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来的婚礼:旧式婚礼还是主流
民国时期由上海漫延到全国的集体婚礼

民国时期由上海漫延到全国的集体婚礼集团婚礼一直在国内常盛不衰,据笔者考证,它最早起源于意大利。
在我国,是20世纪30年代由上海首先兴起的,后来渐渐发展到全国,作为一种新式结婚风俗,一直传承到现在。
上海首开“集体结婚”的先河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婚礼一直是人们认为光宗耀祖、彰显身份和地位的传统习俗,到了民国初期,这种习俗也未能改变。
人们借婚礼之际,大演奢侈浪费之风,结婚当事人花费巨资不说,亲朋好友逢礼必包红包也苦不堪言。
据1934年日本家庭科学社调查显示,中国人的结婚费用,占家庭全年收入的30%,而英国仅占1%。
其实,中国人的结婚费用,何止年收入的30%。
中国的家庭,不管贫富,每遇婚事,莫不大肆铺张,有的甚至不惜举债完婚,去追求那虚无的荣耀。
民国时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倡“文明婚礼”,或以登报公告代替结婚仪式,或主张向主管官署登记即为完成结婚手续,但均未能博得一般民众普遍的赞同。
于是他们致信上海市社会局,请求当局出面倡导新的婚俗。
1931年7月,上海市社会局鉴于“欧风东渐,以新旧风尚礼俗之不同,旧组织渐有崩颓之势,新组织未能?∈苯ㄊ鳎?崇新尚旧,各行其是,礼制错乱,靡所适从”,遂拟订“结婚仪式”及“市民购领结婚证书办法”,呈送市政府核示。
当时国民政府内政部正在会同各部拟订统一全国礼制办法,因此市政府以“既经主管部会订,应候中央颁行,免涉分歧”为由没有批准社会局的请示。
1934年4月,上海市市长吴铁城鉴于婚礼之浪费时间,虚糜金钱,命令社会局再拟改良结婚仪式。
社会局按照“礼节庄严、经济时间、节省费用”三项原则,拟订“上海市暂行结婚标准仪式草案”,呈送市政府审核。
该草案中,结婚仪式包括“婚礼”、“相见礼”、“告庙礼”三项,仍有许多繁琐之处。
草案送上去后,市政府一时没有批准。
同时,社会局继续派人考研各国婚礼,最后决定仿效意大利,在上海倡行“集团结婚”。
集团结婚也就是集体婚礼,在墨索里尼执政时期的意大利尤为盛行。
《优化方案》201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用)专题七第15讲仿真预测

1.(2011·高考浙江文综卷)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看,新式婚姻的比例远远不及旧式婚姻,新式婚姻比旧式婚姻要简约且文明,故A项错误。
2.(2011·高考天津文综卷)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898~1900年B.1901~1911年C.1912~1927年D.1928~1937年解析:选C。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
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行鞠躬握手礼等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3.(2010·高考海南单科卷)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
这一现象说明()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的主要娱乐方式D.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解析:选D。
1925年前后,华商投资175家电影公司,上海占绝大多数,电影是经济文化发展的体现,因此选D项。
1925年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内政局并不稳定,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内容是电影的发展,不是电影业的产生,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
4.(2010·高考天津文综卷)“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解析:选B。
6060年,婚礼告别革命

图1:1972年时候的结婚证,毛主席语录占据了半壁江山。 图2:70年代末,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添置“三转一响”,即手表、 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
图3:军人是红色年代女性择偶的优先考虑。
八十年代:三大件开启崭新生活
政治在婚姻中压倒一切的优势开始衰落,人品、外貌、家境、学识 在婚姻考虑中所占比重逐步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大踏步地朝着金 钱婚姻的时代迈进。个体户找对象时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结婚仍然不很奢华,但一般得有“三大件”或者“三转一响”,才 算具备了结婚的基础。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为三转,录音机,为一 响。并非有了这三样才能结婚,但结婚有这三样,可称得上最体面的婚 礼。那个年代,买到这些东西不容易,除经济原因外,往往需要通过关 系才能备齐。八十年代末,三转一响也不好使了,逐渐被电视机、洗衣 机、电冰箱所替代。 原汁原味的传统婚礼虽未出现,但传统婚礼的因子顽强地“死灰复 燃”,更多地体现出土洋合壁,今古融合,地方自创的特色。订婚、迎 亲、哭嫁、拜堂、揭盖头……已不少见;西装、旗袍、婚纱比比皆是。 可能送钱更加省事,结婚贺礼逐渐从脸盆、床单、被褥变成了票子, 贺婚的票子五毛、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不断水涨船高,每涨 一次,人们的血压就会升高一截。对于那些不再有至亲结婚的人来说, 每月接到几个“结婚请柬”,恐怕是最痛苦的一件事。摸摸干瘪钱袋, 心里骂几句娘,走,吃酒席去。靠工资吃饭的家庭,这个月又得勒紧肚 皮了!
