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第一章、1地籍管理的原则:1)保证地籍资料的统一性和规范性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续性和系统性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和现势性5)保证地籍资料的多用途性和高效性2地籍管理的工作:1)土地调查2)土地登记3)土地统计4)地籍档案管理5)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地籍管理的发展阶段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4演变过程:地籍的演变经历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第二章1我国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和客体:主体,国家和农民集体为土地所有权主体。
客体,国家或特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2土地所有权四项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3农民集体土地应具备的条件:1)必须有确定的形式和组织机构。
如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
2)应当具有民事主体资格。
就是说这个集体组织是被法律承认的,能够按照法律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
3)集体成员应为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
4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基本程序,(1)协商解决(2)协商不成,由人民政府处理①土地权属争议案件的申请②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的受理③土地权属争议的调查、取证④土地权属争议的调节与处理处理原则,(1)占先原则(2)时效取得原则(3)现有利益保护的原则(4)尊重历史原则(5)行政处理前置原则第三章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1统一性、2科学性、3实用性2遥感动态监测内容:多源数据的获取及分析,数据校正、配备、融合等预处理,变化信息提取及类型确定,外业核查,变化信息后处理,监测精度评定。
工作程序,(一)准备工作1.制定工作计划2.收集有关资料3.编制技术设计书(二)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流程1.多源数据的选取2.数据预处理3.变化信息提取及变化类型确定4.外业核查5.变化信息后处理6.监测精度评定(三)监测成果的整理与提交1.基本监测图2.技术报告3.监测成果提交(四)检查验收3遥感动态监测方法:目视解译方法、计算机动态信息提取自动分类方法、目视解译与计算机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3S技术的方法(用RS发现变化靶区、用GPS定位靶区、GIS 集成管理数据)第四章1地籍调查按时期的分类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变更地籍调查2地籍调查成果资料:1)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2)地籍调查表;(3)地籍平面控制测量的原始记录、控制点网图、平差计算资料及成果表(4)地籍测量原始记录;(5)解析界址点成果表;(6)地籍铅笔原图和着墨二底图、宗地图;(土地证附图)(7)地籍图分幅接合表;(8)面积量算表及原始记录;(9)以街道为单位宗地面积汇总表(10)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11)检查验收报告;技术报告。
地籍管理复习提纲

地籍管理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籍依据法律规定,对每宗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并将所获状况记载在案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映反应土地权利之归属。
2、土地条件调查对土地的自然与经济属性的影响要素进行的调查,包括土壤、植被、地貌、地形、气象、水文和水文地质,以及对土地的投入、产出、交通、区位等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的调查。
3、地籍档案是指在国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所属单位中,是指在国家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所属单位中,由地籍管理活动直接形成的,管理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查考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4、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是为土地管理部门提供数据采集、组织、存贮、加工、处理、应用和传播信息的工具。
5、契约登记英国的一种合同管理方式,英格兰的约克郡及米德尔塞克斯,均设有某种文据可在那里进行登记,以保护买方和抵押人的登记机构。
6、地籍调查是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薄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7、税收地籍以课税为目的建立的地籍。
主要记载纳税人姓名、地址、宗地面积及为确定税率所需的土地等级。
8、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形状、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勘丈记录图,是地籍调查表的一个部分,应当现场绘制。
9、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为单位查清从基层到全国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为开展土地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10、土地使用权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民集体和公民个人,以及三资企业,凡具备法定条件者,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农民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利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二、简答题1、土地分类体系(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亦称土地类型分类体系。
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
常用地貌、土壤、植被作为具体标志,应用其中的若干个标志或全部标志的综合为归并划类的具体标志。
地籍管理复习

帮助土地权利人办理解决土地权属纠纷的相关手续;
查询土地登记资料;
查证土地产权;
提供土地登记及地籍管理相关法律咨询;
与土地登记业务相关的其它事项。
程序:接受委托
签订土地登记代理委托书、代理合同
6.地籍管理的主要任务 :维护和巩固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
护耕地”基本国策;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为社会提供地籍信息服务;为土地管理服务。
7.地籍管理的原则 : 保证地籍资料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保证地籍资料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保证地籍资料的
