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防控分析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数字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其网络行为不仅反映了个体的特性,更呈现出集群效应。
在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成为研究热点。
随着社交网络的盛行,大学生们在网络空间中展开各种交流互动,形成了独特的网络群体。
这种网络集群行为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地参与网络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资源,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建立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1.2 研究意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们在微时代展开了频繁的网络集群行为。
这种行为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和心理价值,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于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网络交往方式和心理特征。
通过分析他们在网络集群中的行为举止,可以揭示他们的社交需求、交流方式以及心理状态,为未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深入分析影响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网络社交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了解他们在网络集群中的行为受何种因素影响,可以让我们预测未来网络社交的发展方向,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来引导和规范网络行为,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研究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点,也可以为未来的网络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经验。
2. 正文2.1 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1. 社交化:在微时代,大学生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社交交流,形成集群行为。
他们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观点和情感,与朋友和同学保持联系,形成一个相互关注、互动频繁的社交网络。
网上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分析及处置对策建议_安呈斌

网上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分析及处置对策建议安 呈 斌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网上群体性事件日益凸显,组织化程度提高,规模扩大,参与主体日趋多元。
防范网上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努力构建网上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立与各部门、各警种之间的快速联络机制;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情报信息研判;加强舆情控制,做好引导工作;严厉打击网上群体性事件的发起组织者;积极探索做好网上群众工作的方法,化解矛盾。
关键词 网上群体性事件 特点成因 处置对策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其双刃剑的特性日益凸显,在推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从外部看,互联网已成为境外敌对势力和 法轮功 分子进行渗透的主要渠道。
早在2003年11月26日,境外 法轮功 就组织利用黑客技术侵入深圳市某计算机信息系统,以每小时50万封的速度向不特定的对象大量发送宣扬 法轮功 、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邮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从内部看,大量群体性事件和恶意炒作事件开始由互联网酝酿产生,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组织煽动,大量不明真相的网民盲目跟进,形成难以控制的不稳定因素。
如2005年4月至5月期间,深圳网民通过互联网召集,在中信广场、华强北商业街、东门等地组织了6次大规模的涉日游行示威活动,甚至出现打砸等非理性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秩序。
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深圳维护稳定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网上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成因,并尝试探讨其解决之道。
一、现阶段网上群体性事件的特点目前深圳市有网站27000多个,ADSL上网用户突破100万,网民接近600万,网民基数大,互联网应用程度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和普及程度均居于全国前列,因此,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虚拟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弊病也显现得比较充分。
