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关公文化民祀

合集下载

农村关公庙立牌刻篆榜文简单明白短文

农村关公庙立牌刻篆榜文简单明白短文

农村关公庙立牌刻篆榜文简单明白短文
【原创版】
目录
1.农村关公庙的概述
2.牌刻篆榜文简介
3.简单明白的短文内容
4.关公庙的文化意义
正文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关公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文化现象。

关公,即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因其忠诚、勇猛和智谋而备受尊崇。

在农村地区,关公庙常常是当地居民祭祀关羽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承关羽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农村关公庙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那就是牌刻篆榜文。

这是一种古老的书法艺术形式,其特点是字形古朴、笔触有力,非常适合用于刻在木牌或石碑上。

在关公庙中,牌刻篆榜文通常被用于书写关羽的事迹和传说,以及一些寓意深刻的名言警句。

在农村关公庙的牌刻篆榜文中,有一篇简单的短文,其内容简短明了,深入人心。

短文写道:“忠诚为国,勇猛无敌,义气千秋,威震八方。

”这十六个字,精炼地概括了关羽的一生和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他忠诚于国家,勇猛无敌,他的义气被后人传颂,他的威名震慑八方。

农村关公庙中的牌刻篆榜文,不仅仅是一种书法艺术,更是关羽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1页共1页。

关帝祖祠碑碣资料中蕴含的关公信仰

关帝祖祠碑碣资料中蕴含的关公信仰

关帝祖祠碑碣资料中蕴含的关公信仰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常平村是关公的出生和成长之地。

常平关帝祖祠现在保存有丰富的与关公信仰相关的碑碣资料。

这些资料蕴含着丰富的关公文化精神,是千百年来关公故里民众崇拜关公、信仰关公的真实反映,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较高的文献价值,是对关公信仰进行文化解读的一把钥匙。

关于关公故里关公本名关羽,是东汉末期真实的历史人物。

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这里的“河东解”就是东汉时期司隶校尉部河东郡之解县。

但长期以来,关公故里的具体范围却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历史演变过程。

最初的关公故里就是现在的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

常平村在东汉时的名称,根据田福生的说法,“规范的叫法推测为司隶校尉部河东郡解县常平乡下封亭宝池里五甲”。

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所立《汉关大王祖宅塔记》落款称“直下封村柳园社王兴立石”。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解州常平里重修汉义勇武安王庙记》中称为“下冯村”,并且说“距州东二十里为常平里下冯村,王故宅也”。

下冯村是与中条山脚下的上冯村相对而称,“后逢兵事,俗称‘伤兵村’。

后人以为不祥,关帝庙修建后,谐音取名为常平村”。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常平村重修关王故里祠墓碑记》称“平阳府解州为礼仪事,照得本州常平村系关王故里,祠墓俱存”,这是笔者发现的较早称常平为关公故里的碑记,碑记中“常平村”即今常平关帝祖祠所在的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

之后把盐湖区的解州镇作为关公故里。

如,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关帝庙记》称“解为帝之故里”;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关帝庙碑记》和民国七年(1918年)《创关岳庙碑记》中都把解州称之为关帝的“桑梓乡”。

可见,至少在清代,关公故里的范围已经包括整个解州镇了。

现在则把整个盐湖区称为关公故里,并且有继续延伸之势。

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历史语境下,当地政府为了提升运城的知名度,开发运城的旅游文化资源,发展运城的社会经济,就把整个运城作为关公故里的代名词。

河南春节传统祭拜关公保一年

河南春节传统祭拜关公保一年

河南春节传统祭拜关公保一年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中国人民团聚、祈福的时刻。

在河南地区,春节期间有一项特殊的传统活动,那就是春节祭拜关公。

据传,祭拜关公能够保佑人们一年平安顺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河南春节传统祭拜关公的习俗和意义。

河南是关公的故乡,自古以来就有祭拜关公的传统。

每年农历除夕,也就是春节前一个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一尊关公神像,并将其摆放在家中的神龛或供桌上。

在关公神像前点燃香烛,全家人手捧鲜花、烧糖、烧饼等供品,向关公祈福。

同时,还要燃放鞭炮,以示辞旧迎新、驱邪祛病。

河南人民认为,通过祭拜关公,可以祈求家人一年平安、身体健康、事业顺利。

关公,字云长,在历史上是一位极具威望的将领。

他为人忠诚正直,武艺高强,为蜀国主帅刘备效力,立下了赫赫战功。

关公的形象鲜明,被封为“武圣”,被民间视为忠义的化身,有着崇高的道德品质。

河南人民祭拜关公的习俗源远流长,这也与河南历史上的战乱有关。

河南曾经多次受到外敌的侵扰,而关公就是当地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因此河南人民非常崇拜关公,将其视为护家守业的守护神。

