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发展报告·广东篇
广东“舞龙”历史文化与发展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广东“舞龙”历史文化与发展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舞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广东作为舞龙的发源地之一,其舞龙文化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深受广东人民
的喜爱与传承。
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舞龙文化所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如何
保护和传承广东舞龙文化,成为当前亟待思考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拟就广东“舞龙”历史文化与发展对策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挖掘广东舞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探讨当前广东舞龙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
发展对策和措施,促进广东舞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广东舞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探析;
2.当前广东舞龙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
3.广东舞龙文化传承与发展对策的探讨。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互联网调研法、实地调查法和对比研究法等。
同时,本文还将采用SWOT分析法,对广东舞龙文化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更加
深入地了解广东舞龙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并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和措施。
三、预期研究结果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预计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
1.较为系统地了解广东舞龙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2.深入探讨广东舞龙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措施;
3.为广东舞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广东舞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广东舞龙文化,推动广东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广东舞狮文化调研报告总结

广东舞狮文化调研报告总结广东舞狮文化调研报告总结舞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节目,尤其在广东地区,舞狮文化更是深入人心,影响了亿万人民。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广东舞狮文化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民俗意义以及保护传承状况等方面,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文献资料查阅,得到了以下的调研结果和结论。
首先,在广东舞狮文化的历史渊源方面,舞狮起源于古代祭狮神仪式,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狮子威胁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为了抵御狮子的威胁,就扮成狮子嚇跑它。
这样的舞龙活动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舞狮表演形式。
广东舞狮在唐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一项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
其次,广东舞狮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舞狮的表演通常需要两个人合作,一个表演狮头,一个表演狮身。
狮子的身体由一块大布制成,由两个人肩并肩地扛在身上。
而狮子的头部则由一个人操纵。
表演者需要通过灵活的动作和技巧,将狮子栩栩如生地表演出来。
舞狮的表演是悠扬的音乐和舞者的动作相融合,给人以喜庆、祥和的感觉。
再次,广东舞狮的民俗意义深远。
广东人民把舞狮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相信它能够驱邪消灾、祈福增福。
在重大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舞狮经常被作为一种表演形式,以祈求平安和幸福。
同时,舞狮也成为一种社交活动,凝聚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最后,就广东舞狮文化的保护传承情况来看,虽然广东舞狮文化在当地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传承和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对舞狮的学习和传承也有所松懈。
另外,由于舞狮技艺的传承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一些传统的舞狮团队也面临着人员老龄化和继承难题。
总结而言,广东舞狮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对于广东人民来说,舞狮是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感。
尽管面临一些传承和保护的问题,但通过更好地宣传推广和加强青少年教育,相信广东舞狮文化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代子孙保留下这一宝贵的传统艺术。
广东文化风俗报告范文

广东文化风俗报告范文概述广东省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省份。
广东文化风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下面将从广东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饮食文化和传统节庆四个方面来介绍广东的文化风俗。
地理环境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
它的地理环境与海洋的接壤和众多的河流给广东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沿海地带有大量的岛屿和港湾,为广东的渔业和海洋经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历史背景广东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南方的繁华之地。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广东已是大国楚国的辖区。
汉代时期,广东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近代历史上,广东成为中国人民的先锋,孕育了众多的革命先驱和伟大的思想家。
饮食文化广东的饮食文化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广东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丰富的食材闻名于世。
粤菜、潮州菜、客家菜等各具特色。
广东人崇尚食材的新鲜和口味的纯正,讲究味道的鲜美和菜肴的色彩艳丽。
其中著名的菜品如广东烧腊、白切鸡、腊味煲仔饭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传统节庆广东人民热爱节庆活动,传统节庆在广东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春节是广东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时刻。
人们会进行传统的庙会、花市、舞狮等活动,以及一起吃汤圆、赏花灯等习俗。
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广东人民普遍过的节日,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猜灯谜等。
结论广东的文化风俗是浓郁而多样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饮食文化和传统节庆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广东人民崇尚生活的热情和追求精致的品味。
广东的文化风俗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广东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和传承广东的优秀文化,以传统为基础,创新发展,为广东和整个国家的繁荣作出贡献。
广东文旅产业调研报告

广东文旅产业调研报告
广东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文化和旅游产业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对广东省文旅产业进行调研,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广东省的文旅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广东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包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等。
这些资源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广东加大了对文化和旅游的投资力度,积极开展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工作,提高了广东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然而,广东省的文旅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文化和旅游发展不平衡,重点城市和景区得到了较多的投资和关注,而一些偏远地区的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其次,文旅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大部分景区只停留在景点观赏的层面上,缺乏更深层次的体验。
此外,文旅智慧化发展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游客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广东省的文旅产业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首先,要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力度,提高地方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需要加强对文旅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最后,要推进文旅智慧化发展,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
综上所述,广东省的文旅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
也面临一些问题。
未来的发展应注重平衡发展、产品创新和智慧化发展,提高广东省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广东省的旅游形象和文化软实力。
广东学习考察报告

