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公文化现象成因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与民间的关公信仰

《三国演义》与民间的关公信仰

《三国演义》与民间的关公信仰关公信仰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摘要:民间信仰又称民俗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

中国是一个多神国家,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都信奉着许许多多的神灵。

这些神灵,有土生土长的,也有外来的,有来自某个宗教的,也有来自世俗创造的。

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神中,关帝算是信众广泛的大神之一,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字:民间信仰三国演义关公关羽,又称关帝、关圣帝君、关老爷。

据陈寿《三国志•蜀书》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人。

在民间,关公扮演了扬善惩恶、驱邪辟魔、主持正义的保护神的角色,成为各行各业、妇孺老幼尊奉的万能之神。

民间年画中的天地诸神、三界诸神或三教诸神画像中,关帝的像常常置于正中,图像比玉帝还要大,或者与玉帝同样大小,说明关公在民间信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对三国历史进行艺术加工,为我们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关羽作为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之一,其忠义形象深入人心,提到关公,就会想起勇武善战,重情重义。

自古以来,人们心中的关羽就是神的代名词,民间对关公的尊崇热潮也从未消退过。

细细品读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不难发现这种关公热的现象与该部精彩绝伦的小说脱不了干系。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关羽从一个普通平凡人变成人们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神是循序渐进的,而《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关羽成为“神”的一类催化剂。

其实早在《三国演义》出现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关公的传说,再加上各类史书的记载,民间早就有了崇拜关羽的倾向,而在《三国演义》之后,民间对关公的崇拜可谓更加狂热,逐渐形成了关公信仰,与历史中的关羽相比,《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更接近百姓心目中的关公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里的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被汉献帝称为“美髯公”。