从群体性事件来看,近年来深圳市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网民通过网络组织联络,借助网络炒作壮大,利用网络制造舆论声势。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探析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对策探析赵亚琼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摘 要!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而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一种新型的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引人注目,本文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内涵的基础上,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处置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 成因 对策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进入高发期,从2008年的#瓮安事件∃到2009年的湖北#石首事件∃,群体性事件无论在数量还是激烈程度上均超过以往,且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010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显示,截止到2009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 3. 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递渠道和舆论媒介,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群体性事日益引人注目。
一、网络性群体事件的内涵%瞭望&新闻周刊认为,群体性事件不仅在现实中存在,而且在网络上也不断的发生,如#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
网络群体性事件经常形成#一呼百应∃的态势,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和其中的公职人员,易成为网络热点新闻炒作的焦点,负面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在短短的时间内往往给政府形象造成很坏的影响。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新的特殊形式。
广义上它泛指在互联网上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
从狭义上来看,特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的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呼应,乃至可能或已经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
目前,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发源于一些全国性的、访问和在线人数密集的论坛、社区以及博客。
从已经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来看,它主要有三种类型:网络舆论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现实事件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现实与虚拟并存型群体性事件。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1.现实社会中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渠道不畅。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应对

试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应对[摘要]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基于新媒介技术的特殊类型的社会事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其发生也愈发频繁。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与实体性群体性事件虚实交织,影响难料;感召力强,一呼百应以及易生谣言,舆论难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难度。
因此,重视并尊重网络民意的作用及时收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快速反应与应对机制,促进网络与传统媒体及多元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引导舆情发展方向,完善行政问责机制,建立透明、权威的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科学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应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更新和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新兴媒体的日益发达,中国公民卷入互联网虚拟生活越来越深,上网、发帖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于互联网沟通更加顺畅以及它的匿名性,使得许多人更愿意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或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加之网络的聚集性效应极强,通过网络社区、群组、bbs、微博等形式把相同的利益诉求、阶层意识整合在一起,极易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如具有重大影响的湖北石首案件,邓玉娇案件等此类案件屡有发生。
有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一些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更多的则不同程度扰乱了网络内外秩序,甚至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一定负面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因此,认真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并针对特征寻找科学有效的应对之策,显得尤为紧迫并富有意义。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表达诉求、发泄不满,并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社会现象。
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偶发、突发事件为开端,在一定的社会心理的契合下,导致众多数量的网民关注、参与,形成网上热点公共话题,构成规模巨大的舆论场。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基于网络社交平台或网络社群而形成的集体行动或事件,这些事件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 社会矛盾与紧张性情绪。
