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重点(最终版)
地籍管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1):地籍与地籍管理第一节地籍一、地籍(Cadastre)的概念土地:地球表层的陆地部份,包括海洋滩涂和内陆水域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第二节地籍管理四、地籍管理的原则为保证地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地籍管理工作时,普通遵循以下原则:第三节我国的地籍发展历史一、地籍发展的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二、地籍发展的历史沿革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民国时期→建国及改革开放以后1.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二)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税收制度):宋代重视地籍管理-方田法、经界法、推排法元代的土地清查-经理法、括田法明初的鱼鳞图册-分图:相当于现在的宗地图;总图:相当于现在的地籍图明万历年间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万历清丈清代的地籍管理:西方的制图学和测量学传入中国;皇舆全览图;清朝末年,京师测地局和测绘学堂2. 民国时期(一)北京政府时期的地籍管理(二)国民党统治区的地籍管理孙中山推行“平均地权”,设置土地局1930 年发布《土地法》(三)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地籍工作1928 年12 月,;1931 年12 月又出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1946 年5 月4 日,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 1947 年10 月,发布施行。
3. 建国及改革开放以后(一)1949-1957 年1950 年6 月颁布:(二) 1958-1965 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地籍管理(三) 1966-1976 年“文革”期间的地籍管理(四) 1976-1978 年粉碎“四人帮”后的管理阶段(五) 1979-1981 年土地分管下的地籍工作(六) 1982-1985 年土地统管下的地籍管理(七) 1986-1997 年(八) 1997 年第一章(2):土地产权制度2.3 我国现代地权制度一、土地所有权:1. 土地所有权的含义: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地籍管理复习考点

题型:名词解释(10个/3分)填空题20-30个、简答题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1、名词解释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的、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并用数据、表册、文字和图等各种形式表示出来。
地籍管理: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
地籍管理即是地籍工作体系的简称。
土地调查:为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土地登记:是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记于专用的簿册上,实质上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他项土地权利的一项法律措施。
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土地质量水准进行相对评价。
土地统计: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涉及处理大量图形数据(地籍图、宗地图)和属性数据(宗地信息、文字报告等)。
2、地籍管理的原则、手段、发展趋势原则:1、统一管理的原则 2、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 3、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 4、地籍成果简便实用手段:行政法律手段、测绘手段、图薄册手段、电子计算机手段发展趋势:1、研究和实施新的土地分类标准和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完善城乡土地统计及专项统计制度,是地籍学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2、土地产权制度仍然是地籍学的研究重点。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土地产权变更与保护、土地整理后的产权调整等是近期热点问题。
3、研究如何推进城乡土地统一登记制度、完善登记簿册的内容体系,研究土地登记的过错追究制度和损失赔偿制度。
研究城镇房地产登记中的区分所有权确认与保障问题。
4、研究和建立地籍信息公开查询制度和地籍中介服务体系。
5、地籍管理应用技术研究。
3S技术在地籍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仍然占主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建成覆盖全国的遥感监测体系。
土地测绘中的地籍管理要点和操作方法

土地测绘中的地籍管理要点和操作方法土地测绘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资源管理和国土利用,更关乎到人们的生活和利益。
而在土地测绘中,地籍管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着重探讨土地测绘中的地籍管理要点和操作方法,以期提高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
一、地籍管理的重要性地籍管理是土地测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土地权属确认、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土地纠纷解决等诸多方面。
地籍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确保土地权属的公平公正:地籍管理可以通过清晰准确的土地权属界定,确保土地的所有权归属得以保护,防止土地纠纷的发生,维护土地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2. 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规划:地籍管理可以以测绘成果为基础,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为土地市场的发展提供依据:地籍管理可以提供准确的土地信息和数据,为土地交易、土地开发和土地投资等活动提供依据,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地籍管理的要点1. 建立健全的地籍管理制度:地籍管理要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地籍管理制度,包括地籍调查、登记、核实和更新等方面的制度,确保地籍管理的高效运行。
2. 确认土地界址:地籍管理的核心工作之一是确认土地的界址,即确定土地的边界线。
这需要通过地籍调查和测量来进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来划定土地的边界,确保土地使用权人的权益得到保护和维护。
