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枣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枣阳市阳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本身是最具经典性的艺术。

它不但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还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前驱,甚至是革命的“号角”。

雪莱说:“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立法者”写出的作品当然应该称为“经典”。

诗在富有“诗教”传统的古代中国更具有经典性。

很多中国文人都将曹丕的名言牢记于心:“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诗文通常是中国文人实现“铁肩担道义”这一兼济天下理想的重要工具。

由于新诗与现实过近的距离,在一个“革命”、“运动”和“改革”此起彼伏风云激荡的时代,许多新诗人把自己视为应该承担天下兴亡责任的社会精英,争当时代的弄潮儿和政治思想文化改革的急先锋。

这使新诗承担了很多诗歌以外的社会功能,如启蒙的功能。

而社会功能的过多承载往往伤及新诗的审美意蕴,而高度的严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诗的经典意识。

经典常常与传统相依相存。

新诗是以反对甚至彻底打倒崇尚经典的古代汉诗的“造反者”角色登上历史舞台的,坚持的是反传统立场。

这种“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是一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抵制经典化的特殊文体。

新诗孕育诞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全方位发生巨大变革的特殊时代。

清末的“诗界革命”和民初的“白话诗运动”都不仅仅是纯粹的文体革命,更是巨大的反传统运动,要求打破包括汉诗格律传统在内的一切传统。

新诗生长于革命年代,既有高度的严肃性、精英性,更有强烈的时代性、平民性、世俗性、青年性、先锋性。

新诗具有平民诗歌与通俗诗歌的性质,甚至过分强调通俗性和社会性。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湖北省枣阳市白水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原创模拟卷03(考试版)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原创模拟卷03(考试版)

语文试题 第1页(共12页) 语文试题 第2页(共12页)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原创卷03高一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考试范围:人教版必修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

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

“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

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

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

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

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

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湖北省枣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湖北省枣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湖北省枣阳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8题;共10分)1. (1分)下列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 慈父见背风吹草低见牛羊B .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 . 至于成立奉晨昏于万里D . 而刘夙婴疾病爽籁发而清风生2. (1分)下列加线字的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A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B . 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C . 得佳者笼养之D . 细疏其能3. (1分)下列各项中,全部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①璧有瑕,请指示王②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④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⑤臣等不肖,请辞去⑥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⑧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A . ①④⑤⑦⑧B . ①②③⑥⑧C . ②⑤⑥⑦⑧D . ①③⑥⑦⑧4. (1分) (2018高一下·湖州期末)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不能容于远近B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 . 吾属今为之虏矣D . 如今人方为刀俎5. (1分)下列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兰亭集序》是他的书法名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B . 归有光,明朝文学家,有《震川文集》。

《项脊轩志》表达了对于祖母、母亲、妻子的怀念,是他中进士之后的作品,艺术功底深厚。

C . 李密,三国时蜀国人,蜀亡后为晋武帝征召,上《陈情表》辞谢。

表是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D . 《长亭送别》选自杂剧《西厢记》,写崔、张分别的情景。

杂剧是元朝出现的成熟的戏剧,重要作家有王实甫、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6. (1分)第五回,宝玉在秦可卿房中看到有唐伯虎画的一幅什么画()A . 《海棠美人图》B . 《海棠春睡图》C . 《太极图》D . 《为曹子清题唐寅美人图》7. (3分) (2017高二上·江苏开学考) 下列四种不同的表达语得体的一项是()A . 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恋的愁。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高中2018届高三(上)8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 含答案解析)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高中2018届高三(上)8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 含答案解析)

2017-2018学年湖北省襄阳市枣阳高中高三(上)8月月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

过去几千年里的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加以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

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从而实现遗传改良。

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

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

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也有重要区别。

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

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作了大量研究,相关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面对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表明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

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称:“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

