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与创新:一对矛盾体——高盛“欺诈门”事件的启示
“高盛事件”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高盛事件”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作者:张毅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0年第06期2010年,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散去,高盛“欺诈门”事件的爆发又给美国乃至整个国际经济复苏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因素,引起了全球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聚焦,影响了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监管改革方向和进程。
一、“高盛事件”基本概况及后果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向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指控高盛集团及其副总裁托尔雷在一项次贷相关金融产品上涉嫌欺诈投资者,造成投资者损失超过10亿美元,该消息一经曝露即引起社会震惊。
根据指控,高盛集团接受美国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的委托,于2007年设计并出售了一种名为“算盘2007-AC1”的金融衍生品,这是一种基于次贷证券表现的抵押债务的债券。
高盛在出售该产品时向投资者隐瞒了保尔森公司参与该产品设计,并做空这一产品的“关键性信息”。
随着美国房市泡沫急剧破裂,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被评级机构降级的CDO大幅贬值,保尔森公司为此赚取暴利达10亿美元,高盛也从保尔森公司获得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酬劳。
但购买该产品的投资者相应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
不少专业人士指出, 涉嫌与高盛类似行为的不止高盛一家,高盛欺诈案不过是华尔街的“冰山一角”。
美证券交易委员会也表示,将会继续调查投行及其他机构在房地产市场开始显露疲软迹象时,在有关结构化复杂金融产品方面的运作方式。
随着调查的深入,许多隐藏在华尔街黑幕后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诸多线索都指向——高盛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甚至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元凶。
“高盛事件”爆发伊始,美股和全球股市即应声急剧下挫,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指数下降,美国和全球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更加艰难,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明显放缓。
二、导致“高盛事件”爆发的主要原因(一)美国监管层过于信奉金融自由化美国监管当局对自由市场一直深信不疑,其理念是:“要使金融产业在公开竞争中受益,并且使政府干预降到最小限度”。
“高盛事件”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作者: 莫兰琼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甘肃社会科学
页码: 191-19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高盛事件;道德风险;监管缺失;启示
摘要:"高盛事件"的爆发,不仅在全球金融界掀起巨澜,也为中国内地资本市场敲响了警钟。
"高盛事件"透射出一些金融高管为了短期利益,铤而走险: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出于贪婪的本性和道德的缺陷,借创新之名设计出各种金融衍生品,表面上是转移和分散风险,实际上是以更高的成本为代价提前透支未来无风险收益。
"高盛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金融监管的适度问题,这为中国金融监管带来了三方面的启示:一是把握好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的平衡点;二是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三是重视金融从业人员道德标准和职业操守的建设。
