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拜关公的话语

拜关公的话语摘要:1.引言:介绍拜关公的背景和意义2.关公形象的象征意义3.拜关公的仪式和传统4.拜关公对现代社会的启示5.结语:总结拜关公的价值和意义正文:【引言】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拜关公是一种重要的民间信仰。
关公,即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以忠诚、勇猛、智谋著称。
在后世的传承中,关羽逐渐演变成了一位具有神秘色彩的神祇,被尊奉为“关圣帝君”。
在民间,拜关公的习俗广泛流传,人们希望通过拜关公来祈求平安、财运和事业成功。
那么,拜关公究竟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又如何对我们现代社会产生启示呢?【关公形象的象征意义】关公的形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他是忠诚的象征。
关羽在历史上是刘备的一位忠诚的将领,他忠诚于主上,为国家尽忠,为民族献身。
这种忠诚精神被后人所推崇,成为企业、商家和普通人所追求的品质。
其次,关公是勇猛的象征。
在战场上,关羽屡立战功,勇猛无比,成为了武将的代表。
人们拜关公,也希望借用他的勇猛之气,驱除邪恶,保护自己和家人。
最后,关公是智慧的象征。
关羽不仅勇猛,还具有很高的智慧,善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这种智慧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人所敬仰。
【拜关公的仪式和传统】拜关公的仪式和传统丰富多彩。
一般来说,拜关公需要准备香烛、鲜花、水果、茶、酒等祭品,以及关公像、香炉等器具。
在拜关公时,人们会先点燃香烛,然后敬献茶酒,接着献上鲜花和水果。
在仪式过程中,人们会向关公像行礼、磕头,以表达对关公的敬仰之情。
此外,在一些地区,还有举行关公诞、关公祭等活动,以此来纪念关羽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拜关公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拜关公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忠诚、勇猛、智慧是现代人所需要的品质。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需要具备这些品质,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其次,拜关公有助于培养人们的信仰和敬畏之心。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因为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拜关公这种信仰活动,有助于让人们回归精神家园,找到心灵的寄托。
关公神像的描述

关公神像的描述
关公神像通常是一座庄严肃穆的雕塑,以纪念和崇拜古代中国历史人物关羽(即关公)。
神像通常高大威严,寓意着关公的英勇和威严形象。
下面是一般关公神像的描述:
1. 高大的体型:关公神像一般都是巨型雕塑,高度通常在几米到十几米之间。
这种高大的形象体现了关公的威严和崇高地位。
2. 武装装束:关公神像通常被描绘为武装至上,身穿战袍,头戴红色的头巾。
有时还会配戴铜制的头盔。
他手持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武装到齐,以显示他的勇猛和武力。
3. 表情肃穆:关公的面容常常被描绘得表情肃穆庄重,双眉紧锁,目光坚毅。
这种表情传递出他的刚毅和忠诚,反映出他作为忠诚、正直而受人尊敬的历史人物的形象。
4. 身姿挺拔:关公的身姿通常是笔直挺拔的,胸膛高翘,手臂有力。
这个姿态代表了他英勇果敢、坚定不移的品格。
5. 艳丽的颜色:关公雕像经常使用红、黄和金色等鲜艳的颜色,尤其是头盔、衣袍和战袍。
这些颜色寓意着关公的高贵和崇高的地位。
关公神像是中国文化中最受崇拜的神像之一,常常被放置在寺庙、庙宇、关帝庙等地方。
它不仅是人们表达敬意和敬畏之情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文化:关公文化民祀

民间祭祀关羽的活动是随着统治者的倡导而逐渐兴盛起来的,大致与官方的祭祀始于同一时期。
据清嘉庆版《关帝圣迹图志全集》记载:“每岁四月八日传帝于是日受封,远近男女,皆刲击羊豕,伐鼓啸旗,徘优巫现,舞燕娱悦。
秦、晋、燕、齐、汴、卫之人肩毂击,相与试枪棒、校拳勇,倾动半天下。
""这段简短的文字,不仅记述了民间祭祀关帝的时间、所献礼品而且还实录了开展祭祀活动的地域及祭祀形式:在传为关羽受封的这天,男女乡民杀羊宰猪,击鼓吹箫,载歌载舞,前往关庙祭拜;各种戏剧艺人和专替人祈祷的巫师亦在关庙内演出祷告;会武术的教师相互比试枪棒练习拳勇,争相献技。
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很多,以至肩摩毂击。
而且这种活动遍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几乎占了大半个中国。
本区为关羽的生养之地,民间祭祀关帝活动比之全国各地更甚,明祟祯年间,解州民间每年祭祀关帝的活动多达4次。
据祟祯二年(1629)《建关圣常平村祖茔祀田碑记》载:“四月初八日关圣受封之期,六月二十二日为诞辰,九月十三日为忌日,五月十三日为赛会”。