祭拜关公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对英雄精神的崇尚和传承。

祭拜关公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求取一年的平安,更是对忠诚和正直的追求。

关公被视为正直忠诚的典范,因此,河南人民通过祭祀关公,希望自己也能培养出这样的品质,以此来影响和感召整个社会的风气。

河南春节祭拜关公的习俗不仅仅局限于家庭,还在社区、村庄乃至城市中得以延续。

一些社区会组织集体祭拜活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其中。

这种习俗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让人们在团圆喜庆的氛围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春节期间,河南人民每年还会在关公的生日(五月十三日)祭拜关公。

这一天,关公庙会活动在各地举行,人们齐聚一堂,共同祭拜关公,感受关公的威严和崇高。

关公庙会是一个集祈福、娱乐、商贸于一体的传统节日,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

总而言之,河南春节传统祭拜关公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活动。

关羽文化

关羽文化

关羽文化忠义的化身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

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等等。

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关羽的故里——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城西的关帝庙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一座全国最大关帝庙。

庙内楼台殿阁共达三百余间,为游览胜地之一。

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

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

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

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东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

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

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

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不侍二主,鞠躬尽瘁,一心匡复汉室,是为忠。

桃园结义,传唱千古,义之所趋,有所必为,华容道释曹操,义也。

不斩马下黄忠,仁也。

斩严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勇也。

护皇嫂,千里走单骑,与兄团聚,不负玄德所托,信也。

运城地区关公祭祀风俗特点与文化意义探究

运城地区关公祭祀风俗特点与文化意义探究
CANG S ANG
运城地区关公祭祀风俗特点与文化意义探究
梁 琚


关羽是一个具有忠、 勇等多方面优秀品质的历史人物, 信、 又是一个身兼“ 财神” 战神”保 “ “
护神” 宗教护法神” “ 等多重身份的神化英雄。在他去世以后 ,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他有大规模 的祭
祀, 特别是他的故里 山西运城地 区的祭祀更是形式多样 , 别具特色, 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 丰富的文化
关键词 关羽 运城 祭祀特点 文化意义
关羽 , 字云长 , 本字长生 , 河东解人 , 即今 山西运城 2运城 地 区 关公 官祀 时 间与其他 地 区不尽 相 同 。 . 人, 东汉末年著名将领 , 随刘备 出生人死 , 跟 聚乡里 、 守 在我 国, 对关公的祭祀分为官祀、 民祀两种 。官祀 下邳 、 镇襄 阳、 领荆 州……立下汗马功劳 , 书上称其 大约始于北宋 , 史 但那时关公只是祭祀姜子牙 的配神 , 其 为“ 万人之敌 , 为世虎臣……并有 国士之风” 。 【 ” 祭祀真正兴盛是在 明代 , 关公上升到主神地位 , 祀典 日 关羽去世后 , 被追谥为“ 壮缪侯”其形象被逐渐神 益隆重。 关帝志 ・ , 据《 祀典》 明史 ・ 和《 志二十六 ・ 礼四》 记 化, 成为民间祭祀 的对象 , 被尊称为“ 关公 ” 。又经历代 载 , 明代的京师和应天府每年 四季之初 、 岁暮除夕以及 褒封 ,清代时被奉为 “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 五月十三 日( 定为关公生辰 ) 都要由皇帝亲遣的太常寺 帝 ”崇 为“ , 武圣” 与“ , 文圣 ” 孔子齐名 , 因此历朝又有 官员人关庙祭祀。清代则又增加春秋大祭 ,一年三大 对“ 关公” 的官方祭祀。“ 关公” 还被儒 、 道三家共同 祭。 释、 但运城地区的官祀时间并非如此 , 而是 以每年的四 推崇 , 被封为“ 护法伽蓝神”“ 关帝圣君” , 等 也受到 了 月初八 ( 关帝受封 日) 和九月十三( 关帝忌 日) 为祭期 。 三 教 的祭祀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五月十三是 ‘ “ 关老爷磨刀 日”的 ’ 而作 为“ 关公 ” 故里的山西运城 , 更是有着悠久的 说法在本 区流传颇广 ,但却没有以五月十三为关公生 祭祀传统 , 官民并存 , 古今延续 , 颇有特点。 辰 的 代 本地 区有六月 二 十二 的说法 ) 。 3 . 运城地 区关公官祀祭品与其他地 区存在差异。 明、 清两代关公 的地位非常崇高 , 所用祭品等级也 1 . 运城地 区是最早开始祭奉“ 关公” 的地 区之一。 很高 。在明朝 , 京师五月十三祭典的祭 品为 : 牛一 、 羊 猪一 、 果品五、 帛一。清雍正 四年 , 朝廷又颁 布仪如 运城既是关羽的诞生地 ,也是他青年时代生活的 中祀 ” , 月 十 三祭 祀 用 牛一 、 一 、 一 、 品五 、 制 五 羊 猪 果 地方 , 相较其他地区而言 , 区民众与青年时代 的关羽 “ 本 春秋大祭则礼如文庙 ( 祭孔 )猪牛羊各一 , , 豆类 有着更深入的接触 。 关羽在年轻时就正直豪放 , 不惧强 帛一 , 十种 , 帛一 。运城地 区的关庙祭祀属于州庙祭祀 , 由解 权 ,三国志 ・ 《 蜀书六 ・ 关张马黄赵传》记载他 :亡命奔 “ 由于是“ 小祀”故祭品不用牛。 , 至万历年 涿郡 。” 民间也有关羽怒杀恶霸吕熊 , 迫于官府追拿亡 州州守主持 。 由山西巡抚 吕坤酌定为 : 鹿一 、 兔一 、 羊猪各一 、 藁 命他乡的传说[ 2 ] 中, 。从 我们可以推测年轻时的关羽好 间, 鱼豚 肉四色 、 米饼 、 ( 糁 饭粒 )糗 ( 、 炒熟 的米 、 麦等谷 凭借一身本事打抱不平 。 因此 , 乡里乡亲对他都颇有好 、 糍饭团)榛 、 菱 、 、 、 栗、 芡 果蔬、 韭青 、 、 酒 、 芹 笋、 感 。据说 , 当关羽遇害消息传来 , 本地就有人设灵位祭 物 )粢( 香 帛、 松膏等 。 拜, 其场所就在关公故居 。至其去世后 3 0 0 年的陈 、 盐 、 、 烛炬、 隋 之 间 ,关 公 的 故居 就 已建 成 了祭 祀关 羽及 其 先人 的家 4 . 运城地区的关公官祀祭仪 需宣读专门的祝 文。 运城地区关公祭祀需要宣读专 门的祝文 ,且正殿 庙( 即今常平家庙所在地 ) 。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

