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关公文化打造诚信社会
浅谈关公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34浅谈关公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刘春梅/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文保管所摘 要: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关公精神在新时代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它其中所表达的“忠、义、仁、勇、礼、智、信”再一次在新时代发挥它独特而明确的导向作用。
深入研究推广发扬关公精神无疑可以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更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与进一步建设发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的目标。
关键词:关公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关羽”—三国时期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民间信仰。
一直以来被不仅被历代统治者所赞扬和传颂,还受到广大民众的追捧。
经过历史沉淀,关公精神愈发发展为一种被铭刻在中华民族人民骨子里的精神崇拜与信仰。
长久以来,关公精神作为中华传统精神的一部分引导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新时代更是被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登上新时代的舞台。
在古代被儒释道三教大力宣扬的精神典范再现当代又散发出它鲜活的生命力为新时代时代服务。
一、关公精神的由来三国名将关羽,字云长,山东解州(今山西运城)人。
关羽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成为蜀汉王朝“五虎上将”之首,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三国历史其实关羽生平仅此而已,但自唐代后,关羽被历代帝王不断加封,与此同时关于关羽降妖除魔祛病消灾的神话传说也在民间广泛流传[1]。
随着统治阶级进一步加封其宋封王,明封大帝等头衔,加之民间传说和各教派的宣扬,关公形象不断升级,进而神圣化。
无论国内外关公庙比比皆是,信仰关公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所有信仰的人民都可以在关公身上找到其所追捧的闪光点—诚信、忠义、智慧、奉献等等优秀的品质。
正所谓“义勇倾三国,祠堂遍九州”更是关公大受欢迎的体现。
从传统到现代,无数国人心中总存留着一个侠肝义胆、霸气威武的关公形象,可以毫不谦虚的说,关公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不亚于孔孟。
至今海内外华人,仍然有关老爷、关帝君、武圣人、关帝公、关圣、恩主公、帝祖公等敬称这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伦理、哲学、民俗一起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关公崇拜实际上隐藏着的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
关公的信义精神就是财神,是商业经营的文化真谛

关公的信义精神就是财神,是商业经营的文化真谛信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标准,是人修身立世的行为基础。
商人企业家逐利无可指摘,但同时商人企业家逐利也必须恪守真诚和信义的伦理道德。
传统的商帮如晋商、秦商、闽商、徽商等都坚持“以义取利”、“先义后利”、“义内求财”的价值观,在几乎所有的商业活动中,都遵循“义立则王,信立则霸,信义失则亡”的经营准则,遵守“平则人易亲,信则公道著,到处树人脉,无往而不利”的经营口号,以此来主张“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的经营作风和以义取利的商业道德。
这就是早期企业经营及商业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企业文化雏形。
诚实不欺,忠诚信义的关公文化作为企业家从事经营活动的立业之道,和中国传统文化商业道德传承,是商人精神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企业文化建立完成之基础。
关公文化给了企业文化提供了丰厚的精神食粮:关公信义精神达成了企业经营为社会、为国家作奉献、尽义务的道德诉求。
企业文化中融合忠义诚信的关公精神,可以使企业建树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品牌,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无往而不胜。
这就是关公文化能够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提升企业文化品牌的功效所在。
关公的信义精神就是被华人社会的所有商帮推崇为财神的主要缘由。
古代商人因为游走天下,闯荡江湖,需要彼此照应,共同面对困难,因此就经常仿照关公桃园结义,结成异性兄弟联盟,并将关公忠诚信义的美德广为流传。
商人们以关公精神为楷模,在国家,讲忠诚;在社会,讲道义;在商业,讲诚信;在交际,讲坦诚,表现了天道酬勤,商道酬信的传统商业价值观,培育了一批批信誉卓著,深得民心的百年企业。
诚信就像人生的第二张身份证。
“天失信三光不明,地失信四时不成,人失信五德不行”,传统商人把“诚实信用、公道不欺”作为经商的一条基本原则。
拜关公,求财运,祈求者首先要心底纯净,正直善良,在日常为人处世中诚实信义,不能有欺瞒哄骗,诡诈奸刁的行为。
否则,即使烧再多个高香,关公也不会赐福降瑞,保佑他发财的。
关公文化简介

关公文化简介哎,说起关公文化,那可真是咱们华夏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就跟那长江黄河一样,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关公,大伙儿都亲切地叫他“关二爷”,不光是因为他排行老二,更因为他那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的性子,让人打心眼儿里佩服。
你瞧,走进关帝庙,那尊威严又不失慈祥的关公像,手里提着青龙偃月刀,眉宇间透着一股子英气,仿佛随时都能跨上赤兔马,驰骋疆场,保护一方安宁。
这形象,简直就是“忠义”二字的化身,让人一看就心生敬畏。
关公文化啊,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咱们老百姓讲究的是“诚信为本,义字当先”,关公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你看那商家门口挂着的“关公像”,那可不是随便挂挂的,那是希望关二爷能保佑生意兴隆,更重要的是提醒自个儿,做生意得讲诚信,不能坑蒙拐骗。
这“关公文化”,简直就是咱们社会的“诚信守护神”。
