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从众、依从和服从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1.实验程序 这一研究的40名被试,都是用登广告的办法招募来的自愿者。被试的详细情况见表。 米尔格莱姆权威—服从实验的被试
米尔格莱姆实验的原型,是将被试两两配对进行实验。两名被试中有一名为真被试,另一名为实验助手。被试进入实验室后,研究者会告知他们进行的是关于学习的研究,考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然后被试抽签决定两名被试(其中一名假被试)的分工。一名会成为教师,另一名充当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真被试总是在抽签中被选作教师,而另一名助手则被安排为学生。只不过这种实验安排真被试并不知道。
二、依 从
(一)依从的概念 (二)依从行为的原因 (三)依从诱导策略 (四)被动依从 (五)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一)依从的定义 依从(compliance)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现象。
(二)依从行为的原因 1.潜在损失危机 潜在失去的心理会推动人们跟从某种信息的指引而作出相应的行为。 “你如每月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获得几个潜在的健康利益” “你如每月不花5分钟的时间做胸部检查,你会失去几个潜在的健康利益” 2.互惠心理 人类文化中最具有普遍性的规范就是互惠。 主动提供礼物之后再提出捐赠的要求,可以启动人们的互惠规范意识,使捐赠更容易和捐赠更多。
三、服 从
(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二)服从的原因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1945年犹太人集中营大屠杀的惨状。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分析,大多数参与大屠杀的德国士兵和平民都不是丧心病狂的人,而是受到不同寻常的社会影响的普通人。
服从(obedience):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社会规范 /权威)要求的现象。 外界压力 行为 ●从众 不明确 自觉自愿 ●服从 明确 被迫

“从众”“服从”傻傻分不清-

“从众”“服从”傻傻分不清-

“从众”“服从”傻傻分不清?应该很多考生都遇到这个问题,“从众”和“服从”这两个概念总是傻傻分不清,而且在做题的时候常常出现混淆的情况,尤其是做概念反选题的时候常常选不出来。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几种:①自己对这两个概念还不是特别理解。

②学者们的观点不统一。

1、从众: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相对于服从而言,从众是自愿的行为。

如:人云亦云。

影响从众的因素:①个体的特点。

首先是年龄和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儿童比大人更容易从众;其次是知识经验;最后是个性特征。

②群体因素。

首先是群体的一致性强弱;其次是群体的权威性高低。

③刺激物的因素。

首先是刺激物的清晰性;其次是刺激物的内容。

2、服从: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相对于从众而言,服从是非自愿行为。

如:屈打成招。

影响服从的因素:①命令者的权威性。

②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

③情境压力。

对于这两个概念,不同大咖的教材说法不一样,在做题的时候总会导致我们混淆,我们来感受下不同版本的教材对这两个概念的说法有什么不同。

1、章志光的《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给出的定义如下: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服从即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相互影响的基本方式之一。

2、而在冯忠良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给出的定义则是: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乍一看,怎么感觉章志光的从众概念和冯忠良的服从概念特别像?这也许就是导致我们混淆的原因了,但是没关系,我们看出题人是从哪个本书来出题,由此判断出题人倾向的答案是哪个就可以选出来了,我们来做一下下面这两题来区分一下。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从众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从众
14
何时会顺从社会性信息的影响
1. 当情境模糊不清时; 2. 当情况处于危急时刻时; 3. 当别人是专家时。
15
为什么会从众
2. 规范性影响:渴望被接受和喜欢
想要获得别人的赞同,并避免其他人的反对, 即规范性影响(normative influence)。
16
17
何时会顺从规范性社社会影响
❖ 解释:
当人们答应了一个小的要求之后,会关注并忠诚 于事件本身或是他们所采取的行为,甚至是对于 事件的某一观点。
维护自我形象的统一性。
❖ 例子
41
低球技术 (the low-ball technique)
❖ 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向某人提出一个要求, 之后将整个的情况都告诉给这个人。
❖ 解释:
人们一旦开始同意某事,就不愿意反悔,尽管在 基本规则完全改变之后也是如此。
39
获取依从的特殊技巧
❖ 得寸进尺法(“登门槛效应”) ❖ 低球技术 ❖ 以退为进手法(留面子效应,自我知觉里
称为“门面效应”) ❖ 过度理由效应与依从诱导策略
40
得寸进尺法(“登门槛效应”) (the foot-in-the-door techn别人对于大要求的接受性 提高的现象。
第八章 从众
1
作业
❖ 举例说明不同情境下的从众现象(如购物从 众,自杀从众),并对其心理机制进行剖析。
2
❖为什么一个人打哈欠之后,另一个 人也跟着打哈欠呢?

