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失血病人输注成分血的疗效分析

合集下载

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在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效果

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在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效果

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在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效果引言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妊娠并发症,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凝血系统障碍之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遭遇DIC时,患者的凝血功能会迅速紊乱,导致病情迅速恶化,需要及时的治疗和抢救措施。

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抢救手段,但是对于DIC患者来说,成分输血和全血输注在临床上的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的区别成分输血是将整个血液按照其不同组分进行分离,只将患者需要的某一种或几种成分输注给患者。

常见的成分包括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

而全血输注则是将整个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一起输注给患者。

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在治疗DIC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成分输血对DIC患者的治疗具有更精准的作用。

在DIC患者中,由于凝血功能紊乱,不同的成分往往也会出现失衡,例如血小板、凝血因子等。

选择成分输血可以针对DIC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准地进行补充和治疗。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全血输注可能更为适合。

例如在DIC患者出现急性大出血时,需要迅速输注大量的血液来维持生命,全血输注可以提供更多的血容量和凝血因子,具有更快的止血作用。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成分输血可以减少DIC患者的输血相关并发症。

由于成分输血只输注特定的成分,相比之下全血输注可能存在更多的输血相关并发症风险,例如反应、感染等。

结论成分输血和全血输注在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具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对于DIC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输血方式可以更好地治疗和抢救患者,而对于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来进行。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密切关注DIC患者的特点和诊断指标,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输血方式,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来支持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在治疗DI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探讨产科临床输血治疗原因及治疗效果

探讨产科临床输血治疗原因及治疗效果

探讨产科临床输血治疗原因及治疗效果摘要】目的探讨产科临床输血治疗原因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4月~2020年4月进行分娩并的80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并对输血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通过对产科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中软产道损伤、产次、凝血功能障碍、分娩方式等均为导致产妇输血的单因素,(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的危险因素导入logistics回归方程,对其进行多因素分析,其中软产道损伤、产次、凝血功能障碍以及宫缩乏力为主要因素,(P<0.05);对本此研究中49例输血治疗产妇进行分析,其中31例产妇治疗效果显效,占总数的63.27%;17例产妇治疗效果有效,占总数的34.69%;1例产妇治疗效果无效,占总数的2.04%。

结论产科临床输血的主要因素为产后出血、高龄或经产妇输血量升高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采用及时有效的治疗能显著改善产科出血患者失血性休克程度,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关键词】临床输血;危险因素;临床疗效;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是产科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对孕产妇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输血是对产科出血进行抢救的重要措施之一,正确有效的进行输血不但能减少孕产妇并发症与死亡率,还能有效的对血液资源进行节约,从而有效的缓解我国供血紧张的不良局面[1]。

本此研究针对我院产科临床输血治疗因素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9年4月~2020年4月进行分娩并的80例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年龄26~38岁,平均年龄(32.15±3.27)岁,其中输血产妇49例,未输血产妇31例,早产15例,过期妊娠4例。

孕周36~43周,平均孕周(40.53±2.24)周,自然分娩24例,剖宫产分娩56例,胎儿体重2950g~4380g,平均体重(3668±340)g。

纳入标准:于我院分娩产妇;输血治疗产妇。

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损伤产妇;恶性肿瘤产妇;精神失常产妇;临床资料不全产妇。

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在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效果

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在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效果

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在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效果引言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状态,常见于产科急诊情况下,由于妇产科手术、产后出血等原因引起。

该病症的发病率高,死亡率也较高,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十分关键。

在抢救产科急性DIC患者的治疗中,输血是一种常见的手段,而成分输血和全血输注是两种主要的输血方式。

针对这两种不同的输血方式,在抢救产科急性DIC患者中的临床效果究竟如何,很少有相关的研究和报道。

本文旨在探讨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在抢救产科急性DIC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

一、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急性DIC患者中的临床效果1. 优点:成分输血是将血浆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和新鲜冷冻血浆等多种成分,分别进行输注的一种方式。

