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

合集下载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其应对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其应对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其应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社会变革阶段,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群体性事件频发。

此外,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民众借助网络平台,对社会重大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终形成网络舆情。

两者的相互作用,使得网络舆情在群体性事件中产生了重要作用。

因此网络舆论管理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群体性事件的处理结果,严重威胁社会秩序和安全。

为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应针对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的管理机制进行规范与引导,进而提高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控制能力。

标签: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规范引导1 导言1.1 相关研究现状基于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群体性事件的网络特征日趋明显。

首先,在概念界定方面有不同的观点。

广义上指在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形式,其是公众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所表达的有影响力的观点。

狭义上是指公众对社会群体性事件所持有的政治态度。

其次,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管理现状分析角度来看。

刘毅等人认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具有复杂性、自由性、即时性、情绪化与非理性等特征,最终导致了网络舆情管理的监控难度。

彭知辉等学者较早关注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出网络舆情是推动群体性事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子。

魏武挥在“众声本就是喧哗”中指出我们已经进入“网络麦克风时代”,充分的概括了基于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群体话语权的特征。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主要从以特征、时代背景等角度对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进行探究。

学者对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发展有了透彻的认识,为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但从以往的文献研究来看,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实质性的研究,难以对实践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新的特征,剖析群体性事件参与群体的心理有助于帮助我们开展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动因及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动因及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动因及 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生奇 志( 大学 文法学院 , 东北 辽宁 沈阳 1 8 ) 0 1 1 9
摘 要: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群体为 了实现 目 , 标 利用互联 网络大规模 发布和传播信 息 , 在相对 自
发 、 织和 不稳定的情况下发 泄不满、 无组 制造舆论 的集群行 为。 以社会 重大公共事件、 伦理道德事件、 民 族主 义事件、 文化争论事件等热点事件 为发端 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 近年呈上升趋 势。网络群体性事件具
而 网络 就是 这些 观 点 的熔炉 。不论 谁 在 网络发
基金项 目: 育部人文社会 科学研 究规划基金项 目( 目编号 :1 J 8 0 1 ) 教 项 1Y A 10 5
作者简介 : 生奇志( 6 一 , , 1 8 ) 博士, 9 女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 从事传播 学、 网络政 治学 究。 研
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 同或相近 热点事件的博客及微博 的跟踪 以及 问卷调查 了 的群体 , 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 , 解到 ,辽宁地区的群体性事件集中在突发性 自 土地征用问题 、 伦理道德问 在解决 问题过程 中采取 的集合性行 为。而网络 然灾害和社会灾害 、 官员腐败问题 、 非法集资问题 、 社会 分配不 群体性 事件是指某些群体 为了实现某一 目的, 题 、 利用 网络大规模发布、 传播某一方面信息 , 以发 公等问题上。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为以围攻 、 游行 、 集会等方式对抗 国家机关甚至破坏 泄不满 、 制造舆论 , 是在相对 自发的 、 无组织的 静坐、 和不稳定的情况下 ,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 社会公共财物 、 危害他人人身安全 、 扰乱社会秩 序等。还有一些表现为 网络审判、 肉搜索、 人 网 舞而发生的集群行为。Ⅲ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策略
【 稿 日期]0 0 1 — 1 收 2 1— 2 0 [ 基金 项 目] 江省 社 会 科 学界 联 合 会 研 究课 题 ( 0 O 3 浙 2 1N19)
主要 针 对党 政 机关 及其 公 职人 员 ,网 民通 过点 击 、
发 布 、转 载 、跟 帖等 形 式 ,大 规模 地 传播 、揭 示 、
20 0 5年 中组 部副 部 长李 景 田在新 闻发 布会 上
快速 发展 和及 时传 播 ,原本 地域性 的群 体性 事件 在
网络 上也得 到 了推动 和相应 。据此 本文 对 网络群 体
性 事 件做 如 下界 定 :它是 指 发生 在 网 络领 域 内 的 ,
坦言 ,当前 中国改 革 和现代 化 建设 进入 关键 时 期 , 并 因此 发生 了一 些 “ 体性 事件 ” 群 ,纠 正 了 国外 记

