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 第8章

合集下载

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课程大纲

心理咨询师考试——社会心理学学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简要描述课程主要内容、从学科的定义、研究方向等方面予以介绍,简述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与先修课程或后继课程的关系;2.教学目标要求(1)基本知识掌握引导考生实质进入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掌握其中的基本知识架构的基础知识,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习题;(2)初步学科研究能力引导考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3)学科知识运用引导考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难点: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4.学时分配表注:“*”部分为任选部分,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安排。

每章的学时分配可作适当的调整。

二、各部分教学纲要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3学时)教学目标:1.对照多种社会心理学定义,分析本课程的界定和对一个学科进行思考的方法,领会并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思考社会心理分类系统与社会心理学的定位3.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的特点本章重点: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本章难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内容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1认识自己2认识他人3认识社会4认识生活的价值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2社会心理学与常识3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于发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3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观察法对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特殊作用2.能分析现场研究和现场实验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有特殊地位3.理懂得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客观性和伦理性原则本章重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本章难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 假设与理论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1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2如何查阅文献3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4怎样收集研究的数据5研究的设计与进行6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7心理学论文的撰写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生物理论2学习理论3诱因理论4认知理论5角色理论第三章社会认知(8学时)教学目标:1.实记社会知觉的概念2.理解归因理论3.明确自我知觉的构成本章重点:个人认知、社会认知、自我认知、归因理论本章难点:对自己的归因教学内容:第一节个人知觉1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2个人知觉线索第二节自我知觉1自我图式2自我觉知3自尊4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5自我表演6自我障碍策略7自我检控8自证预言9体像第三节社会认知1分类与图式2社会认知法则3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第四节归因问题1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2对自己的归因3归因中的偏误第四章社会行为(6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生物学和社会进化论2.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本章重点:1.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2.人类的亲社会行为3.人类的侵犯行为本章难点:与侵犯行为有关的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2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3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4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1侵犯行为概述2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3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4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1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2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第五章态度问题(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态度的本质及态度与有关概念的区别2.了解态度的主要功能3.了解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本章重点: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偏见问题本章难点:通过态度预测行为应当注意的因素教学内容:第一节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2态度与行为3态度的心理功能4态度的测量第二节态度的形成1态度形成与学习2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3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4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1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2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3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第四节说服模型1Hovland的说服模型2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3Swars的说服模型4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第五节偏见问题1偏见概述2偏见的影响与克服第六章人际关系(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亲密关系的发展、维持与结束2.怎样与他人维持亲密关系3.理解怎样利用社会支持来应付关系破裂所造成的问题本章重点:1.问题解决的过程2迁移的类型3.迁移能力的培养本章难点:1.创造性的培养2.为迁移而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具体实施方案教学内容:第一节人际关系1人们互相吸引的两个原因2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第二节亲密关系1亲密关系概述2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3爱情4亲密关系的维持5亲密关系的终结6社会支持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1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2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8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社会交换的基本理论2.文化如何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3.能够实际分析有效克服社会懈怠的方法本章重点:1.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2.社会影响3.从众、顺从与服从4.团体的社会影响本章难点:1.社会促进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交换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2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3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4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第二节社会影响1什么是社会影响2社会影响理论3社会影响的表现第四节从众、顺从与服从1从众2顺从3服从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团体的基本概念2.理解如何利用协商解决人际冲突3.掌握克服团体思维的影响本章重点:1.团体概述2.团体领导者3.团体内部的沟通4.团体决策本章难点:1.团体内部共同特性、方式、冲突2.团体极化和团体思维教学内容:第一节团体概述1团体2团体规范3团体凝聚力第二节团体领导1领导定义2有关领导的理论3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第三节团体沟通1团体沟通的特征2团体沟通3冲突解决第四节团体决策1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2团体极化3团体思维4团体决策方法三、教材及教学资源使用教材:侯玉波等,《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参考书:【1】阿龙森等.《社会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章志光等主编.《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7】金盛华,张杰著.《当代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周晓虹主编.《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全套课件)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全套课件)社会心理学第八章
• 从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来看,社会心理 学界有本能论和习得论之所说。
二、利他行为的分类
• 按照动力的不同:同情性助人和报答性助人 • 按照发生情境的不同,紧急情境助人和非紧
急情境助人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助人者 归因:对于人们遭遇困难或损害的原因
的判断。 代价: 责任感 内疚感 心境
五、通过行为实践培养利他行为
P148
(三)产生冷漠行为的原因分析
• 干涉的代价 • 他人受到伤害的严重性 • 受害者的求助线索 • 当时的情境
• 作业P145
第二节 利他行为的促进和培养
本节重点
促进和培养利他行为的途径
一、增加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
二、提供亲社会榜样
三、将人们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
四、运用社会影响策略
第八章 利他行为
讲课人:林素芳
本章重点
• 利他行为的概念 • 利他行为的作用过程 •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 促进俄培养利他行为的方法
第一节 利他行为的概述
本节知识点
利他行为的概念和类型 利他行为的作用过程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紧急状态下的利他行为分析
一、什么叫利他行为
• 利他行为也叫助பைடு நூலகம்行为,是指以任何形 式实现的不期望得到报答的有益于他人 的行为。
(二)受助者
(三)社会环境
(四)他人在场
四、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
(一)冷漠行为概述
冷漠行为是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 人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 要得到自己帮助时,却持坐视不救、袖 手旁观的态度。
(二)冷漠行为的旁观者效应
• 他人起观众作用 • 他人起榜样作用 • 他人存在削弱旁观者的个人责任感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超详细笔记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超详细笔记