中学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中学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高一年级3月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刻:150分钟分值:150分)温馨提示:请将客观题1—12题涂在答题卡1—12题位置上,主观题(含作文)13—22题工整书写在答题纸13—22题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部份(共36分)一、基础知识部份(1—9题,每题3分,共27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杜撰(zhuàn)慢捻(niǎn) 霓裳(ní) 环珮(pèi) 琴弦(xián)吮吸(shǔn)B.懵懂(měnɡ) 幽咽(yè)暂歇(zhàn) 溯源(sù) 阜盛(bù) 惘然(mánɡ) C.轩昂(xuān) 惫懒(bèi)钿头(diàn) 银篦(bì) 温暖(xù) 飞湍(tuān)D.錾银(zàn) 敕造(chì) 内帏(wéi) 迁谪(zhé) 收拨(bō)喧豗(huī) 2.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笑魇乖张撕杀雕粱画栋望帝啼鹃B.敷粉漱口杜馔敛声屏气开门辑盗C.酒觚帷幄溺爱敷衍塞责闻名遐迩D.咨嗟怪诞转徒义愤填膺扪心自问3.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 《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绩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全书共120回,后40回文字一样以为是高鹗所补。

曹雪芹是清朝小说家。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

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

他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自《诗经》《楚辞》以至六朝诗歌的优秀传统,形成了歌行所特有的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

C.《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诗的风格,深切浅出,以平易通俗著称。

尤其是古体诗,意到笔随,没有雕琢拼凑的痕迹。

D. 李商隐,晚唐闻名诗人。

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学段考试试卷含解析 试题

高一上学期第三次学段考试试卷含解析 试题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第HY学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学段考试试卷〔含解析〕本套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局部,考试时间是是为150分钟,总分值是150分。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一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代篆书的文化精神篆书的应用普及汉代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书法艺术也在继承了秦代小篆写法的根底上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采用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文字上“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以秦系文字为根底统一全国文字。

秦代篆书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就是李斯所写的泰山、峄山、琅琊台、会稽、之罘等刻石。

李斯是法家人物的代表,法家之于审美采取的是“好质而恶饰〞的主张,反对各种形式的装饰。

这也正是李斯小篆“大篆之繁缛以趋简易〞、笔画粗细均等、结体平正匀齐的原因。

秦亡汉兴,汉初采用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武帝时又采用了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与法家的审美思想相比,道家审美观超越了功利性的羁绊,而儒家审美观那么强调了文〔饰〕与质的辩证统一关系。

讲实用性也讲审美性,这是汉代美学思想对秦代美学思想的打破,也是汉代艺术繁荣开展的一个原因。

假设说以道、儒思想取代法家思想促使汉代审美趋于开放,那么,地域文化对于汉代艺术的开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道:“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根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

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HY。

〞与北国文化不同的是,这种弥漫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南国楚文化充满了想象、神人交织、赤兔金鸟、羽人戏龙……就像屈原离骚中所说的那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霏霏其弥章〞。

注重雕饰、充满想象,是其显著的审美特征。

汉赋、汉帛画、汉雕塑、汉画像石等无不彰显着这种缤纷浪漫的情怀。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word版本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题word版本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统考高一语文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6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

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

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

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

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

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

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枣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诗本身是最具经典性的艺术。

它不但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还常常是社会变革的前驱,甚至是革命的“号角”。

雪莱说:“诗人们是世界上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立法者”写出的作品当然应该称为“经典”。

诗在富有“诗教”传统的古代中国更具有经典性。

很多中国文人都将曹丕的名言牢记于心:“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诗文通常是中国文人实现“铁肩担道义”这一兼济天下理想的重要工具。

由于新诗与现实过近的距离,在一个“革命”、“运动”和“改革”此起彼伏风云激荡的时代,许多新诗人把自己视为应该承担天下兴亡责任的社会精英,争当时代的弄潮儿和政治思想文化改革的急先锋。