在这4个时间里,乡民们都要前往解州关帝庙和常平村关圣家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运城地区民间祭祀关帝的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一村、一社或者一族(同姓者)为单位前往关庙祭拜,祭品或村社购买,或摊派制做;祭典由村长、社首、族长主持;锣鼓仪仗均经专门训练,敲打套数,排列秩序亦有讲究;献演的戏剧有的聘请专业班社,有的是本村社的“家戏""登台。
乡民称这种祭祀为“公祭”。
另一种是一家一户祭拜,由家长主持,所献祭品薄厚不一,量力而行,贵在诚心。
这种“私祭”形式有的前往关庙,有的则在自家正屋神位悬挂关帝画像,焚表上香,顶礼膜拜,祈求关帝保佑,消灾避难,福寿安康。
民间“祀关”活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渐减少,特别是经过1958年的破除迷信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破四旧”,基本绝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大气候的形成,清除了一些极左思潮的影响,政治环境宽松,人们信仰自由,民间祭祀关帝又有所恢复。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关公是一种精神。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
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细说关羽简介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传》在正史《三国志》中不过九百多字,得到的评价也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但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
在清初《三国志演义》的评语中,关公已被崇誉为集「儒雅」、「英灵」、「神威」、「义重」于一身,「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了。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
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
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以上这幅清代关庙中的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巨大影响。
至今海内外华人,仍然有关老爷、关帝君、武圣人、关帝公、关圣、恩主公、帝祖公等敬称。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于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很有意义。
这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伦理、哲学、民俗一起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关公崇拜实际上隐藏着的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关公文化的多彩世界。
祭关公中国除夕夜的敬拜关公仪式

祭关公中国除夕夜的敬拜关公仪式人们常说,“除夕不关门,关公不收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除夕夜的祭拜关公仪式承载着人们对于新年祈福和对关公的崇敬之情。
在这个庄严而热烈的仪式中,人们向关公祈求平安吉祥,祈愿一年的幸运和丰收。
以下是对于祭关公仪式的描述和解释。
关公,又被尊称为关羽,是中国三国时期蜀国的勇将,被誉为“忠义之花”。
他的英勇和忠诚广为流传,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因此,在除夕这一重要的仪式上,人们纷纷来到关帝庙或者在家中祭拜关公,表达他们的尊敬和敬意。
祭关公的仪式通常在除夕晚上开始进行。
无论是在关帝庙还是在家中,人们都会将关公的神像摆放在高处,如神龛、桌子上或者墙壁上,鲜花和水果也被准备好,犹如迎接贵客一般。
同时,人们会点燃香,整齐地摆放在神像前,以示虔诚和敬意。
在仪式开始前,主持人会念诵祭文,向关公表达祝福和感谢之情。
祭文通常包括对关公事迹的回顾、对他的崇敬和感激之词以及对于新年美好祝愿的表达。
主持人会以慷慨激昂的声音,庄重而肃穆地将这些祝福呈现给众人。
随后,主持人或者家属会引领祭拜者依次前往神龛或者神像前行香,并向关公敬酒。
行香之时,人们会亲手拿起香,躬身向关公深深鞠躬,以示敬意。
然后,将香点燃,芬芳的香味弥漫开来。
敬酒则是通过将酒杯举过头顶,然后小口饮尽,再行三次,象征着人们对关公的敬意并表示真诚的祝愿。
祭拜者还会在仪式中禁用与关公有关的符号,如酒盏、龙图、马等等。
这些物品被认为与关公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因此在祭拜之时也需要进行尊重和庄重的处理。
在整个仪式进行期间,人们可以借机讲述关公的故事,以传承他的精神和价值观。
这些故事中蕴含着忠诚、勇敢和正直等品质,启示着人们在新的一年中如何秉持这些美德。
