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趣味故事34 失重状态下的人素材 新人教版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34失重状态下的人素材新人教版

34 失重状态下的人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1时7分,在拜克努尔飞船发射场,一支重型火箭起飞了。
在末级火箭的顶端连着一个直径是2.3米的球形空间,这是“东方1号”宇宙飞船。
在球形空间中坐着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苏联空军少校尤里·加加林,当时他刚满27岁。
在绕地球飞行一周后,加加林安全地降落在莫斯科西南805公里的萨拉托夫。
飞船在绕地球的轨道上总共飞行了108分钟,其中有89分钟加加林是在失重状态下度过的。
失重是人进入宇宙空间遇到的一个特殊物理因素。
宇宙飞船绕地球轨道作圆周运动时,飞船运动的离心力和地球对飞船的引力相等。
由于这两种作用力方向相反,使飞船里的人和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在失重的条件下,会出现一些难以想象的奇妙而有趣的现象,它对人的生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长期生活在恒定的地心引力条件下,形成了内环境的平衡。
人体的主要成分是由软组织、骨骼、体液构成的,重力对这些成分的作用不同,在进化中形成了这些基本成分之间的一定比例。
骨骼结构的坚固性和它的功能,肌肉的主动活动、体液的分布特点,保证了对重力的对抗,使人体得以生存发展。
人类进入宇宙空间前,曾有人预言,失重可能破坏人体的内环境平衡,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化,甚至断言,谁要是摆脱重力,谁就将因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
人在宇宙空间生理的实践证明,人在失重时,生理功能要发生变化,但不像有的人预言的那么严重。
失重时人体生理功能改变,主要是血液重新分布,大量血液涌向上身,骨盐代谢紊乱,骨质出现脱钙,初期出现类似地面运动病症状的航天适应综合症等。
这些变化,短时间不会构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回到地球后都可以逐渐恢复。
习惯于地球重力生活的人,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将会感到新奇。
人体的重量消失了,行动起来真正是身轻如燕,掌上可舞。
在舱内可以自由地飞来飞去,也可以停留在空中。
但站稳脚跟变得不那么容易,国外有些航天员穿着一种带磁性的鞋,工作地点的舱壁上包上铁皮,这样站立就很稳了。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4金属疲劳铸成的悲剧素材新人教版

初中物理趣味故事4金属疲劳铸成的悲剧素材新人教版1979年5月25日,一架满载乘客的美国航空公司DG—10型三引擎巨型喷气客机,从芝加哥起飞不久,就失去了左边一具引擎,随即着火燃烧,然后爆炸坠地。
机上273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一幸免。
这是世界航空史上最悲惨的事件之一。
事后,有关当局对这架失事飞机的残骸进行检查后发现,这架飞机上连接一具引擎与机翼的螺栓因金属疲劳折断,从而导致引擎燃烧爆炸。
人累了会疲劳,难道金属也会疲劳吗?稍微留点心的话,我们就会注意到:用双手将一根细铁丝拉断,这是很费力的,然而,若用双手将细铁丝来回反复弯折,那么很快就会将铁丝折断。
这说明,像钢铁这类的金属在反复交变的外力作用下,它的强度要比在不变的外力作用下小得多。
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金属材料的“疲劳”。
金属材料为什么会疲劳呢?当金属材料所受的外力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在材料的内部存在缺陷或者是相互间作用最强的地方,会出现极微细的肉眼看不见的裂纹。
如果材料所受的外力不是变的,这些微细裂纹不会扩展,材料也就不会损坏。
但若材料所受的是方向或大小不断重复变化的外力,这时候这些微细裂纹的边缘,就会时而胀开,时而相压,或者彼此研磨,使得裂纹逐渐扩大和发展。
当裂纹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材料被削弱到不再能承担外力时,材料就会像雪崩似地毁于一旦。
