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图形》典型例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一数学几何图形初步典型例题及答题技巧

人教版初一数学几何图形初步典型例题及答题技巧

人教版初一数学几何图形初步典型例题及答题技巧单选题1、如图,小林利用圆规在线段CE上截取线段CD,使CD=AB.若点D恰好为CE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CD D.CE=2ABA.CD=DE B.AB=DE C.CE=12答案:C解析:根据线段中点的性质逐项判定即可.解:由题意得:D是线段CE的中点,AB=CD∴CD=DE,即选项A正确;AB=1CE=CD=DE,即B、D正确,C错误.2故答案为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尺规作图和线段中点的性质,其中正确理解线段中点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下列判断正确的有()(1)正方体是棱柱,长方体不是棱柱;(2)正方体是棱柱,长方体也是棱柱;(3)正方体是柱体,圆柱也是柱体;(4)正方体不是柱体,圆柱是柱体.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根据棱柱的定义:有两个面平行,其余面都是四边形,并且相邻的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柱体的定义:一个多面体有两个面互相平行且相同,余下的每个相邻两个面的交线互相平行,进行判断即可.解:(1)正方体是棱柱,长方体是棱柱,故此说法错误;(2)正方体是棱柱,长方体也是棱柱,故此说法正确;(3)正方体是柱体,圆柱也是柱体,故此说法正确;(4)正方体是柱体,圆柱是柱体,故此说法错误.故选B.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棱柱和柱体的定义,解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掌握相关定义.3、可以近似看作射线的是()A.绷紧的琴弦B.手电筒发出的光线C.孙悟空的金箍棒D.课桌较长的边答案:B解析:根据直线、线段、射线的基本特征进行判断即可.A.绷紧的琴弦可看作线段,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可以看作射线,故本选项符合题意;C.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看作线段,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课桌较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基本特征是解题的关键.4、给出下列各说法:①圆柱由3个面围成,这3个面都是平的;②圆锥由2个面围成,这2个面中,1个是平的,1个是曲的;③球仅由1个面围成,这个面是平的;④正方体由6个面围成,这6个面都是平的.其中正确的为()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圆柱、圆锥、正方体、球,可得答案.解:①圆柱由3个面围成,2个底面是平面,1个侧面是曲面,故①错误;②圆锥由2个面围成,这2个面中,1个是平面,1个是曲面,故②正确;③球仅由1个面围成,这个面是曲面,故③错误;④正方体由6个面围成,这6个面都是平面,故④正确;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认识立体图形,熟记各种图形的特征是解题关键.5、永定河,“北京的母亲河”.近年来,我区政府在永定河治理过程中,有时会将弯曲的河道改直,图中A,B 两地间的河道改直后大大缩短了河道的长度.这一做法的主要依据是()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垂线段最短C.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D.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根据线段的性质分析得出答案.由题意中改直后A ,B 两地间的河道改直后大大缩短了河道的长度,其注意依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故选:D .小提示:此题考查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掌握题中的改直的结果是大大缩短了河道的长度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6、已知∠α=60°32′,则∠α的余角是( )A .29°28′B .29°68′C .119°28′D .119°68′答案:A解析:根据余角的定义、角度的四则运算即可得.∵和为90°的两个角互为余角,且∠α=60°32′,∴∠α的余角为90°−∠α=90°−60°32′=29°28′,故选:A .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余角、角度的四则运算,熟练掌握余角的定义是解题关键.7、如图,BC =12AB ,D 为AC 的中点,DC =3cm ,则AB 的长是( )A .72cmB .4cmC .92cmD .5cm先根据已知等式得出AB与AC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线段的中点定义可得出AC的长,从而可得出答案.∵BC=12AB∴AC=AB+BC=AB+12AB=32AB,即AB=23AC∵D为AC的中点,DC=3cm ∴AC=2CD=6cm∴AB=23AC=23×6=4(cm)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线段的和差倍分、线段的中点定义,掌握线段的中点定义是解题关键.8、下列四个图中,是三棱锥的表面展开图的是()A.B.C.D.