3. 建立土地权属登记制度:土地的权属登记是地籍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土地使用权人、土地面积和使用范围等信息的登记,确保土地的权属信息真实准确,防止土地权属纠纷的发生。
4. 更新地籍信息和档案:地籍管理需要不断更新土地信息和档案,及时记录土地利用变更的情况,以及土地权属的变更等信息,保持地籍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三、地籍管理的操作方法1. 地籍调查和测量:地籍管理的第一步是进行地籍调查和测量,通过现场实地测量和调查,获取土地的实际界址和地籍信息,为后续的地籍管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地籍管理复习提纲

地籍管理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籍依据法律规定,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并将所获状况记载在案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映反应土地权利之归属。
2、土地条件调查对土地的自然与经济属性的影响要素进行的调查,包括土壤、植被、地貌、地形、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以及对土地的投入、产出、交通、区位等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的调查。
3、地籍档案是指在国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所属单位中,是指在国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所属单位中,由地籍管理活动直接形成的,管理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查考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4、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是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数据采集、组织、存贮、加工、处理、应用和传播信息的工具。
5、契约登记英国的一种合同管理方式,英格兰的约克郡及米德尔塞克斯,均设有某种文据可在那里进行登记,以保护买方和抵押人的登记机构。
6、地籍调查是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薄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7、税收地籍以课税为目的建立的地籍。
主要记载纳税人姓名、地址、宗地面积及为确定税率所需的土地等级。
8、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形状、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勘丈记录图,是地籍调查表的一个部分,应当现场绘制。
9、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为单位查清从基层到全国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为开展土地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10、土地使用权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二、简答题1、土地分类体系(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亦称土地类型分类体系。
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
常用地貌、土壤、植被作为具体标志,应用其中的若干个标志或全部标志的综合为归并划类的具体标志。
地籍管理重点

第一章总论名词解释:地籍答:地籍是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等级)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薄册。
地籍管理答: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建立为社会服务的地籍,以及研究土地的权属状况、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地籍工作是通过实施各种地籍制度展开的。
地籍管理是以土地科学这一领域中的土地产权、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要素的变化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以地籍制度、地籍管理措施体系和地籍管理技术手段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
现阶段我国地籍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土地权产权登记、土地信息统计分析、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地籍信息系统建设与地籍电子政务等。
土地权属调查和土地产权登记时地籍管理研究工作的主题内容与核心。
地籍制度答:地籍制度是国家对涉及地籍工作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也是地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归宿。
税收地籍答:税收地籍是各国早期建立的为课税服务的登记薄册,记载的主要内容给是土地纳税人的姓名、土地坐落、土地面积以及为确定税率所需的土地等级等。
产权地籍:答:产权地籍亦称法律地籍,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合法权利、鼓励土地交易、防止土地投机和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而建立的土地产权登记的簿册,经登记的信息具有法律效力。
多用途地籍:答:多用途地籍又称现代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其目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产权保障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土地利用和农地保护,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提供信息服务。
思考题:1、简述人类历史上地籍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地籍发展史大致经历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三个阶段。
(1)税收地籍是各国早起建立的为课税服务的登记簿册,极爱的主要内容是土地纳税人的姓名、土地坐落、土地面积以及为确定税率所需的土地等级等。
税收地籍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丈量地块地块面积和按土壤质量、土地出产物等评定土地登记。
(2)产权地籍亦称法律地籍,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合法权利、鼓励土地交易、防止土地投机和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而建立的土地产权登记的簿册,经登记的信息具有法律效力。
地籍管理复习.doc

