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合集下载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

试论关公及关公文化——拒绝“义”的负能量赵秉文内容提要:历史上的关羽只是蜀汉的一员大将,而传说中的关羽则成了“忠义仁勇”的武圣,由关羽故事、关羽精神演绎而形成的关公文化,其核心是“忠”与“义”。

笔者对关羽的“忠”“义”作了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后强调:关公文化并无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对后世的影响负面多于正面。

今天我们必须消除关公文化的负面影响,坚决拒绝“义”的负能量。

长期以来,关公由将而侯而王而帝,最后竟被封为‚关圣帝‛,其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甚至超过了孔圣人,成为了全民族各阶层都顶礼膜拜的‚护国佑民‛的神祗。

随着关羽地位的不断提高与神化,自然地产生了‚关公文化‛。

今天,我们应当正确评价关羽,正确分析‚关公文化‛这种文化现象,拒绝其价值观取向中‚忠‛、‚义‛的负能量,真正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正能量。

一、关羽其人(一)历史上的关羽,根据陈寿《三国志》的记载,应当是一位‚万人之敌‛、‚熊虎之将‛的大将。

纵观其一生,他的武功主要有两大亮点,一是斩颜良,二是困樊城。

在‚白马‛之战中,关羽‚望见(颜)良麾盖,即策马刺良于万人之中,斩其首还,(袁)绍将莫能当者。

‛在都督荆州、相机北伐、围困樊城时,杀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更加突显了这位大将的神勇与神威。

尽管如此,陈寿对关羽的评价并不算高,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的确,作为‚董督荆州‛一方大将,‚骄矜‛是其致命的弱点。

当马超投奔刘备时,关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在回信中盛赞马超‚一世之杰‛以后,说他‚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一付志得意满的样子。

刘备自称汉中王后,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为列!‛不肯受拜,(《三国志〃费诗传》)又是何等骄狂!那么,威震华夏的关羽为什么会迅速走向败亡?仍以《三国志》的历史记载为依据进行分析,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关羽对‚北伐中原‛的战略意图领会较深执行也坚决,而对与东吴孙权联盟的战略方针则认识不深,执行不力,这是他走向败亡的根本原因。

关羽文化作文

关羽文化作文

关羽文化作文
咱今儿来聊聊这关羽文化。

说起关羽,那可谓是咱们华夏民族的英雄人物,武圣关云长,忠义双全,威名远扬。

在咱北京这地界儿,关羽文化那也是深入人心。

就说咱那关帝庙,香火鼎盛,每逢初一十五,那信众可是络绎不绝。

为啥?因为关羽在咱老百姓心里,那就是个忠义化身,他代表的就是咱中国人骨子里的那股子正气和豪情。

再来说说关羽的武艺,那青龙偃月刀,那可是咱中国武术的象征之一。

在咱北京,公园里、广场上,总有那么几位大爷,手持长剑或大刀,一招一式地练着,那架势,仿佛就是关羽在世。

这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是对关羽精神的传承和敬仰。

关羽的故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咱北京的文化人儿,经常会把这些故事改编成戏曲、评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关羽、学习关羽。

当然,关羽文化不仅仅是这些。

它还体现在咱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咱北京的老字号商铺,经常会挂上一幅关羽的画像,寓意着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还有咱过年过节时,家里也常常会贴上一幅关公像,祈求家人平安、事业有成。

总之啊,关羽文化在咱北京那是根深蒂固。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咱北京人儿,就得有那么一股子关羽精神,忠义、勇敢、正义,这样才能在这大北京城里立足生根,闯出一片天来。

从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关系看关公文化开发

从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关系看关公文化开发

从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关系看关公文化开发-中学语文论文从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关系看关公文化开发刘茜孙丽婕一、关公与佛寺简单组合的不合理性(一)关公与佛教关公由人到神,经历了多朝皇帝敕封。

