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趣味故事62保守势力哑口无言了素材新人教版
初中物理 90条源自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知识素材 新人教版

90条源自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知识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
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
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4、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
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5、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
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6、有时候从保温瓶中倒出一大杯开水后,瓶塞会跳起来是因为外界的冷空气乘机钻入保温瓶,瓶塞寒上后,冷空气被封闭在瓶子内并与热开水发生了热传递,冷空气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对外做功,就把塞子抛出瓶口,这时只要轻轻塞上瓶塞,然后摇动几下保温瓶,使开水蒸发出大量水蒸气,把冷空气这不速之客从保温瓶中赶出去,然后按紧瓶塞后就无后顾之忧了。
7、双层玻璃中间有一个空气层,而空气不易传热,能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因而教室一般要装双层玻璃窗。
8、多油的菜汤由于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因而不易冷却。
9、我国南方有一种凉水壶,夏天将开水放入后很快冷却,且一般略比气温低,这是因为这种凉水壶是用陶土做成的,水可以渗透出来,渗透到容器外壁的水会很快蒸发,而水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改大量的热量,因而使水温很快的降低到和容器外的水温相同时,水还会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使水温继续降低。
人教版物理八(上)教学故事4

物理教学故事在学习物态变化这一部分时,雾、雾淞、霜、雪、冰雹、云、雨、露珠在课堂中我们很难直接观察到。
所以我们用录像把这些自然现象浓缩在一个几分钟的片子里,在课堂上放给学生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教授电压、电流时,学生对于电流、电压看不清,摸不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利用FLASH制作相应的课件,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电流强度的大小用不同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类比法将电流和水流,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变得容易起来。
课件的展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从未涉及过的事物,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
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属性,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
利用多媒体学生通过观察、视听及人机交互,不但可以接收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愉悦的感受。
动画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于教学。
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轻松欢悦的气氛中学习,接收知识快,课堂效率高。