社会矛盾的存在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础条件,而紧张性情绪则是事件爆发的诱因。
例如,贫富差距悬殊、民生问题引发的不满等。
2. 社会网络的弥散效应。
网络具有信息传播、组织动员等特点,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递可以迅速扩散,形成一定的议程设置和舆情引导作用,进而导致事件的出现。
3. 社会心理学的因素。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出于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无声抗议或不满。
群体动员往往会触发人们的团结意识,产生一种群体认同感,并迅速传导。
4. 政治因素。
某些特定时刻的政治事件,如政府失信、腐败现象、官员不当言行等,往往会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1.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政府需要建立起较为敏感的舆情监测与分析体系,快速反应和处理网络事件,以避免和化解潜在的危机。
2. 增强公共信任度。
加强对一些影响存在的问题的整顿,加强社会公信力,维护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避免事件出现。
3. 建设互动性平台。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建立互动性平台,与广大民众加强有效的对话协商,通过对民众需要和诉求的了解,更好地引导公共舆论。
4. 开展舆论引导工作。
政府通过适当的舆论引导工作,引导群众,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
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

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网络中活跃着大量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的“网中人”,以这些“网中人”为主角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经常制造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网络和现实世界会同时造成极大危害。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和处置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
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必须遵循系统性和平战结合等原则,加强对ISP、ICP、IDC等工作对象的掌控,采用阳光备集和分缎管理等模式,井进一步通过提高技术、加强管理、制订法律和有意识地进行网络文化引导等手段加强对阿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和处置,确保罔络长治久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需积极防范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但有一个领域的群体性事件却未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虽然目前它还不是十分尖锐,但却发展迅猛,影响很大,这就是网络群体性事件。
网络群体性事件有着它自身的一些特点,政府应该充分重视这类事件,深入研究这类事件的特点,做好积极有效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一、网络群体及其构成元素要探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处置,必须先对造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元素(或主角)——“网中人”有相当的认识,对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群体进行探讨。
(一)“网中人”的存在分析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人有个体特征与群体特性,他们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两个基本方面。
因特网出现后,大大小小的虚拟社区、虚拟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许多空间里生存着相当数量的“网中人”,最初人们称之为网名、用户,也有人称之为网客、网人、网络人,为了能与现实中的人相对应,我们将“具有一定标识、在网络中以类似现实人的某些方式参与网络活动的用户”称之为“网中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报告表明,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网中人”总人数为1.37亿。
从本体论看,存在是一种显现,不同的显现形式决定着不同的存在状态,阿中人不是身体的存在,而是符号的显现,是一种符号的存在;现实人是以身体在场为基本特征的,是一种实然存在,而“网中人”是一个意念之身。
朝阳市网络内外交织群体性事件防控对策研究

朝阳市网络内外交织群体性事件防控对策研究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拓展,各种由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导致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也不断涌现,形式日趋多样。
尤其是通过网络交流聚合观点,进而形成网络集群行为,并与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融合、激荡的网络内外交织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
这种现实与虚拟相互影响,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的群体性事件,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民意的表达,推进了民主进程;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演变成公共危机,考验着政府的合法性,加剧着社会治理的难度。
因此,网络内外交织的群体性事件的内在属性是中性的。
怎样了解它的本质特征,规避群体性事件所引致的非理性暴力行为,关键在于把握它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的相应的应对方案,才更有针对性与可行性。