他也被纳入到佛教体系中,以“伽蓝菩萨”身份受人朝拜。

据《佛祖统记·智者传》载,一高僧“到荆州,欲创精舍。

一日,见关羽神灵告之,愿建寺护持佛法。

七日后,师出定,见栋宇焕丽,师领众人室,昼夜演法。

一日,神白师:‘弟子获闻出世间法,念求受戒,永为菩提之本。

’师即授以五戒,成为佛教的伽蓝护法神。

”高僧奏于晋王杨广,遂封关公为守护佛法的“伽蓝菩萨”,成为佛教神明。

但关公以伽蓝护法的身份出现在佛寺,强调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义,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关羽。

关羽遇难之后,其传说络绎不绝,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起着蕴藉心灵的作用。

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集中了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其正统思想为封建宗法制统治所推崇。

故而自蜀汉后主谥封而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所受崇封历加尊荣,“侯而君,君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

他受到社会的强烈认同,深植于民族精神根基,非伽蓝菩萨所能涵盖。

(二)关公与佛教关系的弱化据笔者在关陵调查,有87%的游客不知道关公的伽蓝菩萨身份;卓刀泉寺,十一假期人头攒动,列于大雄宝殿左侧的伽蓝殿十分钟内却无一人朝拜,人们对伽蓝菩萨渐渐陌生。

由此可见,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之间的交叉点——伽蓝菩萨,已渐渐弱化。

其原因在于,当代社会,宗教的信仰减弱,人们力图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宗教的崇高性因其真实性受到质疑而削弱,因而伽蓝菩萨的佛家封号自然在人们对宗教的抵触中渐渐弱化。

(三)卓刀泉寺关公文化开发:淡化佛法事实的简单捆绑此时,若依据佛法事实,再提伽蓝菩萨,虽侧面宣传了佛教,却与宗教政策和历史规律相违背。

因此,关公与佛寺的结合并不足以承担文化开发的重任。

但是许多地区仍想借助佛寺来宣传关公文化,因而,淡化佛法事实的简单捆绑出现了。

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

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

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史论本论文主要考察关羽由历史人物到文学形象,到宗教神灵的历史过程,关羽形象的演变轨迹是中国古代许多历史人物形象的演变轨迹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通过分析关羽形象的演变规律,挖掘其演变的深层文化底蕴,可以揭示中国文化传统中独特的人文精神。

通过分析各种文学作品对关羽形象的塑造,展现其绚烂多彩的艺术魅力,从而观照中华民族造人造神的审美追求。

关羽形象演变、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关羽崇拜形成、发展的过程。

《三国志演义》的广泛影响,使关羽形象在文学领域逐步象征化、符号化,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固定意象。

在社会各阶层对关羽的塑造中,忠、仁、义、礼、智、信等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固化在关羽形象当中,使关羽成为了人所瞩目的偶像。

在封建帝王神道设教的促进下,在文人纯粹唯美的颂扬中,在百姓祈愿平安幸福的祭拜中,关羽逐渐被提升到伏魔大帝的神位。

这样,关羽不仅成为这些文化精神的代表性人物,而且也被赋予超自然的神性特征,并通过这种神灵的形象在信徒心中产生神圣感、畏惧感等情感体验,从而对人进行道德约束。

文章的上编“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轨迹”是对关羽形象的历史纵深的梳理,是对关羽崇拜历时性的介绍,考察关羽形象符号化的过程。

下编“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多种形态探析”主要考察各种类型的文本对于关羽形象生成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和作用。

