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
2019年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六)

2019年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六)1. 下列不属于自我扩张型的自我意识是( )。
A.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高,虚假的理想自我占优势B.悦纳自我过分,盲目自信、妄自尊大C忘记了客观社会现实对自己的约束D.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缺乏稳定性、确定性参考答案:D2.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 )为基础的。
A.人际沟通B.情景判断C社会知觉D.人际知觉参考答案:C3.由于各种原因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发生中途间断的现象,这是( )A.角色冲突B.角色不清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参考答案:C4.詹姆斯(189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 )。
A.自尊=自信/抱负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抱负/成功D.自尊=成功/自信参考答案:B5.以国歌、国旗及领袖作为国家的象征是爱国意识的( )阶段。
A.抽象国家观念B.国家形象C国家组织体系D.具体国家观念参考答案:B6.把“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称为( )。
A.自我教化B.个体内化C社会内化D社会教化参考答案:D7.波普把“个体对自己外表的观点和看法”称为( )。
A.社会方面的自尊8.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C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D.整体自尊参考答案:C9.以下选项中,( )是社会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实验研究。
A.勒温关于从众问题的研究B.霍夫兰关于服从问题的实验C勒温关于群体动力问题的研究D.拉特纳关于劝导与态度改变的研究参考答案:C10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 )。
A.19世纪末B.20世纪末C.19世纪初D.20世纪初参考答案:D11.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要取得访谈的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B.访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C如果被访者拒绝访谈,访谈者应不再对其进行纠缠D.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参考答案:C12.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形成和改变的三阶段是( )。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考前复习归纳总结

《社会心理学》考点复习1、SSP和PSP的区别。
⑴ SSP是指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PSP是指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⑵SSP更着重定性分析,PSP着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定性分析.⑶在研究眼点上,S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社会结构的,从宏观方面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对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功能。
而PSP的着重点似乎是面向个体的,从微观方面,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在个体上产生发展过程与条件.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⑴实验室研究法。
优点:对实验情景的控制程度高,因而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清楚、明确。
缺点:实验情况和实验者对被实验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更加突出,需小心处理.⑵调查法.优点:直截了当,针对性强,问卷法比访谈法更省时,可以同时收集到大量信息,结果也有较大的概括性.缺点:主要问题的准确性上,被试者回答问题可能发生有意无意的偏差。
⑶观察法。
优点:在于他的现实性,它主要研究现实生活条件下自然发生的过程。
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团体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团体中去.3、单一支配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⑴快乐说。
代表人物:本瑟姆。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快乐.⑵自我说。
代表人物:霍布斯.他认为基本行为是权利的追求.⑶同情说。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
他认为同情是人类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心理基础。
⑷模仿说。
代表人物:塔尔特。
他认为“社会就是模仿”⑸暗示说。
代表人物:黎朋。
他认为由于人们的情感、情绪容易受到一种暗示而被激发出来.⑹本能说。
代表人物:麦独孤。
他认为本能会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认识、兴趣、情操、行为等。
⑺习惯说。
代表人物:詹姆士。
他认为习惯是本能的转移,本能活动经过多次重复就会成为习惯。
⑻态度说。
代表人物:杜马斯。
他认为态度对人们心理活动起一种准备作用。
4、请介绍一下皮克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2009级北京(燃气)班社会学专业《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主持人林梅(以下注有※的内容需要学员重点掌握,其它为一般了解)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概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二)国外学者的经典规定(三)作为社会行为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二、社会行为及其制约因素(一)社会行为的涵义和特点※(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三、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二)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研究取向的形成与综合(二)各研究取向的基本特点※(三)几种主要研究取向的比较※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112、试辨析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异同。
P113、试比较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的特点和差异。