答案:B解析:根据三棱锥是由四个三角形组成,即可求解解:A是四棱柱,故该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是三棱锥,故该选项正确,符合题意;C是四棱锥,故该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D是三棱柱,故该选项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三棱锥的侧面展开图,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三棱锥是由四个三角形组成.填空题9、单位换算:56°10′48″=_____°.答案:56.18解析:先将48″换算成“分”,再将“分”换算成“度”即可.)′=0.8′,解:48×(160)°=0.18°,则10.8×(160故56°10′48″=56.18°,所以答案是:56.18.小提示:本题考查度、分、秒的换算,掌握换算方法是正确计算的前提.10、将如图所示的平面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爱”的对面的汉字是_____.答案:家解析: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根据这一特点作答.解: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我”字对面的字是“丽”,“爱”字对面的字是“家”,“美”字对面的字是“乡”.所以答案是:家.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及解答问题.11、用度、分、秒表示:37.68°=______.答案:37°40′48″解析:进行度、分、秒的转化运算,注意以60为进制.1°=60′,1′=60′′.解:37.68°=37°+0.68×60′=37°+40.8′=37°+40′+0.8×60′′=37°+40′+48′′=37°40′48′′故答案为37°40′48″小提示:考查了度分秒的换算,掌握1°=60′,1′=60′′是解题的关键12、将两个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为如图所示的位置,若∠AOD=108°,则∠COB=_________.答案:72°.解析:由∠AOB=∠COD=90°,∠AOC=∠BOD,进而∠AOC=∠BOD=108°-90°=18°,由此能求出∠BOC.解:∵∠AOB=∠COD=90°,∴∠AOC=∠BOD,又∠AOD=108°,∴∠AOC=∠BOD=108°-90°=18°,∴∠BOC=90°-18°=72°.所以答案是:72°.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角的和差,两锐角的互余,掌握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3、如图所示,∠AOC=90°,点B,O,D在同一直线上,若∠1=26°,则∠2的度数为______.答案:116°解析:由图示可得,∠1与∠BOC互余,结合已知可求∠BOC,又因为∠2与∠COB互补,即可求出∠2的度数.解:∵∠1=26°,∠AOC=90°,∴∠BOC=64°,∵∠2+∠BOC=180°,∴∠2=116°.所以答案是:116°.小提示:此题考查了余角和补角的知识,属于基础题,关键是掌握互余的两角之和为90°,互补的两角之和为180°. 解答题14、已知OD 、OE 分别是∠AOB 、∠AOC 的角平分线.(1)如图1,OC 是∠AOB 外部的一条射线.①若∠AOC =32°,∠BOC =126°,则∠DOE = °;②若∠BOC =164°,求∠DOE 的度数;(2)如图2,OC 是∠AOB 内部的一条射线,∠BOC =n °,用n 的代数式表示∠DOE 的度数.答案:(1)63;(2)∠DOE =82°;(3)∠DOE =12n °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和差关系,可找到∠BOC 和∠DOE 的度数,代入数据即可;(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角的和差关系,可找到∠BOC 和∠DOE 的度数,代入数据即可.解:(1)∵OD 、OE 分别是∠AOB 、∠AOC ,∴∠AOD =12∠AOB ,∠AOE =12∠AOC ,∴∠DOE =∠AOD +∠AOE =12(∠AOB +∠AOC )=12∠BOC ,∵∠BOC =126°,∴∠DOE =63°,所以答案是:63.(2)由①可知,∠DOE =12∠BOC ,∵∠∠BOC =164°,∴∠DOE =82°.(3)∵OD 、OE 分别是∠AOB 、∠AOC ,∴∠AOD =12∠AOB ,∠AOE =12∠AOC , ∴∠DOE =∠AOD ﹣∠AOE =12(∠AOB ﹣∠AOC )=12∠BOC ,∵∠BOC =n °,∴∠DOE =12n °.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的定义,角的和差计算,根据图形,找到角之间的关系,是解题关键.15、如图,已知点C 为AB 上一点,AC=15cm ,CB=23AC ,若D 、E 分别为AC 、AB 的中点,求DE 的长.答案:DE =5cm解析:根据条件可求出AB 与CD 的长度,利用中点的性质即可求出AE 与AD 的长度,从而可求出答案. 解:∵AC =15 cm ,CB =23AC ,∴CB =10 cm ,AB =15+10=25 cm .又∵E 是AB 的中点,D 是AC 的中点,∴AE =12AB =12.5 cm .∴AD =12AC =7.5 cm ,∴DE =AE ﹣AD =12.5﹣7.5=5 cm .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线段之间的熟练关系,本题属于基础题型.11。