——17世纪牧师学者Robert Burton
3
4
本章概述
1. 从众 2. 服从(重点) 3. 依从
5
从众
❖ 从众的两个经典研究(重点) ❖ 从众的三种类型 ❖ 人们为什么会从众(重点) ❖ 何时会从众

第13讲 从众依从和服从PPT课件

第13讲 从众依从和服从PPT课件

㈠登门槛效应
❖ “登门槛效应”,原意指推销员只要能把脚 踏进客户的大门,那最后就有可能成功地 让客户购买他的商品,实现推销的目的。
❖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沿用“登门槛” 的说法,用“登门槛效应”泛指一切在提 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较小要 求,从而诱使他人对较大要求接受性增大 的现象。
□应用:
❖ 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社会某种影响之后 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和反应。
㈠从众的原因(希尔迪尼 )
1、信息化的社会影响 ❖ 当我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
而顺应其行为时,这种影响就被称为信息 化的社会影响; ❖ “我们从众是因为相信他人对某种模糊情 境的解释比自己的解释更正确。”
案例:目击者识别中的从众(Baron等,1996)
□应用:
这 事
同样受期未考试困 扰的不只张无忌同学 一人,韦小宝同学也
儿 还 真 得
正患得患失:虽然从

未缺勤,但上《社会

心理学》课时常常心

不在焉,突击复习也 来不及了,及格也成 了问题,他的要求不
我 好 好 想
算太高,及格就行,

再帮他想想办法吧。
□参考答案:
❖ 韦小宝:我会对老师说:
❖ 陈老师,你上的《社会心理学》课我非常 爱听,一节课都没缺,我真的真的非常喜 欢上你的课,期末能不能给我免试?
⑵互惠心理
❖ 社会规范论认为交互性规范是我们最基本的行为 法则。很多时候,回报要高于他人已经得到的恩 惠。
❖ 研究表明,主动提供礼物之后再提出捐赠的要求, 可以启动人们的互惠规范意识,使捐赠者更容易 捐赠的更多。
⑶喜爱和熟悉
二、依从诱导策略
❖ “登门槛”效应 ❖ 低球技术 ❖ 留面子技术 ❖ 过度理由效应 ❖ 最低要求启动策略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一.名词解释:从众,服从,依从从众: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

即从众是一种在压力之下发生行为改变的倾向。

/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服从: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者权威的命令。

/ 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意志而产生的行为。

依从: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

/ 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做出别人期望的行为的现象。

二.简述从众的原因1.知觉歪曲:被试确实发生了错误的观察,把他人的反映作为自己判断的参照点,根据别人的选择辨认“正确”的答案。

2.判断歪曲: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与他人不同,但却认为多数人总比个人要正确些,发生错误的肯定是自己。

这种情况下的从众类型最为普遍。

3.行为歪曲:被试确认自己是对的,错的是其他多数人,但在行为上却仍然跟着多数人作同样的错误选择,这实际上是顺从行为的一个例子。

三.简述服从和依从的心理机制服从原因:1.合法权力 2.责任转移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写的权威性及其靠近程度 2.他人支持与服从 3.行为后果反馈与服从 4.执行者的个人特征依从规律:1.互惠心理 2.喜爱和熟悉依从服从区别:服从:强制规定的角色关系外在的理由依从:特定对象直接或隐含的影响没有规定的角色关系内在的理由四.依从行为引导技术有哪些1.“登门槛”效应和技术:首先提出一个有关的较小的要求,等较小的要求满足后,在提出目的指向性较大的要求,这时较大的要求被接受的可能性增加了。

2.低球技术:在积极地选择一个目标之后,人们对目标产生了“心理上拥有”,并成为个体自我概念或者自我意象的一部分。

3.留面子效应和技术/以退为进手法:人们拒绝了一个很大要求之后,对较小要求接受性增加的现象。

4.过度理由效应: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形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现象。