物质匮乏虽然贯穿着改革开放前30年,但从未像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 样严峻。因为“三年困难”,食物、物资有关部门工作的职工,突然在择偶时具 有了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个年代,有至亲在这种部门工作的人,都可以向你讲述 物资匮乏时期的“幸福生活”。 这个时侯,婚礼已不单纯是简朴,而是困难。中国人热情好客,终生大事宁 可委屈自己也绝不能不讲点面子。很多人从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粮票、烟票、糖票, 办一场简朴婚礼,结果欠下一屁股巨债。这一时期婚姻的另一个负面产品,就是 诞生了大量身材矮小,体质羸弱的孩子。但是随着困难时期逐渐熬过,文化大革 命却从天而降。家庭出身、职业成份完全主导了婚姻。总体而言,龙生龙,凤生 凤,老鼠的孩子打地洞,红五类最好找红五类,黑五类最好找黑五类;但是一些 条件优秀、长相出众的女子往往会嫁给综合条件远不如自己,家庭出身好的男子, 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 婚礼的喜庆仍不可少,整体过程却像誓师大会,政治压倒一切。结婚证写上 毛主席语录,明确指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夫妻有互爱互敬,互相帮助、互相扶养、和睦 团结、劳动生产、抚育子女,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的义务”。唱 罢《东方红》,再来首《大海航行靠舵手》;结婚现场到处是标语口号,新郎新 娘痛说革命家史,对着毛主席像宣誓:“永远忠于毛主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解放全人类……”
中国近代婚姻习俗的变迁

左上:男方遣媒 给女方的《求婚 帖》
右下:女方同意 后给男方的《允 婚帖》
纳征
就是指男家请媒人 向女家送聘礼。《礼 记· 士昏礼》孔颖达疏: “纳征者,纳聘财也。 征,成也。先纳聘财而 后婚成。”女家接受聘 礼后,婚约便告成立。
请期
即男家选择好成婚的良辰吉日,并派人通知女 家。《仪礼· 士昏礼》的《注》中曰:“夫家必先卜 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辞,即告之。” 从字面上 看,“ 请期 ”是男方请女方长辈确定成婚佳期, 但实际上仍由男方确定。所以,“ 请期 ” 只是一 种礼节上的谦让。
金天翮在《女界 钟》里,从个性解放 的基本观念出发,宣 传爱情至上、婚姻自 由,认为“婚姻者, 世界最神圣最洁净的 爱力之烧点也”,主 张实行一夫一妻制的 自由婚姻制度。
《女界钟》金天翮 1903年
对旧式婚俗的揭露和批判,是民国时期婚姻制度 变革的一项主要内容。 进步人士对旧式婚俗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个方 面:一是揭露包办、买卖和强迫婚姻制度,指出旧式 婚姻有“六大通病”,即男女不想见、父母专婚、早 聘早婚、繁文缛节等;二是批判早聘早婚恶俗,把早 婚的害处归纳为损精神、伤身体、荒学问、败道德、 害国计、弱种族;三是抨击所谓贞烈、出妻与一夫多 妻制。
谭嗣同就义前写给夫人李闰的最后一封信,信 中充满对妻子的慰藉,表达了他对自己婚姻的恪守。
20世纪初,一批先进的新知识分子,如秋 瑾、金天翮 、何大谬、刘师培、何震、唐群 英、丁初我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出版了 一些书籍,提出了从改良婚姻、家庭革命到废 除婚姻家庭等异彩纷呈的思想主张,号召青年 们冲出旧式婚姻的桎梏,争取婚姻的自主选择 权。这些言论和主张,在青年一代当中产生很 大影响,对促进婚姻自由观念的进一步传播起 着重要意义。
浅议民国时期河南婚俗的变革

地 的方 志 中 多有记 载 ,如 信 阳地 区 , “ 民国 , 男 入 女 自由结婚 。新 郎新 娘 同御 车 马 ,周 历通 衢 。拣 一
