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序》存疑举要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许慎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两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以及译文

两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以及译文闻是书画 2017-04-16 08:34:43生卒年不详。
是我国东汉时期有名的经学家、文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
唐张怀瓘《书断》卷上谓许慎卒于东汉安帝末(约125年)。
后人考其事迹,认为许慎当生于东汉明帝时(75年以前),卒于东汉桓帝时(147年以后)。
汝南召陵万岁里(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人。
字叔重。
为太尉南阁祭酒,校长等。
人称许控长或许祭酒。
性淳笃,博通经籍,时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语。
工书。
北魏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五十九人,中有许慎。
唐张怀瓘《书断》卷下云:“许慎少好古学,喜正文字,尤善小篆,师模李斯,甚得其妙。
”列其小篆为能品。
许慎以篆书为正字;著有《五经异义》、《淮南子注》、《孝经古文说》和《说文解字》十四卷等。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有传。
《说文解字》收入正文9353字,重文1163字,合计为10516子,全书解说用字133441字,首创540个部首编排法。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宽字典,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唯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今天研究古文学和古汉语的必不可少的材料。
如果没有这部书的流传,我们将不能认识秦、汉以来的篆书,更不要说到商代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时的古文了。
因此,它不但过去对汉字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现在和将来的汉字研究仍有巨大的意义。
說文解字序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
庶業其繁,飾偽萌生。
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
「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明)忌」也。
说文解字序及详解

《说文解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它的价值不仅限于解说汉字,研究汉字本身,可以说《说文解字》是东汉末以前的百科全书。
正如许慎的儿子在《上说文解字表》里面所说:“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贾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身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
”《说文解字》吸取前辈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部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系统的专著,不但对于后人研究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是唯一的经典著作,就是整理文化遗产也都是不可缺乏的阶段。
《说文解字》不仅在体例上和过去的启蒙识字的字书不同,即在所收字数上,也比这些字书都多,如汉初把《仓颉》、《爱历》、《博学》三书合编为《仓颉篇》,共3300字。
西汉末,扬雄的《训纂篇》共5340字,东汉贾鲂的《谤喜篇》共7380字。
《说文解字》里面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共10506字,比《谤喜篇》还多了1973字。
不论《尔雅》对于汉字的训诂,《方言》对于汉语方言的研究,或《释名》的音训,《切韵》、《广韵》的声韵,无一不在《说文解字》的范围之内。
现在让我们就《说文解字》的创造性,结合他所保存的原始资料,来看它在汉字学史上的重要性。
1、《说文解字》创造了字典式的体例。
被称为字典的鼻祖,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字的著作。
《说文解字》的“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偏旁分中的编制方法,一直成为编字典的一种主要体例。
2、《说文解字》总结小篆线条的规律,同时保存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来面貌。
3、《说文解字》创造了“六书”的定义,并把“六书”具体化,因而保存了研究汉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资料。
4、《说文解字》通过小篆形体的分析,说明造字的本义,不但成为古汉语语音和词汇的宝库,并且保存了有关古代历史、文献、社会文化、经济的原始资料。
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说文解字序》,又作《说文解字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文解字序》原文: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
与《说文》相关的论文索引