初二上数学几何模型及典型例题

初二上数学几何模型及典型例题

数学几何作为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初二数学教学中,数学几何模型及典型例题的学习尤为重要,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围绕初二上数学几何模型及典型例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数学几何模型的基本概念数学几何模型是指利用几何图形或几何形式来描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方法。

在初二数学几何模型学习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几何图形的性质:对于常见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需要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如内角和为多少度,各边之间的关系等。

2. 几何变换:包括平移、旋转、翻折等几何变换,这些变换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几何三视图:通过俯视图、前视图和侧视图等三个视图的表示,能够更直观地描述立体图形的形状和结构。

4. 几何模型的应用:将数学几何模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建筑、工程、地图等领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数学几何典型例题解析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初二数学几何模型及典型例题的学习也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分别对几种典型的数学几何例题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1.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例题:已知三角形的底边长为5cm,高为8cm,求其面积。

解析: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S=1/2*底边*高,代入已知数值进行计算,可得三角形的面积为20平方厘米。

2. 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例题:已知圆的半径为3cm,求其周长和面积。

解析: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π*r,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为S=π*r^2。

代入已知半径进行计算,可得圆的周长为6π厘米,面积为9π平方厘米。

3.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运用例题:已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3cm和4cm,求斜边长。

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长为 a^2+b^2 的平方根,即5cm。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小结复习(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小结复习(一)
小结复习(一)
一、复习回顾
几何图形
立体图形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展开立体图形
直线、射线、线段
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
角的度量

角的比较与 运算
角的平分线
余角和补角
一、复习回顾
几何图形
立体图形
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 展开立体图形
直线、射线、线段
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
角的度量

角的比较与 运算
角的平分线
余角和补角
一、复习回顾
N
B
所以 MC 1 AC ,NC 1 BC .
2
2
从而可得:
MN MC NC 1 ( AC BC) 1 AB .
2
2
又因为AB=6,
所以 MN=3.
二、典型例题
例4 如图,点C在线段AB上, AB=6,点M、点N分别是线段AC、 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 直线AB
A MC N B
(1)点C在线段AB上
分析: 点M是线段 AC的中点
点N是线段 BC的中点
A MC N B
MC 1 AC 2
NC 1 BC 2
MN MC NC
MN MC NC 1 ( AC BC) 1 AB
2
2
二、典型例题
例4 如图,点C在线段AB上, AB=6,点M、点N分别是线段AC、
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
A M C 解:因为点M、点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
直线的基本事实
二、典型例题
例3 (2)如图,从A地到B地有不同的路线可以到达,
其中__③__是最短的,理由是_两__点__之__间__,__线__段__最__短___.

高考数学----解决以几何图形为背景的代数问题典型例题讲解

高考数学----解决以几何图形为背景的代数问题典型例题讲解

高考数学----解决以几何图形为背景的代数问题典型例题讲解【典型例题】例8.(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已知3,||,||AB AC AB t AC t ⊥==,若点P 是ABC 所在平面内的一点,且3||||AB ACAP AB AC =−,则PB PC ⋅的最大值等于( ) A .8B .10C .12D .13【答案】C【解析】∵AB AC ⊥,∴可以A 为原点,,AB AC 所在直线为坐标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不妨设()30,,(,0)B t C t ,则(0,1)3(1,0)(3,1)AP =−=−,故点P 坐标为(3,1)− 则()33,1,(3,1)PB t PC t =−−=−−,∴()333(3)1310PB PC t t t t ⋅=−−−+−=−++ 令3()310,0f t t t t =−++>,则2()333(1)(1),0f t t t t t =−+=−+−≥',则当(0,1)t ∈时,()0f t '>,当(1,)t ∈+∞时,()0f t '<,则函数()f t 在[0,1)递增,在(1,)+∞上递减,则max ()(1)12f t f ==,即PB PC ⋅的最大值为12. 故选:C .例9.(2023春·浙江杭州·高二学军中学阶段练习)2≤的解集为[],a b ,则ab 的值是( )A .5B.C .6 D .7【答案】D【解析】设23y =,则y =2≤.2=.2=±2,两边平方可得,()()2222154x y x y −+=−+±,整理可得,27x =−,两边平方整理可得()22313y x −−=.2=表示的点(),x y 在双曲线()22313y x −−=上.2≤表示的点(),x y 在双曲线()22313y x −−=上及其内部. 2≤与不等式组()2223133y x y ⎧−−≤⎪⎨⎪=⎩同解, 整理可得2670x x −+≤.由已知可得,不等式2670x x −+≤的解集是[],a b ,所以2670x x −+=的两个解为a 、b ,根据韦达定理有7ab =.故选:D .例10.(2023春·安徽六安·高三六安一中校考阶段练习)(0)kx k >的解集为区间[,]a b ,且2b a−=,则k =( )AB C D .2【答案】C【解析】如图所示:因为y =4为半径位于x 轴上方(含和x 轴交点)的半圆, (0)y kx k =>表示过坐标原点及第一三象限内的直线,(0)kx k ≤>的解集为区间[,]a b ,且2b a −=, 即半圆位于直线下方的区间长度为2, 所以2,4a b ==,所以直线与半圆的交点(2,,所以k == 故选:C .。