由于金属材料的疲劳一般难以发现,因此常常造成突然的事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5000艘货船共发生1000多次破坏事故,有238艘完全报废,其中大部分要归咎于金属的疲劳。
那么,有没有办法克服金属的疲劳,让它延年益寿呢?有:尽量减少零件上的薄弱环节,比方说,开孔、挖槽、切口等,因为疲劳裂纹常常发生在这些地方;提高零件表面的光洁度,保护表面不受生锈腐蚀之害,加工粗糙所产生的刻划痕以及材料锈腐之处,都是容易产生微细裂纹的;对零件表面进行强化处理,比如,辗压零件的表面,使材料表面强化,从而不易产生微细裂纹。
物理百科 失重状态下的人

34 失重状态下的人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1时7分,在拜克努尔飞船发射场,一支重型火箭起飞了。
在末级火箭的顶端连着一个直径是2.3米的球形空间,这是“东方1号”宇宙飞船。
在球形空间中坐着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苏联空军少校尤里·加加林,当时他刚满27岁。
在绕地球飞行一周后,加加林安全地降落在莫斯科西南805公里的萨拉托夫。
飞船在绕地球的轨道上总共飞行了108分钟,其中有89分钟加加林是在失重状态下度过的。
失重是人进入宇宙空间遇到的一个特殊物理因素。
宇宙飞船绕地球轨道作圆周运动时,飞船运动的离心力和地球对飞船的引力相等。
由于这两种作用力方向相反,使飞船里的人和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在失重的条件下,会出现一些难以想象的奇妙而有趣的现象,它对人的生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长期生活在恒定的地心引力条件下,形成了内环境的平衡。
人体的主要成分是由软组织、骨骼、体液构成的,重力对这些成分的作用不同,在进化中形成了这些基本成分之间的一定比例。
骨骼结构的坚固性和它的功能,肌肉的主动活动、体液的分布特点,保证了对重力的对抗,使人体得以生存发展。
人类进入宇宙空间前,曾有人预言,失重可能破坏人体的内环境平衡,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化,甚至断言,谁要是摆脱重力,谁就将因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
人在宇宙空间生理的实践证明,人在失重时,生理功能要发生变化,但不像有的人预言的那么严重。
失重时人体生理功能改变,主要是血液重新分布,大量血液涌向上身,骨盐代谢紊乱,骨质出现脱钙,初期出现类似地面运动病症状的航天适应综合症等。
这些变化,短时间不会构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回到地球后都可以逐渐恢复。
习惯于地球重力生活的人,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将会感到新奇。
人体的重量消失了,行动起来真正是身轻如燕,掌上可舞。
在舱内可以自由地飞来飞去,也可以停留在空中。
但站稳脚跟变得不那么容易,国外有些航天员穿着一种带磁性的鞋,工作地点的舱壁上包上铁皮,这样站立就很稳了。
初中物理太空中完全失重现象

初中物理太空中完全失重现象示例文章篇一:嘿,你知道吗?初中物理课上讲的那个太空中的完全失重现象,听起来就像是科幻大片里的情节,但实际上它就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宇宙里发生。
想象一下,你飘在太空中,四周一片寂静,没有任何声音,连重力都消失了。
那种感觉,就像是摆脱了地心引力的束缚,彻底自由了。
在地球上,我们习惯了重力把我们拉向地面,但到了太空,一切都变了。
想象一下,你在太空舱里,随便一推,就能飘到舱顶,然后再一推,又飘回到舱底。
那种感觉,简直太神奇了!这就是完全失重现象。
在太空中,物体不再受到地球引力的束缚,它们可以自由漂浮,就像是在水里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是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阻力,也没有其他物体的引力干扰。
地球上的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产生的,但在太空中,由于距离地球很远,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变得非常微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物体在太空中就处于了完全失重状态。
