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一网打尽七年级《世说新语》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 课内文言文原文+译文 1.《世说新语》二则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展示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全文翻译咏雪在一个寒冷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子侄辈谈论文章义理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大雪像什么呢?”太傅哥哥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太傅哥哥女儿谢道韫说:“比不上柳絮随风飞舞样子”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女儿左将军王凝之妻子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阅读理解1《咏雪》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古人家庭生活情趣?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情景屋外天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感情和把玩诗句雅兴2对于胡儿和谢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才气?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是后者才气3陈元方反驳“客”话精彩在何处?陈元方反驳有三个特点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表述得很清楚;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先说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表现有根据有结论;最后用词讲究分寸“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4《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态度发生了怎样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性格特点?由“怒”到“惭”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体现了他知错能改特点5《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给我们怎样启示?通过陈太丘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人;通过元方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人;通过友人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人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配套K12全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一网打尽七年级《三峡》语文版

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一网打尽:《三峡》2004年中考《三峡》一网打尽2004南京[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又作“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下列加点词在《辞海》中有多个义项,请选出在该句中释义恰当的一项。
(只填序号)(3分)①沿溯阻绝.绝:A.断绝B.极、最 C.缺乏 D.穿过②有时朝发.白帝发:A.射出 B.揭露 C.启发 D.出发③水落而.石出者而:A.如果 B.表承接 C.表转折 D.通“尔”答:①绝:②发:③而: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3分)A.日出而林霏开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B.云归而岩穴暝云雾归去,山洞里就昏暗了C.良多趣味实在有很多趣味D.飞漱其间在那里飞流冲荡4.两段选文都描写了四季佳景,请分别找出描写秋景..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 答:[甲] [乙]参考答案:1.(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标对一处得1分)2.(3分)①A②D③B(每小题1分)3.(3分)B4.(2分)[甲]风霜高洁 [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只答“林寒涧肃;也可)(答出一处得1分)2004年云南省玉溪市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11——15题。
(10分)[甲]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世说新语》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世说新语》两则试题《咏雪》·刘义庆〔南北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刘义庆〔南北朝〕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请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⑴差.可拟:⑵因.风起:⑶尊君在不.:⑷相委.而去: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分)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⑵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3.下面将谢道韫的诗句和谢朗的诗句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C.“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D.“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4.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元方是从哪几个方面批驳友人的?(2分)答案:1.⑴差,大致、差不多。
⑵因,凭借。
⑶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⑷委,丢下、舍弃。
2.(4分)⑴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和侄儿侄女们谈论诗文。
⑵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中午您没有来,就是没有信用。
3.B(非写实,凡比喻,都是写虚)4.(4分)⑴(2分)元方从友人“无信”“无礼”两方面批驳友人。
试题2: 《世说新语》两则试题《咏雪》·刘义庆〔南北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全国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一网打尽七年级《世说新语》

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一网打尽:《世说新语》2004年中考《世说新语》一网打尽2004年大连市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9.“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只写序号)。
(2分)10.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2分)译句:12.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
[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2分)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参考答案:9.(2分)③10.(2分)D11.(2分)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12.(2分)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2004恩施三、文言文阅读(10分)出行守时,交往守礼,乃基本的做人之道,但有时也会有相反的情况发生。
请读下面这则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中考语文古诗文必备一考通--《世说新语》二则 答案

