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任务》中的可读性解读 ZM
解读瓦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作者: 杨胜男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英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出版物刊名: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页码: 97-10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7期
主题词: 本雅明;翻译;译者的任务
摘要:�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是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经典之作。
在译学界,此文更被视为翻译研究的圣经,堪称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之一。
但由于文章用词艰涩,并且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导致一些研究者止步于表面的研究而对本雅明的翻译观有所误解。
本文力图通过本雅明的艺术观、哲学语言观来对《译者的任务》一文进行解读。
通过对原文的"可译性"、语言间的"亲缘性"等观点的重新分析来进一步解释本雅明哲学思想下的翻译观,并表明其合理性。
透过翻译的本质,探究译者的任务

透过翻译的本质,探究译者的任务作者:李光辉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36期摘要: 《译者的任务》一文涉及翻译的本质、原著的可译性、原著与译文的关系、翻译的忠实与自由等翻译的基本理论问题。
本文从探究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入手,审视翻译的目的与功能,以揭示翻译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译者的任务被解构为语言和语用两个层面,从而突破本雅明从“纯语言”层面对译者任务的单一解读。
在翻译中,忠实具有相对性,只有从语用的角度看待翻译的忠实和译者的自由,才能实现翻译目的。
关键词: 翻译本质翻译目的忠实原则自由原则在《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1923)一文中,德国翻译理论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从哲学的层面对翻译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思考,并从哲学的角度解读了翻译的本质,在文中提出的诸多翻译观点是对传统翻译观的背叛。
本雅明对译者任务的解读主要针对文学翻译的范畴,他认为翻译不是为了不懂得原文的读者而做的,正如“在欣赏艺术作品或艺术形式的过程中,观赏者的因素从未带给人什么收获,然而艺术作品却从未关注过人对它的回应”[1](陈德鸿、张南峰,2000)。
如果翻译不是为了不懂得原文的读者而作,那么翻译的目的何在?本雅明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翻译的本质,提出“纯语言”的概念,认为译者的任务是在翻译中通过再创作释放束缚在原作中的纯语言。
由于“纯语言”隐藏在原作中,在翻译实践中很难把握,于是翻译便陷入不忠或不可译的窘境。
本文从探究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入手,重新审视翻译的目的与功能,以揭示翻译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译者的任务被解构为语言和语用两个层面,从而突破了本雅明从“纯语言”层面对译者任务的单一解读,无疑对翻译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一、原文和译文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原作赖以存在的温床,脱离了那个特定的环境,原作的生命便宣告终结。
一部作品如果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得以流传,就要归功于翻译。
思考翻译对译者的要求——读《译者的任务》

思考翻译对译者的要求——读《译者的任务》
刘叶琳;贾德江
【期刊名称】《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9)003
【摘要】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三十多年前就曾指出:"翻译的真正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人."人们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研究译者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 就是以全面细致的理论去研究并引导译者的活动, 从而不断完善翻译理论的内容,增强翻译理论的指导作用.通过<译者的任务>一文引发对当代译者的翻译要求的几点思考.
【总页数】2页(P83-84)
【作者】刘叶琳;贾德江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本雅明翻译思想批评研究——基于《译者的任务》文本价值的思考 [J], 赵侠
2.民族地区涉外旅游中专有名词的翻译和对译者素质要求的几点思考 [J], 张林江
3.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发轫 --读沃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J], 李红满
4.从翻译的本质看译者的任务——读沃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J], 徐翠波
5.分析儿童文学翻译对译者的要求
——思考中国儿童文学英译作品怎样"走出去" [J], 刘臻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读本杰明《译者的任务》

重读本杰明《译者的任务》
刘明玉
【期刊名称】《英语研究》
【年(卷),期】2008(006)002
【摘要】本杰明《译者的任务》是翻译史上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甚至有人将其
喻为译界的《圣经》。
许多学者就此文及本杰明的翻译观做过不少研究,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诸多研究者论述中存在不少对本杰明的误读,其中不乏译界大家,如:德里达、保罗·德曼等。
因此,有必要重读这篇经典短文,真正理解本杰明对翻译
及语言的观点,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如:纯语言(pure language)、再生(afterlife)、可译性(translatability)、直译等,以促进翻译研究的健康发展。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刘明玉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透过翻译的本质,探究译者的任务——读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J], 李光辉
2.重读本杰明·格雷厄姆 [J], 续剑锋
3.本杰明视角下译者地位的重构 [J], 金敬红
4.揭开"纯语言"的神学面纱——重读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J], 曹明伦
5.从翻译的本质看译者的任务——读沃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J], 徐翠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阐释与救赎--从《译者的任务》看本雅明的救赎观念