(名词解释单选多选简答计算论述)★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一、地籍概念:依据法律规范,対每宗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测绘),并将所获状况记载在案(成图、成卡、簿册、文件或库及法律证书)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映土地权利之归属。
二、地籍分类:1、按地籍的主耍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法律地藉)、多用途地籍(现代地籍);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FI常地籍;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対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农村地籍;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数字地籍。
三、地籍主要作用:P5~P6;国家管理、土地管理、产权管理、税收管理、土地制度。
四、地籍管理概念: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五、地籍管理任务:1、总任务:全面具体掌握地籍信息、不断更新地籍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提供服务,并不懈地改革创新,建设功能齐全、制度健全、业务规范、手段先进的、完整的地籍管理工作体系。
2、具体任务:继续广泛升入地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家底;十地资源和资产的分配现状、流转管理及态势分析;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基础上,抓紧地籍变更和充实工作、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工作等;土地调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加快地籍工作现代化手段应用步伐;地籍管理制度完善一一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
六、地籍管理目的:1、总F1的:随吋清晰地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存在、分配、利用和管理状况,从而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国家管理服务,为生产、建设和其他需要服务。
2、根本冃的:为维护政权、发展社会制度,为国家诸多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七、地籍管理基本内容:土地调杳——土地利用现状调杏、地籍调杏、十•地条件调杏;土地登记——土地登记制度、土地初始登记、土地变更登记;土地统计——土地统计原理、土地统计内容、现行土地统让制度;土地分等定级——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农村土地分等定级;地籍档案管理——地籍档案收集和管理、地籍档案保管和鉴定、地籍档案利川和统计。
地籍管理知识点复习概要

《地籍管理》考点整理1、地籍——地籍是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2、地籍管理——是指为建立为社会服务的地籍,以及研究土地权属状况、自然状况和经济状况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3、宗地——是地籍的最小单元,是指土地使用权人权属界线组成的封闭地块,其面积不包括公用的道路、公共绿地、大型市政及公共设施用地等。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
5、土地条件调查——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以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6、地籍调查——是依照有关的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限、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地籍调查的数据、图件等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
7、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8、土地他项权利——是在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外依法律、合同或者其他合法行为设定的土地权利。
9、土地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和重要内容,是以数据、图形为主要形式,对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等进行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全过程。
10、地籍档案——凡是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考查价值的文字、图表、磁盘、磁带、光盘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均称之为地籍档案。
11、地籍管理的任务和原则(1)任务:①为建立完善的土地租赁制度提供科学依据;②通过通过土地登记和土地定级估价、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③明晰产权,为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巩固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改革服务;④为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供信息;⑤为实现土地的科学管理提供保障。
地籍管理基本知识点

地籍管理基本知识点?一、地籍与地籍管理【重点内容】地籍表现为历代政府登记土地作为征收田赋依据和管理土地的簿册。
地籍是记载土地的产权状况、位置范围、利用类型、等级价格等的图簿册。
地籍具有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地籍的时空演变经历了税收、产权和多用途三个阶段。
地籍作为维护国家土地制度的工具,在调节社会生产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籍管理是以研究地籍制度、管理措施体系和管理技术手段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
现阶段我国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与信息管理等。
权属调查和土地登记是地籍管理的主体内容,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是地籍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地籍档案与信息管理是土地登记、土地统计的后续工作,是地籍管理各项工作成果的归宿,并为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地籍管理措施体系历来是国家地政措施的重要部分,它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经济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国家综合管理措施。