P27-32第二讲社会心理学的由来与发展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互渗透(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标志(三)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四)普列汉诺夫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一)奥尔波特与心理学取向的实验(二)米德的社会学传统(三)文化人类学的冲击(四)战时及战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四、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二)美国以外的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四)本土化:一种普遍性的学术运动(五)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理论来源。
P39-412、试述20世纪20-40年代由文化人类学家完成的几项经典跨文化比较研究。
P50-523、二战时期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之间主要有哪些研究发现?P524、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57-63第三讲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一)科学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性(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术语二、社会心理学的观察法与实验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实验法的功与过三、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法(一)典型调查与个案调查(二)抽样调查(三)调查研究法的特点四、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法(一)跨文化研究法的意义(二)跨文化研究法的具体运用※(三)文献档案法与跨文化档案的建立五、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一)实验研究中的伦理问题(二)实验研究中的倾向性问题(三)价值中立:可行与不可行思考题:1、试述社会心理学中不同研究取向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题目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心理B.社会行为C.个体心理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2.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A.哲学世界观B.专门方法论C.具体技术和手段D.各种理论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C.群体研究D.理论研究4.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A.高觉敷B.严复C.梁启超D.潘菽5.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A.学科分化B.整合趋势C.产生危机D.学科繁荣6.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A.群体心理B.国民性C.人格D.文化7.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 )上的问题A.角色期待B.角色冲突C.角色认知D.角色矛盾8.激发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需要B.行为C.目标D.刺激9.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A.随心所欲B.事业心强C.成名成家D.做力所能及的事10.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11.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A.同化B.内化C.服从D.从众1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了()A.总加量表法B.社会距离尺度法C.投射法D.生理反应法13.判断“谢谢啦”这句话的准确意思主要依赖于()A.场合B.声调C.热情程度D.表情14.如果双方在冲突中作出让步,这种调适方式叫()A.和解B.妥协C.容忍D.调解15.最早研究暗示现象的人是()A.中国学者孙本文B.俄国学者别赫捷列夫C.德国学者施密根斯D.法国学者塔尔德16.大众传播的心理效力是有限的观点是由( )提出的A.强效力论B.适度效力论C.子弹论D.有限效力论17.一个平时遵纪守法的人,在动乱时混在人群中焚烧车辆,这种行为可以从( )中得到较好的解释A.匿名理论B.还原理论C.价值累加理论D.紧急规范理论18.将领导行为分为民主、专制、放任三种类型的学者是()A.勒温B.伯德C.斯德克迪尔D.若拉列夫19.俄国学者( )欲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社会心理学A.列宁B.巴甫洛夫C.斯大林D.普列汉诺夫20.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叫()A.同化B.服从C.从众D.内化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1.社会心理的内过程包括()A.社会舆论B.社会认知C.社会动机D.聚集行为E.社会态度22.奥尔波特认为夸张可以分为()A.内化B.磨尖C.同化D.削平E.弥补23.符号互动论者布卢默将群体分为()A.行动人群B.临时人群C.常规人群D.松散人群E.表意人群24.合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合作者B.共同的环境C.共同的目标D.直接沟通E.行为配合25.身势语主要有()A.手势B.体态C.人际距离D.言语E.触摸26.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看成是心理学分支的代表人物有()A.孙本文B.埃尔伍德C.时蓉华D.吴江霖E.G钒露ㄌ27.社会心理学在形成时期受到了( )的影响A.社会学B.民族学C.心理学D.语言学E.人类学28.理智的对抗方式有()A.消极对抗B.发泄不满C.侵犯行为D.自我辩解E.改变策略29.自我意识主要包括对自我的()A.情感B.认知C.模仿D.印象E.意向30.美国社会心理学出现危机被认为的原因有()A.理论脱离现实B.实验室的局限C.不科学D.不能解决实际问题E.社会期望过高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31.归因32.团体内聚力33.民族社会化34.刻板印象35.角色冲突36.拟态环境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7.简述从众心理及其产生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心理B.社会行为C.个体心理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2.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A.哲学世界观B.专门方法论C.具体技术和手段D.各种理论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A.定性研究B.定量研究C.群体研究D.理论研究4.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A.高觉敷B.严复C.梁启超D.潘菽5.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A.学科分化B.整合趋势C.产生危机D.学科繁荣6.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A.群体心理B.国民性C.人格D.文化7.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上的问题A.角色期待B.角色冲突C.角色认知D.角色矛盾8.激发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需要B.