高盛“欺诈门”

HEAD ·LINE由股市造成的错误迟早都会由股市自身来纠正。
———本杰明·格雷厄姆[美国]责任编辑:赵迪E-mail:*****************第17期高盛“欺诈门”荫本刊记者赵迪北京时间4月16日晚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高盛集团及其一位副总裁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陷入衰退时欺诈投资者,在一项与次贷有关金融产品的重要事实问题上向投资者提供虚假陈述或加以隐瞒。
高盛随即否认指控,称美国证交会的说法“完全没有法律和事实依据”。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高盛公司和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在相关金融产品交易中涉嫌欺诈消费者,导致近10亿美元的损失。
高盛主要是被指控销售了一种基于次贷业务的抵押债务债权,但未向投资者披露美大型对冲基金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对该产品做空的“关键性信息”。
事实上,高盛自始至终都没有向投资者披露保尔森公司参与了投资组合的挑选。
保尔森公司的名字也从来没有出现在任何面对投资者的市场营销材料中。
保尔森对冲基金公司07年向高盛支付了约15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但投资者因此蒙受的损失超过10亿美元。
遭起诉还有高盛副总裁法布里斯·图尔,美国证交会指控他对这起欺诈案负主要责任。
高盛的错误就是一方面允许一客户做空该金融产品,另一方面却向其他投资者承诺该产品是由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推出的。
高盛陷入“欺诈门”的丑闻给商品期货市场、股市等金融市场扔下了一颗炸弹,投资者担心美国政府可能将再度严格审查整个金融行业,国际商品市场普遍大跌,国际股市也出现集体回调。
而本周国内股指期货和股市的下跌,无疑也受到了这一因素的影响。
高盛在被美联储诉讼后,路透撰文称,这次高盛的官司,有可能成为次贷市场崩盘后相关法律诉讼的开端。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则表示,高盛事件带给美国金融体系的主要意义尽管不能全盘断定为金融改革的必要性,但至少表明了改变华尔街的迫切性。
如果人们听从那些游说人士以及共和党政治家们的说法可能会认为只要联邦政府承诺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援助,一切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这完全是错误的判断。
_高盛欺诈事件_的反思_剖析高盛CDO交易

元。
+85个基点的变动利率;购买1亿美元的A-2类票据,此类票
(2)高盛公司同意交易,并充当交易中介
据级别同上,但在资本结构中处于较低层级,受偿次序靠
历史上的业务专注于中小规模公
司贷款。大约在2002年左右,IKB
开始进入证券化资产的买卖业
务,涉及消费信贷风险资产等,
市场,因此创建了保尔森信用机会基金(Paulson Credit 后逐步扩大到美国的中等或次级抵押支持证券,并成立了
Opportunity funds),希望从中获利。随后保尔森找到高盛, 专门的抵押业务部,积极参与到RMBS作为资产池的CDO市
对发行方而言,发行CDO有两
10
证券市场导报 2010年8月号
海外观察
个好处:一是通过抵押资产和CDO资产不同的利率水平可 以获得利差套利的好处,从而获得超额回报;二是发行方 可以通过发行CDO进行资产负债表管理,从而可以达到减 少监管资本需求、对资产风险进行套期保值、提高资产负 债表灵活性等目的。
证券市场导报 2010年8月号
9
海外观察
供新的视角。
该交易是一种合成式CDO,因此要了解Abacus 2007
事件背景
AC-1交易,首先应该对CDO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CDO交易简介
根据2010年4月16日SEC的指控,在2007年的次贷危机 中,高盛打包并销售了一种与住房抵押支持证券(Residential
计方法的恰当性、模型中所采用的各个评级机构自己建立 的违约和回收数据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等,都会影响到不 同层级CDO的评级结果,进而影响到投资者的利益。次贷 危机中对CDO级别的调整也成为评级机构被广泛诟病的重 要原因之一[6],事实上不同评级机构对CDO的评级存在很 大的差异(参见表2),这也要求投资者在参考评级机构的观 点时保持应有的谨慎,尤其需要对评级模型有一个仔细的 检视,对模型所依赖的违约回收率假设、资产组合中的违 约相关性假设等有全面的了解。
高盛“欺诈门”

【高盛“欺诈门”】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帕特里克-詹金斯弗朗西斯科格雷拉2007年初的时候,法布里?托雷(FabriceTourre)自我感觉相当良好。
