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科学练习资料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具体涉及到的章节有:第一章《探索与发现》,第二章《物质与能量》,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四章《人与环境》。

以第一章《探索与发现》为例,具体内容包括:1.1《物体的运动》,1.2《力和运动》,1.3《生活中的机械》,1.4《气候与季节》。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机械现象。

3. 学生能够观察气候和季节的变化,了解其对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以及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小车等)、教学挂图等。

2. 学具: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滑轮组的使用,引起学生对于力和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新课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力和运动的关系。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讲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4. 随堂练习:教师通过PPT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5. 生活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机械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原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种机械现象,并写一篇短文进行描述。

2. 作业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以及气候和季节变化的原因。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1~2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分数、小数的意义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
内容是初步认识负数,不仅仅是单纯地认识负数,而是为小升初学习有理数打好基础,初步理解负数
是表示和正数意义相反的量。教学中注意利用教材中的情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手脑并用,了解数学
知识的严谨性及可操作性,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探求知识的能力。
生2:这就体现了两个负数-27和-19。
生3:表示零下温度时,通常在数的前面添上“-”,这里的“-”不是减号,而是负号。
6.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我们一起完成一个练习,检验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PPT课件出示)练习读出下面各数,区分正数和负数。
+15-90+4-20-450
预设生1:+15,+4是正数。
处可见正负数,学会读出和书写负数,了解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六、作业设计
作业1
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3题。
作业2
【基础巩固】
1.(基础题)填空题。
(1)像+4.2,+9,4.8……这样的数叫做()。
(2)像-1,-7,-2……这样的数叫做()。
3
(4)如果50米表示向东走50米,那么-50米表示()。
4.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想一想告诉大家好吗?
预设生1:在妈妈的账本上看到过。
生2:在冰箱上见过负数,冷冻的温度是-18℃。
生3:在医院检查的化验单上见过。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
定会发现的。
(三)、负数的意义及读法。
数学知识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类推等综合能力发展学生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 生态系统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光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掌握基因、DNA等基本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理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5. 认识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平衡、化学反应原理、太阳能的利用、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生态平衡的维护、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太阳能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a.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DNA等概念,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现象。

b. 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c.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性质,演示化学反应实验。

d. 光与能量:讲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介绍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e. 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展示宇宙图片。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基因、DNA、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生态平衡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性质、变化、化学反应4. 光与能量:光、能量、太阳能5. 地球与宇宙:地球、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描述一种遗传或变异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b. 生态系统:画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并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和动物目标:了解人和动物的特征和区别,认识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课时一:人和动物的异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之处。

:学生能够认识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之处。

教学内容::1. 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具有生命和呼吸等基本特征。

2. 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人类具有智慧、语言和文化等独特特征。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动物,并引导他们发现人和动物之间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2. 导入知识: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介绍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3. 操作实践: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并用自己的话总结人和动物的异同。

4. 完成作业: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人和动物的特征和区别。

课时二:人类作为哺乳动物教学目标:学生了解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学生了解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 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共同点。

教学步骤::1. 复课前知识:让学生回顾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2.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介绍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

3. 讨论研究: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加深对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理解。

4. 练巩固:设计一些练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学生小组内合作总结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通过展示形式呈现给全班。

课时三:生活中的哺乳动物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其特征。

: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哺乳动物:猫、狗、牛、猪等。

2. 哺乳动物的特征:体温恒定、哺乳、毛发等。

教学步骤::1. 导入课题: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研究对话: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描述所展示动物的特征和性。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第一章:探索物质世界(第14节)1.1 物质的概念与分类1.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3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4 物质的制取与用途2. 第二章:生活中的科学(第58节)2.1 生活中的力学现象2.2 生活中的热现象2.3 生活中的光学现象2.4 生活中的电现象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912节)3.1 地球的构造与地表形态3.2 天气与气候3.3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3.4 人类对地球的探索与利用4. 第四章:技术与工程(第1316节)4.1 技术的起源与发展4.2 常见的工程技术4.3 技术与生活的关系4.4 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概念,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现象。

3. 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构造、地表形态、天气与气候,以及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4. 学生能够了解技术的起源、发展与生活关系,认识常见的工程技术,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规律,地球的构造与地表形态,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2. 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与分类,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地球与其他行星的关系,常见的工程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教科书、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或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全册教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全册教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

全册教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涉及第三章《物体的运动》和第四章《能量的转换与守恒》。

具体内容包括:1.第三章:物体的运动3.1 物体的平移与旋转3.2 力的作用3.3 摩擦力与运动3.4 加速度与运动2.第四章:能量的转换与守恒4.1 能量4.2 能量的转换4.3 能量的守恒二、教学目标1.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摩擦力、加速度等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能量转换的现象。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物体运动中的摩擦力、加速度概念;能量转换与守恒的理解。

重点:力的作用、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生活中能量转换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滑轮、小车、砝码、斜面、蜡烛、火柴、太阳能电池、小风扇等。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相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如滑轮、小车等,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新课导入(1)讲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平移、旋转等。

(2)介绍力的作用,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探讨摩擦力、加速度等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其作用。

3.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分析物体运动中摩擦力、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4.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2)计算摩擦力、加速度,分析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5.新课导入(1)讲解能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各种能量形式。