广东学习考察报告一、考察目的和背景:为进一步了解广东的经济、文化和旅游资源,并借鉴其成功经验,我校组织了一次广东学习考察活动。
二、考察时间和地点:时间:2024年9月1日至5日地点:广东三、考察内容和安排:1.广东经济考察我们首先考察了广州的中心商务区,了解了广州作为中国经济重要城市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规划。
我们参观了一些知名企业,深入了解了广东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创新创业环境。
随后,我们前往深圳,考察了全球闻名的深圳经济特区,了解了深圳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中心的发展情况。
2.广东文化考察在广州,我们参观了岭南文化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馆,了解了广东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艺术品。
我们还深入了解了广东的饮食文化,品尝了正宗的广东美食,如广州烧腊,粤菜等。
3.广东旅游资源考察我们考察了广东的一些著名旅游景点,如广州塔,珠江夜游,南澳岛等。
同时,我们还前往了广东的一些自然景区,如白云山,恐龙山等,欣赏了广东的自然风光。
四、考察成果和体会:经过此次学习考察,我们对广东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旅游资源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1.广东经济发展广东作为中国外贸大省,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网络,发展迅速。
通过参观一些知名企业,我们了解到广东的创新创业环境良好,政府给予了企业很大的支持。
广东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发达,广州和深圳是全球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
2.广东文化传承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岭南文化在广东有着深厚的积淀。
参观岭南文化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馆让我们感受到了广东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广东传统饮食文化世代相传,不仅有独特的技法,还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营养的搭配。
3.广东旅游资源广东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
广州的广州塔和珠江夜游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南澳岛和白云山等自然景点也吸引了大量游客。
广东的旅游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此次考察让我们更加了解广东的经济大省形象,广东人向世界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并给全国各地创业者提供了很多机会。
航拍中国广东篇知识点

航拍中国广东篇知识点广东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省份之一。
广东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今天,我们通过航拍的方式来了解一下广东的一些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广东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东临南海,西濒珠江。
广东的地理位置优越,与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邻,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世界其他地区联系最为紧密的省份之一。
二、自然地理广东地势南高北低,山地和平原交错分布。
广东的自然风光十分壮丽,有许多著名的山峦和河流。
比如,广东有着中国最大的河流珠江,还有美丽的南粤水乡梅州市五华县等。
此外,广东还有丰富的岛屿资源,如南澳岛、三角洲等。
三、经济发展广东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
广东拥有广州、深圳等一批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广东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主,特别是电子信息、家电、纺织服装等行业发达。
广东还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如茶叶、水果等。
四、文化遗产广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航拍广东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和寺庙,如广州的南京路、上下九步行街等。
广东还有悠久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如岭南建筑、广彩陶瓷等。
五、旅游资源广东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航拍广东可以看到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广州塔、珠海横琴岛、深圳东部华侨城等。
此外,广东还有美丽的海滩和岛屿,如海南岛、澄海等,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六、教育和科研广东拥有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
广东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七、民俗风情广东人民热情好客,喜欢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
航拍广东可以看到许多人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的场景,如广州的春节花市、中秋晚会等。
广东还有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如粤菜、早茶等,是美食爱好者的天堂。
八、生态环境广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有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航拍中国第二季广东篇观后感

航拍中国第二季广东篇观后感航拍中国第二季广东篇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纪录片,通过高空俯瞰的方式展现了广东这片繁荣发展的土地。
观看这部片子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广东的壮美景色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
首先,片中呈现的广东壮丽风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高空俯瞰,广东的山川江河、湖泊海洋尽收眼底。
澄碧的海洋和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纵横交错的大江大河蜿蜒而过,勾勒出广东独特的地理特色。
片中还展示了广东的热带雨林、珠江三角洲等自然景观,让我对广东的美景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而广东作为一个融合了多个民族文化的地方,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也在片中得到了展示。
片中介绍了广东的传统文化,如粤剧、传统建筑和特色饮食等。
通过航拍的方式,观众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广东独特的文化氛围。
例如,在广州的片段中,高楼大厦与传统建筑巧妙融合,展现了城市的现代与古老并存;而在潮汕地区的航拍中,特色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的潮汕菜烘托出了这片土地的历史传承。
这些文化元素的展示,使我对广东这片土地更加向往。
除了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航拍中国第二季广东篇还深入报道了广东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近年来,广东以其开放的经济政策和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涌入。
在片中,我看到了广东繁忙的交通枢纽、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象,以及先进的科技园区等现代化的场景。
这一切都表明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观看航拍中国第二季广东篇,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广东既有自然风光的秀美,也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更有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
这部片子展现了广东的魅力和活力,让人对这个地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总之,航拍中国第二季广东篇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纪录片,通过航拍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广东的宏伟景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片中展示的广东的自然风光、传统文化以及现代化的城市建设,让我对广东有了全新的认识。
这部片子让我更加向往广东这片土地,也让我对中国的多样性和美丽充满了更多的敬佩和赞美。
广东调研报告

