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形态模式的探讨
《2024年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范文

《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篇一城市形态、交通模式与居民出行方式研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成为了研究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城市形态的演变、交通模式的形成及居民出行方式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为城市规划、交通设计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形态的演变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结构形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首先,城市扩张和空间重组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主要特征。
随着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城市不断向外扩张,新的区域和社区逐渐形成。
同时,老旧的城市区域进行改造和重组,以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
其次,城市形态受到地理、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地理因素如地形、气候等对城市的布局和建筑风格产生影响;文化因素则决定了城市的特色和风貌;经济因素则决定了城市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就业结构。
三、交通模式的形成交通模式是指城市内部的交通网络和交通流量的分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模式的形成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公共交通的发展是交通模式形成的关键。
公共交通包括公交、地铁、轻轨等,其网络覆盖面广、运量大,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
另一方面,私家车、出租车等个体交通方式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城市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个体交通方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此外,步行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也逐渐受到重视。
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和城市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步行或骑行出行,这有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出行质量。
四、居民出行方式的变化随着城市形态和交通模式的变化,居民出行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居民出行距离和频率不断增加。
随着城市扩张和就业结构的多样化,居民的出行距离和频率都在不断增加。
同时,居民的出行目的也更加多样化,包括通勤、购物、娱乐、旅游等。
其次,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除了交通模式外,政策、经济、文化等因素也会影响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
论城市布局形态

论城市布局形态论城市布局形态摘要: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城市发展遇到了许多可变的和不稳定的因素。
这些因素作⽤在布局形态上,⼀⽅⾯导致了城市增量⼟地外延和内涵的变化,使城市平⾯空间得以拓展;另⼀⽅⾯⼜促使城市存量⼟地使⽤产⽣置换和转移,实现城市⽥地功能与结构重组,可见,这些因素作⽤的结果是引发了城市布局形态从量变到质变。
审视这种变化,对规划有⼗分重要的意义城市空间结构的集中发展和分散发展始终是两种重要的⼒量。
已有的各种理想城市形态也都可以回归到这两种基本模式。
有关城市布局形态出现过许多类型的研究,综合不同的研究成果,按照城市的⽤地形态和道路⾻架形式,可以⼤体上归纳出集中和分散两⼤类。
⼀、集中式布局的城市所谓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各项主要⽤地集中成⽚布置。
优点是便于设置较为完善的⽣活服务设施,城市各项⽤地紧凑、节约,有利于保证⽣活经济活动联系的效率和⽅便居民⽣活。
⼀般情况下,⿎励中⼩城市集中发展,此类城市在布局中需要近期和远期的关系,规划布局要有弹性,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避免虽然近期紧凑,但远期出现功能混杂和⼲扰的现象。
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可进⼀步分为⽹格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
1.⽹格状⽹格状城市是最为常见和传统的空间布局模式,由相互垂直的道路⽹构成,城市形态规整,易于适应各类建筑物的布置,但如果处理得不够好,也易导致布局上的单调。
这种城市形态能够适应城市向各个⽅向上拓展,更适合于起床交通的发展。
由于路⽹具有均等性,各地区的可达性相似,因此不易于形成显著的集中的中⼼区。
主要案例城市如洛杉矶(Los Angeles)、弥尔顿恩斯(Milton-keynes)等。
华盛顿(Washington 图1)在⽹格状鲁王宫的基础上,增加了放射性道路,课视作这⼀形态的改进型。
图1 Washington城市布局形态(局部)2.环形放射状环形放射状是⼤中城市⽐较常见的城市形态,有放射形和环形的道路⽹组成,城市交通的通达性较好,有很强的向⼼紧凑发展的趋势,往往具有⾼密度的、展⽰型的、富有⽣命⼒的市中⼼。
城市形态与发展——探究线形城市的发展与应用

式: 在这 个 城 市 中 , 有 1 5层 是 可 以看 见 的 , 只 ~ 其他 各 层 被 各 种 活动 占据 , 藏在 其 下 的云层 里 。 上 升 2 隐 每 0层 就 出现
一
是 导 致 城 市 拥 挤 和 卫 生 恶 化 的 根 源 , 线 形 城 市 是 沿 交 而
通运 输 线 布置 的长 条 形 的建 筑地 带 ,城 市 不再 是分 散在 不 “ 同地 区 的点 , 而是 由一 条铁路 和 道路 干 道相 串联在 一 起 、 连 绵 不 断 的城 市 带 。 这个 城 市 中的 居 民既 可 以 享 受城 市型 的 设施 , 不脱 离 自然 , 可 以使 原 有城 市 中 的居民 回 到 自然 又 并
d v lpme tmo e fft r r a wa u l e eo n d l u eu b n sb it o u Ke ywor ln a iy;tucu ee ouin;r fc;p c ds ie rct sr t r v l to taf s a e i
l 线 形城 市 的提 出
环 境等1 2 1 。
3 线 形城 市 的交通 形态
