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遗址位于西安以东

合集下载

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

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

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1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

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

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

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2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

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

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

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

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

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3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它是在半坡遗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的。

馆内现在仍保存着已发掘和末发掘过的部分遗址,通过对遗存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和鉴定得知,这是一座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欢迎参考!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篇1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

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

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

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

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

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

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遗址博物馆导游词篇2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

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一)各位游客您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半坡博物馆,它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灞河之间,建成于1958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反映原始社会的遗址博物馆,是黄河流域一处比较完整的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距今约6020xx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这种文化遗址于1920xx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由于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彩绘陶器,因此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

现在博物馆有两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而半坡所处的灞、浐两条河流也是古代“八水绕长安”中八水的两条最重要的河流。

现在请大家看,台阶上的那建筑便是遗址大厅,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半坡遗趾”四个醒目的大字了吧,这四个字是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如果仔细看,四个字有一个字是错误的,那就是“趾”字。

按理说应该是“土”字旁,但郭老却写成“足”旁。

对于这个,有人认为这是由于郭老一时喝多手下之误;但更多的人认为郭老之所以这样写是有他的用意的,它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从远古一步步的走向了现代。

遗址大厅各位游客,请随我一同步入遗址大厅内去拜访一下半坡人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沟、囿、陶、罐的大总体便是半坡遗址了。

它是1953年春在灞桥水力发电厂建设施工时偶然发现的,后来在陈毅元帅的建议下修建了该馆。

而后,又从54年秋到57年夏先后对其进行了5次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

半坡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

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骨制和石器。

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在遗址中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囿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

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

各位游客请看,在遗址大厅的中央,有一座复原后的圆形房屋遗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它的不同之处。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

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

1954一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

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

1957年建成博物馆。

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除建造文物展室外,还在3000平方米的原始村落居住区盖起保护大厅。

半坡遗址中的房屋、地窖、灶坑、男女分葬的集体墓地、各种生产及生活用品等遗迹遗物,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

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半坡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The so-called fate actually depends on oneself.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1现代战争中的铁丝体现了人们对某种外来危险的防卫。

那么在数千年以前的人类社会是否也采用过防御外来侵扰的防卫措施呢?回答是肯定的。

6000年以前的氏族村落中不但有这样的防卫措施,而且规模宏大。

在半坡遗址的村庄周围,环绕着一条全长300米,宽6—8米、深5—6米,河底宽约千米,而且还可以看到有木柱的痕迹。

类似于这种大围沟在其它一些同时期的遗址中也有发现,除有排水、防水的作用外,它还起着避免野兽侵扰,防止各部落之间氏族成员因复仇而发生冲突的作用。

在原始社会,人类与大自然斗争的能力极为有限,人们要生存,就要与大自然作斗争。

大围沟便是这一斗争的产物。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祖先的勤劳和勇敢。

计算结果表明,半坡遗址大围沟总出土量为1.1万平方米,如果用载重量为3吨的卡车可载装3666辆。

如此艰巨的工程却是我们的祖先在6000年前用简陋粗笨的石器工具完成,真是一大奇迹。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2半坡的原始村落我们已经参观完了,现在我们一起再去看看在半坡所发掘出来的文物。

在第一展室里展出的主要是半坡人的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玉器。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半坡人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的场面。

根据人类各个历史时期所使用工具的不同,历史学家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石器时代(新、旧),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在人类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时间最长,如果把人类历史按300万年计算,旧石器就占了299万年。

约在距今1万年前,人类发明了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约五六千年前,发明了冶炼术,进入青铜器时代,半坡人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发展期。

半坡遗址位于浐河的第二阶地上,这里东面是林木茂盛的白鹿塬,西面是波光粼粼的浐河。

在六七千年前,半坡这一带树林、竹林茂密,近处还有大片的草原和沼泽,其中生长着相当繁多的游食动物。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

