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技术应用

仿真内镜 (virtual endoscopy,VE)
多层面重建(MPR)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多层面重建(MPR)
MPR是从原始横轴位图像获得人体相应组织器官任意层面的冠状、矢状、 横轴面和斜面的二维图像的后处理方法,能从多个平面和角度更为细致地 分析病变的内部结构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丰富了空间立体效果。
容积显示技术(VRT)
仿真内镜(VE)
( Virtual Endoscopy )
仿真内镜(VE)
以CT三维重建技术对空腔脏器内表面进行重建,再通过计算机模拟导航技 术赋予不同的色彩和光照强度,操作者在选择了视点后,可进行腔内观察, 对保存的图像进行连续回放,即可达到类似纤维内窥镜的观察效果。它适 用于胃肠道、呼吸道和血管等器官的内表面及其腔内异物、新生物、钙化、 狭窄等病变。
多层螺旋CT技术应用
Multi-Slice Spiral CT Treatment Technical
农安县中医院放射线科 刘春雨
Neusoft 64 In
东软医疗
现有东软64层螺旋CT机
多层螺旋CT的发展,进一步的推动了CT后处理技术的发 展。 CT检查不单单是查看一幅幅的黑白切面图像,而是进入 了另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
仿真内镜(VE)
原理:将容积数据同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结合,重组出空腔器官内表面 的立体图像,类似于纤维内窥镜所见的影像。 应用:对空腔脏器显示具有操作方便、无创、重复性强的优点。
CTVE显示胃壁占位性病变
仿真内镜(VE)
支气管内部
案例
( CASE)
CASE 1
容积显示技术(VRT) 颅骨凹陷性骨折
CASE 12
胸部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

胸部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摘要】多层螺旋CT(MSCT)的技术通常可用于长时间屏气、覆盖范围较大的扫描,如胸腹联合或胸腹盆腔联合扫描、大范围的CT血管造影(全下肢CT血管或全肺动脉造影)。
其优点是节省X线球管的损耗,减少X线曝射量。
扫描速度提高。
空间分辨率提高。
本文将论述这一技术在胸部疾病检测的应用。
【关键词】胸部CT 螺旋CT 胸部疾病检测(一)多层螺旋CT(MSCT)的技术在单层螺旋CT(SSCT)中其探测器准直宽(detector collimation)等于X线束准直宽(X-ray beam col- limation)从而产生了层厚。
所以层厚是由X线束准直宽来决定的。
也即CT球管旋转一周只采集一层的原始数据。
而MSCF的层厚是由探测器列数和后重建来决定的。
它采用的是宽探测器技术。
即探测器的排列数增加,可达16~32列,采用可调节宽度的锥形X线束,根据拟采集的层厚选择锥形X线束的宽度,后者可激发不同数目的探测器,从而达到由一次采集却同时获得多层图像信息的效果。
也即 CT球管旋转一周可采集4~8层的数据。
公式为D=N×d。
其中D为X线束准直宽,d为探测器准直宽,N为探测器列数。
MSCT探测器准直宽d是1/N的X线束准直宽。
如果机内有4列探测器(N),其探测器准直宽为1.25mm 时,则X线束准直宽为5mm。
SSCT的螺距即床移动速度与层厚之比,一般选择为1~1.5:1。
若螺距增大,图像质量就可降低;MSCT的螺距概念与SSCT不同,它是床移动速度(table speed):探测器准直宽,也即1/N的X线束准直宽。
假设4列螺旋CT探测器采用1.25mm的探测器准直宽,则X线束准直宽为5mm。
若床移速度设定为7.5mm时,则螺距7.5:1.25=6:1或称螺距6,而不是7.5:5=1.5:1(螺距1.5)。
通过这样的优化采样扫描来提高z轴空间分辨率,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当螺距为6或8时,通常可用于长时间屏气、覆盖范围较大的扫描,如胸腹联合或胸腹盆腔联合扫描、大范围的CT血管造影(全下肢CT血管或全肺动脉造影)。
层螺旋CT应用简介

层螺旋CT应用简介层螺旋CT是现代医学中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技术,由于其高分辨率、高速成像和多重重建方式等优点,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文将从原理、设备和应用三个方面来介绍层螺旋CT的基本知识。
