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在武汉军校的教育与实践

合集下载

恽代英教育思想

恽代英教育思想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出色的活动家和理论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位教育理论的探索者和教育改革的实践者。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恽代英(土895一1931),字子毅,祖籍江苏武进,生于湖北武昌。

1918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哲学门,留校任中华大学附中主任。

“五四”运动爆发后,组织武汉地区的学生和群众进行罢课、罢市,被公认为领导人。

1919年后,与林育南等创办利群书社,组织社员研讨社会问题,经销进步书刊,进行工读主义试验,成为武汉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新文化的阵地。

1920年秋,应聘宣城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兼授英文、修身、教育学等课程,并自办政治讲授班,讲授《资本论》、唯物史观等课程。

不久遭通缉,被迫离去。

1921年秋,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

10月应邀到四川泸州任川南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后又任校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颇多改革。

1923年春受吴玉章之聘,到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

后到上海任团中央宣传部长,主编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先后撰写百多篇文章,影响教育了一代青年。

同时兼任上海大学教授。

1926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后到黄埔军校任政治主任教官,并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教。

翌年春奉调武汉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作。

“四一二”政变后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南昌起义时为中央前敌委员会委员,后又参加广州起义。

1930年在上海被捕,因叛徒出卖暴露身份,不屈于威逼利诱,于1931年4月29日慷慨就义。

(二)论教育与社会改造从新文化运动起,中国社会的出路问题,已引起普遍关注,如何改造中国,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救国论随之出现,“教育救国论”是其中重要一派。

持此说者认为,中国之所以沦落至今,全因教育不普及,不识字、无文化、没有生活技能者太多,要救国,唯赖推行教育。

这种论说模糊了人们对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

恽代英早年也曾受此影响,但当他逐渐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战士,就意识到共产党人的使命,重新认识了教育与社会改造的关系。

恽代英

恽代英

到上学年龄,恽代英初在书房(私塾)和堂兄弟们一起学习,后来,被送到龙正初等小学堂学习。

以后又在武昌北路高等小学堂(今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就读。

他文才出众,作文常被学堂先生整句、整段连圈朱批,有“奇男儿”之称。

他从小就喜爱读书,每看到一本好书,便废寝忘食地阅读,被人称为“书痴”。

他特别喜爱《三国演义》。

有一段时间,每当夜幕降临,他的兄弟和堂兄们就聚集一起,听他讲《三国演义》的故事。

他们往往被故事吸引而忘了时间,直到各房家长催,才依依不舍分手就寝。

恽代英的故事

恽代英的故事

恽代英的故事恽代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

她从小就懂得勤劳和节俭,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所以她在读书的时候都是非常用功的。

她的父母对她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他们自己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但他们希望通过努力让恽代英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恽代英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要进入大城市,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知道,只有通过知识和努力,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她在学校里努力学习,考上了一所知名的大学。

在大学里,她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绩优异,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大学毕业后,恽代英来到了大城市,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起初,她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

她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大城市的生活中,恽代英遇到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的成功经历和人生态度都深深地影响着她。

她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

她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最终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除了工作,恽代英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她志愿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她参加了一些公益活动,帮助一些有需要的人。

她深知,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自己的事业上,更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和对他人的帮助上。

如今的恽代英已经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女性,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她深知,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付出汗水和努力的。

她的故事激励着身边的人,她的坚持和勇气成为了他人努力的动力。

恽代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勇气,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不要放弃,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因为,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论恽代英培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的历史功绩

论恽代英培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的历史功绩

作者: 顾敏琪
作者机构: 中共常州市委党校,江苏常州213016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74-76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1期
主题词: 恽代英;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
摘要:恽代英是中共历史上最早认识到武装斗争重要性并亲身参与创办人民军队的军事领袖之一.他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职期间为培养中共历史上首批女兵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贡献。

他大力支持军校招收女生。

在加强女生队政治教育、军事训练、纪律教育、实践锻炼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女生队学员参加实际革命斗争乃至新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恽代英

恽代英

不久,恽代英把妻子的遗照放大了一张,并在遗 像上,挥笔题下了一首七言诗,抒发他的思念之情:

郎君爱唱女权论,幸福都拼付爱神。
常饮寸心如古井,不妨人笑未亡人。
横风吹断平生愿,死去已看物序更。 我自修身俟夭寿,且将同穴慰卿卿。

同年4月初,沈葆秀被埋葬在珞珈山后谷岭,每到 星期天,恽代英便会带着日记本,倚在妻子的茔头, 一边读着日记,一边手抚萋草,暗自垂泪,他多次 在心里默默表达要为妻子守心、守身,“他日同 穴”。在妻子的坟前,他还毅然决然地改号为“永 鳏痴郎”,后来还刻了一块玉石图章,上镌篆文 “葆秀忠仆”四字,以表达对亡妻的忠诚。恽代英 想念妻子想得几乎发了疯,恽家长辈们也开始担心 起来,因为他的大哥已经疯了,他的三弟的神经也 不大正常。 就这样恽代英为亡妻守义整整10年,期间,许 多亲戚、朋友纷纷劝他,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来开导他,让他再娶,对此,他断然回绝道:“女 子丧夫,须守寡终身,男子丧妻,就可以转眼即忘 之,而另结新欢,这是何等的不平等,何等的罪 过!”
恽代英
09级护本五班 罗小红
恽代英 ,原籍江苏武进,1895年 生于湖北武昌。1915年,进入中 华大学学习。这一年,陈独秀创办了 著名的《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 《新青年》),恽代英受它影响积极 投身革命活动,后来成为武汉地区五 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 恽代英与林育南等人创办利群书社, 成为武汉地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 重要阵地。1920年春,恽代英到 北京,与李大钊、邓中夏等建立了联 系,开始研究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这年秋,他翻译并发表了恩格斯的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部 分章节。不久,他受《新青年》杂志 委托翻译并出版了考茨基的中期著作 《阶级争斗》,对毛泽东、周恩来、 董必武等一批重要领导人都曾发生过 深刻影响。

恽代英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恽代英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品位·经典人文·社会恽代英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李 冰(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摘 要】 恽代英的思想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个方面,他在教育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五四之前教育思想表现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观,五四之后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公民教育思想,其公民教育体系包含公民教育的内涵、实践规划两个部分。

【关键词】 恽代英;……教育思想;……现实意义恽代英作为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非常丰富,从中能够看到他的革命活动与教育活动紧密相连,以“能欢迎新的,还应该欢迎更新的”[1]前瞻性眼光在教育这条路上摸索前进,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公民教育思想,提出了“养成健全的公民”的教育核心。

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加快,取得优异的成果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社会问题的考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

一、恽代英教育思想和实践发展历程(一)萌芽阶段:教育思想的雏形1913~1918年中华大学求学的五年是他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方面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另一方面西方各类思潮涌入中国,充斥很多知识分子的头脑。

恽代英选择了教育作为解放中国的有力武器。

恽代英曾在日记中写到:“余尝思,果有机会可服务母校,当以养成学业一贯之人才为宗旨,将使此校为中国有名之大学,亦即因势成事之意也”[2]。

这是他听到美国传教士艾迪博士的学术演讲,反思当时国内背景提出教育救国的重要性。

在这里“学业”恽代英指的是“学问”和“职业”通过“一贯”互补互动,培养新时代的职业人才同时重视知识与工作,达到“因势成事”的救国富强理想,这标志着恽代英教育思想关于公民教育的思想萌芽。

(二)实践阶段:教育思想的提炼恽代英的教育思想理论是在不断从理论到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提炼的,中华大学是他教育思想的起源地。

“苦行”“布道”与革命动员——恽代英革命形象考察

“苦行”“布道”与革命动员——恽代英革命形象考察

20206苦<于,’“呻4,’上革t办炎—恽代英革命形象考察徐霞翔1921年下半年,恽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踏上了革命 新征程。

大革命前后,恽代英主 要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上海大学、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以 及黄埔军校等处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参与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在此期间,恽代英逐步呈现出一 种崭新鲜活的革命形象,这种革 命形象饱含了牺牲、忍耐、无私、正义、真理等诸多道德意蕴。

在 救亡的时代背景下,恽代英的革 命形象生发出无上的道德感召 力,吸引了众多青年学生投身革 命运动,参与宏大的社会政治重 建。

学界较多关注恽代英革命活动、事迹和精神等层面研究,对于恽代英革命形象研究,关注 较少。

本文从社会史视角,力图 构建大革命前后恽代英的革命形象,特别注重考察恽代英革命 “苦行”与“布道”形象的生成及 呈现图景,并探讨其对于中国近 代革命动员的影响。

一、“苦行”形象勒庞提出:“在环境的影响下,旧的人格可能会让位于一种全新的人格。

”值得注意的是,恽代英的革命人格与其“旧人格”存有相当的关联。

“苦行”是恽代英一以贯之的人格特质,恽子强回忆中说:“我们虽然出生在官僚家庭,代英却一生朴素……他在做大学生时发起朴素竞赛。

一些人比衣着时髦,长短匀称,他穿着长度几乎靠近膝头的长衫……他的老布鞋直到磨穿了底才换新的。

”在武昌中华大学读书时,恽代英即提出:“对于衣服,吾不喜华丽,每着丽服心如有所不安。

一由于不惯,一由于非心所愿也。

吾尝愤世人骄侈之习,欲以己身力矫之,故衣履破而不易,敝而不舍。

”学生时代的恽代英鄙视那些依靠家庭收入衣着锦绣的公子哥儿,一度曾因看不惯施洋的外表和服装,同他有距离,后来施洋为革命献身,恽代英才表示真正认识了他。

1920年11月,挥代英接受宣城安徽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章伯钧关于教务主任的聘请,赴宣城四师任教。

