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心理及行为
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特点及舆论引导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特点及舆论引导策略研究作者:刘利芳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网民数量激增,人们对热点事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网民力量的壮大,再加上事件本身的敏感性,使得舆情事件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舆情事件的发酵往往和某一阶段的网民心理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舆情事件在发展中也体现出鲜明的网民心理特点。
分析网民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了解网络舆论的形成以及发展方向,但同时网民心理也会影响舆论引导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网络舆情事件中的网民心理,并对此提出有效的舆论引导策略。
关键词:舆情事件;网民;舆论中图分类号:D630;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3-00-02目前,网络成为网民意见表达的重要场所,公众通过网络进行广泛的社会参与,通过发表舆论,增加人们对事件的关注度,促进事件快速解决,这说明网民在社会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网络作为民意表达的重要途径,使舆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网民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也对舆论引导工作造成很大的压力。
对此,我们需要把握网民的心理特点和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正确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舆情事件中网民的心理特征(一)自我实现心理人人都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得到他人认同,但现实社会,人们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社会竞争激烈,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不容易的。
而互联网虚拟性、开放性的特点,再加上准入门槛低,没有了现实生活中各种制度的约束,使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这一需求的人转移到网络上。
在互联网上,网民数量庞大,有不少事件是人们通过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引导舆论或者制造舆论,促使事件真相快速浮出水面,最终使事件得到解决。
当这些人发现自己的言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时,并且被更多的人点赞和转发,最后帮助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有一种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
(二)盲目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一般是指个人受多数人的影响,失去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自觉地与外界群体的行为保持一致。
浅谈网络舆论中的群体动力与规避措施——以“小学老师被举报体罚学生”事件为例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130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9期一、事件发展中受众的多元心理立场(一)信息感知固有的社会图式造成受众的倾向性解读:在社会认知中,人们的头脑里存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图式。
这些社会图式可能是从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提炼的,也可能由拟态环境所致。
[1]当人们接触到新的信息,固有的社会图式就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感知、记忆和推理。
近年来,由于校园安全事件频发,很多人都会抵触老师体罚学生的事情发生。
这种话题只要出现在网络上就被很多网民讨论,引起网友之间极端的交流。
甚至很多自媒体如营销号都会利用这些话题来骗取流量,该事件中,家长刘某在微博发布一则消息:广州市方圆实验小学一名教师涉嫌体罚学生,称其孩子从小患有哮喘,今年6岁,孩子病情事先已告知班主任,但当日班主任不顾孩子身体疾病,罚孩子在操场跑了10圈,致使孩子吐血住院,生命都受到威胁。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矛头纷纷指向该名班主任。
此事件一经微博爆出,人们鲜少用理性的思维框架来解读,而是倾向于以“体罚”“学生”“没有师德”的标签来接收与传播。
(二)观点传播:网络匿名化带来人性的放纵匿名化是在网民看来可以随意发表言论的一个极大优点,人们在使用手机上各个软件,进行信息交流与传播互动时,处于一种不被他人知道身份与地位,年龄与姓名的状态,这就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血缘、地缘和业缘限制。
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宣泄的情绪,或是由于真相不明说出来会降低自身道德水准的言论,在网络匿名的掩护下都可以得到宣泄与满足。
整体来说,在网络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呈现出“去抑制性”的特点,自我约束水平降低,自我揭露水平升高,更容易表露出自己的人格特征和相应的弱点。
除了匿名性以外,法不责众的心态也是导致网络暴力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人肉搜索”等行为都需要众多的人一同完成,这会给参与者造成一种感觉,即使出现问题,也会是众多的人一同承担,那么每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则会大为减少。
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问题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问题分析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暴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暴力问题分析,可以从个体心理、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等方面入手,深入探究网络暴力问题的形成原因和解决途径。
二、个体心理角度分析1.心理问题的易影响性个体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对网络暴力问题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心理问题的易影响性较大,容易导致个体情绪波动,进而引发恶意言语和行为。
对于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心理问题的出现相当常见,包括焦虑、失眠、自卑等。
加强个体心理健康教育,降低网络暴力的成本和代价,将对防范网络暴力问题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2.形成反社交性格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往往是反社会性人格特征明显的人,他们通常不会关注他人感受,并常常无法自我约束,从而使得网络暴力问题不断扩大。
心理学视角下,针对反社会性人格的辅助治疗可以起到一定效果,尤其是通过心理调整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反社会性人格的困扰,避免因为这种特征而陷入网络暴力的谴责。