公共 地址 作 礼 堂 ,植 国旗 ,集 齐主 婚 二人 、证婚 二
维普资讯
合 并,其 本 质 上并 无发 生什 么 根本 性 的变 化 。民 困
多的足它带来 的不幸 。到 了近代,这种婚姻造成 的
痛 苦 更令 深受 其 害 的 当事人 所 痛入 骨髓 。但 出于 种
种 无 奈 ,多少 男 女迫 于家 族 、父母 或 社会 等方 面 的 压 力 ,继 续踏 入 了 “ 盲婚 ” 的行 列 。 和 旧制 婚礼 伴 随 着 的是 旧 的婚 姻 观念 。 男女 授 受 不 亲 、三 从 四德 、 “ 马不 配 二 鞍 ,好 女不 嫁 二 好 夫 ”等陈 旧观 念严 重束 缚 着广 大 妇 女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旧式婚 礼还 往 往 伴 随着 一 些 古 老 的 婚姻 陋 习 ,
较普 遍 的如 买卖 婚 、娃 娃亲 、童养 媳等 。它 完全 不 考 虑 当事 人 双 方 的 态 度 ,硬 足 把 从 未 谋 面 的 两 个 人 ,生拉 硬凑 到 …起 ,并生 活 ‘ 子 。 辈 在 I ¥ 婚礼 中 , 由于 考 虑 的是 家族 或 宗 族 的利 l  ̄ tJ
收稿日期:06 8 3 20- - 00 作者简 介: 张艾平( 6.女, 1 9 , 河南偃 师人, 9 ) 在读硕 士研 究生, 主 要从事 中国近现代 史研 究.
的留学 生 ,婚 礼仿 照 外 围人 的 教会 派 婚 礼进 行 。 自 然 ,最初 新 式 婚礼 的程 序 和 礼仪 是 与 后来 为大家 认
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1912-1949)

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的婚俗状况研究(1912-1949)婚姻是家庭的基础,是一件人生大事。
伴随着婚姻的缔结,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风俗习惯,即所谓的婚俗。
婚俗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婚姻制度、婚姻观念、婚姻形式、择偶方式与标准、婚龄规定、婚礼仪式等方面。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剧变时期,革故鼎新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色。
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婚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江浙沪地区作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区域,其婚俗状况在此时期也表现出一种新旧并存、中西融合的整体特点。
一方面是中国传统的旧式婚俗在农村的延续与变革,另一方面是源自西方的新式婚俗在城市的兴起与流行。
这种婚俗状况的存在体现出不平衡性、复杂性以及不彻底性的特点。
之所以会出现婚俗方面的变革,是众多因素导致的结果。
具体说来包括:政府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实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不断进步;女子权利和地位的普遍提升;西方文明观念的逐步渗透;上层进步人士的倡导和示范。
当然这种婚俗变革的步伐是十分缓慢的,并且由于婚俗这种民俗事象自身的延续性,某些旧的婚俗一时难以得到彻底的改变,甚至在文明的今天仍然留有一些余风。
但是我们决不能否认民国时期江浙沪地区婚俗变革的重大历史意义,它起着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并且对同时期其它地区的婚俗变革也起了示范作用,这一点不容忽视。
婚俗变革的不彻底性正说明了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懈努力。
