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的统一理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All Things in Nature are Connected: Unifying the Material World."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指宇宙中的物质是统一的,不管它位于什么位置,都必须遵循相同的物理法则。
它是以往研究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现今量子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下面主要介绍什么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一、什么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统一性原理的定义:它是指宇宙中的物质是统一的,不管它位于什么位置,都必须遵循相同的物理法则。
2、基本原理:世界统一性原理基本上来说是指世界自然界不管在任何地方,其物理规律都必须遵循同一个定律。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1、研究物理学的基础:它是以往研究物理学的基础,它让物理学家去推导特定情况下物体之间存在的物理关系,从而研究各个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物理变化。
2、量子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石:这一理论也成为现今量子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石。
它可以让物理学家用一个理论描述宇宙中物质分布的物理规律,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宇宙中物质间的结构。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发展1、从牛顿时期的物理到现代的量子物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发展历经从牛顿时期的物理到现代的量子物理,前者更多地专注于实体物质的研究,而后者则更加偏重于能量物质。
2、从经典物理到量子物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发展到现代,从经典物理的介绍,到量子物理的引入,其提出的自由度更大,更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中物质的分布状况,以及物质之间的变化。
四、总结综上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是以往研究物理学的基础,也是现今量子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石,通过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中物质分布的物理规律,从而更加清晰地了解宇宙中物质间的结构。
物理学中的弦理论及其应用

物理学中的弦理论及其应用物理学中的弦理论是一种新理论,它试图统一所有自然力,包括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弦理论认为宇宙是由微小的弦组成的,这些弦的振动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弦理论的历史弦理论是由物理学家达米恩·格拉斯和约翰·斯瓦尔奇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这种理论,希望能够证明其正确性。
弦理论中的“弦”指的是一种很细小的线状物体,它们是宇宙中所有物质的基本构造单元。
理论认为,物质的不同性质是由弦的振动模式所决定的。
弦理论的应用弦理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论,因为它能够解释宇宙中许多奇妙的现象。
下面是弦理论的一些应用:1.黑洞弦理论可以解释黑洞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它认为,当一个恒星坍缩成一个非常小而密集的点,它的质量会变得非常大。
这个点叫做黑洞,它的引力非常强大,甚至可以吞噬光线。
弦理论中的弦振动可以解释黑洞吞噬物质的过程。
2.暗物质暗物质是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它的存在是由于它对星系的引力产生了影响。
弦理论可以解释暗物质的存在,因为它认为粒子的不同振动模式会决定它们的质量。
这些粒子可以是暗物质的组成部分。
3.量子力学弦理论认为,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是统一的,这是目前物理学家想要达成的重要目标。
弦理论中的弦振动模式可以解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提供了一个比以往更加深入的视角来研究这个问题。
4.宇宙学弦理论被看作是探索宇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这是因为它可以解释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来的结局。
理论认为,在宇宙产生初期,弦会不停地振动,这些振动会影响宇宙的结构和演化。
结论弦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这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宇宙和物质的本质。
虽然它还有许多未经证实的假设,但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希望在未来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弦理论。
最新物理学史上的三次大综合知识讲解