2、都有可能改变登记结果
3、更正登记错误的可能性比异议登记要大
47.不予登记:(1)土地权属有争议的;
(2)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
(3)未依法足额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其他税费的;
(4)申请登记的土地权利超过规定期限的;
(5)其他依法不予登记的。
(3)便于对地籍测量成果的实地检查;
(4)便于土地使用者依法用地,减少违法占地和土地纠纷;
(5)有利于日常地籍管理工作。
26.城镇初始地籍调查的对象是城市,建制镇和独立工矿的所有用地。村庄初始地籍调查的对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使用的非农业建设用地。
10.三个发展阶段:唐代中叶实行“两税法”前,地籍依附其中;唐代中叶至明代中叶,地籍与户籍处
于平等地位;明代中叶后,地籍地位高于户籍。
二
11.产权:是由法律、习俗、道德等界定和表达的、得到人们相互间认可的关于财产的权利。不是指人
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及关于他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地籍管理重点复习内容(全)

地籍管理重点复习内容(全)第一章1. 土地管理意义下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指地球表层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它是一个空间概念,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人类活动成果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 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将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类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土地资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
是土地的经济形态,是资本的物的表现。
第二章土地管理的定义: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合理组织与监督土地利用,以及开发、整治、保护土地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措施。
如何理解土地管理的定义:(1)土地管理是一项国家措施,其主体是国家。
我国由全国人大代表大会授权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能,其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土资源部。
(2)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土地关系。
(3)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和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与监督土地利用,以达到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土地管理的手段是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方法管理土地。
(5)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控制与监督。
(6)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制约,特别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
土地管理的目的: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简述现代多用途地籍的概念与作用:现代多用途地籍是国家为规划、控制、调节、监督和组织土地利用,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本单元所建立的记载土地权属、位置、界址、面积、质量、利用现状及附着物等的册簿和图件,是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基本信息的集合。
(作用)多用途地籍也称现代地籍,除了为税收和产权服务外,更重要的是为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及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提供土地信息。
地籍管理复习.doc

(名词解释单选多选简答计算论述)★第一章地籍管理总论一、地籍概念:依据法律规范,対每宗地的土地权属、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以及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包括测绘),并将所获状况记载在案(成图、成卡、簿册、文件或库及法律证书)的信息集及其载体,其核心意义在于反映土地权利之归属。
二、地籍分类:1、按地籍的主耍功能的变化分类:税收地籍、产权地籍(法律地藉)、多用途地籍(现代地籍);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初始地籍、FI常地籍;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対象特征分类:城镇地籍、农村地籍;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常规地籍、数字地籍。
三、地籍主要作用:P5~P6;国家管理、土地管理、产权管理、税收管理、土地制度。
四、地籍管理概念: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五、地籍管理任务:1、总任务:全面具体掌握地籍信息、不断更新地籍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提供服务,并不懈地改革创新,建设功能齐全、制度健全、业务规范、手段先进的、完整的地籍管理工作体系。
2、具体任务:继续广泛升入地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家底;十地资源和资产的分配现状、流转管理及态势分析;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基础上,抓紧地籍变更和充实工作、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工作等;土地调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加快地籍工作现代化手段应用步伐;地籍管理制度完善一一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
六、地籍管理目的:1、总F1的:随吋清晰地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存在、分配、利用和管理状况,从而为土地管理服务,为国家管理服务,为生产、建设和其他需要服务。
2、根本冃的:为维护政权、发展社会制度,为国家诸多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七、地籍管理基本内容:土地调杳——土地利用现状调杏、地籍调杏、十•地条件调杏;土地登记——土地登记制度、土地初始登记、土地变更登记;土地统计——土地统计原理、土地统计内容、现行土地统让制度;土地分等定级——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农村土地分等定级;地籍档案管理——地籍档案收集和管理、地籍档案保管和鉴定、地籍档案利川和统计。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一、什么是地籍,什么是地籍管理,从哪几方面进行管理?1、地籍:(1)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2)地籍具有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连续性四个特征。