《说文解字》的论文索引[转帖]《说文解字》的论文索引--------------------------------------------------------------------------------朱骏声与《说文通训定声》房建昌辞书研究 1984.2古文字形体讹变对《说文解字》的影响董琨中国语文 1991.2论段玉裁对《说文》形声字的改说刘成德兰州大学学报 1991.2简析《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谢栋元辽宁教育学员学学报 1991.4《说文》省声研究何九盈语文研究 1991.4更好地进行许慎与“说文学”研究候志英河南日报 1991.9二元对立格局中中国古代小说文化品格的确认宋珂君明清小说研究(南京) 2 002.3古代小说文化的几个矛盾统一层面刘书成,傅满仓甘肃高师学报(兰州) 20 03.1说文与释名声训比较研究林尹第一届汉学研究会议论文 1980年《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宋永培第42-43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谢栋元第33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释名》的校释李茂康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3《说文》系统的字书郭成韬语文战线 1980.5《说文》的声训(上)康泰吉安师专学报(社科) 1982.1《说文》对辞书编纂法的贡献洪笃仁辞书研究 1982.1略谈《说文解字》的优缺点罗汝忠广西民族师院学报(社科) 1982.2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谈辞书编纂陆宗达辞书研究 1982.3我怎样研究《说文解字》罗君惕辞书研究 1982.5许慎的《说文解字》及其评价问题傅鉴明成都大学学报(社科) 1983.1 《说文解字》漫谈王释非安徽高校图书馆 1983.1《说文解字》赵克勤电大文科园地 1983.3《说文解字》的“读若”杨剑桥辞书研究 1983.3略谈许慎鹤他的《说文解字》宋举成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 1983.3一字源流奠万哗——试论《说文段注》在训诂方面的成就鲍善淳安徽师大学报(哲社) 1983.3《说文解字》的义界谈承熹辞书研究北京图书馆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初探(日)阿辻哲次著.侯印林译语文教学与研究 1984.1从《说文·叙》段注看段玉裁研究语言的几个观点苏新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1984.1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在语言研究上的历史观点王小莘广西大学学报(哲社) 1984.1探幽烛隐,考镜源流——试论《说文解字注》一大特点及其应用王海根广西大学学报(哲社) 1984.1探幽烛隐,考镜源流——试论《说文解字注》一大特点及其应用王海根河南师大学报(社科) 1984.2《说文解字注》的“混言”和“析言”邹酆辞书研究 1984.2浅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农事名物考证张波中国农史 1984.2《说文解字注》勘误张生汉等研究生学报(华中师院学报) 1984.3成都影印本《说文段注》的圈点错误葛信益语文研究 1984.4《说文》补订五则孙雍长湖南师院学报(哲社) 1984.4论《说文段注》因声求义李先华河南大学学报(哲社) 1984.5《说文解字注》勘误(续)张生汉等研究生学报(华中师院学报) 1985.1 谈王船山《说文广义》书后何泽翰船山学报 1985.1《说文》部首以音相次例金小春杭州大学学报(哲社) 1985.13《说文》引诗考异翟金平许昌师专学报(社科) 1985.2《说文解字》省声字初探尹靖天津师专学报(社科) 1985.2《说文解字》中的亦声字——音义关系研究之一颜亨福贵州大学学报(社科) 1 985.2论许慎《说文解字》的语言文字学观点苏宝容等文科教学 1985.2《说文》部首条例探徐得仁宁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 1985.3段玉裁《汲古阁说文订》与《说文解字注》——兼及段氏校改《说文》文字的缘由经本植四川大学学报(哲社) 1985.3许慎及其《说文解字》的历史贡献潘采田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社) 1985.3崇祯算命与《说文解字》文生陕西图书馆 1989.4从《说文解字》索解中国古文字产生的历史时期仓林忠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8.1徐铉兄弟《校定说文序》评析李奇瑞九江师专学报(哲社) 1990.1大徐本《说文》小篆或体初探张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1990.1《说文》新附考异——观《正续一切经音义》后王彩琴许昌师专学报(哲社) 1 990.1读《说文解字注》杂记一则马固钢湘潭大学学报(社科) 1990.1《说文解字》对方言习俗的应用李万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 1990.2 试论《说文解字》的逻辑思想于逻辑方法叶正渤汉中师院学报(哲社) 1990.3《说文》部首性质探讨关树法辽宁大学学报(《说文》兼用三家《诗》凡例说略李先华安徽师大学报(哲社) 1990.4顾野王《玉篇》对许慎《说文解字》的继承与发展路广正文史哲 1990.4 《说文解字》的学术价值——纪念《说文解字》成书11981990年董希谦河南大学学报(哲社) 1990.5王筠《说文释例》述评张其昀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2 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对文字学的理论贡献李奇瑞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2再说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王开国.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2期《说文解字注》中的语义学王维贤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 8.《说文解字》中同声源字“省声”的初步分析万业馨南京大学学报 1983,3 总结·辨正·拓展——读《说文解字注研究》段观宋不详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2《说文》所反映的上古婚俗赵小刚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5.23《说文段注》与汉语词汇研究郭在贻社会科学战线 1978.3总结·辨正·拓展——读《说文解字注研究》段观宋不详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2《说文解字》与篆书艺术孙稚雏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70年代出上的竹简帛书对《说文解字》研究之贡献陈徽治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3.1《说文)声训十则姚炳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广州) 2003.1“据形系联”、“杂而不越”:《说文》部首间相互系联方式试析陈平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3.1十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卞仁海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3.2 《说文解字》“同意”考赖积船,丁志丛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2 