在抢救产科急性DIC患者中,成分输血具有精准输注、可切割患者需求、减少不良反应等优点。

在抢救产科急性DIC患者的治疗中,成分输血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进行精准输注,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所需的某一种成分而不至于造成其他成分的过度输注。

成分输血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

2. 缺点:成分输血也存在某些缺点。

由于成分输血需要从多个供血者中收集不同的成分进行混和输注,这种方式可能会增加输血不匹配的风险,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成分输血的操作复杂,需要在临床操作中有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否则容易出现错误。

2. 缺点:全血输注也存在不足之处。

全血输注不能满足患者特定成分的需求,可能会造成某些成分的过量输注或不足输注的情况。

全血输注可能增加输血的不匹配和反应风险,对患者造成较大的风险。

三、讨论在抢救产科急性DIC患者的治疗中,成分输血和全血输注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报道来看,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急性DIC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更佳。

成分输血可以精确地满足患者的特定成分需求,避免过量或不足输注的情况发生,同时也能够减少输血的不匹配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产科输血治疗原因及疗效分析

产科输血治疗原因及疗效分析

临床探索产科输血治疗原因及疗效分析孟令志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区医院,北京 102100)摘要:目的:分析产科输血治疗原因及疗效。

方法:将我院产科收治的56例产后出血且进行输血治疗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产妇基础资料、输血原因以及输血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并统计输血量和治疗有效率。

结果:引发产后出血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占76.79%,胎盘因素占12.50%,凝血障碍占1.79%,软产道裂伤占8.93%。

结论:产科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中,多数与子宫收缩乏力相关,进行输血治疗可有效保障产妇生命安全,部分输血无效者经适合的手术方式治疗后,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产科;输血;治疗原因;疗效产后出血指的是产妇分娩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超1 000 ml或循环不稳定,属于产后严重并发症,会危及产妇生命安全。

因此,必须及时采用有效方式进行控制,保证产妇生命安全。

输血治疗为产后出血的有效对症治疗方式,在产妇产后出血或仍然后续有出血倾向时,通过输血治疗可在临床中可取得良好效果[1]。

本研究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56例产后出血产妇的基础资料、输血治疗结果等,探讨产科输血治疗原因以及治疗方式使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1资料及方法1.1 基础资料将我院产科2020年3~2020年12月收治的56例产后出血产妇为输血治疗研究对象,年龄为20~37岁、平均年龄(26.34±2.14)岁,经阴道分娩者25例、经剖宫产手术分娩者31例。

所有产妇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将我院产科收治56例产后出血且实施输血治疗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一般资料、分娩方式等,分析对产后出血原因以及输血治疗疗效。

1.3 观察指标观察不同出血原因产妇在全部产妇中所占比例,以及不同原因产妇出血量和输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全部产妇中,首要的出血因素为子宫收缩乏力,其次为胎盘因素和软产道裂伤,凝血障碍占比较低,且多数产妇治疗时输血量低于出血量。

产科出血并发症的治疗策略与成分输血

产科出血并发症的治疗策略与成分输血

产科出血并发症的治疗策略与成分输血目的研究分析产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了解不同的血液输注成分、量或比例及时机对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

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1月某院216例产科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治愈率。

结果189例患者治愈,治愈率达到87.5%,199例患者凝血功能显著改善,治疗有效率为92.13%,死亡17例,病死率达到7.87%。

结论对于产科出血患者,采取成分输血治疗,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作用,成分输血是治疗产科患者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标签:产科出血;并发症;成分输血;治疗效果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剖宫产时超过1000ml,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30万的产妇因为产后出血而致死。

在我国,产科出血致死率约占孕产妇死亡的49%。

产科出血大多发病较急,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休克、DIC、产褥感染、席汉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即使抢救成功,也常引起严重的贫血后遗症,因此一旦发生产科出血应给予积极有效地治疗措施,成分输血是产科出血的重要治疗方法[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4年11月某院产科出血输血患者216例,年龄19~40岁,平均年龄为32.56岁。

