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油藏合采压力动态分析通用数学模型
多层油藏合采压力动态分析通用数学模型

多层油藏合采压力动态分析通用数学模型
陈伟;张晓玲;庄建山;朱礼斌;魏红梅
【期刊名称】《油气井测试》
【年(卷),期】2004(013)005
【摘要】在Raghavan等人的工作基础上,导出多层油藏合采条件下的压力动态描述通用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具有一系列的优点:①任意井类型和外边界可以组合到各个单层;②各层物性、介质类型可以不同;③直接利用单层系统的解析解式组合多层系统;④压力响应计算方法直接简单.并进一步建立不同初始压力条件下的多层油藏压力响应的变流量迭加方法,使多层系统的不稳态压力分析方法更为实用化.
【总页数】3页(P1-3)
【作者】陈伟;张晓玲;庄建山;朱礼斌;魏红梅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学院,四川,成都,610500;川中油气矿,四川,遂宁,629000;华北石油测试公司,河北,廊坊,065007;华北石油测试公司,河北,廊坊,065007;长庆油田采油二厂,甘肃,庆阳,74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
【相关文献】
1.多层合采油藏启动压力及层间干扰 [J], 张凯;路然然;张黎明;姜凯亮;李爱芬
2.多层合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油藏物性特征——以孤岛油田中二中Ng5砂层组为例 [J], 王代流
3.一种新的水驱油藏多层合采井产量动态劈分方法 [J], 李文红;任超群;林瑞敏;付强
4.多层合采砂岩油藏动态干扰及其影响因素 [J], 王振鑫
5.特高含水期多层合采油藏油井液量调配优化方法 [J], 王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藏数值模拟第六章

(2)
+q g
g S g gd S g t t g cm3 ; 式中gd—溶解气密度 ,
• 水组分
Rso gsc gd Bo
(3)
kkrw Pw w gD qw w S w w t w
(11)
式中 n n on gD
2.考虑毛管压力项Pc和流动系数项T的半隐式气组分和 水组分方程的左端项 • 气组分方程(8)的左端项 cgo n1 n cgo cgo S g S g 代入方程(8)的左端项后,略去二阶小量后得: • 自由气
g
t 0
二、差分方程组的建立 先不讨论源、汇项,方程(1)、(2)、(3)的差 分方程可写为 • 油组分 V n1 n1 n1 n1 n (7) T0 P0 T0 on gD B 0 S0 0 S0 • 气组分
gd 0
n1 n1
• 水组分方程(9)
VB w S w t VB n n n w n n P w S w w S w S w t VB n n 0 n n w w S w c P n w S w n S w t C w1 C w 2S w
w
n 1
n 1
cow
n 1
n w
gD w w w
n n n
w cow w n n n w w S w S w w S w S w
(14)
式中
w n cow w gD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动态分析中的应用

六、储层地质建模
1 构造模型
复核各种静态参数 - 储层:构造、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或净毛比)、原始饱和度 … - 岩芯实验:相对渗透率曲线、毛管压力曲线、岩石压缩系数 … - 流体PVT:油、气、水PVT … - 水体:各种水体描述 … 根据微构造研究,建立网格构架模型 各个网格赋值,建立储层定量地质模型 - 地质图件:通过数值化软件,转化成等值线或散点形式,然后赋值到网格单
场 地质储量的拟合
六、储层地质建模 简单建模过程
等值线的生成 网格赋值 地质模型
七、生产历史拟合
1 目的 验证地质模型的可靠性 调整、完善油藏地质模型 加深对油藏静、动态的认识 提高模拟预测的准确性 使模拟计算的油(气)藏及油气井生产动态更接近实际观测值
2 手段
确定拟合的关键井:数据完整可靠、生产时间长、能够反映油藏主要动态规律
寻找油气田开发中后期剩余储量的富集区域,确定调整方案
合理开发油气藏,提高采收率
前言
流入
物质平衡模型 流出
油藏模拟模型
流入物质-流出物质=积累的物质
1、没有考虑空间差异;
2、油藏和流体性质,以及流 体流动,都是整个油藏内 进行平均。
1、油藏数值模型可以看成多个 物质平衡模型的结合体;
2、在三维空间上把整个油藏划 分为多个离散单元,而且在一 些列离散的时间和空间步上模 拟油藏和流体性质的变化。
实际模拟:某气藏边水推进动态研究
二、为什么要做油藏数值模拟 1 油气藏的复杂性
地质特征复杂:裂缝、断层、尖灭、非均质、隔夹层、多层 油气水关系复杂:多个压力系统、多个油气水界面、油气水间互溶 流体特征复杂:三维三相、复杂的相态变化、多组分
2 油气藏开发的复杂性
多层合采气藏井底压力响应模型通解