行为C.目标D.刺激9.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A.随心所欲B.事业心强C.成名成家D.做力所能及的事10.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D.近因效应11.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A.同化B.内化C.服从D.从众1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了()A.总加量表法B.社会距离尺度法C.投射法D.生理反应法13.判断“谢谢啦”这句话的准确意思主要依赖于()A.场合B.声调C.热情程度D.表情14.如果双方在冲突中作出让步,这种调适方式叫()A.和解B.妥协C.容忍D.调解15.最早研究暗示现象的人是()A.中国学者孙本文B.俄国学者别赫捷列夫C.德国学者施密根斯D.法国学者塔尔德16.大众传播的心理效力是有限的观点是由()提出的A.强效力论B.适度效力论C.子弹论D.有限效力论17.一个平时遵纪守法的人,在动乱时混在人群中焚烧车辆,这种行为可以从()中得到较好的解释A.匿名理论B.还原理论C.价值累加理论D.紧急规范理论18.将领导行为分为民主、专制、放任三种类型的学者是()A.勒温B.伯德C.斯德克迪尔D.若拉列夫19.俄国学者()欲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社会心理学A.列宁B.巴甫洛夫C.斯大林D.普列汉诺夫20.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叫()A.同化B.服从C.从众D.内化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21.社会心理的内过程包括()A.社会舆论B.社会认知C.社会动机D.聚集行为E.社会态度22.奥尔波特认为夸张可以分为()A.内化B.磨尖C.同化D.削平E.弥补23.符号互动论者布卢默将群体分为()A.行动人群B.临时人群C.常规人群D.松散人群E.表意人群24.合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合作者B.共同的环境C.共同的目标D.直接沟通E.行为配合25.身势语主要有()A.手势B.体态C.人际距离D.言语E.触摸26.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看成是心理学分支的代表人物有()A.孙本文B.埃尔伍德C.时蓉华D.吴江霖E.G钒露?ㄌ27.社会心理学在形成时期受到了()的影响A.社会学B.民族学C.心理学D.语言学E.人类学28.理智的对抗方式有()A.消极对抗B.发泄不满C.侵犯行为D.自我辩解E.改变策略29.自我意识主要包括对自我的()A.情感B.认知C.模仿D.印象E.意向30.美国社会心理学出现危机被认为的原因有()A.理论脱离现实B.实验室的局限C.不科学D.不能解决实际问题E.社会期望过高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31.归因32.团体内聚力33.民族社会化34.刻板印象35.角色冲突36.拟态环境四、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7.简述从众心理及其产生的原因。
社会心理学书目(2007)

社会心理学主要书目:A:教材1.《社会心理学》,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2.《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心理学手册》,罗森堡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7.《社会心理学》(第十版),[美] S.Taylor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8.《社会心理学》(第十版),R.A.巴伦、D.伯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社会心理学》(第八版),[美]戴维·迈尔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0.《社会心理学》(第五版),(美)Elliot Aronson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B:理论与历史1.《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萨哈金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现代社会心理学史》,周晓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社会心理学的大师们》,舍伦伯格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4.《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周晓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5.《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精华》,周晓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6.《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屠文淑著人民出版社20027.《社会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马向真, 韩启放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8.《理论社会心理学》,石俊杰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9.《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高觉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缺货)C:专著1.《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库利著,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2.《心灵、自我与社会》,G.米德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5年版;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P.布劳著,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4.《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5.《日常接触》,戈夫曼著,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6.《孤独的人群》,理斯曼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7.《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赖希著,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8.《嫉妒论》,赫·舍克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9.《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英格尔斯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当代欧洲人的价值观》,斯托策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11.《集体的社会心理学》,彼德罗夫斯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12.《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菲斯克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3.《谣言》,卡普费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4.