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可以模拟微观世界、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等,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捷,创建直观性和动态性情景。
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实验现象初中物理知识中有些物理现象、过程难以被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想象,仅仅用语言的描述很难让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
这些知识点往往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对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
我们用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摆脱思维障碍。
例如:很多学生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难以理解,我们用flash工具做成一个演示课件,通过形象的模拟音叉的振动,放大的空气中分子的疏密变化展现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声波形成过程,大大降低了这个知识点的难度,促进学生对声波形成和传播过程的理解。
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现象、磁体的磁化过程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把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61谁是凶手素材新人教版

61 谁是凶手在19世纪的沙皇俄国,发生了一起铁路大惨案。
事情是这样的:沙皇政府的一位将军,要到西伯利亚视察,事先通知沿途作好准备。
有个小镇的驻军司令很想借这个机会巴结这位将军,这天一大早就把士兵集合起来,命令他们在车站铁轨两旁列队欢迎。
士兵们持枪站在轨道旁,期待着将军的光临。
一小时、两小时……半天过去了,仍不见火车的踪影。
士兵们既累又饿,都快站不住了。
忽然,远处传来了汽笛声,不一会儿就看到火车头冒的烟。
司令官高喊立正,士兵们强打精神立正。
只见火车尖声叫着,毫无减速的意思,风驰电掣般地驶过士兵的队列之间。
就在这时,好像有一双无形的大手,猛推着紧靠铁轨的士兵向列车扑去。
只见士兵一个接一个翻倒在列车下。
眨眼之间,那个喷着白烟的钢铁怪物冲过去了,铁轨上一片血肉模糊。
司令官当时就吓昏了。
谁是这起惨案的凶手?官司打到最高法院,法官们一筹莫展。
官司打到彼得堡科学院,科学家们指出,把士兵们推到火车轮下的,是高速气流。
但是,难道不应该说,制造这起惨案的,正是那个既愚昧无知又逢迎拍马的驻军司令吗?为什么这样说呢?早在惨案发生一百多年前的1738年,瑞典科学家丹尼尔·伯努利就指出:在气体流动时,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后来人们把这个物理规律称为“伯努利原理”。
伯努利原理和惨案又有什么关系呢?列车高速行驶的时候,带动周围的空气一起高速运动,离列车越近流速越高,远处的空气流速低。
这就是说,离列车越近压强越小,会把靠近铁轨站立的士兵推到车轮下。
由于驻军司令愚昧无知,结果造成惨案。
现在,如果你到火车站去,站台上离边沿1米左右画着一条白线,那就是告诉人们:站在线外,离开高速气流远一点。
同样,城市中和公路上要求行人走人行道,自行车不要走机动车道,也都有这方面的考虑。
高速气流造成的压强差力量那么大,能不能用它来为人类服务呢?当然可以。
比如,你家里用的喷雾器,就是用活塞向喷口压气,造成高速气流,在喷口形成低气压,于是,瓶中的药就被吸上来,喷射出去。
初中物理 趣味故事116贝尔素材 新人教版

116 “贝尔!我听见了!听见了!”在科技史上,新发明不被世人所理解而被埋没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这时,科普宣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电话的发明经过,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
电话的发明人是一位苏格兰青年,名叫亚历山大·贝尔。
他出身声学世家,从小受科学的熏陶,后来进过两所大学深造,22岁就被聘为美国波士顿大学的教授。
那时,莫尔斯发明的电报刚风行全球,成为一种新兴的通讯工具。
不过电报只能传递电码,使用时有很大局限。