最终,文本中生成的关羽形象推动关羽崇拜走向宗教的鼎盛。

结论部分通过分析关羽形象的生成机制与传播流程,进而对关羽崇拜现象进行文化阐释。

绪论6-16第一节关羽研究综述6-13第二节本文的构思与方法13-16上编: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演变轨迹16-94第一章从三国到隋唐时期: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早期形态17-35第一节关羽生平:一个中古战将的真实人生17-23第二节史传:片段人生的联缀23-26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事迹的传播26-29第四节隋唐时期关羽故事的宗教形态29-35第二章宋元时期:故事勃兴与关羽形象特质的确立35-58第一节宋代关羽形象的时代特质与宗教传说35-41第二节元代俗文化背景下关羽信仰的勃兴41-46第三节宋元史传中的关羽形象46-47第四节宋元民间口头史诗中的关羽形象47-52第五节宋元戏曲中的关羽形象52-58第三章元、明之际:《三国志演义》与关羽形象的文学定型58-77第一节文本的流变与关羽形象的发展58-65第二节关索形象的文学构思与民间传播65-74第三节关羽形象在明代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74-77第四章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影响与传播77-87第一节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在清代的影响与传播77-80第二节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在境内少数民族中的影响和传播80-84第三节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在域外的影响与传播84-87小结87-94下编: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多种形态探析94-211第五章雅文学中的关羽形象论析95-113第一节传记文学中的关羽形象95-101第二节诗歌中的关羽形象与物化意象101-113第六章俗文学中的关羽形象论析(上)113-140第一节《三国志演义》中的关羽形象113-129第二节《关帝历代显圣志传》中的关羽形象129-134第三节《三国志玉玺传》及其他说唱文学中的关羽形象134-140第七章俗文学中的关羽形象论析(下)140-178第一节明代关羽戏中关羽形象的多种形态140-151第二节清代的关羽戏及其关羽形象的整合151-165第三节民间传说中的关羽形象165-178第八章泛文学中的关羽形象论析178-203第一节神职与祭典:走向多元合一的神性历程178-185第二节善书中的关羽:民间的道德守护神185-189第三节宝卷中的关羽:无生老母的信徒189-193第四节碑记楹联中的关羽形象193-203结论203-211附录关羽研究资料汇编211-一:历史中的关羽故事211-215二:《三国志演义》诸本有关关羽诗歌统计比较215-219三:关羽传说资料汇编(230个故事)219-233四:历代关羽诗歌、散文、楹联(略)233-参考书目-242中文摘要242-245。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

浅谈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摘要:关公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的典型和神明的三者复合体。

关公崇拜最早体现为亚文化的接受形态,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

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

关羽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他身上综合了忠勇仁义的精神,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关羽逐步被神化,成为一种新形象——关公。

关公具备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因此他成为了跨时空、跨地域和跨行业人们的一种共同信仰。

关公形象的符号化和影响力贯穿古今,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关键词:关公文化,关羽,关公崇拜,信仰,历史关羽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典型和神的三者复合体。

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

一千多年来,关羽的参天大义、贯日精忠及护佑生民的传说故事盛传不衰,直到现代社会,关羽仍旧被人们当成神明一般供奉。

关公的崇拜现象不仅盛行于中国,还传播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地区。

关公文化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关公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会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关公文化的内涵关公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即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其崇拜关公的社会心理,以及关公的典籍和著作、神话与传说等。

二是物质层面,即纪念、祭祀关公的庙宇、塑像、陵墓、碑刻、匾额等。

前者是关公文化的神,后者是形。

形中有神,形神统一,构成了既深刻又生动的完整的关公文化形态。

(一)历史名将关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他与张飞同刘备一道起事,协助刘备建立基业,后镇守荆州,为东吴所杀。

西晋史学家陈寿撰《三国志》为其立传,着重记载了他的忠义和勇烈。

《三国志·关羽传》加上裴松之注只有2000多字,但却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

关公崇拜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关公崇拜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关公崇拜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关公,在天下海内外华人的心目中,既是一个万人师表的公众人物,又是一个难以言表的复杂人物。

说起其身份复杂和独特,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释:一是一个历史人物,特指西晋陈寿的史书《三国志》中的“关羽”;二是一个文学人物,特指明初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三是一个戏曲人物,特指元代关汉卿杂剧《单刀会》等戏剧舞台的“红脸关公”。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和戏曲说唱艺术里一连串精彩的传奇故事,让关公彻头彻尾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

说不尽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更是给关公形象抹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关公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名将多如繁星,但却只有关羽一个人,被后世尊为关帝、关圣、关老爷、关夫子。

也仅仅只有关羽一个人,获得了民间百姓和历代帝王这上下两个阶层的共同拥戴,形成了关公崇拜和关公信俗的独特风景。

一.传奇人生到神奇形象称谓的升格关羽(160~219)的生辰正史不见记载。

民间对关羽生辰却流传有好几种说法。

比较、考证几种资料,较为可信且成公论的是:关羽生于汉桓帝延熹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关羽的出生地河东郡解县常平里,(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常平村)。