论明清时期_关羽现象_的演变和发展

论明清时期_关羽现象_的演变和发展

第 6 期
文廷海 :论明清时期“关羽现象”的演变和发展
33
二 、清朝统治者对关羽的极端崇祀
11 清初关帝崇祀制度的基本确立 清朝统治者对关羽的崇敬 ,早在关外时期就已开始 。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都是通 过《三国演义》了解到关羽的形象 ,并钦佩有加 。因此 ,他们向明朝请求赐与关帝神像 ,加以崇 拜 ,故“伏魔呵护我朝 ,灵异极多 ,国初称为‘关玛法’。‘玛法’者 ,国语谓‘祖’之称也”。λω。至 今民间还保存一些“关玛法”显灵扶助的传说故事 。皇太极崇德八年 (1643) ,便在盛京 (今沈 阳)“建关帝庙”,钦赐“义高千古”匾额 ,定“岁时官给香烛”λξ ,进行祭拜 。此时的祭祀关羽活动 极为朴素 。入关以后 ,清政府又沿袭了明朝岁祭关庙之例 。顺治元年 (1644) “, 定祭关帝之 礼”,在地安门宛平县重修关庙 。该庙规制宏伟 ,三门正殿 ,三进三出 ,后殿五间 ,围坦周六十 丈 ,门楹丹色 ,栋梁五彩 ,极为宏丽 ,这充分体现清统治者对关羽的重视 。祭祀规定 “, 岁以五月 十三日遣官致祭”,由太常寺先期题请 ,即遣太常寺堂上官行礼 。从上述规定看 ,清初对关帝祭 祀的隆重程度与明初相似 ,都处于一种初步的状态 ,还须逐步完善 。 清统治者入关后 ,要完成对全国的统一 ,使全国民众服从清王朝 。原来明末所封的“三界 伏魔大帝 、神威远震天尊 、关圣帝君”的关羽封号 ,其主题在于应付明末的朝政危机 ,但在清初 已不再适用 ,主要是要求全国民众忠顺于清王朝 ,因而“忠义”的主题更突出了 。顺治九年 (1652) 四月 ,敕封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从封号看 ,首先注重关羽“忠义”的层面 ,其次也 重视其武功的方面 ,且由明末的“帝君”再上升到“大帝”。可见 ,清统治者对关帝的重视程度在 逐渐加深 。 21 雍乾时期对关帝祭典的进一步发展 康熙十七年 (1678) ,山西解州关羽故居出土记载关羽祖父的碑刻 。据赵翼《陔馀丛考》卷 三十五引宋牧仲《筠廊偶笔》载冯景所记解州断碑一事 “: 康熙十七年 ,解州常平村人于昌者 ,读 书塔庙 ,庙壮缪故居也 。昼梦壮缪授以‘易碑’二字 ,惊觉 ,适见浚井者得巨碑数段 ,昌合而读 之 ,乃记壮缪之祖考讳字生卒 ,遂奔告州守王朱旦 ,朱旦因据碑作记 。侯祖石盘公 ,讳审 ,字问 之 ,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 ,居解州常平村宝池里 ,卒于桓帝永寿三年丁酉 ,享年六十八岁 。子 , 讳毅 ,字道远 ,桓帝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侯 ,侯长 ,娶妻胡氏 ,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 日生子平 ,云云 。”赵氏对此提出质疑 ,他说 “: 按东汉人尚无别号 ,今既名审 ,字问之 ,则石盘乃 别号 ,一可疑也 ;名审 ,字问之 ,名毅 ,字道远 ,皆取《论语》《、中庸》之文 ,其时《中庸》杂在《礼记》 中 ,何以两代名字恰用《中庸》《、论语》二书 ,二可疑也 ;壮缪尚有子兴 ,碑既载其兄 ,何不载其 弟 ,三可疑也 ;壮缪殁后 ,子孙在蜀 ,解州故乡尚属魏晋 ,此碑何人所立 ,并不附见 ,四可疑也”。 因此 ,从学理上说 ,该碑所记的内容疑点甚多 ,属后人伪造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但对于清朝统 治者来说 ,并不以碑刻的真伪论 ,只看重是否有利用价值 。雍正三年 (1725) ,遂依追封孔子先 代之例 “, 追封关帝曾祖父光昭公 ,祖裕昌公 、父成忠公”,于京师白马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 、洛阳 冢庙 ,以及各省府州县关庙后殿供奉致祭 。此后 ,在洛阳 、解州 、当阳三地的关羽后裔“授为世 袭五经博士 ,以奉祀事”《( 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五《, 群祀一》) ,加强管理和维护 。 雍正五年 (1727) ,重修京城白马关帝庙 ,告成之后 ,制定祭仪 。规定每年春秋二季 、五月十 三日共三次致祭 ;祭品 ,前殿陈太牢 、尊爵等 ,后殿陈设少牢 、尊爵等 ;行祭官员 ,前殿遣大臣一 人承祭 ,后殿遣太常寺堂上官承祭 ;行礼 ,前殿行三跪九叩 ,后殿行二跪六叩 。此次制定的祭祀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拒绝“义”的负能量赵秉文内容提要:历史上的关羽只是蜀汉的一员大将,而传说中的关羽则成了“忠义仁勇”的武圣,由关羽故事、关羽精神演绎而形成的关公文化,其核心是“忠”与“义”。

笔者对关羽的“忠”“义”作了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后强调:关公文化并无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对后世的影响负面多于正面。

今天我们必须消除关公文化的负面影响,坚决拒绝“义”的负能量。

长期以来,关公由将而侯而王而帝,最后竟被封为‚关圣帝‛,其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甚至超过了孔圣人,成为了全民族各阶层都顶礼膜拜的‚护国佑民‛的神祗。

随着关羽地位的不断提高与神化,自然地产生了‚关公文化‛。

今天,我们应当正确评价关羽,正确分析‚关公文化‛这种文化现象,拒绝其价值观取向中‚忠‛、‚义‛的负能量,真正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正能量。