能不能发展一步,用电直接传递人的话音呢?贝尔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得到启发,大胆地提出发明电话的设想。
一些电学权威嘲笑他“狂妄无知”,而大科学家亨利却支持他。
贝尔在亨利的鼓励下,开始发奋研究电话,1873年初夏,贝尔正式搞起实验来。
他试图把电学和声学熔铸于一炉,万事皆备,尚需一名得力的助手。
一个偶然机会,贝尔遇到一个年轻的电工技师,两人一见如故。
这个小伙子只有18岁,叫沃特森。
他对贝尔的理想坚信不疑,表示一定尽全力协助。
沃特森后来履行诺言,始终不渝,成为贝尔的终身挚友。
贝尔的近郊公寓宿舍,成了他们的实验室。
那间拥挤闷热的小屋,兼作两人的卧室。
两位发明家埋头其中,一边研究电声转换原理,一边设计实用的机械。
贝尔每有一种新的构思,沃特森立即从事制造。
贝尔研制的电话是史无前例的东西,没有任何实物可借鉴,只能反复尝试,从失败中积累经验。
有时贝尔在半夜里偶有所得,立即翻身起来画图,沃特森马上照图施工。
日复一日,两年过去了。
究竟他们试过多少方案,有过多少失败,已无从统计。
最后制成两台粗糙的样机。
为了验证机器效果,他们把导线从住处架到公寓的另一端。
试验开始了,贝尔和沃特森对着自己的装置大声呼叫,可是各自听到的声音,不是穿壁而来,就是越顶而过,机器像聋哑人一样毫无反应。
他们一连试了好几天,好心的邻居们默默地忍受着毫无结果的大喊大叫。
直到发明家嗓子都喊哑了,通话还是没有成功。
两位朋友沮丧到了极点。
两年来,他们牺牲了所有的休息和娱乐,耗尽心血,造出来的电话竟是个不争气的“哑巴”!为什么会失败呢?贝尔苦苦思索。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165巧妙的伪装素材新人教版

165巧妙的伪装一天夜间,某国的空军派出100架飞机,去侦察一座水库的大坝。
飞机上装有高分辨力的雷达,结果99架飞机一无所得,只有一架飞机发现了目标。
原来水库的大坝上敷设了一种伪装材料,致使雷达分辨不出目标。
这次实验结果表明,伪装的成功率达到了99%。
近年来,高空侦察技术发展很快。
在高空侦察机、无人驾驶飞机以及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上,地面的军事设施如飞机场、导弹基地、兵工厂等等,全都看得清清楚楚。
清晰的程度,甚至可以分辨汽车牌上的号码,驾驶员脸上的胡子茬。
自从有了空中侦察,人们就想方设法来对付它。
最早的时候是向昆虫的伪装学习,人们给汽车、桥梁、大水坝、发电厂等插上树枝,涂上各种颜色,罩上带着色带的网罩,使空中的侦察员辨不清地面上的目标。
可是近年来,空中侦察的手段越来越多,有利用电磁波的雷达侦察,利用红外线的红外遥感侦察等等,伪装的手段怎么能不跟着相应地发展呢。
对付照相侦察,可以用光学型的伪装材料。
这种伪装材料同背景的光学反射特性十分接近。
比如说,要隐蔽沙漠地带的哨所、雷达站和其他军事设施,可以采用具有这种光学特性的材料将它们伪装起来。
这些材料反射出去的光和沙漠反射出去的一样,使高空照相机拍摄的照片无法把目标辨认出来。
对付雷达侦察,就要采用电磁波型的伪装材料。
这种材料能够吸收雷达发出的微波,专门用来对付载有雷达侦察设备的高空侦察机。
它又可分为吸收型和干涉型。
吸收型的材料是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吸收电磁波的特性,如碳黑、石墨等,将电磁波的能量转变为热能消散掉了。
干涉性的材料能把透过材料被目标反射的电磁波与入射的电磁波相互抵消。
比如说,士兵们戴的钢盔能反射电磁波,被高分辨能力的雷达侦察到了,就会泄露地面的兵力部署。
如果在钢盔上涂上一层特种油漆,这种油漆含有一定比例的微波吸收材料,如石墨粉、铁氧体粉等,可以大大减弱电磁波反射能量,敌方侦察机的雷达就没有反映了。
同样,军舰涂上一种跟海水的电磁波反射系数相同的材料,在雷达的荧光屏上,军舰就会“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之中。
物理趣味小故事

踢石不损反被石伤公元 1918 年,海南省南天村,有一恶霸,名叫南老虎。
人如其名,仗着家财万贯,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村里人人谈虎色变。
有一天,他十岁的儿子跟几个小孩子,到村外玩耍,刚出村口,他儿子就碰到一个石头,摔得头破血流,抱着头,一边哭,一边跑,回家叫“爸!爸爸!…” 南老虎看到,儿子血流满面,气得咬牙切齿,指着儿子“谁打你的” 儿子有父亲在,什么都忘了,一手拉父亲的手,一边往村外走,走到石头前面,指着石头说:“就是它。
”南老虎想都不想,一脚向石头踢过去,“啊呀,我的脚断了!” 围观的村民,人人暗暗地称快。