羽生自有封建文化教养的农家,初名长生,后改为羽,取字云长,青少年时期在家习文练武兼作农事,“稍长娶妻胡氏,于灵帝光和元年(178)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大约在关羽23岁的时候,即光和六年(183),因斩杀恶豪吕熊而逃离家乡。

5年后至涿(今河北省涿州市)结识刘备、张飞,三人结为异姓兄弟。

时值黄巾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全国,统治者纠集各地军队,对起义军进行血腥镇压,关羽即随刘备在涿县招募乡勇,组织武装,先后参加了幽州太守刘焉、中郎将卢植、校尉邹清和校尉都亭侯公孙瓒的军队,同黄巾起义军作战。

献帝初平元年(190),刘备依附公孙瓒,被任为平原县(今山东省平原县)令,后领平原相,关羽、张飞并为别部司马,统领郡属军队。

运城关公文化2000字

运城关公文化2000字

运城关公文化2000字运城关公文化是指以关公为核心,以运城地区关公庙为基地,传承和弘扬关公文化的一系列活动和实践。

关公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英雄人物,关公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伟大的精神力量,他的形象被广泛地崇拜和崇敬,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运城地区是关公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关帝文化是运城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

运城关公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关帝庙之一,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运城关公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信众前来参观和膜拜。

庙内供奉着关公的神像,庙内还设有关公文化展览馆,展示着关公的历史、传说和影响等内容,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关公的伟大和崇高。

运城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体现在关公庙的建设和管理上,还体现在各类文化活动和实践中。

每年的关公诞辰日,运城关公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信众前来参与。

在庆祝活动中,人们会表演关公的经典故事和战斗场景,还会进行传统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关公的敬意和崇拜之情。

此外,还会举办关公文化研讨会和展览,邀请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展示,以推动关公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运城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在运城地区有着深厚的基础,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公被誉为“武圣”,他的形象被广泛地应用在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作品中,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和形象。

关公的义勇精神和忠诚品质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在中国的许多地方都设有关公庙,供人们膜拜和祈求保佑。

运城地区作为关公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对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运城关公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关公的忠诚和正直品质是现代社会需要的重要价值观,关公的义勇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激励人们奋发向前的重要动力。

通过传承和弘扬关公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文化自信,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

打造关公文化

打造关公文化

打造关公文化【摘要】关公以其忠、义、仁、勇的精神名扬天下,被尊为武圣、财神、保护神,形成了独特的关公文化。

荆州作为三国文化的集中地和史上关公驻地,成为关公文化学的发源地,能适应关公文化发展的内在趋势和荆州跨越发展的客观需求。

本文通过对关公文化的研究,找到关公文化与荆州复兴的契合点,能够让关公文化发扬光大,以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关键词】关羽;关公文化;荆州;壮腰工程;发展关公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公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即关公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其崇拜关公的社会心理,以及关于关公的典籍著作、神话与传说等。

二是物质层面,即纪念、祭祀关公的庙宇、塑像、陵墓、碑刻、匾额等。

前者是关公文化的神,后者是形。

形中有神,形神统一,构成了既深刻又生动的完整的关公文化形态。

荆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文明新城,在中部崛起的战略实施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厚的文化资源,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备受瞩目。

关公文化作为荆州历史文化中最有效的资源之一,不仅是荆州的历史标志,也是荆州深厚文化的体现。

由省政协主办,市政府、市政协承办的中国荆州·国际关公文化学高峰论坛暨湖北壮腰工程招商大会于2012年6月16日至17日在荆州隆重举行,本次活动围绕“关公文化与荆州复兴”这个主题,深入开展了各项活动,力争以文化、招商的“双丰收”助力壮腰工程。

打造关公文化是亮化荆州壮腰工程的重要任务。

1 关公文化与荆州的关系关羽一生征战无数,他最为辉煌的时段在荆州。

荆州留下了诸如古城墙、关帝庙、关羽祠、点将台、卸甲山等众多遗迹。

荆州是关公忠义仁勇精神的诞生地,关羽在荆州将这种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关羽的信仰和对关公文化的认同,对关公精神的传承,都是从荆州开始,并在世界许多地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到关公,人们总是很自然地把他跟荆州联系在一起。