物理学史上的三次大综合Three large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physics [Abstract]Four major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physics, every time a comprehensiverealization of all physical theories make a big step forward.[Keyword]Classical mechanics; electromagnetic wave;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quantummechanics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and scientific experiments, physics continue to accumulat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through the germination period, a different period of classical physics and modern physic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stage. Since the 16th century, physics theory theoretically achieve four large integrated. Every time a comprehensive realization, have made a major step forward in physics theory.1 第一次伟大的综合17世纪,牛顿力学构成了完整的体系。
可以说,这是物理学第一次伟大的综合。
牛顿将天上行星的运动与地球上苹果下坠等现象概括到一个规律里面去了,建立了所谓的经典力。
至于苹果下坠启发了牛顿的故事究竟有无历史根据,那是另一回事,但它说明了人们对于形象思维的偏爱。
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

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个原理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拓展。
首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物质世界是一个庞大的粒子世界。
所有的物质都是微观粒子的组合,这些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运动,构成了宏观物质世界。
因此,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体现在微观到宏观的整个转化过程中。
例如,原子、分子、宏观物体都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它们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构成了物质世界的各种现象。
其次,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来看,物质世界也存在着统一性。
古代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理念论”,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理念构成,而这些理念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
同样,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认为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和支配者,上帝创造了宇宙的各个部分,并将它们相互联系和统一。
此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经济学中的物质和市场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的。
物质资源是市场的基础,而市场则是物质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机制。
因此,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不仅体现在微观经济层面,也体现在宏观经济层面。
最后,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理论,已经揭示了微观和宏观物质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
例如,量子力学中的物质波理论,认为物质不仅仅是离散的粒子,而是具有波粒二象性,表现为波动性和粒子性两种形式。
同样的,相对论中的时空弯曲理论,也揭示了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世界的物质统一原理是自然界中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这一原理不仅从物理学、哲学、宗教、经济学和科学等多个方面得到了体现,也为我们理解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近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史

对学科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有助于了解其现状,展望其未来。
物理学的历史很长,不能样样都谈到,仅从牛顿开始,牛顿以前的很多先驱性的工作只好从略了。
20世纪前物理学的三大综合17世纪至19世纪,物理学经历了三次大的综合。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物理学的首次综合,第二次综合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的建立,第三次则是以热力学两大定律确立并发展出相应的统计理论为标志。
第一次综合——牛顿力学17世纪,牛顿力学构成了完整的体系。
可以说,这是物理学第一次伟大的综合。
牛顿将天上行星的运动与地球上苹果下坠等现象概括到一个规律里面去了,建立了所谓的经典力学。
至于苹果下坠启发了牛顿的故事究竟有无历史根据,那是另一回事,但它说明了人们对于形象思维的偏爱。
牛顿力学的建立牛顿实际上建立了两个定律,一个是运动定律,一个是万有引力定律。
运动定律描述在力作用下物体是怎么运动的;万有引力定律则描述物体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
牛顿将两个定律结合起来运用,因为行星的运动或者地球上的抛物体运动都受到万有引力的影响。
牛顿从物理上把这两个重要的力学规律总结出来的同时,也发展了数学,成为微积分的发明人。
他用微积分、微分方程来解决力学问题。
由运动定律建立的运动方程,可以用数学方法把它具体解出来,这体现了牛顿力学的威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如果要计算行星运行的轨道,可以按照牛顿所给出的物理思想和数学方法,求解运动方程就行了。
根据现在轨道上行星的位置,可以倒推千百年前或预计千百年后的位置。