一、关羽其人(一)历史上的关羽,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应当是一位‚万人之敌‛、‚熊虎之将‛的大将。

纵观其一生,他的武功主要有两大亮点,一是斩颜良,二是困樊城。

在‚白马‛之战中,关羽‚望见(颜)良麾盖,即策马刺良于万人之中,斩其首还,(袁)绍将莫能当者。

‛在都督荆州、相机北伐、围困樊城时,杀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更加突显了这位大将的神勇与神威。

尽管如此,陈寿对关羽的评价并不算高,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的确,作为‚董督荆州‛一方大将,‚骄矜‛是其致命的弱点。

当马超投奔刘备时,关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在回信中盛赞马超‚一世之杰‛以后,说他‚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一付志得意满的样子。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为列!‛不肯受拜,(《三国志〃费诗传》)又是何等骄狂!那么,威震华夏的关羽为什么会迅速走向败亡?仍以《三国志》的历史记载为依据进行分析,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关羽对‚北伐中原‛的战略意图领会较深执行也坚决,而对与东吴孙权联盟的战略方针则认识不深,执行不力,这是他走向败亡的根本原因。

关羽文化简论

关羽文化简论

第四,关羽曾因女色与曹操有隙,心不能容,一心报复。此事在几种史书中均昭然若揭,也是后世美化关羽者极力掩饰之处。《三国志·关羽传》裴松之注引《蜀记》3载:曹刘联盟攻吕布于下邳(一说濮阳),曹操派关羽攻城。关羽提出:城破后要纳布手下大将秦宜禄妻归己,操许之。待城破后,曹操看秦妻果然美色出众,乃自纳之。
第一,他居功自傲,待人骄横,不愿团结别人,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二。他除了刘备外,对其他将领(如黄忠、马超等)均不服气。南郡太守麋芳、公安守军傅士仁,由于供给关羽军资不力,羽扬言「还,当治之」1,迫使麋芳、博士仁倒戈,投向孙权。关羽被围困时,由于他平时看不起友邻部队,结果附近的刘封、孟达等均不来救,以致被俘而亡。关羽一生确曾打败过许多名将,仅史书记载的就有:斩颜良解白马之围,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等。这些壮举多是个人行动。战争发展到封建社会,毕竟已是一种政治行动了。后世尽力渲染其个人战功,使他成为中国的「战神」,但他只能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注定了他是悲剧式的、希腊神话式的英雄。
一 历史上的关羽
迄今为止,在我们面前至少站着六位关羽。这就是:(l)历史上真实的关羽;(2)晋南民间传说中的关羽;(3)《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关羽;(4)道教的关圣帝君;(5)佛教中的护法伽蓝和议国明王佛;(6)民间帮会组织中的精神领袖──老二哥。
他们虽然面目相似,却又各不相同,不可简单地混为一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从《三国志》平话到《三国演义》小说中,陆续加工丰满的文学人物形象。其后的几种形象多由此衍化而成。
在「忠」方面,主要强调他忠于正统思想、正统皇族。《江表传》中有一句话说:「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于是便据此塑造他常读圣贤书的形象,灯下捋髯读《春秋》便成了关羽的标准像,而且成了一种模式。甚至现代的林彪自己想当「武圣」,也知道要江青帮忙,拍一张捧读「圣贤书」的标准像。

关公信仰漫谈

关公信仰漫谈

关公信仰漫谈摘要:在当今社会,关公信仰属于民间信仰体系,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

本文试图剖析阐释其形成的诸种因素,揭示这种信仰生成的深层根源。

关键词:关公信仰神化民间信仰在经历了“文革”的沉寂,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关公信仰又出现了复兴的趋势,成为民俗传统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关公信仰是指对三国时期关羽的崇奉与膜拜。

到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关羽已经逐渐走入中国文化圣人的崇高行列,作为“武圣人”接受百世万民的顶礼膜拜。