⾦盛华《社会⼼理学》超详细笔记第⼀章社会⼼理学及其发展第⼀节社会⼼理学的界定⼀、三种研究倾向界定⼼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研究⼈的思想,情感和⾏为如何受到研究不同⽔平的交往,如个⼈之他⼈存在的影响间、群体之间、个⼈与群体之间强调重点个体团体和社会理解⾏为的途径分析状态和⼈格等分析社会变量(地位⾓⾊)⾸要⽬标预测⾏为描述⾏为⽅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调查与参与观察⼆、社会⼼理学的界定⼏个较具影响的界定Allport(1968):是研究⼈的思想、情感和⾏为如何受到真实或想象的他⼈存在的影响的学科Myers(2002):是研究⼈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Baron(2003):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为,为什么会产⽣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

⾦盛华(2005):是研究社会相互作⽤背景中⼈的社会⾏为及其⼼理根据的科学。

第⼆节社会⼼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社会⼼理学与社会学⼆、社会⼼理学与⼈格⼼理学三、社会⼼理学与⼈类⽂化学第3节社会⼼理学研究范畴⼀、社会⼼理发展⼆、社会认知三、社会互动四、社会影响第四节社会⼼理学的发展⼀、史前思想积累阶段(19世纪上半叶)●古希腊时期(哲学思辨)代表⼈物:孔⼦、孙⼦、柏拉图、亚⾥⼠多德等●推动社会⼼理学发展的直接原因:19世纪下半叶社会和科学的发展(⾃然科学的三⼤发现)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增长、犯罪增加、竞争、失业)●1897,鲍德温创造“社会⼼理学”提法⼆、产⽣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年代) 3个重要事件,4位重要⼈物●1、1908 罗斯和麦独孤分别出版《社会⼼理学》●2、1919冯特完成⼗卷本《民族⼼理学:对于语⾔、神话和道德的发展规律的探讨》●3、1924 奥尔波特《社会⼼理学》教材三、迅速发展期●认知⼼理学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研究●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现代社会⼼理学的四⼤基本原则:1、S.P应该也确实有⼀个基本的研究领域;2、在该领域可以找到⼈类⾏为的普遍特征;3、最可靠的⽅法是实证法;4、可以建⽴⼀套可靠⽽中⽴的真理后现代社会⼼理学的四⼤原则的变化:1、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2、⽆法在研究领域⾥找到普遍性规律;3、研究⼯具有时会成为误导⼈思维的⼯具;4、实证研究是否是获得真理的必要途径值得怀疑。

社会心理学(第8版)

社会心理学(第8版)
自我效能的主要来源是对成功的体验。如果你在减肥、戒烟或提高学习成绩方面,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你 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
我写作是希望我能够用批判的思维制约直觉,用判断力提纯情感,用理解替代幻想。
目录分析
第3章社会信念与 判断
第2章社会中的自 我
第4章行为和态度
第5章基因、文化和 性别
第6章从众
第7章说服 第8章群体影响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我希望你读这本书的同时,能同时读一读东方哲学类,比如冯友兰的哲学简史或者牟宗三的哲学十九讲等入 门书籍,嗯,一定要是东方的。
人格心理学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与身边的人,关于如何与他人相处却没有教会我们太多。
俺只能说牛逼!神作就是神作!b站上还有关于社心的哈佛课程,可以学习。
读完花了太久太久…这本书主题多、量大,兼备科学性和趣味性,是一本完全而详细的社会心理学入门。
社会心理学(第8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
心理学
基因
第版
影响
社会
态度
第版
研究
中文版 心理学
专业术语
社会Βιβλιοθήκη 第章领域行为
可持续发 展
群体
文化
内容摘要
社会心理学(第8版)中文版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 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指 导性书籍。讨论的研究对象是我们很多人都感兴趣的问题。它把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 科学的有关理论和发现结合了起来,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社会心理学(第8版)中文版的 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被美国700多所大专院校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 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08-自我概念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08-自我概念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一)自我差距希金斯 Higgins, 1987 提出了一种自我导向理论,这种自我导向代表个体要达到的标准。