患者怀孕周期在33~42w,平均孕周为38.12w。

患者的出血量均大于1200ml。

单胎妊娠的患者有207例,双胎妊娠的患者有9例。

初产妇152例,经产妇64例。

患者出血病因为:产后出血的患者172例,胎盘早剥的患者25例,前置胎盘的患者17例,羊水栓塞的患者2例。

发生的并发症有:低血容量性休克76例,DIC54例,产褥感染40例,严重贫血31例,席汉综合征15例。

1.2方法1.2.1基础治疗首先确定出血的病因,进行快速有效的止血治疗。

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做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吸氧。

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在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效果

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在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效果

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在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效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严重的出血和凝血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为出血和微血栓。

该病常见于产科急诊,特别是在急性产后出血患者中。

成分输血和全血输注是治疗DIC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目前关于两种输血方式在抢救产科急性DIC患者中的临床效果还存在争议。

成分输血是指将血液分离成红细胞、血小板和新鲜冷冻血浆等组分后分别输注,而全血输注则是将整个血液输注给患者。

两种方式各有优劣,成分输血可以减少血容量负荷,减少输血相关不良反应;而全血输注则可以提供全面的凝血因子,更适合临床状况严重的患者。

本研究旨在比较成分输血和全血输注在抢救产科急性DIC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成分输血与全血输注在抢救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随着DIC患者的增多,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

全血输注和成分输血是目前DIC患者输血的两种主要方式,但是它们在临床上的效果和安全性仍然存在争议。

通过比较成分输血和全血输注在DIC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具科学性的输血方案,以提高DIC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比较不同输血方式对DIC患者的影响,包括对血小板、凝血因子、红细胞、凝血功能及病情改善等方面的观察,从而为临床医生制定更为准确有效的输血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的结果,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为DIC患者的救治提供更好的帮助。

2. 正文2.1 患者选取与分组患者选取与分组是本次研究的重要部分,我们在选取患者时需要严格遵守一定的原则和标准。

我们选取了符合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的患者,包括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临床表现。

在分组时,我们将患者随机分为成分输血组和全血输注组,以便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

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出血并发症中的应用

成分输血在抢救产科出血并发症中的应用
加5 0 0~1 0 0 0 ml 。 1 . 2 . 2 . 2 补充 血量 :所有 病 例立 即建 立 2—3条 静 脉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 1 一般 资 料 收 集 郑 州 人 民医 院 2 0 0 9年 1月 至
2 0 1 2年 l 2月 产 科 出 血 并 发 症 患 者 3 9 例 。年 龄 在 2 1 — 4 3岁 , 平均年龄为( 3 1 . 2 3±6 . 4 4 ) 岁; 初产妇 3 0
士 6 2 6 . 9 )m l ; 出血 的病 因为 : 胎盘早 剥 4例 , 产 后 出血 2 9例 , 前置 胎盘 4例 , 子痫 前 期 1例 , 羊 水 栓 塞 1例 ;
1 . 2 . 3 成分输 血 方案 的选 择 : ① 红 细胞 输 注 : 产妇 贫 血严 重有 输血 指 征者 , 可选 用 悬 浮 红 细 胞 。② 新 鲜 冰
分 输 血 前 后 治 疗 比较 , 血红 蛋 白( Hb ) 、 红细 胞 ( R B C) 、 红细 胞 比容 ( H C T ) 、 血 小板 ( P L T) 、 凝 血 酶 原 时 间
( P T ) 均 有 很 大程 度 的 改 善 , 差 异具 有 统 计学 意 义 ( P <0 . 0 5 ) ; 3 9例 患 者 中 , 治 愈 患者 3 5例 , 治 愈 率 为

5 2・
壶 医堂盟究 2 0 1 4 年6 月第 2 3卷第 6 期
H E N A N ME D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J u n 2 0 1 4 , V o 1 . 2 3 , N o . 6
成 分 输 血 在 抢 救 产 科 出血 并 发 症 中的 应 用
刘 英 ,李 梅

