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礼仪

合集下载

古人结婚礼仪

古人结婚礼仪

古人结婚礼仪
古代的结婚礼仪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下是一般的古代结婚礼仪的一些特点:
1. 媒妁之言:在古代,一般是由媒人来撮合男女双方的婚姻。

媒人负责查找合适的家庭和姻亲,然后进行双方的交流和协商。

2. 订婚:在双方家长的同意和交流确认后,会进行正式的订婚仪式。

这个仪式一般由两家长辈和媒人见证,双方互赠婚礼饰品或礼金来表示承诺。

3. 进门礼:在结婚当天,新娘会带着嫁妆入门,这是一种象征着新娘加入新家庭的重要仪式。

新郎一般穿着婚服,摆放鞭炮迎接新娘的到来。

4. 交杯酒:在宴席上,双方父母会亲自为新婚夫妇斟酒,新娘和新郎则要各举起自己的酒杯,在众人祝福下交杯喝酒,表示喜庆和团圆。

5. 敬茶:新婚夫妇要分别给双方父母敬茶,以示对双方家庭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6. 迎亲队伍:新娘离开娘家时,她会由一支队伍护送到新家,这个队伍通常包括亲友和乐队,有时还会有舞龙舞狮等庆祝表演。

7. 宴席:结婚当天,一般会举办热闹的宴席,邀请亲友和至亲参加。

在宴席上,新婚夫妇会接受来宾的祝福和礼物。

8. 礼服和婚庆装饰:结婚时,新娘通常会穿着褒贵的婚服和配饰,用以展现出新娘的美丽和贵气。

新家的门前和宴会场所也会装饰得非常华丽,通常会用红色丝绸、盖着金字的帷幕、鲜花等来增添喜庆氛围。

以上只是一些古代结婚礼仪的常见特点,具体的仪式、流程和细节还会根据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是指古代社会中的婚嫁仪式和相关习俗。

不同的古代文化和地区有不同的婚嫁礼仪,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婚嫁礼仪:
1. 订婚:双方家长商定婚事,并交换礼物以示确定。

有时还举行豪华的订婚仪式。

2. 婚礼: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中或庙宇举行。

有时会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例如传统的中式婚礼。

3. 仪式和习俗:婚礼仪式包括迎亲、过门、交杯酒、拜堂等,这些都具有象征意义。

4. 嫁妆:女方需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床品等,作为女方进入新家的财产。

5. 婚后居住和地位:在某些古代社会中,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一般要居住在丈夫家中并服从丈夫的安排。

6. 祭祀和娱乐活动:婚礼之后可能会有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婚姻幸福和家宅兴旺,并举行娱乐活动,例如音乐、舞蹈和游戏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古代婚嫁礼仪可能会有所不同,上述内容仅为一般概述。

古代新婚的礼仪

古代新婚的礼仪

古代新婚的礼仪我国古代的婚礼礼仪,大体有六项,故称六礼。

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六礼之仪始备。

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

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

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新婚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古代新婚的礼仪纳采:所谓纳采,就是说采择之意,即男子选择妻子。

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

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

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

周制,婚礼下达,纳采用雁。

(唐`杜佑〈〈通典礼典〉〉。

可见周代的纳采礼是用雁的,也称奠雁。

之所以要用雁作为纳采之礼物,是因为雁飞成行,止则成例。

胡培翚《仪礼正义》云: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

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纳采用雁,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

纳采也有用羊者。

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

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了周代纳采情况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

使者玄端至,傧者出,请事。

曰:吾子有惠,贶室某也。

某有先人之礼,使某请纳采。

女父对云:某之子愚蠢,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

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

宾不答拜,揖入。

宾升西阶,当阿东面。

使者致命曰:敢纳采。

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

授于楹间,南面。

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

又执雁,请问名,如初礼。

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曰某氏。

傧者出,请醴宾者曰:子为事故至于某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仆者。

宾对曰:某既得将事矣,敢辞。

傧者曰:先人之礼,敢固以请。

宾曰:某辞不得命,敢不从。

礼毕,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

也就是说两家人是要有几番客套的。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向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一、三书六礼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为礼物目录,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问名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嘉礼:古时婚礼之首,因是女方时,延聘媒人作媒,谓之嘉礼,今表示“求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于吉兆,遣媒人致送薄礼,谓之纳吉,今表示“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恳请期:由男家恳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恳请期,又称“乞日”,今表示“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不好命佬将崭新床弄至适度边线。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不好命婆负责管理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砌在床上,并利沙上各式喜果,例如红枣、桂圆、荔枝干活、白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严禁步入新房及碰触新床,直到成婚当晚新人进房年才。