《线段、射线、直线》典型例题及答案

《线段、射线、直线》典型例题及答案

《线段、射线、直线》典型例题及答案例1 如图,图中有几条射线?能用字母表示出来的有几条?将它们分别表示出来.例2 如图所示,你知道图中共有几条直线、几条射线?(不添加字母,直接可以读出)几条线段?它们分别是什么?例3如图,以点A、B、C、D、E、F为端点的线段共有几条?分别把它们写出来.例4如图,比较线段AB与AC、AD与AE,AE与AC的大小.例5如图,已知点C、D在线段AB上,线段AC=10 cm,BC=4 cm,取线段AC、BC的中点D、E.(1)请你计算线段DE的长是多少?(2)观察DE的大小与线段AB的关系,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将这种关系表述出来吗?(3)若点C为直线AB上的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线段DE的长会改变吗?如果改变,请你求出新的结果.例6 已知AB=16cm,C是AB上一点,且AC=10cm,D为AC的中点,E是BC的中点,求线段DE的长.例7 (1)过一个已知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2)过两个已知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3)过平面上三点A、B、C中的任意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4)试猜想过平面上四点A、B、C、D中的任意两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例8 如图,A、B是两个车站,若要在公路l上修建一个加油站,如何使它到车站A、B的离和最小,请在公路l上标出点P的位置,并说明理由.AlB参考答案例1 分析:直线上的一点将直线分成两条射线,因此以A为端点的射线有两条,同样道理以B、C为端点的射线也分别有两条.因此共有6条射线,能用图中字母表示出来的有4条.解:图中共有6条射线,能用图中字母表示出来的有4条,分别为:射线AB、射线BC、射线BA、射线、CA.说明:要抓住直线上一点将直线分成两条射线,数射线时不能重复或遗漏,抓住端点和方向,表示射线时,要将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例2 解:图中有2条直线,分别是直线BC、直线DC.图中有6条可以直接读出的射线,分别是射线CD、DC、CB、BC、AB、DB.图中有6条线段,分别是线段AD、BD、AB、CA、CD、CB.说明:(1)直线是最基本、简单、抽象的几何图形.直线到底是什么形状呢?可以借助“孙悟空的金箍棒”想象一下,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手电筒发出的光”给我们以射线的形象,射线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一枝铅笔”可以抽象成一条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它不可延伸,直线和射线都没有长度,线段有长度;(2)直线有两种表示方法(如图1),可以先在直线上任取两个点A、B,这条直线可记作直线AB(或直线BA),也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l;射线的两种表示方法分别为射线AB、射线l(如图2),要注意射线AB与射线BA表示不同的射线;线段的两种表示方法分别为线段AB(或线段BA)、线段a(如图3);(3)数直线时应注意直线BC与直线CB是同一条直线;数射线时要注意射线的两个特征:端点与方向,所以射线AD与射线AB是相同的射线,射线AB与射线DB是不同的射线,因为它们的端点不同,射线DA与射线DB也是不同的射线,因为它们的方向不同;数线段时注意寻求规律,做到不重不漏.如线段CA、CD、CB属不同直线上的三条线段,而线段AD、BD、AB属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的数法有两种:①以始点计:AD、AB、DB;②以组成计:单个线段:AB、BC;两条线段组成的:AC.图1 图2 图3另外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总条数s 与直线上点的个数n 之间有如下关系:2)1()1()2(321-=-+-++++=n n n n S . 例3 分析:在一个三角形中,由于交点众多,为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可以按字母的先后顺序找出图中的线段.解:图中共有14条线段,分别为线段AB 、AC 、AD 、AE 、BC 、BD 、BE 、BF 、CD 、CE 、CF 、DE 、DF 、EF .说明:当点众多时,可以以字母的顺序寻找线段,可以避免出错.例4 分析:比较线段的长度可用度量法和重合法.解法1:用度量法,用直尺测量各线段的长度.比较得:AB >AC ,AD <AE ,AE =AC .解法2:用叠合法,可用圆规截取比较得:AB >AC 、AD <AE ,AE =AC .说明: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用度量法和叠合法,但是可以根据题目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例5 解:(1)∵AC =10,BC =4,∴AB =AC +BC =14又∵点D 是AC 中点,点E 是BC 中点, ∴BC EC AC DC 21,21==, ∴721)(212121==+=+=+=AB BC AC BC AC CE DC DE (cm ). (2)由(1)知AB DE 21=,即:线段上任一点把线段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中点间的距离等于原线段长度的一半.(3)DE 的长会改变.可分两种情形考虑: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721==AB DE (cm ). 当点C 在线段AB 外时(如图),3)410(21)(212121=-=-=-=-=BC AC BC AC CE DC DE (cm ). ∴DE 的长为7 cm 或3 cm .说明:(1)本题先通过特殊的数值求出线段DE 的长,在求解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发现了一般性的结论,我们称之为规律.在学知识或是解题时,不要局限于问题表面,而是要多思考、多总结,从而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内容.(2)此题通过C 点的位置由特殊到一般,由在线段上运动到在直线上运动的变化过程,只要抓住不变量,即CE DC DE ±=,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另外随着条件的逐步开放,结论也发生了变化,有时由于C 点的位置考虑不全面,导致丢解.如果遇到没给出图形的问题,解答时一定要先画图,并全面考虑到所有可能情形.(3)利用中点的性质进行线段长度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若C 是AB 的中点,则它的表达式为AC AB 2=或AB AC BC AB 21,2==或BC AC AB BC ==,21,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表达式,可使书写简洁.例6 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特点,BD CE AC DC 21,21==,而CE DC DE +=,故可根据题设解出DE 的长.解:因为D 是AC 的中点,而E 是BC 的中点,因此有:.21,21BC CE AC DC ==而AB BC AC CE DC DE =++=,. 即).cm (8162121)(212121=⨯==+=+=+=AB BC AC BC AC CE DC DE 说明:充分利用线段中点的特点,将所求线段转移到线段长度上去.例7 解:(1)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2)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3)当 A 、B 、C 三点不共线时可以画三条直线,当 A 、B 、C 三点共线时只能画一条直线;(4)当 A 、B 、C 、D 四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只能画一条直线(如图1);当 A 、B 、C 、D 四个点中有三个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画四条直线(如图2);当 A 、B 、C 、D 四个点中任意三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画六条直线(如图3).图1 图2 图3 说明:题(1)(3)和(4)中没有明确平面上三点、四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解答时要分各种情况,即分类讨论;(2)由此题可知,过平面上三个点中的任意两点最多可以画三条直线,过平面上四个点中的任意两点最多可以画六条直线,如果过平面上n 个点中的任意两点,最多可以画多少条直线呢?分析:根据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只需在A 、B 间作一条线段、与l 的交点,便是它到A 、B 两点距离和最小的点.例8 解:连接A 、B 作线段,与l 的交点P 为所求建加油站的点.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说明:利用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AB lC。