三、社会心理角度分析1.文化氛围的作用社会文化氛围对于网络暴力问题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人们更容易接受网络暴力,认为群众的举报是对社会和谐的损害。
因此,社会心理角度中,需要重视文化交流和理解,强化民族和谐意识,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从而达到减少网络暴力的效果。
2.群体心理的扩散性网络暴力不仅是个体行为的问题,还是群体心理的问题。
人们在群体中更容易接受某种情绪的表达方式,也更容易对其他人进行攻击和谩骂。
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应该更多地关注群体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和措施。
适当地扩大人们的成功体验和亲社会行为的情境,可以大大减少众生态学特征的出现,从而有效地防范和治疗网络暴力问题。
四、文化心理角度分析1.消费文化的影响消费文化的快速兴起在某种程度上也伴随着网络暴力的加剧。
追求权力、快速成功和攀比心理等现象在社会中愈加普遍,使得网络暴力的施暴对象更多地集中在普通民众身上。
浅析热点事件中网民行为与心理-以安徽芜湖女大学生坠楼案为例

中 图 分 类 号 :G2 0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09-5349 (2016) 2 1 - 0 0 7 1 - 0 3
一 、事件回顾
2016年 新 年 第 一 天 ,网 上 曝 出 安 徽 芜 湖 一 名 大 二 的 女 生 在 跨 年 夜 与 两 名 学 弟 一 起 开 房 后 坠 楼 的 新 闻 ,随即引起 广 大 网 民 的 极 大 热 议 。 “女 大 学 生 跨 年 夜 坠 楼 ” 升 温 为 网 络 热 点 事 件 ,加 之 媒 体 及 网 络 社 交 平 台 以 敏 感 词 汇 加 以 渲 染 ,随 即 引 发 舆 论 震 荡 。各 方 裹 挟 着 道 德 伦 理 观 念 ,纷 至 沓 来 ,热 议 围 观 。
了黑发送白发
@ 月 子 曰 :# 芜 湖 女 大 学 生 坠 亡 爹 事 件 , 我 觉
得有几大疑属* 一 :女孩何时跟两个男生出 去 喝 酒 的 ?在 哪 喝 ?何 时 从 喝 酒 地 点 离 开 ?
二 :女 孩 具 体 的 死 亡 时 间 ?具体的死亡原 因 ?坠 亡 ?酒 精 过 敏 ?还 是 其 他 ?三 :事发
二 、 多元意见的碰撞
在 新 媒 体 时 代 ,话 语 权 平 权 趋 势 越 来 越 明 显 , 网 络 已 经 成 为 当 今 社 会 最 大 的 舆 论 集 散 地 。空 间 不 是 自 然 性 的 , 也 不 是 一 个 物 质 性 的 器 皿 ,它 是 一 种 充 斥 着 各 种 意 识 形 态 的 产 物 [1],基 于 经 济 地 位 的 区 分 、 身 份 文 化 的 认 同 、 社 会 阶 级 的 差 异 ,影 响 着 社 会 空 间 中 社 会 关 系 和 意 识 形 态 的 流 动和生产。
网络群体性事件网民心理特点及疏导研究

一
定 的: 积极 作用 16 1 。
作者简介 : 郭雪梅 ( 1 9 8 9 一 ) , 女, 朝 鲜族 , 中国人 民武装警 察部队学 院 , 河 北省廊 坊市安 次 区中国人 民武 装警察部 队学 院研
究生。 ’ 1 0 7
一心理特征从青年的科学内涵来说青年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和条件下由少年向成年过渡发展的社会群体是处在以性的成熟为基本标志身体继续发育成长各种器官和技能达到完全成熟思维记忆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迅速发展积累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社会生活范围日益扩大开始选择职业并迈进成人生活的特定时期的人群8
2 0 1 3年 7月
关键词 : 网络 ; 群体性事件 ; 网民; 心理特点 ; 疏导
中图分 类 号 : D 6 3 1 . 4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 1 1 4 0 ( 2 0 1 3 ) 0 4 — 0 1 0 7 — 0 6
一
、
引 言
络 群体性 事 件 的事前 社会 心理 预警 机制 、事 中
特征 ,认为妥善 处置 网络 群体性事件 重在预 角 度对 网络 群体性 事 件 中网 民心理 进行 全方 位 防 ,建立健全 网络群体事件防范措施 ,主动介 的分 析 ,全 面把握 网民在 网络 群体性 事件 发 生 入 ,澄清事实真相 ,化解矛盾 ,将 网络群体事 前 、发 生过 程 中的心 理状 况 ,进而 为建构 网络
些 网络 新 闻在 很短 期 间 内 ,就 能成 为 网上讨 论 诉求心理 、看客与游戏心理 、盲从与暴虐专横
的热点 和 焦点 话题 l 2 1 。 心理 。应 针对 网络 群体 性事 件参 与者 的心 理特
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心理分析

社交媒体网民行为的心理分析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了解世界的动态,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
但是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如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是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交媒体网民的行为和心理。
一、群体心理在社交媒体上,网民通常会以一种群体的形式出现,网民之间会互相影响,形成一种“群体心态”。
群体心态是人们在参与群体中,受到其他成员影响时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特征。
在社交媒体上,群体心态通常表现为情绪传递、跟风行为、拥护或反对某种事物等。
例如,某些热门话题会引起网民的关注,大量的网民会在社交媒体上讨论这个话题并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会通过社交媒体传递到其他网民中,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二、自尊心理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常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自尊心理。
自尊心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价值和地位所抱持的感受。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通常会在自己的主页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工作成就,以及与权威人士的交往关系等,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同时,也会在别人发布的消息下面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展示自己的高见。
这种自尊心理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参与感,但是也容易导致争吵和冲突。
三、妄想心理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会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一种妄想心理。
妄想心理是指人们在情绪激动或受到挫折时所产生的不现实或不合理的想法。
在社交媒体上,妄想心理通常表现为网络暴力或谣言传播等。
例如,某些网民在看到自己不喜欢的言论或照片时,会被激怒并产生一种攻击性的行为,以此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而谣言传播则是指网民在热点事件的讨论中,为了吸引眼球而散布不实信息。
这种妄想心理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伤害,也对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四、安全心理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安全心理。
安全心理是指人们在面对风险或不确定性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