有道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思考:为何南老虎踢石头,石头不损,反而自己的脚断了“天外之水”何处来8 月 3 日,小明家,装上了空调,晚上一睡,就睡到天亮,一起床,拉开窗帘往外看,突然看到玻璃窗外层,有许多水滴,小明感到奇怪,就大叫“爷爷,玻璃窗上有很多水。
” 爷爷开门进来一看,的确是玻璃窗上有很多水,爷爷心里暗暗地想,外面没有下雨,为何有这么多的水在玻璃窗外层上,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预兆。
爷爷默默无言地离开,到外村找巫婆,将自己家玻璃窗上有很多水,告诉巫婆,巫婆说:“这是‘天外之水’,你家有大难临头了。
”爷爷很怕地说:“怎么办你能不能帮我避开这个灾难。
” 巫婆说:“可以,但是要花二千元以上,才能搞定。
”爷爷赶快说:“行,我去找儿子要钱。
” 于是,爷爷赶快回家,带着小明一起到爸爸工作的单位,找到爸爸,即将自己家玻璃窗上有很多水和巫婆讲的话,告诉爸爸,爸爸一听,哈哈大笑,并将“天外之水”的原因,一清二楚的讲给爷爷和小明听,使他们恍然大悟。
思考:“天外之水”的原因是什么你相信科学,还是相信“迷信” 中秋话风俗我的家乡有一个传统风俗,每当农历八月十五,月亮正中时,适龄未婚少女,每人都端来一碗满满的水,放在月光下,将一支新的缝衣针,抓住缝衣针保持水平,轻轻地放在水的表面上,缝衣针就停留在水面上,在月光照射下,谁的缝衣针在水中的影大小一样,说明谁在今年内,一定找到如意郎君,谁的缝衣针在水中的影大小不一样,说明谁在今年内,肯定找不到如意郎君,明年再来。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123谁是罪魁祸首素材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123 谁是罪魁祸首1979年8月,我国某厂的精密车间做扫除,工人们为把水磨石地面上的油污擦净,把航空汽油淋洒在地面用拖布擦拭。
但当他们正在欢快地劳动时,突然,轰!轰!轰!连续三次爆炸,车间里一片火海。
虽经抢救,还是发生了死伤数人的重大事故。
当时车间已切断一切电源,那么,“凶手”是谁呢?经过科研人员的认真鉴定,原来“凶手"是被人不注意的静电。
我们知道,造成灾害的条件有三个:存在易燃易爆物质;火源并能点燃物质;点燃后会造成破坏。
而车间里已具备前两条,这时,一位女工穿着一双新的泡沫塑料凉鞋,走路时间生的电荷排放不掉,人体电位越来越高,当她走近一支立在地面上的铁管,在她脚触及铁管的刹那间其人体的静电对地放电,静电火花点燃了室内的汽油蒸汽,悲剧发生了。
固体绝缘材料受到摩擦后会起电,是人们熟知的现象。
天气干燥时,脱毛衣或脱化纤衣服时,能听到噼啪放电声,黑暗中还可看到放电火花。
可是,人们却没想到,走路时塑料鞋对地摩擦也会起电。
这类事故,几乎年年都有发生。
例如,一位工人脱下白色工作服,扔进一盆汽油内,顿时衣落火起。
她原想洗去衣上油污,却没想到衣上的静电对油盆发生放电火花,点燃了汽油.许多工业要处理大量的绝缘物质,如油品、试剂、塑料、火药、橡胶、硫磺,乃至纸张、果壳或药品等,如果处理量过大,都会产生很强的静电.例如胶木粉尘在空气过滤器内,会因积尘过多,发生静电起火。
安基比啉药粉,因工艺设施不当发生静电火花而引起粉尘爆炸,至于火花园静电着火爆炸,就更容易理解了.要想使物质不起电,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该怎样防止静电灾害呢?一般讲,介质起电跟介质的性质、流动速度、介质与其他物体接触面的压力等有关;放电火花的强弱还跟介质的数量、设备的结构等因素有关.人们可以通过适当降低流速、减小接触压力、减少介质流通和改进设备结构等方法,减少介质的起电和减弱放电火花。
另一方面,任何易燃易爆物质都存在一个最小放电点火能,当静电火花的能量低于这最小放电点火能时,介质就不能被点燃。
初中物理声现象小故事

共振与共鸣一九○六年俄国首都彼德格勒(今列宁格勒)有一支全副武装的沙皇军队,步伐整齐,不可一世地通过爱纪毕特大桥。
这座大桥十分坚固,纵然跑过千军万马也难以撼动。
可是正在指挥官洋洋得意的时候,突然间哗啦一声巨响,大桥崩塌了。
顿时间,官兵,辎重、马匹纷纷落水,马嘶人号,狼狈不堪……。
经过长期追查研究,发现并不是有人故意破坏,肇事的就是受害者自己。
伤亡事故的根本原因是「共振」在作怪。
什么叫共振呢?可以打个粗浅的比方来说明:一个人坐在秋千板上不动,另一个人一下一下地推,假设每当秋千荡去的时候就推一下,如此合拍她进行下去,秋千会越荡越高。
用严格的物理学语言来说,振动体在周期性变化的外力作用下,当外力的频率与振动体固有频率很接近或相等时,振动的幅度就急剧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
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军人的步伐太整齐了,而其频率恰好接近于爱纪毕特大桥作自由振动的固有频率,激起了桥梁的共振,结果造成了大事故。