本文紧密围绕着网络内外交织型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
首先,简要介绍了网络内外交织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特征及类型,并指出了网络内外群体性事件交织放大的正负效应。
其次,以朝阳市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近年来朝阳市网络内外交织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规律,以及政府在各种群体性事件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困境。
再次,基于希斯提出的危机管理4R模式,提出将4R模式应用于网络内外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对这种设想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论证了基于4R理论的群体性事件应对方案。
最后,从建立网络内外交织群体性事件的预测与风险评估体制,加强危机预警与预案演练,完善危机干预与现场处置,做好善后与总结反思工作等几个方面,提高朝阳市政府在网络内外交织群体性事件治理进程中的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和恢复力,从而实现朝阳市网络内外交织群体性事件治理体系的完善。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们逐渐成为了网络的主要使用者。
他们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社交互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集群。
这种集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
本文将从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1.1 信息传播速度快在微时代,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迅速传播信息,一条消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被数万乃至数十万人转发,形成了所谓的“火炬传播”。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集群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变得更加普遍和强大。
1.2 情绪传播广泛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另一个特点是情绪传播的广泛性。
一条情绪化的言论或者图片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规模的共鸣,进而带动整个网络集群产生某种情绪波动。
这种情绪传播的广泛性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3 群体行为具有集体性在网络集群行为中,大学生的个体行为常常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朋友圈、微博热门话题、抖音挑战赛等都是可以带动大量人群参与的集体行为,形成了一种类似于“群体潮流”的现象。
1.4 社会热点话题被放大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中,社会热点话题往往会被放大,引发出更多的回响和讨论。
一件小事在网络上可能会演化成一场热烈的争论或者大规模的行动,给网络集群行为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二、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预防2.1 提倡理性思考大学生在参与网络集群行为时,应该提倡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风,不轻信谣言,不随意传播不实信息。
只有理性思考,才能在网络中保持清晰的头脑,避免被误导或者利用。
2.2 提高媒体素养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学会鉴别信息的真伪,判断信息的价值和意义,理解信息的背后含义。
只有提高媒体素养,才能在网络集群行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到情绪的波动中。
2.3 增强个人意识大学生在网络集群行为中,应该增强自己的个人意识,保持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轻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择 自己 的 “ 份 ” 身 .与 人 交 流 此 外 .他 们 还 可 以 同 时 具
有 多 重 身 份 .在 同一 活 动 中 以不 同 的 身 份 出 现 .而 不 被 对 方感 知 。 网 民的 昵 称 、面 庞 、 身份 都被 遮 掩 在 一 层 神 秘 的 面纱 下 .不具 有 现 实社 会 的客 观 感 知 性 、真 实 性 。
民 生 问 题 与 社 会 利 益 分 化 是 引 发 社 会 矛 盾 的 重 要 因 素 .影 响 到 社 会 和 谐 稳 定 与发 展 ,也 是 网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产
生 的 根 源
1 .社 会利 益 分 化严 重 .贫 富差 距 过 大
社 会 利 益 的 最 大 化 和 最 优 化 是 人们 实 现 利 益 诉 求 所 追
注 ,引发 网友 热议 。滋 生 事 件 。 此外 ,网 络 空 间 同 现 实 社 会 相 互 影 响 . 网 民 的任 何 聚众 行 为 。都会 对 网 络 社 会 和 现
网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中 的 特 定 群 体 .是 指 利 益 受 损 群 体 、 利 益 诉 求 群 体 、 怀 有 公 平 正 义 为 其 他 人 呜 不 平 的 群 体 等
、
网络 群体 性 事 件概 念 特 征
( ) 网络 群 体 性 事 件 概 念 一
网络 群 体 性 事 件 .是 一 般 意 义 上 的群 体 性 事 件 在 网 络
社 会 的特 殊 表 现形 式 . 它是 指在 一定 社 会 背景 下形 成 的 特 定 网 民群 体 为 了共 同 利 益 、特 定 目 的或 者 其 他 相 关 原 因 . 利 用 网络 进 行 组 织 或 串联 .在 网络 社 会 中非 正 常 聚集 .扰 乱 网 络 社 会 秩 序 .影 响 舆 论 导 向 ,甚 至可 能 把 网路 力 量 推 向现 实 社 会 的事 件 。上 述 关 于 网络 群 体 性 事 件 的概 念 .应
的 概 率 要 远 远 高 于 现 实 社 会 。另 一 方 面 ,在 现 实 社 会 中 , 他 人 存 在 会 影 响 人 们 的行 为 方 式 和 内容 .而 网络 社 会 中人 们 之 间 的 互 动 沟 通 少 有 这 种 影 响 虽 然 网 民 在 网络 沟 通
( )社 会 问题 是 网络 群 体 性 事件 产 生 的基 础 一