这位28岁的法国人不仅在纽约为高盛(GoldmanSachs)工作,而且还是繁荣的债务抵押证券(CDO)领域的一位春风得意的行家里手。
CDO是一种把多笔抵押贷款债务分割为可投资证券的复杂业务。
身为高盛副总裁,托雷早就在担心基础市场形势每况愈下:债务,或称“杠杆”,已经要把人压垮了,背负大笔次级抵押贷款的穷人开始拖欠贷款。
尽管如此,不断成功地把CDO推销给不明就里的投资者,还是让托雷感到陶醉。
2007年1月23日,托雷给一位朋友发电子邮件,激动地讲述了他新搞定的Abacus2007-AC1交易。
“越来越多的杠杆进入这个系统,”他写道。
“整座大厦现在随时都会倒塌……可能幸存下来的只有神奇的法布里……站在他创造的所有这些复杂、高杠杆、奇异的交易中间——他创造出这些巨型怪物,却不一定理解它们会带来什么影响!!!”SEC状告高盛及托雷“证券欺诈”到上周五,“神奇的法布里”看上去没那么神勇了。
在22页的起诉书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状告托雷及高盛证券欺诈,指控他们误导投资者,遗漏关键信息,并对产品作出错误陈述。
在这起诉讼中,高盛被指控怂恿不知情的投资者购买一款由客户保尔森对冲基金(Paulson&Co)构思或参与构思的产品,而保尔森基金打的算盘却是通过信用违约互换(CDS)保险合约,做空这款产品的基础抵押贷款投资。
结果呢?根据证交会的起诉书,“Abacus2007-AC1的投资者损失了10亿美元以上。
保尔森则从对应的CDS头寸获利约10亿美元。
”而居间的高盛获得可观手续费,估计赚得1500万-2000万美元的设计和营销费用。
与高盛去年134亿美元的净利润比起来,证交会这项指控的直接财务影响微不足道。
高盛可能被处以一笔罚款,并须返还它在这宗交易上的收益。
从“高盛事件”反思国内银行理财产品

某个 股票看涨 的时候买 入, 才可以在股 票 重要 特征 之一 , 国际市场上这一特征也 在
以博 取短 期内的 衍生 品在 理 财产 品中的设 计 运用 中 上涨 过程 中获 益, 这也是 国内大部分股 票 得到投机者广泛地 运用 ,
但 但 衍 确实蕴含着 巨大的风险 和阴谋吗? 商业银 投资 者 的投 资方 式 。 如 果对 某个 股 票 超额收 益 。 对于大 多数机构 来说 ,看 空 呢 ?缺 乏 衍 生 品工 具 的 情 况 下 , 几 品还有另外一个 非常重要、 可忽视 的作 就 不
及 的经营范 围泾渭分 明。 管机构对 于商 猛兽 , 监 将结 构性 产品简单等 同于金 融衍生 学 术上 来讲 , 构 性 票 据 , 语 为 业银 行所能涉及 的业务有明确 界定 , 结 英 商业 品甚至 是蒙骗投资者 毒药, 将商业银行类
企业 ・ 品牌 ・ 产品
在 后, 虽然股 票 下跌 , 其总 的组合 仍然可以 之外 , 某些交 易中亦能以 自身资本 参与 通 过 产品 盈亏 和与 客户博 弈而 获得 任 何 获 基于 同一 机构 收 益, 每股获益一元 。 这就是 最简单 的以衍生 品 市场博 弈 , 取额 外利润 。 这是商业银行 的经营模式 及国内监 对不 同投 资 者 的关 系和立 场 以及 自身利 管 规定 所 限定 的。因此 , 于国内理财产 调整收益结 构的方式之一。 对
难以承受的风 险程 度, 并在与投资 者进行
利, 笔者对这样 的推断持 保留态度。
反观 国内金融行业 , 目前仍 然实施严 品发行人披 露必要信息 。 高风险 的博 弈 中利 用机 构的 优势 牟取 暴 格 的分业 经营模式 , 个金融机构所 能涉 各 综 上所述 , 目地将衍生 品视作 洪水 盲
高盛案件启示我国应对证券欺诈犯罪策略

高盛案件启示我国应对证券欺诈犯罪策略2010年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华尔街著名投行高盛公司在设计和销售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担保债务凭证(CDO)产品时涉嫌欺诈。
据披露,高盛曾为满足对冲基金公司Paulson & Co希望做空次贷抵押证券的交易要求,设计了与次级债表现挂钩的组合CDO产品Abacus2007-AC1”,并通过不实陈述、隐瞒风险等欺骗其他投资者,导致投资者因此损失超过10亿美元。
近年来全球证券欺诈大案频发,诸如高盛证券欺诈案本身的是非曲直并不是我国证券中介机构以及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需要过多关注的问题,证券欺诈案背后所折射出的行业自律与行业监管才是我们所需要反思的。
深刻分析证券欺诈的实质、持续隐藏的原因、案件多发的经验教训,有利于防患于未然。
一、证券欺诈的概念证券欺诈,是指在证券的发行、交易及其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破坏证券市场秩序、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陈述、欺诈客户等等。
证券欺诈并不是专指某一种欺诈行为如欺诈客户行为,而是对所有违规违法的证券行为的统称,包括一般证券违规违法行为以及证券犯罪行为。
