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最新成果弦理论

合集下载

粒子物理学中超弦理论最新进展报告

粒子物理学中超弦理论最新进展报告

粒子物理学中超弦理论最新进展报告超弦理论是现代粒子物理学中最具前沿性和挑战性的理论之一。

它将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推向了新的境界,并在解释宇宙学、量子重力、黑洞物理等重大问题上有着巨大潜力。

本篇文章将对超弦理论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理论发展、实验验证和应用前景等方面。

超弦理论最早由费曼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它认为基本粒子并非是点状的,而是由一维的超弦构成。

超弦理论可以同时描述引力和其他基本力的量子效应,并且能够统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框架,被广泛认为是迈向“万有理论”的有希望的候选理论。

近年来,超弦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

首先,理论框架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超弦理论的最新版本是M理论,它集合了之前五个不同的超弦理论,成为一个更全面和统一的理论框架。

M理论提供了精确的数学描述,并且在描述弦的数学对偶、超对称性、维度的多样性等方面都给出了新的进展。

其次,超弦理论的实验验证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虽然由于超弦理论预测的能量尺度非常高,迄今为止尚无直接观测到相关现象的实验证据。

但是,一些间接的实验证据表明,超弦理论可能是合理的物理学框架。

例如,引力波的发现提供了对超弦理论的间接支持,因为超弦理论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

此外,粒子物理实验也对超弦理论提供了一些关键的线索,如超对称性粒子的搜寻、暗物质性质等。

第三,超弦理论的应用前景也日益扩大。

超弦理论在宇宙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预测宇宙背景辐射的性质,并且为解决黑洞信息悖论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超弦理论还可以应用于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等学科,为科技创新带来新方向。

尽管超弦理论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和挑战。

首先,超弦理论预测了大量的额外维度,但迄今为止尚未找到实验验证的证据。

其次,超弦理论仍然面临着对称性破缺、虚实分析等技术问题的挑战。

最后,超弦理论仍然缺乏观测验证,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来支持和验证这一理论。

高能物理中的粒子与弦理论

高能物理中的粒子与弦理论

高能物理中的粒子与弦理论在当今科学领域中,高能物理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

它研究着宇宙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在上个世纪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但它仍然存在着一些未解之谜。

现代粒子物理学中最具挑战性和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弦理论。

弦理论是一种关于自然界基本构成的物理理论。

它以一个细微的"弦"作为构成物质和力的基本要素,而不再将其看作是点粒子。

这些弦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振动,从而产生不同类型的粒子。

弦理论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解释,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之前看似不相关的粒子之间的联系。

一个令人着迷的特点是,在弦理论中,物理世界可以被描述为多维空间中的一个曲面。

相较于传统的四维时空观念,这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一些以前难以解释的现象,如黑洞的熵和宇宙起源。

然而,弦理论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之一就是弦的尺度远远小于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尺度。

实验上的困难意味着我们很难验证弦理论的预言。

此外,弦理论涉及到大量的数学和复杂的推导过程,使其变得非常困难和复杂。

尽管存在这些困难,弦理论仍然激发着许多物理学家的兴趣,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理论框架,可以解释自然界的基本问题。

通过弦理论,我们可以尝试回答一些关键问题,如黑暗物质和黑暗能量的本质是什么,宇宙是如何诞生的,以及为什么我们的宇宙中存在这么多的粒子种类等。

此外,弦理论还激发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例如数学和天文学。

数学家们发现弦理论中涉及到的几何概念和拓扑性质与纯数学研究中的一些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天文学家们则通过弦理论的模型来研究宇宙的演化和宇宙学常数等问题。

总的来说,弦理论在高能物理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提供了对粒子和力的统一描述,也提供了深刻理解宇宙的可能性。

虽然弦理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但科学家们对其前景抱有乐观的态度,并致力于推动其研究进展。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弦理论将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宇宙的奥秘。

研究粒子物理学的最新进展

研究粒子物理学的最新进展

研究粒子物理学的最新进展粒子物理学,即高能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基本粒子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近年来,粒子物理学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其中的一些最新进展。