而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

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

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

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

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等等。

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的关帝庙了,它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当海外华人来到解州关帝庙,面对蔚为壮观的大殿牌坊,许多人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们终于找到了祖庙,这才是真正的关帝庙啊〜”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宋明两朝盛极一时,清康熙四十一年毁于一场大火,以后历经10多年才得以修复。

这座关帝庙分为南北二部,南部为结义园,四周桃林繁茂,春季花绽如锦,使人们俨然置身于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景之中;北部是正庙,庙内一切均按帝王体制兴建。

过雉门,穿午门,越御书楼,便至崇宇殿。

崇宇殿是奉祀关帝的主殿,四周是高大宽敞的回廊,廊下撑有26很精雕蟠龙石柱。

在中国,除山东曲阜孔庙外,只有这座关庙可以配有龙饰。

殿外门槛的石板上有一个硕大的脚印深深嵌入石中,传说是关公送客时踩下的,而另一只脚印却留在了中条山上。

由崇宇殿出来再往后走,过了后宫,便是春秋楼。

春秋楼乂名麟经阁,四周共有108个窗扇,据说是代表山西所辖的108县。

这位头戴王冠,身穿龙袍,被历代帝王奉为“义炳乾坤”、“万世人极”的关圣帝君,最早也是一个普通凡人。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

据民间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

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

山西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挠阁由乐队与表演队两部分组成。乐队的乐器有鼓、唢呐、笙等。
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流传于介休市及晋中的民间习俗,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清明节(介休寒食清明习俗)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是 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也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 季仪式。存续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忆,有重大的历史学、民俗学 价值。主要活动有:禁烟火、吃冷食、祭祀、扫墓、插柳、踏春、踢蹴鞠、 荡秋千、放风筝、斗鸡、赏花、咏诗,发黑豆芽、采柳芽、蒸面塑、戴柳 圈、扫房顶、挂红兰兰纸、唱大戏等。
独辕四景车赛会是山西平顺县的民俗活动。2011年5月,山西省平顺 县申报的“独辕四景车赛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平顺县人民文化馆获得“独辕四景车赛会”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独辕四景车赛会现场四景车产生与当地的九天圣母庙庙会却颇有渊源。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黄河两岸三省的民众纷纷赶到河曲会合,共同 参加河灯会活动。活动开始,首先以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随后由僧人诵 经,与会民众将做好的河灯摆供于神龛前,祈求神禹保佑风调雨顺,消灾 免难。晚间,河路社、渡口社、炭船社等河运组织出面举办大规模的放河 灯活动,追悼亡灵,祈祷平安。整个活动持续三天,每晚除放河灯外,还 有戏乐助兴。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 布,洛阳关林管理处、山西解州关帝庙文物保管所获得“关公信俗”保护 单位资格。
1、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信仰,关公信俗文化的地域和群众基础 的广泛性。关羽戎马一生,征战南北,其传奇故事从关公故里传播到各个 角落。“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 ”,就是关公信俗地域广泛 的最好写照,近代随着华侨的飘洋过海,他们也把信仰关公的习俗带到了 全球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庙,就有对关公的信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一份重要遗产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受崇拜的偶像:绵延五千余年的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社会,曾经是一个英才辈出的漫长历史过程。