《新的综合》,威尔逊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5.《攻击与人性》,洛伦兹著,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16.《人格与心理潜影》,德莫斯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7.《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逻辑》,翟学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8.《中国人气质》,史密斯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51年版19.《中国人的心理》,彭迈克著,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20.《中国民族性》(一)(二),沙莲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1.《面子、人情、关系网》,翟学伟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2.《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菲斯克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3.《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逻辑》,翟学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24.《面子、人情、关系网》,翟学伟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5.《中国民族性(一)》,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6.《中国民族性(二)》,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7.《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黄光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28.《中國人的臉面觀:社會心理學的一項本土研究》,翟學偉,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29.《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乐国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30.《现代应用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31.《当代社会的病态心理:分析与对策》,邵道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32.《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日)古畑和孝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33.《社会交际心理学:人际行为》,(澳)福加斯(Forgas, Joseph P.)著湖南出版社199234.《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Robinson [等] 主編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35.《中国社会的困惑》,邵道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36.《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杨国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7.《中国人的心理》,迈克·彭,新华出版社199038.《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勒庞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9.《权力主义人格》,(美) 西奥多·W. 阿道诺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0.《中国人的性格》,(美)A.H.史密斯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

精选ppt
1
前言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 理足以提供丰富的科学理论与实际资料,使它更加 充实,更加具体化,因而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它, 掌握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水平。
❖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对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和
人际交往。它所揭示的规律,对于理解他人、认识
精选ppt
29
四、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
❖ 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在研究上有相互重叠 的地方,特别在社会人格和社会认知方面。文化 人类学在这方面强调文化与人格的关系,强调文 化对人格的塑造。 ❖ 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在研究方法上有明显 的不同,前者主要采用通过实验检验假说的方 法,而后者则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应用社会心理学
❖ 环境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和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 研究噪音、污染、自然灾害对人的社会心理影响, 居住环境的设计和安排应如何适应人的心理需要;
❖ 健康社会心理学要研究某些身体疾患和各种心理 疾患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心理 学治疗人的心身疾患;
精选ppt
自我和正确地与人交往提供了分析的理论、评价的
标准和相处的原则,是个人提高自我修养,加强自
我教育,协调人际关系,改进社会风气的有益的帮
助。
精选ppt
2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论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社会心理学目前面临的主要课题
精选ppt
13
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社会心理学笔记-时荣华版

社会心理学笔记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关系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开展及其变化规律一门学科。
1、三种取向社会心理学:(1)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场论、精神分析学理论(2)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符号交互作用理论、参照群体理论、社会角色理论(3)比拟文化社会心理学文化决定论、文化相对论2、研究对象与内容:(1)对象:处于社会背景下个体或群体(2)内容:1、个体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包括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2、社会交往心理与社会行为包括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社会行为3、群体心理包括群体竞争与合作、群体内聚力5、研究方法:〔1〕观察法一般观察法、参与观察法〔公开参与、隐蔽参与〕〔2〕实验法实验室/自然/模拟实验〔3〕调查法访谈、问卷〔4〕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档案材料内容进展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报道、政策或团体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第二节研究心理学历史与理论一、哲学思辨阶段二、社会经历阶段1、德国拉扎勒斯与施泰因塔尔提出民族心理学——民众精神2、法国塔尔德、迪尔凯姆、黎朋提出民众心理学——模仿理论3、英国麦独孤提出社会行为本能理论——个体行为动力理论社会心理学有三大直接理论来源,即德国民族心理学、法国群众心理学与英国本能心理学,它们构成了社会心理学最初形态。