这种完全失重现象不仅让人感到神奇,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
比如,在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可以消除重力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还有,宇航员在太空中进行训练时,也可以利用完全失重现象来锻炼自己的身体,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不过,完全失重现象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挑战。
比如,宇航员在太空中会面临肌肉和骨骼退化的风险,因为没有了重力的刺激,他们的身体会逐渐变得虚弱。
所以,宇航员需要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以保持身体健康。
总之,完全失重现象是太空中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
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宇宙的神奇和魅力,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科研资源。
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亲自去太空中体验一下这种神奇的感觉!示例文章篇二:哎,你知道吗?初中物理里有个特别酷的现象,叫做“完全失重”。
这听起来就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对吧?但其实,它就在我们的宇宙中真实发生着。
想象一下,你在太空中飘啊飘,好像摆脱了地球的重力,那种感觉简直太奇妙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失重”。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感觉自己的体重好像变轻了,或者好像完全没了重量,那就是失重。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素材新人教版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1. 冰棍和冰激凌 (1)2. 冰棍“冒汽” (2)3.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 (3)4. 呵气和吹气 (3)5. 向手背呵气和吹气感觉有什么区别? 46. 电冰箱的原理 (4)7. 电冰箱门上的星标 (5)8. 高空的白雾带是怎样形成的? (5)9. 毛细现象 (6)10. 混响 (7)11. 噪声的作用 (8)12. 人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9)13. 照相用闪光灯 (9)14. 天空的颜色与大气污染 (10)15. 肥皂泡为什么总是先上升后下降1216. 关羽和张飞比力气 (12)17. 失重和宇宙开发 (13)18. 三线插头是不是三相插头 (14)19. 利用发光二极管种植蔬菜...... 1520. 为什么罐装的自动喷剂喷了一会罐身会变凉. (15)21. 大雪后为什么很寂静 (16)22. 打气筒在使用时为什么会变热? 1623. 多孔的冻豆腐 (17)24. 闪电为什么是弯弯曲曲的 (17)25. 不祥的圣婴——厄尔尼诺 (18)26. 无线电波的传播 (21)27. 饺子或肉丸煮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 (23)28. 激光 (23)29. 为什么刚掀开的冷冻啤酒瓶口会冒出雾气? (24)30. 为什么用湿布抹冰箱的冰格会被粘着? (25)31. 怎样把开水冷却? (25)32. 海市蜃楼 (26)33. 磁带录音原理 (27)34. 眼睛 (27)1.冰棍和冰激凌冰棍和冰激凌是世界各国人们都喜欢的止渴解暑食品。
当你吃到凉甜可口的冰棍和冰激凌时,你是否想过,世界上最早制作冰棍和冰激凌的是哪个国家呢?我国是冰棍和冰激凌的故乡。
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国就有用冰解暑的记载。
后来皇宫里就有了用奶和糖制成的冰棍。
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大约700多年前),皇宫里又有了类似现在冰激凌的食品,叫做冰酪。
那时,元朝统治者禁止王室以外的人制作冰酪。