二、新娘礼服颜色:中国人的婚礼有赖于大红色,习惯以艳丽的颜色去衬托气氛。

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难成了订制,当众喜庆,衬托新人,预示着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样式: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

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于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衣着,就是权势和地位的寓意,对普通平民百姓来说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因为其上时布满了珠宝锦绣,容雍华美至极,抒发了民间对权贵的敬重,因而逐渐演化成豪门闰秀的婚礼服。

而普通人家之女结婚时,通常就可以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强红盖头和绣花鞋,用大红花轿踩碎婆家门。

讲究的就是个“白”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仪之美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仪之美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礼仪之美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是千百年来历史传承下来的,其独特的美丽和庄严仪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讲究形式庄重、内容繁复,承载着家族的传承和社会的期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尊重。

1.起名礼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首先要进行的是起名礼。

这个环节是由双方家长为新婚夫妇起名字,用意在于寄托对新人美好的祝愿和期望。

起名礼通常在婚礼前的几个月举行,亲友们聚在一起,共同商议起一个吉祥美好的名字。

2.红娘介绍红娘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红娘扮演着媒人的角色,她负责介绍合适的男女双方,并协调双方家庭的事宜。

红娘的出现,将更多的婚姻牵线搭桥,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3.聘礼聘礼是古代婚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男方家族会派代表前往女方家庭,带着一些财物和礼品,以示自己的诚意和尊重。

同时,聘礼也是双方家庭协商婚约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双方家庭达成共识,赞成这段婚姻。

4.红盖头红盖头,即红色的婚床帷幔,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的一大特色。

新娘在婚礼当天将自己的头部覆盖起来,以示矜持和含羞。

红盖头的出现,使整个婚礼更加神秘而庄重,也增添了一份浪漫和喜庆的氛围。

5.过门过门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新娘在披盖头后,需经过一系列令人期待的闹洞房环节,最后由新郎背着新娘共度洞房花烛夜。

这象征着新娘离开父母家庭,正式成为新娘子,步入新的人生阶段。

6.敬茶敬茶是古代婚礼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礼仪。

新郎和新娘要依次向双方父母敬茶,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这一环节既体现了尊重长辈的传统美德,也寓意着新婚夫妻对未来家庭和睦幸福的期望。

7.喜宴喜宴是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喜宴上,新人与亲友们一起分享喜悦和幸福,品尝美食,共同庆祝婚礼的圆满成功。

喜宴除了丰盛的食物,还有精心布置的桌花和舞台背景,给人们带来一种愉悦和美好的氛围。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仪式庄重、内容繁复,体现了家族的传承和社会的期望。

古代结婚的礼仪

古代结婚的礼仪

古代结婚的礼仪婚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

周制婚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结婚的礼仪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古代结婚礼仪一、古代婚礼基本流程:主要分为婚前礼和正婚礼。

婚前礼:1. 说媒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

这种说合,就叫“说媒”。

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2. 看亲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3.过礼“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 过礼”的第一步合八字,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

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

“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

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

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

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

正婚礼:中国古代讲究三书六礼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古代结婚的六个步骤

古代结婚的六个步骤

古代结婚的六个步骤通常被称为“六礼”,它们是:
1. 纳采:男方向女方提出婚事,若女方同意,男方则以赠送彩礼的方式来通知女方,表示两家的亲事已经确定。

2. 问名:男方托人向女方询问女方的姓名和出生年月日时,以便做好婚礼的准备。

3. 纳吉:在确定了双方的姓名和出生日期后,男方会选择一个吉日,向女方提出邀请,希望女方能接受这门亲事。

4. 纳征:男方向女方正式提出婚事,并赠送订婚礼物,称为“纳币”或“纳成”,表示两家已经正式订婚。

5. 请期:男方在选定的吉日之前,再次向女方提出邀请,确定具体的婚礼日期和时间。

6. 亲迎:男方在选定的日子里,派人迎接女方及其家人到男方家中参加婚礼,正式完成婚礼程序。

以上六个步骤是古代结婚的传统流程,但在现代社会,这些步骤可能会因地域、文化和习俗的差异而有所变化。

古代女子出嫁礼仪习俗什么时候出嫁

古代女子出嫁礼仪习俗什么时候出嫁

古代女子出嫁礼仪习俗什么时候出嫁女子出嫁自古就有很多的礼仪习俗,那么你们知道古代的女子出嫁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女子出嫁礼仪习俗,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古代女子出嫁礼仪习俗【开脸】开脸之前是黄毛丫头,开脸后就意味着当姑娘的时代已结束。