他认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自我the ideal self 与应该自我 the ought self 。

实际自我 actual-self 与理想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抑郁的负性情绪,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出现差距,会使个体产生焦虑的负性情绪,两种情况都会导致自尊降低。

第三节自尊(二)自我提高自我提高(self-promotion)指个体用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它通常与自我确认 self-verification 共同产生提高自尊的作用。

自我提高可以使人对自己产生一个较高的评价,有助于自尊的提高。

使用自我提高的人希望被尊敬而不仅仅是被喜欢。

与承认缺陷来强化能力可信性的类似做法是美化策略Schlenker, 1980 。

第三节自尊三、自尊的测量由于自尊对人的行为导向和适应的重要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其进行测量的愿望。

心理学界编制出许多测量自尊的量表,其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两种。

一为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M. Rosenberg, 1965 ,一为得克萨斯社会行为调查量表 Texas Social Behavior Inventory, TSBI, Helmreich,Stapp, & Ervin, 1974 。

这两个量表简便易用,前者测量总体自尊,后者测量社交自尊。

第三节自尊四、自我效能(一)控制点理论控制点 locus of control 概念是心理学家罗特 Rotter, 1971,1973 提出的。

所谓控制点,指人们关于影响自己行为和结果的力量位置的看法。

心理学家一般将控制点分为两种类型,即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 与外部控制external control 。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课程号:12600342z适用专业:社会工作总学时数:48总学分:3课程类型:学科专业课先修课程:(本课程知识体系所必须先期开设的相关课程,1-3门左右)大纲主撰人:马永方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产生种种社会心理现象及人类行为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是一个范围最广的分支学科,从个人到集体,从群众到领导,从私人生活空间到公众场所,从婚姻恋爱到违法犯罪,任何涉及到社会现象和行为的心理活动,都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但是,由于社会是由相互交往的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社会心理学的一条主线,就是研究人的交往,研究人际行为和人际关系。

英文课程简介Course introductionSocial psychology is the study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s subject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a and human behavior. Social psychology in psychology is a branch of the widest range, from individuals to the collective, from the masses to leadership, from private living space to the public, from love to marriage illegal crime, any involves the psych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social phenomena and behavior, all fall within the scope of social psychology research. However, because the society is composed of mutual exchanges between the people of a whole, therefore, social psychology is one of the main line, is human interaction, study of human behavior and relationships.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4学时)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第二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4学时)第—节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章社会认知(6学时)第一节个人知觉第二节自我知觉第三节社会认知第四节归因问题第四章社会行为(4学时)第—节人类行为的基础第二节人类的侵犯行为第三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第五章态度问题(6学时)第一节态度的概述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第四节说服模型第五节偏见问题第六章人际关系(4学时)第一节人际吸引第二节亲密关系第三节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6学时)第一节社会交换第二节社会影响第三节从众、顺从与服从第八章团体心理与行为(6学时)第一节团体概述第二节团体领导第三节团体内部沟通第四节团体决策第九章健康心理学(4学时)第—节健康与心身疾病第二节压力第十章文化心理学(4学时)第—节文化心理学概述第二节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领域第三节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教材:周长成:经济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2、主要参考书:《社会心理学》(第三版),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考试指导、习题集及试题库》,李强主编乐国安主审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金盛华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吴江霖等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教学大纲说明一、教学目的与课程任务性质《社会心理学》是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必修的主干课程和研究生升学考试科目之一,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学生选修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深受广大理工农类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金盛华主编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金盛华主编复习资料

社会⼼理学第⼆版⾦盛华主编复习资料第⼀章社会⼼理学概述1.⼼理学研究⽅法:2.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指通过有⽬的、有组织的直接观察,收集有关⼈类社会⾏为的各种⾮语⾔资料,从⽽分析、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法。

分类:参与观察(公开与隐蔽)与⾮参与观察(前者研究⼈员为参与者,后者为旁观者)3.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现实性。

它主要研究在现实⽣活条件下发⽣的过程,没有研究者⼈为安排的场⾯;⽽且这种研究可以在长时间内进⾏,因⽽能够得到有关⾏为发⽣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