者的任务 》中, 本雅明进一步阐明了语言 领
域中通向逝去的传统的救赎 之路 。 纯语言 传达信 息 , 表达意义 。可译性 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原文中 包含 的纯语 言本身具有一种可传达性 , 这一 层 含义 上 的可 译性 强调 的是它与 人无 涉的 面 ,也是其更为重要 的含义。人不能译 , 不等于作 品没有可译性 ;人读不 出来 ,不代 表作 品中不存在纯语言 的因子 。 可译性实际 上 代表 的是上 帝语 言在文 学作 品 中的残留 物 ,由于它所具有的神性源头 , 它朝向的是
理论广角 2 0 1 4年 9月 ( 下)
翻译是一种模式——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几点解读

J n 2 9 u . 00
翻 译 是 一 种 模 式
本雅 明《 译者 的任 务 》 的几 点解 读
杨 晓 琼
( 北 民族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湖 北 恩施 4 5 0 ) 湖 40 0
说“ 文章篇 幅不长 , 却具有 《 圣经 》 的性 质 。因为 文 章深刻 , 有敏 锐的洞察 力 , 尽管意 义晦 涩而令 人 费
哲 学家 的本雅 明 , 翻译 理 论 不 可避 免 地 受其 哲 其
学 思想 的影 响 。他认 为 翻译 是 一 种模 式 ( a s Trn —
l n u g h u e ln u g ih i u d r t e s elo n t e ,t l w h u e l n u g o s i e a g a e t e p r a g a e wh c s n e h p l fa o h r o al o t e p r a g a e t hn
位 。这 篇文章虽 然 晦涩难懂 , 但结 构严谨 , 雅 明 本
mo e 一 词在哲 学 上 的含义 是 这样 界 定 的 :t e d” “h
在文 中旁征博 引 , 复从 不 同 角度 来 说 明几 个 核 反
心概念 , 文章 的重 点 其 实非 常 清楚 。笔 者试 图通
g g i h i t nta l r s nti e e tbo y o ii n a a gu ge O r la e i s o ua e wh c spo e i ly p e e n a s lc d fwrtng i ny l n a ,t e e s n hi wn
t a l to i o e t r gh wh c heki s i e we n lngu ge a x l e r nsa in sam d h ou i h t n h p b t e a a sc n be e p or d.Thena ur ft e t eo h ki hi a ua s le n t nt nso nd ry n l a gu gea ns p ofl ng ge isi hei e i n u e l i g all n a sawho e,t ti l ha s,“p el n a e . ur a gu g ” On t a i ft o e tof“ he b ss o he c nc p pur a gu g ”。he de o s r c s t r d to a e i to ffd lt eln a e c n t u t he t a ii n ld fnii ns o i eiy
%9d%a2纱——重读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本, 从而使译作透明, 使其不会遮蔽原作的光 芒,而是通过译作折射的力量, 让那种 “ 语言”
的 芒 加 分 照 原 〔1 光 更 充 地 耀 作7( 1) 20 3
9既然原作的语言和内容像果皮和果实一样 . 浑然天成, 包裹译作内容的目 标语语言就不应该
l ga )这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国内学者迄 aue n g 今仍言人人殊。或曰 “ 纯语言”是一个 “ 抽象
本雅明所描述的任务。那么本雅明写这篇 《 译 者的任务》意义何在呢? 众所周知,本雅明之所以写出 《 译者的任 务》 是因为他作为一名译者完成了 ( , 巴黎风
貌》 ①德文版翻译这项任务。即便如德曼所说,
应该是原作命中注定的译者 (h e tna c s r s- o n l a
ts o) r ,这样 的译者才是真正 的译者 (eu e g i nn
是比 还重要的角色” 见T RstctTe 第7 页。 作者 。 h esn o o e i e h r 8 a y
8 0
① 德曼认为本雅明此说 “ 是康德以前的理论,因为康德已经让读者 ( 接受者、观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
万方数据
曹明伦: 揭开 “ 纯语言”的神学面纱— 重读本稚明的 ( 译者的任务)
20 07年第 6 期
tnar、 rst) 称职的译者 (d ue st) al o a qa tnar 的那种 “ e t r lo a 语言”( 纯语言)作为译语。反之 ,他
称职的译者应该知道如下要点: 1与其说译作是出自 . 原作之生命, 不如说是出 自 其生命之延续( tnao iu fm og A stn e r t ri r li s s h i- a s o e nl nt uh i l a fm 娇ei) a一 o s m c fm i s i o r t f r t r e o s e o s l 。 f 2原作在其生命的延续过程中会经历一番变 . 化, 连意义明确的字词也会经历一个成熟过程。 3 .在原作语言经历新陈代谢的同时, 译者 的母语也在发展。 4( .因此)译作绝非源自 两种过时语言的了 无生气的综合体,而是一种负有特殊使命的文学 形式, 其使命就是既要观照原作语言5 为什么他能译出 7 1
解构忠实_读本雅明_论译者的任务_