证券欺诈,实质上是破坏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秩序和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而在表面上,则是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的行为,就是说,证券欺诈是实质上的危害性和表面上的违法性的统一。
任何行为,如果仅仅违反了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但没有破坏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秩序,没有侵犯投资者合法权益,或者仅仅破坏了证券市场正常运行秩序,侵犯了投资者合法权益,但没有违反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均不是证券欺诈行为。
如与证券相关的抢劫、杀人、绑架、盗窃等,虽然侵犯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但没有违反证券法律法规,所以不构成证券欺诈,而只是一般的刑事犯罪。
二、证券欺诈的分类按照证券欺诈的行为方式,可以将证券欺诈大致分为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陈述、欺诈客户等几大类1.内幕交易。
秘一篇文章看透高盛的来龙去脉

秘一篇文章看透高盛的来龙去脉导读:在高盛公司长达142年的历史中,它塑造了比所有竞争对手更优秀的形象--更明智、更具凝聚力、更高尚的品德和更强的获利能力。
在高盛公司长达142年的历史中,它塑造了比所有竞争对手更优秀的形象--更明智、更具凝聚力、更高尚的品德和更强的获利能力。
高盛--在金融界以最积极又复杂的公共关系为支撑--一贯以“高盛模式”自居,这种商业模式的关键在于雇用最聪明的人才,灌输以高盛的企业文化--合伙人要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而压制自己的欲望,崇尚“14原则”,其中第一条原则就是“客户利益至上”。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高盛--一个神秘的赚钱机器,周旋于利益冲突和合法交易之间数十年;一家从20世纪初期起就对政府产生过当影响的公司;一家由“半机械人”组成的企业,这些“半机械人”由内部“声誉风险部门”管理,该部门均由前任中央情报局间谍和私家侦探组成;一个充满着残酷的权力斗争的工作场所;一位聪明地赌赢了2007年抵押贷款市场的华尔街巨人--他的客户们对这场赌博毫不知情--也许使得大萧条中的金融崩溃变得更糟。
高盛是全球领先的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投资管理公司,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包括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以及高净值人士,向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
公司属于银行控股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美联储是主要监管机构。
根据银行控股公司法案建立的功能性监管原则,美联储是主要监管机构,但公司下属的非银行子公司的具体业务受美国其他各机构监管。
证券经纪和投资顾问业务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期货和掉期业务受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监管,子公司高盛银行美国属于存款性金融机构,受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和美国纽约州金融监管局监管。
公司的主营业务目前高盛的业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投资银行、机构客户服务、投资和借贷服务以及投资管理2013年12月,美国监管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联储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投票批准了沃克尔规则,公司须要在2015年7月之前满足合规要求,部分合规要求可能会被延期至2017年7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续 出台 ,严格 的分 业监 管最终被 一 系 雨 ,也导致了类似 “ 欺诈 门”事件 的大
风 险可控 的前提 下逐 步放松 有关 项 目
但近 2 0年尤其是近 1 0年来,随着 列 允许 综 合 经营 的金 融立 法 所取 代 , 量发生 。因此 , 金融监管当局应该要在 世界经济体系尤其是金融体系的全球化 如美 国的 现代 金融服务法 案 。 变革 ,金融 自由化 、综合化和全球化趋 势 日益明显 ,各 国金融监管法 制遭遇 了 表 现 为 各 国 在 资 本 项 目下 的 可 自 由兑 三 是资 本流动 的监 管放 松 。主 要 的 金 融 监 管 。