〔一〕德国民族心理学注重是民族风俗习惯,企图通过研究民族精神所产生语言、风俗、宗教、神话、艺术、法律等社会现象来研究人们社会心理活动,提醒民族精神生活规律。
〔二〕法国群众心理学以群众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众与公众时尚、风俗、舆论、传说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共同行为进展研究。
他们认为,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心理现象是由于暗示与模仿结果。
他们企图用暗示与模仿来解释人们一切社会行为与心理特征。
〔暗示与模仿学派〕〔三〕英国本能心理学沿着达尔文进化论路线,麦独孤探讨了个体行为动力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得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得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得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得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就是心理学与社会学得交叉学科。
3、社会心理学得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得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得社会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得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得社会心理学,就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两者得区别: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得行为。
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得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得动机与自我概念等就是如何发生作用得。
6、社会心理学得研究方法(一)实验室实验法(二)现场调查(三)现场研究法(1)现场实验(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就是围绕着团体生活得正常活动进行得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
(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察)(四)模拟研究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得历史与动向1、社会心理学得发展简史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基本特征:根据权威得思辨与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得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20-30年代: 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40年代: 信仰、偏见、劝导、宣传50年代: 社会交际60年代: 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70年代: 重点涉及归因研究80年代: 日益重视认知、应用得研究代表人物:勒温2、第二章中相关得理论(了解)第三章社会化(重点)一、社会化得定义在特定得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得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得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得特点(1)个人得社会化就是以其生物得遗传素质为基础得(2)人得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个性化过程(3)个体得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得(4)社会化就是通过人得三、社会化得主要因素(一)社会文化得影响(二)学校得影响(三)家庭父母得影响四、社会化得类别(自己瞧一下就行)五、社会角色得获得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得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得期待效果。
(了解)六:社会化得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瞧几遍)(二)皮亚杰得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1.道德判断从她律到自律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3、对于错误行为得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得惩罚方式。
(三)柯而堡得道德发展理论得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掌握)(1)前世俗水平。
处于这一水平得儿童,对于就是非得判断取决于行为得结果,或权威成人得建议。
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得定向阶段:她们怕受惩罚,或表现为服从权威。
工具性得相对主义得定向阶段:判断就是非以能否满足需要为标准,有实用主义倾向。
(2)世俗水平。
判断就是非能注意家庭与社会得期望。
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或好公民得定向阶段:非常重视社会对她得评价,而不就是考虑行为本身得正确与否。
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得定向阶段:认为判断就是非应该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
(3)后世俗水平。
发展出一套独立得、超越社团得道德标准。
两个阶段:社会契约得定向阶段: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灵活地判断就是非,认为如果法律、规则不合理,可以修改。
普遍得道德原则得定向阶段:根据尊重人权得平等,人性得尊严,相互信赖等带有普遍意义得道德原则来判断就是非。
第四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得定义就是人对自己存在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得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自己与她人得关系。
二、自我意识得特点:社会性、形象性、主客观得统一性(主观性与客观性)三、自我意识形成得三个阶段:生理得自我、社会得自我、心理得自我(好好瞧瞧具体得内容)P81四、埃里克逊得自我发展观(掌握)1、婴儿期(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阶段就是获得基本信任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2、童年期(18个月到三四岁),这阶段就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3、学前期(四到五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4、学龄初期(六岁到十一二岁)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