原理层螺旋CT是将螺旋扫描技术运用于医学成像上的一种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同传统CT类似,都是利用X射线通过患者身体后,经过检测器的接收和数字化处理,从而产生图像。
但与传统CT不同的是,层螺旋CT能够在一次扫描中获取连续的层面图像,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三维成像。
设备层螺旋CT设备通常由以下部分构成:1.X射线源:用于产生X射线。
2.检测器:用于接收经过人体部位后的X射线,并将其转化成数字信号。
3.控制器:用于控制X射线源和探测器的位置和运动 speed。
4.计算机:用于接收和处理数字信号,最终生成图像。
应用由于层螺旋CT成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快速成像和多重重建方式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更加广泛地被应用于以下方面:1.诊断和治疗规划:层螺旋CT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影像,包括精细的骨骼结构、内脏器官等细节清晰的影像,从而帮助医生进行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规划。
2.肿瘤评估和监控:层螺旋CT还可用于肿瘤评估和监控,可以通过连续扫描产生高分辨率的三维影像,从而检测肿瘤形态、大小和位置的变化。
3.脑部成像:层螺旋CT还可以对脑部进行成像,包括脑血管成像、脑卒中后的影像等,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脑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4.心血管成像:层螺旋CT也可以用于心血管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形态和功能,对于心脏疾病的检测和评估非常有意义。
层螺旋CT技术日益成熟,其成像速度和图像质量也越来越高。
作为现代医学成像的重要工具,层螺旋CT已经在临床医学中产生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带来非常好的效果。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现状(一)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现状(一)【关键词】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造影冠状动脉疾病主要危害是引起相应的心脏疾患。
此病在欧美国家极为常见,美国占人口死亡数的1/3~1/2,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5%。
在我国本病虽不如欧美多见,但仍占心脏死亡数的10%~20%。
虽然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coronaryarteriography,SCA)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具有创伤性、高危险性,患者难于接受。
并且JosephSchoepfU 等〔1〕报道,在美国冠心病患者进行SCA中只有1/3的SCA患者进行了治疗干预,其余2/3的患者仅仅只需要诊断而已。
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MSCT)进行SCA由于具有无创性、廉价、易于患者接受等特点,故自1998年的4层螺旋CT应用于冠状动脉以来,成为了冠状动脉检查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在2002年16层螺旋CT广泛应用于临床后,由于空间分辨率高及扫描层厚更薄(仅0.6mm),给予了临床更为精确的资料。
目前64层MSCT已经应用临床,笔者就MSCT临床应用现状,简介如下。
1临床应用方面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冠状动脉疾患中,冠状动脉斑块最为常见。
动脉斑块由于成分不同,通常分为新鲜血栓、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
Fayard等〔2〕总结不同成分斑块的CT值为:新鲜血栓的CT 值为20Hu,脂质斑块为50Hu,纤维斑块为100Hu,钙化斑块>300Hu。
更为简洁地称为硬化斑块(钙化斑块)和软化斑块(通常指脂肪、纤维斑块)。