《说文)学的回顾与前瞻张标,陈春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3.2 编目作者(译者)出版地出处及页码《说文解字》新附字初探郭慧汉字文化(京) 2003.2古殳考究:兼及《说文》中心词隐含机制阐释朱维德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2郑珍《说文新附考》初探杨瑞芳汉字文化(京) 2003.2“道可道,非常道”:试论“俗说文解字”的若干问题季素彩汉字文化(京) 2 003.2略论楚文字与小篆的关系:兼论依《说文》部首编著的古文字编的体例李守奎北华大学学报:社科版(吉林) 2003.2《六书故》引唐本《说文》“械”篆试析卢凤鹏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3.2《说文解字》蕴涵的中国饮食文化:《说文》汉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之三黄宇鸿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2《说文解字》新证五则连劭名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3.2《玉篇残卷》等五种材料引《说文》研究杨秀思河北科乳房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石家庄) 2003.2专题:章黄学派③何似擎杯听《说文》:师从颖明夫子追记吴永坤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2看《说文解字》中的一组同训词于洁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3五种陈刻大徐本《说文》文字互异同举例田泉古籍整理研究学刊(长春) 20 03.35.汉字文化观批判——简论许慎《说文解字》的文化观周永琴汉字文化(京) 2003.3从《说文解字·女部》看许慎的妇女观刘艳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南宁) 2 003.3《说文》“省声字”中的非形声字严和来南方文物(南昌) 2003.3《说文解字》的训释与双音合成词的内部语义关系王军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石家庄) 2003.4对《说文解字》重文的再认识及其价值黄宇鸿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南宁) 2 003.4说文》指事字构字理据分析安秀荣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3.4《说文》形声字“读若”注音条例考王卯根古籍整理研究学刊(长春) 2003.4说文解字》“女”部字所反映的古代文化缑新华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 03.5试谈《说文》段注的语源研究张青松语文学刊(呼和浩特) 2003.5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连绵词观赵铮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武汉) 2 003.5试沦《说文》段注对训治方法的贡献郭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成都) 2003.8《说文》崇殷商之举证谭世宝学术研究(广州) 2003.9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因文求义”毛疏松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桂林) 2003.l《说文》所反映的上古婚制赵小刚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1 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李峰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0.1《说文解字·序》存疑举要熊柱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1鲁迅与《说文解字札记》章念驰文物天地 1988.6试论《说文》段注的哲学思想马景仑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2试论《说文解字》一大特点及其应用王海根河南师大学报 1981.6《文选》李注引《说文》笺董憨天津益世报(人文周刊第10期) 1937-3-12 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李峰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0.1李善《文选》注引说文考李达良联合书院学报第4期 1965年《说文解字·序》存疑举要熊柱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1《文选》李善注所引《说文解字》1~3 小林靖幸文薮1 2 3 1975~1976 《文选》李善注引说文考 / 韩国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 1982-2-1浅析《文选》李善注引《说文》之被释字张文霞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 03.01试论《说文》段注的哲学思想马景仑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2 《说文解字》与篆书艺术孙稚雏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3试论《说文解字》中的“从某、某省声”吴东平武师孝感分院学报 1982.2 说文的声训(下)康泰吉安师专学报 1983.1一字源流奠万哗(试论《说文段注》在训诂方面的成就)鲍善淳安徽师大学报 1 983.3《说文解字》中同声源字“省声”的初步分析万业馨南京大学学报 1983.3 《说文》段“注”校释群书索引序例,附《古文尚书撰异》校释群书索引余行达阿坎师专教学与研究 1983.5《说文解字》部首和《新华字典》部首的渊源关系郡一昆明师专学报 1983.1 -2——《说文解字诂林》述论左民安宁夏大学学报(社科) 1987年2期《说文解字》的作用不可低估易国杰南通师专学报(社科) 1987年2期《说文约注》训释方法梳耙——《说文解字约注》读札之二孙国华研究生学报(华中师大) 1987年2期 20世纪《说文》声韵与词汇研究——20世纪《说文》研究之三熊茂松.