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阳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湛江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湛江市统计局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定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做大做优经济蛋糕”和争当粤西地区振兴发展龙头这一目标,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708.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8.09亿元,增长6.2%,对GDP增长贡献率为9.9%;第二产业增加值733.59亿元,增长14.2%,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5.0%;第三产业增加值636.54亿元,增长15.2%,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5.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6﹕41.1﹕38.3调整为19.8﹕42.9﹕37.3。
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21.07亿元,增长11.1%;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02亿元,增长32.3%;优势传统工业实现增加值191.96亿元,增长20.5%。
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20.8%,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7.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4.0%,金融业增长0.4%,房地产业增长12.3%,其他服务业增长13.7%。
全年来源于湛江的财政总收入465.09亿元,比上年增长36.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其中,增值税10.80亿元,减少5.8%;营业税11.09亿元,增长16.1%;个人所得税2.00亿元,增长22.7%;企业所得税3.15亿元,增长25.3%。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6.15亿元,增长25.0%。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9.62亿元,增长38.1%;公共安全支出12.84亿元,增长23.9%;教育支出37.64亿元,增长8.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87亿元,增长23.9%;医疗卫生支出24.58亿元,增长81.2%;节能环保支出4.36亿元,增长48.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13亿元,增长64.0%;农林水事务支出22.63亿元,增长43.2%;交通运输支出6.81亿元,增长8.4%。
2011823 阳江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阳江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阳江市发改局2011年3月1号2010年,是“十一五”时期最后一年,更是进入“十二五”时期基础之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克服困难,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市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明显进步,民生改善成效显著,和谐社会稳步推进,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64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7.0%。
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5%、27.5%和12.0%。
三大产业比例由上年同期的23.2∶40.8∶36.0调整为22.1∶44.1∶33.8。
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6.8%、66.6%和26.6%,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1.2个百分点、11.3个百分点和4.5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26758元,增长16.3%。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1.2%,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3.7%。
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类上涨7.2%,居住类上涨3.7%,烟酒及用品类价格持平,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0%,衣着类下降4.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4%。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63.6万人,同比增长2.3%。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1万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02.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镇化进程推进较慢;现代产业发展势头不足;工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支撑较弱;优化结构、节能减排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全年农业总产值227.1亿元,同比增长5.5%。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5.0万亩,比上年增加4.7万亩;粮食总产量71.0万吨,增加2.6万吨。
广东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广东省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2月17日2011年,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提出的新要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认真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大力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267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59.83亿元,增长4.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0%;第二产业增加值26205.30亿元,增长11.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6.6%;第三产业增加值23808.46亿元,增长9.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1.4%。
三次产业结构为5.0:49.8:45.2。
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11521.44亿元,增长12.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3392.59亿元,增长8.5%。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1.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5.4%,金融业增长6.3%,房地产业增长6.0%。
民营经济增加值23336.44亿元,增长11.9%。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4%,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表1 2011年分区域主要指标区域 GDP(亿元) GDP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珠三角 43966.18 9.9 9.2 49.4 3674.73 21.8东翼 3828.88 12.3 9.1 35.0 191.92 25.6西翼 4262.07 11.1 10.9 38.0 181.10 30.2山区 3897.34 12.3 9.0 35.1 246.27 24.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4%,居住类价格上涨4.5%。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西日报 2012-03-25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2012年3月23日2011年,全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全力做好各项工作,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全区生产总值[2](GDP)1171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7.30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5736.78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3930.27亿元,增长9.4%。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7.5%、49.0%和3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9%、65.9%和27.2%。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5315元。
图1 2006-2011年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2006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速度(%)2006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2%。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5%。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0%。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24.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2%。
图2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月度同比(%)月度环比(%)表1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城镇新增就业53.29万人,比上年增加7.68万人,增长16.84%。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46%,比上年末下降0.2个百分点。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4178元,比上年增加2336元,增长7.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4%。
201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统计局•【公布日期】2012.02.23•【字号】•【施行日期】2012.0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11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2月23日浙江省统计局)2011年,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在国际经济增长减速,国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宏观环境下,着力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加快启动实施三大国家战略,积极帮助中小企业脱困解难,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民生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为3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0%(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4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015亿元,分别增长3.6%、9.1%和9.4%。
