经的行程、分支、分布和体表投影;11.熟悉股中段的断面结构;12.掌握国窝的境界、内容及其排列;13.掌握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行程和支配的肌肉;14.掌握踝管的构成、通过的结构和排列以及踝管的交通。15.掌握颅顶软组织层次、各层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16.掌握颅顶部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17.掌握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18.会海绵窦的位置、结构和临床意义; 19.会颅内、外静脉交通途径; 20.会解释头皮、颅顶部危险区、面部危险三角、腮腺床。
两条侧束的近侧部有骨间肌腱参加,远侧部有蚓状肌腱加强。
3.动脉有肱深动脉、骨间后动脉等,还形成肩胛动脉网和肘关节动脉网。
⑴肩胛动脉网:
位置:冈下窝内;
组成:肩胛上动脉、肩胛背动脉、旋肩胛动脉等的分支相互吻合而成。
意义:肩部的侧副循环途径,当腋动脉血流受阻时,该网仍可维持上肢的血运。
⑵肱深动脉
在臂上部大圆肌腱的稍下方,起自肱动脉上段后内侧,与肱深静脉和桡神经伴随下行,进入肱骨肌管。管内分为二支:
发出:2~4掌背动脉,沿相应的掌骨间隙下行,至近节指骨底处分为两条指背动脉走
向指背的两侧。
4.神经
⑴肩胛上神经(C5~6):起自臂丛上干,行向外下,经斜方肌深面和肩胛上横韧带下方,进入冈上窝,分支分布于冈上肌、冈下肌和肩关节等处。
⑵腋神经(C5~6):起自臂丛后束,与旋肱后血管一起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后份深面,分支分布于三角肌、小圆肌和臂外侧上部皮肤。
分支:
腋腔内:分支至肱三头肌长头、内侧头、臂后面皮肤(臂后皮神经);
肱骨肌管内:分支至肱三头肌外侧头、内侧头和肘肌,另有一支分布于前臂后部皮肤(前臂后皮神经)。
穿过臂外侧肌间隔后:发肌支至肱肌、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在肱骨外上髁前方或稍下方,桡神经分为浅、深二支。
深支:发肌支至桡侧腕短伸肌和旋后肌,穿入旋后肌,在肌内绕桡骨上端侧面,行向外下后方,至前臂后区深部,再穿出旋后肌,改名为骨间后神经,在前臂肌后群浅、深两层之间,分支至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伸肌支持带(腕背侧韧带):腕后区深筋膜增厚形成,向深面发出五条纤维隔,附着于桡、尺骨背面,形成六个骨纤维性管道,通过的内容由桡侧→尺侧:
①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及其腱鞘;
②桡侧腕长、短伸肌腱及其腱鞘;
③拇长伸肌腱及其腱鞘;
④指伸肌和示指伸肌腱及其腱鞘;
⑤小指伸肌腱及其腱鞘;
⑥尺侧腕伸肌腱及其腱鞘。
手背:称手背筋膜,可分为浅、深两层:
㈡深层结构
1.深筋膜
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不发达;
肩胛区冈下部,很发达,成为腱质性;
臂后区:较前区发达,形成臂后骨筋膜鞘;
肘后区:较发达,在肱骨外上髁与尺骨上端后缘之间的三角区内为肱三头肌腱所增强,坚韧,覆盖于肘肌表面,并有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等起始;
前臂后区:形成前臂后骨筋膜鞘;
腕后区:深筋膜增厚形成伸肌支持带。
前支:即桡侧副动脉,随桡神经走行;
后支:即中副动脉,穿肱三头肌内侧头深面。
⑶肘关节动脉网:
位置:肘关节周围。
组成:尺侧上副动脉(肱动脉发出)、尺侧下副动脉(肱动脉发出)、中副动脉(肱深动脉分支)和桡侧副动脉(肱深动脉分支)、桡侧返动脉(桡动脉分支)、尺侧返动脉(尺动脉发出)、骨间返动脉(骨间总动脉)等相互吻合而成。
⑵腋部损伤
原因:使用腋杖不当。
症状:除上述症状外,还有肱三头肌瘫痪。
⑶桡神经深支损伤
原因:桡骨头脱位、桡骨颈骨折、旋后肌病变。
症状:各指掌指关节伸直受限,拇指外展困难,各指的伸指运动不受影响(主要是骨间肌和蚓状肌)。
⑷桡神经浅支损伤
手背桡侧部皮肤感觉障碍。
4.桡骨下端骨折
多发生在桡骨下端3cm范围内。
难点:1.肱骨肌管的构成、内容; 2.肩胛动脉网和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3.梨状肌上、下孔和坐骨小孔的构成及出入结构和排列; 4.国窝的境界、内容及其排列;5.踝管的构成、通过的结构和排列。6.头皮的层次;7.腮腺咬肌区的位置、境界及腮腺的毗邻结构和临床意义;8.海绵窦的位置、结构及其交通和临床意义。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2006年10月26日
基本内容
备注
肩胛区、三角肌区、臂和前臂后区、腕后区、手背和手指背面
㈠浅层结构
皮肤:肩胛区、臂后区较厚;
肘后区厚而移动性大;
前臂后区比前臂前区稍厚;
腕后区和手背的皮肤较薄,活动性良好;
手指背面皮肤较薄,指端背面的皮肤衍生出指甲。
浅筋膜:肩胛区、臂后区较致密;