一、弦论与超对称性弦论是现代粒子物理学的重要分支,被认为是统一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理论。

弦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物理学观点,即将基本粒子看作是一维弦的振动模式。

近年来,研究者们在弦论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其中之一是超对称性的发展。

超对称性是一种将玻色子和费米子进行对应的对称性。

近年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在高能物理学的研究中,超对称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超对称性的应用,研究者们成功地解释了一些现象,如暗物质和引力。

二、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运行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位于瑞士和法国边界。

近年来,LHC的运行为粒子物理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2012年,LHC实验宣布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这是对物质质量起解释作用的一种基本粒子。

LHC的运行不仅提供了证据支持标准模型,也为寻找新物理现象提供了契机。

例如,通过高能量的对撞实验,LHC揭示了一些新奇的现象,如强子间的关联效应以及喷注形成。

这些发现为基本相互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三、暗物质的研究暗物质是组成宇宙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本质至今仍然未知。

研究者们通过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银河系和星系团等多种方式,对暗物质进行研究。

其中,暗物质的探测实验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许多实验设备被用来寻找暗物质粒子的直接或间接证据。

例如,地下实验室中的暗物质探测器、粒子加速器和宇宙射线观测等手段,都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

这些实验数据为暗物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基础。

四、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量子力学的发展也在粒子物理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传统计算机所面临的计算能力和效率限制,量子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模式正在崭露头角。

量子计算的理论和技术进展对于未来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学中的弦理论及其应用

物理学中的弦理论及其应用

物理学中的弦理论及其应用物理学中的弦理论是一种新理论,它试图统一所有自然力,包括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弦理论认为宇宙是由微小的弦组成的,这些弦的振动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弦理论的历史弦理论是由物理学家达米恩·格拉斯和约翰·斯瓦尔奇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这种理论,希望能够证明其正确性。

弦理论中的“弦”指的是一种很细小的线状物体,它们是宇宙中所有物质的基本构造单元。

理论认为,物质的不同性质是由弦的振动模式所决定的。

弦理论的应用弦理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因为它能够解释宇宙中许多奇妙的现象。

下面是弦理论的一些应用:1.黑洞弦理论可以解释黑洞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当一个恒星坍缩成一个非常小而密集的点,它的质量会变得非常大。

这个点叫做黑洞,它的引力非常强大,甚至可以吞噬光线。

弦理论中的弦振动可以解释黑洞吞噬物质的过程。

2.暗物质暗物质是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它的存在是由于它对星系的引力产生了影响。

弦理论可以解释暗物质的存在,因为它认为粒子的不同振动模式会决定它们的质量。

这些粒子可以是暗物质的组成部分。

3.量子力学弦理论认为,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是统一的,这是目前物理学家想要达成的重要目标。

弦理论中的弦振动模式可以解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提供了一个比以往更加深入的视角来研究这个问题。

4.宇宙学弦理论被看作是探索宇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这是因为它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来的结局。

理论认为,在宇宙产生初期,弦会不停地振动,这些振动会影响宇宙的结构和演化。

结论弦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这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宇宙和物质的本质。

虽然它还有许多未经证实的假设,但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希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弦理论。

粒子物理学中的弦理论

粒子物理学中的弦理论

粒子物理学中的弦理论在现代物理学中,弦理论被认为是最被期望的“万能理论”,它综合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并对超对称性、黑洞等物理现象产生了影响。

下面将对弦理论的基本概念、它的历史、发展以及它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进行探讨。

什么是弦?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弦。

在原子级别以下,物质可以被看作是由粒子组成的。

粒子可以是电子、光子、夸克等等。

而弦则是一种不同的模型,它是一种类似于绳子似的物体,拥有一定长度并且可以振动,如同常规乐器上的琴弦。

与粒子不同的是,弦拥有维度。

弦穿过时间和空间,而粒子仅在三维空间中运动。

这种超越维度限制的数学模型使得弦可以更自然地解释迄今为止未解释的物理现象。

历史弦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理论物理学家发现弦不仅可以被看做是粒子,而且在数学上显示出更为统一的美感。

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研究弦的不寻常特性,如弦长度的限制、弦振动的频率和弦的行为。