恽代英在宣城四师呈现的“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给学生们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

恽代英在宣城四师为其召开的欢迎会上,即给学生带来一种奇特的亲近感。

恽代英对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贡献[权威资料]

恽代英对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贡献[权威资料]

恽代英对黄埔军校政治教育的贡献创办于1924年的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黄埔军校最显著的办学特色是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这也是黄埔军校区别于以往旧军校的重要标志。

黄埔军校开政治教育之先河,其教学内容反映了时代潮流、充满了革命气息。

恽代英作为黄埔军校杰出的政治教官,为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恽代英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青年运动领袖。

据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的《恽代英全集》“恽代英生平大事年表”记载,1926年5月,31岁的恽代英受党的指令,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主任教官,同时任军校中共党团书记。

12月下旬,离广州经上海到武汉。

1927年1月3日,抵达武汉,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总教官。

3月,在国民党中央二届常委会二次会议上经吴玉章提议获任武汉中央军校委员,后被推定担任常务委员,实际主持武汉中央军校工作。

7月23日,恽代英离武汉抵达九江,是八一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成员之一。

由此可见,恽代英在黄埔军校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对黄埔军校和黄埔同学的情感却是真挚而亲切的。

他在《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学录序》(1926年8月19日)中讲到,我从前在上海,曾经有几回机会可以到“黄埔”来,我自己亦很希望有时候可以为“黄埔”同学尽一分力量,但终以上海党务关系不能来。

第3期同学将要毕业时,我刚参与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来广州,得与为数次之演讲,然亦为时匆匆,未能有亲切之接触。

这一期同学入校以后,我始于校中服职,虽以工作范围之广大,客观环境之困难,与我个人能力之绵薄,觉职务上歉疚之处甚多,然得于数月以来,置身于此革命的学校,与我三千同学蓬勃的革命精神中间,身心所受鼓舞之益殊非浅鲜。

在恽代英的眼中,黄埔军校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

他说,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黄埔”,青年几乎没有人不希冀能预做一个“黄埔”的学生。

“黄埔”是新中国的建造者,“黄埔”的学生人人预备牺牲他们的精力生命,为被压迫的中国四万万人杀开一条血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加为 2 6门。主要有 《 社会 主义>帝 国主义》 政治 学》 社会进 《 《 《
化史>军队政治工作)世界政治经济状况> 恽 代英 很注意聘 < ( 等。
请 当时 的革命领袖和在理论上有所 建树 的进 步人 士来校作 报告
1 . 恽代 英十分重视 军事训 练。 武 汉军校规定 :入 伍生教 育方针 。不专再在 研究学术 。 “ 实 在 练习军 队生 活 , 知士 兵之 动作 。 可谓为养 成 军事 坚 固基 使 亦 本动作 , 即服 从命 令 , 肃纪律 , 严 忍苦 耐劳 , 及简单 军事学识 , 尤
或上课 。 妇女解放运动> 《 由沈雁 冰讲授 ,社会 发展史》 《 由吴文棋
讲授 ,社会主义史> 《 由许德珩讲授 。另外 , 陈独秀 、 周恩来 、 陈潭
秋等 。 来校作 过报告 ; 都 郭沫若 和邓初 民 , 也来校讲过课 。 恽代 英还 亲 自给学生 上课 。 他所讲 的内容有 : 农运 动 、 工 学 生运 动 、 无产 阶级 的历史 地位 、 产党 的作 用 、 共 反帝 反 封建 、 北 伐战争形 势 、 马列主义 基本知识 。有时还 专 门针 对学 生提 出的
预备将 在此 地所招 收 的政治科 , 改为 步兵科 , 加 紧步兵 的训 或 练 。 门培养政治 工作的人材 , 专 是不 敷分配 了。” 还设想 :下 他 “