4.观察法的主要缺点是:第⼀,由于对⾃变量缺乏控制,所以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第⼆,在使⽤观察法时,如果被观察者意识到他们正在受到观察,那么⾏为表现就有可能不同,使得观察结果不够真实;第三,观察者⾃⾝的主观愿望易于影响观察过程及观察结果。

5.实验法(experiments method):根据⼀定的研究假设,系统地操纵⼀个或多个变量,对额外变量进⾏控制(使其对所有被试保持常数,消除可能使结果出现误差的⽅⾯和挑选条件相同或近似的被试者),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发现因果关系的⼀种⽅法。

分类: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然(现场)实验6.调查法(survey method)⼜称询问法。

它的基本做法是研究者拟定⼀系列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要求他们作出回答,然后整理所获得的资料,从中得出结果。

调查法分为两种,⼀种是访谈法(interview method),另⼀种是问卷法(questionaire method)。

访谈法是研究者亲⾃访问被调查者,向他们直接提问,并对回答作出记录;问卷法则是以书⾯形式向被调查者提问,让他们填写问卷。

7.采⽤调查法进⾏社会⼼理学研究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要注意研究范围,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套问题。

第⼆,要注意对被调查对象的取样问题。

取样正确,才能保证结果有代表性。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金盛华版社会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材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分为四个层面):(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三阶段:1、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时期到19世纪上半叶。

权威人物: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孔子、老子。

1875年,德国学者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

2、产生阶段(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属于“经验描述”阶段,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的标志: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1924年)3、迅速发展阶段(1)认知社会心理学阶段:社会建构理论、话语心理学(2)后现代社会心理学思潮四、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一)理论建设任务1.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2.批判、继承历史遗产3.丰富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全面理解(二)指导社会实践任务1.提高自身素质(1)认识自己以及自己的角色义务(2)将生活意识转化成科学意识(3)提高自身素质2. 提高实践能力预告作用:社会气氛、价值观变化趋势、消费趋势。

中介作用: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发挥作用需以社会心理为中介,内心的选择与接受。