神州上下,形成了“关公庙貌遍天下,五洲无处不焚香”的壮观局面。

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关公信仰,它的产生与存在并不是孤立与偶然的正如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认为的那样,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各种文化特质和文化现象的结合是“一种理性的历程”,它们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存在”,“每一个活生生的文化都是有效力功能的,而且整合成一个整体,就像是个生物有机体”。

㈡一关公信仰属于民间信仰的一种,关羽已经是作为“神”而存在。

但是,作为对特定的人物的信仰,需要具备神圣性的向度,否则其实质是苍白的,也经不起历史的考验。

同时,将特定人物神化也是多种因素的合力,正如在关羽神圣化的历史过程中,上至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下至普通民众,旁至三教九流及其他宗教神社等社会各种力量,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帝王封谥与关羽神化。

关羽生前只有一个曹操奉送的“汉寿亭候”的爵位。

他死后刘禅也只给了一个“壮缪候”。

到了崇宋元年,笃信道教的宋徽宗率先加封关羽为忠惠公。

从此一发不可遏止。

㈢明以后,关羽与孔子并称武圣、文圣,享受同样祀典;清德宗光绪五年则加封其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翔赞宜德关圣大帝”,从而把关羽的神格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历代帝王的每一次加封,必定都会促进关帝信仰传播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㈣佛教与关羽神化。

佛教天台宗智额和尚在湖北当阳玉泉山建精舍,曾见“二人威仪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

关公文化的源头

关公文化的源头

关公文化的源头关公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和造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方面,曾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深深扎根于广袤的中国大地,而且早就随着华人飘洋过海传播于世界许多地方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陆关公文化热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关公文化在东南沿海又开始逐渐升温,内地也开始受到影响。

从其趋势看,关公文化热有可能在大陆再度兴起。

为了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比以往更健康地发展,为改革开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我们认为对关公文化有必要重新思考,系统研究。

在此,我们仅就关公文化的源头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不当关公研究会孟海生先生在《关公文化起源及关公生平》①中说:“运城是关公文化发源从目前史料上看,关羽的一生大略是:17岁结婚,18岁生儿子关平,29岁前后,因当地盐商欺压百姓,关羽铤身赴险,杀其“党族”等后,出逃到河北涿州,结识张飞,再而刘(一)陈寿《三国志·关羽传》只说关羽“亡命奔涿郡”,没说是何原因。

裴松之亦是河东人,与关公同乡,在注《三国志》时,也没有说明为何“亡命”。

《关圣帝君生平传略》②说:(关公)年十七娶妻并得三子。

东汉末年,天下倥偬,禀父母曰儿已有后,足奉祖,尔今汉室将烬,乱臣贼子,纷纷蜂起,当为匡扶之业。

旋离家,奔波五载至涿州与刘备及张飞遇。

根本没有说杀人之事。

张德成、崔元和在《常平家庙——关公文化的拓展和延伸》③中,提到过关公年轻时在家乡打死人的事,但据关公故里的民间传说,少读《春秋》而深明大义的关公,在年轻之际,因不满当地恶孟文坐实为“盐商”,且杀人远不止一个两个,而是其“‘党族’等”,不知所据是何“史料”?大家都知道,解盐质地比海盐、井盐均好,解州之民以此为生,与盐商产生矛盾,乃(二)查《三国志·关羽传》及刘备、张飞诸人传记,均无“金兰盟誓”之事,只有“恩若兄弟”等语。

《刘备与关羽、张飞本无桃园结义之事,正史但言“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小说因此遂捏造桃园结义之事。

浅论关公信仰的推动与普及

浅论关公信仰的推动与普及

浅论关公信仰的推动与普及摘要:在古代,民众需要神抵的庇护与显灵,神灵则需要人的承认而相互竞争。

所以对于神抵解释的原则就是“人神共存”。

关公信仰是中国民间最普遍、最典型的神抵信仰。

中国宗教民众,精英阶层和国家对于关公信仰的缘起,推动,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与联系,同时也是直接的推动者。