海王星的发现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当时,人们发现天王星的轨道偏离了牛顿定律的预期,问题出在哪里呢?后来发现,在天王星轨道外面还有一颗行星,它对天王星产生影响,导致天王星的轨道偏离了预期的轨道。
进而人们用牛顿力学估计出这个行星的位置,并在预计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
这表明,牛顿定律是很成功的。
按照牛顿定律写出运动方程,若已知初始条件——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就可以求出以后任何时刻物体的位置和速度。
物理学中的统一理论及其应用

物理学中的统一理论及其应用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一直追求把所有的物理现象解释和统一起来,这也是物理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为此,物理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一种适用于所有物理现象的理论,即统一理论。
统一理论可以看作是把所有已知的基本力和物质粒子综合起来的一种理论体系。
本文将探讨统一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1. 统一理论的发展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得到了许多关于自然界的基本定律,如牛顿三定律、电磁学理论、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等等。
这些定律描述了一些基本的物理现象,但它们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且它们中的一些因素是互相矛盾的。
例如,牛顿力学适用于质量很大的物体,而在描述微观粒子时却失效了;电磁力和弱力可以统一为电弱力,而强力却无法与之合并。
这些问题导致了科学家们一直寻求一种能够统一解释所有物理现象的理论。
在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这是一个描述引力和重力的理论,但这只是物理现象的一部分。
因此,一些物理学家开始寻找另一种描述宇宙中所有物理现象的理论,这就是统一理论。
统一理论的目标是将所有基本力和物质粒子都综合到一个统一和简单的数学模型中。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物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些统一理论的候选者,例如,弦理论、超对称理论、梯度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都试图将所有基本粒子和力合并到一个单一的框架中。
虽然这些理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它们都存在着重要的缺陷,而且迄今为止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完全解释所有物理现象,这也是物理学家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2. 统一理论的应用虽然统一理论还没有被证明是完整和正确的,但它已经对物理学的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2.1 粒子物理学粒子物理学是一个研究微观物理现象的领域,包括了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
统一理论在粒子物理学领域中意义重大。
它可以帮助物理学家们了解更多的粒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预测新的基本粒子的存在。
例如,弦理论预测了一些基本粒子的存在,这些粒子在现有的实验中还没有被探测到。
物理矛盾解决原理中主要有( )

物理矛盾解决原理中主要有( )
物理矛盾解决原理中主要有两个主要原理:矛盾统一原理和辩证法原理。
矛盾统一原理是指在物理系统中存在着各种矛盾,而这些矛盾的解决往往需要通过对立面的统一来完成。
这个原理源自于物理学中的矛盾现象。
例如,波粒二象性就是一种矛盾现象,它指出光既可以表现为波动性又可以表现为粒子性。
在这种情况下,物理学家通过矛盾统一的原理,将光的波粒二象性解释为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体。
辩证法原理则是指在物理研究中,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和方法来解决矛盾。
辩证法原理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深入分析其内在矛盾。
在物理研究中,研究者常常需要通过对矛盾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例如,在光学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光的传播既符合波动理论,又符合粒子理论,这就需要通过辩证法原理来解释和理解。
总的来说,物理矛盾解决原理旨在通过矛盾的统一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来解决物理学中的各种矛盾和难题,进一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这些原理在物理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统一理论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和最成功的两个理论。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世界的行为规律,而相对论揭示了宏观世界中的时空结构和物质运动。
然而,这两个理论却存在着一些不一致的地方,比如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问题和相对论中的引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不一致性,物理学家们努力寻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统一理论。
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是波粒二象性,即微观粒子既能表现出粒子的特性,又能表现出波动的特性。