人均GDP为5866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9083美元),增长7.1%。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9:51.6:43.5调整为4.9:51.3:43.8。
图1 2006-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图2 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其中居住类上涨5.3%,食品类上涨12.1%(见图3、表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5%。
图3 2006-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表12011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5925亿元,比上年增长21%,增速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51亿元,增长20.8%,增速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4.6万人,其中39.5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2011年南充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4.58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529.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4%;第三产业增加值265.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24.4:48.5:27.1调整为22.8:51.4:25.8。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606.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比GDP增幅高出3.5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102.08亿元,比上年增长3.6%;第二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37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3%;第三产业民营经济增加值13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
民营经济发展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0.3%。
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59.0%,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4%,涨幅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8%。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5%。
物价上涨情况见表1。
表1: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情况单位:%指标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106.4 105.8#食品114.2 112.8烟酒及用品106.5 100.5衣着102.5 102.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102.4 99.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02.4 103.3交通和通信101.0 99.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8 100.1居住103.6 107.7 2011年第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122.5点,比上年同期下降6.2点。
企业景气指数125.9点,比上年同期下降6.0点。
其中企业生产景气指数102.9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9.9点;企业利润景气指数114.3点,比上年同期下降9.8点;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114.3点,比上年同期上升14.3点。
二、农业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0.17万公顷。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1.8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
2011年荆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坚持“工业兴市”不动摇,加快实施“壮腰工程”,全市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全面实现了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043.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4%。
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65.1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48.83亿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29.14亿元,增长11.4%。
三次产业结构为25.4:43.0:31.6,三次产业在GDP增长中所占份额分别为 16.5%、60.0 %和23.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5.3%。
分类看,食品类增长较快,上升11.5%,其中:猪肉上升39.6%、肉禽及制品上升24.8%、粮食上升 14.9%,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均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居住类上升4.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升2.7%,交通和通信类上升2.4%,娱乐用品上升1.5%。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增长 13.8%。
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9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25万人。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银行信贷紧缩导致企业资金紧张,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二是原材料及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效益下滑;三是投资重点项目进展缓慢,增长后劲不足;四是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不断完善。
二、农业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2011年内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江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内江市统计局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内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内江”的总体要求,把握“全面开放、解放思想、跳起摸高”的工作基调,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较快增长,投资、消费需求扩大,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总量居全省第10位,增速居全省第8位。
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增长20.5%;第三产业增长9.3%。
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6.3:60.8:22.9调整为16.3:62.5:21.2。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89.65亿元,增长18.6%,占GDP比重达57.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
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7%,烟酒价格上涨8.3%,居住价格上涨7.7%,衣着价格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7%,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1%。
涨幅最大的食品类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影响约占68.4%。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比上年上涨9.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上涨12.8%。
二、农业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4.69亿元,增长4.2%;增加值139.76亿元,增长4.2%。
全年粮食总产量162.76万吨,比上年增加1.91万吨,增长1.2%,连续6年增产。
油料产量9.50万吨,增长6.3%。
主要农产品产量列示如下:全年出栏生猪413.02万头,下降3.4%;家禽4364.93万只,增长1.6%;生猪存栏319.67万头,增长2.4%;肉类总产量40.07万吨,下降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江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阳江市统计局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幸福追赶的征程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可喜的成绩,“十二五”时期首年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779亿元,同比增长16.0%。
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3%、24.9%和12.1%。
三大产业比例由上年同期的21.9∶42.5∶35.6调整为19.5∶45.9∶34.6。
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7.3%、65.9%和26.8%,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1.2个百分点、10.5个百分点和4.3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32000元,增长15%。
1—11月份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0.6%,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6.9%。
从八大类别看,食品类上涨12.0%,居住类上涨3.2%,烟酒类上涨4.7%,交通和通讯类上涨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6.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0%,衣着类下降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5%。
年末全市就业人员145万人,同比增长10.7%。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41万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10%。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45%。