【地籍】历代政府登记土地作为征收田赋依据的图簿册。
现代地籍的主要功能已转变为保护土地产权和为课税服务,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城市建设管理决策的依据。
【地籍管理】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采取以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价值评估和地籍档案信息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技术和法律等一系列地政措施。
【自物权】自物权(所有权)是一切财产权的基础和核心,是最充分最完全的物权。
自物权是一种对世权,其权利是所有者独享的,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都不得侵犯其权利。
自物权取得的途径主要是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
【他物权】在他人所有物上设定的权利。
他物权又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用益物权是为使用和收益的目的,而在他人所有物上设定的权利;担保物权是为保证债权的行使,而在他人所有物上设定的权利。
【地籍调查】地籍调查是依照有关的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地籍调查的数据、图件等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1、地籍的概念: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情况的图、簿、册。
2、地籍的特性: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资料的连续性3、地籍的分类:(1)按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2)按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日常地籍;(3)按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4)按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5)按行政管理的层次分类: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
4、地籍的内涵和基本概念:以法定的土地权属为核心的土地管理所需信息资料。
5、地籍管理的概念:针对地籍的建立、建设和提供应用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管理)措施。
6、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统一管理的原则;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通;地籍成果简便实用。
7地籍管理的手段:行政法律手段、测绘手段、图簿册手段、电子计算机手段8、为什么说地籍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可以结合地籍管理的概念、目的、作用等进行阐述)第二章:土地分类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率大于50%或单位面积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果园:种植果树的园地茶地:种植茶树的园地其他园地3、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木的土地。
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
4、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牧草地5、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异同性对土地类进行划分与归并的过程。
6、土地分类的体系: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7、土地利用分类:按照统一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土地有规律分层次排列组合在一起。
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1、外业调查的工作:地类图斑的调绘:指实地为同一地类的连片土地,在外业调绘片上形成的一个斑状图块各种界限的调绘线状地物的调绘:指河流铁路公路固定沟渠林带道路管道用地等。
零星地物得调绘2、外业调查的基本程序:(1)设计调绘路线;(2)确定站立点;(3)核实调查;(4)边走边调绘;(5)询问。
3、综合调绘法:收集相关资料、确定预判解译、外业实地核实、补充调查。
4、土地调查:以土地为对象开展的有关土地客观存在状况的信息的调查。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为单位,以查清土地数量、权属、分布和利用现状为内容的土地资源普查工作。
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7、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1)为制定国民经济和有关政策服务;(2)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3)为建立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制度服务;(4)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面管理土地服务。
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原则:实事求是原则、一查多用原则、全面科学的调查原则。
第四章地籍调查1、地籍调查的内容: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1)由于建立地籍的目的地籍制度的不同,地籍调查的内容也不近相同。
(2)根据地籍调查的目的和地籍管理的实际需要,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时调查的主要内容。
2、地籍调查;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据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限、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薄视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3、地籍调查的类型: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农村地籍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
4、权属调查的基本程序:拟定调查计划、物质准备、调查底图的选择、调查工作区的划分、发放调查通知书、收集分析和处理土地权属资料、实地调查、资料整理5、权属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宗地调查、界限、权属状况及其权利所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调查。
6、权属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第六章土地分等定级1、土地分等定级: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兵鉴定结果等极化的过程。