440例妇产科病人成分输血简析

440例妇产科病人成分输血简析

440例妇产科病人成分输血简析摘要: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在妇产科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查阅2002年~2010年妇产科输血病例440例,分析红细胞悬液、全血、血桨、血小板和冷沉淀等血液成分使用情况。

结果:440例患者输注的血液成分红细胞制品占89%,血桨占7%,其他占4%。

经输血等治疗后病情得到了控制,并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结论:成分输血在妇产科患者中取得良好效果,成分输血比例达到99%。

关键词:成分输血妇产科大量输血【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237-01近年来,成分输血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是抢救和治疗各种失血、贫血患者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改善和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重要措施。

科学合理使用血液成分,降低了输血反应,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

现将本院2002年—2010年妇产科440名患者的输血情况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及处理。

2002年—2010年妇产科患者用血统计资料,通过查阅医疗中心电子病例档案、病历,对440例妇产科患者有关输血资料和数据经excel进行统计分析。

1.2 临床资料。

440例妇产科患者疾病分别为:功能性子宫出血53例,先兆临产50例,异位妊娠105例,子宫肌瘤110例,子宫颈恶性肿瘤21例,卵巢肿瘤34例,前置胎盘10例,胎膜早破11例,子宫腺肌症6例,子宫内膜恶性肿瘤14例,其他26例。

全部治愈和好转出院。

1.3 血液成分的制备。

红细胞悬液、血浆、机采血小板和冷沉淀以及全血均由重庆市血液中心提供。

红细胞悬液由200ml全血制备为lu,机采血小板200ml作为一次治疗剂量,冷沉淀由200ml全血制备的为lu。

2 结果2.1 成分输血。

2002年—2010年妇产科成分输血率一直维持在97%以上。

人均输血量在逐年上升,2002年627ml,2002年728ml,2003年730ml,2004年740ml,2005年770ml,2006年1029ml,2007年768ml,2008年963ml,2009年897ml,2010年866ml,并且以输注成分血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目的分析输成分血替代输全血救治妇产科失血病人的效果。

方法按输血品种将妇产科失血病人分为输全血组和输成分血组进行疗效对比。

结果与疗效有关的输血前后血化验数值、输血后住院痊愈的天数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血不良反应、输血量,全血组均高于成分血组(P<0.01)。

结论输成分血救治妇产科失血病人疗效满意,可替代输全血,还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节约血资源。

关键词输成分血疗效分析
输全血救治产后出血、剖宫产手术、子宫破裂等妇产科失血病人已延用多年,也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

随着成分血的普及,成分血越来越多的用于救治妇产科失血病人。

为分析输成分血救治妇产科失血病人的效果,笔者对所在医院199例妇产科失血病人输注成分血的疗效进行了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分组(1)输全血组:所在医院1995~2000年中输全血≥600ml、且没有输成分血的92例妇产科失血病例,年龄20~39岁,平均26.6岁;(2)输成分血组:所在医院2000~2004年中输红细胞≥300ml、且没有输全血的107例妇产科失血病例,年龄20~39岁,平均26.7岁。

1.2 疾病种类(1)输全血组:产后出血30例,剖宫产43例,其它19例;(2)输成分血组:产后出血38例,剖宫产47例,其它22例。

1.3 资料的选取标准对输血前后RBC、Hct、Hb化验资料齐全的143例全部用于红细胞化验值的对比,其中输全血组68例,输成分血组75例,其余56例因资料不全未用于比较。

1.4 方法采全血和制备红细胞悬液的三联袋及其内的MAP添加剂和ACD保存液(上海血液中心提供)。

制备过程:三联袋采血200ml,经4℃、4800r/ min、10min离心,分出血浆后加入MAP液,制得1U (100ml)红细胞悬液。

2 结果
表1 输全血组和输成分血组输血量的比较(略)
表2 输全血组与输成分血组输血不良反应的比较略
表3 输全血组与输成分血组输血后住院天数的比较(略)
表4 输血前后两组化验数值的比较(略)
3 讨论
输血是救治妇产科失血病人的有效方法,可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但也可能因施行不
当,给患者带来危害。