期末复习专题一:图形与几何—长方体和正方体篇(解析版)人教版

期末复习专题一:图形与几何—长方体和正方体篇(解析版)人教版

2022-2023学年五年级数学下册典型例题系列之期末复习专题一:图形与几何—长方体和正方体篇(解析版)编者的话:《2022-2023学年五年级数学下册典型例题系列》是基于教材知识点和常年考点考题总结与编辑而成的,该系列主要包含典型例题、专项练习、分层试卷三大部分。

典型例题部分是按照单元顺序进行编辑,主要分为计算和应用两大部分,其优点在于考题典型,考点丰富,变式多样。

专项练习部分是从常考题和期末真题中选取对应练习,其优点在于选题经典,题型多样,题量适中。

分层试卷部分是根据试题难度和掌握水平,主要分为基础卷、提高卷、拓展卷三大部分,其优点在于考点广泛,分层明显,适应性广。

本专题是期末复习专题一:图形与几何—长方体和正方体篇。

本部分内容包括观察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应用、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及作图,其中以长方体和正方体内容为主,包括期末常考典型例题,涵盖较广,部分内容和题型比较复杂,建议作为期末复习核心内容进行讲解,一共划分为六大篇目,欢迎使用。

【篇目一】观察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

【知识总览】一、观察物体。

1.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一般是从前面、上面、左面三个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2.在画观察到的图形时,遵循三个原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二、还原立体图形。

1.从上面看到的图形中,小正方形内部的数表示的是在这个位置上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2.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中,视线从前往后,每列中最大的数即为这一列最高层的层数。

3.从左面看到的图形,视线从左往右,每行中最大的数即为这一行最高层的层数。

三、确定小正方体的数量。

1.标数法:根据正面和侧面看到的形状在上面所看到的每个小正方形内标数,然后确定小正方体的个数。

2.分层记数。

根据三视图,了解层数,再分别判断每层的数量,最后把每层数量相加即可。

【典型例题1】观察物体。

一个几何体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图形上的数字表示在这个位置上所用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这个几何体从正面看是(),从左面看是()。

几何图形初步经典解析与练习

几何图形初步经典解析与练习

1几何图形初步经典解析与练习一、典型例题讲解例1 如图3—173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图3-173(1)图中有几条直线?用字母表示出来;(2)图中有几条射线?用字母表示出来;(3)图中有几条线段?用字母表示出来。