民国时期的旧式婚礼习俗_民国旧式婚礼有哪些习俗

民国时期的旧式婚礼习俗_民国旧式婚礼有哪些习俗在民国新旧交替时期,百姓在举办婚礼上,都有哪些不一样的习俗呢?民国时期婚礼流程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民国时期的旧式婚礼习俗吧!民国时期的旧式婚礼习俗一、民国婚前“三步曲”在民国时期的传统社会里,男女青年婚姻大事绝大部分均由父母作主包办代替而决定,当事人没有半点选择自由。
当儿女们到达谈婚论嫁的年龄时,其家长便着手筹划。
婚前准备工作一般为如下“三步曲”。
第一步:择偶。
指男女双方家长为了自己儿女讨媳妇、找婆家而选择配偶对象。
在旧封建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人们择偶条件围绕着两个前提:一是门弟观念较重,彼此要门当户对。
双方的社会地位、贫富情况不要悬殊太大,才有共同生活方式,才能和谐相处,相安无事,即俗称“金门对金门,竹门对竹门”;二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旧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男家在讨媳妇时,特别注重女子的身材,其次才是女子的容貌、品性。
据传“矮婆多仔生”,所以很多男方选媳妇时,喜欢物色那些身材矮小、体型粗壮的少女,长相不要求很俏丽,只要五官端正便可。
其目的便是希望婚后能早生贵子,传宗接代。
至于那些虽然容貌如花似玉、但身材瘦弱的女子反而不受欢迎。
经过家长的明查暗访,物色好择偶对象后,便托媒上门说亲。
第二步:说媒。
旧社会说媒有两种形式:一是聘请以做媒为生的专业人员,惠州城内这些人大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她们文化程度不高,但能说会道,会察颜观色,善解人意。
由于他(她)专业,信息灵通。
对谁家有女初长成,待字家中,或谁家儿子需求亲、欲找配偶,以及谁家的社会地位、家境情况等等,均心中有数,了如指掌。
通过其从中撮合,往往能如愿以偿。
但其中亦有少数媒人贪图私利,弄虚作假,隐瞒实情,乱点鸳鸯谱,酿成婚姻悲剧者;二是通过主家的亲朋好友介绍,引线搭桥,他们对双方情况比较了解,不谋私利,其反映的信息真实可靠,不会造假,比较稳妥,易于成事。
在通常情况下,大都是男家主动托媒说亲(当然,亦有女家占主动的)。
婚姻仪式看民国婚俗的变化

迎娶过程及典礼时,新郎身穿黑色燕尾大礼眼、白衬衣,系黑色领花,戴白手套,戴高筒礼帽;新娘身穿白色礼服长裙,肩披白色罩纱,头戴花冠、花环,由一位穿同样礼服的“伴娘”陪伴。礼堂正中为证婚人,右方为介绍人,左方为男、女主婚人。结婚典礼仪式由司仪掌握进行,具体仪节为:一、司仪人入席,面北西首立。二、赞唱。三、奏乐。四、男宾入席,面北东首立。五、女宾入席,面北西首立。六、男族主婚人入席,面南东首立。七、女族主婚人入席,面南首立。八、男族全体入席,面西东首立。九、女族全体入席,面东西首立。十、证婚人入席,面南居中立。十一、介绍人入席,面南分左右立。十二、纠仪人入席,面北东首立。十三、男女宾相引新郎新娘入席,面北并立。十四、男宾相入席,面北在新郎右首立。十五、女宾相入席,面北在新娘左首立。十六、奏乐。十七、证婚人读证书。十八、证婚人用印。十九、介绍人用印。二十、新郎新娘用印。廿一、证婚人为新郎新娘换饰物。廿二、新郎新娘行结婚新礼,东西相向立,两鞠躬。廿三、奏乐。廿四、主持人致训词。廿五、证婚人致词。廿六、新郎新娘谢证婚人,三鞠躬。廿七、新郎新娘谢介绍人,三鞠躬。廿八、男女宾代表致颂词,赠花,两鞠躬。廿九、奏乐。三十、新郎新娘致谢词,两鞠躬。三十一、女宾代表唱文明结婚歌。三十二、证婚人、介绍人俱退。三十三、男宾退。三十四、女宾退。三十五、新郎新娘行相见礼。三十六、奏乐。三十七、男女主婚及各尊长面南立,三鞠躬。三十八、男女平辈面西立,晚辈面东立,两鞠躬。三十九、男族、女族全体行相见礼。四十、男女宾相引新郎新娘退。四十一、男女两家主婚人及两族男女全体退。四十二、司仪人员退。司仪退。四十三、众宾相随赴茶点。四十四、宴会。[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以来的婚礼:旧式婚礼还是主流