直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离华回国前,元世祖才让人把这种珍品的制作方法教给他。
失重状态下的人

的
在这里不能吃像薯片 、 饼 干这类松脆的食品。 粘稠 状的食物可 以装在像牙 膏一样的软管内。 块状食 物如面包等, 则要在表面 涂 上可 食 用 的蛋 白膜 . 做 成一口就能吞下的小块。
篙
瑟
宇 宙 飞船 在 围 绕 地球 轨 道 做 圆 “ 稳 了。失重下的睡眠不必再设 质可能出现脱钙. 站” 导致所谓的“ 航天 周运 动 时 飞 船 运 动 时产 生 的 离 心 置床铺 ,只需一个睡袋。挂在舱壁 适应综合症” 但这些变化在回到地 。 力 和地 球 对飞 船 的 引 力 大小 大 致 相 上, 站着睡、 躺着睡都~样舒服。 球后.都可以通过康复训练逐渐得 等 . 它们 的 方 向 相反 。 但 这就 会 使飞 然而, 吃饭 、 水 就 变得 不 那 么 以 恢复 。 喝 船 里 的 人 和物装满水的 失重 的 条 件 下 ,会 出 现一 些 难 以 想 杯 子 倒过 来 .水 也 不 会 流
象的、 奇妙而有趣的现象 而 是会 悬 浮 在 空 中 、 因 此 人类长期生活在地球恒定的地 员 必 须 把 水 装 在 带 有 管 心引力的影响下。人体本身由软组 子 的塑 料 袋 中 , 过 吸 管 通
织、 骨骼、 体液等部分构成 . 由于重 来 饮 用 。 品则 都 要 经过 食 力的作用 .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它 处理。 一切食物的碎屑都 们之闻形成了一定的分工。如骨骼 会在舱内漂浮起来. 以 所 结构的坚 固性可以支撑人体在重力 下直立行走.肌 肉和体液的分布也 是为了保证在 目前的重力条件下 . 各种 内脏 器官可 以完成各 自的功
青春不能失重人物素材作文

青春不能失重人物素材作文
青春啊,就像那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风筝,要是失去了重量,可就容易迷失方向,甚至一头栽下来。
今天,咱就来聊聊青春不能失重这档子事儿。
你瞧,咱身边总有那么一些小伙伴,在青春的大道上走着走着就“失重”了。
比如说,小李同学,原本是个充满朝气、怀揣梦想的好青年。
可迷上了网络游戏之后,那简直是像着了魔一样。
白天黑夜颠倒着过,课也不上了,作业也不写了,整个人都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
这青春能不失重吗?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飘得没边没际。
还有小王,本来挺活泼开朗一姑娘,为了追求所谓的“骨感美”,愣是拼命节食减肥。
结果身体搞垮了,学习也没心思了。
这不是把自己青春的天平给弄失衡了吗?
那青春怎样才能不失重呢?得有个明确的目标。
就像航海要有灯塔指引一样,咱青春也得有个方向。
比如说,你想成为科学家,那就得好好钻研学问;你想当运动员,那每天就得坚持锻炼。
有了目标,这心就不会乱飘,青春也就有了重心。
再者,得有自律的本事。
别总被那些花花绿绿的诱惑给勾了魂。
该学习的时候就认真学,该休息的时候就好好放松。
不能放纵自己,不然一不小心就会在青春的轨道上跑偏。
还有啊,要多和积极向上的人在一起。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和那些努力奋斗的小伙伴们待在一块,你也会被他们的正能量感染,让自己的青春充满阳光,稳稳当当。
青春这趟旅程,咱可得掌好舵,不能让它失重。
要让它飞得高,飞得稳,朝着梦想的方向一路前行!这样,等咱回过头来看,才能骄傲地说:“我的青春,那叫一个精彩!”。
利用失重的例子

利用失重的例子中国“嫦娥奔月”的传说自古以来便有,故事中的嫦娥在偷吃了灵药之后,顿时感觉到身体轻飘飘的,不由自主地飞上了天际,一辈子孤独地留在了月宫中终老一生。
这则神无意中提到了我们今天认为的“失重”问题。
失重,顾名思义,便是物体失去了自身的重量所造成的一种现象。
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物体对其支持物完全失去了压力,从而可以静止地停留于任何位置上。
哪怕是将茶杯倒过来,水也不会向外流出。
握着东西的手松开后,东西也不会掉下来。
人们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也被颠覆:鹅毛可以沉入水底,铅球可以浮出水面,水银与水可以均匀地混合在一起,人可以如同神话中的孙悟空一般,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推倒一座大山,一个跟头可以翻越十万八千里人。
想睡觉的时候,再也不需要床了,想躺着就躺着、想站着就站着,悬浮状态下睡着也不是不可能。