问题 。 以解答 。另外 , 予 恽代英 每周要集 合全体 学生 讲一次 话 ,
讲 话 的要点 是 : 要学 生做 一个 真正 的革命 党 , 学 习先烈 不怕 要 牺 牲为 革命 奋斗 的精 神 , 以俄为 师 , 要 彻底解 决 中 国的政 治 和
1重视武 汉军校课 堂上的政 治教 育。 . 在恽代英的实际 主持下 ,武汉军校 开设的政治学 科 由 8门
科 工作 计划大 纲= 规定 了调 查工作 的意义 、 } , 任务 和方 法 。这 种
调查 研究 的形式对 加强师生 的政治教 育有很大 的帮助。
二 、 视 武 汉 军 校 的 军 事 训 练 和 纪 律 教 育 重
实 际上成 了我党领导 的革命武装 力量 , 这与恽 代英 在武 汉军校
的教育与实 践分是不 开的。恽代英 在武汉 军校 重视政 治教 育 、 军 事训 练 、 纪律 教育 , 视培 养女党 员干 部 、 心女 生 队 , 重 关 并能 让 学生在革命 实践 中得 到锻炼 。


重 视 武 汉 军 校 的 政 治 教 育
须注 意。 事事务求 确实 , 反复训导 , 不必求进 度过速 。 每天 练 ” 习( 射击 ) 半天 。” 为 了适 应革 命 战争 的需要 ,9 7年 5月 2 ⑦ 12 O 日恽代 英提 出了加 紧培养军 事人 才 的计 划 。 指 出: 因为本 校 他 “ 是 一个 军 事教育 机关 , 各方 面都 来请求 下级 干部 的人 员 。 我们
恽代英在武汉军校的教育与实践
李 传 兵
( 贵州大学
[ 摘
贵州贵阳
50 2 ) 5 0 5
要 ] 武汉 军校 在 形 式 上 是 国 共 合作 学校 , 在 武 汉 军 校 负 实 际责 任 的 是 中 国共 产 党 著 名 政 治 活动 家恽 代 英 , 汉 军 校 实 际 但 武
上 是 中 国共 产 党领 导 的一 支革 命 力 量 。 与 恽 代 英 在 武 汉 军 校 的 教 育 与 实践 分是 不 开 的。 代 英 在 武 汉 军 校 重视 政 治教 育 、 这 恽 军事 训 练 、
会 , 当时政治 形势 中的重 大问题 开展讨 论 , 对 让学 生 在讨论 中
进 行 自我教 育 , 相互 提高 , 以达到统一 思想之 目的。 了更 好地 为
开 展讨论 , 加强教 育 , 统一 思想 , 汉军校 还创办 了《 命生 活> 武 革 月刊 。 要刊登 武汉 军校师 生的 政治论 文 。 主 它对 指导 师生参 加 当时的政 治讨 论和斗争起着 重要作用 。 汉 武 军 校每周一举行 一次总理 纪念周活 动 。 由国 民党 中央派一名 重 要 委员来作政 治报告 , 对师生进行 政治形 势教育 。武 汉军校 注 重 调查研究工作 , 以提 高师生 的政 治兴趣 , 制订 了《 治部组 织 政
由 国民党左 派邓寅达 代理校长 。在武汉军 校 的三个 常委 中 。 谭 延 闽是 挂名 的 。 不管 事的 , 寅达 忙于 总政治 部 和 中央农 民部 邓 的工作 , 因此 , 武汉军 校的工作 实际上 由恽 代英 主持 , 汉军校 武
恽代英很 重视组织 学生讨论 。 武汉军校 经常组织政 治讨论
纪律教 育。 重视培养女党员干部 、 关心女生队, 并能让 学生在革命 实践 中得到锻炼。 [ 关键词 ] 武汉军校 恽代英 教育与实践 想 实际 。 恽代英 同志有 时还 和学生一起 。 听教官 和指导员讲 课 。 以考察讲授 的效果 。 提出改进 的意见 。
在北伐 战争 的大 好形势 下 .中央 军事政 治学 校于 1 2 9 6年 在 武汉设立 分校 。校 长原为蒋介 石 , 蒋介石 慑 于武汉 群众运 但 动 的威力 , 不愿迁 都武汉 , 蒋介石 实际上是 一个 挂名校 长 后来
经 济问题 , 与帝 国主义作 斗争 , 要 要从半 殖 民地 解放 出来 , 中 作
国的主人 。
期录取新 生时 , 将预备变换成 分 。 假定招 一千人 , 则要是 学生
2重视 武汉军校课 堂外的政 治教育 。 . 恽代英 除利用武 汉军校 的课 堂对学 生进行 政治 教育外 , 也 非常 重视课 堂外 的政治 教育 。 恽 代英组 织指导 员对 学生进行 课外政 治理论辅 导 。 要求 他 指导 员根 据教 学大 纲 , 阅当时 中 国共 产党 办 的< 参 向导 》 中 国 《 青年 > 等刊 物上 的文 章 , 写辅导材 料 。 编 编好后 , 他亲 自审核 、 修 改 , 时还按 照他指定 的专题进 行辅导 。 有 同时 , 恽代英 还要求 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