网民的心理特征分析报告

网民的心理特征分析报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民数量日益庞大,他们在网络世界中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行为和心理特征。
了解网民的心理特征对于理解网络现象、优化网络服务以及引导网络舆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追求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网民们普遍希望能够快速、轻松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搜索引擎的广泛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们只需输入关键词,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相关的内容。
这种便捷性使得网民们在面对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通过网络寻找答案。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也满足了网民对便捷获取信息的需求。
例如,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热点话题和资讯能够迅速传播,网民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和了解最新动态。
这种即时性和广泛性的信息获取方式,塑造了网民们追求高效、迅速满足信息需求的心理。
二、社交与互动的渴望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具有强烈的社交需求。
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社交平台,使他们能够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网络社交中,网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例如,在论坛、贴吧等社区,网民们围绕共同的兴趣话题展开讨论,形成了一个个虚拟的社交圈子。
这种社交互动不仅满足了他们交流的欲望,还让他们获得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点赞、评论、转发等功能也极大地激发了网民的参与感。
他们渴望自己的发言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回应,通过这种互动来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三、娱乐消遣的需求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疲劳,网民们常常将网络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
网络游戏、在线视频、音乐等娱乐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网民的兴趣爱好。
例如,网络游戏让玩家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冒险和挑战,暂时忘却现实中的烦恼。
在线视频平台提供了各种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观看,享受休闲时光。
此外,一些轻松有趣的网络段子、表情包等也成为网民们娱乐消遣的重要元素,它们能够带来欢笑和放松,缓解紧张的情绪。
四、追求个性化与独特性在网络环境中,网民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网络集体狂欢现象下的网民心理动力

我 的欲望 。人 人都 可 以在 网上畅 所 欲言 , 表达 同情 、 无奈 、 关 注和 责任 , 出 自己 的真心真 情 。在表 达 自我 的过 程 中 , 付 网民
名 大 学 生 网 民参 与 的 网 络集 体 狂欢 情 况 调查 结 果显 示 . 网
络 新 闻 、搜 索 引 擎 是 他 们 最 主要 的 网络 应 用 ( 络 新 闻 网 7 .% ,搜 索 引 擎 7 .% ) 几 乎 所 有 的 学 生 都 表 示 对 芙 蓉 11 33 ; 姐 姐 、 利 哥 、 姐 、 君 鹏 等 现 象 比 较 了 解 : 于 时 下 流 犀 风 贾 对
生某种程度 的成 就感 , 致 自尊与 自信心 提高的心理感觉 。 导 网
络 的低 成 本 、 门 槛 、 传 播 率 、 放 多 元 化 及 参 与 过 程 中 的 低 高 开 自我 效 能 感 , 得 人 们 在 对 狂 欢 现 象 的 评 论 中实 现 了 狂欢 现象 中 的 主 力 军 是 青 年 , 青
行 热 词 ,如 果 和 朋 友 聊 天 时 自 己 不 知 道 ,3 的 人 认 为 自 7%
己力量 , 制对 方 的欲 望 常常 使 网 民做 出更 为频 繁发 表措 辞 控
激 烈 的 帖 子 的 参 与 行 为 。 网 民 在 参 与 网 络 集 体 狂 欢 过 程 中 释 放 心 灵 空 间 , 挥 个 人 潜 能 , 塑 自我 , 现 自我 。 网 络 也 是 发 重 实
而 已 . 网 民却 乐 于 隐 藏 在 虚 拟 的 网 络 背 后 推 波 助 澜这 个 但 滑 稽 的 闹剧 。 自我 实 现 心 理 自我 效 能 感 是 指 人 在 参 与 某 种 活 动 中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心理及行为
中文
近几年,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中国网民群体的力量不断壮大,一些网络热点通过网民的发帖和跟帖迅速发展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网民在各种心理的驱使下参与到事件中,并最终对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网民的参与一方面有利于事件的解决,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极端行为的存在,给事件相关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甚至会引发现实中的暴力事件。
因此,对事件中网民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论文总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和综述,主要包括选题的缘由、研究的意义以及论文研究方法,并对议题的研究现状和文献进行了陈述和总结。
第二部分通过对03年至今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梳理,对事件的发生场域、网民的参与形式以及参与者的基本特征等要素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结合具体案例,对事件中网民的心理特征及一般心理过程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探究,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网民在事件中的一些极端行为表现,并探索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
第五部分在前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建立社会心理预防及疏导机制的几点建议。
本论文以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以及理论探讨的方法,对其心理及行为进行了探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论文的主要结论性的观点包括三个方面:一、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发生在虚拟社区,参与的网民主要为18-30岁的男性,参与形式主要为发帖、跟帖以及新闻、视频评论。
在各类网络事件中,社会类的事件最能引起网民关注,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
二、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表现出猎奇、无聊、从众等个体和群体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在不同网民间存在着差异化。