这一概念在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测量中带来了困扰。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我们无法同时准确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只能得到它们的概率分布。
在量子力学中,物理量的取值是以概率形式给出的,这与经典物理学中给出的确定性结果截然不同。
这就导致了著名的“薛定谔的猫”问题,即在一个封闭盒子中,既有可能是死猫也有可能是活猫,直到我们打开盒子观察为止。
另一方面,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提出的理论,它揭示了时空的弯曲和物质运动的相对性。
相对论中最引人注目的概念之一是能量质量关系E=mc²,它指出能量与质量之间存在等价性。
这一概念在粒子的高速运动中引起了困扰。
根据相对论,当一个物体接近光速时,它的质量会增加,同时时间会变得相对缩短。
这就导致了“双生子悖论”,即一个离开地球以高速飞行的双生子回到地球时,发现与地球上的双生子年龄差距很大。
为了统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物理学家们提出了多个理论候选,如弦论、量子引力和规范引力理论等。
其中,弦论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统一理论之一。
弦论认为,基本粒子不是点状物质,而是维度很小的弦状物体。
这些弦状物体的振动会产生不同的粒子,从而解释了量子力学中的多粒子现象,并与相对论中的能量质量关系相吻合。
此外,弦论还包含了引力作为一种几何效应的描述,从而试图解决量子引力的问题。
然而,弦论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难题,比如宇宙学常数问题和额外维度的问题。
这些难题导致物理学家们对弦论的研究充满挑战性。
尽管如此,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统一理论的探索仍然在持续进行中,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的统一场理论云南曲靖曲煤焦化黄兆荣一、概述:统一场理论是将宇宙中四种基本力:即引力、电磁力、强力、弱核力统一成一种力,强力最早认识到的质子、中子间的核力属于强相互作用力,是质子、中子结合成原子核的作用力,后来进一步认识到强子是由夸克构成的,强相互作用力是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强相互作用力最强,也是一种短程力。
强力是作用于强子之间的力,是所知四种宇宙间基本作用力最强的,其作用范围在10-15m范围内。
强相互作用克服了电磁力产生的强大排斥力,把质子和中子紧紧粘合为原子核。
强力是强大的引力,是质子和中子之间强大的引力,质子和中子还有小的斥力,如果没有斥力作用,那么质子和中子就成为一体了,要么是质子,要么是中子。
质子和中子之间还是有距离的,有空隙,那么就有物质,这种物质与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物质是同一种物质,与夸克之间的物质也是同一种物质,是电磁物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有电磁物质,当然已经知道的这些粒子都是电磁物质的集合(聚集)。
弱核力是造成放射性原子核或自由中子衰变的短程力,作用于所有物质粒子,而不作用于携带力的粒子。
1967年伦敦帝国学院的阿伯达斯·萨拉姆和哈佛的史蒂芬·温伯格提出了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弱核力(弱力)是电磁力。
是电子与质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引力也有斥力,二者之间也是有空隙(空间),空间中就有物质,当然也是电磁物质。
电磁力是处于电场、磁场或电磁场的带电粒子所受到的作用力。
引力,是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这种吸引作用.物体之间的这种吸引作用普遍存在于宇宙万物之间,称为万有引力。
质量表示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数值上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和它获得的加速度的比值,有时也指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
物质指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由组成的原子按照一定的键合顺序和空间排列而结合在一起的整体。
二、原子结构:现在的原子理论是,原子由原子核、电子和二者之间的空间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二者抵消,就不带电了,原子显中性,电子绕原子核自由运动。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与质子之间有空间。
这些空间中都是有物质。
异性相互吸引,同性相互排斥。
磁铁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人人的看到过的,吸引在一起还是有缝隙的,缝隙里面还是有磁场的,磁场没有抵消,反而由于距离减小,缝隙里面磁场强度增大了。
1、上面的理论听起来是很好的,完美的。
到现在回想一下,有一些不合呼事实的地方。
因为用任何电工仪器仪表、示波器测量任何物体、任何两点都有变化的电参数。
还有振动,噪音,热运动等等。
2、不论是正、负电荷都是物质,物质能抵消吗,那么物质不灭定律就是错误的?如果是转换为能量,是有很大的能量变化现象。
如果原子核带电的正电荷与电子带的负电荷抵消了,那么原子核、电子就不带电了。
要抵消的也只是有相互作用的区域,不是整个原子区域都抵消了。
由于电子是绕原子核自由的、无规则的运动,若在某一位置正、负电荷抵消了,那么电子离开某一位置到一新位置,又抵消了,如果电子绕原子核转360度,电子本身也在自转,都抵消了,最终原子核和电子的电荷都抵消了,那么原子核还带正荷和电子还带负电荷吗?抵消了就沒有电荷了,所以原子核和电子就不再带电荷了,那么下一时刻原子核还带正电荷吗?电子还会带负电荷吗?若抵消了,还有电荷可带,是谁补充的呢?你说对不对的。
正、负电荷抵消时要产生多大的能量,原子里面有没有很大的能量变化呢?没有吧。
当电子由远靠近原子核时,正、负电荷的电场重叠部分越来越多,原子核对电子的排斥力越来越大,引力越来越小,使电子远离原子核,反之,电子远离原子核时,排斥力越来越小,引力越来越大,使电子靠近原子核,原子核与电子不能相吸成一体,电子也不能离原子核远去,电子在离原子核一定的区域内次数最多。
原子核与电子的示意图如下,原子核示意图电子的示意图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外自由运动。
又说异性相吸(磁铁的异性相吸则成为一体),那么电子还会绕原子核自由运动吗?还说,原子核带正电荷数与电子带负电荷数相等,相互抵消,所以原子不带电显中性,故物体就不带电。