线 形城 市 是 由西班 牙 工程 师 索 里亚 ・ 塔 于 1 8 玛 8 2年 首
先提 出 。 当时正 是铁 路 交通 大 规模 发 展 的时 期 , 铁路 线 把 遥
远 的城 市 连 接了 起来 , 并使 这 些城 市得 到 了很 快 的发 展 , 在 各 个 大 城 市 内部 及 其 周 围 , 铁 线 和 有轨 电车 线 的 建 设改 地
( oee f adcp rht tr,eig oet nvrt,eig 003 Cl g Lnsae ci c eB in r r U i syBrn 0 8 ) l o A eu j F sy ei 1
《2024年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范文

《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篇一感知与真实_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初步研究一、引言在现代都市生活的繁华之中,人们对城市的理解不仅依赖于具体的建筑结构与基础设施,也取决于由城市所产生并深植于人心中的“城市意象”。
这一“城市意象”是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知与体验,它与城市空间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以深化我们对城市空间的认识和理解。
二、城市意象的感知城市意象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城市的整体感受和印象,包括城市的建筑风格、公共空间布局、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氛围等。
人们对城市意象的感知来源于个体的亲身体验,同时也受到文化、历史、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这种感知不仅是个体对城市的直观感受,也是构成城市空间的重要元素。
三、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城市空间形态是指城市的物理空间结构,包括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的布局和形态。
这种形态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可达性和宜人性对城市意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城市空间形态是构成城市意象的物质基础,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整体感受和印象。
另一方面,城市意象是人们对城市空间的主观感知和体验,是城市空间形态的“灵魂”。
因此,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五、初步研究通过对多个城市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城市空间形态的多样性、可达性和宜人性对城市意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丰富公共空间的城市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布局合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城市则更容易吸引人们的居住和游玩。
同时,我们也发现,人们对城市的感知和体验也会反过来影响他们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评价和期望。
六、结论与展望通过对感知与真实:城市意象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的初步研究,我们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形态和空间结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化。
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合理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城市形态的演变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形状和结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从传统的城市中心向外扩张,到现代的多中心城市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需求和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追求。
1. 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在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城市形态呈现出单中心的特点。
这种城市形态以城市中心为核心,周围环绕着一圈圈的居住区和商业区。
这种城市形态的优势在于交通便利,资源利用高效,但也存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2. 多中心城市模式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城市形态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多中心城市模式将城市分为若干个功能中心,如商业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等。
这种城市形态的优势在于分散了人口和资源,减少了交通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便利性。
3. 城市群的形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市群的形成成为了一种新的城市形态。
城市群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一个大区域,各个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紧密联系。
城市群的形成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但也带来了交通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宜居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提升城市中心的功能性城市中心是城市的核心区域,承载着城市的行政、商业、文化等功能。
为了提升城市中心的功能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
- 增加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建设,提升城市中心的吸引力和活力。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发展趋势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发展趋势探析1 城市现状概述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北距郑州156公里,南距武汉340公里,东距合肥312公里。