再说说关公的武艺吧,那可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青龙偃月刀在他手里,那就是如虎添翼,所向披靡。
想当年,他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那英勇事迹,真是让人听了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也能生在那个年代,跟着关二爷闯一闯天下。
不过啊,关公最让人敬佩的,还是他那颗忠诚的心。
他对刘备的忠诚,那可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诱惑,他始终不离不弃,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也是难能可贵的。
咱们做人做事,要是能学到关公一半的忠诚和坚持,那也算是没白活了。
关公文化还体现在他的“仁”上。
他对待百姓,总是心怀慈悲,乐善好施。
这种仁爱之心,让他赢得了无数人的尊敬和爱戴。
在咱们的文化里,“仁者爱人”是一种美德,而关公正是这种美德的践行者。
现在啊,关公文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庙宇和祠堂之中了。
它走进了校园,走进了社区,甚至走向了世界。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关公,学习关公精神。
这不仅仅是因为关公的名气大,更是因为他所代表的那种忠诚、仁义、勇敢的精神是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
所以啊,咱们说关公文化,其实就是在说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诚信制度建设【热点材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
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2014年6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评论工作局联合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共同推出“信仰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手拍’”征集活动,旨在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向网友广泛征集推广一批主题鲜明、生动形象的优秀图片、微视频、微电影,通过艺术的形式挖掘和讲述富有浓郁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鲜活故事,更好地阐述、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让更多的人融入到践行核心价值观大潮之中,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2014年7月,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干部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2014年7月3日,由中宣部、教育部主办,时事报告杂志社、新华网、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网上展播示范点活动,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正式启动。
★2014年9月12日至13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2014年9月16日,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30周年研讨会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来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战线的工作者齐聚于此,共同回顾30年“文明之花”的绽放,并就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了交流发言。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
为什么要弘扬关公文化

为什么要弘扬关公文化关公文化是以关公的真实历史为源头,以春秋大义精神为内核,以各阶层民众对关公的普遍敬仰崇拜为基础,以封建王朝褒封宗教尊奉的神化偶像庙貌祭祀为推动,以各种雅俗文化艺术形式的传播为普及方式,以绵延弥久的历史长度和涵盖广泛的地域广度为发展历程,从而产生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和民族道德伦理的文化现象。
01关公是儒家文化的忠实践行者一部《春秋》成就了两位圣人,一个是文圣人,一个是武圣人,一个著述《春秋》,一个践行《春秋》。
关公文化中的讲信义、重承诺,爵禄不以靡,金帛不为惑,崇尚正义,见义勇为,立身处事不违良知的道德品格,历来为社会所认同、为世人所称道。
“忠”有忠诚、忠良等义,即忠诚无私、做事尽心竭力。
“义”是合宜、应当之意,即正义合宜的道德和行为。
“仁”是指仁爱、爱人,儒家的“仁”就是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勇”是勇敢、刚毅之意,即果敢不惧。
“诚”强调真诚、真实,“信”更强调守诺,后两词融合互训,当下的“诚信”概念更为强调遵规守信、公正公平。
“诚信”也可谓我们的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关公在涿州与刘备、张飞结义后,对刘备忠贞不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周旋进退,不避艰险”。
南下之后,关公攻城拔寨、艰苦征战,后又肩负镇守荆州、牵制曹吴的重任,一生恪尽职守,直至临沮遇难。
建安五年,刘备兵败后仓皇投奔袁绍。
尽管曹操对关羽礼遇甚厚,但他终不为之所动。
在得知刘备去向后,“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
这种“誓以共死”,一诺千金的忠诚,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连曹操也慨叹:“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三国志》记载关公“善待卒伍”,四个字已尽显关公的“仁”爱之心。
关公神勇的一面不胜枚举。
万军之中刺颜良、兵围襄樊、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都展现了关公作战的神勇;单刀赴会、刮骨疗毒则体现出关公坚强、刚毅,临危不惧之勇。
面对金钱美色的诱惑,关公坚持对刘备“誓以共死,不可背之”的态度,这是对当年“桃园结义”誓言的践诺;万军中力斩颜良,解曹操“白马之围”,是对自己“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承诺的完美诠释;“华容道释曹”是关公不忘旧恩,知恩必报的又一诚信之举。
传承非遗皮影,弘扬信义关公,文化活动新闻稿

传承非遗皮影,弘扬信义关公,文化活动新闻稿
摘要:
一、前言
二、皮影戏的非遗文化价值
三、信义关公的精神内涵
四、皮影戏与信义关公的结合
