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俄罗斯风情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介绍格林卡《卡玛林斯卡亚》创作来源及结构特点了解何为变奏和双主题变奏
聆听,模唱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第一主题及三次变奏了解俄罗斯民歌特点,及旋律特征。
熟悉并视唱《卡玛林斯卡亚》第二主题,并分析创作特点
探究一:寻找《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大音乐主题的旋律共同点
课前预习有利于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分组合作,课件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热情,学生讲学生听的方式使学习更主动而非被动的接纳。
了解相关音乐专业知识开拓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为更准确的理解音乐做铺垫。
聆听,演唱音乐主题有利于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主题是交响乐的灵魂,是乐曲发展的基础,熟记主题可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又培养了音乐的记忆力。
分组探究交流回答问题
个别同学做总结性发言
学生相互探讨,
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让学生以美丽的心情和姿态走进教室,为感受、鉴赏美的音乐做好铺垫。
导入新课
精彩视频培养和激发学习热情
介绍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背景及音乐家,使同学一目了然,记忆深刻.
音乐、感受、体验音乐形象
体验性教学方法:欣赏法
实践性教学方法:练习法,表演法
语言性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谈论法
探究性教学方法:发现法
知识与技能
1.欣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2.熟悉并学会演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大音乐主题。
3.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及代表音乐家
观看微视频分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并结合课前预习及微视频自制PPT将搜集整理的内容介绍给其他同学
个别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借助课件介绍强力集团及格林卡等俄罗斯音乐家
学生聆听主题一及三次变奏
高中音乐俄罗斯民族风情

之父”。
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 ——格林卡
《伊凡· 苏萨宁》 ——俄国第一部具有世界水平的真正的 民族歌剧、奠定了俄罗斯“人民历史剧”的基础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奠定了俄罗斯“民间历史剧”基础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孕育了整个俄罗斯的交响音乐
作品分析
•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7年间在华沙写 成。乐曲的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 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后改为现名。这 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 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乐曲的历史意义,正如 柴可夫斯基所说:“所有的俄罗斯交响音乐,都 是从《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 这正如橡果孕育出橡树一样”。乐曲采用两首 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后,从高高的山 后》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
穆索尔斯基真正想要赞美歌 颂的不是妖魔鬼怪,而是与之有 着天壤之别的黎明主题,歌颂了 人间的美好,象征光明和幸福战 胜了黑暗,表现了作者对俄罗斯 民族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这正 是穆索尔斯基的民族主义理想。
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 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 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 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 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 异。毕业后,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 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 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 等内在方面。代表作:交响乐《b小调第六交响曲》 (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音乐具有 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 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可夫斯基的 美学观。 《曼弗雷德交响曲》 芭蕾舞剧《天鹅湖》(1876年) 《睡美人》(1889年) 《胡桃夹子》(1892年)
人音版高一音乐鉴赏教案设计 -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课题:俄罗斯民族风情课型:(高中)音乐鉴赏课【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音版教材第十单元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材中包含两首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
本节课选择了格林卡的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作为教学内容。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
乐曲的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后改为现名。
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曲《卡玛林斯卡亚》的主题。
前者是格林卡在俄罗斯乡间听到的,后者原来已经广泛流传。
格林卡运用这两个不同性格或体裁的主题,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那些最本质的方面,用交响乐的形式把它体现出来。
这首《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是用双重变奏曲形式写成的。
即这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