第三讲:从众、服从与依从-2012年春

第三讲:从众、服从与依从-2012年春

研究者会带领两位受试者到一个小房间里去,学习者 坐在一张桌子前,他的双臂被绑起来,电极接到手腕 上。他说,他希望电击不会太重;这人有心脏病。然 后,教师被带入另一个邻近的房间,他可以在这里向 学习者说话,也可以听到学习者的声音,可看不到他。 桌子上有一个闪亮的大金属盒子,说是里面有一个电 击发生器。前面有摆成一排的三十多个开关,每个开 关上都标着电压数(15到450),另有“轻度电击”、 “中度电击”等等,直到在420上标着“危险:严重电 击”,435和450上面只是简单地标着“XXX”。被试的 任务是当“学生”对字词配对错误的时候对其实施电 击,电压范围从15—450伏。被试每犯一次错误,惩罚 的电压就增加15伏。
返回
4.其它关于服从的研究
Hoffling et al. 的护士执行医生不合 理医嘱的研究(21/22) Cohen &e)
依从指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要 求做的倾向。
内容: 1.依从的原因—社会影响力模型 2.依从的技巧
1.依从的原因—社会影响力模型
规范性影响:想要获得奖励与避免惩罚,渴望 被接受和喜欢—仅改变行为
3.从众的影响因素
群体的特点:规模、一致性、凝聚力或吸引 力、群体成员构成 个体的特点:心理特征、性别差异、文化差 异 任务或情景的特点:信息的清晰度、任务难度、 是否公开发表意见、是否有承诺 少数派的信息性影响:
二、服从(Obedience)
选择了40名20-50岁的男子(白领、自由职业者、商 人、工人),各自分配了不同的见面时间。在一间很 大的实验室里,大家都去见一位打扮整齐、身着灰色 实验制服的小个子年轻人。同时见面的还有另一位 “志愿者”,一位长得像爱尔兰美国人的中年人,看 上去样子不错。穿实验制服的人,即明显的研究者, 实际上是31岁的中学生物学教师,而中年人是一位职 业会计师。两人都是进行这项实验的心理学家――耶 鲁大学的Milgram的助手。 在实验中,当志愿参加实验的被试来到实验室的时候, 实验者告诉他将与另外一个人一起参加一项惩罚对字 词学习如何产生影响的研究,同时让被试扮演实验中 “老师”角色,而让另外一个人扮演演实验中的“学 生”角色(该人实际上是实验者的助手)。

《社会心理学》易错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易错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易错知识点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过程中,有不少知识点容易被误解或混淆。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其中的易错点。

一、从众与服从从众和服从是两个容易被混淆的概念。

从众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而服从则是在权威命令下,被迫做出的行为。

易错点在于,很多人认为从众和服从都是出于外部压力而做出的被动行为,没有意识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从众更多是受到群体规范和社会影响的驱动,个体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自愿性;而服从则是对明确的权威指令的回应,通常伴随着对不服从可能带来后果的恐惧。

例如,在一个班级中,如果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某种学习方法,个别同学也跟着采用,这是从众;但如果老师强制要求全班同学必须使用特定的学习方法,这就是服从。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态度必然决定行为。

然而,事实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直接。

虽然积极的态度往往可能导致积极的行为,消极的态度可能导致消极的行为,但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这种关系。

比如,情境因素、社会规范、个人的能力和资源等。

一个人可能对环保持有积极的态度,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缺乏垃圾分类的设施或者周围人的不配合,可能无法落实环保行为。

另外,人们有时会为了符合社会期望而表现出与内心态度不一致的行为。

三、归因偏差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我们常常会出现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就是一个常见的易错点。

基本归因错误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在特质,而忽略了外部情境的影响。

比如,看到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大声争吵,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个人脾气不好,而忽略了可能是当时的环境极度紧张或对方受到了极大的挑衅。

相反,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我们往往会更多地归因于外部情境。

这种自我服务偏差也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四、社会认知中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某个群体的概括性、固定的看法。