广东调研报告广东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广东的发展情况,我们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下面的调研报告。
一、经济发展广东的经济发展迅速,居全国首位。
据统计,广东的GDP在全国的占比超过10%。
广东以制造业为主导,广东省内拥有大量的工业园区和制造企业。
此外,广东还拥有发达的服务业,如金融、物流、旅游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已形成了以珠三角地区为核心,东西两翼辐射全省的经济发展格局。
二、科技创新广东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广东省内拥有众多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广东也着力发展创新型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
这些努力使得广东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有着优势和竞争力。
三、城市建设广东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广东省内的大部分城市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如广州、深圳等。
这些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
此外,广东还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四、民生福利广东重视改善民生福利,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广东加大了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民众的受教育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
广东还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扶助。
五、对外开放广东一直以来都是对外开放的先行区。
广东拥有多个国际机场和港口,方便了海陆空的贸易和交流。
广东还举办了众多的国际交流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人员。
广东也与香港、澳门等地开展了紧密的经贸合作,形成了一个稳定且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
六、社会稳定广东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广东注重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建立了严密的安全体系和法制机构。
广东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的扶贫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综上所述,广东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市建设、民生福利、对外开放、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然而,广东也面临着环境保护、分配不平衡、城乡差距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中国发展报告·广东篇《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6日 12 版)广东佛山南狮表演CFP一年一度的广州年宵花市,素来脍炙人口。
这些年常常有人从北方不远千里而来,瞧一瞧南国花市的盛况。
还常常可以见到好些国际友人,也陶醉在这东方的节目情调中,和中国朋友一起选购着鲜花。
往年的花市已经够盛大了,今年这个花海又涌起了一个新的高潮……——秦牧《花城》(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当代散文家)岭南文化引领时代新潮《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6日 12 版)“当今时代,文化因素已成为经济竞争的核心因素;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主动。
”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说,岭南文化是广东人的文化脊梁,广东人走向世界的文化视窗;广东要建设文化强省,要建设幸福广东,就必须弘扬创新岭南文化。
文化改革的“探路先锋”自2003年起,中央将广东确定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广东成为文化改革的“探路先锋”。
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非时政类报刊分类改革试点,推动15家试点单位转企改制:大力推进全省有线广电网络改革重组工作,组建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省级文艺院团改制任务;加快推进新华书店改革重组步伐,省新华发行集团和广州、深圳出版发行集团与各市、县(市、区)的重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广东担当起中国文化产权交易的探路先锋,先后成立深圳文交所和广东省南方文交所,推动文化产业和资本相结合。
深圳文交所和广东省南方文交所倾力打造了供各类资本挑选的文化产业“项目池”,服务于文化产业的“资金池”。
2009年11月挂牌成立的深圳文交所已经帮助一批文化项目实现融资。
作为我国唯一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博会自2004年以来,经过连续7届的培育,已成为我国文化领域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助力器”。
到今年,七届文博会已累计成交5025亿元。
文化产业的“广东创造”曾引领流行音乐、粤产电视剧风潮的广东,如今又开始领跑新一轮文化风潮: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风靡全国,广东的动漫产值2010年达到了168.67亿元,位列全国第一;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广东方兴未艾,文化产业已成为广东重要支柱产业。
据统计,2010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52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5.6%,占全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1/4,已连续8年位居各省区市首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对于拥有深厚传统制造业基础的广东,如何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文化”的转变,将产品与文化艺术设计、文化产业相结合,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已然成为广东在谋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智慧选择。
今日广东,改革开放之初的淘金地,摇身一变,成为孕育创意文化产业商机的热土。
在深圳,诞生了腾讯的神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授予“设计之都”;在广州,传统的岭南文化与“退二进三”产业升级相结合,成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起跳点。
文化出口的“广东扬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各行业出口都呈现顺差态势,惟有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贸易的出口为逆差。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又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更有毗邻港澳之得天独厚地理优势,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宏伟工程中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条件优越。
深圳文博会将产业和经营意识带入了文化领域,而另一个展会——“中国(广州)优秀舞台艺术演出交易会”则将舞台艺术生产要素推到了市场前沿参与交易,为我国舞台艺术“走出去”摸索出一条新路。
2010年,作为中国艺术节的一大创新,第九届中国艺术节首次推出演交会,展出的剧目包括数百个国家级精品剧目,并设立“演艺超市”。
在这次演交会上,大型音乐剧《蝶》欧洲巡演等十多个大项目成功签约,达成出口国外市场交易项目66个。
广东文化已经“扬帆出海”。
广州海关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至4月,广东文化产品累计出口23亿美元,大幅增长62%。
(本报记者吴春燕)“敢为人先”成为广东文化的标志蒋述卓《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6日 12 版) 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使敢为人先的精神深入到广东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敢为人先也成为了广东文化的标志。