作者:李昶伟赵珩
来源:《人民文摘》2014年第11期
婚礼自古以来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大事。
民国时期旧式婚礼、新式婚礼、集体婚礼是并行不悖的,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
旧式婚礼还是主流
婚礼自古以来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大事。
民国以后,尽管知识界、文化界开始比较多的自由恋爱式婚姻,但旧式包办婚姻还是占多数。
从婚礼的形式来讲,西式婚礼在文化知识界已不鲜见,但旧式婚礼在整个市井社会层面基本还是主流。
民国以后的婚礼,逐渐由繁入简是一个最大的特点,但是一些程序还都是有的。
这些程序在今天,可能已经不再有同样的称谓,但是许多实际内容,基本上还包括在这个程序之中。
第一个程序是提亲。
也就是说男女双方互相不认识,总要有一个婚姻介绍,这就是提亲。
提亲以后,就要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合婚。
合婚实际上就是要合一合双方的属相、八字是否相配。
比如说“白马犯青牛,鸡猴不到头”等等,也就是属相相克。
另外还要换帖,交换八字,这就叫合婚。
经过合婚了,那么就开始相亲。
一般来说是男方到女方家去。
一个是看看对方的相貌。
旧时代没出嫁的女孩儿叫没出阁,没出阁的闺女不能出门让人看,但是开明人家也有女方到场的情况。
主要是女方审查男方,如相貌、人品、学问,再有通过到家里去,也看看这个人家的经济状况、经济实力,这是相亲。
相亲以后,下一个程序叫放小定。
放小定实际上也是男方先小规模地送一些聘礼,一般来说有比较简单的金银首饰、衣料,还有一些平常的水礼,多为食品,这叫放小定。
合婚和相亲后放了小定,基本上两个人结婚就没有太大问题了,放小定已经是进入到肯定的阶段。
放小定以后,再下面一个程序就是择日。
把日子定了以后,就开始要放大定,男方将比较多的礼物送到女方家去,内容与放小定差不多。
放大定以后,下面就是女方向男方过嫁妆(妆奁),这是一个很隆重的事,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炫耀。
过嫁妆要有过嫁妆的队伍,要招摇过市。
至于多少抬,根据女方家的经济实力而定,但必须是双数,少则四抬、八抬、十六抬、二十四抬,甚至更多。
过嫁妆一般来说就是日常用品,都要成双成对,上面都要贴上红纸。
过嫁妆时,街上总有人围观,看看女方家是不是富有,陪嫁的东西有多少。
特别富豪的人家,有陪送古玩珍宝、土地和店铺的。
陪送土地怎么陪送呢?就是用礼盒抬着地契,里面放几块地上的土坯。
要是送店铺呢,就把这个店铺的匾额临时摘下来,也随着过嫁妆的队伍送到男方家去,或奢或俭、或贫或富,是不一样的。
送完嫁妆以后就该迎娶(正确的名称叫亲迎)了,迎娶就是男方到女方家去接新娘子。
迎娶队伍很隆重,由男方这边抬着花轿,娶亲太太(非近支已婚女性亲眷)是要跟着的,一般来说娶亲太太要找“全和人”。
什么叫全和人呢?上有父母,有丈夫,膝下有儿女,这样的才叫全和人,图一个吉利。
亲迎队伍也有骑马的,也有乘车的,吹吹打打,这就热闹了。
另外,在娶亲的时候,应该抱着白鹅,这个鹅代替的是鸿雁,古人认为鸿雁是从一而终的。
后来没地方找鸿雁去,就以鹅来代替鸿雁,所以鹅在婚礼中是一个吉祥物。
民国时这种婚礼,一般新娘穿的是上袄下裙,坐轿子;新郎呢,头戴呢帽,身着袍子、马褂,十字披红骑马。
接回新娘到男方家里以后,就要拜天地。
民国时婚礼男方家里要搭席棚,拜天地当然都是在男方的家里。
什么时候拜父母?第二天早上起来才拜父母,认公婆。
认公婆之后,认男方家的大小,比如说男方的兄弟、妯娌,或者是姊妹,总之就是比较近支的七大姑八大姨,向一家人介绍自己的新娘子。
最后的一个程序,就是“回门”,就是女方结婚嫁到男方以后,再次回到娘家,女婿跟着去,这叫回门,这才完成了整个婚礼。
至于回门的时间,不同民族和地域习惯不同。
提亲、合婚、相亲、放小定、择日、放大定、过嫁妆、迎娶、拜天地、坐帐(入洞房)、分大小、会亲、回门,这是完成了一整套的旧式婚礼。