这是一个容易出错且具有潜在危害的认知方式。

一方面,刻板印象可能导致我们对某个群体的成员产生不公正的判断和对待。

从众、依从、服从

从众、依从、服从
养,窒息个性的发展,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等。
②影响到集体的事业。
我们为何会从众?
1、行为参照(信息性社会影响)
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总是倾向于将大多人认为正确的 事物作为自己的判断标准。
1)个人知识储备的不足,经验背景的缺乏,不能十分肯定的 作出某种选择。 2)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最具有参 照价值。 3)大部分人都这样做,应该是有充足的理由,即使选择错了, 也不是我一个人错,还有这么多人陪着。
第一讲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为什么一个人打哈欠之后,另一个人也跟着
打哈欠呢?
——17世纪牧师学者Robert Burton
2011年3月17日,北京某超市顾客排队购买食盐 。
世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没了; 世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来了,盐不好使; 世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太多了; 世上最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将死了,盐没用完.
研究所使用的卡片
实验情境
(1)阿希首先让他们看有标准线段的卡片,之后再看有比较线段 的卡片,并进行比较判断。 (2)18套卡片共呈现18次。头几次判断,大家都作出正确判断。
(3)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
此时被试需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是不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
2)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 3)在确信多数人作了错误判断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如,阿希在自己的实验中发现,互相比较的线段长短之间的 差异越小,那么被试就越容易从众。 如,群体讨论的问题很复杂,而且又缺乏明确的标准,个体
就倾向于从众。
(二)情境因素
2、社会地位
1)社会地位差异: 中层度社会地位的人较高从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of 15
当有一人与群体意见不同时,从众率会比通常下降达 75%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Asch发现,随着人数的增加,从众也越常发生,但如果超过3-4人, 人数增加并不必然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2.情境因素 (1)刺激物的性质: 整体来说,愈不熟悉的任务从众行为愈明显 (2)社会地位: 人们的从众行为因为其在群体中的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中地位的人较高从众; 高地位的人自认处于较高的地位,所以无需从众; 低地位的人觉得没希望,所以不必从众;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者的权威性 具有权威的人,其命令容易被他人接受,并做出 服从行为。 2.他人支持与服从 他人的支持,会直接导致人们对权威的藐视。也 就是和他人在一起的时候,别人的拒绝服从行为成为 了榜样力量,高度支持了人们的反抗权威意识,因此, 服从的比例大大降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参加7个人的团体(其中1、2、3、4、5、7号皆为实验者助手, 只有6号为实验对象),看看1、2、3哪条线与标准线是一样长的?
1
2
3
标准线
比较线
图15-2 阿希从众实验的图例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从 众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实验结果:
被试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跟随大家一起做出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从 众
(一)从众的概念 (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三)从众的类型 (四)从众的动机 (五)从众的条件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从 众
(一)从众的概念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 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 现象。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 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请继续……
如果“教师”请求停下或是询问该做什么,实验者便平静地 告 诉他: “请继续” “实验要求你继续下去” “继续,这很重要” “你没有别的选择,你必须继续” 这些简单的语句已足以让多数被试服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ຫໍສະໝຸດ 2. 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距
预测的平均电压为135V,都认为电压超过135V时, 被试就会停止服从了。施以最强的450伏电击的可能性, 只有0.1%。 实验的实际结果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测。
米尔格莱姆实验的原型,是将被试两两配对进行实验。 两名被试中有一名为真被试,另一名为实验助手。被试进 入实验室后,研究者会告知他们进行的是关于学习的研究, 考察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以及电击惩罚对学生学习的 作用。 然后被试抽签决定两名被试(其中一名假被试)的分 工。一名会成为教师,另一名充当学生。通过实验的操作, 真被试总是在抽签中被选作教师,而另一名助手则被安排 为学生。只不过这种实验安排真被试并不知道。
电压加至最高的450伏。这类被试的人数达26人, 占总数的65%;总共有14为被试最终发生了拒绝执行继 续增加电压的命令。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二) 服从的原因 1.合法权力 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 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 2.责任转移
被试在行为归因上,将行为的责任转移给了实验者, 认为自己仅仅是帮助实验者达到研究目的的代理人,不 对行为后果负有责任。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2.偏离恐惧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 至严厉制裁。
群体成员会更为喜欢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对于偏 离群体的个人往往会厌恶、拒绝和制裁,当群体出现不稳定 状态时,首先被排挤的往往是先前偏离群体的成员。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3.人际适应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4.教育和文化倾向
(1)教育水平