危 机 、 2 01年 高 科 技 股 泡 沫 的 破 灭 、 0 系。
20 年开 始爆 发的次贷 危机 以及 当前 的 07 希腊 债务 危机 ,我们都 隐约 能看 到一些
不是十分光彩的角色 。
放 松 监 管 是 全 球 金 融 监 管
国际投行 和对冲基 金的身影,都扮演着 制 的 发 展 趋 势
列总 的原则和具体要求 ,其 中,对于市 年 改革 了在 其 资本市 场实行 多年 的 固 缓 了经济 周期 的正常 调整 ,用 一个泡
● 分析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
f er nt natonal i Fi nanci nc
金 融创 新 与金 融监 管 二 者 之 间是 一对 天 生 的孪生 兄 弟 , 有 金 融监 管 制 约 的金 融创 新 势 必会 带来 灾 难和 不 幸 。金 融创 也 须 臾 离 不 开金 融监 管 ,否 则 一 些虚 假 的金 融创新 不 仅 不会 高 金 融 效 率 ,反 而 会 导 致 金 融风 险 的急 剧 增 加
地位也 日益提 升 ,已经成为各 国经济 的 士 丹 利 等八 家 金融 机构 进 行 调 查 , 重要组成和支撑部分。然而,伴 随着 金 看到事情 并非想象 中那 么简单 。为 0 0 金融危机和波 融业的快 速发展 ,全球 金融 危机 或金融 2 世纪9 年代 以来 , 波动的发生频率 明显加快 。在任何一 次 发生频率 会明显加快 ,为何高盛在叠 金融危机 或金融波动中, 19 年爆 发 各国好像 能为所欲为 且挣取 丰厚 利; 如 94 的墨西哥 金融 危机 、19 年爆发 的东 南 这 其 中重 要 原 因就 是 放 松 金 融监 管 97 亚金融危机、19 年爆 发的俄罗斯金融 未能有效处理创新和监管之间的辩诅 98
一
现 了资本 项 目下的可 自由兑 换 ,如 马
自布雷 顿森林 体 系崩 溃 以来 ,全 是进入新世纪 以来 ,以美国 、日本为首
是市场准人 的监管放松 。主要表 来西亚 、泰国等 , 最终 因为东南亚金融 球各 国都 加快 了货 币投放 速度 ,尤 其 四是定 价机 制 的监 管放 松 。主 要 等西方 国家都 采取了宽松的货 币政 策。
FO C US 焦点话题 f
格管制为特征的金融制度 ,如美国实施 的 开 展 , 各 国 金 融 机 构 早 已不 能 满 足 高资 本使 用效率 ,但 同时也为金 融危 的 Q条例 和严格的市场准人制度 ,其 出 于 既往 的分业 管制法 律 ,纷纷 通过 各 机 的爆发 埋下 了伏笔 ,促 使一 些投资 发点是 限制恶性竞争 ,保障金融体 系安 种方式 向其 他金融业务渗透 ,如美 国、 银 行 、 冲 基 金 肆 无 忌惮 地 投 机 , 而 对 从 全。这种制度顺利运转 了近半个世纪 , 估的作用 。 日本等 国的金融机构 。到 2 0世纪 9 年 导致 了高 盛等一 些 国际投 行能在 各 国 0 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发挥 了不可低 代 以后 ,伴 随各 国金融改 革政 策的 陆 证券市场为所欲为 , 翻手为云 , 覆手为
此次高盛 “ 欺诈 门”事件 发生 ,虽
2 世纪3 年代 , 0 0 席卷全球各国
然乍 看 好 像 是 个 体 事 件 ,但 其 本 身 也 加 济大萧条是 由金融危机 引发的 。作
剧 了次贷 危机 的恶化程度 ,是房地产泡 种反危机措施 ,许多 国家都建立了
2 0 7 国际融资 01
现为逐步允许各国金融机构照一定 的 危机 的爆 发而加强 了资本 管制 。 条件 和程 序进入其他 国家的金融市场 ,
如WT O于 19 年 1 月 1 9 7 2 2日达成 的 金 表 现为逐 步取 消佣金 、 利率等 价格 限 如前 美联 储主席 格林 斯潘在 任上 采取
融服务贸易协议 (S F TA)确立了一系 制 。 在证券交易佣金方 面 , 国于 1 7 宽松的货 币政策 ,长期实行低利率 ,延 美 95
自上世纪 “ 大萧条 ”以来最大的冲击与 换 。2 世纪 7 0 0年代 以后 ,西方 发达国
全球 货 币 流 动 性 过 剩 为 国 际
挑 战。因此 ,监管放松几乎成为各 国谋 家纷 纷放松 了对 资本 项 目的管 制 ,实 投 行和 对 冲基 金 的兴 风 作 浪 提供 求金融创新和经济 发展的当然选择 。从 现 了国 际资本 的 自由流动 ,甚 至到 了 了货 币基 础 目前各 国的情况来看 ,监管放松 主要表 2 世纪 9 0 0年代 ,一些发展 中国家都实 现在 以下四个方面 :
er i on a,d nnov i v si | i aton:t he cont adi i r cton
监 管 与创新 :一 对矛盾体
高盛 “ 欺诈 门 ”事件 的启 示
一 俞 亚
自上 世 纪 9 年 代 以来 , 0 金融 业 的 发 沫膨 胀和破 灭的始 作俑者 ,并且此移 展 速 度 明 显 加 快 ,金融 业 在 各 国 经济 的 国证券交易管理 委员会 (EC)对厚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