解 构 忠 实———读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张丽红(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5)内容摘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中“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
本雅明独特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导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笔者认为,不能将传统的“忠实”原则,“原文至上”的译论观作为评价翻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应客观地看待翻译中的可译与不可译、“忠实”与“等效”原则。
关键词:翻译理论;纯语言;忠实;可译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48(2005)05-0092-03收稿日期:2005-09-05作者简介:张丽红(1976- ),女,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序言本雅明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在翻译理论方面有着独特的思想和见解。
1923年,他撰写了《论译者的任务》一文,认为纯语言抽象地潜在于所有自然语言之中,提出译者的任务就是开发纯语言;他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著相等,他否定了读者主导的观点;译者的任务不在于把意义复制,让读者理解原文。
本雅明由于受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宗教思想的影响。
他的诸多翻译见解耐人寻味,带有神秘色彩,但是他独特的翻译见解,对传统翻译标准“忠实”与“通顺”两难,“直译”与“意译”之争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译论家一再引用。
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涉及翻译的诸多理论问题,其中包括原著的可译性、原著与译文之间的关系、译著的接受者———读者、纯语言等,本文试图就相关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一、翻译不是为读者而作本雅明在《论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明确地反对以读者为中心,以信息为主旨的文学翻译,认为译者的任务不在于把意义复制,让读者理解原文。
译文派生于原文,但不是对原文的恢复、拷贝、再现,甚至不是对原文的再生产和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译者的任务》中的“可译性”解读
《译者的任务》发表于1993 年,是本雅明译波德莱尔作品后写的译序。
学者袁筱一曾指出,这篇文章虽“篇幅不长,但晦涩难懂到让诸多大师们无法放弃的程度”。
翻译界颇多学者对该文进行了很多解读。
作为翻译入门学者,笔者多次研读该文,仍然有诸多不解之处,无奈只能硬着头皮。
一遍一遍的看,一遍一遍的想。
本雅明的翻译观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翻译观?可译性的本质是什么?该如何界定作品的可译性?可译性程度的高低受哪些因素影响?劣等翻译的特征?什么是纯语言?其有哪些特征?翻译和语言的关系?翻译与诗歌创作的根本区别?什么是翻译自由?如何认识传统翻译理论中忠实和自由的关系?原作和译作的关系?译者的任务到底是什么?研究本雅明的理论对当今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哪些意义?等等。
这篇论文的每一个观点、每一段话单独拿出来都足以让人给予足够的思考。
本文参考了很多学者对“可译性”的解读,进行了大致的分析。
在该文中,本雅明并不否认可译性,他指出“应该提出有些语
言创造的翻译之必要性的问题……可译性就必然是某些作品的一个
本质特征”但到底哪些作品具有可译性。
在本雅明看来,首先,作品分两类,一些是以传达信息为主的糟糕作品,另一些是真正的艺术品,
只有后者才是可译的,它们内部存在某种“超越理解能力”的东西,它是艺术品的本质属性。
其次, 可译程度与作品语言特征有关,“其
语言的质量和区别度越低,其作为信息的程度就越大。
对于翻译就
是愈加贫膺的土地,作品的层次越高,它就越是可译的, 即便它的意义只是昙花一现地一笔带过。
”可译性可能是某个“人类无法达到的
要求,同时指向某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这一要求也许能找到回应者,这一领域即上帝的记忆。
而可译性程度最高的文本, 无疑就是神的语言或者说这一语言之表现—圣经》“在《圣经》中,意义不再是语言流动和启示流动的分水岭。
在文本的字面意义不加任何中介地直接参与真正的语言、参与真理或教义的地方,这个文本就无条件地是可译的。
”
对“可译性”的理解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无奈笔者才疏学浅,只有花费一定的功夫去阅读本雅明相关的生平经历和学术思想,才能准确把握作者关于翻译中可译性的精髓。
而作为翻译界的“圣经”。
该文值得反复咀嚼、反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