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纥与唐朝的关系

合集下载

回纥因何与唐朝起冲突?

回纥因何与唐朝起冲突?

唐朝在漠北设置府、州以后,回纥臣属于唐,但彼此也有矛盾,因为回纥一直想称霸漠北,而唐朝却不希望再出现另一个薛延陀汗国。

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朝大军自漠北退回,同时将燕然都护府迁至漠南古单于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统辖六府七州。

回纥吐迷度竟乘机自称可汗,建立一套如同突厥汗国的官制,称霸漠北各部。

唐太宗一方面宽容地默许回纥的举动;另一方面则运用政治策略来削弱、牵制回纥,防止回纥完全独立或脱离控制。

从此双方便处于时战时和的状况中。

公元662年(龙朔二年),回纥等铁勒诸部与唐朝发生冲突。

当时唐将郑仁泰、薛仁贵率领唐军与以回纥为主的铁勒各部十余万人作战于天山(今内蒙古阴山)。

战斗中,铁勒精锐骑兵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杀三骑。

铁勒大军为之震慑,愿意归降。

唐军便流传了“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歌谣。

但是,薛仁贵将大量投降的铁勒人杀害,行为极为残暴。

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朝的民族关系

喜兵革之不作,惟 亲好是崇,岂不盛欤? ——唐蕃会盟碑
1、上图的名字是什么?它建立在哪里? 唐蕃会盟碑 西藏拉萨
2、它反映了唐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
吐蕃族(藏族)
3、唐与该民族的友好关系除了结盟,还采用了什么方式?
联姻(文成公主) 返回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看书,并思考:
1、文成公主入藏 为什么要带那么多的 东西? 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 2、文成公主远嫁 吐蕃有何历史意义?
密切蕃汉关系,促进 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
文成公主
返回
喜兵革之不作,惟 亲好是崇,岂不盛欤?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
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和盟碑、长庆会盟碑, 屹立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公元823年,吐蕃赞普 立。碑身呈方柱形,高4.76米,宽95厘米,厚50厘 米。碑文记述了唐蕃友好关系的历史,是千余年来 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4、南诏与唐的关系表现(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
三、唐与回纥的关系
1、回纥(回鹘): 维吾尔族的祖先
2、回纥与唐的关系表现(出兵相助、册封。) 练习
返回
返回
A、7世纪前期
杰出首领 松赞干布 统一全藏
向唐朝求婚
文成公主入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唐中宗时 金城公主 尺带珠丹(吐蕃赞普)
“和同为一家”
《步辇图》
唐代画家阎立本绘,现存摹本,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画的内容为唐 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右边步辇上坐的为 唐太宗,左侧站立的第二人为禄东赞。
返回
云南洱海自然风光
云南洱海自然风光
彝族
火把节
白族
返回
云南大理崇圣寺塔

探寻唐朝对回纥政策历史教案

探寻唐朝对回纥政策历史教案

【导言】唐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朝,它开创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峰,制定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极大地进一步巩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少数族群的控制。

其中,唐朝对回纥的治理政策备受关注,也是历史界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寻唐朝对回纥政策的历史背景、实施情况及其影响,为教师备课提供关于中国历史上对少数民族治理的案例研究。

【第一章】唐朝对回纥政策背景1、回纥族概述回纥族,是西北生活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前身是鲜卑,早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到了唐朝,回纥族土地的面积已经相当巨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0%以上,拥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2、唐朝全盛时期的回纥管治唐朝在全盛时期的回纥管治中,强调便宜供给、政治斗争和人口转移。

这一时期,唐朝利用回纥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制造分裂,并且采取强制迁移人口的方式削弱他们的实力。

同时,唐朝还在政治上进行了长期斗争,减少内部的支持,并使回纥族失去自主权。

3、唐朝对回纥的思想溯源为了理解唐朝对回纥的思想基础,我们需要回顾汉朝的政治传统。

汉代时期,中央政府的利益集中在3000多家士族手中,而他们通过贵族阶层的婚姻来强化家族关系,实现了财务上的利益共享。

而唐朝将这一传统延续到了少数民族的治理上,也就是说,唐朝也采取了这种方法来减弱回纥族的地位和权力。

【第二章】唐朝对回纥政策阶段1、封赏与侵吞阶段唐朝开疆扩土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去渗透进回纥族的领地。