最初,弦被提出来是为了解决两种基本力(引力和电磁力)“量子化不一致”的情况。

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弦理论还可以用于解释其他一些现象,例如黑洞、暗物质等等。

发展从1984年开始,弦理论在物理学的圈子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实验数据证明弦理论能够更加自然地解释物理现象,如粒子的质量、相互作用的强度等等。

因此,弦理论成为物理学家们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然而,弦理论并不是研究弦的唯一方法。

在1990年代中期,物理学家们发现了“M理论”(M理论提高了一些方面的弦理论,但尚未得到完全的验证)。

虽然弦理论的数学形式非常复杂,但它仍然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工具。

弦理论对现代物理学的影响虽然弦理论仍然没有得到实验证实,但它对现代物理学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弦理论为物理学家提供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不断开辟新的解决方案。

例如,弦理论为物理学家提供了可能解释宇宙暗物质的新方案。

它还改变了人们对黑洞和虫洞等宇宙奥秘的理解。

而且,它也推动了纯数学领域的发展,并有助于为更好的理解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问题创造新的数学工具。

粒子物理学中的弦理论与多维宇宙

粒子物理学中的弦理论与多维宇宙

粒子物理学中的弦理论与多维宇宙弦理论是粒子物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被认为是理解宇宙最基本粒子和决定宇宙起源的理论之一。

弦理论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将我们对于基本粒子的认识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同时,弦理论也涉及到了多维宇宙的概念,打开了理解宇宙本质的另一扇大门。

1. 弦理论的基本原理弦理论认为,所有的基本粒子并不是点状的,而是类似于小小的弦线。

这些弦线的振动形式决定了它们的性质和行为。

弦理论通过研究弦的振动模式,提供了解释粒子种类、作用力相互作用机制等许多问题的框架。

弦理论不仅包括了我们已经发现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强力、电磁力、弱力、引力),还可能包括我们还未发现的更多种类的相互作用。

2. 弦理论与量子引力弦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将引力纳入量子力学框架。

传统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一种描述引力的经典理论,而量子力学是一种描述微观世界的理论。

然而,这两者在数学和物理基础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差异。

弦理论提出了“引力=弦振动”的观念,试图通过将弦的振动量子化来统一描述引力和粒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克服了传统理论中的矛盾和障碍。

3. 多维宇宙的概念弦理论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可能只是一个多维宇宙中的一个子空间。

传统的物理观念中,我们认为宇宙只有三个空间维度和一个时间维度。

然而,弦理论提出了一个更加宏大的想法,即存在着超过我们所知晓的维度。

这些额外的维度可能卷曲起来,无法直接观测到。

多维宇宙的概念为解释物理现象和理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4. 弦理论对宇宙起源的启示弦理论对于宇宙起源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启示。

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源于一个初始的奇点,而弦理论则提出了宇宙起源于弦的振动。

根据弦理论的观点,宇宙的起源并非从一个点开始,而是通过弦的缠绕、振动等过程逐渐演化而来。

弦理论为我们认识宇宙的起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总结:弦理论作为粒子物理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旨在统一解释宇宙中的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

它提出了基本粒子是弦的振动,尝试解决引力与量子力学之间的矛盾,并推动了多维宇宙的概念。

弦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

弦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

弦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引言弦理论是现代理论物理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它是一种试图统一描述宇宙的基本粒子和力的理论,被认为是一种融合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弦理论在近些年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对弦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1. 弦理论的基本概念1.1 弦的本质弦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和力的相互作用都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这个数学模型就是弦。

弦被认为是一种零维点粒子的推广,它是一维的,可以振动和扩展。

弦的振动及其相互作用决定了宇宙的物理规律。

1.2 弦理论的维度弦理论要求宇宙有10维,其中时间是一维,剩下的9维空间是弯曲的。

这种理论背后的一个核心思想是,我们所观测到的4维空间仅仅是弦在高维空间中的一种映射。

1.3 弦理论的量子性质弦理论将宇宙的基本粒子和力都视为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这使得弦理论具有了量子性质。