(3)其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土地的属性描述(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法律属性、经济属性等),二是土地的空间描述(地籍图、宗地图、界址坐标、面积等)。
(4)按照功能的变化分类有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按照工作先后顺序分类有初始地籍和变更地籍;按行政管理层次分类有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按开展范围和对象分类有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有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
(5)地籍的作用:①地籍的产生与国家的产生密切相关,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巩固,并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②地籍是土地管理的必要基础,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数据;③地籍为税收提供了基础,保障了国家土地税收的稳定、科学、及时、准确;④地籍在土地制度的发展变革中起到关键作用,有利于明确土地产权,稳定土地市场秩序。
2、地籍管理:(1)是地籍工作体系的总称,是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册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
(2)地籍管理的性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籍管理是巩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一项措施,也是为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协调部门、行业、单位用地的一项措施,又是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土地使用制度变革服务的一项综合性措施。
具有技术性、法律性、行政性和阶级性。
(3)地籍管理的任务:①保护土地有其是保护耕地、基本农田;②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益,避免纠纷;③为社会提供地籍服务,如土地拍卖;④提土地管理服务,是土地管理的基础部分,如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整治等。
3、如何进行地籍管理:(1)内容体系:①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土地条件调查。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doc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1. 地籍管理的概念,土地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经济状况分别包括哪些内容2. 地籍管理的研究对欽3. 现阶段我国地給管理的主要内容4. 运用哪些手段来研究地籍管理5. 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6. 土地分类概念,目的,依据概念:土地分类是根据土地异同性对土地按类进行划分与归并的过程目的:为了能在正确认识土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人类的活动依据:根据分类的要求辨识各个体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然后聚同分异,从而对相同个体进行归并划类7. 土地分类体系包括哪几种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分类体系、土地利用分类体系8. 土地利用分类的方法和原则方法: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原则:1、统一性2、地域性3、科学性4、实用性9. 什么叫土地调査土地调查是以土地为对象开展的有关土地客观存在状况的信息的调查10・自然J■性调査,社会经济调査分别包括哪些自然属性调查包括: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潜力调查、土地质量调查社会经济调查包括:土地地价调查、土地利用程度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土地收益调查11・土地调查目的、内容目的: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和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为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内容:1、土地权属调查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3、土地条件调查12・土地利用现状调査的概念、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和原则概念:以获取土地利用的现实信息,即土地的地类、位置、分类、数量、用途和利用状况为主的调查基本任务:1、2、3、主要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土地权属调查3、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2、全面、科学调查的原则3、一查多用的原则13・地籍调査的概念、目的、分类、内容、原则概念: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目的:查清、核实宗地的地籍要素,如宗地位置、范围、数量、质量等级、权属关系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且用图、文、表等手段加以表示,从技术和法律方面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完善地籍管理基础建设,以满足国家对土地资产的科学管理及税收、规划、房产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而建立地籍基础档案。
地籍管理复习

地籍: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地籍管理:国家为研究土地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登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土地分类:根据土地的异同性对土地按类进行划分和归并的过程。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为单位,对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根据面积、分布、利用状况逐级汇总(村乡县省全国)。
地籍调查: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宗地:法律上具有统一土地权属的独立成片的土地范围。
地籍测量: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为获取和表达宗地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质量等基本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土地分等定级: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标准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