中央把广东当做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省份,赋予“先行先试”的任务。
广东第一阶段的改制任务是成功地组建了四大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星海演艺集团和省出版集团,这个阶段的第一个特点是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为体制松了绑,释放了活力,增强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第二个特点是改革的进展平稳,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
精神产品的生产弘扬主旋律,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贡献。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和广东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联系在一起的。
过去是经济惠民,现在要做到文化惠民,那就要有好的文化产品。
要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要拿出更多精神产品满足需要,所以文化产业也是民生工程的一部分。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既是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必然,也是民生工程题中应有之义。
广东文化产业集团的起步比较早,如何继续做大做强,并培养出更多文化产业集团?其一,政府要加强规划,着力在战略上加以推动。
除继续支持几个已成规模的文化产业集团外,还要规划与推动新的文化产业集团的产生与发展。
这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
其二,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要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特别要留住、培养出创作、策划、管理、营销人才。
其三,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与支持,使有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尽快壮大。
应在国有企业中进一步松绑,允许民营企业参股,国有企业集团拿出一小部分资产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允许社会投资者参股等。
其四,要避免产业分散、到处开花的现象,避免利用文化产业去“跑马圈地圈钱”的。
组建起大产业的集群,才能有竞争能力,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是要到处孵化,但最终要追求集聚效应。
(作者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广东省文化强省系列研究项目负责人)大事记《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6日 12 版)■2002年12月广东省委召开九届二次全会,做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部署。
■2003年9月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工作会议召开;10月下发《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
■2004年1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全省开始实施在市县组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工作。
■2005年3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广东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扩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范围的意见》。
■2006年11月《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出台。
■2007年8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印发广东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定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8年11月广东家庭期刊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国内首家期刊集团顺利完成转企改制任务。
■2009年5月广州传媒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2009年8月广州市、深圳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2009年9月国内第一家上市动漫公司奥飞动漫在深交所上市挂牌。
■2009年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组建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通知》和《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新华书店改革重组工作的通知》。
■2010年5月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中国广告第一股”广东省广告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2010年7月广东省委召开十届七次全会,专题部署文化强省建设工作,出台《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
■2010年11月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成立。
■2011年5月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中山和清远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广州传媒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华侨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唐大禧雕塑中的广东英雄《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6日 12 版)民族英雄林则徐刑场上的婚礼抗击非典女英雄叶欣欧阳海挺身拦惊马唐大禧,广东汕头人。
1959年进入广州雕塑工作室学习、工作。
1985年任广州雕塑院院长。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1964年发表作品《欧阳海》。
1989年的《创造太阳》分别获全国六届、七届美展铜质奖。
1985年作品《启明》、1986年作品《未来属于我》、1994年作品《文天祥》分别获全国首届、第二届城雕优秀奖。
2003年创作抗击非典女英雄叶欣雕像。
从大运会看深圳文化《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6日 12 版)在深圳人的眼里,深圳大运会绝不仅仅是一届盛大的国际体育赛事,更是深圳向世界展示文化实力的一个高端平台,是让深圳融入国际文化的一次重要机遇。
深圳大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姜浩杨曾经告诉记者:“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示的是中华文化、民族美学;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展示的是岭南文化、城市美学;那么深圳大运会展示的就是奔向现代化中国的青春文化、运动美学。
”当宽达110多米的“世界之门”在深圳湾的“春茧”体育中心徐徐开启,一万多名各国运动员穿过“世界之门”,进入体育场地中央;当骑自行车环游中国宣传环保和大运理念的深圳大学毕业生周子迁骑着自行车手持火炬进场,开始点燃圣火;当1991年出生的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大一学生杨帆在20多米的高空用小提琴深情地演奏家喻户晓的《春天的故事》……你的确感到,这既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次文化盛宴。
深圳大运会将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体育舞台中,将体育竞赛办成了一个展示青春文化、促进深圳文化的盛会。
据统计,大运文化盛宴一共开启了300多场文化活动,包括“歌声传递微笑”全市迎大运歌咏活动、“童眼看大运”儿童画展等。
深圳大运会还有一个亮点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无处不在的文化创意。
大到场馆的设计和独特的开闭幕式,小到吉祥物、服装的设计,都让人感受到文化创意的力量。
当得知开幕式上演员们穿的4000多套服装全部由大学生自主设计时,来自韩国首尔的设计师金女士感叹说,深圳无愧为“设计之都”。
(本报记者易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