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1996.2《说文解字注》中的语义学王维贤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2读《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注评》徐时仪贵州文史丛刊 2003.1《说文段注》对戴震文字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徐道彬安徽师范大学学报浅析《说文解字注》建立汉语同义系统的原则和方法刘智伟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2,01 论《说文》的方言研究华学诚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220世纪《说文》声韵与词汇研究——20世纪《说文》研究之三黎千驹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6《说文解字》释义与《老子》用字辩证法撷阐冯宽平青海师专学报 2001.03 《说文》“耒员”“芳”考证熊茂松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1999,01中英文双语版《〈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出版发行大学出版大学出版 1 999,02《说文段注》“义同”字类型论考钟明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 99,02论《说文解字》“以义说形”──兼评现代汉字识字教学张燕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02《说文》“耒员”“芳”考证熊茂松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1999,01中英文双语版《〈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出版发行大学出版大学出版 1 999,02《说文段注》“义同”字类型论考钟明立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 99,02《说文解字·序》存疑举要熊柱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说文》的释义方式浅析罗会同呼兰师专学报 2000,02《说文解字》形声字甲骨文源字考──论形声字的形成途径江学旺古汉语研究 2000,02《说文解字》的形训理论叶斌古汉语研究 2000,03《说文》汉字体系研究的新创获──评宋永培《<说文>汉字体系与中国上古史》余延汉字文化 2000,03中国古文字学和《说文》的科学研究——兼论《〈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研究的新途径及学术贡献濮茅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5《说文解字注》句读识误杨宝忠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5 读《说文解字》玉部字胡绍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5 论《说文解字》——并论汉字之功能杨向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 00,05《说文》转注含义之探析黄海波学术论坛 2000,06《说文解字·序》存疑举要熊柱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说文》的释义方式浅析罗会同呼兰师专学报 2000,02《说文解字》形声字甲骨文源字考──论形声字的形成途径江学旺古汉语研究 2000,02《说文解字》的形训理论叶斌古汉语研究 2000,03《说文》汉字体系研究的新创获──评宋永培《<说文>汉字体系与中国上古史》余延汉字文化 2000,03中国古文字学和《说文》的科学研究——兼论《〈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研究的新途径及学术贡献濮茅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5《说文解字注》句读识误杨宝忠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5 读《说文解字》玉部字胡绍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5 论《说文解字》——并论汉字之功能杨向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 00,05《说文》转注含义之探析黄海波学术论坛 2000,06试论王筠对汉字学的贡献──读王筠《说文释例》陈淑梅古汉语研究 2001,0 1章太炎的《说文》讲授笔记及其文化阐释万献初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1,01 “说文学”的集大成巨著——马叙伦先生《说文解字六书疏证》浅介彭望苏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说文段注》据求本字本义校改例杨光荣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01 《说文解字》释义与《老子》用字辩证法撷阐冯宽平青海师专学报 2001,03 段玉裁与他的《说文解字注》──评段玉裁的治学方法吴昕江西社会科学 20 01,06《〈说文〉汉字体系研究法》出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中国古代文字学的建立与许慎《说文解字》的地位和影响邓文彬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8《说文解字》中“先古籀后篆”研究尹彰浚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01,06论戴侗的《说文解字》研究党怀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3《说文解字》“禾、黍、来、麦”部的农业剖析游修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520世纪《说文》声韵与词汇研究——20世纪《说文》研究之三黎千驹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6《说文解字》声训释例刘作清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说文释例》对汉语文字学理论构建的贡献李传书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试论王筠对汉字学的贡献──读王筠《说文释例》陈淑梅古汉语研究 2001,0 1章太炎的《说文》讲授笔记及其文化阐释万献初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1,01 “说文学”的集大成巨著——马叙伦先生《说文解字六书疏证》浅介彭望苏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2《说文段注》据求本字本义校改例杨光荣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01 《说文解字》释义与《老子》用字辩证法撷阐冯宽平青海师专学报 2001,03 段玉裁与他的《说文解字注》──评段玉裁的治学方法吴昕江西社会科学 