我们已经对失重状态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再回过头来想一下我们的问题:物体在哪种情况下才会呈现为失重状态呢?一是当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失去之后,二是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之下,物体无阻挡地呈现自由落体时,这两种情况都会出现失重状态。
拿一般人所熟悉的电梯来说,当电梯静止下来时,人对电梯的地板所产生的压力便是人的重量。
但是如果电梯的缆绳突然中断,电梯与人以同样的速度自由下落时,电梯将不会再阻挡人,人也不会再对电梯产生压力。
如果此时对人的体重进行称量的话,我们会发现,人的体重为零。
这种情况下,电梯便呈现为了失重状态。
许多科学家在进一步的研究之后发现,利用失重状态,可以在宇宙空间生产、制造出各种不同的优异材料与产品。
这是因为失策世界中那些优越的条件是地球无法模拟的。
没有轻重之分、不同成分的液体可以融合在一起,不会发生分层现象,更不会产生冷热对流作用。
冷却后的制作品的结构会极为均匀、细密。
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冶炼出丝毫没有内部缺陷的合金与复合材料。
如果向液态金属中充气的话,便可以得到像木材一样轻、质地比钢铁还要坚硬的泡沫金属;而目前宇航事业与现代建筑事业对泡沫金属有着极大的需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失重状态下的人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1时7分,在拜克努尔飞船发射场,一支重型火箭起飞了。
在末级火箭的顶端连着一个直径是2.3米的球形空间,这是“东方1号”宇宙飞船。
在球形空间中坐着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苏联空军少校尤里·加加林,当时他刚满27岁。
在绕地球飞行一周后,加加林安全地降落在莫斯科西南805公里的萨拉托夫。
飞船在绕地球的轨道上总共飞行了108分钟,其中有89分钟加加林是在失重状态下度过的。
失重是人进入宇宙空间遇到的一个特殊物理因素。
宇宙飞船绕地球轨道作圆周运动时,飞船运动的离心力和地球对飞船的引力相等。
由于这两种作用力方向相反,使飞船里的人和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在失重的条件下,会出现一些难以想象的奇妙而有趣的现象,它对人的生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长期生活在恒定的地心引力条件下,形成了内环境的平衡。
人体的主要成分是由软组织、骨骼、体液构成的,重力对这些成分的作用不同,在进化中形成了这些基本成分之间的一定比例。
骨骼结构的坚固性和它的功能,肌肉的主动活动、体液的分布特点,保证了对重力的对抗,使人体得以生存发展。
人类进入宇宙空间前,曾有人预言,失重可能破坏人体的内环境平衡,使人的生理功能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化,甚至断言,谁要是摆脱重力,谁就将因发生心力衰竭而死亡。
人在宇宙空间生理的实践证明,人在失重时,生理功能要发生变化,但不像有的人预言的那么严重。
失重时人体生理功能改变,主要是血液重新分布,大量血液涌向上身,骨盐代谢紊乱,骨质出现脱钙,初期出现类似地面运动病症状的航天适应综合症等。
这些变化,短时间不会构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回到地球后都可以逐渐恢复。
习惯于地球重力生活的人,一旦进入失重环境,将会感到新奇。
人体的重量消失了,行动起来真正是身轻如燕,掌上可舞。
在舱内可以自由地飞来飞去,也可以停留在空中。
但站稳脚跟变得不那么容易,国外有些航天员穿着一种带磁性的鞋,工作地点的舱壁上包上铁皮,这样站立就很稳了。
失重下的睡眠更为简便,用不着和地球上一样要设置床铺,只需一个睡袋,挂在舱壁,睡眠时人钻进去就行,站着睡,卧着睡都一样舒服。
在失重时,吃饭、喝水、穿衣等也变得不那么简单了。
失重环境不分上下,装满水的杯子倒过来,杯子里的水不会倒出来,会悬浮在空中。
喝水时最好把水装在带有管子的塑料袋中,喝时把管子含在口中,轻轻压迫水袋,水就流入口中。
食用的食品要有简单的包装,一切散装的易掉屑的食物,都会在舱内飘浮。
粘稠状的食物可以装在类似牙膏的软管子内,块状食物如面包球等,可在食品表面涂上可食用的蛋白膜,做成一口大小的小块,食用时方便也不掉屑,罐头食物也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