【教学目标】1、鉴赏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作品的风格特征;2、熟悉、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两个音乐主题,初步了解双主题变奏的曲式结构,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的特点及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3、根据主题尝试进行创作体验,加深对“变奏”作曲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视唱和节奏练习,熟悉并背唱《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两个主题,并能在聆听整部作品的时候正确听辨。
【教学难点】感受、体验作品的风格特征。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等。
教学过程:一、感受主题:聆听两个音乐主题《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卡玛林斯卡亚》提问: 1、音乐情绪怎么样?2、你想像、联想到了什么画面?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两个音乐主题,让学生对俄罗斯的音乐有初步印象。
二、鉴赏作品:(一)熟悉两个主题1、唱一唱主题一:《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2、练一练主题二:《卡玛林斯卡亚》节奏练习:由松到紧、由慢到快。
高中音乐_俄罗斯民族风情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格林卡代表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鉴赏,使学生初步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产生、格林卡的贡献、俄罗斯的民间音乐元素。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鉴赏,学生能够感受俄罗斯音乐的特色,通过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学会如何去分析、欣赏交响曲。
3、感情目标:通过本作品的鉴赏,感受俄罗斯特有的民族风格,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状态、民族性格;了解要发扬一个民族的音乐需要了解的是它特有的民族音乐语言。
教学重点:了解俄罗斯民族乐牌,鉴赏《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教学难点:鉴赏交响曲、体会俄罗斯人民性格中豪放热烈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示范、体验、启发、听辨等教学用具: 钢琴、手风琴、多媒体教学环节一、导入教师演奏《贝加尔湖畔》二、1.通过两首风格不同的民歌的欣赏感受俄罗斯人民性格中的两面性,为后面两个主题的对比埋下伏笔。
2、介绍,.《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产生的背景三、鉴赏作品(一)初步聆听,感受作品的基本风格(二)通过对主题A的分析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1、听主题A的旋律2、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旋律,感受风格3、通过听辨环节让学生感受作品的音色变化4、描述A旋律呈现的画面,呈现俄罗斯人民深情的一面。
(三)分析主题B旋律的舞蹈性1、聆听旋律2、教师用琴声带领学生感受舞蹈性的节奏3、欣赏俄罗斯民间舞蹈,感受里面蕴含的舞蹈成分4、教师示范踢踏舞蹈的小组和5、通过师生互动实际体验俄罗斯舞蹈的热烈(四)感受俄罗斯音阶的特点1、听辨格林卡对主题B的改编2、寻找旋律中的特点3、呈现具有俄罗斯特色的音阶4、教师演奏钢琴曲《夜莺》、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让学生体会俄罗斯音阶的特点。
(五)总结《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1、总结作品的创作特点、地位、影响2、完整欣赏全曲四、拓展:欣赏手风琴作品《俄罗斯幻想曲》—通过教师亲自演奏具有现代元素的作品,让学生再次身临其境体验俄罗斯音乐。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是高一的学生,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他们在小学、初中的音乐课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可以有一定的音乐方面的互动。
2023年《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

2023年《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2023年《俄罗斯民族风情》音乐教学反思1__月,我参加了__市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我的《俄罗斯民族风情》一课,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荣获高中音乐学科一等奖。
欣喜之余,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悟,总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我找到自我提升的空间。
一、教学设计思路。
《俄罗斯民族风情》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10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的一节课。
课本选取了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考虑到这两首乐曲篇幅都比较长,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欣赏穆索尔斯基最具代表性的歌曲《跳蚤之歌》和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通过欣赏,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及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
通过聆听歌曲《跳蚤之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幽默、欢快的音乐情绪,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深刻寓义,对“强力集团”有初步认识。
重点欣赏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了解俄罗斯民族乐派之父格林卡,熟悉乐曲两个性格鲜明的音乐主题,通过聆听及体验活动,理解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创作素材来自于民间音乐;并能用抒情、悠扬的声音演唱主题一,能伴着主题二的旋律感受简单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动作。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突破难点。
整节课通过主题对比聆听、学唱主题及感受舞蹈动作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深入浅出、层层推进。
二、教学片段实录。
1、欣赏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简介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于1848年间在华沙写成。
