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1】篇〗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

(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

)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教师反思: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

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这些包粽子的工具要作哪些准备呢?教师小结: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要包粽子和包子。

包粽子要用粽叶和糯米,根据个人的口味,人们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猪肉,做成咸粽子;也可以在糯米里面加上红枣,做成甜粽子!〖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米”和“真”字。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1《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

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习。

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

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最后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有同学联系生活经验分享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习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年级语文下《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第一篇:一年级语文下《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一年级语文下《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①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

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1.《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

上课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

通过“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2.“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二篇:2017年新版一年级下《端午粽》教案10端午粽教学目的: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过端午节时举行端午诗会、赛龙舟、包粽子比赛等文化活动。

《端午粽》教学反思范文模板8篇(端午粽教学设计及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范文模板8篇(端午粽教学设计及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范文模板8篇(端午粽教学设计及反思)下面是分享的《端午粽》教学反思8篇(端午粽教学设计及反思),供大家赏析。

《端午粽》教学反思1这一周我们听取了低年级组仇老师的《端午粽》听评课教学,我更是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水平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几乎整堂课没有瑕疵。

针对仇老师的这节课,我做一个简单粗略的评议,敬请仇老师指正。

本节课的优点很多:1、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仇老师让学生读书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能及时提醒学生在读书时端好书本,坐正姿势,读书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词短语的层层深入训练。

如先紧扣课文内容:()的竹叶,()的糯米,()的枣。

拓展填空成: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再增加难度:( )的()这样层层加深,达到扩展训练的目的,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这中间还借用猜谜的形式填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取知识,增强能力。

3、注重在学文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学习粽子的色、香、味时,能告诉孩子们是由外到内的去写,这就有意识地指导了孩子的写法,初步潜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适时的板书也清晰、简洁、重点突出。

仇老师的声情并茂,激情飞扬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乐学教育。

4、注重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所以仇老师就抓住孩子们的喜好心理适时运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比如,出示问题说,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就用动画片告诉孩子们答案。

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

使整堂课都在仇老师的激情教学和孩子们的乐学中完美收官。

真可谓是兴趣充满了课堂,课堂在笑声中结束。

我们也被这好看的动画所吸引,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仇老师的这节评讲课优点很多很多,我不再一一叙述。

鉴于以上的评价是我本人对仇老师这节听评课的粗略看法,有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敬请原谅。

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第10课端午粽公开课优秀教案与反思

一年级语文下第10端午粽公开优秀教案与反思设计说明《语文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

2.预习生字,做字卡。

时安排2时。

教学过程第一时一、情境导入,揭示题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

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2.走入情境,揭示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文,认读生词1.自由朗读文。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的生字。

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多媒体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认识3个偏旁“立”“米”“失”。

2、理解“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在文中的表达并学会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联系生活实际,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粽子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小朋友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有很多的习俗,其中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

今天老师就要来和小朋友学习一篇关于吃粽子的课文——端午粽。

2、师:端和粽都是什么结构?看看端是什么偏旁?给端找朋友(端正)上课的时候我们要做得端端正正,写字也要写得端端正正,看棕是什么偏旁?因为粽子是用米做的,所以是米字旁。

3、师:我们来看这个午字它是个独体字,跟着老师来写一写。

看看它与哪个字很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二、学习课文1、师:请小朋友打开语文书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学习叶和米)2、检查生字词和长句子。

3、指名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1、师:在作者的记忆里外婆包的粽子特别香、特别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品味外婆包的粽子。

2、师:让我们拿起书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小朋友读得真好,读出了藏在文字中的那份浓浓的爱)3、师:外婆包的粽子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请你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并数数有几句话?标一标。

指名读第1句话,其他小朋友仔细听并想一想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色)指名读第2句话,其他小朋友想这句话写了什么?(香)指名读第3句话,其他小朋友想想这句话主要写了什么?(味)4、品读第二自然段(1)师:课文的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的色、香、味。

现在请小朋友捧起书请小朋友轻轻地读读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学生交流: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学生齐读词语)师:好美的词语请你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学生读句子)师:小朋友你们看这就是外婆包粽子所用的材料(看图)这是?(分别请学生说)师:这些东西一看就特别惹人喜爱(学生齐读句子)师:老师也想来读读这句话。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2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2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含义。

3.学习绘本《端午粽》中的故事情节。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教具准备绘本《端午粽》、绘画纸、彩色笔、粘土。

教学内容一、导入(五分钟)1.播放端午节的视频,向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2.展示一些粽子的图片,问学生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是什么。

二、讲授(十分钟)1.向学生介绍绘本《端午粽》的情节。

2.让学生一起阅读绘本,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三、讨论(十五分钟)1.根据绘本的情节,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她为什么要包粽子?她怎么包粽子的?她为什么喜欢包粽子?2.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

四、绘画活动(二十分钟)1.给每个学生发放绘画纸和彩色笔。

2.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端午节粽子的想象进行绘画。

3.鼓励学生用彩色笔勾勒出粽子的形状和细节。

五、总结(五分钟)1.向学生复述绘本《端午粽》中的故事情节。

2.总结学习内容,强调端午节吃粽子的意义。

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学生可能对绘本的故事情节理解不深入。

解决方案:通过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绘画能力参差不齐。

解决方案:通过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尽量展示每个学生的作品。

评价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阅读绘本《端午粽》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掌握了绘本中的故事情节。

通过绘画活动,学生能够进行想象,表达自己对端午节粽子的理解和喜爱。

然后,教师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和学生的口头表达,对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绘画能力进行了评价。

整体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比较顺利,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

下一次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端午粽》教案(二)教案主题:《彩虹》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彩虹》。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10端午粽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端、棕”等13个生字。

2、会写“午、节”等7个字。

3、认识偏旁:立字旁“立”,米字旁“米”(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三)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产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理解重点词语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长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游戏法问答法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六、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玩捉人游戏:老师把生字卡片帖在黑板上,然后老师叫一个学生说一个生字,这个学生叫一个学生去找,找对了,这个学生给他鼓鼓掌,找不对,这个学生告诉他怎么念。

二、指导写字(一)指导书写汉字午1、笔顺(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

“午”共4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1)描红(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

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二)指导书写汉字节1、笔顺(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

“节”共5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1)描红(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语文下第10端午粽公开优秀教
案与反思
设计说明
《语文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

2.预习生字,做字卡。

时安排
2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
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

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文。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的生字。

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多媒体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齐读文,注意生词在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本环节通过初读文,感受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文。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多媒体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文。

学生根据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多种方法阅读文:自由朗读、
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

识字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体会汉字在文中所表述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梳理文内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作业布置,通过朗读感受文内容。

第二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

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文。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
了上节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诵读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品读文第二自然段。

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

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文。

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词语填空读文。

①出示:根据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

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文第四自然段。

出示:依据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多媒体展示图片:
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

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反思
.《端午粽》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

上伊始,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

通过“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2.“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