属于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辐射范围的“真空”区域。
全市国土面积11959平方公里,总人口1091万人,辖八县、一市、一区。
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2.1 城市空间演变周口市中心城区的生长过程经历了三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分别是设周口专区、改革开放和撤地设市,在这三个时期均使城市规模和城市形态结构发生重大变。
首先,1965-1980年为圈层式空间扩展时期周口设专区以后,其城区在原周口镇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受沙颍河阻隔,生产、生活、交通等主要城市功能均在沙颍河南侧圈层式发展。
其中,依托原周口港居中布置居住、办公、商贸等生活性设施,依托铁路及专用线在西侧布置工业用地,在东侧布置仓储用地。
其次,1980-2000年为跳跃式空间扩展时期改革开放之后城市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发展开始提速,但沙颍河南岸发展空间受限,东西两侧受工业仓储用地阻隔,南侧有铁路门槛。
城市发展面临向北跨越沙颍河和向南翻越铁路的选择,由于当时沙颍河水运交通具有一定优势,且将河流引入城市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景观价值,因此,最终选择向北跨河发展,形成沙南、沙北两个片区。
最后,2000-2010年为辐射式空间扩展时期2000年周口市迎来了又一重大发展机遇,周口撤地设市。
同时,周口市也在积极破解其在市域中区域位置较偏,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区域带动能力较弱的难题。
因此,在这个时期周口市的发展更为注重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
首先,跨过铁路发展川东工业基地(现周口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促进周商一体化发展;另外,启动周口东区建设,加强对淮阳和项城的辐射。
2.2 城市中心演变城市中心演变与城市结构形态的演变相辅相成。
首先,在圈层式扩张阶段城市是单中心发展时期,城市的行政、文化、商业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均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规模适当的综合服务中心。
城市形态的名词解释

城市形态的名词解释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空间上的组织结构和布局。
它反映了城市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城市发展的特点。
城市形态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形态的概念与演变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的表现形式,它包括城市的发展历程、功能分区、用地利用以及交通系统等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历史上,城市形态的演变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古代城市的线状布局到现代城市的多中心布局,城市形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城市形态的特点与分类城市形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尺度、布局和组织结构方面。
在尺度上,城市形态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种。
大城市通常具有明显的多中心布局,中城市一般有一个中心或多个互相联结的中心,小城市则以单一中心为主。
在布局上,城市形态可以分为四种典型类型:放射状、环状、线状和混合型。
放射状城市指从一个中心向周围放射状展开,环状城市以环为特色,线状城市呈现线条状的布局,而混合型则是以上几种类型的组合。
城市形态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核心区、功能区和居住区等。
三、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城市形态的形成和变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会直接影响城市的规模和布局。
文化因素也是城市形态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会在城市形态上表现出来。
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也会对城市形态产生影响。
四、城市形态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城市形态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合理的城市形态可以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排放,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紧凑的城市形态有利于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步行环境,减少私家车使用。
此外,城市形态还决定了城市的社会交往和文化氛围。
一个有良好城市形态的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文化体验和社会交流空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特点和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形城市:一种新的城市范型

环形城市:一种新的城市范型1潘爱丰林凯旋黄亚平【摘要】随着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发展,部分大城市都市区出现环绕大型生态核布局的环状空间结构新形式。
通过对典型城市的环形结构形态特征分析,归纳了该类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及形态特征,并从结构、功能、交通、生态和用地等五方面揭示了环形城市的形成原理,建构了特色鲜明的“环簇型”空间优化模式,最后对该模式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评价。
如果控制得好,该模式将不失为大城市高级化发展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空间优化模式。
【关键词】环形城市;范型;空间优化;模式评价;环簇型1 大城市环状空间发展的新趋势“环”本义指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泛指圆圈形的物品,它具有中空和圆形的特征。