关键词:神抵关公信仰社会精英统治阶级中国中古时期,民间对于神抵的信仰风气盛行,世俗民众不熟悉释道经义,所以便直接的向神抵祈祷,他们相信那些神抵能够治病救人,霖雨救灾。

当经济不断的发展时,那些神抵也像信奉他们的民众一样,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

1“丹凤眼,卧蚕眉,面加重枣,身长九尺五寸,髯长一尺八寸”是中国民间刻画的关公的面貌。

中国民间对于关公或关帝、关老爷的崇拜是典型的神人崇拜, 其影响之深广甚至超过了其他各路神灵。

本文将具体分析中国宗教民众,社会不同阶层和国家对于推动关公信仰的作用。

一、关公的神化崇拜与佛教,道教间的关系关羽由三国时期的名将殁后显圣而神化, 始作俑者为佛教徒。

最早推关公入神界的传说是有关湖北当阳玉泉寺关公显圣的传说。

玉泉寺在玉泉山东麓, 始建于东汉建安三年( 公元198 年) , 由普净禅师结茅于此, 这时关羽随刘备起兵不久, 而此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整200 年的历史。

又二十一年, 关羽退败到离玉泉山不远的临沮被杀, 死后孙权将其首级献与曹操, 曹以诸侯大礼厚葬其骸于该寺附近成陵。

该寺传至隋开皇十二年( 公元592年) , 又历373 年, 出现了关公显圣的传说。

见诸文本、影响广泛的当为董侹的《贞元重建庙记》。

嗣后又有宋代张商英的《重修关帝君庙记》,宋志盤的《佛祖统记》等广为传布, 影响甚巨。

以后元代剧作家关汉卿又写了关张魂归西蜀显灵托梦的杂剧, 直至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更详细地描述了《玉泉山关公显圣》等神化关羽的情节, 普遍为世人所接受。

早在《三国演义》渲染关公在玉泉山上空云端向当时的普净禅师显圣的传说之前, 隋唐时已经传言天台宗祖师智大师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二年( 公元592年) , 在当阳玉泉寺旁的金龙池( 今称珍珠泉) 月夜遇关公关平父子。

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

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

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原创2019-12-17 08:40·小小的酸奶在我国的民间,有着众多的关帝庙,而且看电视剧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那种混社会的结拜一般都是拜关公像。

因此,很明显,关公信仰是在我国普遍存在的,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而且,关公信仰不仅仅影响着国人,还走出了国门。

那么关公信仰是如何产生的呢?历史上真实的关羽自古乱世出英雄,而三国时期,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关羽就是当时最为闪耀的几颗明星之一。

历史上的关羽在三国时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勇猛无敌。

这点在当时是公认的。

曹操麾下的谋士程昱和郭嘉就评价过关羽,称他与张飞都是'万人敌'。

除了勇猛外,关羽最值得称赞的就是他的忠义,有着'国士之风'。

能够放弃曹操赋予的财富和地位,千里迢迢回到刘备身边。

但是尽管如此,在当时的时代中,关羽并没有很高的评价。

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在荆州战败,对刘备事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失。

而且关羽在性格上也是有着巨大的缺失。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关张二人的评价就是先褒后贬:'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

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同时,蜀汉对关羽的谥号为'壮缪侯'。

何为'壮缪'。

根据周朝谥号的解读,'壮'这个字含有死于原野、胜敌克乱、好力致勇、屡行征伐、武而不遂、武德刚毅等意思,这是对关羽勇武和军事实力的肯定以及结局的惋惜。

而'缪'这个字含有名与实爽的意思,也就是说关羽名副其实。

这两个字一褒一贬,相比同期一起追谥的马超等人,就关羽的谥号算是比平谥稍好,其他人全是美誉,由此可见刘禅等人对于当初关羽的兵败是有责怪之意的。

而一直到宋朝,对关羽的主流评价都是如此,比如朱熹一方面称赞关羽的勇,另一方面称关羽'恃才踈卤自取其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关公文化现象成因关公生前只是刘备手下一员战将,然而在死后一千多年时间里却日趋走红,被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断推崇,赐爵加号,到清朝光绪为止,所赐爵号竟达26字之多。