若个体拥有广泛的知识背景,较高的教育水平,那么从众行 为比例会有所降低。 (2)文化 从众似乎在各种社会文化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但从众水平则 会因文化不同而不同。 集体主义的社会有较多的从众行为。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二、依 从
(一)依从的概念 (二)依从行为的原因 (三)依从诱导策略 (四)被动依从
(3)时间因素:
在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因为双方都在 相互适应,试图建立规范。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3.个体因素
(1)个性特质差异
情绪不稳定,智力较低,意志较薄弱,缺乏自信,易受暗示, 比较懦弱,患得患失的个体更易表现出从众。 “有几次我感到不对头,但还是跟从了大家。” “开始我坚持,后来发现大家所得同我不一样,就开始怀疑自 己眼睛有问题,害怕自己弄错了,跟随了大家。” (2)性别差异
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反应的37%;75%的被试至 少有过一次从众的行为,和大家一起作出错误的判断。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三)从众的类型
1.真从众
一、从 众
外显行为,内心看法皆一致 表里如一,心服口服 任务难度大,依赖性较强
2.权宜从众
表内不一致,迫于群体压力
阿希实验中的从众
3.不从众
(1)表不从,内心从 群体的领导者,面对群体激奋, (2)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 常见于比较自我,主见非常强的人
(五)逆反心理及其避免
1.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指机体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出现的逃避 反应。
2.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任何时候,当外在的劝导或影响威胁到人们的自我 价值时,人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 3.禁果逆反 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 望。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三、服 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三)依从诱导策略
1.“登门槛”效应与技术 2.低球技术 先让对方看到答应后的好处,等到答应后再放出后面的附加代价。 3.“留面子效应” 先提出很大的要求,被拒绝后再减低要求。 4.过度理由效应 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内在的理由。
脚在门栏内,从小请求到大请求。
二、依 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如果教师服从实验者的命令,学习者将……
在75, 90, & 105v时发出哼哼声; 在120v时喊叫“痛啊!”; 在150v 时学习者喊叫:“实验员,让我出去吧!我 再也不想参加这个实验了!不要做了!” ; 在270v 时痛苦地尖叫、坚持要停下实验; 在300 和 315v时尖叫不回答问题了; 330v后,不再叫喊, 挣扎、蹬踢墙壁;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四)被动依从 莫里阿提(Moriarty,1975)将这种“人平静地屈从 于不合理要求或苛求条件”的现象称为被动依从 (passive compliance),并进行了系统实验研究。 在中国有倡导“忍”的文化背景,这种被动依从 现象显然也是普遍存在的。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然后,研究者告诉被试各自的任务,教师主要是教学 生学习语词配对,并即时检查其学习效果。检查的方式 是教师读出刺激词,学生从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如果 回答错误,教师就要用电击器给予学生电击惩罚。随着 学生的错误不断,惩罚电压会被要求不断加大。 实验开始后,作为学生的实验助手被带到另外一间 房间,并让真被试看到“学生”被用带子固定到椅子上, 并在其手腕上绑上电极。学生的手旁边有一个键盘,上 有四个电键,供“学生”学习的过程回答问题使用。在 教师的房间中,教师可以通过操作电击的机器即时看到 学生的相应回答。
女性在相应的困难程度下比男性更倾向于从众。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3)年龄差异 青少年期及其以前的年龄的阶段是易从众时期,个体处于发 展阶段,通常称为可塑期。 (4)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人们在意见表达后,在相关选择上的自我卷入水平会有实质 的增加,并由此直接导致从众性的降低。 人们更喜欢自己所选的东西。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辽宁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卢绍君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从 众 二、依 从 三、服 从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从众、依从、服从属于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影响现 象,三者都是个体或群体态度与行为朝着社会占优势的 方向变化的现象。这里的优势方向可以是多数人的行为 方向,或者是互动对象的期许,也可以是权威的命令。 ■ 从最轻的“简单暗示”到最重的“强化灌输”都包括 在社会影响范围内。 ■根据行为原因和行为表现的不同,社会影响可划分为从 众、依从、服从三种主要类型。
(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二)服从的原因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1945年犹太人集中营大 屠杀的惨状。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分 析,大多数参与大屠杀
的德国士兵和平民都不
是丧心病狂的人,而是 受到不同寻常的社会影
响的普通人。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服从(obedience):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
人是用社会定位自己的特性的。
人有的时候为了获得肯定,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关系, 人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 持和大多数人的一致。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渴望被他人接纳和喜欢的愿望,可能会导向危险的行为。 跑酷运动在当今青少年中十分流行,因为这是一个在同 伴中非常流行的活动。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五)从众的条件(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
的观点与行为,以符合外界(社会规范 /权威)要求的现象。
●从众 ●服从
外界压力 不明确 明确
行为 自觉自愿 被迫
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
(一) 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1.实验程序 这一研究的40名被试,都是用登广告的办法招募来的自愿者。被试 的详细情况见表。 米尔格莱姆权威—服从实验的被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