多层合采气藏井底压力响应模型通解李成勇;蒋裕强;伍勇;龚伟;刘永良【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年(卷),期】2010(030)009【摘要】为了提高单井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许多生产井都是按多层合采方式进行生产的.多层气藏的开采规律有别于常规气藏,研究其井底压力变化规律对开发此类气藏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在分析研究多层气藏渗流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单井为研究对象的多层气藏渗流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拉氏变换对该数学模型进行求解,获得多层合采气井拉氏空间井底压力动态响应数学模型;通过Stephest数值反演技术获得真实空间下的井底压力响应解,通过编制计算机程序,获得了井底压力动态响应曲线,从而分析了响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研究了分层流量剖面的变化规律.该研究成果对合理、高效开发多层气藏具有指导意义.【总页数】3页(P39-41)【作者】李成勇;蒋裕强;伍勇;龚伟;刘永良【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工作站;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东北气矿【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砂岩多层气藏多层合采合理配产方法研究 [J], 钟兵;杨雅和;夏崇双;马力宁;李江涛2.多层窜流油气藏模型及井底压力动态 [J], 霍进;贾永禄;王海涛;吴成友;张淼3.多层合采气藏层间动用差异及其主控因素研究 [J], 代金友;任茜莹;吕利刚;穆中奇;刘永建;代恒;王永林;张争航4.多层合采气藏渗流机理及开发模拟——以柴达木盆地涩北气田为例 [J], 马元琨; 柴小颖; 连运晓; 顾端阳; 鱼雪; 刘国良5.致密砂岩气藏多层合采气水交互越流模拟实验 [J], 李奇;高树生;刘华勋;叶礼友;安为国;刘广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藏工程的数学模拟与分析

油藏工程的数学模拟与分析第一章:导言随着油气资源开采技术不断发展,油藏工程领域的数学模拟与分析也愈加重要。
数学模拟与分析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油藏,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
本文将介绍油藏工程的数学模拟与分析相关知识,并探讨其在实际开采过程中的应用。
第二章:油藏建模与模拟2.1 油藏建模油藏建模是指利用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等知识,将地下油气储层的结构、厚度、孔隙度、渗透性等信息综合起来,构建油藏的三维模型。
建模的精度越高,对于后续的模拟分析和决策指导作用就越大。
2.2 油藏模拟油藏模拟是指通过计算机模拟油藏中油气的流动、交替和运移等行为,仿真油藏内部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为后续的油气开采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其中,流体在油藏中的流动是模拟的重点。
2.3 模拟方法目前油藏模拟主要采用数学方法进行,主要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等各种数值计算方法。
其中,有限差分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有限差分法将物理问题转化为离散的网格问题,将微分方程转化成代数方程,并采用数值方法求解。
第三章:油藏辅助开采技术3.1 EOR技术EOR(Enhanced Oil Recovery)技术,即提高采收率技术,是在传统的原油采收过程中,通过注入新的物质来改善采油状况,提高采收率的一项技术。
EOR技术通常使用油藏模拟分析,通过模拟不同的注入物料在储层中的流动情况,确定最优方案,提高采收率。
3.2 水驱技术水驱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原油开采方式,其原理是通过注入大量水将油驱出储层,进而提高原油的产量。
水驱技术的运用需要针对不同的油藏结构、物理性质以及油藏中含水的情况进行数学模拟分析,以确定最优的注水方案。
3.3 CO2驱技术CO2驱技术是指通过注入CO2,将原油驱出储层,提高开采率的一种技术。
CO2驱技术是对于不同类型的油藏均能应用的一种技术,但是其应用需要精确的数学模拟和分析。
第四章:油藏经济效益分析在油藏开采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实际应用的技术外,同样需要考虑油藏经济效益。
油藏数值模拟的基本数学模型

v λ
gradP
气体的低速滑脱现象
对于气体在低速时,会出现完全相 反的物理现象,表现为低速时视渗 透率增加。
平均压力,等于两端的平均压力
(P1+P2)/2
v
b—Klinkenbeig (1941)常数。
气体由于具有分子能,在没有 压差下,气体也会发生运动。
gradP
高速非达西