地走进家门)
%"!!"谢 太 傅#寒 雪 日#内 集 %与 儿 女#讲 论#文 义 ) !#"白 雪 纷 纷#何 所 似 *
!$"撒 盐 空 中#差 可 拟 )
!%"陈 太 丘#与 友#期 行 %期#日 中 )
!&"客#问 元 方 ,'尊 君#在 不 *(
!'"非 人 哉 - 与 人#期 行 %相 委#而 去 )
答案解析
第一部分文言文
七年级上
梳 理 巩 固
! 世 说 新 语二 则
!"刘 义 庆 志 人 小 说 集 汉 末 东 晋 #"不 否 $"!!"拉#领
!#"离 开#前 往 $ $ %到 $ $ 去
Hale Waihona Puke !$"约 定#日 期
!%"舍 弃#把 事 交 给 别 人 去 办
夯 实 基 础
于人 %不 知 自 责 且 对 子 骂 父 的 人 %是 没 有 礼 貌 的 表 现 %对 这
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示 例 二 ,人 非 圣 贤 %孰 能 无 过 * 知 错 能 改 不 失 为 有 识 之 人 )
怎么能因他人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这个人呢* 原谅一个
知错 能 改 的 人 %不 正 表 现 了 一 个 人 胸 襟 宽 广 &有 涵 养 吗 *
$"!!"谢 太 傅 在 一 个 寒 冷 的 雪 天 %把 家 人 聚 集 在 一 起 %给 子 侄 辈
的人讲解文章的义理)
!#"!这"纷 纷 扬 扬 的 白 雪 像 什 么 呢 *
!$"不 如 比 作 柳 絮 乘 风 飘 起 )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文言文总
复习资料
七年级上册:4、《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答、俄而:片刻。
骤:急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答、拟: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未若: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答,去:离开。
乃:才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答、期:约定。
委: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答、引:拉。
顾:回头看
7、尊君在不?答、“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答、集:集会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
答: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
、《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
有何感受?
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世说新语文言文。

1・1陈仲举上班【原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pei,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山,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廨xieo可!」【注解】辔:车前横杠子。
白:说也,下对上说为白,表白,地位不对称呀。
式:通“轼”,也是车前扶手,人立车中,俯凭车轼表示尊重。
闾:巷子口。
商容:商末殷纣王时期主掌礼乐的大臣,著名贤者,因为不满纣王的荒唐暴虐,多次进谏而被黜;一说他曾经试图用礼乐教化纣王而失败,逃入太行山隐居。
周武王胜殷之后,欲封其为三公,辞不受。
【大意】陈仲举东汉大官,官至太傅,皇帝的师傅。
行为规范那是当代楷模,当了官后,更是有澄清天下之志。
上班第一天,不去办公室,而是去拜访当地的名士徐孺子,可谓是干事业,礼贤下士,一分钟也等不及了。
1.2郭林宗求学【原文】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X诣yi黄叔度,乃弥日信宿。
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bei,澄deng之不清,扰之不浊zhuo,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注解】轨:车辙。
鸾:鸾铃。
轭:套在牲口脖子上的器具。
鸾铃悬于轭下,马动则鸾鸣,鸾铃不停地响,是说马不歇足。
弥:满,整个儿。
日久弥新;信:再宿曰信,两天,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诗•周颂•有客》陂:池塘。
澄:做动词念deng,让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澄清。
【大意】郭林宗东汉名士呀,拜访袁奉高,袁阆lang,一会儿就走了,但拜访黄叔度,逗留了好几天,非常认真。
黄叔度这个人太厉害了。
1・3李元礼的架子【原文】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注解】名教:有名的礼教,当时指的就是儒家典范。
1.4陈太丘和荀郎陵亲子活动【原文】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着车中。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文言文阅读题