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曲,是俄国第一部真正的民族交响乐作品。
2、主题对比聆听。
(1)主题一:旋律来自俄罗斯一首民间婚礼歌《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
①欣赏并思考这一主题的节拍、速度、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课件出示这一主题的乐谱)。
②学生回答:节拍:3/4拍;速度:缓慢;音乐情绪:悠长、抒情、歌唱性。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

高二音乐鉴赏课:《俄罗斯民族风情》教案教学目标:欣赏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歌曲《跳蚤之歌》、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熟悉《卡》的音乐主题;知道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概况,知道作曲家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
作品分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此曲于1848年在华沙写成。
原名是《以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和舞曲为主题的幻想曲》,这是格林卡最著名的一首管弦乐作品,是俄罗斯交响音乐的奠基之作。
乐曲采用两首俄罗斯民歌——婚礼歌曲《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和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为主题。
两个主题不论体裁或性格都迥然相异:一个悠长、抒情、缓慢而略带哀伤感;另一个欢乐、活跃而快速。
这两个强烈对比的主题足以反映俄罗斯人民生活的最本质方面,不但描绘出俄罗斯农村生活的鲜明画面,而且体现了他们性格的典型特征。
《卡》曲是用两重变奏曲式写成,即两个主题的变奏采用“整组交替”的形式:第一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一组变奏——第一主题第二组变奏,第二主题第二组变奏。
引子,简短饱满而有力,取材第一主题第一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三个变奏第一主题由弦乐器齐奏,像领唱一样“唱”出缓慢的婚礼歌。
这种悠长的长腔歌曲,多用于表现俄罗斯民族性格和生活中的深沉和悲痛方面主题一 1 = F 《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中速 3/4 (曲谱略)第一变奏用木管乐器;第二变奏加进弦乐器;第三变奏又增加了铜管乐器,形成整个乐队的合奏(好象合唱加入)第二主题的第一组变奏包括主题显示和它的13个变奏。
主题二 1 = D 《卡玛林斯卡亚》快板 2/4 (曲谱略)第二主题取材于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歌曲《卡玛林斯卡亚》,表现俄罗斯人民乐观的民族性格和欢乐的生活情趣。
变奏手法除了衬腔复调之外,还广泛运用了民间器乐曲中常用的围绕主题装饰加花的变奏手法。
第一主题的第二组变奏有三个,宣告喜宴开始,速度、节拍、调性、情绪发生显著变化,展示宴饮欢舞场面。
第二十节:俄罗斯民族风情

《俄罗斯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主要教学设计思路:
《俄罗斯民族风情》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10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中的一节课。
课本选取了两首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音乐作品《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和《荒山之夜》,考虑到这两首乐曲篇幅都比较长,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调整为在中国影响较深的俄罗斯民歌以及芭蕾舞等的音乐鉴赏课。
通过欣赏,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及中国歌曲中的俄罗斯音乐风格特征的特点。
设计好了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后,我认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这节课的结构,我认为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成功课堂教学的关键。
准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成功课堂教学之保障。
通过欣赏芭蕾舞《四小天鹅》,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舞蹈幽默、欢快的音乐情绪,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的深刻寓义,感受简单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动作。
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突破难点。
学唱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精美的图片,加上悠扬、经典的旋律,学生被带入到俄罗斯民间风情中,引导学习感受、理解本课主题。
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认识到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作品以人民生活为题材,运用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的风格特征。
在归纳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风格特征时,我采用了讨论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不足之处是没有进一步让学生体验俄罗斯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学生评价方面做的不够,下次课堂一定引起重视。
洛阳市第四中学
杜晓璐
2018年6月。
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20节 俄罗斯民族风情 课件%28共14张PPT%29

巴拉基列夫是专业作曲家,是第一位在作品中体现强力 集团创作倾向与风格的作曲家。
鲍罗丁是化学教授,并抽出时间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 《第二交响曲》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明的色彩跻身于 19世纪最优秀的交响曲行列。
居伊是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又是海军工程师,曾任陆 军工程兵大将。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是其中最年轻的成员,海军军官, 后成为专业音乐家。其代表作有交响组曲《天方夜潭》 和歌剧《撒坦王的故事》。
点,以及辛辣的讽刺和 狄浦斯在雅典》、《鲍里
幽默感。
斯·戈都诺夫》等。
《荒山之夜》
• 音乐便是经拉威尔改编成的管 弦乐《图画展览会》,是为纪 念好友、杰出的俄罗斯画家和 建筑设计家哈尔特曼而举办的 “哈尔特曼遗作展”上,穆索 尔斯基从展览中受到启发,决 定创作一部钢琴组曲,用音乐 语言来再现哈尔特曼部分作品 的内容,以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之情。
小结:
请问:你还知道哪些俄罗斯歌曲?