解:(1)图中有1条直线,表示为直线AD (或直线AB ,AC ,BD ……);(2)图中共有8条射线,能用字母表示的有射线AD ,BD ,CD ,DA ,CA,BA,不能用字母表示的有2条,(3)图中共有6条线段,用字母表示为线段AB ,AC ,AD,BC ,BD ,CD , 例2如图1—1,正方体盒子中,一只蚂蚁从B 点沿正方体的表面爬到D 1点,画出蚂蚁爬行的最短线路.分析:正方体是空间图形,解决空间图形的问题,经常是将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这正是转化思想的体现.解:将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如图1—2所示,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在图1—2中,BD 1就是所要求的最短线路.例3如图2,点O 是直线A 上的一点,OD 是∠AOC 的平分线,OE 是∠COB 的平分线, 求∠DOE 的度数。

分析:在解决线段的中点和角的平分线问题时,某个环节整体处理,能化难为易,轻松求解.分别求出∠DOC 、∠EOC 的度数,再相加得到∠DOE 的度数,是不可能的,可将∠DOE 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解:因为OD 是∠AOC 的平分线,OE 是∠COB 的平分线,所以∠COD=21∠COA,∠COE =21∠COB , 而∠COA +∠COB =180°,图1图2图32 所以∠DOE =21(∠COA +∠COB )=21×180°=90°. 《几何图形初步》练习题1.右图中五角星状的图形沿虚线折叠,得到一个几何体,你在生活中见过和这个几何体类似的物体吗?2。