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
基准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三种主要粮食中的一种。
土地登记:土地登记机关按法律规定,将土地权利人的合法土地权利,依法载录于专门设置的簿册上的行为和过程。
土地统计:利用数字、表格、图件及文字记录,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以及这些情况的动态变化,进行有系统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统计工作。
地籍的分类:功能(税收、产权、多用途)、开展先后时序(初始、变更)、行政管理层次(国家、基层)、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城镇、农村)。
地籍管理基本内容: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
土地分类标志:土地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理化性状、肥力水平、覆盖特征、水分含量、色泽、坡度、用途、权利归属、生产性能、价值水平等。
土地分类体系:土地自然分类体系、土地评价体系、土地利用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地籍: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2.地籍管理:即将土地的坐落、形状、面积、性质、使用状况,以及土地权利等项,按照法定地籍测量与土地登记程序进行管理。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县为单位,以查清土地数量权属分布和利用现状为内容的土地资源普查工作,又称土地详查。
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用类型的面积及分布,土地的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按行政辖区逐级汇总出各乡、县、市、省、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分类面积。
5.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概念: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指按一定分类标志(指标),将性质上相差异的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型。
6.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7.园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8.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指树木郁闭度≥0.2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9.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指用于机关团体、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名胜、公共设施等的土地。
10.特殊用地:指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
11.交通运输用地: 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
包括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各种道路用地。
12.调绘:是依据影像,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将实地不同的地类、地物按一定的要求用线划符号绘在正射影象图上。
13.图斑:单一地类地块,以及被行政界线、土地权属界线或线状地物分割的单一地类地块。
14.零星地物: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非耕地、或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耕地。
15.图斑面积:是对调绘到调查底图上形成的封闭图斑,利用图斑拐点坐标按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得到整个图斑的面积。
16.图斑地类面积:是指图斑中含有线状地物、零星地类、田坎等不同类型的地类,对非单一地类图斑中的图斑主要地类净面积的计算。
17.地籍调查: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的工作。
18.土地权属调查:是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源及其权利所及的办线、位置、数量和用途基本情况的调查。
19.土地定级:是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能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20.城镇土地定级的任务:根据城镇土地的经济和自然属性及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对城镇土地使用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城镇内部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并评定城镇土地级。
21.定级单元:是反映城镇土地自身特性、土地利用和定级因素因子的最基本地块,是定级取样和获得数据的工作单位,同时也是评定和划分城镇土地级别的基本空间单位。
22.土地级别划分的依据:是各定级单元(网格)的因素作用分值及其作用总分值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
划分的土地级别应充分反映评价区内土地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地域差异。
填空题一、地籍的特性(一)地籍的空间性(二)地籍的法律性(三)地籍的精确性(四)地籍资料的连续性二、地籍的类别(一)按地籍的发展阶段,划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二)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分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三)按行政管理的层次,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四)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划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三、地籍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一)行政手段(二)测绘手段(三)图簿册手段(四)电子计算机手段四、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一)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二)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三)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一)统一性【12个二类,57个三类】(二)科学性(三)实用性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1 城市、202建制镇、203村庄、204采矿用地、205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七、地类调查包括线状地物调查、图斑调查、零星地物调查和地物补测等内容。