此时,唐朝采取的对策主要是封赏和侵吞。

在封赏方面,唐朝利用草原精英的虚荣心,将草原之上的土地赠予给他们,从而牢牢占据了他们的心。

在侵吞方面,唐朝竭尽全力分化回纥族,侵吞了一部分回纥族的土地和财产,采取骗取、打压等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

2、安抚与消化阶段尽管唐朝在短时间内通过封赏和侵吞等手段削弱了回纥族的实力,但由于其部族人数庞大,难以与之对抗。

此时,唐朝不得不放弃激烈的攻击方式,改为以安抚和消化为主。

随着唐朝对少数民族的治理逐渐成熟,安抚与消化阶段也成为唐朝治理回纥族的一个重要阶段。

贤哉回也原文及翻译

贤哉回也原文及翻译

贤哉回也原文及翻译【提纲】一、概述:介绍《贤哉回也》的背景和主题《贤哉回也》是一篇描绘回纥民族的文献,通过讲述回纥的兴起、发展与衰落,以及与唐朝的关系,展现了这个民族在我国历史中的独特地位。

回纥,又称回纥,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提纲】二、回纥的兴起:分析回纥民族的起源、发展和壮大回纥民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当时他们是东北亚的一个游牧部落。

经过不断地迁徙和发展,回纥在公元8世纪逐渐壮大,建立了强大的回纥汗国。

在这一过程中,回纥民族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团结一心的精神。

【提纲】三、回纥与唐朝的关系:阐述回纥与唐朝的友好交往和战争冲突回纥汗国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关系,双方进行多次政治联姻,互通使节。

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回纥与唐朝也发生过战争。

公元744年至745年,回纥联合其他民族击败了突厥,建立了回纥汗国。

此后,回纥逐渐成为唐朝北方边境的一大势力,双方既有合作,也有冲突。

【提纲】四、回纥的文化特点:探讨回纥的语言、宗教、文化传承等方面回纥民族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他们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文字则采用回鹘文。

回纥信仰伊斯兰教,但在文化传承上,他们也保留了一些原始信仰和萨满教的影响。

这些特点在回纥民族的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提纲】五、回纥的衰落:解析回纥民族衰落的原因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回纥汗国在历经辉煌后,逐渐走向衰落。

原因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内部原因是权力斗争和统治阶层的腐化;外部原因是受到周边民族的侵扰,特别是蒙古帝国的崛起。

回纥汗国在13世纪末灭亡,其领土被纳入元朝。

回纥民族的衰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对我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提纲】六、总结:回顾全文,强调回纥民族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贤哉回也》一文通过讲述回纥民族的兴起、发展与衰落,展现了他们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回纥民族不仅在政治、军事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还在文化、宗教等方面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唐与回纥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影响

唐与回纥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影响

第42卷第6期2020年11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42,No6Nov2020唐与回纥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影响陈强(昌吉学院中文系,新疆昌吉831100)摘要:和亲盛于唐代,在唐王朝与边疆民族的和亲实践中,唐与回纥的和亲最具特色。

唐与回纥和亲的类型主要有借兵及酬恩报德型、发展关系型、安边型等。

此外,规模大、规格高、互通婚、重婚仪、持续久、情谊w是唐与回纥和亲的显著特点。

唐与回纥的和亲对双方产生了w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强政治互信、推动经济互补、促进文化互渗、加速民族互融等方面。

w入研究唐与回纥的和亲,对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唐;回纥;和亲;类型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7章编号:1000—5102—(2020)06—0055—05和亲有广狭两义,“狭义和亲仅指中原王朝(包括汉族及汉化边族)与边疆民族君长的和好同盟关系,而广义则还包括少数民族君长间,政权间的异族政治婚姻关系。

”1]回纥是公元7世纪初兴起于漠北草原的游牧部落,后建立回纥汗国。

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回纥改名为回鹘,故自唐至宋,回纥与回鹘两种译名常混与汉文史籍之中[]。