爵号之多之高之尊,居然超过“大行皇帝”孔子,溢美之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上自朝廷,下至民间都尊崇其为“关帝圣君”。

清代关羽庙无处莫有,香火之盛前所未有。

关羽不仅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英雄,甚而被奉为消灾除病的神灵。

在官方大力推崇和民众尊崇礼拜下,关羽从生前的战场步入了民众的家庭;从生前的虎威将军逐渐加封为“协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关帝圣君”;从人被崇拜为神;关羽形象从古时的荆楚大地生发升起,到享誉天下,并伴随华人的足迹走向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

由传播关羽、尊崇关羽、仿效关羽、礼拜关羽而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文化长河中一条奔腾激越的溪流,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

如此种种由关羽形象而生发、表现的文化形态,本文称之为关羽文化现象。

面对这一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特有现象,人们不禁要问:它何以生成?何以发展?何以鼎盛?总之,其成因是什么?关公文化兴起的历史根基任何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着历史的、现实的,官方的、民间的,民族的、个体的,物质的、精神的等多种原因。

关公文化现象也不例外。

客观地说,关公文化现象的出现,首先,得益于历史赐予。

倘无汉末纷争至魏晋统一这段特殊历史的客观存在,岂有三国故事及关公文化?正是由于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存在,才为史学家陈寿著作《三国志》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其次,得益于陈寿这位历史的书记官记录下这段珍贵历史,撰写了著名史书《三国志》,从而为后世民间文学和纯文学家提供了艺术创造的原始素材,又以极简约的文笔给创作者留下了充分发挥想象的艺术空间。

从而使以三国历史及关羽生平为素材的民间传说、平话艺术、杂剧表演、小说创作等既有史据可依,又不拘泥于史据。

倘史书写得太详反易局限后世各种艺术创作者的思维空间,束缚其想象的自由度。

《三国志·关羽传》及其他人物传记中涉及关羽的文字计约九百余字,而后世无论是民间文学的平话、杂剧,还是小说《三国演义》,哪怕是关羽的一个故事、一个情节也不止如此少的文字篇幅。

关羽文化现象的出关羽形象达到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完美程度大体经历了原始素材的自然流传,民间文学的理想化处理和纯文学《三国演义》的完善化创造三个阶段。

与关羽形象理想化、完善化口头文学的传播:口耳相传的原始故事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创作素材,也为关羽文化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如同古今中外许多大规模战争结束后一样,除了引起史学家的关注,产生一些史书外,便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自然而然地产生许多传说和故事。

如欧洲古希腊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就在民间流传有许多关于特洛亚战争双方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

后来民间艺人就根据这些民间传说整理创作了著名长篇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奥得修纪》。

而中国这场长达百年、规模空前的纷争混战结束后,也无例外地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包括关羽在内的三国故事。

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晋代和南北朝时期,三国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

南朝宋人裴松之为陈寿史书《三国志》作注就采用了许多传闻轶事。

隋唐时期依然流传不衰,至晚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讲唱,连儿童都很感兴趣。

此由李商隐的《骄儿诗》(850年)可作印证。

诗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刘知几说三国故事“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

①宋代说话艺术中已有了“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②被毛宗岗父子评为“三绝”之一的“义绝”关羽自然就在三国故事广泛流传中而声名远扬了。

这些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为后来民间文学的理想化加工提供了比史籍远为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关羽文化现象的出现奠定关公文化兴起的文学基础(一)那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经过一个时期传播,已经不能满足民众求新好奇、喜新厌旧的欣赏需求。