20 01,06《〈说文〉汉字体系研究法》出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5中国古代文字学的建立与许慎《说文解字》的地位和影响邓文彬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8《说文解字》中“先古籀后篆”研究尹彰浚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01,06论戴侗的《说文解字》研究党怀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3《说文解字》“禾、黍、来、麦”部的农业剖析游修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520世纪《说文》声韵与词汇研究——20世纪《说文》研究之三黎千驹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6《说文解字》声训释例刘作清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说文释例》对汉语文字学理论构建的贡献李传书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说文解字》新证四则连劭名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2,01从《说文》中的从得声之字的音读、义训看形声字声符的兼义作用姚炳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顾野王之《说文》研究索隐姚永铭古汉语研究 2002,01《说文》误释探源王应龙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2,01《说文解字》象形发微赵伯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说文解字》新证四则连劭名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2,01从《说文》中的从得声之字的音读、义训看形声字声符的兼义作用姚炳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顾野王之《说文》研究索隐姚永铭古汉语研究 2002,01《说文》误释探源王应龙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2,01《说文解字》象形发微赵伯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说文解字》声训的几种形式崔枢华古汉语研究 1998,03汉《说文解字》畜病记载考注冯洪钱农业考古 1998,03《说文解字》“虦”下段注之管见陈殿玺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1998,03六书阐要──重读《说文解字·序》李代祥汉字文化 1998,04从《说文解字》索解中国古文字产生的历史时期仓林忠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19 98,05鲁迅与《说文解字》崔石岗图书馆论坛 1998,05“说文解字”田由甲申!重庆社会 1998,12从《说文解字》索解中国古文字产生的历史时期仓林忠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8,Z1推介一部颇具学术功力的专著——读《说文解字注研究》何敏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自《说文解字注》“双声”条例分析段氏上古音声类观王军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01《说文解字》马部字的文化蕴涵白振有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1《说文解字》的训释方式与文化底蕴赖积船,魏湘云汉字文化 1999,01《说文解字》的同义词及其辨析钟明立贵州文史丛刊 1999,01谈《说文解字》中的“读若”王立外交学院学报 1999,02英语词语与《说文解字》在释义上的契合万献初咸宁师专学报 1999,02总结·辨正·拓展——读《说文解字注研究》段观宋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 999,02中英文双语版《〈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出版发行复旦大学出版社大学出版 1999,02《说文解字·艸部》命名举隅朱疆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1999,02论《说文解字》“以义说形”──兼评现代汉字识字教学张燕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02《说文解字》与汉语音韵研究宋均芬汉字文化 1999,03基于超文本环境的《说文解字》知识库的建立宋继华,王宁语言文字应用 199 9,03《说文解字》新证王贵元古汉语研究 1999,03《说文解字》概念逻辑思想简析陈枫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 99,04《六书故》所引唐本《说文解字》党怀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99,0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述评张其昀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6 《说文解字》版本考述王贵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06《说文解字·序》存疑举要熊柱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1 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李峰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0,01前修未密后出转精——《〈说文解字〉论纲》序何九盈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5《说文段注》的同源词研究陆忠发古汉语研究 1994,03《说文》段注“浑言”、“析言”在汉语词义研究中的意义马景仑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说文解字·水部》补校杨永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01《说文解字注》中的“引申假借吕朋林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0,03 《说文》中的荆州方言词邵则遂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综合) 1989.1《说文》帮我备好课李秀坤学汉语 