当渗流速度较高时会破坏达西 定律,主要原因是在高速时, 除了粘滞阻力外其惯性力达到 不可忽略,破坏直线规律,如 气井或裂缝油田。
表达方式: 1、指数式: 2、二项式:
n为渗流指数(0.5-1) n=1:达西定律 n=0.5:完全紊流
在油藏数值模拟时,三段没有一个通式,带来难度。
Log(f )阻力系数
Bakhmeteff & Feodorff Burke & Plummer Mavis & Wisley Rose Sunders & Ford
Log(Re)
低速非达西
低速非达西:油水在多孔介质渗流 ,由于比面大,接触面积大,会伴 随一些物理化学现象,石油中的氧 化物等表面活性剂与岩石之间产生 吸附作用。必须有一个附加压力梯 度克服吸附层的阻力才能流动。
采油工程
储运工程
油气开采系 统示意图
井筒水动力学 油层物理学
气
油
水
油气渗流力学
完井工程
油藏工程
Formation Model
Surface Model
Wellbore Model
Botton Model
数理补充
数学模型内容
1、运动方程☆ 2、状态方程☆ 3、连续性方程 (质量守恒方程)☆ 4、能量守恒方程 5、其他的附加方程 6、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多层油藏压力分布的一般解

多层油藏压力分布的一般解本文通过对多层油藏的压力分布进行研究,得出了多层油藏压力分布的一般解。
通过对地层结构、油藏性质、注采井网等因素的分析,本文对多层油藏压力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最后,本文对多层油藏的开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多层油藏、压力分布、地层结构、油藏性质、注采井网一、引言多层油藏是指由多个油层组成的油藏,其开发难度和复杂程度较高。
压力分布是多层油藏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油藏的开发和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多层油藏的压力分布进行研究,得出了多层油藏压力分布的一般解。
二、多层油藏的地层结构和油藏性质多层油藏的地层结构和油藏性质是影响压力分布的重要因素。
地层结构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岩性、岩石厚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多层油藏的压力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
油藏性质包括油藏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多层油藏的压力分布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多层油藏的注采井网多层油藏的注采井网是影响压力分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注采井网的布置方式、井距、井深等因素都会对多层油藏的压力分布产生影响。
因此,合理的注采井网布置是多层油藏开发成功的关键。
四、多层油藏压力分布的一般解多层油藏压力分布的一般解可以表示为:P = P0 + ∑i=1n (Δhiρi + qi / (2πki)) ln (r / ri) 其中,P为地层压力,P0为地表压力,Δhi为第i层油层厚度,ρi为第i层岩石密度,qi为第i层油层的产油率,ki为第i层油层的渗透率,ri为第i层注采井的半径,r为待求点距离注采井的距离。
五、多层油藏的开发建议为了实现多层油藏的有效开发,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布置注采井网,确保井网的覆盖面积和井距的合理性;2.对地层结构和油藏性质进行深入研究,为油藏开发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3.采用先进的注采技术,提高注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4.加强油藏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障油藏的稳定生产。
六、结论本文通过对多层油藏压力分布的研究,得出了多层油藏压力分布的一般解。
多层合采气井合理配产简易新方法

各单 层产量 q apf : i ̄ i () 2
问题的提出
在 分 层试 井 以后 , 油藏 工 程首 先需 要确 定 的是
合采时的产量
P=∑ a l p
式 中 :—— 日产量 , /; 口 m。d 口—— 第 i 产量 , d 层 m/;
a —
—
产量与井底流压线性 回归系数 , 小数; 第 层产量与第 i 层井底流压线性回归
系数 , 小数 。
改变井底流压对 () 2 式试算, 以直观得出各 可 层产 量 , 以及 合采 总产量 。 而确定 合理 的配产 。 从
2 利用 二项式产 能方 程配产 .
二项 式产 能方程
第 l 9卷 第 l 期
杨 波等 : 多层合采气井合理 配产简易新方法
6 7
变形为
产 出处 流压 的差别 。
( —P ^ i= Ai i Pi )q e一 , I A +1q 十” i 5 \, () J 5 1产 量 与流压关 系配产 .