于是,那些生活于下层的民间艺人便根据民众的观赏需求,对那些几乎处于自然形态的口头传说进行加工,作理想化处理。

这些民间艺人由于既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薰染又了解民众欣赏味口,于是便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加工创作出了一批既合于儒家传统文化精神,又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包括关羽在内的三国故事。

尤其是到宋元时期,产生出一大批单独以关羽为主人公的民间文学作品。

如:元刊本的《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中就有许多以关公为表现对象的故事。

例《桃园结义》、《关公刺颜良》、《关云长千里独行》、《关公单刀会》、《刮骨疗毒》、《水淹于禁军》等十多个故事都表现了关羽忠义、勇武、智慧、坚毅等精神品质。

此外,元杂剧表现关羽精神的就有十余种。

现存《单刀会》、《千里独行》等。

宋元民间文学平话、杂剧等对关羽形象的理想化处理,着重突出了关羽忠义、勇武精神宋元民间文学对关羽形象的理想化加工、处理主要手法是或增其所无,或张冠李戴、或生发夸大等等,意在强化突出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高大伟岸。

从而征服观众的欣赏心理,激发观赏兴趣,进而产生观赏、倾慕、崇拜等欣赏效果和学习、仿效、颂扬等社会效果。

经过民间文学对历史上关羽形象的理想化加工处理使关羽形象已具备了忠义、勇武、智慧、坚毅等基本性格特征;使关羽形象更丰满、情节更精彩、表述更生动、效果上更使民众喜闻乐见。

宋元民间文学,尤其是元代平话、杂据等对关羽的理想化加工及其广泛传播既为关公文化现象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又为纯文学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诞生奠定了文学基础。

由于这时期的平话、杂剧等文学形式毕竟比较粗糙、简陋。

评书仅是当时说书人讲故事用的提纲,而杂剧也仅是供演出临时发挥的底本。

艺术上远不及后来小说、剧本精致。

为了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必须创造出新的更精致更完美的(二)元末明初,罗贯中为了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在广泛吸收民间文学所提供素材的基础上,以史料为依据,以儒家传统思想文化道德观念为内核,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思维定式为导向而精心创作了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从而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完善化创造。

使关羽形象由平面而立体,由单面而多面,由粗糙而精致,由随意而定型。

总之,使关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创作大约始于元末。

现存最早版本为明嘉靖元年(1522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一经诞生就被人们争相传阅,以先睹为快。

“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③。

清康熙年间(1662年),毛伦、毛宗岗父子便是这种“士君子之好事者”。

他们不仅是罗氏《三国演义》的热心读者,而且是《三国演义》完善本的修订者和批评者。

由毛氏父子修订、批评的《三国演义》被史家称为毛本《三国演义》,也是清代以来最流行的本子。

毛本《三国演义》的修饰、批评强化了关羽的忠义精神,使关羽形象内含更丰富、性格更鲜明、更具艺术感染力。

《三国演义》以杰出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既受官方推崇,又受民众崇拜的英雄型关羽形象;一个集忠义、勇武、智慧、坚毅等为一身的伟丈夫关羽形象;一个以义、勇为内核而兼具其它多种美德的人生楷模。

他以忠义事君待友,以勇武安邦济世,以智慧谋事立业,以坚毅修身养性。

在关羽身上集中了儒家传统文化所颂扬的多种美德。

从此关羽便以一个极具欣赏品位的艺术典型而发挥《三国演义》在民间文学对历史上关羽作增添删减、移植嫁接、集中突出等理想化处理的基础上,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趣对关羽形象进行完善化加工创造。

若将《三国演义》与元代《三国志平话》相比,就会发现作者对符合自己审美构思的材料一律采用。

如对突出表现忠义精神的“桃园结义”,表现勇武气概的关羽斩车胄、刺颜良、斩蔡阳、杀庞德,表现智勇双全的“关公单刀会”、“水淹于禁军”及表现关公坚毅刚强品德的“刮骨疗毒”等故事情节均被采用。