硬化斑块性质比较稳定,相对软化斑块不易破裂,但由于钙化斑块占据血管腔,致使血管狭窄而产生相应症状。
胡秀华等〔3〕认为大部分钙化斑块表现为轻度狭窄,其狭窄程度与斑块直径无关,含钙化成分的混合斑块狭窄程度与混合斑块特点关系较密切。
软化斑块(通常指脂质、纤维斑块)的纤维帽变薄而易于破裂,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腔从而引起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所以MSCT对冠状动脉壁的不同类型的斑块进行CT值定性对临床下一步的诊治至关重要。
多层螺旋CT的原理、结构及临床应用

层 图像 。 每 个 通 道 都 独 立 的 直 接 与 探 测 器 相 连 。 因 此 增 加
数 据 采 集 通 道 对 于 增 加 C 成 像 速 度 同 样 重 要 一 当前 商 品 化 T 。 的 MS CT 都 是 4 1 ~ 6个 数 据 采 集 通 道 。
5 螺 距 ( i h, . pt P) c
s i y tm , io s se DAS 、 像 重 建 系 统 及 计 算 机 系 统 等 有 较 大 的 改 tn )图
进。
1 扫 描 方 式 及 驱 动 系 统 . S C 是 在 旋 转 式 扫 描 的 基 础 上 采 用 滑 环 技 术 和 连 续 进 床 S T 的 螺 旋 扫 描 成 像 系 统 。 而 MS T 有 两 种 扫 描 方 法 : 位 螺 旋 扫 C 轴
器 厚 度 的 叠 加 ; 者 单 个 探 测 器 的 宽 度 有 2 3种 或 更 多 , 厚 后 ~ 层 组 合 是 不 同 宽 度 的 探 测 器 灵 活 搭 配 ; 分 层 厚 还 有 探 测 器 准 直 部 参 与 , 两种排 列 方法 各 有优 缺 点 。探 测 器 的排 数 与 阵 列 是 以 这 扫 描 覆 盖 的 最 大 区 域 、 薄 扫 描 层 厚 以 及 最 佳 层 厚 组 合 为 中 心 最 来设 计 的 , 测器 的排 数 越 多 , 选 择 扫 描 层 厚 的 组合 越 灵 活 ; 探 它 但 由 于 探 测 器 排 数 越 多 , 测 器 之 间 的 间 隙 也 越 多 , 而 降 低 探 从 了 X 线 利 用 率 , 图 像 质 量 下 降 。 单 个 探 测 器 的 最 小 宽 度 是 决 使 定 Z轴 分 辨 率 的 基 础 , 度 越 小 , 辨 率 越 高 。 目前 各 厂 家 推 宽 分 出 的 MS T 中 , 小 层 厚 分 别 为 0 5 ~ 1 2 mm 不 等 。 C 最 .0 .5 4 数据 采 集系 统 ( S . DA ) M S T 具 有 多 个 数 据 采 集 通 道 , 过 一 个 通 道 的 数 据 产 生 C 通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应用

呈梳征(箭)
Paulsen S R et al. Radiographics 2006;26:641-657
CTE显示空肠肠袢的肠壁增厚和分层(箭),肠壁周围脂肪带模糊,肠系膜 窦道和脓肿形成(箭头)
Paulsen S R et al. Radiographics 2006;26:641-657
78岁女性患者,不明原因黑便入院,结肠镜提示升结肠血管畸形。 CT小肠造影动脉期和静脉期冠状面重组图像显示盲肠壁见增粗、迂 曲血管影。
与上图为同一例患者,结肠镜提示升结肠血管畸形。
CT小肠造影CTA图像(MIP)图像显示右结肠动脉增粗、迂曲,盲 肠壁亦见增粗、迂曲血管影。
与上图为同一例患者,结肠镜提示升结肠血管畸形。
• MSCTE后处理技术及三维重建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 直观立体地显示病变及与周围毗邻的关系,能更精确 地判断小肠肿瘤的数目,而且能发现小到0.5cm的肿 瘤。
27岁男性患者,畏寒,乏力,发热20天,黑便一周。 MSCTE显示近段空肠的腔内分叶状肿块,呈均匀强化。
病理证实为空肠腺癌。
72岁男性患者,因头昏入院,血常规提示中度贫血。后补充病史:患者反复便 秘1年,加重伴黑便3天。
CT小肠造影冠状面重组图像(动脉期和静脉期)显示胃窦壁均匀增 厚,粘膜下见小片状脂肪密度影。
56岁男性患者,急性肠系膜上动脉 缺血:肠系膜上动脉近端狭窄(粗 箭),远侧段闭塞(箭头);另可 见肾脏梗死(细箭)。
43岁男性患者,急性肠系膜静脉缺血:动脉期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 未见栓塞,静脉期肠系膜上静脉广泛栓塞(箭头),邻近回肠淤血性 梗死、扩张(细箭)。
GE64排CT机的小肠造影检查方法:
• 扫描参数:
多层螺旋ct技术现状及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 ct技术现状及临床应用CT在临床医学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自上世纪70年代CT技术问世并投入到临床治疗和诊断当中以来,极大程度的推进了影像医学的发展,通过可视化的医疗和诊断,增加了准确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CT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从最早的CT技术过渡到螺旋CT技术再到双螺旋CT技术,20世纪末,CT技术已经实现了半秒和多层扫描,而在21世纪初,多层螺旋CT技术问世,提升了CT的扫描速度和工作效率,使得CT技术在临床工作中使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多层螺旋CT技术的特点多排探测器系统多层螺旋CT技术是单排螺旋CT技术的升级,单排螺旋CT技术在图像的清晰度以及锐利度上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主要原因是因为单排螺旋CT技术的探测器在CT仪器内部呈直线排列,其扫描的厚度由准直器来决定,在扫描的过程中,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呈散射状,可能引发容积效应,这就会导致图像清晰度不够,给临床的诊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多层螺旋CT技术则很好的规避了单排螺旋CT 技术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将原本处于同一直线上的单排探测器改成4排、8排、16排等多排探测器并存,每一排单独有一个控制开关,这样就能灵活的调整准直器,控制扫描厚度,既能够获得一组低厚度多角度的图像,也能够获得一份高厚度单一角度的图像,增加了图像的清晰度,给诊疗提供了方便。
重建及后处理系统在重建技术方面,单排螺旋CT技术采用的是线性插入式,由于探测器单一线列排布,扫描厚度受限,层面敏感曲线变得更宽,纵向的分辨率就会下降,很容易在成像的过程中出现伪影,给图像的分析带来一定的难度,导致了一些误判的发生。
而多层螺旋CT技术的重建方式为锥形束重建技术,这种技术提高了纵向的采集效率和分辨率,使得图像更加清晰,尤其是对图像的边缘来讲,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能够显著去除伪影。
此外,由于多排螺旋CT技术的数据采集量很大,这样扫描出相同的图像所需要的X射线剂量就会大大减小,也能减少对球管的磨损,节约了维护成本,延长了使用寿命。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临床应用

应使用非离子型对 比剂 , 对高危人群使用非 离子型对 比剂要
比对一般人群使用离子型对 比剂安全得多 , 在笔者 使用 的 三千多例非 离子 型对 比剂 中 , 龄 最 大 者 8 年 7岁 , 小 者 4 最 岁 , 一例 发生过敏反应 。检查结束后 , 无 嘱患 者留观 1 i , 0r n a 观察无明显不适方 准离开 。使 用对 比剂毒 副反应 临床表 现 分度及处理方法见附表 2 。在临床 工作 中 , 还会 发生对 比剂
m tn M R) 最 大 密 度 投 影 ( xm m it s ypo ci , ao, P 、 i mai u n ni r et n e t j o M P 、 面 遮 盖 显 示 (uf esao i l ,S 、 积 再 现 I)表 sr c dwds a S D) 容 a h py
重建层间隔 0 65m n在工作站 内对图像进行 三维 重建后 处理 。结 果 .2 6 T 4
例, 血管三维成像 清晰 , 清楚显示血管病 变以及病变与周 围血管结构 的毗邻 关系 , 横断面显示周 围结 构
及其异常改变 的信息。结论 C A对血管病变有较高的定位 、 T 定性 诊断价值 , 为临床诊断及外科设定 手
动脉瘤 、 下肢动脉狭窄 、 肝硬化侧肢 体循 环等疾病 , 清晰显示
血管病变的位置 、 小或范 围 、 态及 病灶与 周 围血 管结构 大 形 的毗邻关系 , 横断面 显示周 围结构 及其异 常改变 的信 息 , 为
临床诊断及外科设定 手术 方案提 供可靠 的依 据 , 高 了 C 提 T
术 方 案提 供 可 靠 的 依 据 。
【 关键词】 血管成像 ; T; C 应用 科学 技术 的发展 , 动着 时代 飞速 向前。多层 螺旋 C 推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
四肢血管栓塞
多平面重组成像