为了接受这次血的教训,此后世界各地都先后规定:凡大队人马过桥时必须碎步走,极力避免这种破坏性的共振现象重演。
前面已经说过,发声体就是一个振动体。
它在空气中造成的声波,也可以使另一个物体发生振动,如这物体的固有频率接近或相等于声波的频率,就发生共振,使这个物体的振动幅度很大,因而也就发出了相当大的声音来。
这种发声体的共振,叫做共鸣。
几则关于共鸣的故事东汉以后三国纷争年代,有一天,魏都洛阳宫殿前面的一口大钟,突然无缘无故地鸣响起来。
满朝文武议论纷纷,有的以为是不祥之兆,也有人乘机献媚,把它说成是祥瑞,替皇帝歌功颂德一番。
至于魏帝本人则疑虑重重,他本来就担心司马氏集团有不臣之心,对曹家天下虎视耽耽,觊觎已久。
这次大钟不敲自鸣,莫非就是上天给他的某种暗示?总之,造件事闹得他心惊肉跳,简直惶惶不可终日。
事情传到青年张华耳中,只见他思忖片刻,从容说道:「那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不过是因为四川铜山有山崩发生,因而引起宫中大钟相应自鸣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保守势力哑口无言了
十六、十七世纪欧洲,人们普遍采用抽水机抽取煤矿井下的积水。
那时的抽水机很原始,用一根又粗又长的管子,里面安上一个和管子内壁配合得很紧的活塞,把活塞推到管子的最下端,然后插到积水里。
向上提起活塞,水就被抽上来了。
为什么能把水抽上来呢?现在学习物理的少年朋友都知道,这是大气压力的作用。
可是在几百年前,人们却不懂得这个道理。
他们还是沿用古希腊的一位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解释:活塞上升以后,如果水也随着上升,在水面和活塞之间,就出现了真空。
由于自然界是厌恶真空的,水也就随着活塞上升了。
可是,有一年在意大利的一座很深的矿井里,出现了例外。
当工人使用抽水机抽水的时候,那水就像中了魔法似的。
上升到10米以后,就再也不肯上升了。
亚里士多德的这条“真理”失灵了。
技师们绞尽脑汁,对抽水机做了各种改进,仍然没有效果,只好去请教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
可是那时候伽利略已经老了,他请自己的学生托里拆利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托里拆利仔细地分析了抽水的情况以后,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产生了怀疑。
如果真是“自然厌恶真空”,为什么水只能上升到10米范围内呢?“一定有其他原因”,托里拆利想。
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空气是有重量的。
不论是任何物体,有重量就会有压力,那么,水面的上升会不会是由空气的压力造成的呢?
托里拆利是个很聪明的学者。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他想换一种比重不同的液体实验一下。
他想到了水银。
因为水银的比重是水的13.6倍,那
托里拆利找到一根120厘米长,一头封闭的玻璃管,把它灌满水银,用手指堵住管口,放在一个装满水银的槽子里。
把手指松开后,管里的水银柱迅速下降,降到还有76厘米高,便停住了。
76厘米的13.6倍正是10米左右,实验结果和自己的预想完全相等,成功了!
托里拆利的实验结果发表以后,遭到一些保守思想严重的人的坚决反对。
他们说,水银柱上面不是真空,而是充满了眼睛看不见的气体,是这些气体的压力使水银柱的高度保持在76厘米的。
面对保守势力的围攻,托里拆利决心用实验证明水银柱的上面的确是真空。
他经过细心思索,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更加巧妙的实验。
这一次,他准备了一个大一点的槽子,底下是水银,上面是水。
接着,他重复了前边实验过程。
当管里的水银柱保持在76厘米的时候,他把玻璃管慢慢向上提,管口被提到水槽里水银和水的交界面以上时,由于管里的水银很重,一下子都流了出来,同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在一瞬间充满了全管。
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在托里拆利进行的实验中,管里水银柱的上方确实是真空的。
如果水银柱的上方有气体,那么当水流进去的时候,也应该只上升到76厘米的高度。
实验结果恰好相反,在铁的事实面前,保守势力哑口无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