各单 层产 量
引
言
却是统一的这一关键 因素进行配产, 这样各层在井 简 处的 流压 的差异 就可表示 为
p = p 一p 呖 d () 1
在条件许可情况下 , 多层合采方式 开采多层 采用 油气藏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 , 在多层合采 的理论方法
式 中 :—— 第 产层 与第 产 层 间井筒 压力 梯度 , l D
2 1 2月 00年
油 气
井
测 试
第l 9卷 第 1 期
多层 合采气井合理配产简易新方法
杨 波 唐 海 周 科 傅春梅 王 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Comming led R eservo ir System With U nequal Initial Pres sure Distributions: Interpretation. paper SPE24680 presented at 67th Annual T echnical Co nference and Exhibition in Washing ton, DC, October 4- 7, 1992 Abbaszadeh M D, T anaka T et al . T r ansient T esting of L imited - Entry W ells in Communicating Layered Reser voirs. paper SP E25664 pr esented at M iddle East Oil T echnical Conference in Bahr ain, A pril 3- 6, 1993 A hmed A , Chen H Y , L ee W J et al . Development of a M at hemat ical M odel fo r M ultilayer Reservoir w ith U nequal Initial Pr essure. In: SU IT U , 20( 1) , 61- 92, 1996 张望明 , 韩大匡 , 连淇祥 , 程远忠 , 等 . 多层油藏 试井分析 . 石油勘探与开发 , 2001, ( 3) 伊晓东 , 李凤兰 , 等 . 均质多层 油藏定 压封 闭边界 灌注 试 井模型精确 解及其计算 . 油气井测试 , 1998, 7( 2) 刘曰武 , 刘 慈群 , 等 . 多层油藏有限导流垂直裂缝井试 井 方法研究 . 油气井测试 , 1998, 6( 3) 李顺初 , 张 普斋 , 黄 炳光 , 等 . 多层油 藏压 力分布 的一 般 解 . 西南石 油学院学报 , 2002, ( 4) 徐献芝 , 况国华 , 陈 峰磊 , 卢 德唐 , 孔祥 言 , 等 . 多 层合 采 试井分析方法 . 石油学报 , 1999, ( 5) 本文收稿日期 : 2004- 03- 01 修改稿返回日期 : 2004- 09- 01 编辑 : 穆立婷
前
言
考虑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多流量迭加、 不同的井类型 及外边界情况。 因此, 以这种方式开发的多层渗流数学模型及 其计算模型基本上不具备扩展能力, 若应用于试井 解释和动态分析领域还存在诸多困难。
多层系是实际油藏的普遍情况, 为了提高油气 井的产能往往采用射开多层完井投产, 不同产层在 井筒耦合: 流动压力相同而产量不同。研究多层油 藏合采的渗流特性具有广泛的意义 , 为此国内外学 者
计算实例
( 13) 以两层合采气藏情况为例, 各层的原始地层压 力不同并且第一层含有一条断层 , 断层距离为 L , 各 ( 14) 层的模型参数见表 1。
表1
模型 参数 第一层 第二层 kP ( 10- 3 Lm2 ) 28. 56 1. 00 h Pm < P%
由流量组成关系知 q ( u) = E
2
3
4
5
Kuchuk F J, Ay estaran L et al . A pplication of M ultilayer T esting and Analysis: A F ield Case. paper SPE15419 pre st sented at 61 Annual T 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 hibition in New O rieans, LA O ctober 5- 8, 1986 M avor M J, Walkup G W et al . A pplication of Parallel Re sistance Concept to Well T est Analysis of Multilay ered R es ervoir . paper SPE15117 presented at 56t h California Regional M eeting in Oakland. CA, Apr il 2- 4, 1986 Ehlig - Economdides C A , Joseoh J A et al . A N ew T est for determinat ion of Individual Layer Proper ties in a M ultilay er ed Reser voir. paper SPE14167 at 60t h Annual T echnical Conference and Ex hibitio n in L as Vagas, NV September 22 - 25, 1985 Spath J B, Ozkan E, Rag havan R et al . A n Efficient Algo rithm for Computation of Well Responses in Comming led Reservoir. SPEF E ( June 1994) : 115- 121 Agarw al B, Chen H Y , Reghavan R et al . Buildup Behav iors