因为荆州是关公镇守之地,也因大意失荆州的故事家喻户晓。

关公作为三国时代的一员名将,在他身后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与景仰,演变为用中国传统文化包装的伦理型、道德型的特殊人物,为儒、道、佛三教共同尊奉,被炎黄子孙视作忠义的化身,乃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武圣”,这跟关公与荆州的特殊关系分不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而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

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

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

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等等。

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的关帝庙了,它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当海外华人来到解州关帝庙,面对蔚为壮观的大殿牌坊,许多人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们终于找到了祖庙,这才是真正的关帝庙啊〜”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宋明两朝盛极一时,清康熙四十一年毁于一场大火,以后历经10多年才得以修复。

这座关帝庙分为南北二部,南部为结义园,四周桃林繁茂,春季花绽如锦,使人们俨然置身于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景之中;北部是正庙,庙内一切均按帝王体制兴建。

过雉门,穿午门,越御书楼,便至崇宇殿。

崇宇殿是奉祀关帝的主殿,四周是高大宽敞的回廊,廊下撑有26很精雕蟠龙石柱。

在中国,除山东曲阜孔庙外,只有这座关庙可以配有龙饰。

殿外门槛的石板上有一个硕大的脚印深深嵌入石中,传说是关公送客时踩下的,而另一只脚印却留在了中条山上。

由崇宇殿出来再往后走,过了后宫,便是春秋楼。

春秋楼乂名麟经阁,四周共有108个窗扇,据说是代表山西所辖的108县。

这位头戴王冠,身穿龙袍,被历代帝王奉为“义炳乾坤”、“万世人极”的关圣帝君,最早也是一个普通凡人。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

据民间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

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

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

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踽。

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

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儿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

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

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

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

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

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

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

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

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这位年轻时就急公好义、扶危济困、替民行道的千古名将,从此以他不同凡响的经历留给后人一本多彩的画卷。

史书《三国志》粗略地记录了他的生命轨迹。

关羽逃出乡关后,奔走琢郡(今河北琢县)时,正值刘备在乡里聚集人马,他和张飞便投奔到刘备手下,三人“不避艰险”,“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生死同心,力图匡扶衰朽的汉室;刘备投靠军阀公孙瓒,做了平原相,任关羽为别部司马,与张飞分统部曲,追随刘备左右;刘备袭杀徐州刺史车胄,派关羽领徐州,守下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礼遇其厚,拜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降汉不降曹”;为报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马千万众之中,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曹操更加喜爱关公,派关羽同乡张辽劝说,关羽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很好,但我受刘备厚恩,立誓生死与共,绝不能背叛于他。

”曹操听罢也无可奈何。

以后关羽打听到刘备下落,拜书告辞曹操,“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找到刘备;刘备收江南诸郡后,拜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领兵驻扎江北;等到西走益州后,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令关羽镇守要塞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 年),关羽围攻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乂活捉大将于禁,斩大将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当时刘备已称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假以“节钺”;曹将司马懿、蒋济计谋:关羽得志,必非孙权所愿,遣人劝孙权断其后路,并许割江南,以图解樊城之围。

孙权曾经想为儿子娶关羽的女儿,关羽鄙夷道:“虎女焉配犬子〜”部下糜芳、傅士仁叛变孙吴,关羽兵败失荆州,乂遭吴将吕蒙、陆逊伏击,关羽与儿子关平败走麦城,被孙权捉住,大骂不降,被害于漳乡(今湖北当阳东北),壮别人间。

关羽生命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麦城败亡,使他“志扶汉祚”的一腔宏愿付诸东流,“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而且,他死后还身首异处。

传说关羽死后,孙权将他的首级放入一只木匣内献于曹操。

曹操开匣观看,只见关羽口开目动,须发皆张,吓得曹操魂不附体,赶忙命人设牺礼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

惊吓了曹操这只是后人的夸张渲染,不过关羽死后的确是头颅葬在河南洛阳,身子葬在湖北当阳,现今两地各有一处关陵,民间盛传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在山西”。

关羽,这位出身微践的一代名将乂是幸运的。

在他去世百年之后,被活人一代一代推到了空前崇高的地位,成为千白年来世人尊崇的偶像。

关羽生前的职位仅是个将军;“汉寿亭侯”,也仅仅是一个“乡镇级”待遇的赐封。

但他死后却名声鹊起,封号不断升级,奇迹般地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历史, 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宋代,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乂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