你能根据下面的图形设计一个三棱锥、四棱锥吗?3.用平面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吗?用平面截长方体,截面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吗?4。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典型例题及答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典型例题及答题技巧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典型例题及答题技巧单选题1、一个几何体由大小相同的小立方块搭成,从上面观察这个几何体,看到的形状如图所示,其中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立方块的个数,则从正面看该几何体的形状图为()A.B.C.D.答案:A解析:由已知条件可知,从正面看有3列,每列小正方形数目分别为4,2,3,据此可得出图形.解:根据所给出的图形和数字可得:从正面看有3列,每列小正方形数目分别为4,3,2,则符合题意的是: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等知识,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左面(或右面)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平2、下列各角中,是钝角的是( ).A .14周角B .23平角C .平角D .14平角答案:B解析:直接利用角的定义逐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解:A. 14周角= 14×360°=90°,不是钝角,不合题意; B. 23平角=23×180°=120°,是钝角,符合题意;C. 平角=180°,不是钝角,不合题意;D. 14平角=14×180°=45°,不是钝角,不合题意. 故选:B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角的概念,正确掌握平角、周角、钝角的概念是解题关键.3、已知∠AOB =30°,如果用10倍的放大镜看,这个角的度数将( )A .缩小10倍B .不变C .扩大10倍D .扩大100倍答案:B解析:根据角是从同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它的大小与图形的大小无关,只与两条射线形成的夹角有关系,直接判断即可.解: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放大镜没有改变顶点的位置和两条射线的方向,所以用10倍放大镜观察这个角还是30度.小提示:本题考查了角的概念.解题关键是掌握角的概念:从同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明确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4、如图所示,∠COD的顶点O在直线AB上,OE平分∠COD,OF平分∠AOD,已知∠COD=90°,∠BOC=α,则∠EOF的度数为()A.90°+αB.90°+α2C.45°+αD.90°﹣α2答案:B解析:先利用∠COD=90°,∠BOC=α,求出∠BOD的度数,再求出∠AOD的度数,利用角平分线,分别求出∠FOD和∠EOD的度数,相加即可.解:∵∠COD=90°,∠BOC=α,∴∠BOD=90°-∠BOC=90°-α,∴∠AOD=180°-∠BOD=90°+α,∵OF平分∠AOD,∴∠DOF=12∠AOD=45°+12α,∵OE平分∠COD,∴∠DOE=12∠COD=45°,∴∠EOF=∠FOD+∠DOE=90°+α;2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计算,解题关键是准确识图,弄清角之间的和差关系.5、观察下列图形,其中不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是()A.B.C.D.答案:B解析:利用正方体及其表面展开图的特点解题.解:A、C、D均是正方体表面展开图;B、是凹字格,故不是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故选:B.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正方体的展开图,熟记展开图的11种形式是解题的关键,利用不是正方体展开图的“一线不过四、田凹应弃之”(即不能出现同一行有多于4个正方形的情况,不能出现田字形、凹字形的情况)判断也可.6、下列事实可以用“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来说明的是()A.从王庄到李庄走直线最近B.在正常情况下,射击时要保证瞄准的一只眼睛在准星和缺口确定的直线上,才能射中目标C.向远方延伸的铁路给我们一条直线的印象D.数轴是一条特殊的直线答案:B解析: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进而得出答案.在正常情况下,射击时要保证瞄准的一只眼在准星和缺口确定的直线上,才能射中目标,这说明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故选B.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直线的性质,利用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得出是解题关键.7、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把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后,“红”字的面的对面上的字是()A.传B.国C.承D.基答案:D解析: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中,相对面的特点是必须相隔一个正方形,据此作答.解: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则:“传”与“因”是相对面,“承”与“色”是相对面,“红”与“基”是相对面.故选:D.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及解答问题.8、如图,是一个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则该几何体中写“英”的面相对面上的字是( )A.战B.疫C.情D.颂答案:B解析: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根据这一特点作答.解: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相对的面之间一定相隔一个正方形,“战”与“情”是相对面,“疫”与“英”是相对面,“颂”与“雄”是相对面.故选:B.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是解题的关键.填空题9、下列语句表示的图形是(只填序号)①过点O的三条直线与另条一直线分别相交于点B、C、D三点:_____.②以直线AB上一点O为顶点,在直线AB的同侧画∠AOC和∠BOD:_______.③过O点的一条直线和以O为端点两条射线与另一条直线分别相交于点B、C、D三点:_________.答案:(3)(2)(1)解析:解:观察图形,根据所给的信息可得:①过点O的三条直线与另一条直线分别相交于点B、C、D三点的图形为(3);②以直线AB上一点O为顶点,在直线AB的同侧画∠AOC和∠BOD的图形为(2);③过O点的一条直线和以O为端点两条射线与另一条直线分别相交于点B、C、D三点的图形为(1).所以答案是:(3);(2);(1).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直线、射线与线段的知识,注意掌握三者的特点,给出图形应该能判断出是哪一个.10、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厘米和4厘米,绕它的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所形成几何体的体积是_____立方厘米.(结果保留π)答案:12π或16π解析:根据题意可得绕它的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所形成几何体是圆锥,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即可.解:绕它的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所形成几何体是圆锥,π×32×4=12π,①当绕它的直角边为3cm所在的直线旋转所形成几何体的的体积是:13π×42×3=16π,②当绕它的直角边为4cm所在的直线旋转所形成几何体的的体积是:13所以答案是:12π或16π.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点、线、面、体,关键是掌握圆锥的体积公式,注意分类讨论.11、如图,将甲、乙、丙、丁四个小正方形中的一个剪掉,使余下的部分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则剪掉的这个小正方形是________答案:丁解析:能围成正方体的“一四一”,“二三一”,“三三”,“二二二”的基本形态要记牢.