在弦理论中,粒子的质量和力的强度都与弦振动的频率和振幅有关。

2. 弦理论的发展历程2.1 弦论的提出弦理论最早由物理学家莱昂纳德·萨斯金德在1968年提出,当时他试图解决强相互作用的问题。

然而,萨斯金德的理论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2.2 超弦理论的出现超弦理论是弦理论的一种发展,它首次提出了宇宙中存在着超对称性。

超弦理论的提出引起了物理学界的巨大轰动,因为它可以解决一系列目前物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2.3 M理论的提出M理论是超弦理论的最新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由爱德华·威滕和保罗·汤斯提出。

M理论将不同种类的弦统一在一起,它把弦从一维推广到了二维,从而提供了解释所有基本粒子和力的可能性。

3. 弦理论的研究进展3.1 弦理论与量子引力弦理论试图统一引力和量子力学,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着科学界的量子引力问题。

最新的研究表明,弦理论能够提供一种统一的描述引力的方法,并与量子力学相一致。

3.2 弦论与黑洞弦理论对于黑洞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高能物理的新发现从弦理论到暗物质

高能物理的新发现从弦理论到暗物质

高能物理的新发现从弦理论到暗物质近年来,高能物理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要的新发现,这些发现从弦理论的探索到暗物质的研究,为我们解开宇宙奥秘提供了更多线索。

本文将探讨这些新发现,并介绍它们对高能物理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弦理论——探索基本粒子的新视角弦理论是近年来高能物理领域的一项重要理论。

它将基本粒子不再视为点状,而是将其看作是微小振动的弦,这样能够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

弦理论提出了超弦、弦振幅等概念,并通过数学模型来描述宇宙的本质。

弦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探索更高层次的基本粒子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超弦理论,我们可以理解宇宙的微观结构,解释黑洞的行为,甚至还有可能揭示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

二、宇宙暗物质——解开宇宙奥秘的关键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实验数据的积累,人们对于宇宙暗物质的研究越发重视。

暗物质是指在宇宙中存在但无法直接观测到的物质,它对于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对于暗物质的了解仍然很有限。

高能物理领域的新发现为暗物质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线索。

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等实验装置,科学家们成功探测到了暗物质的一些迹象,并将其与弦理论进行联结。

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暗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还可能为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提供更准确的模型。

三、高能物理新实验——探寻宇宙真实的面貌为了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本质,高能物理领域一直致力于研发新的实验装置和技术。

例如,大型强子对撞机在探寻基本粒子的行为和相互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能够模拟宇宙大爆炸时的高温高能环境,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宇宙在早期的演化过程。

此外,高能物理实验还包括暗物质的探测和性质研究。

科学家们使用超导量子干涉仪等高精度仪器,希望能够捕获到暗物质的微弱信号,进一步揭示其奥秘。

四、高能物理的应用前景——推动科技和人类进步高能物理的研究不仅对于解开宇宙奥秘有重要意义,还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许多科技产品,如核能、激光、CT扫描等,都离不开高能物理的基础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最新成果弦理论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方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镭射、电子技术等;另一方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

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中新网)北京2010年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道,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理论。

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

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许的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

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一、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1、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

物质作为普通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

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

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

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

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

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

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到的。

2、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

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像一个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

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

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

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

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

在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

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民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他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

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他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

π°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

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

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粒子、∑粒子等)。

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

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至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

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3、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

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

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

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

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

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的弦的不同振动模式。

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

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

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

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

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

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

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

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

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

此话不准确。

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基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

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

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回答是,有的。

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

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为根据,是一系列潜在因素结合生成的。

“现象、实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组本质上不可分离的关系结构中”。

哲学家们在论述“关系实在”时使用的哲学辞汇对你可能生涩难懂,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解说。

我们看见一束红光,这是一个事件,是一个“果”。

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这是“第一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

我们把这些第一性质又称为“因”。

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其他条件,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凝物,等等。

我们把这些条件称为“关系参量”,又称为“缘”。

这些因缘聚合产生了红光这个果。

“红色”这类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赖于观察者。

“关系实在论”就是说,关系参量是不可消除的,没有它们,就不会有“看见红光”这个果,因而是实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