五、文化活动内容与成果
六、总结与展望
正文:
一、前言
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皮影戏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世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次文化活动旨在传承非遗皮影戏,弘扬信义关公精神,为现代社会注入一股传统文化的清流。
二、皮影戏的非遗文化价值
皮影戏是一种融合了音乐、戏剧、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皮影戏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剧目,具有极高的非遗文化价值。
三、信义关公的精神内涵
关公,本名关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武将。
他忠诚、信义、仁爱、勇武,成为历代人民心中的英雄。
传承关公精神,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四、皮影戏与信义关公的结合
本次文化活动将皮影戏与关公精神相结合,通过皮影戏这一生动的表现形式,将关公的忠诚、信义、仁爱、勇武等品质传扬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
五、文化活动内容与成果
本次文化活动包括皮影戏演出、关公文化讲座、非遗文化展览等多种形式。
活动现场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皮影戏和关公文化,为今后的生活注入了新的精神力量。
六、总结与展望
本次文化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为传承非遗皮影戏、弘扬信义关公精神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关公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分析

关公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分析作者:姚立莉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8期摘要:关羽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之一,被尊称为“关公”,乃至“武神”的他在几千年的传承中成为了具有儒学特征的某种独特文化的代表意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精神中的“忠、勇、仁、义、礼、智、信、节”与现代社会的和谐社会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关公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很强的积极意义。
本文将从共性角度探究二者的关系并对关公文化的实际影响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关公文化;和谐社会;社会影响;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我国的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一直非常巨大,这是因为几百乃至数千年的传承会长期对人们的精神和思想予以渗透。
因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中,必须要考虑到传统文化的这种影响力。
在诸多传统文化中,关公文化是传承相当久远,普及度也非常高的一种,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式,并设法在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中加以利用,会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工作手段。
一、关公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共性(一)关公文化中的忠、节与和谐社会的正义法制特征:关羽以忠于汉室、节操高尚著称,因此忠与节一直是关公文化中的主要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正符合和谐社会中的正义精神与法制特征。
在现代社会中,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于统治者,而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于社会,因此忠是和谐社会与法制立国的思想基础之一;而高尚的节操则是现代社会贯彻正义精神的思想保障,如果一个人没有节操,正义精神的基础都将不复存在,和谐社会的正义特征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二)关公文化中的仁、义与和谐社会的团结友爱特征:在关羽的形象传承中,对他人的仁和对兄弟的义都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两种精神在和谐社会中会以团结友爱的特征体现出来。
现代社会的高速化和信息化令人与人的关系有向冷漠化发展的趋势,这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和谐社会在本质上需要强调不同人之间团结友爱的关系。
“关公文化旅游及关公文化产业发展交流聚会”策划方案

“关公文化旅游及关公文化产业发展交流聚会”策划方案一:关公的品牌形象“关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牌。
公元1655年,欧洲传教士马丁·马荻尼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代表中国品牌形象的就是中华武圣——关公。
关公,是对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东汉名将关羽的尊称。
历经一千多年的神化、圣化、美化,关公已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和道德践行的文化符号、精神符号。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汉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出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解州镇常平村)人。
关公的传奇一生,忠义信勇,大义参天,人格魅力冠古绝今。
史书《三国志》有关羽传记,为研究真实关羽史迹的主要底本。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成功塑造了“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的“义绝”关公形象。
关公的形象英伟非凡,诸葛亮称其“绝伦逸群”: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头裹青巾,身着绿袍,手仗宝物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胯下追风赤兔马,火红如炭。