解题时,据此即可判断答案.解:将如图所示的图形剪去一个小正方形,使余下的部分不能围成一个正方体,编号为甲乙丙丁的小正方形中剪去的是丁,所以答案是:丁.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展开图折叠成正方体的知识,解题关键是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或者熟记正方体的11种展开图,只要有“田”,“凹”字格的展开图都不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12、如图,∠AOC=∠BOD=90°,∠AOB=70°,在∠AOB内画一条射线OP得到的图中有m对互余的角,其中∠AOP=x°,且满足0<x<50,则m=_______.答案:3或4或6解析:分三种情况下:①∠AOP=35°,②∠AOP=20°,③0<x<50中的其余角,根据互余的定义找出图中互余的角即可求解.∠AOB =35°时,∠BOP=35°①∠AOP=12∴互余的角有∠AOP与∠COP,∠BOP与∠COP,∠AOB与∠COB,∠COD与∠COB,一共4对;②∠AOP=90°-∠AOB =20°时,∴互余的角有∠AOP与∠COP,∠AOP与∠AOB,∠AOP与∠COD,∠COD与∠COB,∠AOB与∠COB,∠COP与∠COB,一共6对;③0<x<50中35°与20°的其余角,互余的角有∠AOP与∠COP,∠AOB与∠COB,∠COD与∠COB,一共3对.则m=3或4或6.所以答案是:3或4或6.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余角和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直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13、已知∠A=20°18',则∠A的余角等于__.答案:69°42′解析:根据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之和为90°解答即可.解:∵∠A=20°18',∴∠A的余角为90°﹣20°18′=69°42′.所以答案是:69°42′.小提示:本题考查余角定义,熟知互为余角的两个角之和为90°是解答的关键.解答题14、如图,线段AB=8cm,C是线段AB上一点,M是AB的中点,N是AC的中点.(1)AC=3cm,求线段CM、NM的长;(2)若线段AC=m,线段BC=n,求MN的长度(m<n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答案:(1)CM=1cm,NM=2.5cm;(2)12n解析:(1)求出AM长,代入CM=AM-AC求出即可;分别求出AN、AM长,代入MN=AM-AN求出即可;(2)分别求出AM和AN,利用AM-AN可得MN.解:(1)∵AB=8cm,M是AB的中点,∴AM=12AB=4cm,∵AC=3cm,∴CM=AM−AC=4−3=1cm;∵AB=8cm,AC=3cm,M是AB的中点,N是AC的中点,∴AM=12AB=4cm,AN=12AC=1.5cm,∴MN=AM−AN=4−1.5=2.5cm;(2)∵AC=m,BC=n,∴AB=AC+BC=m+n,∵M是AB的中点,N是AC的中点,∴AM =12AB =12(m +n),AN =12AC =12m ,∴MN =AM −AN =12(m +n)−12m =12n . 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两点之间的距离,线段中点的定义的应用,解此题的关键是求出AM 、AN 的长.15、已知:如图,点C 在线段AB 上,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1)若线段AC =6,BC =4,求线段MN 的长度;(2)若AB =a ,求线段MN 的长度;(3)若将(1)小题中“点C 在线段AB 上”改为“点C 在直线AB 上”,(1)小题的结果会有变化吗?求出MN 的长度. 答案:(1)5cm ;(2)12a ;(3)1或5. 解析:(1)由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可知MC =3,CN =2,从而可求得MN 的长度.(2)由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MN =MC +CN =12(AC +BC )=12AB .(3)由于点C 在直线AB 上,所以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计算MN 的长度.解:(1)∵ AC =6,BC =4,∴ AB =6+4=10,又∵ 点M 是AC 的中点,点N 是BC 的中点,∴ MC =AM =12AC ,CN =BN =12BC ,∴ MN =MC +CN =12AC +12BC =12(AC +BC )=12AB =5(cm ).(2)由(1)中已知AB =10cm 求出MN =5cm ,分析(1)的推算过程可知MN =12AB ,故当AB=a时,MN=12a,从而得到规律:线段上任一点把线段分成的两部分的中点间的距离等于原线段长度的一半.(3)分类讨论:当点C在点B的右侧时,如图可得:MN=MC−NC=12AC−12BC=12(AC−BC)=12×(6−4)=1;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1);当点C在点A的左侧时,不满足题意.综上可得:点C在直线AB上时,MN的长为1或5.小提示:本题考查线段计算问题,涉及线段中点的性质,分类讨论的思想,属于基础题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何图形》典型例题
例1 写出图中的立体图形名称.
例2下列图形中,上面是一些具体的物体,下面是一些立体图形,试找出与下面立体图形相类似的实物.
例3 下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相似?
例4图中图形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例5 我们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时,可能看到不同的图形,如图,图①是由若干个小正方体所搭成的几何体,图②是从图①的上面看这个几何体所看到的图形,那么从图①的左面看这个几何体所看到的图形是()
例6同一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多少种呢?
参考答案
例 1 分析:常见立体图形有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与棱锥等,根据所提供的立体图形可以辨别出图形名称.
解:(1)圆柱;(2)圆锥;(3)球;(4)正方体;(5)三棱锥
说明:区分立体图形之间的不同,掌握不同立体图形的各自特征.
例2 解:
说明: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具体的实物,把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实物、现象等抽象成几何图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思维从客观事物中抓出数学的知识,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3 解:
圆锥
棱柱
长方体
说明: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实物可以抽象成几何体,我们要善于把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象转变成数学的知识,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关键.通过本题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4 解: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圆、线段等;木偶、稻草人、三毛等.
说明:观察图形从中体会几何图形的用处.通过观察感悟不同的平面几何图形是本题的重点.起名字可以考查学生的想象力.
例5分析:本题以详细的语言表述为材料,解释从上面、左面看几何体,而且已经提供了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选项有四个,通过观察比较不难得到B.答案:B
说明:由立体图形画其不同方向的视图时,可以想象自己的眼睛是光源,光线沿着平行线向物体照射,在物体后面有一平面,物体投在平面上的影子即是所求的平面图形,同时注意物体表面“凸起”的线和点在平面图形上仍然可以呈现.
例6 分析: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平面展开图也是由六个正方形构成,把一正方体的包装盒剪开铺开,观察各种平面展开图,找出异同点.解:(1)两个正方形连成一排
(2)三个正方形连成一排
(3)四个正方形连成一排
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