除夕夜的敬拜关公仪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这个仪式,人们展示了对于关公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也表达了对于新年的美好祝愿。
在这个特别的夜晚,人们通过祭拜关公,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庇佑,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和幸福。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中华关公文化节”每年相继在湖北当阳、河南洛阳、山西运城举行,由三地政府主办,迄今已举办了13届。
三地政府负责人表示,三国蜀将关羽以“忠义仁勇”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的英雄人物。
相传关公遇害后身卧当阳,头枕洛阳,魂归故里。
因此,与关公有着特殊渊源的这三个地方理应“打造关公文化精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关羽,字云长,老百姓称关公。
他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三国时期为蜀汉大将军。
在中国历史上,他不仅被民间尊奉为“关帝”,而且被16位皇帝御旨加封,与孔夫子并称为“文武二圣”。
遍及海内外的华夏子孙崇尚关公匡扶正义的品格,各处修庙祭祀,至今香火不断。
我国有4万多座关帝庙,保存完好并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有百余座,尤以当阳的关陵、洛阳的关林和解州关帝庙最具代表性,并称为“中国三大关庙”。
而“中华关公文化节“就是以这三大关庙为基地,吸引了海内外的大批客商和旅游者。
海内外关帝庙之多,建筑之精,彩塑、碑刻、石雕、木雕、铸造艺术、书法、诗词、楹联等集关公文化之大成,浸透着历代劳动人民、艺术家和文人雅士心血与汗水。
关公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海内外华夏儿女共同创造的。
现今生命力何在呢?国民党元老、著名爱国诗人、书法家于佑任先生生前应南洋侨胞邀请,为当地关帝庙题写了一副楹联: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这言简意赅的文学语言浓缩了关公文化的精神实质及其现实意义。
世界各地华人赶赴关公文化节的盛况,让人们看到关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活动的纽约关帝庙协会主席冯德鑫先生告诉笔者,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文化的踪迹,而在中华古今圣贤中,最为我们崇敬的是关公“忠义仁勇”,它是我们团结创业、合作经营、维护家庭、结交朋友、扶贫助弱、行善去恶的准则规范。
关公文化简介

关公文化简介哎,说起关公文化,那可真是咱们华夏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跟那长江黄河一样,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关公,大伙儿都亲切地叫他“关二爷”,不光是因为他排行老二,更因为他那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的性子,让人打心眼儿里佩服。
你瞧,走进关帝庙,那尊威严又不失慈祥的关公像,手里提着青龙偃月刀,眉宇间透着一股子英气,仿佛随时都能跨上赤兔马,驰骋疆场,保护一方安宁。
这形象,简直就是“忠义”二字的化身,让人一看就心生敬畏。
关公文化啊,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咱们老百姓讲究的是“诚信为本,义字当先”,关公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你看那商家门口挂着的“关公像”,那可不是随便挂挂的,那是希望关二爷能保佑生意兴隆,更重要的是提醒自个儿,做生意得讲诚信,不能坑蒙拐骗。
这“关公文化”,简直就是咱们社会的“诚信守护神”。
再说说关公的武艺吧,那可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青龙偃月刀在他手里,那就是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想当年,他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那英勇事迹,真是让人听了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也能生在那个年代,跟着关二爷闯一闯天下。
不过啊,关公最让人敬佩的,还是他那颗忠诚的心。
他对刘备的忠诚,那可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诱惑,他始终不离不弃,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也是难能可贵的。
咱们做人做事,要是能学到关公一半的忠诚和坚持,那也算是没白活了。
关公文化还体现在他的“仁”上。
他对待百姓,总是心怀慈悲,乐善好施。
这种仁爱之心,让他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和爱戴。
在咱们的文化里,“仁者爱人”是一种美德,而关公正是这种美德的践行者。