有对联称: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关公的故事流传广泛,深入人心,妇孺皆知。
留下了: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土山约三事、夜读春秋、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战长沙、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等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和成语典故。
关公形象渗透社会各个阶层,成为中国社会教化民众,激励上进,正气正义,扬善惩恶的精神支撑。
宋元以来,关庙已“祀遍天下”。
明代文学家徐渭说:“关侯之神,与吾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
然祠孔子者止郡县而已,而侯则居九州之广,上自都城,下至墟落,……以比于事孔子者,殆若过之。
”说明至少明代开始,中华民族已然形成“文拜孔子,武拜关公”的传统文化格局。
据统计,历朝有16位皇帝23次为关公御旨加封,使其由侯而王、而帝、而圣、而神。
关公受到了儒释道教,朝廷民间,百行百业的一致崇奉膜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义仁勇精神是关公文化的主要内涵和核心重点;诚实守信是关公文化在演绎发展过程中的一条红线和灵魂;打造诚信社会,铸锻诚信品质是弘扬关公文化的落脚点。
(一)
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国以来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关公文化根植于华夏大地,嬗变于沧桑历史,普及于黎民百姓,传播于五湖四海,它已经渗透到河洛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荆湘文化、南粤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和海外侨胞社团文化之中,它已经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弘扬关公文化不能不提及关羽。
作为一个自然人他已经离开我们1785年了。
他的除暴安良、桃园结义、过关斩将、匡扶汉室、南征北战、千里单骑、义释曹公等英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身后所造就的关公形象、关公神像、关公现象、关公精神璀灿夺目,长盛不衰。
“汉封候、宋封王、明封大帝”,历代皇帝对其封赐有加;“释称佛、儒称圣、道称天尊”,三大宗教争拉入伙。
真可谓“贤臣良将敬其忠,武夫劲卒尚其勇,侠士豪杰慕其义、田夫野老敬其公、村姑慈妪崇其正”。
在明清和民国初年时的许多地方,几乎是村村有关庙,家家敬关神,香火缭绕绵延不断,充分说明了关公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正如作家李存葆先生所说:“人们心目中的关公既是真实的又是艺术的,还是神化了的一尊复合型道德雕塑”。
关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品格,关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厚积淀,早已凝结在华夏文明的骨髓中,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国内如此,海外亦然。
有资料显示,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崇拜关公,奉为东方之神。
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焦大卫说:“我尊重东方之神关羽,他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
上帝
的子民如果都像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曾一度是世界风云人物的里根在竞选美国总统时偕夫人专程到关帝庙向关公祈祷,期盼保佑其竞选成功,并将参拜时的录相多次在电视台播放。
泰国法院在开庭前全体法官都要面对关公像信誓旦旦,尔后方能进行司法审理,其用意在于法官应像关公那样吾心如秤不可偏私。
加大拿警察署曾下过一道指令,允许华裔警察在办公室里摆放关公像,使办案既快且准,似有神助。
我们是无神论者,不相信神仙皇帝。
我们坚信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任何英雄豪杰先哲圣人只有代表和融入了人民群众的历史潮流中才是真正的英雄。
国内一家刊物曾推评出尧、舜、孔子、孟子、屈原、关羽、包拯、岳飞、鲁迅、雷锋为中华十大圣人,此说并非十全十美,难免失之偏颇。
但是一个人物一种事物在被演绎和神话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念已经不是对该人物、该事物的单纯评功摆好歌功颂德了。
这种文化氛围、文化现象、文化观念在经过反复认识、反复实践、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科学抽象后必然会释放出巨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公文化亦即如此。
(二)
关公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深入人心,弘扬关公文化决不是要人们去模仿关羽当年的行为方式,也不是要人们去重建关公庙宇,供奉关帝神像。
弘扬关公文化主要是弘扬关公文化中的忠义仁勇精神,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一份精神食粮和思想武器。
江泽民总书记1994年1月在视察山西解州关帝庙时指示:要“弘扬关公文化,振兴当地经济”。
他充分诠释了弘扬关公文化的必要性和目的性,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为忠义仁勇精神开辟了用武之地。
忠义仁勇是关公文化的核心和重点,是民族传统中为人处事的一面旗帜,是衡量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
“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事以仁、任事以勇”,这种理念其源可以追溯到孔孟之道,其流可以绵延到现代道德。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多少忠义仁勇之士,用忠义仁勇精神,谱写出忠义仁勇的光辉篇章。
他们以忠作根本,以义为信誉,用仁作爱心,以勇当风骨。
忠不顾死义不负心,谱写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嘹亮凯歌;他们精忠昭日月,大义贯青天,绘制出“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的辉煌画卷。
他们是民族的骄傲,中华的国粹,后人的楷模。
关公文化中的忠义仁勇精神属于道德范畴。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进而也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生活,从而推动道德的进步。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