第二章社会化一、1、社会化: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自我是指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自我概念。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伯恩斯(Burns, 1982)在其《自我概念发展与教育》一书 中,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保 持内在一致性、解释经验和决定期望等三种功能。 (一)自我一致性维持
第三节 自尊
第四节 文化与自我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 一、自我概念的相关理论
(一)詹姆斯的自我理论 自我概念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对自我的 讨论。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I)和“客体我”(Me) 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material self)、社会我 (social self)和心理我(mental self),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 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 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自我体 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 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三)期望定向 自我概念的期望定向功能指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 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 情发生的期待和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 的我概念。 金盛华(1993)有关儿童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发现,差生成 绩落后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整个行为动力系统出现角色偏常 (role deviance)的结果。差生的消极自我概念导致消极自我期 望。
(二)经验解释 梅德维克等人(Medvec, et al.,1995) 做过一个有意思的研 究,发现奥运会上银牌得主感觉不如铜牌得主快乐。
8 6
幸福感
4 2 0 铜牌 银牌 赛后 领奖台上 7.1 赛 4.8 后 时间 5.7 领奖台 4.3 上
铜牌 银牌
图8-1 不同获奖者在不同时间的幸福感大小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自我概念
本章要点
*自我概念的定义
*关于自我的几种主要理论 *自我概念的功能
*自我概念的形成机制
*自我知觉理论及其验证研究 *自我差距与自我提高对自尊的作用 *自我效能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文化自我的主要理论与研究
第八章
自我概念
第一节 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三)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创建者弗洛伊德提出 了其关于自我的独特的概念。他将自我分为:本我(Id)、自我 (Ego)和超我(Super ego)三个部分。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本我与超我的冲突不能再被 压抑,就会出现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是出现精神疾病,一是 人在痛苦的挣扎中实现人性的升华。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受到图式理论的影响,自我图式研究更强调自我概念的 动态性质。自我图式作为自我概念的存在方式,会对我们认 知周围世界和信息的获取、记忆等发挥模式化影响。 1986年与1987年,马科斯又进一步提出了可能自我 (possible self)与动态自我的概念。 可能自我是基于自我图式而指向未来的自我概念,即个 体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将来会怎样或者该怎样。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自我概念有四个特点: 1. 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它遵循知觉的一般原理。 2. 自我概念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 3. 自我不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人,而是能表征的 自我经验。 4. 自我虽然也包括潜意识的东西,但主要是由有意识的或可 以进入意识的东西构成的,它通常可以为人所觉察。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斯旺(Swann,1992)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人们确 实偏爱确认自我概念的反馈。
被试选择评价者的百分数
100 80 60 40 20 0
正面评价 负面评价
负面自我概念 正面自我概念
评价者的类型
图8-2 同伴交往偏好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 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在我国儿童的自省 能力方面。
韩进之等人(1990)的研究
在自我概念的形成方面我国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已形成十 分清晰的自我概念。
金盛华(1988)和李德伟的研究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人生有八个阶段的危机:
1.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 自主对怀疑和羞愧 3. 主动感对内疚 4. 勤奋对自卑 6. 亲密对孤离 7. 产出对停滞 婴儿期(0-18个月) 童年期(18个月-4岁) 学前期(4-6岁) 学龄期(6-12岁) 成年早期(18-30岁) 中壮年期(30-50岁)
库泊史密斯(Coopersmith, 1967)提出,自尊从四个方面 来建立:个人重要性;能力;个体的道德性;权力。
第三节 自 尊
波普(Pope,1988)提出,自尊体现在五个方面:①社会方 面的自尊;②学业自我效能方面的自尊;③家庭方面的自尊; ④身体意象方面的自尊;⑤整体自尊。 张静(2002)认为自尊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和自我悦纳 (或自爱)组成。
5. 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 青春期(12-18岁)
8. 自我完整对绝望
老年阶段(50岁以后)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 三、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 的提出者贝姆 (Bem, 1967)认为,与个人通过别人的行为来认识别人的特征 的机制一样,个体对自己态度、感情和其它内在状态的认识, 也存在根据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 的机制。
自我差距理论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 二、自我概念的结构
(一)自我图式理论
自我图式 (self-schema) 理论是由认知心理学家马科斯 (H. Markus,1977)提出的。 所谓自我图式,是指自我概念的组成要素,指个体有关自 己某些具体的能力与特征的认知。一个图式就是一个具体的 成分概念。
符号相互作用论 按照库利(Cooley,1902 )“镜像自我”理论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儿童自我发展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人际交往。 米德(Mead, 1934)和麦奎尔等人• (• McGuire & McGuire, 1982 ) 的研究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六)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罗杰斯(Rogers, 1951, 1959)将詹姆斯和米德的主体我 (“I”)和客体我(“Me”)的概念统整到一起,使自我概念的内涵兼 具对象与作用两个方面。
他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 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对一个 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不是真实自我(real self), 而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控制并综合着对环境知觉的意义, 高度决定着个人对环境的反应。
第三节 自 尊
(二)影响自尊的环境与经验因素 首先,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就会影响到学生自尊水平的高 低。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四)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 埃里克森(Erikson, 1968)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一系列自 我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对于这些危机,人们会采取 积极或消极的方式面对,从而对自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他提出,通过适当的方式度过危机,会促进自我成熟,建立 稳定的自我同一性。
在研究失足青少年时发现, “坏孩子”的自我概念会使 失足青少年倾向于做与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出现 “破罐 子破摔”现象(金盛华, 1982) 。 自我胜任(self-competence)概念积极的学生,成就动机 与学习投入及成绩也明显优于自我胜任概念消极的学生(金盛 华, 1988)。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第三节 自 尊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二、自我差距能
第三节 自 尊 • 一、自尊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一)自尊的结构
詹姆斯(1892)认为,自尊即个体的成就感,取决于个体在 实现其设定目标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波普(Pope, 1988)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 两个维度构成。此与罗杰斯早期的观点一致。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 四、自我确认
自我确认(self-verification)指人们注意和寻找那些与自我 图式相符号的信息的倾向。研究表明(Swann, 1984, 1990), 自我认识过程并不是对全部现有信息进行扫描,而是寻找那 些符合自己已有假设,能确认自我概念的信息。如果个人认 为自己是自信的,会寻找能确认这个自我图式的信息,而排 斥否定的信息。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3. 自我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preparatory phase),原始的自我尚不能运用 符号,只能无意识地模仿他人; 第二,游戏阶段(play stage),儿童用游戏扮演不同的重要他人 角色,学习其态度和观念,并学会从对方角度看待自己。 第三,社会角色扮演阶段(game stage),即儿童扮演概化他人 的角色,将他人行为综合为整体印象,从概化他人角度衡量自己的 行为,遵守游戏规则,社会的价值观、态度、规范、目标,由此内 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米德的自我理论强调了自我的社会生成性和对情境的能动反应 性,对认识自我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概化他人的思想很 好解决了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的困惑。
第一节自我与自我概念溯源
(二)米德的自我理论 米德从社会整体及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 按照符号相互作用论 (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的思想解释自 我及其形成和发展。他的主要观点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