1996.09章太炎的《说文》讲授笔记及其文化阐释万献初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1.01 《说文》意义体系与成体系的中国上古史宋永培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1《说文》亦声字说略任胜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1 许慎与儒学断想 ─—从《说文》训释“人”“仁”谈起李弘毅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2谈谈《说文》言部几个字的义训董莲池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02十五年来《说文解字》研究述评董莲池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03徐锴对《说文》释义的阐发与补正古敬恒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3《说文》中的“否定训释法”杨荣祥古汉语研究 1994,03《说文》与现代汉字李义琳贵州文史丛刊 1994,04大徐本《说文·糸部》失校证诂常兴华,常耀华平顶山师专学报 1994,04 《说文》所反映的古代葬俗赵小刚古汉语研究 1994,04《说文》“亼”字说解申许王永强古汉语研究 1994,04《说文》“诸,辩也”试解董莲池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4,05《说文》所反映的古代商贸进程赵小刚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5 《说文解字》与儒家传统──文化背景与汉字阐释论例黄德宽,常森江淮论坛 1994,06《说文解字》订补孙雍长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6《说文解字》叙述析形论议赵伯义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1995,02从《说文》看杜林的训诂思想卢凤鹏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 2《说文》重文的简化与繁化林清书龙岩师专学报 1995,02说文古文新证李天虹江汉考古 1995,02读《说文段注改篆评议》黄树先古汉语研究 1995,02《说文解字》徐铉所注“俗字”浅析侯尤峰古汉语研究 1995,02论《说文》中单个词的词义系统宋永培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3《说文解字注》拾遗王克让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4《说文解字》研究的现代意义李国英古汉语研究 1995,04论《说文解字》的文化意义庞子朝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5读《说文》段注札记二则栗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05《说文系传》阐释引申义条例古敬恒辞书研究 1995,06《说文解字》与汉字规范不详语文建设 1995,08《说文》段注申许法举例肖兴古汉语研究 1995,S1《说文》连篆读述评许征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2 《说文》引《书》的词义分析钱宗武怀化师专学报 1996,04《说文》的左与右郭焰坤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1996,04《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论略梁光华贵州文史丛刊 1996,05《说文解字》俗字笺议吉仕梅语言研究 1996,02论陆宗达、王宁的《说文》意义之学宋永培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96,03论汉字的两度成熟──兼论《说文解字》在汉字史上的地位何丹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5《说文解字》中俗体字的产生与发展罗会同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96,03《说文解字》注文模式(一)李宗晟克山师专学报 1996,03《说文解字》“读若”作用类考冯玉涛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说文解字》注文模式例探(一)李宗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 3《说文》所见古代动物图腾事象赵小刚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说文解字》重文未叠字字表不详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2《说文》“诤”之误训“止”说胡说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 96,01《说文》部首今读新订并说明(上)冯蒸汉字文化 1996,04读《说文解字》第一部叶斌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2从远古文字看《说文》荆贵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5 《说文解字注》中的同源字研究侯尤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01《说文》小篆构形系统相关数据的计算机测查齐元涛古汉语研究 1996,01 《说文解字》研究的新成果──《<说文解字>导读》评介高云海辞书研究 1 996,02《说文解字》系统论申小龙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1《说文解字注》简评高万林图书馆建设 1996,02《说文》段注求证本义的方法马景仑古汉语研究 1996,03从《说文·女部》字窥古代社会之一斑何毓玲古汉语研究 1996,03《说文》篆文校正刍议詹鄞鑫古汉语研究 1996,03。
说文解字序原文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翻译说文解字序原文翻译《说文解字序》,又作《说文解字叙》。
文字篇幅较长,那么说文解字序原文翻译是什么?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说文解字序原文翻译,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说文解字序许慎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

说文解字序及译文说文解字序许慎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
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
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