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各项人均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结构有待完善;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产业转型升级势头仍须强势推进;民生事业进一步投入的支撑力较弱;节能减排工作必须大力加强;区域发展差距有所扩大。
二、农业全年农业总产值272.0亿元,同比增长5.2%。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9.6万亩,比上年减少0.04万亩;粮食总产量71.0万吨,增加2.5万吨。
蔬菜种植面积87.4万亩,增加0.05万亩;蔬菜产量90.7万吨,增加1.5万吨。
花生种植面积36.6万亩,增加0.7万亩;花生产量5.2万吨,增加0.2万吨。
水果总产量84.2万吨,增加32.5万吨,其中柑、桔、橙产量30.0万吨,增加1.3万吨。
全年完成造林、更新和低改面积6533公顷,其中用材林4600公顷,防护林1933公顷。
森林资源保持林木总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良性循环。
全市森林覆盖率55.6%。
全年肉类总产量18.6万吨,同比增长3.2%。
其中,猪肉产量14.5万吨,增长3.5%;禽肉产量3.5万吨,增长2.3%。
全年渔业总产值107.3亿元,同比增长7.1%。
全年水产品产量102万吨,增长4.1%。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58亿元,同比增长30%。
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产值505.8亿元,增长29.6%。
从注册登记类型来看,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完成产值分别增长11.7%、54.1%、13.0%和5.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9亿元,增长30.5%。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64.3亿元,同比增长5.4%。
建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32.5万平方米,增长11.7%,其中新开工面积270.1万平方米,下降21.5%;房屋竣工面积158.1万平方米,下降32.8%。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口径,统计起点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408.5亿元,同比增长43%。
其中,城镇投资377.5亿元,增长53.3%;农村投资30.9亿元,下降21.3%。
房地产开发投资76.1亿元,增长46.4%。
五、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9亿元,同比增长18.0%。
从地域看,城镇实现零售额323.4亿元,增长20.3%;农村实现零售额115.5亿元,增长12.0%。
从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99.5亿元,增长17.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9.3亿元,增长19.2%。
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额683.4亿元,同比增长19.0%。
其中批发额346.2亿元,增长19.4%;零售额337.2亿元,增长18.6%。
六、对外经济1—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19.5亿美元,同比增长20.6%。
其中出口17.3亿美元,增长20.2%(海关数)。
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4亿美元,同比增长15.0%。
新签利用外资合同70宗,下降17.6%;合同利用外资6.72亿美元,增长50%,平均每个合同协议利用外资960万美元,减少433万美元。
截至2011年底,全市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350家,其中本年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54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全年公路货物周转量30.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8%;水运货物周转量34.3亿吨公里,增长76%;铁路货物周转量1.4亿吨公里,增长39.2%。
港口货物吞吐量1100万吨,增长37.8%。
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28.97亿人公里,增长32.9%。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50.6万户,同比增长1.2%;移动电话用户148万户,增长1.02%;互联网络、数据通信等新兴业务继续快速发展,年末ADSL用户19.5万户。
全年旅游总收入66.3亿元,同比增长55.3%。
其中国内旅游收入64.9亿元,增长56.8%;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899万人次,增长23.7%。
其中,一日游游客人数438万人次,增长5.2%;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人数461万人次,增长48.6%。
在过夜游客中,国际游客5.6万人次,增长6.3%;国内游客455.4万人次,增长49.4%。
八、金融11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99.2亿元,比年初增长6.2%。
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46.3亿元,下降1.4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15.3亿元,增长7.7%。
年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48.7亿元,增长22.8%。
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9.0亿元,增长61.5%;中长期贷款余额288.7亿元,增长17.1%。
九、科技和教育全年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
全年小学招生人数3.2万人,同比增长6.1%,小学在校学生17.2万人,增长2.0%;普通初中招生人数3.4万人,下降14.9%,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1.5万人,下降12.1%。
全市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102.6%,小学升学率100%,普通初中生升学率93.3%。
全年普通高中招生人数2.4万人,同比增长0.1%;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1万人,增长3.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1%。
普通大学、电视大学、党校教育、自学考试等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全年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5个,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3个。
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5座。
广播人口覆盖率98.3%,电视人口覆盖率97.8%,广播电视混合人口覆盖率98.0%。
新闻、出版等事业健康发展。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含诊所)404个,同比增加16个,其中,县级以上医院3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乡镇卫生院38个,妇幼保健院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个,其他卫生机构310个;全市各类卫生机构年末实有床位7207张,增加838张,其中,医院3287张,乡镇卫生院1561张,妇幼保健院549张,其它卫生机构1810张。
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161人,增加92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095人,注册护士2837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快,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100%,提高0.3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国家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得到有效贯彻实施,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十一、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安全生产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37元,同比增长15.0%。
农民人均纯收入7687元,增长15.5%。
城乡居民宜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18万人,与上年持平;社会养老保险34.5万人,增长10.7%;工伤保险18万人,增长5.5%;生育保险14.1万人,增长7.4%;基本医疗保险22.8万人,增长13.7%。
全年征收社会保险基金12.5亿元,增长35%。
年末全市基金余额21.1亿元,增长17.0%。
年末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院5间,床位1258张;敬老院51间,在院人数1486人。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巩固中提高,低保保障面扩大,全市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3万人。
城镇社区服务和农村服务网络日趋完善。
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05人/亿元,比省下达的0.258人/亿元任务指标低0.053人/亿元。
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死亡率为0.72人/十万人,比省下达的0.79人/十万人任务指标低0.07人/十万人;道路交通死亡率为2.14人/万辆,比省下达的2.24人/万辆任务指标低0.1人/万辆。
十二、人口和环境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45万人,同比增长1%。
全年出生率12.77‰,死亡率5.59‰,自然增长率7.17‰。
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机构27个,人员400人。
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面积92.1平方公里。
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4个,面积80.0平方公里。
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优良等级;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5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市拥有自然保护区22个,总面积461.3平方公里。
本年环评制度执行率100%。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为初步预测数。
2、地区生产总值、三大产业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和可比价格两种方法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各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倍数”的表述:运用倍数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如:从100增加到200可表述为:(1)增长1倍;(2)是原来的2倍;(3)翻一番。
从100增加到300可表述为:(1)增长2倍;(2)是原来的3倍。
从100增加到400可表述为:(1)增长3倍;(2)是原来的4倍;(3)翻两番。
5、“番”的表述:翻一番,就是从100增加到200;翻两番,就是从100增加到400;翻三番,就是从100增加到800。
“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