据 巾 国 巨联 网络 信 息 巾心 ( N I C N C) 《 2 第 5 次 中国互 联 网络 发 展状 况 统计 报 告 》的调查 显 示 ,
网络群体 性事件 的 内涵
截止 20 09年 l 2月 ,我 国 网 民数 量 达 38 . 4亿 ,青 少 年 网 民 规 模 已 经 达 到 1 5亿 人 ;截 至 20 . 9 0 8年 底 ,拥 有博 客 的网 民 比例 达到 5 .%,用户 规模 为 43 1 2亿人 ;网络新 闻的使用 率达 到 7 . ,用户 群 . 6 85 %
化 、利 益 和权 利 的重 新 分 配 ,在 整 个 社 会 中形 成
用 。应 星教 授认 为群体 性事 件是 指 “ 由人 民 内部 矛 盾 引发 的 、十人 以上群 众 自发参加 的 、主要 针对政
府 或 企 事 业 管理 者 的 群体 聚集 事 件 , 问发 生 了 比 其 较 明显 的 暴力 冲突 、 f 现 了 比较 严重 的违 法行 为, I I 对 社会 秩序 造成 了较 大 的消极 影 响 ”…。综合其 他 学 者 的观 点 ,群 体性 事 件 的有 着 如下 特 点 :第一 , 群体 性 事件 具 有 白发 性 和暴 力型 ,没 有 法律 依据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作者:张森焱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6期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公民政治参与热情的不断高涨,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现频发趋势。

这些事件既体现了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性,也反映了现阶段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普遍性,给政府的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本文结合近几年发生的典型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及特点,分析我国现阶段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0前言网络的快速发展是多年前就被预言的,但其发展速度之快、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之大依然出乎我们的想象。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升至44.1%。

网络的飞速发展加之网民数量的迅猛增长,使得网络成为公民表达诉求和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

同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各种潜在的矛盾突破过去有限的表达渠道,逐渐在网络上反映出来,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激增,规模日益扩大,形式趋于激烈,己经发展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1概述1.1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由于网络群体性事件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目前学术界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并没有达成共识,从查阅近几年的相关研究资料看,大多数研究者给出的定义都是从群体性事件发展而来的。

所谓群体性事件,传统的定义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权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
解了很多事件的发展 a 但有一个领域的群体性事件却往往得
维普资讯
得走度分隔效应更加明显 ; ^与 人之 间的 系. 不需要太熟
悉 只需要一箱 单的共同话题 .就有可能在短时朝 肉建立
“ 相对自发的 、无组织 的联系 ( 冲旬更客易被澈发 网络具有特殊的 “ 二】 匿名性” 网 ,
了发展 这些地 区性的社区 、 博客 由 于地域 的关 系.更容 易聚 集一 定地 区的 人员 。 由此 . 也更 容易 因为一些 区域 性的
事件 而形成突 发性 事件 a 而这些事件的发展 , 可能 全止于一
个地 区, 也可能 会蔓延判 食国;可能 会止于网络.也可能在
碗实礼台 中发酵 。
冲开文明的堤坝,形成群众性的迷狂” 形成群体性事件 。 也


网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特 点
可以断定.如果 以真实身份 出场 ,其行为必会有所颇息
阿络 群体性 事件是指 某些群体 为了实现某 ・ . 目的 利
用网络大规模 发布 、 传撬 某一方面信息 , 以发泄不满 、 制造 舆论 。 困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个分 类, 以具有群体性事件 所 的主要特点 . “ 即 在相对自发的 、 尤组织的韧不稳定的情况
矛盾化解在 萌芽状态 。
( 四)政府 电子政 务部 门,要时刻
关注重点社 区论坛 现阶段 , 网络群体 性事件主要发生于一些重要的论坛和博 客。 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部门 , 也要有
快捷性 。 使得传统媒体很乐意与互联网
结合 , 从互联网上攫取一些有价值的新 闻。 这使得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结合更
可以伸展 到 一些它现在伸展 不到的地
方,以及一些特殊阶层的群体 。 这也使

网上的群体性事件及政府应对

网上的群体性事件及政府应对

网上的群体性事件及政府应对作者:贾冰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08期摘要:网上群体性事件是由某些社会矛盾或典型事件引发的,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通过网络自发聚集起来,针对或借助该事件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或表达诉求的一些事件。

网上群体性事件能彰显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推进我国社会民主进程,也能对某些相关个人或政府部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因此,政府要重视并科学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

关键词:网上群体性事件诉求科学应对近年来中国网络舆情空前活跃。

人们通过网站、论坛、博客、QQ、MsN等方式积极参与对政治时局、政府管理、社会民生等热点问题的讨论,利用网络虚拟性、隐蔽性、扩散性、渗透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畅所欲言,对贪污腐败,道德沦丧、社会不公等现象群起而攻之。

网上群体性事件随之出现并迅速增加,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甚至超过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

什么是网上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在我国通常是指那些超出既定社会规范、对社会秩序造成干扰的事件,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什么是网上群体性事件呢?对这个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持否定态度,认为网上群体性事件是某些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发泄不满、制造舆论,是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