从清末到民国中期,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程序。
这一套程序下来多则半年,少则几个月。
但是民国以后,这种程序逐渐就在改变,尤
其是民国时期具有新思想的知识阶层,没有这么多的繁文缛节。
应该说,民国时期旧式婚礼、新式婚礼、集体婚礼是并行不悖的,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
新式婚礼与旧式婚礼并行不悖
民国以后,实际上很多东西在逐渐地变化,新的思想和一些外国的结婚礼仪都渗透到中国。
民国时期的“新生活运动”已经提倡去奢求俭,新式的婚礼,既节俭但是又不失于隆重。
比如说1935年,上海市政府出面举办的集体婚礼,非常隆重,当时参加集体婚礼的有57对新人,都穿着西式的礼服、打着领结,新娘子穿着婚纱。
当时在全国极为有轰动效应,上海市市长吴铁城、上海社会局局长吴醒亚,杜月笙、王晓籁等都参加了这个婚礼,在社会上反响非常大。
接着在1936年,在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又举办了一场33对新人的集体婚礼。
在南京的励志社举行。
1936年已经是抗日战争的前夜,是反日爱国情绪十分高涨的时候,这种婚礼最突出的特点是要求所有新人的服装、用品全部使用国货,而不用进口货,这个婚礼也非常隆重。
北平的集体婚礼是直到敌伪时期才有——当时由“北京市政府”出面,在中南海公园的怀仁堂(那时候中南海已经对外开放了),举办了几十对新人的结婚典礼,当时也是北京伪市长参加了这个婚礼,所以集体婚礼当时已经是很流行了。
民国后期,许多文化人就已经不是按照旧的仪节举行婚礼了。
比如说1926年,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的婚礼,简单而隆重,别开生面,当时有100多位文化界、知识界的名人(今天来说都是了不得的泰斗级人物)参加,真是郎才女貌,轰动一时。
再有一个就是1929年冰心和吴文藻的婚礼,证婚人是司徒雷登。
据说,他们的婚礼非常简朴,婚礼花费仅34法币。
当时在燕京给他们盖了一栋两层的小楼,尚未竣工,他们的婚礼结束以后没地方住,司徒雷登就派汽车将他们送到了京西大觉寺。
他们租了京西大觉寺的客房当新婚洞房,十分简单朴素。
吴文藻和冰心还没有卸去新郎新娘的装束,就坐着汽车和一些特别亲近的朋友一起到大觉寺。
所以他们的洞房在大觉寺,婚礼却是在临湖轩举行,当然也是很西式的婚礼了。
婚俗在不断演变
以婚俗来讲,农村和城市不同,民国初年和民国中叶又不同,总的来说是由繁入简。
简自然容易,没有多少事,一般都是在一些酒楼、饭庄举行,晚上婚礼以后吃顿饭。
结婚只是两个人新生活的开始,那种旧式的婚俗弄得人很疲劳,而且花费很大。
你要去花轿铺雇轿子,要雇执事,前面要有戴着荷叶帽、穿红的长袍、戴金花的执事队伍,后面是花轿,这个队伍非常庞大,其实是劳民伤财,完全没有必要。
自古以来,婚礼举行的时间应该是在晚上,古代“婚”与“昏”同,结婚的“婚”与黄昏的“昏”是同一个字。
北京和东北地区现在婚礼多是在中午之前举行,其实都不传统。
反而离北京不远的天津,乃至于南京、上海,都是晚上结婚,这才是正确的。
从前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叫做“正不娶、腊不定”。
什么叫“正不娶、腊不定”呢?就是正月不举行婚礼,腊月不定亲,因为
正月里头很忙,一直到正月十五都有节;腊月里头也很忙,所以就不定亲。
这时候一些其他节日的喜庆气氛,会把你这个婚礼冲淡了。
一百年来,婚俗也是在不断演变。
到了上世纪50年代,这个婚礼就过于简单了,有一个说法是: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
三转一响是哪些东西?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是三转,一响则是收音机。
到了90年代以后,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于是婚礼就更加多样化、个性化了,婚俗的变迁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