【高挽发髻】未婚女子,在成年之前两鬓的头发和后脑的头发都梳成小辫垂下来,只有头顶的头发扎发髻。

婚后头发全部盘到头顶上去,脑后梳发髻。

【凤冠霞帔】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红盖头】古时候婚礼,新娘子头上头回蒙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

【坐花轿】古时女子出嫁都要坐花轿,轿顶上插上喜鹊、凤凰或八仙人物,迎风招展。

【过火盆】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寓意新人婚后生活红火兴旺。

【跨马鞍】即新娘被迎娶至夫家,于入门之时,须在观鞍上象征式地乘坐。

“鞍”“安”同声,取“平安”长久之义。

古代女子什么时候出嫁法定结婚年龄不嫁要被处罚我国古代其实是一个“早婚国家”,古代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在周代,已到适婚年龄的男女的终身大事还被列入了官方议程,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政府官员。

而在晋代,如果女子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嫁人,官府就要强行给她找对象。

在中国古代,女子婚龄标准,各朝多有变动。

其中,上古周代的“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屡被提起。

此说出自《周礼·地官·媒氏》篇中,如果照这么说,中国早期是实行晚婚晚育的国家。

从史料来看,实际不然。

这个婚龄杠杠,不是现代婚姻中的最低结婚年龄,而是成年男女必须结婚的年龄上限。

中国古代其实是“早婚国家”,特别是女性的结婚年龄普通较低。

早的11岁就结婚了。

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梁高祖第4个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11岁出嫁的。

更早的还有在6岁就结婚的,汉昭帝八岁继承皇位,娶“年甫六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结婚礼仪
古代结婚礼仪
一、古代婚礼基本流程:
主要分为婚前礼和正婚礼。

婚前礼:
1. 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

这种说合,就叫“说媒”。

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2. 看亲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

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

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称之为“看亲”。

雅称“相亲”。

3.过礼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合八字,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

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

“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

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

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

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

正婚礼:
中国古代讲究三书六礼
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

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

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
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及红包。

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结婚当晚新人进房为止。

结婚流程:
婚礼前准备:
一、古代结婚祭拜
男方家在婚礼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将举行
二、古代结婚安庆礼
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

婚礼基本流程:
花轿:
亮轿:花轿停在新郎家门口。

向四邻昭示。

发轿:新郎来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轿。

起轿:轿夫起轿,两面开道锣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中途颠轿:意在挡煞。

娘下轿:地铺红毡,新娘鞋不能沾地。

三古代结婚箭定乾坤:
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长地久:射向远方,祝愿末来和生美满幸福。

过火盆:象征日子红红火火。

跨马鞍:马鞍上放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

掀盖头:用秤杆挑下新娘的盖头。

喝交杯酒:象征一对新人自此合二为一。

敬茶改口:怍称对方父母为“爸妈
进入洞房:上枣和栗子,寓意“早立子”传统中式婚礼用品
我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喜悦的寓典礼,所以称为庆典。

结婚礼全部使用体现吉祥的婚礼物品来装饰。

如张贴大红喜字,给新娘遮上红盖头,穿上大红袄,新郎胸前佩上大红绸等等。

这些
红钯的吉祥物品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同时也暗示着新婚夫妇婚后的日子会越过越火。

一些传统婚礼元素:
花轿。

旗锣伞扇:鞭炮:凤冠霞帔:盖头:马鞍:火盆:秤秆:花烛:
天地桌:
婚服的演变
唐朝婚礼服饰:梁冠礼服——钗钿礼衣
唐朝婚礼服饰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钗钿礼服】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

层数繁多。

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

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钿钗礼衣常作为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

唐以后,繁复的钗钿礼衣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明朝婚礼服饰:九品官服——凤冠霞帔
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

据说红色婚礼服饰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
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

“真红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饰,而且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