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集群行为。

第二种观点对“网上群体性事件”这种说法持有疑义,认为“群体性事件”具有负面性和贬义色彩,而当前我国的所谓“网上群体性事件”,除了宣泄民众不满之外,也不乏正义之举和赞扬之声,比如汶川地震期间,失量网民对救灾人员的支持行动。

因此用“群体性事件”来定义这种网上行为似乎不妥。

前种观点在分析群众非理性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对网上群体性事件给予定性。

认为网上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形式,网民群体易冲动,很多人具有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心理。

这同法国思想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进行的心理学分析很接近。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政府应对策略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基于网络社交平台或网络社群而形成的集体行动或事件,这些事件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 社会矛盾与紧张性情绪。

社会矛盾的存在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基础条件,而紧张性情绪则是事件爆发的诱因。

例如,贫富差距悬殊、民生问题引发的不满等。

2. 社会网络的弥散效应。

网络具有信息传播、组织动员等特点,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递可以迅速扩散,形成一定的议程设置和舆情引导作用,进而导致事件的出现。

3. 社会心理学的因素。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出于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无声抗议或不满。

群体动员往往会触发人们的团结意识,产生一种群体认同感,并迅速传导。

4. 政治因素。

某些特定时刻的政治事件,如政府失信、腐败现象、官员不当言行等,往往会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出现,政府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1.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政府需要建立起较为敏感的舆情监测与分析体系,快速反应和处理网络事件,以避免和化解潜在的危机。

2. 增强公共信任度。

加强对一些影响存在的问题的整顿,加强社会公信力,维护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避免事件出现。

3. 建设互动性平台。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建立互动性平台,与广大民众加强有效的对话协商,通过对民众需要和诉求的了解,更好地引导公共舆论。

4. 开展舆论引导工作。

政府通过适当的舆论引导工作,引导群众,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应对之策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应对之策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应对之策作者:赵玲玲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1期文章编号:1673-0380(2013)11-0165-01网络群体事件是网络社会经常遇到的一种危机,也是当前中国一些尖锐社会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处置失当,可能形成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给政府及社会带来极大冲击,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对网络群体事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应对策略。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第一,社会矛盾的积累。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社会利益格局加快调整,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日益增强。

特别是社会分配不公,城乡区域差距持续扩大,腐败现象滋生蔓延,使一些社会群体增加了不公平感和“被剥夺感”,一旦自己的利益受损,在通过正常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不能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就会选择通过网络来表达愿望,寻求帮助。

由于网络本身言论发表的自由和网民对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敏感性,一旦有人在网上发帖,马上会引来大量网民围观、热论。

再加上一些“网络别有用心的推手”极具煸动性的话语,导致一些人情绪失控,进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而易于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第二,群体心理的影响。

群体的一个特征是容易受群体其他参与者的影响,在事实真相不明确的情况下,容易猜忌并且易受他人情绪的暗示出现从众行为,这时理性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下降,行为出现失控。

第三,具体利益冲突的存在。

各种具体的利益冲突是引发群众性事件的直接原因,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企业改制一些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市政建设中被拆迁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部分企业或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资;农村村务不公开;一些地方征地中存在政策不透明,补偿标准偏低或补偿费用被截留;一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

第四,沟通渠道不通畅。

目前,一些基层干部漠视群众利益,罔顾群众疾苦,群众诉求表达不畅,有苦难诉,有怨难平,积怨积案易存在,最终演化成具有严重冲力的群体性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
网络的普及与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乃至带来了对网络法律法规的新诉求。

近年来日益频繁发生的各类网络群体性事件以其传播快、发展快、覆盖广、影响大等特点,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彰显,其影响有正面的,如方便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等,也有负面的,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由于在一些环节中处置、应对不当最后甚至演变成了现实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形成了影响,成为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

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一些地方政府公共治理的理念和技巧比较滞后,容易因处理不当导致网络舆论的升级扩大,有的甚至采用传统的“围、堵、封、盖”手段掩盖事件真相,导致官民情绪对立、政府公信力缺失,影响社会稳定。

由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还不长,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方法,从公共管理学领域的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研究亟待深入。

本文针对有一定影响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案例剖析,以此为基础分析研究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影响,结合现代社会冲突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政治参与理论以及公共危机管理理论,尝试以多学科视角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由网络快速发展带来的现实问题,着重从网络政治参与和公共安全管理的角度对政府应对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为判断、认识、处置和应对有关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一些视角,希望为相关决策、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