《红莓花儿开》 《三套车》 《喀秋莎》
《纺织姑娘》
• 亚洲神话般的背景渗透进了俄罗斯音 乐,使俄罗斯民族乐派有了东方魅力 的国际影响,比如还有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的管弦乐作品《舍赫拉查 达》,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等都是被誉为异国情调的民族主义音 乐,当然还有威尔第的《阿依达》, 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等,都是这 一风格范畴的经典之作。
1.你认为第一主题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AC)
A.缓慢的
B.快速的
C.抒情的
D.悲伤的
2.第二主题的音乐情绪又是怎样的?
A.抒情的
B.欢快的
C.壮观的
D.伤感的
E.热闹的
(BCE)
作品介绍:
引子——乐曲开始简短、饱满而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生在一个农庄地主的家 庭,儿时经常听到农村歌手和 农奴演唱的民歌
为了改变俄罗斯民族音乐 落后的现状,1830年前往意大 利留学深造,1834年回到祖国
运用西欧专业作曲手法,大量引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
《伊万·苏萨宁》——俄罗斯第一部爱国主义歌剧、奠定 了“人民历史剧”的基础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确立了俄罗斯“神话史诗剧”的 样式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 第一主题(A):民歌《从山上,从高高的山上》 • 第二主题(B)舞曲《卡玛林斯卡亚》
双重变奏曲
引子
第一主题 第一组变奏 (A1)
第二主题 第一组变奏
(B1)
第一主题 第二组变奏
(A2)
第二主题 第二组变奏
(B2)
格林卡: (1804—1857) 著名的俄罗斯作曲 家,俄罗斯“民族 乐派”的奠基人, 被尊称为“俄罗斯 音乐之父”。
《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树立了用民间素材交响化 自由变奏的典范
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 我们艺术家,不过是将它编 成曲子而已。
——(俄)格林卡
拓展与研究• 俄罗斯对世界乐的影响A22.它的情绪是怎样的?与A1乐段有什么不同? 惆怅的 ;情绪比A1乐段稍明朗些,速度慢, 比A1乐段稍快,力度适中,比A1乐段稍强
第二主题(B)
1.这个旋律是几拍子? 2.打击节拍、学会演唱它,并记住它。
1.背景音乐是什么?视频是什么场面?
背景音乐是我们刚刚学习的主题旋律;集市上人 们欢快舞蹈的场面
2. 音乐的速度是怎样的?力度是如何变化的?
欢快的;音乐的力度由弱渐强
B
B1 1.音乐的速度和力度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
主题有无反复? 音乐的速度很快,力度由弱到强;欢快的,喜庆的; 主题不断进行反复
1.变奏中的旋律还是一样吗?
旋律不完全一样了,出现了加花变奏
B2
2.情绪是怎样的?与B1乐段有什么不同?
A
1.共听到几遍主题旋律?它是怎样变化的? 4遍:1次主题呈现和3次变奏;复调变奏;
A1 2.每次主题变奏的主要乐器是什么?
1次主题呈现:弦乐; 3次变奏:木管;弦乐;铜管
3.音乐的速度和力度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 速度慢、力度由弱渐强;沉重的、哀伤的、忧 郁的
A
1.乐段A2中A主题出现了几次?变奏了几次? 一共出现4次,变奏3次
激昂地、热烈地;速度更加欢快,力度忽强忽 弱,颇具戏剧性
思考:
请大家根据乐段A1、A2、B1、B2的风格 进行排序,用音乐的语言描述这个故事:
一位漂亮的新娘马上要出嫁了,面 对家里熟悉的环境内心有些哀伤;亲朋 好友们远道而来参加她的婚礼;大家衷 心的祝福和热闹的气氛使新娘的情绪有 所感染;亲友们簇拥着她,跳起欢快的 舞蹈,把新娘送出了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