《世说新语》二则文言文阅读题一、(2023秋·山东东营·七年级校考期末)【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我往者尝为邺令⑤。
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⑥我,我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⑦。
周公不师⑧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世说新语》注:①候,拜会。
②履行:指作为,功绩。
③绥,安抚。
④恣,听任。
⑤邺令,邺县的太守令。
⑥法,效法,效仿。
⑦周旋动静,万里如一,指处置世事的举动措施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⑧师,学习,以……为师。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去②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不③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称④弱者抚之以.仁以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2)不知卿家君法我,我法卿父?3.同样是维护父亲的形象和尊严,甲乙两文中元方采取的手段有何不同?【答案】1.①离开;②同“否”;③称赞,称道;④用。
2.(1)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3.①甲文中元方根据“交友以信”和“礼”的道理,据理抗辩,从正面有利反驳了父亲的朋友,维护了父亲的尊严;②乙文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周公与孔子在处理问题上的一致性)进行反驳,从侧面巧妙地反驳了对方,有利维护了父亲的人格和自己的尊严。
二、(2022秋·广东广州·七年级铁一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历年中考文言文一网打尽:《世说新语》2004年中考《世说新语》一网打尽2004年大连市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9.“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
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只写序号)。
(2分)10.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2分)译句:12.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
[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2分)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参考答案:9.(2分)③10.(2分)D11.(2分)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12.(2分)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2004恩施三、文言文阅读(10分)出行守时,交往守礼,乃基本的做人之道,但有时也会有相反的情况发生。
请读下面这则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初中语文第五册第29课)17.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18.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答:故事的起因: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19.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对:①②错:20.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参考答案:17.(3分)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18.(2分)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19.(3分)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20.(2分)略2005年中考《世说新语》一网打尽05厦门[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7—21题(16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等待。
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①尊君在不?②诺,期返而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①陈太丘与友期行②相委而去③故人来,方与之食④恐其自食其言也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期日/中 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21.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4分)参考答案:17.① fǒu ② shí(2分,各1分)18.①约定②丢下,舍弃③才④害怕,担心(4分,各1分)19.C (2分)20.(4分,各2分)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21.(4分)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
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
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当展开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
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2分。
//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给2分;没扣守信者不给分。
2007年中考《世说新语》一网打尽2007年金华市阮裕焚车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阮(ruǎn)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剡(shàn):地名,在浙江嵊县。
③何……为:干什么。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⑴意欲借而不敢言⑵借者无不皆给⑶阮后闻之⑷遂焚之25.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分)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26.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3分)参考答案:24.⑴想⑵都⑶(有人)想借车而不敢借这件事⑷车25.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26.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
评分标准:第24题4分,每小题1分。
第25题2分,大意对即可。
第26题3分,言之有理即可。
2007嘉兴(三)锅巴救命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
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
③伫录:贮藏。
④遗:赠送。
⑤未展:来不及。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母好.食铛底焦饭(2)恒.装一囊(3)战于.沪渎(4)逃走.山泽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3分)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
25、读了这则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3分)参考答案:23、(1)喜欢、爱好(2)经常、常常(3)在(4)跑24、陈某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了,就带着锅巴参战。
25、参考示例:(1)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
(2)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持之以恒。
(3)百善孝为先(4)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做儿女的要学会感恩等意思近即可。
2007德州市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
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会稽:地名。
②王大:人名。
③簟[diàn]:竹席。
④荐:草垫。
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⑥长:旧读zhànɡ,多余,剩余。
1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可以.一领及我以②后大闻之.之14. 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的品德。
(2分)参考答案:13、①把(或“拿”)②这件事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4.答案示例: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俭朴清廉评分:每空1分,共2分。
后一空只答出“俭朴”即可得1 分。
意思对即可。
2007年淄博市(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11~12题。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
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会稽:地名。
②王大:人名。
③簟diàn:竹席。
④荐:草垫。
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⑥长:旧读zhàng,多余,剩余。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①可以.一领及我。
以:②后大闻之.之:12.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的品德。
(3分)参考答案:11、①把(或“拿”)②这件事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俭朴清廉评分:每空1分,共2分。
后一空只答出“俭朴”即可得1 分。
意思对即可。
2008年中考《世说新语》一网打尽2008江汉油田、仙桃市、潜江市文言文比较阅读(11分)〔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乙〕郭亻及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亻及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亻及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亻及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亻及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亻及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太丘舍去..(不讲信用)..(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C.及事讫.(完毕)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相委而.去杂然而.前陈者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D.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