陕西半坡遗址导游词【篇一】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

居住区由一条大的人工壕沟围绕,区内被1条小沟分为2片,每片中心有1座大房子,周围是小居室。

房屋形制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2种,房子之间有储藏东西的窖穴。

房子周围还发现长方形家畜圈栏、小孩瓮棺葬和幼儿土坑墓。

大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区。

从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碾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盆、小口尖底瓶等生活用具来看,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

他们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念,在彩陶上绘着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等几何图案,还用石、骨、陶、蚌制成耳饰、发饰等装饰品。

1954年-1957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共发掘出房屋45座、圈栏2处、200多个窖穴、陶窑遗址6座、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

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矛头、箭头、鱼叉、鱼钩、纺轮、骨针等。

还有石制研磨器(包括磨臼和磨石,是研磨颜料的工具),还发现了粟类等粮食作物。

生活用具主要为彩陶器,种类有钵、碗、盆、盂、盘、杯、罐、缸、甑、釜、鼎、瓮等。

在1只陶罐里还保存着炭化了的菜籽,系属于白菜、芥菜一类的种子。

在彩陶器上多绘有各种图形,器物表面多饰有绳纹、线纹,还绘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花纹,红底黑纹。

在一些陶钵的口沿上还刻有各种符号,有20-30种之多,这些符号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篇二】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

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

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

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位于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于1953年春被发现

位于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于1953年春被发现

位于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于1953年春被发现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

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

1954一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

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

1957年建成博物馆。

1953年春,西安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发现彩陶,中央考古训练班又在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发现一处类似遗址的遗迹。

在河岸台地的剖面上,有灰土层、红烧土层、红烧土、灶坑和灰坑,以及夹杂在灰石中的骨制斧、锛、刀、笄、针等各种工具、用具。

又在一口双桶灌溉井的井壁的堆积层中挖出一个完整的小型陶罐与一个完整的骨笄。

随即把遗址的这一发现报告中央文物局和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对半坡遗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

1954年秋~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采用大面积揭露与分层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发掘并清理了40多座房屋遗迹,发现石斧、石锛、石锄、石铲、石刀、陶刀、石磨盘、石杵、石凿等735件,发现存有粟粒并储藏东西的窑穴及大量墓葬。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

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

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

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半坡遗址英文导游词

半坡遗址英文导游词

半坡遗址英文导游词篇一:半坡遗址导游词半坡遗址导游词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

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

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

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

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

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

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

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

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小三峡导游词·陕西大雁塔·黄帝陵导游词·司马迁墓导游词半坡小孩实行瓮棺葬。

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 今西安 今西安 今西安 今西安 今西安 今西安 隋长安城
8年—23年 190年—195年 313年—317年 318年—329年 351 年—385年 386 年—417年 535 年—556 年 557 年—581 年 581 年—618年
15年 6年 4年 12年 35年 32年 22年 25年 38年
(2)大明宫与九成宫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大明宫在唐代长安城禁苑中, 位于城东北部的龙首原. •大明宫又称东内,是唐长安城 三大宫之一。 •始建于贞观八年(634),名永 安宫,次年改称大明宫。
•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大 明宫听政,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 政令中枢所在。
唐大明宫栖凤阁遗址
(2)大明宫与九成宫
• 九成宫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初名 “仁寿宫”,是隋文帝的离宫。 • 唐太宗贞观五年(641)修复扩建,更 名为“九成宫”。 • “九成”之意是“九层”,言其高大。 • 唐高宗时曾改名为“万年宫”,意指 颐和万寿,后又恢复原名。
唐九成宫37号宫殿遗址
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4. 大小雁塔城中立
—— · ·
卫星拍摄的八百里秦川
1. 八百里秦川居中间,四塞以为固,八水绕长安
荡 荡 乎 西八 汉川 司分 马流 相, 如相 《背 上而 林异 赋态 》。
—— ·
西安水系分布示意图
2. 走过蓝田人
蓝 田 古 镇
•西安最早的居民,是旧石器时代的蓝田人。 •由于他们最初是在西安附近的蓝田县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蓝田人”。 •他们大约生活在80万至60万年前。
蓝 田 人 头 盖 骨 复 原 模 型
蓝 田 人 头 骨 出 土 处
3. 半坡遗址存
人 面 鱼 纹 陶 盆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处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聚落遗址。 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5600—6700年之间。 •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
西安张学良将军公馆
西安事变纪念馆
二、名胜解读
1. 周公庙里思无穷
•周公庙位于陕西岐山县凤凰山南麓。 •唐武德元年(618)为纪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修建。
岐山周公庙及周公塑像
1. 周公庙里思无穷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 昔者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餐,以接白屋之士。 ——《颜氏家训》
阿房宫前殿遗址
阿房宫夯土遗址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唐· 杜牧《阿房宫赋》
阿房宫复原效果图
•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 于距西安市区4公里的慈恩寺内。 • 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 • 相传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 玄奘法师自天竺国归来后,为了供 奉和储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等物 亲自设计并督造建成。
大慈恩寺
大雁塔
小雁塔
• 小雁塔又名“荐福寺小雁塔”。 位于西安市南友谊西路东段的荐福寺内, 与大雁塔东西相向。 是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 • 荐福寺创建于唐代(684年) 初名献福寺,是为唐高宗百日献福而建立的寺院。
另有更始、大夏、赤眉、大齐(黄 巢)、大顺(李自成)等数十个政权 在西安建立。