在历代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的和亲史上,汉、唐王朝的和亲最为典型,而在唐王朝的和亲实践中,唐与回纥的和亲最有特色”一、唐与回纥和亲的类型关于和亲类型的研究,前人已有涉及,但对唐与回纥和亲类型的专论,目前尚不多见。

根据研究和亲的学者林恩显、崔明德等人的分类方法,从和亲的性质和功能上看,中国古代和亲主要可分为七大类型,即:安边型、结交军事同盟型、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型、借兵及酬恩报德型、发展关系型、巩固盟好型、政治联盟型。

3]另据史料记载,唐与回纥和亲共计九次,具体又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回纥女嫁唐王室或唐将,主要有回纥公主嫁敦煌王李承u、回纥女嫁唐将朱滔;其二,唐公主嫁回纥可汗,主要有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嫁回纥可汗;其三,仆固氏之女嫁回纥可汗,主要有光亲可敦、崇徽公主、叶公主嫁回纥可汗。

中考历史新疆地方史知识点对照

中考历史新疆地方史知识点对照

中考历史新疆地方史知识点对照中考历史新疆地方史知识点对照一、汉代西域1、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没有达到)结果:他以汉使身份与西域各国交往,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目的:劝乌孙东归故地,与汉夹击匈奴结果:未达到目的,但却进一步密切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并导致后来乌孙与汉的联姻。

2、乌孙与汉联姻联姻:昆莫猎骄靡聘娶汉朝细君公主为妻;昆莫军须靡又聘娶汉朝解忧公主为妻作用:这种联姻对密切西域各国与汉朝的关系、促进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后来汉朝统一西域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3、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公元前60年建立:汉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统辖南北二道各地,都护府设在乌垒台(今轮台东北)性质:西域都护府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意义: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汉朝版图,成为我们统一国家的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4、班超在西域公元73年,东汉政府进军天山东部,并派班超出使西域;74年,东汉政府重设西域都护府,恢复对西域的统治;91年,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东汉,这是我国同欧洲国家第一次友好往来。

5、汉朝治理西域的措施⑴派遣官吏,设置统治机构;⑵册封地方首领,颁发印绶;⑶屯田;⑷修筑城垒和烽燧台。

6、经济与文化的交流⑴农业方面:西域→中原:①农作物品种的苜蓿、胡麻、胡豆(蚕豆)、大蒜、葱、芫荽、石榴、核桃等,丰富了内地各族人民的经济生活;②西域的良种马,成为军事、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既壮大了汉朝的军事力量,又促进了内地经济特别是养马事业的发展。

中原→西域:先进的农具和耕作、开渠、凿井等技术,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⑵手工业方面:西域→中原:毛纺织业发达,毡、毯等毛织品深受中原人民的喜爱中原→西域:先进的冶炼、铸造等手工业技术,促进西域手工业生产的发展⑶文化方面:西域→中原:①乐器如竖箜篌、琵琶、唢呐等,丰富了中原人民的文化生活②西汉末年,印度佛教经西域传入中原中原→西域:汉朝的礼仪、制度、服装、建筑等,对西域有很大影响各族人民相互学习语言、文字,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交往⑷“丝绸之路”的形成:汉朝统一西域后,我国同西方的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唐朝对回纥的管理制度

唐朝对回纥的管理制度

唐朝对回纥的管理制度第一,唐朝对回纥的管理制度建立了回纥诸部的官制。

唐朝对回纥地区进行了行政区划,并建立了回纥诸部的官制,并设立了回纥都督府,回纥都护府等官职,由唐朝派遣的官员管理回纥地区的政务和军事事务。

这些官员在回纥地区行使统治权,并实行对回纥地区的管理制度。

回纥地区设立了巡邏、驛站等管理机构,以便于掌握边境地区的动态情况。

第二,唐朝对回纥的管理制度加强了回纥地区的军事控制。

为了维护边疆安全和稳定,唐朝对回纥实行了严格的军事控制。

唐朝在回纥地区设立了军事集镇和军事屯田制度,加强了对回纥地区的军事控制。

唐朝还给予回纥地区一定的兵役权,让回纥人参加唐朝军队,并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一些军事城堡和箭楼,以便于对回纥地区进行军事控制和防卫。