现在啊,关公文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庙宇和祠堂之中了。
它走进了校园,走进了社区,甚至走向了世界。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关公,学习关公精神。
这不仅仅是因为关公的名气大,更是因为他所代表的那种忠诚、仁义、勇敢的精神是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
所以啊,咱们说关公文化,其实就是在说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晋商关公文化

晋商关公文化关公,作为晋商最普遍敬奉的神灵,并形成商人普遍尊崇的一种文化,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更有推动晋商走向辉煌的伦理意义。
关公是山西解州人,三国桃园结义的故事妇孺皆知。
民间崇祀关羽,让关羽走上神坛,至迟在隋代已经出现。
以后又经历代皇帝屡屡加封,到明朝时关羽已上升到很高的位置。
山西商人之所以对关羽情有独钟,膜拜之至,奉他为精神领袖,最根本的原因是关公一生身体力行“忠义”二字。
忠就是“尽己”,就是责任心,就是爱国。
以爱国为使命,以社会大众为考虑前提向来是经营任何事业的第一条件。
谚云:“大河有水小河满。
”没有国家的安定,社会的繁荣,就没有企业的生命和发展。
山西商人深明此理。
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山陕盐商为反抗日本海盗入侵,曾选善射骁勇者500名作为商兵,协助防守扬州。
1567年(明隆庆元年),江苏松江倭寇压境,山陕诸商曾“协力御之”。
清后期,英国的一个公司通过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获得了山西盂县、潞安(长治)、泽州(晋城)、平定、平阳(临汾)五处煤铁采矿权。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山西商人积极参加了山西人民的争回矿权运动,特别是山西祁县富商渠本翘出于爱国热情,多方奔走筹措赎矿银,山西各票号也全力以赴,短时间内就筹集银150万两,终于从英商手中赎回了山西的煤铁采矿权,保护了山西的煤铁矿藏资源。
“信义为上,利从义来”,是商人从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得到的最有价值的传家宝,而关羽被人们誉为最讲“信义”的神灵,因此,山西商人以关羽的“义”来团结同仁,摒弃“见利忘义”、“不仁不义”等不良观念与动机,以关羽的“信”来取信于主顾,摒弃欺诈行为。
山西商人不仅在家中、店铺中供奉关羽,而且在各地的会馆中为关羽修殿盖宇,其目的就是请这位神威广大的神灵,日夜监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商业活动,同时从关羽身上汲取无穷的正义力量,使商业活动立于不败之地。
河南南阳赊旗山西会馆一通碑有这样的记载:雍正时有的商号改换戥秤,大小不一,于是全行商贾齐集会馆关帝庙,公议秤是16两,戥依天平为则,公议之后,不得私下更换戥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公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上)摘自赵波、侯学金、裴根长《关公文化大透视》关公文化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丰富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现的。
所以关公文化具有既厚重又多彩的鲜明特点。
探讨关公文化的内容及形式,是关公文化研究的中心任务之一。
一 关公物态文化关公物态文化,即关公文化的物化形态,亦即关公文化的物质内容。
关公文化的结构有物质层次与精神层次,与此相对应,关公文化的内容也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大的方面。
其中精神文化是主要的、内在的,是关公文化的灵魂,物质内容是形象直观的、外在的,是关公精神的物质体现。
二者虽有区别,但都是关公文化整体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关公文化的残缺不全。
对关公文化的考察研究来说,不应忽视关公文化的物质层面,但更要注重对关公文化精神层面的认识和把握。
否则就不可能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关公文化的精神实质,不可能真正体味关公文化的神韵及其对中国社会与人心的长时期的深刻影响。
关公文化的物质内容,主要包括关公生前生活、作战活动的遗物、遗址,如常平故居,反映关羽征战生涯的河南省许昌市灞陵桥、湖北省荆沙市得胜街、监利县的华容古道、襄樊市关羽水淹七军之地--罩口川、远安县关羽回马处等。
后人祭拜关公的各种文物古迹,如玉泉山关公显圣处,遍布全国及海外的难以计数的关庙、碑刻、塑像。
最著名的有全国四大关庙:解州关帝庙、关羽家乡祖祠--常平关帝庙、洛阳关林、当阳关陵。
在台湾现在就有大小关帝庙近900座,其中台北234座,高雄118座,台南67座,云林65座,台中6l座,宜兰58座,苗栗50座,基隆47座,南投41座,桃园35座,屏东24座,嘉义23座,花莲19座,新竹18座,澎湖16座,台东15座。
如果加上以关公为陪神的寺庙就更多得不可胜数了。
台湾西北部青草湖附近的关公神像,高达50余米,被称为“恩主公大神像”。