[ 1~ 12]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 1]
多层耦合基本关系
假设 有 n 层油 藏, 各 层具有不 同的物性 参数 ( kj 、 hj 、 <j 、 C tj ) 和不同的初始压力 p ij , 流体物性相 同 , 各产层只在井筒连通, 层间无窜流。 第 j 层油藏在井筒的压力 p wf 满足如下迭加关 系, 即 p wf ( t ) = p ij A 1 BL 2P( kh ) j
2
n
油
气
井
测
试
2004 年 10 月
j= 1
E q ( t)
j n
= q( t)
( 2)
压降情况
1. 定流量压降情况
取 q r 为无因次化参考流量, p r 为无因次化参 考压力, 定义 kh = <L Ct = pD =
j= 1 n
E ( kh )
j
( 3) ( 4) ( 5)
取参考流量 q r 为生产总流量 , 即j = E1 q j ( t ) = q r , 对应有 q D ( u ) = 1Pu , 代入 ( 15) 式 , 获得无井筒存储 效应的井底压力, 即 p wD ( u ) = A j p 0 Dj j= 1 u p uDj ( u ) 1 + n A A j j E u p ( u) up ( u ) uDj uDj j= 1
2004 年 10 月
油
气
井
测
试
第 13 卷
第5期
多层油藏合采压力动态分析通用数学模型
陈 伟
1
张晓玲
2
庄建山
3
朱礼斌
3
魏红梅
4
( 1. 西南石油学院 3. 华北石油测试公司
四川成都 610500; 河北廊坊 065007;
2. 川中油气矿
四川遂宁 629000; 甘肃庆阳 745100)
4. 长庆油田采油二厂
对( 11) 式的 Laplace 变换形式为 p wD ( u ) = p 0 Dj 1 + q Dj ( u ) # p uDj ( u ) # u u A j ( 12)
式中 : u ) ) ) L aplace 变量。 则分层流量 q Dj 可以表示为 q Dj ( u ) = A jp wD ( u ) A j p 0 Dj u up uDj ( u )
p 0Dj =
E
n
2
导出无因次压力关系如下 p wD ( tD ) = p 0Dj +
D
t
q D ( u) A j E u p uDj ( u) j= 1
n
( 18)
Dj
0
( S) p cuDj ( t D - S) d S ( 11)
注意 ( 18) 式的第一项含有原始地层压力项, 是 井筒无产出情况下层间不同原始压力引起层间窜流 的井筒压力响应; 第二项包含流量控制项 , 是多层系 统在井筒变流量作用下产生的压力响应。利用数值 L aplace 变换实空间流量序列 q ( ti ) 为 q ( u ) 则可计 算出多层系统的变流量压力响应。
对于多层 油藏渗流问题 的研
究, 主要采取先针对特定问题建立控制方程, 然后求
[ 基金项目 ] [ 作者简介 ]
/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0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资助 , 项目编号 : PLN 0109 陈伟 , 男 , 1965 年出生 , 副教授 , 1987 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 , 1994 年获油气田开 发硕士 , 主要从 事油藏工程 研究、 工程软件开发。
4 3
6. 3 162. 6 6. 5
j= 1
E
n
A jp wD ( u ) -
0. 049
24. 27
( 15)
该井以 26 @ 10 m 生产 35 h 后关井压力恢复,
第 13 卷
第5期
陈伟等 : 多层油藏合采压力动态分析通用数学模型
3
计算模拟出的压力恢复双对数曲线如图 1 所示。
6
7
第一层为主力产层, 因此压力恢复曲线的早、 中 期反映出第一层模型特征, 出现一条断层边界的压 力导数上翘反映 , 第二层的地层系数 kh 远 小于第 一层 , 其低地层压力的特征在恢复后期才反映出来。
摘要
在 Raghavan 等人的工作基础上, 导出多层油藏合采条件下的压力动态描述通用的数学模
型, 该模型具有一系列的优点 : ¹ 任意井类型和外边界可以组合到各个单层 ; º 各层物性 、 介质类型可 以不同; » 直接利用单层系统的解析解式组合多层系统 ; ¼压力响应计算方法直接简单。 并进一步建 立不同初始压力条件下的多层油藏压力响应的变流量迭加方法 , 使多层系统的不稳态压力分析方法 更为实用化 。 关键词 多层油藏 不稳态压力 数学模型 变流量迭加 解析解或数值解的方式获得定产压降响应 , 却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