经对输全血和输成分血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输全血用血量大(表1),且全血多为保存2天以上的库存血,其功能已不全,血小板功能几乎消失,保存4天白细胞抗菌功能也几乎消失,至21天FⅤ下降至正常的20%,FⅧ几乎完全消失;出血患者体内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已随出血损失了一部分,剩余的也在止血过程中被消耗,加之输入这些功能不全的全血,使体内血小板数因血液稀释而降低,严重者可降至2.0×10 10 /L [1],形成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输注的全血因没有去除血浆和白细胞,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输成分血组,见表2。

对出血病人输血的目的是解决受血者体内血液携氧功能不足的问题,而补充血容量靠晶体和部分胶体。

红细胞悬液是成分输血中最常用的红细胞制剂之一,它可以取得最大的携氧能力和最小的血容量扩张[2]。

在妇产科失血病人中若出现原因不明的出血倾向,应采取血液学指标监测;若血小板降至<50×10 9 /L或来不及等待监测结果的情况下,应及时输注血小板以纠正稀释性血小板减少造成的出血,同时根据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补充凝血因子、新鲜血浆、冷沉淀等[3]。

输成分血组的每例都以输红细胞为主,有的病例还输了血小板和新鲜血浆补充凝血因子,收到了与输全血同样的疗效,见表3、表4。

两组病例对比,输注以红细胞为主的成分血救治妇产科失血病人,不但可以替代全血,取得满意疗效,用血量少,节约血液资源,还由于红细胞悬液在制备过程中去除了大部分血浆,可明显降低输血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陈春林, 张随学. 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意义[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yxyy/main/index.php.2011(04)
[2] 徐玉静,欧阳振波,刘萍,陈春林. 磁共振成像在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04)
[3] 方驰华,苏仲和. 数字医学技术在胰腺肿瘤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 /xyfm/class/. 2010(10)
[4] 欧阳振波,刘萍,余艳红. 女性骨盆研究进展及意义[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huanmei/class/.2010(02)
[5] 刘萍,余艳红,陈春林,欧阳振波,宋小磊,王宏琢,昌仁民,王建平. CT扫描计算机三维重建女性骨盆的研究方法和应用[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01)
[6] 欧阳振波,张随学,刘萍,陈春林,唐雷,李泽宇,黄睿,钟光明,梁波,全显跃,刘畅,钟世镇. 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的构建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9(06)
[7] 吴龙,周义军,高劲松,孙建永,李玉飞,马俊,金科. 女性盆腔的MRI三维重建[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qikan/class/. 2009(12)
[8] 张绍祥. 数字化人体与数字医学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9(01)
[9] 高成杰, 张随学,裴强,徐达传. 成人盆腔血管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初步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6(01)
[10] 单锦露,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林支付,唐泽圣. 中国数字化可视人女性盆腔的计算机三维重建[J]. 解剖学杂志. 2005(03)
[11] 续靖宁,邓晓红.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J]. 右江医学. 2009(02)
[12] 刘增佑,朱艳宾,王淼,崔艳双, 张随学,胡群英.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性的初步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31)
[13] 佟艳,张晶,钱荣华,李蕊. 血清钙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分析[J]. 河北医药. /news/class/.2010(24)
[14] 林丽珍,杨茵.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预测研究进展[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1)
[15] 狄海红.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对胎儿的影响[J]. 临床医学. 2011(09)
[16] 张随学,杨彦,杨伟文.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J]. 中国妇幼保健. /news/class/. 2007(09)
[17] 马丽,叶新红,张文静. 311例妊娠期高血压临床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4)
[18] 冯妍,刘蒙娜,赵兰娣. 褪黑素受体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8)
[19] 易媛媛,其木格, 张随学. 18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分析[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02)
[20] 杨宏兰. 非洲妇产科的特点和临床工作体会[J]. 现代妇产科进展. 1998(04)
[6]佚名.顾益民妇产科失血病人输注成分血的疗效分析.中国医学期刊学会/fuchanke/html/?18285.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