这使新诗承担了很多诗歌以外的社会功能,如启蒙的功能。

而社会功能的过多承载往往伤及新诗的审美意蕴,而高度的严肃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诗的经典意识。

经典常常与传统相依相存。

新诗是以反对甚至彻底打倒崇尚经典的古代汉诗的“造反者”角色登上历史舞台的,坚持的是反传统立场。

这种“出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是一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抵制经典化的特殊文体。

新诗孕育诞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全方位发生巨大变革的特殊时代。

清末的“诗界革命”和民初的“白话诗运动”都不仅仅是纯粹的文体革命,更是巨大的反传统运动,要求打破包括汉诗格律传统在内的一切传统。

新诗生长于革命年代,既有高度的严肃性、精英性,更有强烈的时代性、平民性、世俗性、青年性、先锋性。

新诗具有平民诗歌与通俗诗歌的性质,甚至过分强调通俗性和社会性。

新诗革命的领袖们的理想是赋予普通人写诗的权利和能力。

新诗产量较高,1988年出版的《中国新诗大辞典》就收入了1917年以来70年间诗人、诗评家764人,诗集4244部,诗评论集306部。

最近20年产量更高。

不可否认,新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传统,一些新诗人也写出流芳千古的经典,甚至可以说产生了“经典诗人”、“经典诗派”、“经典诗体”和“经典写作”。

新诗的诗体建设是最薄弱的,却也建立起了四种准定型诗体:现代格律诗、散文诗、小诗和长诗。

优秀诗和诗作更多,仅在新诗草创期就有:胡适的《朋友》、刘半农的《晓》、沈尹默的《三弦》、郭沫若的《天狗》、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但是总的说来,过去百年新诗严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精品意识,有优秀诗人少诗歌大师,多庸品少精品,堪称经典的诗作更少。

新诗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与某种诗体的出现与成熟休戚相关。

如刘半农的《晓》标志着中国散文诗的问世,沈尹默的《三弦》则是这种诗体成熟的标志。

再如冰心的《繁星》和《春水》,系新诗草创期“小诗运动”的代表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所以通常情况下,新诗史只能称其为“经典”了。

由此可以把新诗史的“经典”结论为四种产生方式的结果:著名文体造就的经典,著名诗人造就的经典,著名诗派造就的经典和优秀作品自成经典,前三者,特别是第二和第三者占大多数,却是最不可靠的,产生了很多伪经典。

另外,新诗缺乏经典也是新诗没有地位甚至缺乏文体“合法性”的重要原因。

在解构主义思潮盛行的时代,网络诗歌的繁荣带来了新诗新一轮的世俗化和反经典化。

很多诗人急于在网上发表,不愿意使用剪刀与磨石,诗人更会缺乏精品意识和经典意识,导致大量“垃圾诗歌”问世。

当前,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发展重要时期,新诗在积累了百年建设经验基础上,十分必要倡导创作的经典意识,通过诗歌教育、诗歌研究、诗体建设等手段使新诗迈向经典化道路。

(选自王珂《新诗为何难有“经典”》)1.下列有关“新诗难有‘经典’”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诗由于过多承载社会功能往往伤及新诗的审美意蕴,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新诗的经典意识。

B.新诗坚持反传统立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诗是一种缺乏经典意识,甚至抵制经典化的特殊文体。

C.过去百年由于优秀诗人太少,所以诗作多庸品少精品,堪称经典的诗作更少。

D.网络诗歌的繁荣带来了新诗新一轮的世俗化和反经典化,导致大量“垃圾诗歌”问世。

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莱和曹丕有关诗歌的阐述表明诗歌无论在文学领域还是在社会变革时期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B.清末的“诗界革命”和民初的“白话诗运动”是想使普通人也具有写诗的权利和能力。