元代文宗,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代神宗,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这位死了1000多年的三国名将的封谥,终于由侯、公、真君、王,至此登基为“帝” 了。

历代王朝对关羽的加封在清代达到极盛,清德宗光绪皇帝对关羽的封号最长:“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共26个字, 采用了众多美好的文词,超过了前代任何王朝。

关羽生前绝然不会想到,他身后会得到这样多的荣耀,历代皇帝会给他这样美好、这样崇高的封谥;他也更不会想到,他不仅走上了神坛,而且集神教、道教和佛教的尊位于一身。

除封建统治者的封送外,后世有关关羽的传说附会也很多,而且大多是褒奖有加。

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不朽名著《三国演义》问世后,关羽更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和神奇的人物。

史传上没有的记载,在这些文艺性的描述中,是那样生动感人,栩栩如生。

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劈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三江口保驾、义释黄忠、千里走单骑、败走麦城等等故事,更被编成戏曲、活本,直到现代的电影、电视剧、连环画等,关公的形象、故事和精神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广为传播而深入人心。

在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三国戏”热,许多著名的剧种都有相当数量的“三国戏”和“关公戏”。

以京剧为例,148出“三国戏”,单独写关公的戏就有20出。

再以关羽家乡蒲州梆子为例,“三国戏”有记载的88出,其中'‘关公戏”就有18出。

在舞台上,关公的形象都是完美的英雄,面如重枣,长髯飘拂,威武气概。

即使是在《走麦城》里,他也照样英雄本色有增无减,诚可谓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元代著名戏剧家在《关大王单刀会》杂剧中,通过乔阁老这个人物对关公的堂堂英武气概进行了神韵毕现的描绘:上阵处三纳美须飘,将九尺虎躯摇。

五百个保关西,簇捧定个活神道。

敌军见了,唬得七魄散五魂消。

你每多披取儿副屮,每多穿取儿层袍,恁的呵敢荡翻那千里马,迎住那三停刀〜在演出'‘关公戏”时,不同剧种还有许多不同的清规和讲究。

比如蒲州梆子演“关公戏”,每届开场关羽登台亮相时,戏班的拉场要在出将口燃一张黃裱纸,表示祈愿、吉利,希望演出顺利和成功。

而关羽登场演出时,演员总要闭着眼睛,据说关公只要一睁眼就要杀人。

这种讲究和规矩,长期沿袭,剧团、演员都自觉地、虔诚地恪守沿袭,不敢破规。

在其他一些剧种,也有一些讲究,像扮演关羽的演员要沐浴、焚香、放爆竹等等,不一而同,但总归是恭敬而神圣。

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统治者的封谥,和戏曲、文学的演义描述,一个“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的关公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他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成为战神,财神,文神,农神,是全方位的万能之神,为历代统治者和白姓万民,华夏神州与东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崇关羽自不必说,就是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也把关羽奉为膜拜的英雄。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儿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

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这些不同阶级、社会集团,有的势同水火,有的各有所崇,有的利害对峙,而对关羽的敬奉却矛盾趋同,万殊归一。

这种矛盾统一的历史结合点何在,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起着凝聚同化的作用,面对关羽“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圣”,祭祀庙宇遍及海内外,关庙无处不焚香的景观,这种超国籍、超民族、超信仰、超时代、超汉文化圈的价值趋同现象,乂是什么使之如此呢,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

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

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我们在对关羽生平事迹和身后的荣耀情况进行一番深究之后,便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文有孔子,武有关公。

一文一武,两圣相映,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

所不同的,孔子的形象只有一个,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关羽形象不只一个,而是三个,准确说是三个的合一,也就是三位一体的文化偶像。

作为历史人物,他是三国时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南征北战,忠义仁智,威震华夏;作为文学艺术典型,他更是集中国传统美德之大成,成为无瑕疵的完美超人; 作为一位被世俗尊奉的神,他被迷信为降妖护国、平寇破贼、除瘟攘灾、助人发财等等的全能华夏之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