5、青春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个阶段得核心问题就是自我意识得确定与自我角色得形成,主要就是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6、成年早期(18到30岁)建立家庭得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成年期(中年期到壮年期)成家立业得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8、成熟期(老年期)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
五、对人关系中得自我表现(了解)P92六、相互关系中影响自我表现得因素:(了解)1.相互关系中对方得特点2、当时情镜3、所属团体得参照七、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生理、心理特征得判断,就是自我意识得重要组成部分。
八、自我评价得特点:主观性,内容得多样性(了解)第五章性别角色差异心理一、男女性别角色定义指属于一定性别得个体在一定得社会生活中占有得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了得行为方式。
二、性别角色得特点:(1)多样性(2)相对稳定性三、性别角色得相关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得两性观------弗洛伊德所倡,埃里克逊发展弗洛伊德得尚男抑女论,埃里克逊得内部空间观(掌握)P1212、社会学习理论得两性观3、认知发展理论得两性观四、性别认同得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分化、亲长认同五、男女两性角色心理差异(着重了解)P129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得表现2、情感、意志活动中得两性差异(1)男子得支配欲(2)女性得忍耐心与依赖心(3)自我满意感得两性差异:女性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得自我满意感均低于男性。
3、人际交往中得两性差异4、成就动机方面得两性差异第六章社会动机一、动机(一)定义:动机,就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得得内部动力。
(二)含义:1、动机就是一种内部刺激,就是个人行为得直接原因。
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
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
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得意义。
(三)特征:复杂性、可知性(四)动机与需要得关系:1、动机由机体得需要激发2、需要得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动机作用(五)动机得分类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外:由活动外得刺激诱发出来得2、初级得原发动机与高级得习得得社会性动机社会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与威信性动机二、彼得罗夫斯基得动机系统理论主要包括:兴趣、信念、意图、未被意识到得动机——意向三、马斯洛得需要层次论内容包括哪些P156马斯洛认为,人得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得、安全得、社交得、自尊得需要,一直到自我实现得需要。
第七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即社会认识过程)1、概念: 个人对她人得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与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得过程。
特征有:认知得选择性、认知反应得显著性、认知行为得自我控制。
2、进行社会认知时得参照依据:(1)自身经验、思维活动、信息加工…(2)认知对象本身得特点(3)认知者得动机与兴趣(4)认知者得情绪二、社会认知得范围1、对她人情绪、情感得认知(1)非言语信息(2)面部表情2、对她人性格得认知①对她人性格得真正了解有赖于长期得接触、交往与共同生活②人们倾向于在短暂接触得基础上对她人性格进行推测与评价③性格判断中得“以貌取人”现象3、对人际关系得认知依据意见、态度、表情、推测彼此关系情感成分参与极多三、影响社会认知得因素1、认知对象本身得特点2、当时得情境3、认知者本身得特点(1)认知者得经验(2)认知者得性格(3)认知者得需要四、七社会认知得归因理论1、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她人或自己得得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得过程,也就就是把她人得行为或自己得行为得原因加以解释与推测。
2、归因得参照点(1)根据她人行为得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2)结合她人得其她条件进行归因(3)根据认知者切身利益关系对她人行为归因五、刻板印象(了解)P182第八章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一)定义态度就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得、比较持久得内在结构,它就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得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其态度所调节。
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得对象;情感因素就是对态度对象得感受体验;意向因素就是个人对态度对象得反应倾向。
二、社会态度转变得方法(1)实事求就是得提供信息(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3)双方面宣传与单方面宣传(4)逐步提出要求(5)积极参加活动(6)团体规定三、影响社会态度转变得因素1、宣传者得威信:专业性、可信性2、态度改变得个人因素:自尊心得强度、权威主义倾向得强度、想象力得丰富性、性别、智力水平、当时得需要。
3、对态度变化得心理上得抵抗客观原因:宣传者得宣传如果单纯得为宣传而宣传,以命令得形式进行宣传,或宣传言过其实或强调得太过分,宣传效果会适得其反。
主观原因:(1)心理上得抵抗就是个人感觉到在某些方面羊油自由行动得权力被剥夺就是,自身激发出得一种动机状态,目得就是想确保行动得自由(2)就是由于好奇心得驱使,而产生了与宣传意图相反得效果。
四、费斯廷格得认知失调理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相互独立得,有些相互关联。
协调——保持不协调——解除或减轻五、偏见具有得特征1、偏见就是以有限得或不正确得信息来源为基础得2、偏见得认知成分就就是刻板印象3、偏见有过度类化得倾向4、偏见含有先入为主得判断第九章大众心理得连锁反应一、模仿:指个人受非控制得社会刺激引起得一种行为,其行为与社会上其她人得行为相类似。
它不就是通过社会或团体得命令而发生,被人们模仿得对象具有一种榜样作用,模仿者发生得行为与榜样者行为相似。
二、流行1、概念: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比较短得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彼此之间连锁感染得现象。
2、特点:(1)突然迅速得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2)有循环得特点(3)不同于风俗习惯,流行就是一种风气,风行一时(4)不同于伦理道德,比道德威力小,但可破坏道德,也可起巩固行为规范得作用。
(5)没有强制性,(6)风尚发生在权威身上,流传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