中 图 分 类 号 :D 3 . 文献 标 识 码 :A 61 4 文 章 编 号 :1 7 — 4 5 ( 0 1 3 0 1 — 8 6 2 6 0 2 1 )0 — 0 9 0
网 络 是 现 代社 会 人 们 日常 生 活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它 拓
宽 了 人 类 的 活 动 空 间 .改 变 了人 类 的 生 活 、工 作 和 思 维 方
等。 3 .事件 形 式 网络 群体 性事 件 的 形 式 .是 指 网 民通 过 网 络 进 行 组 织 或 串 联 实 现 非 正 常 聚 集 产 生 的非 理 性 行 为 .聚 集 群 体 攻 击
特定 的人 或 事 ,扰 乱 社 会 秩 序 。 4 .发 生原 因
实 社 会 产 生 重 大 影 响 。一 言 以蔽 之 .网 络 群体 性 事 件 破 坏
现 实 社 会 秩 序 , 因此 , 预 防控 制 在 网 络社 会 。网 络 群体 性
事 件 就 不 会 产 生对 现实 社 会 的影 响 2 .特 定 群 众
式 。 然 而 网 民 在 虚 拟 空 间 的 社 会 秩 序 、价 值 观 念 和 道 德 水 准 并 没 有 完 全 形 成 。相 关 法 律 、规 则 和 控 制 手 段 还 不 健 全 。易 产 生 各 种 网 络 社 会 问 题 ,甚 至 犯 罪 。特 别 是 目前 我 国 正 处 于 社 会 转 型 、 经 济 转 轨 的 特 殊 时 期 ,社 会 矛 盾 尖 锐 、 多发 。 网 民就 会 利 用 网 络发 泄 自己 在 现 实 社会 因 利 益 诉 求 无 法 满 足 而 产 生 的挫 折 感 。 此 类 帖 子 在 网络 备 受 关
纽 约 的 吉 诺 维 斯 案 件 是 旁 观 者 效 应 的 经 典 案 例 吉 诺 维 斯
案件 是 1 6 9 4年 发 生 在 美 国 的 一 件 凶 杀 案 。 案 发 的那 天 凌 晨 三 点 .一 位 名 叫吉 诺 维 斯 的姑 娘 在 返 回公 寓 的 途 中被 一
举 藏 独旗 帜 遭 到 网民强 烈 谴责 .引发 网 络大 规模 抗 议 . “ 肉搜 索 ” 人 .当 得 知 这 位 学 生 的父 母 在 青 岛 的 住 处 后 .部 分 网友 自发 聚 集 到 那 里 进 行 抗 议 .经各 方 劝 阻 后 事 件【 治安管理研 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防控分析
贾 飞
( 京市 公 安 局 ,江 苏 南 南京 200 ) 1 0 5
摘 要 : 网 民在 网络 空 间 的聚 众 行 为 易 滋 生 网络 群 体 性 事 件 , 它破 坏 网 络 空 间和 现 实社 会 秩 序 ,影 响 恶劣 。界 定 网 络群 体 性 事 件 的定 义 , 剖析 其 产 生 的原 因 ,采 取 预 防 和 打 击相 结合 的 策 略 ,是 网 络群 体 性 事件 防控 的根 本 措 施 , 确保 网 络 空 间和 现 实 社 会 秩 序 稳定 。 关 键 词 : 网络 群 体 性 事 件 ; 防 范 ;控 制
以平 息 。 二 、 网络 群 体 性 事 件 生 成 原 因 网 络群 体性 事 件 的 形 成 是 由多 种 复 杂 的 因 素 相 互 作 用
歹 徒 持 刀 杀 害 案 件 的特 别 之 处 在 于 .案 件 持 续 了 3 0多 分 钟 .遇 害 者 的 3 8个 邻 居 听 到 了 呼 救 声 .其 中许 多 人 还
拟 ,是 符 号化 、关 系化 的结 构 表 现 形 式 。 网 民 通 过 计 算 机 模 拟 现实 社 会 技 术 在 网 络 空 间利 用 虚 拟 身 份 相 互 交 往 .虚
拟 互 动 ,结 成 虚拟 社 会 关 系 。 由 于 网 民 在 网 络 空 间 的 虚 拟
网 络 空 间 是 网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主 要 发 生 场 所 . 由 网 民
在 网络 空 间发 起 的 .它 甚 至 可能 会 蔓 延 到 现 实 社会 .扰 乱
身份 .他 们 可 以 突 破 各 种 文 化 差 异 和 制 度 障 碍 .超 越 现 实
作 者 简 介 :贾
飞 (9 3 ) 1 8一 ,男 ,江 苏 徐 州 人 ,硕 士 ,南 京 市 公 安 局 民警 。
收 稿 日期 :2 1 - 8 0 010—3
2 0
河 北公 安警 察 职业 学 院学报 2 1 年 第 3期 01
性 别 、民 族 、阶 层 、年 龄 等 现 实社 会 属 性 的 制 约 ,任 意 选
以 根 据 自 己理 解 任 意 变 动 信 息 的 表 达 形 式 .制 作 立 体 的信 息 进 行 传 播 .这 无 疑 对 网络 群 体 性 事 件 产 生 扩 大 效 应
了 经 济 的高 速 发 展 .人 们 生 活 逐 步 富 裕 .但 是 并 没 有 建 立
网络 社 会 和现 实 社 会 秩 序 .损 害 人们 利 益 .对个 人 和社 会
造 成 不 良影 响 .因 此应 深入 研 究
一
网络 群体 性 事 件 的 发 生 .是 由特 定 的 事 件 或 者 为 实 现 某 一 目的 引 发 的 ,在 特 定 的 社 会 背 景 下 , 由 网 民 、 网络 社 会 团 体 自发 、有 组 织 地 策 划 推 动 ( ) 网络 群 体 性 事件 特 征 二 网络 群 体 性 事 件作 为群 体性 事 件 的 特 殊 表 现 形 式 .具 有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突 发 性 、预 谋 性 、社 会 性 、扩 张 性 、社 会
和 现实 社会 相 互 交 织 然 而现 实 社 会 事 件往 往 是 网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发 生 的 导 火 索 . 网 民在 网络 空 间 的 热 议 .可 能 使 其 发 生 变 异 .引 发 网络 失 范 .甚 至会 从 网 络 空 间 蔓 延 到 现 实 社 会 .网 上 网 下 联 动 .不 但 有 语 言 攻 击 还 会 产 生 现 实 行 动 如 奥 运 圣 火 在 美 国 旧金 山 传 递 期 间 .青 岛 籍 留学 生 高
综 合起 来 进 行 考 虑
话 及 时报 警 .致使 一件 本 不 该 发 生 的惨 剧 成 为 事 实 救 助 行 为 出 现 的可 能 性 与 在 场 旁 观 人 数 成 反 比 . 即旁 观 者 人 数 越 多 .救 助 行 为 出现 的 可 能 性 就 越 小 网络 群 体 性 事 件 发 生 时 . 由于 影 响旁 观 者 效 应 的 “ 人 在 现 场 ” 的 他 因 素 几 乎 不 存 在 .因此 在 网 络 社 会 中 , 网 民主 动 参 与 事件
走 到 窗 前 去 看 了 很 长 时 间 然 而 . 在 受 害 者 遇 害 的 时 间 里 .没 有 一 个 人 去 援 救 她 ,甚 至 没 有 人 行 举 手 之 劳 . 打 电
形 成 的 ,涉 及 到 政 治 、经 济 、社 会 、心 理 、历 史 文 化 等 各 个 方 面 .分 析 网路 群 体 性 事 件 形 成 的 原 因 .要 把 这 些 因 素
当从 以 下 几个 方 面来 理 解 : 1 .发 生 场 所
危 害性 等 基 本 特 征 .但 由于 其 发 生 场 所 和 参 与 主 体 的 特 殊
性 ,还 具 备 自 己独 特 的 特征 ,主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1 参 与 主体 虚 拟 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