以原始横断面扫描数据为基础,可以进行 冠状面、矢状面、曲面及任意平面重组成 像,从而以不同角度、方位观察病变结构 、形态、大小及范围,利于疾病的诊断。
冠状、矢状面成像
口腔全景片
头部常见疾病CT诊断
1.脑梗塞:脑动脉阻塞或脑缺氧所致,范围 与供血区域符合。表现为楔形低密度影, 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清晰。
何谓增强扫描
经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后进行扫描为增强扫描,反之不 注射造影剂的扫描称为平扫。增强扫描目的是使组织 X线吸收率提高,加大正常与病变组织密度差别,提 高病变显示率,帮助判断病变性质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肿瘤性病变一般需要增强扫描。腹部CT常规需要增强 扫描。头颅、胸部、椎体常规平扫,如怀疑肿瘤或肿 瘤术后复查、血管性病变最好要增强扫描。 碘造影剂具有毒副作用,最重的反应可致人死亡,非 离子造影剂副作用小,安全性高,死亡发生率1/25000. 但价格较贵。我院常用的造影剂有碘海醇(非离子型 造影剂),303元/100ML,离子型造影剂如安其格纳 芬,价格低,毒副反应机率稍大。严重的心、肝、肾 疾病、70岁以上老人、衰竭病人、支气管哮喘、多种 药物过敏、多发性骨髓瘤应慎用或禁用造影剂。
自发性脑出血
绝大多数由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所致。由 于动脉壁薄弱,内膜病变,使小动脉向外 突出形成粟粒样动脉瘤,破裂后出血。主 要部位是基底节、丘脑、大脑半球。CT表 现为高密度血肿密度,周围可有坏死水肿 带。
高血压脑出血
硬膜外血肿
多由骨折导致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撕裂所 致。CT表现:脑外颅内板下双凸透镜形状, 高密度影,边界清晰,不跨越颅缝。
病因复杂,多为胆源性、长期酗酒、高脂 血症所致。分为单纯水肿性及出血坏死性。 CT表现胰腺肿大、边缘毛糙,胰腺周围蜂 窝组织炎,腹水,如有出血坏死胰腺内可 见低密度区。
脾破裂
脾脏外伤破裂可表现为脾内线状或不规则 形缺损,包膜下可见血肿。
胆管结石
结肠癌
输尿管结石
脊柱病变
椎间盘突出
多层螺旋CT临床应用
螺旋CT概念:CT全称为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是 电子计算机与X线相结合的产物,主要部件有X线 球管,探测器与计算机系统。普通CT扫描为球管 每旋转360度(一圈)发射射线经过人体,产生一 层断面图象,球管再回复原位,重新工作。而螺 旋CT扫描是球管连续旋转,连续产生X射线,连 续取样的同时,床以一定的速度前进或后退,因 此,螺旋扫描方式不再是对人体某一层面采集数 据,而是围绕人体一段体积螺旋式采集数据,称 体积扫描,得到的信息是三维信息,而常规扫描 是二维信息,因此,螺旋CT采集的数据可以进行 多平面重建。
骨三维重建与多平面重组
运用后处理软件对横断扫描图像进行体积 重建、冠状面、矢状面重建,以全方位、 无重叠观察有无骨折及骨折的错位情况, 有无累及关节面,骨碎片的多少,脊柱骨 折的椎管内情况,胫骨平台骨折的塌陷程 度等,以利于临床治疗。
CT血管成像:可分为动脉造影及静脉造影成像, 依赖于多层螺旋CT的三项技术进步,即更快的 扫描速度,更大的扫描范围,更好的层厚选择及 强度的后处理功能。可以观察到血管的狭窄、闭 塞、管壁钙化。确诊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瘤、动 脉夹层、血管畸形、静脉栓塞。
CT成像原理
当高度准直的X线环绕人体某一部位做断面 扫描时,部份X线被吸收,X线强度因而衰 减,未被吸收的射线穿透人体后,被探测 器接受,然后经信号放大转换为电子流, 输入计算机运算处理,重建成图像。探测 器接受信号的强弱,取决于扫描层面组织 的密度,密度高,射线被吸收多,检测的 信号弱,密度低,则检测的信号强,据此 反映出不同组织的密度差异,使不同的组 织结构被辨别,达到诊断目的。
胶质瘤
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 少支胶质瘤、室管膜瘤等,以星形细胞瘤 多见,可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CT表现为 颅内占位病变,呈低密度、等密度或稍高 密度,边界不清,强化不均匀,周围不同 程度水肿。
胸部部份常见疾病
肺炎:
急性炎症病史,斑片状或大片实变影,密 度不均,边缘模糊,其内可见支气管气相。
硬膜下血肿
外伤后横跨于硬脑膜桥静脉撕裂所致。位 于硬膜下腔,呈新月型高密度影或混杂密 度影,范围广泛,常有蛛网膜撕裂。占位 效应明显。
脑挫伤