历史上的关羽早已逝去,但遍布中华大地的一处处关公遗迹、一座座庄严的关庙,世世代代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关公的故事,传扬着关公的精神,使关公文化历久不衰,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关公制度文化.关公制度文化属于关公精神文化的范畴,关公精神文化即关公文化的精神内容,包括制度文化、民俗文化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关公文化中的制度内容主要包括庙制和祀典两部分。
关公宗庙制度、祀典制度是中国古代宗庙祭祀制度延续和发展的体现。
中国的宗庙祭祀制度历史悠久,它是宗法制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到西周时,周公便创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尚书大传》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确立宗法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等。
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而十分重视尊祖敬宗。
宗庙祭祀制度就是维护宗族团结的重要手段。
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对维护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奴隶制政权,发挥过重要作用。
进入封建社会之后,这一传统制度被历代统治者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产生了皇宫之前,左宗右社的制度,并一直延续到明清。
北京故宫前左侧是明清的太庙(即今天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右侧是明清的社稷坛(即今天的中山公园),也就是“左宗右社”的格局。
“左宗”是宗法的标志,“右社”是国土的象征,共同表达了王朝的天下及对全部土地臣民的占有。
周朝的庙制,据《礼记·王制》记载,周天子为七庙.诸侯为五庙,大夫为三庙,士为一庙。
关公文化中的所谓庙制,即关于关庙建筑的各种规定和制度。
《清史稿》记载:“清初都盛京,建庙地载门外,赐额‘义高千古’。
世祖入关,复建庙地安门外。
”关公是人们心目中的神灵和圣人,为其建庙是庄严而神圣的大事,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制定了各种严格的规定。
尤其在清朝,由于把关公作为护国神,其庙制具有代表性。
《清会典》中定制:“南向,庙门一间,左右门各一,正门三间,前殿三间,殿外御碑亭二,东西庑各三间,东庑南燎炉一,庑北斋室各三间,后殿五间,东西庑及燎炉与前殿同,东为祭品库,西为治牲间,各三间。
正殿复黄琉璃瓦,余为简瓦。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又规定:“殿及大门,易绿瓦为黄。
”全国各地关庙,无论京都还是边疆,无论是官建还是民建,规格统一,几乎没有例外。
其建筑等级之高,与皇宫、皇陵相同。
建筑所用琉璃瓦,是皇宫建筑材料,黄色的琉璃瓦面是最高等级建筑物的标志,是关公所处的最高社会地位的象征,显示出华夏第一神的无上权威。
祀典即剥削阶级国家的祭祀典礼,它是统治王朝关于祭祀的礼仪规定和典章制度。
《清史稿》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统治阶级维护其江山稳固的政治信条。
“祀与戎”即文、武两手。
文治武功,是剥削阶级王朝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无论在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对这两件事都高度重视。
特别在封建社会,为办好祭祀这件大事;各代王朝都制定有各种细密严格的制度,清政府尤为典型,他们以此作为维系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精神支柱。
关公是历代统治者顶礼膜拜的重要神灵,从宋代开始就被官方纳入了祭祀的范围,而且愈演愈烈,直到清朝政府,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宋明时期,随着关公神格地位的升高,对关公的祭祀也越来越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
据韩组康撰《关壮缪侯事迹·考证·祀典》载:“宋祀武成王,以关壮缪等七十二将配车。
北京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庙,每岁五月十三日,以侯生辰,用牛一、羊一、豕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寺堂上官行礼。
国有大事则告。
南京汉寿亭侯庙,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自玄津桥改建于鸡鸣山。
每岁四孟及岁暮,遣应天府官祭。
五月十三日,又遣南京太常寺官祭。
”嘉靖年间,朝廷定制,京师关庙,每逢五月十三日,用牛、羊、豕各一,果品五,,帛一,遣太常寺官去庙行礼,敬祝关公生辰。
四季岁首及除夕,另遣官祭。
国有大事,必以告知。