八、线状地物包括河流、铁路、公路、管道用地、农村道路、林带、沟渠和田坎等。
九、道路用地一般包括路基、道沟、护路行树等。
十、沟渠包括渠槽、渠堤和护渠林带。
十一、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0mm2,耕地、园地为6.0mm2,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为15.0mm2。
十二、地物补测的补测方法(1)简易补测法:简易补测法又分为简易直接补测法、简易间接补测法两种。
(2)仪器补测法:仪器补测法又分为平板仪补测法、GPS补测法。
十三、耕地坡度分级耕地坡度划分为小于等于2º、大于2º小于等于6º、大于6º小于等于15º、大于15º小于等于25º、大于25º等5个级别。
坡度≤2°的视为平地,其他坡度中又分为梯田和坡地两类。
十四、城镇土地定级包括综合定级和分类定级两种类型。
十五、土地定级的基本原则1.综合分析原则2.主导因素原则3.地域分异原则4.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5.实用性原则十六、城镇土地的定级方法有三种: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级差收益测算法、地价分区法。
十七、单元划分方法:①主导因素判定法②叠置法③动态网格法④网格法采用计算机系统为辅助手段进行土地定级时,可直接把城镇划分若干面积相同的网格。
十八、土地级别的划分方法:总分数轴法、总分剖面图法、总分频率曲线法。
简答题一、地籍管理的原则(一)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二)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必性和系统性(三)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四)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1.为制订国民经济和有关政策服务2.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3.为建立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制度服务4.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面管理土地服务三、常用的调绘方法有综合调绘法和全野外调绘法。
综合调绘法的步骤:第一步,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步,室内预判解译第三步,外业实地核实和补充调查。
(一)外业调查基本程序1、设计调绘路线做到走到、看到、问道、画到(四到)。
2、确定站立点按计划路线调绘,同时要向两侧铺开,尽量扩大调绘范围。
3、核实、调查采取“远看近判”的方法。
4、边走边调绘5、询问在调查过程中应多向当地群众或向导询问,及时了解各种情况,保证调查的准确性。
(二)外业调查基本要求1、尽量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调查资料,参考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和土地更新调查形成的土地调查基础图件,对影像进行解译,将未变化的各种界线、属性、注记等调查内容,依据影像直接转绘在调查底图上,并实地核实确认。
2、对已变化的调查内容,在实地依据影像调绘在调查底图上。
当影像不清晰或实地地物与影像不一致时,应采用实地测量方法,将地物补测到调查底图上。
3、对有设计图、竣工图等相关资料的新增地物,可依据资料将新增地物的地类界线直接转绘在调查底图上,但必须实地核实范围是否正确。
4、调查精度要求,与影像对比,调绘、转绘的各种明显界线与DOM上同名地物的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3mm,不明显界线不得大于图上0.1mm。
四、线状地物调绘要求1、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图上2mm的,按图斑调查。
2、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2mm的,调绘中心线,用单线符号表示,称为单线线状地物。
3、北方实地宽度大于等于2m,南方大于等于1m的单线线状地物,应予调绘并实地量测宽度,精确到0.1m。
线状地物长度可在图上量取。
4、单线线状地物要求在宽度均匀处实地量测宽度,并在调查底图对应实地位置打点标记量测点及其宽度值;当宽度变化大于20%时,应分段量测宽度,并对应实地变化处,在调查底图相应位置垂直线状地物绘一短实线,分隔宽度不同的线状地物,分段计算面积。
5、当线状地物与行政区域界线、土地权属界线、地类界线重合时,线状地物调绘在准确位置上,行政区域界线、土地权属界线用符号表示,地类界省略不表示。
五、沟渠量测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耕地中的沟渠一般调绘到耕地边缘,量测沟渠两边耕地到耕地间的距离。
2.当沟渠无堤时量测到渠槽边缘,如果沟渠边有树量测到树外侧耕地边缘;当沟渠有堤时量测到堤外侧坡脚处,如果有树量测到树外侧耕地边缘。
3.当沟渠边为非耕地时,按沟渠含义调绘,保持沟渠应有的形状,其他不能够依比例尺调绘零星地类归到非耕地中。
六、图斑划分要求1.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末级地类划分图斑,以地类界线分割形成图斑。
其中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村庄用地、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外围闭合界线形成的地块为一个图斑。
2.图上宽度大于2mm的线状地物划分为图斑。
3.被行政区域界线、土地权属界线、单线线状地物分割的地块形成图斑。
4.不同耕地类型梯田、坡地应单独划分图斑。
七、地籍调查的内容(一)土地权属调查在土地权属调查过程中,须在现场标定土地权属界线,绘制宗地草图,调查用途,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土地地籍测量提供工作草图和依据(二)地籍测量1.地籍平面控制测量;2.地籍细部测量;3.地籍原图绘制;4.面积量算。
八、土地权属调查内容(一)宗地位置:指宗地所在区、街道、门牌号及四至(二)界线:A、曲线形地物B、界址点及连接直线(三)权属性质A、城市市区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只有使用权B、村庄和城市郊区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外,属集体所有,集体单位和个人只有土地使用权C、权属状况主要指权属性质和权源(四)使用状况:A、土地用途 B、土地等级 C、共用情况九、城镇土地定级的目的:①为全面掌握土地质量及利用状况,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城镇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②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各项土地政策和调控措施③为土地估价、土地税费征收和城镇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十、城镇土地定级技术程序1.建立城镇土地定级的因素体系2.确定各因素的权重3.划分定级单元4.计算各因素的指标值和作用分5.计算定级单元各因素分值,加权求和计算总分值,按总分的高低,初步划分土地级别6.进行土地收益测算或市场交易价格定级,对初步划分的土地级进行验证和调整7.编制城镇土地定级图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十一、定级因素选择原则1.因素指标值变化对土地定级有较显著的影响3.因素指标值有较大的变化范围3.选择的因素对不同区位的影响有较大的差异4.不同类型的土地定级应分别选择相应的定级因素十二、单元划分原则1.单元内主要定级因素的影响大体一致,单元内的主要因素分值差异不得≥100/(n+1),n:拟划分的土地级别数;2.单元面积确定在5-25公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