手背:2~5指伸肌腱扁而薄,各腱间且有称之为腱间结合的斜行腱束相连结。伸指时,各腱彼此牵扯,协同动作。当某一伸指肌腱在结合的近侧断裂时,常无伸指功能障碍。
各伸肌腱到达手指根部后,向两侧扩展,包绕掌骨头和近节指骨背面,构成指背腱膜(伸肌腱帽),向前分为3束:
中间束止于中节指骨底;两条侧束在中节指骨背侧合并为一,向远侧止于远节指骨,
6.指伸肌腱损伤:
①类风湿性滑膜炎:手指畸形——近侧指骨间关节屈曲、远侧指骨间关节过伸畸形。
②指浅屈肌腱的断裂及指伸肌腱侧束的断裂:鹅颈指畸形——近侧指骨间关节过伸、远侧指骨间关节屈曲畸形。
⑶桡神经(C5~8,T1):腋动脉之后、肩胛下肌、背阔肌、大圆肌腱之前,在大圆肌下缘与肱骨交角处,伴肱深血管斜向外下,进入肱骨肌管,紧贴肱骨干中段后面的桡神经沟,转向外下,至臂部中、下1/3交界处,与桡侧副动脉一起穿过臂外侧肌间隔,到肘窝外侧的肱肌和肱桡肌之间。
体表投影:腋后襞下缘外端与臂交点处起,向下经肱骨后方至肱骨外上髁的连线。
正常情况:桡骨下端关节面向尺侧倾斜20~25°,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低约1cm。
桡骨下端骨折时:上述关系发生改变
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
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
5.解剖学“鼻烟壶”
位于腕后区外侧部的浅凹,拇指伸展时,呈尖朝向远端的三角形。
深部有桡动脉通过,可触及其搏动,临床上可在此结扎桡动脉。
鼻烟壶是切开拇长伸肌腱鞘和到达腕骨间关节的适宜部位。
上述两间隙常有交通,感染时可互相蔓延。
2.肌肉和局部记载
⑴肩部肌:分布于肩关节周围,有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肩胛下肌。
三角肌:从前、外、后三面包绕肩关节,呈圆隆形。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后和前方,并与肩关节囊愈着,对肩关节起稳定作用。在临床上称此腱板为肌腱袖(肩袖)。
肩胛区:注入肩胛下淋巴结;
臂与前臂后区:绕过内、外侧缘至前区,大部分注入腋淋巴结的外侧淋巴结;
手背:与浅静脉伴行;
指背:向近侧连接手背的浅淋巴管。
3.皮神经
肩胛区:锁骨上神经;
三角肌区:臂外侧上皮神经(腋神经分出);
臂后区:臂后皮神经(桡神经分出);
臂后区外下部:臂外侧下皮神经(桡神经分出);
前臂后区中间部:前臂后皮神经(桡神经分出);
⑹桡动脉:斜过鼻烟壶,经拇长伸肌腱深面至第1掌骨间隙近侧部,穿第1骨间背侧肌至手掌深部。
在穿拇长展肌腱深面时,发出腕背支,参与构成腕背网;
在穿第1骨间背侧肌之前,发出第1掌背动脉,分支分布于拇、示指相对缘。
⑺腕背网:
位置:腕骨背面
组成:桡动脉、尺动脉的腕背支、骨间前动脉和骨间后动脉的终支互相吻合而成。
南通大学医学院教案
第3次课授课时间2006.11.6教案完成时间2006.10.26
课程名称
局部解剖学
年级
2004
专业层次
临床(杏)0410、0411、0412
教师
张志军
专业技术职务
讲师
授课方式
理论
学时
4
授课题目(章、节)
肩胛区、三角肌区、上肢背侧、臀区、下肢背侧、颅面部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洛树东、吕衡发主编《医用局部解剖学学》第6版
骨间后神经几乎均有骨间后血管伴行。
四、临床要点(讲加粗字体)
1.肩关节周围炎(凝肩)
病因: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炎性病变:肌腱的损伤或炎症、肱二头肌长头的腱鞘炎、肩峰下囊或三角肌下囊的慢性炎症、肩关节囊的炎症。
治疗:⑴肩关节休息
⑵疼痛时封闭等
⑶功能锻炼
2.肘关节结构的临床应用
⑴由于尺骨冠突短小,关节囊的前、后壁薄而无韧带增强,故易发生肘关节后脱位。鹰嘴骨折时也可发生前脱位。
⑵关节腔狭小,骨折、关节内出血或渗液时,易致关节强直。
⑶前方和内侧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通过,肘关节的穿刺和手术入路多在关节的后方或后外侧进行,尤以切开肱三头肌腱最为安全。
3.桡神经损伤
⑴肱骨肌管内损伤
原因:肱骨干中段骨折、使用止血带不当、臂部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压在手术台边
症状:垂腕,掌指关节伸直受限,前臂处于旋前位,相应支配区域的感觉障碍。
前臂后区内、外侧缘:前臂内、外侧皮神经;
手背、手指背面:手背来自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手背支,它们除分别分布于手背桡、尺侧半皮肤外,还各分出五条指背神经,分别分布于桡、尺侧各两个半指皮肤。但桡侧三个半指和环指尺侧半中、远节背面的皮肤则分别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之支分布,而小指远节背面的皮肤则由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的分支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