另外,事件可分为酝酿、爆发和消退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同网民的相对剥夺感和易受暗示性密切相关。
三、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存在着极端行为,以言语暴力和人肉搜索为主,言语暴力源于敌意、宣泄心理,人肉搜索则是源于英雄主义和利他主义。
因此,减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需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预警、发泄和疏导机制,其重点在于网民不良情绪的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
本论文对课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详细的论述,具有一定的现实与学术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译文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forces of netizens in china have seen significant growth. This has led to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internet group events highlighted by the posts of netizens who, driven by a variety of motives, may exert a major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and outcome of the event. The participation of netizens is conducive to the solution of the event on the one hand while on the other, their possible extreme behaviors may do great harm to the persons involved and even lead to violence in the real world. So,
studied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of netizens in the event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Part one is Introduction and Summary which explains the reas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choice of the topic and the study approach. It also touches upon the status quo of relevant literature in this field. Part Two includes an analysis of such factors as venue, participation mea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etizens in internet group events since 2003. Part Three is case study which deals with individual and group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development of the general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netizens. Part Four analyzes extreme behaviors by netizens such as verbal abuse and human flesh search and explores the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behind such behaviors. Part Five puts forwards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social prevention and divert mechanism based on the overall analysis and study. This paper takes the netizen of the internet group event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applies three methods, literature review, analysis of case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lores their mental process and behaviors. It is a bit of some new achievement in this area. There are three concepts in this paper: First, internet group events often happen in the visual communities, the main participants are male at the age between 18 and 30 years old, they release articles, follow others’ articles and leave comments on news or videos online. Among al l the internet events, social events are the mostly easily one to attract netizens’ attentions, and they are likely to become internet group events. Second, netizens show their mental process such as curiosity, boredom and conformity.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psychological traits of different netizens. Those events are divided to three steps, brewing, outburst and retreat. The change of each step is highly related to netizens’ relati ve deprivation and sympathies. Third, netizens have extremely behaviors during the internet group events, such as verbal violence and people hunting. Verbal violence is caused by hostile and aggressive catharsis, people hunting is caused by heroism and altruism. Therefore, building full social mechanism of prediction, expression and persuasion is very necessary to reduce internet group events.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persuasion of netizens’ negative emotion and to enhance mental healthy education. In this thesis, the subject has been fully researched and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it has a practical and academic significance,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limi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