外伤所致脑组织坏死水肿出血,表现为混 杂密度伴有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外伤或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表现为脑池、 脑沟密度增高,与其形态一致。
特殊临床运用
1.全肝快速三期扫描 造影剂在肝脏内的动 态循环过程可分为三期即动脉期、静脉期、 实质期,在注射造影剂约25-30秒钟后扫描 得到的图象为动脉期图象,此时肝动脉增 强十分显著而门静脉和腔静脉未显影或显 影淡,约60秒后扫描得到的图象为静脉期图 象,此时主动脉与腔静脉增强密度基本一 致,而实质期为90秒后的图象,此时肝脏与 血管密度趋于一致,平扫加三期扫描对肝 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我院螺旋CT简介 我院于2012年引进飞利浦64 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机,该机具有以下特点: 1.扫描速度快, 2.扫描层厚薄,最薄约0.625mm。 3.后处理功能强大,主要有以下功能: 4.多平面重组成像,比如冠状位,矢状位及任 意斜面与曲面重组。 5. 三维重建。可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再现某一 解剖结构的表面影像。
肺结核
粟粒性结核,短期内结核菌经血循环大量 进入肺内。与X线表现一致为多发粟粒结节 影。特点为“三均匀”:密度、大小、分 布均匀。
继发型肺结核
常见于肺尖、锁骨上下区,斑片状、条索 状、结节影,边界不清,可肺癌
病灶发生于肺段以下,肺内结节或肿块影, 典型征象:深分叶征、边缘细毛刺影、胸 膜凹陷征、空泡征。
腹部部份常见疾病
原发性肝癌
大体病理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 单个结节小于等于3cm或两个结节之和小于 等于3cm为小肝细胞癌。90%合并肝硬化。 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后动脉期为 高密度影,门静脉期密度下降,多为低密 度,呈造影剂“快进快出”模式。
急性胰腺炎
由于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自破裂处突 出,压迫脊髓及神经产生症状。
脊柱骨折
判断骨折类型,如压缩性骨折、粉碎性骨 折,了解有无骨折块后移压迫脊髓。
中央型肺癌
肺段以上支气管肺癌,表现为支气管管壁 增厚、管腔狭窄或阻塞,肺门肿块。间接 征象有阻塞性肺不张、肺炎、肺气肿。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经破口进入中层并 将中层分离形成双腔,由于血液压力的推 动,可将分离不断向远端推进,致夹层范 围广泛。CT表现主动脉为真假双腔,真腔 小、假腔大,真假腔之间可见低密度内膜 片,并可见内膜破口。CT血管造影可明确 诊断。
检查适应征
1.肿瘤性疾病,全身各部位肿瘤,可了解肿瘤大 小、形态、部位、与周围组织关系,有无转移。 2.感染性疾病,如颅内感染、、鼻窦炎、肺部感 染,部份腹腔脏器感染,如胰腺炎,阑尾炎、腹 腔脓肿等。 3.外伤性病变,如颅脑外伤、胸腹部外伤、脊柱 骨折、关节部位骨折。 4.退行性骨关节病,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5.脑血管意外:脑梗塞、脑溢血。血管病变如动 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栓塞等。 6.胸腹部急诊:主动脉夹层、肺栓塞、肠梗阻、 消化道穿孔等。
脑转移瘤
由脑外恶性肿瘤通过血液循环、淋巴或直 接侵犯所致,或脑脊液种植。CT表现灰白 质交界结节或肿块影,中心多有坏死,周 围低密度水肿,增强后呈环状强化,一般 多发。单发者较大。特点是肿瘤周围水肿 与瘤灶大小不成正比例,肿瘤很小时水肿 即可很明显。
脑膜瘤
脑膜瘤为脑外肿瘤,绝大部分为良性,起 源于脑膜内皮细胞,多见于幕上,以大脑 凸面、上矢状窦、大脑镰旁多见。CT表现 :肿瘤为圆形或类圆形,平扫呈等密度或 稍高密度,边界清晰,周围可有水肿,邻 近骨质多有增生、少数可有破坏,肿瘤以 广基与邻近颅板、大脑镰相连。因血供丰 富,增强后为中等以上程度强化。
CT值的概念
CT值是指X线穿透人体后的衰减系数值,也 即人体不同组织的密度值,密度越大,X 线衰减越多,其CT值越高。故测量其CT值 可以判断该组织的成份。一般纯水CT值为 零,脂肪-20——-80,肌肉40-80,空气1000,血块50-80,肌肉40-80,骨骼1000。 其它如脑组织、脊髓、肝胰脾肾等都具有 各自CT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