对有损于关公完美人格的则舍弃。

如关公随刘备、张飞上太行山落草的情节则弃之不用。

对原情节不足以尽兴表现关羽精神的则增添强化。

平话一般情节单纯,文字简约,缺少文彩和艺术感染力,小说作者就补其不足。

如关公“降曹归汉”的故事,平话极简单,而史书文字则有损于关公形象。

《三国演义》的作者则加以改造:构思一封关羽给刘备的信,不仅将关羽降曹的过失洗涮得一干二净,且合情合理。

使之不仅对关羽忠义形象无损,反有增强。

又设计出张辽劝说关羽不必死节之言。

指出关公若在彼时战死不仅无一功反而有“三罪”,而降曹不仅无罪反倒有“三便”:一者可保刘备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盟,三者留得有用之身。

张辽不愧为关羽挚友,深知关羽心思。

其变通之言果被关羽接纳。

关公立即决定暂且栖身,另作良图。

这与刘备投袁绍之举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关羽毕竟是个光明磊落的伟丈夫。

所以作者又构思出强化关羽忠义精神的“三约”:一约降汉不降曹,二约保证供给二夫人俸禄和安全,三约但知刘备去向,便当辞去。

并且表示“三者缺一但不肯降!”情节至此,一个铁骨铮铮、大义凛然的忠义之士的高大形象便巍然屹立在读者眼前。

曹操在作者笔下虽作为反面形象奸贼出现,但在爱才用贤方面却是以肯定赞赏的笔调加以描写的。

在小说这一场面的描写中既突出强化了关公的忠义精神,又真实表现了曹操善于纳才、也敢于纳才的胆识和气度。

对于关公三约,曹操虽有犹豫,但在张辽的点化下,终于答应。

此处描写可谓精彩之笔,既合于生活真实又合于艺术的真实。

而真实则是艺术的生命。

这也是关为了进一步渲染突出关羽忠义精神,作者又巧加构思,描写了在关羽降曹期间,曹操从张辽之计“更施厚恩以结其心”的情节。

为了得到关羽这个忠义之士、盖世英雄,曹操可谓机关用尽。

先是以爵位相封,拜将封侯;而后以财禄相赠,上马金下马银;再用美女宝马相赐,诱其乐不思归;甚而特意做锦囊为之护美髯等等。

然而关公在诱惑面前却全然不为所动。

真可谓富贵不足动其心,名位不能移其志。

当读者看到小说中描写的这种情景时,如何不被关羽精神、品质、气节所动所叹?在此场面描写中,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突出渲染、烘托人物形象。

如当曹操见关羽将旧袍罩在自己所赐新袍之外而穿在身上时,便问其故,关羽答曰:“不敢以丞相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

此言令曹操叹赏不已,曰:“真义士也!”又例:当关羽得曹操所赐赤兔宝马,喜而再拜称谢时,操不悦,不解地问曰:“吾累送美女玉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何乃喜而再拜?何贱人而贵畜耶?”关公则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

”真可谓“人在曹营心在汉”!操闻之,何不“愕然而悔”④?经过对原材料利用舍弃、添加、渲染、强化等手法处理后,犹嫌不足者,作家就采用虚构手法。

如小说中温酒斩华雄,华容道义释曹操,长沙城义释黄汉升等著名情节均属虚构。

前一情节表现关羽勇武神威,后两情节则重在表现关羽知恩图报,酬恩义重的义气。

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情节,史籍本无记载,平话也只有“关羽拦住”、“曹公撞阵”等寥寥数字;而小说作者为强化、突出关羽义气,却虚构了关羽有意放曹的情节,将寥寥数字的情节浓墨重彩地描绘成500余字的重场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