第三,唐朝对回纥的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回纥的经济控制。

为了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唐朝对回纥地区进行了经济控制,唐朝实行了对回纥地区的贸易政策,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唐朝对回纥地区设立了居中市、贸易市和商税等政策,实行对回纥地区的经济控制。

唐朝还派遣商人到回纥地区开展贸易,改善回纥地区的经济状况。

第四,唐朝对回纥的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回纥的文化、宗教和教育的控制。

为了加强对回纥地区的统治,唐朝加强了对回纥的文化和宗教的控制,唐朝在回纥地区设置了官方的教育机构,推广唐代的文化和宗教。

唐朝还派遣文化学者到回纥地区传播文化,加强对回纥地区的文化和宗教的控制。

总之,唐朝对回纥的管理制度是为了强化对回纥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加强了对回纥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宗教的控制。

唐朝对回纥的管理制度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为中原地区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贡献。

回纥与唐朝的关系

回纥与唐朝的关系

《唐会要·回纥传》载: “逸标苾(骨力裴罗)卒,子磨延啜立,国人号为 葛勒可汗。”

《旧唐书· 回纥传》载:
“(乾元二年)夏四月,回纥毗伽可汗死,长子 叶护先被杀,乃立其少子 ( 移地健为 ) 登里可 汗。”
《旧唐书· 回纥传》载: “德宗初即位,使中使(即宦官)梁文秀告哀于回 纥,且修旧好,可汗移地健不为礼。而九姓胡 素属于回纥者,又陈中国便利以诱其心,可汗 乃举国南下,将乘我丧。其宰相顿莫贺达干谏 日:唐,大国也,且无负于我。前年入太原, 获羊马数万计,可谓大捷矣。以道途艰阻,比 及国,伤耗殆尽。今若举而不捷,将安归乎 ? 可汗不听。顿莫贺乘人之心,因击杀之,并杀 其亲信及九姓胡所诱来者凡二千人。”
(八)腾里· 野合· 俱录· 毗迦可汗 ,(公元805-808年) 唐朝册封为“腾里可汗”
(九)密施· 合· 毗迦可汗,(公元808-821年), 唐朝册封为“保义可汗” (十)崇德可汗 ,(公元821-825年) (十一)曷萨特勤 ,(公元825-832年), 唐朝册封为“昭礼可汗” (十二)胡特勤 ,(公元832-839年),

“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 子当为父除之!”
—出自《旧唐书· 回纥传》
《新唐书·回鹘传》载:
“是岁(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可汗为少可敦叶公主所毒 死。可敦亦仆固怀恩之孙,怀恩子为回鹘叶护 ( 官号 ) ,故 女号叶公主云。可汗之弟乃自立。” 《旧唐书·回纥传》载: “是岁 ( 贞元六年 ) 四月,忠贞可汗为其弟所杀而篡立。时 回纥大将颉干迦斯西击吐蕃未回,其次相率国人纵杀篡者 而立忠贞之子为可汗。” 《册府元龟》卷九六七《外臣部·继袭》载: “(贞元)六年四月,忠贞可汗为其次相所杀,立其子 阿啜为可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纥就是当今的新疆维吾尔族,在唐朝时和大唐的关系十分友好,当时发生了"安史之乱"后,唐朝大将郭子仪等就是借助回纥的兵力里应外合才打退了叛军,最后才使得唐朝统治者平定叛乱。

但是在后来回纥开始进攻唐朝。

政治上:回纥汗国存在96年共13名可汗,其中12名接受了唐朝册封,安史之乱时回纥两次出兵援助唐政府,自758年唐肃宗的幼女宁国公主出嫁回纥可汗开始,唐朝前后三次将公主(宁国公主、咸安公主、太和公主)嫁给其可汗。

回纥吸取自匈奴以至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好比战争有利,始终遵循不同于任何漠北强国的态度来与唐建立关系,唐玄宗设边防节度使,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