在这已经逝去的悠悠岁月中,那些曾经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和文明发展史上放射出辉光的历史名人,确实浩如烟海,灿若繁星,难以胜数。

然而,在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名人之中,被后世戴上炫目光环并尊之为“圣人”者,却仅有二人,他们就是被民间尊称为“文圣”的孔子和“武圣”的关公。

诞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的孔子,在其七十余年的生涯中,用尽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创立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孔子的思想,不仅构成了维系二千余年中国封建等级社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成了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和主要思维原则。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

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

作为三国名将的关公,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毫无建树。

可是,关羽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却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

这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社会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

但是,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宋元明清社会中,对“武圣”关公崇拜的虔诚和普及,甚至超过了被人们盛赞为“千古一圣”的孔子。

清代中叶,仅京城之内,拜祀关公的庙宇,便多达一一六座,如再加京畿郊县,关庙总数竟在二百座以上,远远超过了京城当时所拥有的孔庙。

有人概算,如按每县设一座孔庙,清代全国的孔庙也不过三千余座;而每村建一座武庙,那么清代全国的关公庙宇竟达三十余万座——关公庙数竟是孔子庙数的一百倍。

无怪乎,早在明代,王世贞就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祠庙几与学宫、浮屠等。

”而清代的赵翼,则更加惊叹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关公)威灵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祭祀关羽的活动是随着统治者的倡导而逐渐兴盛起来的,大致与官方的祭祀始于同一时期。

据清嘉庆版《关帝圣迹图志全集》记载:“每岁四月八日传帝于是日受封,远近男女,皆刲击羊豕,伐鼓啸旗,徘优巫现,舞燕娱悦。

秦、晋、燕、齐、汴、卫之人肩毂击,相与试枪棒、校拳勇,倾动半天下。

""这段简短的文字,不仅记述了民间祭祀关帝的时间、所献礼品而且还实录了开展祭祀活动的地域及祭祀形式:在传为关羽受封的这天,男女乡民杀羊宰猪,击鼓吹箫,载歌载舞,前往关庙祭拜;各种戏剧艺人和专替人祈祷的巫师亦在关庙内演出祷告;会武术的教师相互比试枪棒练习拳勇,争相献技。

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很多,以至肩摩毂击。

而且这种活动遍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几乎占了大半个中国。

本区为关羽的生养之地,民间祭祀关帝活动比之全国各地更甚,明祟祯年间,解州民间每年祭祀关帝的活动多达4次。

据祟祯二年(1629)《建关圣常平村祖茔祀田碑记》载:“四月初八日关圣受封之期,六月二十二日为诞辰,九月十三日为忌日,五月十三日为赛会”。

在这4个时间里,乡民们都要前往解州关帝庙和常平村关圣家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运城地区民间祭祀关帝的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一村、一社或者一族(同姓者)为单位前往关庙祭拜,祭品或村社购买,或摊派制做;祭典由村长、社首、族长主持;锣鼓仪仗均经专门训练,敲打套数,排列秩序亦有讲究;献演的戏剧有的聘请专业班社,有的是本村社的“家戏""登台。

乡民称这种祭祀为“公祭”。

另一种是一家一户祭拜,由家长主持,所献祭品薄厚不一,量力而行,贵在诚心。

这种“私祭”形式有的前往关庙,有的则在自家正屋神位悬挂关帝画像,焚表上香,顶礼膜拜,祈求关帝保佑,消灾避难,福寿安康。

民间“祀关”活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渐减少,特别是经过1958年的破除迷信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破四旧”,基本绝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大气候的形成,清除了一些极左思潮的影响,政治环境宽松,人们信仰自由,民间祭祀关帝又有所恢复。

庙会也是祭祀关帝的一种形式,它是由官祀演化而来。

解州每年的四月八日均举办盛大庙会,把祭祀关帝、商贸活动、物资交流、文化娱乐溶为一体。

一连数日关帝庙内香火不断,祭拜人流络绎不绝。

农历四月临近麦收季节,人们祈祷关帝能赐予好的收成,并在庙会上购置农具和其它物品,为开镰收割作好准备。

民国时期亦是这种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解州农历四月八日祭祀关帝的庙会只是一种纯经贸活动,禁止人们进关帝庙搞祭拜。

[提供: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常用工具,导游在线题库,导游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