最者以为尚书史。
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知识帖】许慎《说文解字序》,终于懂了~

【知识帖】许慎《说文解字序》,终于懂了~ 许慎: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
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
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
许慎曾担任太尉府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
他历经21年著成的《说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540个部首。
许慎另著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已失传。
许慎许锦晶曰:叔重者,名慎,汝南召陵人也。
性纯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为郡攻曺,举孝廉,再迁除洨长。
卒于家。
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议》。
永元十有二年(100),始作《说文解字》,序曰叙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後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於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
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建光元年(121),书成。
收单字九千三百五十有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有三,分于五百四十部。
病中之时,遣子冲献书于帝。
卒,葬召陵区姬石乡许庄村东。
墓髙十有五尺,径四十有八尺。
乡人曰:“日动一厘,夜长三尺。
”谬也,岂有自拔之冢。
《后汉书》赞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
涂分流别,专门并兴。
精疏殊会,通阂相征。
千载不作,渊源谁澄。
”至清,岁以仲月后丁之日,县令、学官到许夫子墓前致祭,行一跪三叩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 第1期V o l.22 N o.1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rnal of G uang xi U niv ersity (Philoso phy and So cial Science)2000年2月Feb.2000 《说文解字·序》存疑举要熊 柱(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南宁市,530004)【摘 要】 汇集文字学者对《说文解字·序》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作些梳理、分析。
这些问题是:关于六书,关于太史籀、籀文和古文,关于“不与秦文合得”,关于小篆,关于缪篆、虫书。
【关键词】 《说文解字·序》 文字学 概要【中图分类号】 H 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82(2000)01009004《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据字源的字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在其自序中,许慎指出文字在政治文化方面所起作用的同时,着重叙述了文字产生发展的经过、历代文字学研究的情况及他著书的目的,可看作是许慎文字学观点的集中阐述。
对此,历代学者都予以了相当的重视,而互有争议之处也颇多,演绎为一块文字学的争论园地。
本文谨以视线所及,略作收录。
至于其中已有定论的错误(如仓颉造字之说)及争论过繁之处,不再赘言。
一、六于六书《说文・序》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所提出的六书细目名称、定义和实例,可说是历史上最详细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正如许慎所言,一般认为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是,《周礼》中没有六书细目。
虽然今人于长河认为“保氏教国子”时甚至更早,就应有对六书的界说,否则,保氏如何教国子,国子又何以晓明小学?但通常认为六书之说没有那么早,如裘锡圭先生就认为所谓保氏讲授六书,“恐怕只是一些常用的文字”,内容很浅显,“把六书解释为‘造字之本’,大概是汉代古文经学派的‘托古改制。
’” 汉代将六书作为文字学术语来解释,先有刘歆《七略》,后来班固《汉书・艺文志》予以采录;其次是郑众的《周礼・保氏》注;再后是许慎的《说文》。
而郑众是郑兴的儿子,郑兴是刘歆的弟子;许慎是贾逵弟子,贾逵的父亲贾徽是刘歆弟子。
可见,这几家说法中六书的次序、名称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98页。
于长河:《简论汉字“六书・假借”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1986年7月,第141页。
收稿日期:19990112作者简介:熊柱(1970),女,四川宜宾人,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
虽不太一样,但基本上是本诸刘歆,略加修正。
洪诚认为此说夸大了刘歆的个人作用。
他的主要依据是郑众在注《周礼》时,若用汉制汉事作比喻性说明,必加“今”或“汉”以示区别,而郑注六书不言“今”,足证其非汉人所造。
六书之目虽出于《汉志》,但必有前代遗说为其来源,最大的可能是元始五年(公元5年),爰礼等人“说文字于未央廷中”时,各述所闻为刘歆所得,传于《汉志》。
总的来说,裘先生倾向于六书是汉代学者文字分析的总结性成果,应是较为客观的。
六书中的各细目划分也一直是历代文字学家争论的焦点,异说颇多。
值得注意的是唐兰先生的六书说批判:“……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各人可有各人的说法。
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
单以这两点说,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
”唐先生所谓“更合适更精密的理论”,是他的“三书说”,认为文字系统由象形、象意、形声三种结构组成。
裘先生认为唐兰对象形、象意的划分意义不大,因为象形字的字形跟象意字的字形一样,都是表示字义的;再者,唐说排斥了假借字、非图画文字类型的表意字等汉字基本类型,不免是个缺陷。
倒是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的象形、假借、形声三书说较为裘先生认同,并进而有了表意、假借和形声的裘氏三书说。