“环形城市”指受大山大水等自然条件限制,城市空间围绕大型中央生态核(绿核或蓝核)呈中虚的“环状”布局形态,各功能组团通过大型生态绿楔加以分隔,在各功能组团内构建公共中心和相对独立平衡的道路网,通过环状交通走廊有机串联,是一种独特的空间生长方式和生长过程。
随着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发展,部分大城市都市区出现环绕大型中央生态核布局的环状空间结构,在新版总规中也强化了这种发展态势,较为典型的大城市有新加坡、首尔、威海、合肥、乐山、台州等,环形城市已成为一种大城市都市区空间结构形态的新形式。
传统城市从团城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强大实体市中心,呈现实体的“饼状”布局;环形城市明显区别于传统城市,它从带形城市演变而来,是大城市发展的一种高级化状态,是一种有效遏制城市空间恶性膨胀的布局模式,是一种充分尊重自然、人工与自然良性互动的2国内外典型城市环状空间发展案例2.1国外案例(1)新加坡图1 新加坡城市空间结构图1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研究(51178200)》项目资助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珍惜。
1950年前,城市空间主要是滨海团块状发展;1950年后,城市空间拓展迅速,在寸土寸金的情况下,政府将大约3000ha (5%的国土面积)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它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以维持整个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形态模式的探讨欧阳勇锋 张延龙 蒋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 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解释了城市形态的概念,将城市形态概括为3种典型的模式:宇宙模式、机器模式和有机体模式,并分别对3种模式的内涵、特点和起源作了论述,最后从人与环境的角度评述了3种模式,指出城市应该是一个有机体。
关键词 城市形态;宇宙模式;机器模式;有机体模式中图分类号 S9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4)05-1086-03Discussion about the Models of U rb an MorphologyOuyang Yongfeng et al (H orticulture Institute,N orthwest S ci2T 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 orestry,Y angling,Shanxi712100)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ion of urban m orph ology in broad and narrow sense was ex plained,three representative m odels:universe m od2 el,m achinery m odel and organism m odel were generalized,respectively and the m eaning,characteristic and origin of the m odels were discussed.T he m odels were comm ente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hum an and environm ent.K ey w ords Urban m orph ology,Universe m odel,M achinery m odel,Organism m odel 2000年,在德国举办的“21世纪城市的未来”会议上提出,到2025年,世界城市的比重将增加到67%,这表明人类正大步迈向城市时代。
城市使得急速膨胀的人口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各种社会活动,实现经济的最大化和生态的最优化,城市又是文化创新的发源地,是交流与宽容的场所。
所以,城市化将是人类共同的未来[1]。
但是,由于城市发展自身的复杂性[2],在快速进行的城市化过程中,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笔者试从“城市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出发,论述城市形态的3种模式,希望有助于城市工作者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的未来。
1 城市形态“城市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城市形态的内容。
关于城市形态,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
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王农认为城市形态是一种存在于该地域社会特有文化中的集团意志所左右的构图[3]。
杜春兰认为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某一定时间内,在各种城市活动(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作用下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4]。
王宁认为城市形态是城市实体的地域空间投影,是城市自身动态发展与其所处的地域与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自然的历史过程[5]。
可见狭义的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的具体物质环境形态,研究的是城市的组成要素及其在空间中的布置方式。
广义的城市形态不仅指城市的物质环境,还包括社会形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格局,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居民对城市环境外界部分现实的个人心理反映和城市的认知[6,7]。
作者简介:欧阳勇锋(1979-),男,广东省河源市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观赏园艺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42082032 城市形态的模式此处从广义的城市形态出发,将城市形态概括为3种典型的模式:宇宙模式、机器模式和有机体模式[8]。
2.1 宇宙模式 宇宙模式认为城市因神灵而生,依靠宇宙的力量而得以存在、发展。
城市的布局和运转应遵循宇宙运行的方式[8],只有这样,人类才可能与巨大的自然力量联系起来,宇宙秩序才能得以安宁,人类才能得到长居久安的场所。
宇宙模式作用下的城市,在空间形态上通常具有如下特点:对称的城市布局;方格网形态;以宗教圣殿为中心;轴线的行进序列;城市空间的围合及防御性的豁口;上升结合大体量支配下降和小体量;南北轴线,坐北朝南;对称辐射的轴线大道。
宇宙模式对城市的影响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座城市的诞生[8]。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就开始运用宇宙模式来修筑他们乃至世界上的第一座城市———一个仪典性的中心,一个用来进行宗教仪式,诠释自然并控制其力量以造福人类的城市———伊瑞杜(Eridu)。