当时还规定,全国最大的关庙--解州关帝庙以四月八日,九月十三日为祀期。
祭品比京师减去牛一头。
万历年间,知府吕坤规定,祭祀用猪、羊、鹿、兔各一,鱼豚肉四色,祭米饼,糁、糗米粉粢,榛、栗、菱角、茨实、笋、果蔬酒盐,香帛松膏,春秋如仪,从库钱开支。
在祭祀关公时,都要致祭文。
元代、明代皆有祭文。
如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年)遣官致祭的祭文是:“惟兹高堰,捍御淮流。
运道攸关,民生足赖。
时将倾圯,修葺维艰。
幸仗神威,阴扶默相。
狂澜既顺,保障无虞。
凡兹庇民福国之功,孰非忠义显应之助。
爱以河臣助请,特颁祠额,并遣致祭。
用达洪庥,惟神鉴歆,永资护佑。
”各种祭文的具体内容因时因事而各有差别,但基本精神都是歌颂、感谢关公的功德,请求关帝的保佑。
清朝是关公崇拜发展的顶峰时期,对关公的祭祀也达到了顶峰。
清高宗弘历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敕撰《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对清朝的祭祀礼制进行了系统规定。
这就使自周代以来近三千年的中国社会关于宗庙祭祀制度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和高度。
清朝统治者集历代祀典之大成,对关公祭祀的等级、祭器、祭品、祭期、斋戒、祝版、习仪、祭文、乐章,等等,都作了细致严格的规定。
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等级森严,同时更说明了清王朝统治者对祭祀关公这位护国之神的极度重视。
清朝正式把祭祀关公列为国家祀典,不仅每年遣官致祭,而且帝王在深宫秘祭,可谓至信至诚。
康熙时,诏以太牢祀。
雍正时,通行直省所属府州县,择一关帝庙之大者,在供奉关帝主神的后殿致祭。
清代在建国之初就定制,祭祀分为三等:圆丘、方泽、祈谷、太庙、社稷为大祀。
天神、地祗、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为中祀。
先医等庙,贤良、昭忠等祠为群祀。
关公先为群祀,文宗咸丰三年(1853年),升格为中祀。
遇大庆典,都要遣官致祭。
祭器:祭器的数量与质地(玉、铜、陶)依所祭祀神位等级之高低而不同。
关公的祭器,略逊大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定制:关帝祭器为爵三,笾、豆十,鉶、簠、簋各二,登、篚、俎、尊各一,惟后殿笾、豆八。
祭器皆用铜。
祭品:凡笾、豆之实各十,笾用形盐、薨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豆用韭菹、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笋菹、鱼醢、脾析、豚拍。
玉、帛、牲牢。
玉分六等:苍璧、黄琮、黄珪、青珪、赤璧、白璧。
帛七等:郊祀制帛、礼神制帛、告祀制币、奉先制币、展亲制币、报功制币、素帛。
牲牢四等:犊、特、太牢、少牢。
关公神案,陈设白色礼神制帛一。
关公神位前用太牢:羊一、牛一、豕一;后殿用少牢:羊一、豕一。
省直祭祀关帝用少牢。
雍正三年(1725年),“皇上敕祀大典”,“旨诏京省府州县有司,官崇祀关圣庙庭,逢祭辰,陈设牲醴,祀遵太牢,特典以昭崇奉至意”。
光绪五年(1879年)又定制,直省关帝庙亦一岁三祭,用太牢。
中祀入涤六旬,前二日酉时宰之。
乾隆十七年(1752年)规定,中祀用光禄卿监宰。
祀期:顺治元年(1644年),会典定每年五月十三日祭。
雍正三年(1725年),追封关公曾祖为光昭公,祖为裕昌公,父为成忠公。
造神碑供俸后殿。
定于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
嘉庆.七年(1802年),复定大、中祀遇忌辰不改祀期。
咸丰中,更定关帝、文昌春秋祀期不用忌辰。
斋戒:顺治八年(1651年),规定大祀三日、中祀二日公廨置斋戒木牌。
祀前十日,录斋戒人名册致太常,届日不谳刑狱,不宴会,不听乐,不宿内,不饮酒、茹荤,不问疾、吊丧,不祭神、扫墓。
有疾与服勿服。
大祀、中祀,太常司进斋戒牌、铜人置乾清门黄案。
祝版:以木为之。
中祀、群祀方径各有差。
太常司令祝版官先期标饰,祀前二日黎明时送内阁,授中书书祝辞,大学士书御名,余祀太常司自缮。
凡是皇帝亲祭,先二日由太常卿奏请,前一日阅祝版。
祭眼:大祀、中祀,帝龙褂,执事官补服。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定制大祀斋期遇国忌,悉改常服。
中祀则限于承祭官及陪祀,执事官,余素服如故。
习仪:中祀前三十日,每旬三、六、九日,太常卿帅读祝官、赞礼郎暨执事、乐舞集神乐署,习仪凝禧殿。
对关圣帝君的祭祀,“寻定春、秋祀仪,前殿大臣承祭,后殿以太常长官。
届日质明,大臣朝服入庙左门,升阶就拜位,上香,行三跪九拜礼。
三献,不饮福、受胙。
祭后殿二跪六拜”。
雍正十二年(1733年),增当阳博士一人奉冢祀。
咸丰三年(1853年),关帝跻列中祀后,行礼三跪九叩,乐六奏,舞八佾,如帝王庙仪。
五月告祭,承祭官前一日斋,不作乐,不彻馔,供鹿、兔、果、酒。
直省关帝庙祭祀,“先期承祭官致斋,不理刑名,前殿印官,后殿丞、史,陈设礼义,略如京师”。
祭文《关帝全书·祭文》载,清朝春、秋祭祀关公的祝文是:“维某年某月某日,皇帝遣某致祭于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关圣大帝神位前日:维神星日英灵,乾坤正气。
允文允武,绍圣学于千秋。
至大至刚,显神威于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