李锦溪先生又有所谓六书新说,认为六书细之则六,统之则二:一象形,一假借。
象形又包括指事、会意,均以字形表义;假借是纯音文字,转注、形声则为半音半形文字。
另外,还有万光泰、戴东原两家“四体二用说”等。
六书细目之争,被唐兰先生称为“永远不能解决的聚讼”,其中内容就远不是本文所能概括的了。
二、关于太史籀、籀文和古文《说文・序》:“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关于太史籀有多种说法。
王国维先生认为“籀,读书也”,太史籀即“太史读书”;唐兰则同意周寿昌、王先谦的说法,认为史籀为人名,即《汉书・古今人表》中的史留,周宣王乃周元王音近之误;又有傅东华称籀乃篆声之转,指字体而言,籀书即抽书,也即引书,其笔致均匀婉转,好像抽引而成的长条一样。
!传统的说法则取《说文・序》段玉裁注:“大史,官名。
籀,人名也。
省言之曰史籀。
《汉书艺文志》云:‘史籀十五篇。
’自注:‘周宣王大史作大篆十五篇。
’又云:‘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据云班固曾亲见《史籀篇》,其说应较可信。
关于籀文,《说文・序》中相当明确,籀文即大篆,是西周周宣王时代的文字。
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之后,逐渐出现了把籀文时代推迟的说法。
清末吴大澄、陈介祺已经看到了《说文》中所引籀文不尽合于六书,与标准的大篆——石鼓文也不相同,应为西周末期文字。
王国维先生认为籀文“作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规旋矩折之意多”,体势与小篆极近,字形也多与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相同。
应是战国时代秦国通行的文字。
《史籀篇》应是“春秋战国之间秦人作之以教学童之书。
”唐兰认为籀文“是尽量繁复的一种文字,和西周厉、宣期文字不一样,可是和春秋时到战国初期的铜器文字却很接近”、“……春秋战国之际,正是史籀篇的真确时代。
”裘先生反驳了以上各说,认为《说文》中所引籀文可能有讹误之处,不能据为唯一依据,而文字学者公认秦国文字对西周晚期文字所作的改变最小,秦国文字与从西周晚期流传下来的籀文有较多相合之处是很自然的事,不能以此认为籀书是秦人所作。
再者春 !孙钧锡:《中国汉字学史》,学苑出版社,1991年,第32页。
洪诚选注:《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05—107页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49年,第75页。
洪诚选注:《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8—129页秋战国时秦以外国家某些字的写法也与籀文相合,足见《史籀篇》不是“专用于秦地的字书”。
许慎以籀文为宣王时代文字应是正确的。
古文见于孔壁古书,据《汉志》、《论衡》等的说法,孔壁古书在西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壁而得见,武帝时孔安国献出。
许慎认为,虽然古文经书的书写时代晚于《史籀篇》,它们所用的字体却早于籀文,因为孔子等人有意用比较古的字体来写经书。
但不难发现,《说文》所收的古文跟甲骨和西周春秋金文都不相近,却和战国时六国文字相合。
吴大澄和陈介祺就认为孔壁古书为周末人传写,“非复孔子六经之旧简。
”王国维则根据大量资料断定古文是战国时东方国家的文字,这种说法渐被近几十年的考古资料所证实。
近人更进一步推断这些书是战国写本,“不与秦文合者,”焚书坑儒时被孔子八世孙孔鲋(或谓鲋弟腾)藏于壁中 ,这些书既与汉代通行的隶书不同,又与籀文有异,作为古文经学派的许慎从抬高古文经地位的角度出发,把孔壁古书当作是比籀文更古的一种字体是可以理解的。
三、关于“不与秦文合者”《说文・序》:“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除秦统一文字外,《说文・序》还记录了另一次同文之盛,即宗周中叶的一次。
后人对“不与秦文合者”的不同看法,所针对的就是第一次同文之后,各国文字到底又发生了些什么变化,到秦统一文字时它们处于什么状态,“不与秦文合者”是一种文字还是几种文字。
段注曰:“以秦文同天下之文”,“天下之文”似乎应理解为若干种不相同的文字,应是在宗周同文之后,各国又以地域为单位求大同存小异发展而成。
翦伯赞先生在谈到秦整齐制度时便认为:“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基本结构虽然相同,但字体繁简和偏旁位置却有差异。
李斯受命统一文字,他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在全国推行。
”!这似乎已是史界定论。
也有不少人认为宗周同文之后,各地“书同文”的整体局面并没有改变,文字的发展并不是以地域为单位而是根据用途发生了分化,出现了不同的走向。
洪诚详细引述了郭沫若先生1958年对信阳楚墓竹简的研究结论:“列国文字虽略有地方色彩,然北自燕晋,南至卢徐,东自齐邾,西至秦都,构思既同,用韵亦一。
中国自春秋而后,已见‘书同文,行同伦’之实际……”,“我认为自西周以来,中国文字已经逐渐自然形成了统一。
……自西周以来通行于各国统治者之间的文字有一种正规的体系;而通行于各国民间的文字又别有一种简略急就的体系,可以称为俗书。
……秦始皇帝的‘书同文字’便是把各国俗体字废弃了,而用西周以来的正体字把文字统一起来。
”∀四、关于小篆《说文・序》:“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裘先生:“这段话给人这样一种印象,似乎秦始皇用来统一全国文字的小篆,是李斯等人通过对籀文进行简化而制定出来的一种字体,《汉书・艺文志》的说法与此有所不同。
……从有关的古文字资料来看,籀文并不是秦国在统一全中国前夕所用的文字,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不是由籀文‘省改’而成的。
《说文・序》的说法是不妥当的。
”裘先生还以小篆形体跟石鼓相比所体现出的字形规整匀称、字体简化两大变化在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里已有例可循的事实,说明了“小篆跟统一前的秦国文字之间并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线。
”而!∀洪诚选注:《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6—127页。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5页。
《辞海・语言文字分册》(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8年,第31页。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55页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49—51页“秦始皇要用秦国文字统一全中国的文字,首先要对秦国文字本身作一番整理,拿出一种标准字体来。
李斯等人撰《苍颉》等篇,应该就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