(2)介绍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验演示能量转换过程。

6.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分析生活中能量转换的实例。

7.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能量的转换过程。

(2)分析生活中能量转换的实例,理解能量守恒的原理。

六、板书设计1.第三章物体的运动3.1 物体的平移与旋转3.2 力的作用3.3 摩擦力与运动3.4 加速度与运动2.第四章能量的转换与守恒4.1 能量4.2 能量的转换4.3 能量的守恒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根据教材第三章内容,分析物体在不同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计算摩擦力、加速度。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将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科学练习资料
1.房屋是人类__、__的地方。

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____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__的生活。

2.房屋在构成上有一定的层次:_________一幢楼。

3.建筑物的结构有____〔体育馆〕;____〔大坝、桥墩〕;____〔铁架桥〕等等。

4.在建筑物的结构中,拱形结构能够________;空心结构可以_______;三角形结构有_______的作用。

5.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达在它的自身__和__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____上。

6.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时,既要考虑建筑物的__和__,又要考虑建筑物的__,还要考虑如何表达建筑物的__。

第二单元奇妙的人体
1.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_、_、__、__组成。

2.人体的结构层次:________人体。

3.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__。

4.用显微镜观察时,两只眼____,而且有明确的分工:__观察,__绘图。

5.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__构成的。

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吸取__和__,排出____等废物,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__和__。

6.在消化系统中,大块食物被__、__成小颗粒,然后,被_
__分解成更小的微粒的过程叫__;消化后的____穿过小肠壁进入__的过程叫__。

7.我们进行的呼吸过程是通过__和__两个动作完成的。

8.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__输送到__,并将体内产生的____排出体外。

9.生活中的____、____、____等因素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健康。

10.感冒是一种常见的____传染病。

11.心脏________次数叫心率。

12.心脏的大小与自己_____相似。

心脏就像一台强有力的_,将__压入__,推动血液流经_____,从而将__和__输送到全身,满足人体____的需要。

13.心率与脉搏的频率是__的,我们可以通过测__来测量心率。

14.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心率是__左右,儿童的心率一般__于成年人。

15.心跳加快时,输送到全身的血液__,以满足人体的__。

16.人类不仅具备__、__、____、____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具有__、__、__等重要的心理功能。

这些心理功能主要是由人体内的____实现的。

17.神经系统主要是由_、__和__组成的。

18.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存在的时间间隔,被称为___。

19.每个人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和结束的年龄略有__,一般为__到__,__比__平均早_岁。

20.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___高峰期,是从__走向__的重要阶段。

____的改变,____的完善,____的成熟主要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发育可以决定我们以后的____和____。

21.为了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我们需要全面、合理的__;__的体魄;养成良好的____。

22.热情、宽容、守信、自尊、自律、有爱心等____,往往是在与____的过程中____的。

第三单元有序的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是由__和___共同构成的一个____的整体。

生物包括__、__和___;非生物包括_、__、__、__、__等。

2.生态系统的构成层次:______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中__最多,因为它是___。

4.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是一个____的状况,属于一种____,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5.生态农业既充分_____,又保护了____。

留民营村因此成为_________。

6.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___;动物是___;微生物是___。

7.最大的、最复杂的生态系统是___,它包括___的底部、__的大部分和___表面的所有__和___因素。

___是地球上所有__的家,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____。

8.生物圈2号试验用事实告诉我们,__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惟一的__。

第四单元宇宙与航天技术
1.银河系从宇宙中看就像一个不断______;从地球上看是穿过夜空的一条_______;从侧面看就像一只_____。

2.银河系由大约500亿颗__、2019亿颗__组成。

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的__,而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__。

3.天文学家把所有的__以及其中的__叫做宇宙,银河系只是浩瀚宇宙的____。

4.意大利人___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__和__的天文学家。

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标志着进入了_____的时代。

5.火箭是___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

第一个试图发明火箭的是__,为了纪念这位先驱者,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__背面的一座___命名为__。

6.中国航天的创始人是___,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_______的荣誉称号。

7.1970年4月24日,____运载火箭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_____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和发射运载火箭的国家。

8.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制造发射了人类历史上_______。

科学家们把发射____视为____的开端。

如今,在灿烂的星河中,已经有了___颗人造卫星。

它们是人类进入__的见证,反映了____的杰出成就。

9.在太空各种轨道上运行的人造卫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多种用途,为推动____和____发挥着重要作用。

10.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的拉力是______。

11.前苏联人___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太空中飞行的宇航员。

12.我们把可供__________的________称做空间站。

13.______是当今世界上最大、飞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它既是____,也是第一家____,宇航员在这是生产出了优质___材料和______。

14.2019年2月1日,美国_____航天飞机在结束______重返地面的过程中爆炸。

航天飞机上的__宇航员全部遇难。

15.2019年10月15日上午9点,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____在酒泉发射升空。

经过___飞行、绕地球__后顺利返航。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__有____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第五单元像科学家一样工作
1.日新月异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改变了人类对_____,
提高了人们的____,推动了社会的____。

同时,每一项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凝聚着______的辛勤劳动。

2.你知道的科学家有___、___、___、___、__、____等等,他们取得的____和____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3.科学家的____以及劳动人民的____,推动着科学技术的__。

4.我们通过各种______,学习、发现一些____,并尝试利用所学的__和__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有:__与__;__与__;__与__;__与__。

6.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通过各种活动,不仅学到了丰富的____,而且掌握了一些基本的__和__。

8.我们利用过的多种图表有___、___、___、___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