C.新诗的诗体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体来看与新诗的创作相比还是滞后的。

D.新诗没有地位甚至缺乏文体“合法性”是新诗缺乏经典的原因。

3.下列各项中,推断正确的—项是()A.《中国新诗大辞典》收入了1917年以来70年间诗人、诗评家764人,诗集4244部,诗评论集306部,最近20年产量更高,也产生了大量的经典诗歌。

B.著名文体造就经典,著名诗人造就经典,著名诗派造就经典,优秀作品自成经典,所以造就著名诗人,形成著名诗派就能产生很多经典诗作。

C.沈尹默的《三弦》标志着中国散文诗的问世,刘半农的《晓》则是这种诗体成熟的标志,可以说新诗史上的一些经典作品与某种诗体的出现与成熟休戚相关。

D.由于我们正处在重要变革时期,也积累了丰富的诗歌建设经验,如果再努力倡导创作的经典意识,新诗有经典就可能不会再难了。

【答案】1.C2.D3.D【解析】1.试题分析:C项“过去百年由于优秀诗人太少”说法错误。

原文表述是“有优秀诗人少诗歌大师”。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D项因果倒置。

依照原文理解,应该是“新诗缺乏经典也是新诗没有地位甚至缺乏文体‘合法性’的重要原因”。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D项“新诗有经典就可能不会再难了”不符合作者的观点态度。

按照原文理解,作者认为“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发展重要时期,新诗在积累了百年建设经验基础上,十分必要倡导创作的经典意识,通过诗歌教育、诗歌研究、诗体建设等手段使新诗迈向经典化道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樊哙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

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

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

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

项羽目之,问为谁。

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

”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屠狗为事为事:为职业B.项羽既飨军士飨:犒劳C.项伯常屏蔽之屏蔽:用屏风遮挡D.与沛公有隙隙:隔阂5.以下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B.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C.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D.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哙跟从高祖从丰县起兵,后相继攻下了沛县、胡陵、方与。

B.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这一细节,本文言辞比《鸿门宴》的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的生动传神。

C.高祖卧病,大臣都不敢入内觐见,但樊哙却敢推开宫门径直闯进去,表现了他不拘礼节、冲动鲁莽的性格。

D.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

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译文:(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译文:【答案】4.C5.D6.C7.(1)刘邦率领一百多人马通过项伯面见项羽,为子虚乌有的闭关事谢罪。

(“从”、“因”、“谢”各1分,句意对2分)(2)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责备项羽的话,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危险了。

(“微”、“让”、“殆”各1分,句意对2分)【解析】4.试题分析:文言实词要结合句子理解其含义,本题中C项“项伯常屏蔽之”大意理解是“项伯常像屏风一样遮蔽沛公”。

可见“屏蔽”的含义是“像屏风一样遮蔽”。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要先推知句子大意,本句大意理解是“绛侯、灌婴等群臣都不敢进去。

十多天后,樊哙推开门径直走了进去,大臣们也跟着进去。

只见皇帝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

之后结合断句的一般规律,如“绛”“灌”两个人名之间要断开;“十余日”时间状语一般独立成句;“哙”“大臣”“上”作主语,其前断开。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试题分析:C项“表现了他不拘礼节、冲动鲁莽的性格”错误。

樊哙敢推开宫门径直闯进去,是因为刘邦不接见群臣,他为国事着急。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只能采取如此强硬的方式。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试题分析:文言翻译要确定考点,要结合上下文补充省略成分,要调整特殊句式的语序。

本题涉及的考点有(1)“从”使动用法,使之跟从;“因”经由,通过;“谢”谢罪,道歉。

(2)“微”如果没有;“让”责备;“殆”危险。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翻译:舞阳侯樊哙,沛县人。

以屠狗为职业,为了避祸,曾经和高祖一起隐藏在芒山和砀山一带。

最初樊哙跟随高、祖在丰邑起兵,攻下沛县,高祖做了沛公,以樊哙为舍人。

樊哙跟随沛公进攻胡陵、方与,回军驻守丰邑,在丰邑一带击败泗水郡郡监的军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