长安
唐长安城
618年—907年
265年
3. 西安事变天下闻
杨 虎•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 是为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致使第二 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沣水东岸
文王、武王、成王 康王、厉王等 (共12王)
前11世纪—前711年
约 280 年 15年
1. 先周时期,丰邑、镐京曾为周人都城;
先秦时期,栎阳、咸阳曾为秦人都城。
前221—前 207 年

咸阳
2。
前202年—公元8年 211年
西汉
长安
新 东汉 西晋 前赵 前秦 后秦 西魏 北周 隋
长安 长安 长安 长安 长安 常安 长安 长安 长安
• 西安无愧于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西北望长安,千古好江山。 英雄弯弓月,遗迹犹册简。 百代兴衰事,无字亦通览。 四城并世列,唯我古都远。
大雁塔广场
西安——一部无字的中国通史书
一 、历史的足迹
西安博物院
1. 八百里秦川居中间,四塞以为固,八水绕长安
此南东秦 天有有四 府巴关塞 西也蜀河之 汉。,,国 司 北西, 马 有有被 迁 代汉山 《 马中带 史 。。渭 。 记 苏 秦 列 传 》
•、
半坡聚落墓地
半坡遗址博物馆
朝代
名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历时
西周
镐京
3. 十三王朝建都地
咸阳 始皇、二世 栎阳 长安 高祖、文帝、景帝、 武帝、昭帝等 (共12帝) 王莽 献帝 愍帝 刘曜 世宗、厉王、世祖 太祖、高祖 文帝等3帝 世宗等4帝 高祖、炀帝、恭帝 太宗、高宗、宪宗 玄宗、昭宗等 (共18帝)

第二节 西安
——一部无字的中国通史书
序言——你了解西安吗?
• 西安,这座永恒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记录着 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 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 1100多年。
• 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 交流的中心,是当时人口最早超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 “东有罗马,西有长安”是西安在世界历史地位的写 照。 • 至今,西安与世界名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同被 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从自 来古 梦勋 见劳 有推 几元 人圣
周公庙周公殿
2. 千里演进长安城
丰镐遗址
周王国示意图
2. 千里演进长安城
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
唐长安城遗址平面图
3. 巍巍宫殿今何在
汉长安城遗址
秦阿房宫、上林苑遗址考古示意图
(1)渭河南岸阿房宫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 阿房宫。是秦朝宫殿中最大的一座。 •传说阿房宫被项羽焚火烧毁。 •今西安西郊阿房村尚存夯土遗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