2、土地分等定级的基本原则:综合分析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区域差异原则、级差收益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3、土地分等定级的对象:土地质量状况。
4、土地分等定级体系:分等:城镇土地分等、农用地分等;定级:城镇土地定级、农用地5、土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基础:地租理论、区位理论、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壤肥力理论、土地质量原则6、土地分等定级的作用:(1)可为城市规划布局提供依据;(2)是制定基准地价的基础;(3)为制定城镇土地税赋提供重要参考;(4)显化土地资产差异、为城市土地科学管理服务7、城镇土地定级的方法: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级差收益测算法、地价分区定级法。
8、定级因素权重确定的方法:城镇土地定级因素权重确定原则、特尔非法确定权重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9、城镇土地定级的步骤:定级资料的收集与调查、定级单元划分、定级因素指标体系的确定、定级因素分值的计算、城镇土地级别划分、城镇土地定级成果、城镇规划用地定级处理方法。
10、单元划分的方法:主要因素分值重叠法、主要因素判定法、网络法、均质地域法。
11、土地定级单元:是评定土地级别的基本空间单元,是内部特性和区位条件相对均一的地块。
第七章土地登记1、土地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按法律规定,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土地权利,依法记录于专门设置的簿册上(或载体上)的行为和过程,也是国家对土地实施有序管理所需建立的一种制度。
2、土地登记基本原则:(1)依法的原则,(2)申请的原则,(3)审查的原则,(4)登录原则,(5)公示的原则,(6)属地管辖原则。
3、土地登记的内容:(1)土地权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2)土地的权属性质、使用权类型、取得时间和使用期限、权利以及内容变化情况;(3)土地坐落、界址、面积、宗地号、用途和取得价格;(4)地上附着物情况4、土地登记种类:按登记时间和内容划分:初始变更按权属性质: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集体土地是有权登记土地他项权利登记按权属主从关系:主登记附记登记5、土地登记的对象:集体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国家土地使用权、土地他项权利。
6、三种基本土地等级制度:契据登记制、权利登记制、托伦斯登记制。
7、土地登记的特点:强制登记、经登记的土地权利受法律保护、进行实质性审查、登记具有绝对公信力。
8、初始土地登记: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的土地进行的普遍登记。
9、变更土地登记:相对初始土地登记而言的,它是初始土地登记的延续,并按照实际变化情况对其进行的补充和修正。
第八章土地统计1、土地统计:土地统计是利用数字、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对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以及这些情况的动态变化,进行有系统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统计工作。
2、土地统计主要内容:(1)土地面积,是指统计范围内全部土地的数量。
(2)土地质量,指通过对土地质量指标的调查统计或在此基础上开展土地评价确定的不同等级土地的数量及分布。
(3) 土地权属状况,指不同权属性质的土地面积、土地归属及分布。
(4)土地利用状况,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分布。
(5)土地分布,指土地位置及范围。
3、土地统计的特点:数量的地域性;图、表与实地的一致性、总面积的稳定性、质量的相对性。
第九章地籍信息管理(地籍信息=地籍档案)1、地籍信息:地籍管理工作中呈现的信号所包含的内容。
2、地籍信息的特点:信息数量大、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精确、准确;真实、具有法律效力;信息变化快、现势性强3、地籍信息的作用:凭证作用;为国土教育、宣传提供素材;土地科学研究的可靠手段;是土地信息存储的一种手段。
4、地籍信息管理:地籍信息是管理的对象,包括地籍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储、分析与提供服务等。
5、地籍信息管理的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档案工作;维护档案的完整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
6、地籍信息管理的内容:地籍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定、归档、保管、统计和利用。
7、地籍信息管理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用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为地籍管理业务服务的信息系统。
8、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1数据采集功能2.图形处理功能3.制图功能4.属性数据的管理功能5.空间查询功能6.空间分析功能7.服务功能。
第十章其他补充1、土地条件调查:土地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土地自然和与土地利用直接有关的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2、土地条件调查基本内容:土地自然条件调查和土地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3、土地自然调查的内容:气候条件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调查、植被调查、地形地貌调查(地貌类型;几种特殊地形;微地形或微地貌;海拔、坡度、坡向)4、土地社会经济条件调查的内容:区位、交通条件、投入、产出等。
5、城市土地社会经济调查:城市规划、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条件和人口状况。
6、飞地:指属外行政区划并脱离其辖区范围而孤独飞入本辖区内的土地7、宗地:背界址线所封闭,具有独立使用权或几个使用者共有权的自然地块。
8、土地权属: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及其他有关土地的权利的总称。
9、土地所有权:对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收益和处分权。
10、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者或其法律代表人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交由土地使用者使用,有土地使用者取得长期或有限期的使用权。
11、土地他项权利:抵押权、出租权、地役权、耕作权、空中和地下权。
12、土地权属确定原则:依法原则、充分考虑历史背景的原则、土地所有权的单向流动原则。
13、土地权属争议:因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以及其他有关土地权利归属问题而发生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