可事实上用精密仪表测量都有毫伏级的电压。
把两个示意图拉在一起有图所示, 要抵消是A —B 区域,其它地方就不可能能抵消,又根据力学分析方法A —B 区域是原子核和电子的相加,而不是抵消。
电子越靠近原子核,排斥力越大,反之,电子远离原子核时引力增大。
原子的远处引力效果比斥力效果明显,物体也是一样。
AB 区域的受力是高电位电场的电场力与低电场力之和,也就是C 点的受力等于高电位电场与低电位电场力之和。
把上面的示意图要改成为下面的示意图,Fc = F 高电位 + F 低电位故原子是带电的。
3、宇宙是一个变化的、浑浊的电磁场,地球是一个变化的电磁场,都是由物质、物体组成,这些都是由原子组成,用反推法,那么原子也是一个变化的电磁场。
电磁场是电场加磁场组成,原子是电场加磁场,原子是带电的呢。
原子之间不但有引力,还有斥力,看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知道了,原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能相互转换。
那么由原子组成的物质、物体、星球、星系之间同样有变化的引力、斥力,二者同样能转换。
三、实验:分为电磁力与引力统一的实验,物体万有斥力实验,万有力与电磁力统一的实验,由于实验太多了,网上有实验视频和文字资料,输入名字都能够看到。
视频在优酷、搜狐、腾讯网,昵称是ab3721a。
文字在百度文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ORCID网上都有,昵称同样是ab3721a。
以前央视网有,这个栏目没有了。
实验结论:原子是一个变化的电磁场,粒子(原子)之间、物质之间、物体之间、星球之间、星系之间、黑洞内外之间的力量都是变化的电磁力,电磁力分为引力和斥力,二者之间能相互转换。
万有引力(引力)和万有斥力(斥力)是很小的电磁力。
粒子之间不但有引力,而且还有斥力,只是大小不同,那么物质、物体同样有引力和斥力。
粒子内部、物质内部都是变化的电磁力。
从微观到宏观都是变化的电磁力,宇宙一切力量是变化的电磁力。
1、光线与物体作用有明、暗区域,你可以仔细观察太阳光(灯光)与任何物体作用,都有明、暗区域。
光线是电磁波,大家都知道波相互作用产生波峰和波谷,明、暗区域是波峰、波谷的表现,证明物体是电磁场的集合(聚集体)。
明(波峰)、暗(波谷)是引力和斥力作用的表现。
引力大,电磁物质密度大,亮度大,亮度就亮。
斥力大,电磁物质密度小,亮度小,亮度就暗。
2、如果物体是一个点,遇到光线后,这个点如果是黑色的,那么黑色周围会有白色。
如果这一个点是白色的,那么白色周围就有黑色。
3、摩擦:指物体和物体紧密接触,来回移动,在物体相对运动过程中,接触表面上由于凹凸不平,会阻碍相对运动的现象。
4、热运动:是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原子等在高于绝对零度的环境中,进行的不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物体的温度越高。
热运动有红外线电磁波存在,生产企业使用大量的红外线测温仪,测量运行中的电气设备的温度,运行机械设备轴承的温度。
运行的设备摩擦热运动,温度升高,设备静止时,没有摩擦也是有温度的,只是温度低一些。
摩擦使噪音增大,电磁力(引力、斥力)变化增大,新物质增多(食品、药品及其它一些产品有保质期,就是新物质增多了)。
只要有运动就有摩擦,运动越大,摩擦越剧烈,宏观摩擦是使热运动加剧,使热运动的摩擦加剧。
四、应用:万有力与电磁力的统一理论可以到宇宙一切事件,先说说应用到震检测仪,然后到化工生产,再说机械生产的时效处理、热处理,生活中洗衣做饭都是可以解释等等。
当然还能够应用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
1、地震检测仪:大地有变化的电压、电流,当然就有变化的电阻,还有频率的变化等。
地震检测仪是利用地电场测量,在地下相距几十米到百米远的地方,埋放两块铅板,再用导线分别连接到电流表(毫安表)或电压表(毫伏表)的两端,从表头上看到指针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不需外加任何人工电源的,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多地进行地电测量使用。
国内外多次大震发生前,均在震中及其邻区发现过大量与电磁波有关的异常现象。
80年代,我国开展了震前电磁波的观测与研究,有的已取得一定成果。
有两种不同起因的电磁波异常。
一类是孕育过程中,由震源体产生的电磁辐射,是辐射异常;另一类是由于震源体及其邻区介质物理性质的变化,使该区域电磁波传播特性变化引起的电磁波异常,为传播异常。
前者可能发生在孕育直到发震的整个过程中,使震源区辐射出频谱很宽的电磁波。
带电物质运动产生电磁波,证明地球上面物质是带电的,地球是一个带电的球体。
2、洗衣做饭,不论是手洗,还是洗衣机洗衣服,都是有摩擦,大家都看到过这些摩擦,摩擦使电磁力的引力和斥力变化增大,斥力增大,污染物就离开衣服。
做饭,饭的体积比米粒大,是加热的结果,加热使热运动加剧,米粒的原子摩擦加剧,电磁力的引力和斥力变化增大,当斥力大于引力时,体积增大了。
大到一定范围时,米饭就做好了。
在饭锅中米粒、水和加热的共同作用使米变成了饭了,米粒的体积膨胀了,这是每一个人天天要干的活,你看到了什么。
是不是热运动的加剧了,电磁力、电磁场变化加大了,米粒的体积才会膨胀。
气球充气,是单位体积的物质增多了,体积才会膨胀,弹簧也是一样。
3、人类航天飞行器的应用:看反重力推进装置是电磁装置从科学角度看秘密飞行2865天的美国空天飞机: 电磁推进是亮点军军事头条速递09-07#寻找真知派##科学思维看百态# 出品:太空伊卡洛斯近日,中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引发外界关注,这种航天器与美国的X-37B比较相似,我们对X-37B的科学分析也不难判断,此类航天器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基于电磁场空间的能量传输理论最早应该是特斯拉提出的,能量从发射端到接收端都不需要使用电缆,以电磁波作为载体。
X-37B上测试的射频微波能量传输机制属于电磁波无线输能技术,之前美国测试过激光传输,但是效率和安全性没有微波高。
微波射频输能适合用于大规模、远程输电,在大气中的衰减程度小,功率容量大等都是微波传输的优点。
FalconSAT-8小卫星预计在升空之后数天至数周内释放,不出意外的是应该在月底释放到轨道上,这颗小卫星也大有讲究,FalconSAT-8小卫星本身是一个拥有电磁推进装置的航天器,这是一个新的动力模式,推进方式不是依靠化学燃料,而是电磁机制推进,也号称是反重力推进装置。
电磁推进系统理论上具备让航天器脱离地球大气层的能力,而且不需要携带大量的燃料,因此动力装置可以很轻。
我们目前所有的大型火箭虽然可以让航天器进入轨道,但携带了相当于总重量90%的燃料,如果我们前往太阳系的其他天体,毫无疑问要使用电磁推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