直到今天,宇宙模式还影响我们的城市。
宽广的景观大道,宏伟高大的写字楼,轴线对称的巨大市政广场,都是宇宙模式的体现。
北京是宇宙模式的一个典范。
众多的大型建筑是一字压在中轴线上,它们本身是对称的,而轴线两边的城市格局也是对称的,而且是整个城市如此大面积的对称,左安门对右安门,东便门对西便门,宣武门对崇文门,东直门对西直门,日坛对月坛等等。
同时,轴线上的紫禁城位于全城东西、南北交叉的中心,整座城市的中心是皇城。
宇宙模式中的典型空间形态特征,包括轴线的行进序列,对称的城市布局,以宗教圣殿为中心,南北轴线等,在北京城市形态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2.2 机器模式 机器模式认为城市是一架巨大的机器[8],由很多小的、自治的、机械关联的、相互类似甚至是安徽农业科学,2004,32(5):1086-1088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无区别的局部构成。
每个局部都有各自的功能,局部功能之和构成了城市的功能。
每个局部都是城市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只做自己该做的,不与其他部分发生过多的联系。
当某个局部老化,不能正常发挥功能时,可以将它拆掉并替换,城市照样运转。
这时,城市的功能表现为替换部分与其他局部功能之和。
机器模式影响下的城市形态具有如下特点:简单明了的城市外貌;网格状或线型的城市布局形态;简单、规则的长方形用地,无区别的局部构成;忽视边界和地形,快速均等的空间分割;两点之间直线最近的道路网络[9]。
机器模式对城市的影响几乎和宇宙模式一样早。
公元前1900年为完成金字塔的修筑而为工人建造的埃及的卡汗工营可以说是机器模式最早的例子[8]。
1922年,在柯布西埃(Le C orbusier)为300万人规划的“光辉城市”中,机器模式中追求便捷交通、功能高效的机器思想也可谓体现至极致。
整个城市采用方格网布局,结构简单明确,交通便捷,功能高效,局部自治,互不影响。
同宇宙模式一样,今天,机器模式同样影响着我们的城市形态,并且成为目前处理城市问题中常见的办法。
城市沿着过境公路快速延伸,顺着方格道路网向外急剧膨胀,人们遇山平山、遇水架桥,为了生产而设计厂房,为了汽车的通行而拆房破街、开辟景观大道,或将高速路架过头顶[9]。
城市形态不仅遵循着机器模式,而且是为实实在在的机器服务。
2.3 有机体模式 有机体模式认为城市是一个生物有机体,具有明确的界线和尺寸。
如果大小改变,城市会重新组织其形态,达到新的界限和开端。
作为有机体,城市也是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这些局部连接得非常紧密,相互之间可能没有明显的界线,一起运行并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局部不能随意替换,对任何一个小的局部的改变都将影响整个城市。
城市的整体功能非常复杂,远大于局部功能之和[10]。
城市具有自组织的能力,它能自发向着有序的演化方向发展[11];城市具有自我修复及调整的能力,无论受到任何外部力量的干扰,它的内部总能自我调整到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有机体模式影响下的城市具有如下特点:适宜的规模,明确的边界和尺寸,被限定的局部单元,通常为社区单元;依照地形、气候布置建筑物,水系和植被得到良好的保护,人与自然融合,自由和非几何形的空间布局;不规则和曲线的几何形态[8];利用乡土材料,贴近自然,城市局部乃至城市整体和形式相互高度融合。
有机体模式起源于18世纪[8],面对工业化的重压和城市朝着巨型的方向发展,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机器模式显得无能为力。
生物学的兴起及发展让人们受到启发,提出城市应该是一个生命有机体的概念。
城市应该是什么?有机体的概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有吸引力的考虑问题的角度。
有机体的概念受到许多学者的欢迎,如美国的现代景观设计之父,纽约中央公园的主要设计者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美国的景观设计师《明白的花园城市》(G ar2 den Cities of T om orrow)的作者爱本内泽・霍华德(Ebenezer H oward);提出邻里单位思想的设计师克莱兰斯・派瑞(Clarence Perry)等等。
在一个较小但同样能说明问题的尺度上,北京市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规划设计散发着有机体模式的思想。
俞孔坚教授从有机体模式出发,提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北京市的一个景观单元,是城市生命有机体中的一个细胞的设计概念[12],从而运用生命细胞概念作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设计指导思想。
3 认识3种模式由于城市结构的多样性,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13],以及影响城市形态演变的因素的多样性,包括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社会文化因素、城市规模及城市职能等等,城市实在过于复杂、充满不确定性[10]。
城市应该是什么,似乎难以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
但当我们从人和环境的角度出发,就可以发现3种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人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运转和发展的终极动力源泉。
离开了人及人的活动,城市便无所谓城市,以至毫无意义。
因此城市应该是为人———普通实在的人而设计的[9],为了他们的工作、休息、娱乐、繁衍而存在的;环境是城市的依托,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城市必将走向衰退,甚至重复楼兰王国的悲剧。
宇宙模式告诫人们应该以慎重的态度对待自然环境,这与我们今天提倡尊重自然的理念是一致的。
另外,宇宙模式对于人们选择城镇、坟墓以及建筑物的位置也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有些我们今天认为是正确的。
但是,宇宙模式的本质是为权力结构———帝王将相、百官诸侯服务的,它通过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以及发生在城市上的宗教仪式将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并束缚他们的行为,使人们心甘情愿地支持着城市,从而建立起权力结构,并使权力结构得以延续下去[8]。
从政治角度看,可以认为宇宙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统治百姓的一个工具,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我们今天的设计提倡以人为本就是反对以神为本。
所以今天的城市形态不应该遵循着宇宙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