唐与回纥为邻,北方边境平静无事,双方建立了一种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

经济上:唐与回纥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回纥经常用马匹交换唐的丝织品、茶叶和粮食,每年往往用几万匹马从唐朝换回丝织品几十万匹,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转运中亚出售。

文化上:相互交流。

长安、洛阳汉人喜穿回鹘服装,出现“回鹘衣装回鹘马”的景象,说明汉和回鹘两族在文化上是相互交流的
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

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

唐初,漠北有九姓铁勒,回鹘即其中之一。

回鹘部落联盟中以药罗葛为首,后来的回鹘各可汗,大多出自这个氏族。

驻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

回纥人使用突厥卢尼文字,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

回纥是唐代活跃在西北的很有影响的少数民族。

和唐朝在玫治,经济等方面来往频繁,互有影响。

约在公元五,六世纪以前,突厥在我国北方兴起。

突厥兴起后,与唐既有友好往来,也有战事发生。

回纥的兴起晚于突厥。

公元八世纪逐渐强大后,也曾和唐发生过战争。

但是,,回纥最后都统一于唐。

然其统一方式和手段却是不同的:回纥是在天灾人祸,内乱不已的情况下统一于唐的。

隋末唐初,东、西突厥再次强盛起来,及至唐朝统一后,突厥更盛,乃出兵骚扰。

回纥从唐贞观二十年助唐灭漠北的薛延陀后,唐朝即以回纥的住地置瀚海都督府,封回纥首领吐迷度为瀚海都督府的都督,唐朝又在回纥地区修筑交通大道,设驿站,抽赋税。

不但如此,瀚海都督府的府下置州,州设刺史,其下又有长史、司马等官制,同样用回纥本民族的首领来担任,“其都督、刺史,给玄黄鱼符,黄金为文”。

回纥从744~840年一百年左右之间和唐朝所发生的羁縻府州和中原王朝主要的正常关系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回纥可汗历代受唐朝的封号
(二)回纥首领及其以下的大臣受唐朝的直接任命及罢免
(三)回纥军队受唐朝中央直接征调
1.从征
2.直接编入唐军
3.唐朝在漠北回纥地区直接驻军
5.唐朝征调回纥兵平定安史之乱
6.回纥人为唐朝保卫北庭及收复轮台、西州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首先表现为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中央政府实力不足,唐政府不得不对外借兵平叛。

作为唐朝的邻国,回纥并未利用这一纷乱形势,拓宇唐疆,而是应唐政府之请,先后于756年、757年、762年三次派大军助唐平叛,收复长安、洛阳、河北等地,对唐有社稷再造之功。

作为回报,唐政府除大加赏赐外,还规定以唐绢买回纥马,开始了双方间长期进行的绢马贸易。

除了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外,回纥还在唐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共同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一度重开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切断的东西陆路交通。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又表现为双方间的和亲关系。

和亲始于“安史之乱”,首先由回纥公主嫁给唐朝宗室。

756年,葛勒可汗出嫁可敦妹于唐朝敦煌王,肃宗封其为王妃。

唐朝则有6位公主和亲回鹃,即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崇徽公主、咸安公主、寿安公主、仆固怀恩孙女等。

其中758年宁国公主出嫁葛勒可汗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皇帝嫁亲女给边疆民族首领的第一次,突出体现了双方间的独特关系。

和亲在客观上加强了回纥的内向力,促进了回纥与唐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回纥与唐政府间的特殊关系还表现为双方相互信任的心理。

与中原王朝和其它少数民族关系相比,回纥与唐政府间相互信任的心理是非常强烈和浓厚的,双方一再将相互关系说成是甥舅关系,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正是双方间这种长期友好合作的特殊关系,使得回纥成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

回纥与唐朝的和亲
第一位:宁国公主
第二位:小宁国公主(亦称少宁国公主)
第三位:咸安公主
第四位:太和公主
回鹘与唐朝和亲的影响
一、回鹘与唐朝和亲以来,彼此有“兄弟之约”、甥舅之好,不仅回鹘在汗国时期与唐朝的关系基本上融洽,而且还影响远及于汗国以后的整个回鹘历史之中。