当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还要不要该不该能不能与时俱进地发扬忠义仁勇精神?回答是肯定的。
关键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坚定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
今天讲忠义仁勇与封建社会讲忠义仁勇有着质的不同,这叫做“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1世纪的国人讲忠,就是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讲义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原则,坚持真理;讲仁就是要以人为本,爱党爱国,爱科学,爱劳动,爱公共财物;讲勇就是要知难而进,开拓创新,敢于荡涤污泥浊水,勇于向不良倾向作斗争。
总而言之,就是要造就像焦裕禄、孔繁森、史来贺、任长霞、许振超等千百万人杰如雨后春笋涌现;使成克杰、慕绥新、马向东、李真、胡长清等败类如过街老鼠喊打,进而促使我们的国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泰民安、政通人和,高速奔跑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
(三)
关公文化在演绎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那就是诚信。
诚信是关公文化的灵魂,弘扬关公文化最根本的就是打造诚信品质,发扬诚信精神,让诚信之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铸锻诚信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诚者天之道也”、“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古人有“诚信贵于珠宝”之说,失去诚信如同失去灵魂一样。
“天失信三光不明,地失信四时不成,人失信五德不行”,可见诚信在社会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支柱,是人生的第二张身份证。
党中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要求全体公民要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而诚信就是这五句话的基础,诚信就是公民意识的核心,是时代发展和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要求。
如果说在古代讲诚信侧重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不自欺不欺人,内心世界和外部行为高度统一,那么在今天讲诚信就是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科学意识和道德意识的统一,可见诚信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底线。
诚信是为政之要立人之本。
建设诚信社会首先要建设诚信政府,政府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因为政府是社会的榜样,是权力的执行者。
政府只有集责任、法制、服务于一身才能廉洁、高效,取信于民。
政府的工作人员是否恪守诚信原则,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因此,政府职能部门要做诚信的表率,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贫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
20世纪30年代的中华苏维埃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政府,50年代末期大庆油田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作风都给人们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现在有少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背离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政出多门,政令不畅,官僚腐败,诚信缺失,客观上助长了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现象的滋生,甚至成了它们的保护伞。
最近媒体揭露的乱批土地、劣质奶粉、毁林坑农、偷逃税款等系列案件令人触目惊心,给诚信社会树立了反面典型。
政府的失信行为必然会导致社会生活中不讲信用的行为泛滥,这是应该引以为训的。
我们的党是执政党,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居于执政党的地位,人民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增强诚信观念,加强诚信建设,在党的十六大路线指引下,我们定能无往不胜。
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人类社会历来崇尚的价值观。
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宁。
诚信不是单纯的理论认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实践问题。
为了建立起社会的诚信制度就必须完善
相关的信用制度建设,要造就一种诚而守信、信必自诚、诚信者光荣、背信弃义者可耻的氛围,使老实人不吃亏,使唯利是图、投机钻营者不得利。
形成诚信者万事兴,欺诈者路不通的社会局面。
关公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支奇葩。
弘扬关公文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它对继承历史传统,繁荣社会经济,团结炎黄子孙,增进海外联谊,促进公民道德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弘扬关公文化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候马、开平、福建的关公文化研究机构联合刊印出版了《关氏三千年》,长篇电视连续剧《神威关公》正在筹拍之中;全国首届关氏联谊和族谱研讨会已经召开;许多地方的关公文化研究会相继建立;山西的关公文化研究成果尤为显著,起到了带头作用。
我们坚信,上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指针,中有一批骨干分子作中坚,下有众多热心者的支持和参与,弘扬关公文化必将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弘扬关公文化打造诚信社会
河南科技大学关俊卿
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