二、有助于双方的经济交流,即伴随回鹘与唐朝的和亲,是大宗的马绢交易及北方畜产品与中原农产品的交换。

三、有利于双方的文化交流,这就是生活习俗、伦理观念和音乐艺术等方面的交流。

唐朝对回鹘的五个和亲条件:
(1)回纥可汗对唐称臣,
(2)回纥使者每次入唐人数不得超过二百,
(3)来使所带互市马匹之数不得超过五百,
(4) (5)回纥使者不得携带唐人及胡商出塞。

《唐会要·回纥传》载:“逸标苾(骨力裴罗)卒,子磨延啜立,国人号为葛勒可汗。

” ??《旧唐书·回纥传》载:“(乾元二年)夏四月,回纥毗伽可汗死,长子叶护先被杀,乃立其少子(移地健为)登里可汗。

” ?? 《旧唐书·回纥传》载:“德宗初即位,使中使(即宦官)梁文秀告哀于回纥,且修旧好,可汗移地健不为礼。

而九姓胡素属于回纥者,又陈中国便利以诱其心,可汗乃举国南下,将乘我丧。

其宰相顿莫贺达干谏日:唐,大国也,且无负于我。

前年入太原,获羊马数万计,可谓大捷矣。

以道途艰阻,比及国,伤耗殆尽。

今若举而不捷,将安归乎? 可汗不听。

顿莫贺乘人之心,因击杀之,并杀其亲信及九姓胡所诱来者凡二千人。


一、回鹘与唐朝和亲以来,彼此有“兄弟之约”、甥舅之好,不仅回鹘在汗国时期与唐朝的关系基本上融洽,而且还影响远及于汗国以后的整个回鹘历史之中。

二、有助于双方的经济交流,即伴随回鹘与唐朝的和亲,是大宗的马绢交易及北方畜产品与中原农产品的交换。

三、有利于双方的文化交流,这就是生活习俗、伦理观念和音乐艺术等方面的交流。

?? · “顿莫贺自立,号为合·骨咄禄·毗伽可汗,使其酋长建达干(其酋长名“长建”,“达干”是官号)随文秀来朝。

(德宗)命京兆尹源休持节册为武义成功可汗”。

?? “我国人皆欲杀汝,唯我不然。

汝国已杀突董等,吾又杀汝,犹以血洗血,污益甚尔。

吾今以水洗血,不亦善乎!” · ?? “得弟来书,省览久之,良以为慰。

弟天资雄杰,智识通明,亲仁善邻,敦信明义。

罢战争之患,宏礼让之风。

” ?? (1) (2) (3) ?? (4) (5) ?? “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

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 —出自《旧唐书·回纥传》“是岁(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可汗为少可敦叶公主所毒死。

可敦亦仆固怀恩之孙,怀恩子为回鹘叶护(官号),故女号叶公主云。

可汗之弟乃自立。

” “是岁(贞元六年)四月,忠贞可汗为其弟所杀而篡立。

时回纥大将颉干迦斯西击吐蕃未回,其次相率国人纵杀篡者而立忠贞之子为可汗。

” :“(贞元)六年四月,忠贞可汗为其次相所杀,立其子阿啜为可汗。

” “于是吐蕃率葛(逻)禄、白服(突厥)之众,去岁各来寇北庭(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回纥大相颉干迦斯率众援之,频战败绩,吐蕃围攻颇急。

北庭之人既苦回纥,是岁乃举城降于吐蕃,沙陀部落亦降。

” “颉干迦斯败,葛(逻)禄乘胜取回纥之浮图川,回纥震恐,悉迁西北部落羊马于牙帐之南以避之。

” . :“宁国公主既降回鹘,又以荣王女媵之。

及宁国来归,荣王女(遂)为可敦(“妻”之义),回鹘号(之)为小宁国公主。

” “回纥自咸安公主殁后,屡归款请继前好,久未之许,至元和束(公元820年),其请弥切。

宪宗以虏虏有勋劳于王室,又西戎比岁为边患,遂许以妻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