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十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4
专题四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四检测题一、单项选择题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其中的“驱除鞑虏”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发展资本主义B.推翻专制统治C.建立民主政治D.实现民族独立2.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体现了他主张()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共和主义3.《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的主要目的是()A. 提倡民主自由B. 宣传排满革命C. 倡导个人崇拜D. 反对帝国主义4.《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母亲李萍避走大漠,时蒙古人称汉人为“阿其那”(狗),“塞斯黑”(猪),到满人统治时期,汉人的情绪爆发最激烈的体现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5.“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
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6.孙中山曾说:“古时所讲的忠,是忠于皇帝……我们在民国之内,照道理上说,还是要尽忠,不忠于君,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去效忠。
……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
”由上文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待传统道德的态度是()A.全盘继承B.全盘否定C.古为今用D.一分为二7.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
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C.民生主义思想D.实业救国思想8.1918年孙中山著《孙文学说》指出:“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
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材料中的“一劳永逸之计”应该是( )A.驱除鞑虏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D.扶助农工9.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4.29

14.29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毛泽东思想中不少哲学命题源于中国古代典籍,如“实事求是”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矛盾”来自《韩非子》,“相反相成”首见于《汉书·艺文志》。
这反映了( ) A.毛泽东思想主要来自传统典籍B.马列主义和传统文化结合产生毛泽东思想C.马克思主义基本符合中国国情D.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2.有学者认为:“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已超越了满汉他我之辩,而将重心放在抵抗帝国主义的诉求上。
”下列最能反映该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A.同盟会的成立B.武昌起义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国民革命3.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表明( )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社会主义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4.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唯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
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
”其主张的意图是( ) A.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B.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D.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5.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那种公平办法,也要耕者有其田,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如果耕者没有田地,每年还是要租田,那还是不彻底的革命。
”这表明孙中山( )A.十月革命影响下主张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B.十月革命影响下决定节制资本以实现民生C.受十月革命影响,主张改进民生主义D.想仿照十月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实现耕者有其田6. 1937年9月,毛泽东撰写《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指出自由主义来源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性”,并强调在“革命队伍中不应保留它的地位。
河南省示范性高中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精选专题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含解析)

河南省示范性高中罗山高中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精选专题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含解析)1.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的开幕词中提出了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其核心内容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实行“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2.下列对孙中山提出的三大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A.联苏、联共、扶助农工B.联俄、联共、扶助工农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联苏、联共、团结工农3.1989年3月,邓小平说:“不要怕外国人议论,管他们说什么,无非是骂我们不开明。
多少年来,我们挨骂挨得多了,骂倒了吗?总之,中国人的事中国人自己办。
中国不能乱。
”邓小平意在说明()A.外国的社会制度不合乎中国国情 B.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C.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必须改变 D.要与市场经济体制划清界限4.“此后20年,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那席南方谈话开始奠定。
”上述评价主要基于,南方谈话()A.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B.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D.提出建立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5.1984年,邓小平在谈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说:“农村这一套不能完全搬到城市,因为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城市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当的地方,改过来就是”。
这体现了邓小平改革思想中()A.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B.实事求是的原则C.紧紧依靠群众的思想D.全面改革的思想6.下列对三民主义评价不正确的是()A. 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主张B. 是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性质的革命纲领C. 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的要求D. 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7.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主题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他们最应该选择的学习资料是()8.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严峻挑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含答案)

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鸦片战争后,“中西间既已展开频繁的来往,少数敏锐的中国官绅,依据直观的警觉,已开始认识到一个新局面的开始。
”这种“警觉”思想最早表现在(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2.“自1861—1900年间,申述当前变局之意旨者不下37人。
……李鸿章认为西人之东来侵略是三千年来大变局,王韬认为是四千年来大变局……”针对此“变局”,以李鸿章主张( ) A.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B.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C.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3.某学者说:“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因此维新派在鼓吹变法的时候,就只能从其他阶级中寻找同盟者,或者依靠对象。
”这里的“同盟者”是指( )A.地主阶级B.无产阶级C.劳动群众D.洋务派4.《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中写道:“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开放事件,就好比整整106年后,当再度打开国门的时候,中国也在第一时间向美国派出了第一批留学生。
”中国向美国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B.维新变法运动期间C.新文化运动期间D.中美关系正常化期间5.“到1895年以后,所谓‘国’的自我肯定,随之有迅速发展。
一般中国人自有的事物与名称,多加以‘国’的冠称。
例如‘国权’、‘国地’、‘国民’等等,1900年以后出现的新名词更多。
”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明( )A.朝贡观念的复兴B.民族主权意识的增强C.民主与科学的洗礼D.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6.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7.下列维新言论中,最令清末统治者触目惊心的是( )A.“今以不缠足为富国强种根本,所见尤大。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检测 新

第14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康有为说:“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伴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二更时分)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此说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儒家正统地位B.论证变法的权威性C.推翻清朝贵族统治D.增强国民民主意识2. 1898年,日本原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访华,这个三年前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人却受到了一些地方大员英雄般的欢迎。
光绪皇帝接见他时也说:“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
”这反映了( ) A.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B.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C.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D.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3.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这说明此时张之洞( )A.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B.主张应放弃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C.其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D.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4.谭嗣同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霏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这说明谭嗣同( )A.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B.希望回归君民共主的传统C.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D.以儒学为变法的理论基础5.“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6.梁启超曾说:“海禁既开,外侮日亟,曾文正……创制造局首以翻译西书为第一义……同文馆及西士设教会于中国者,相继泽录,至今二十余年……故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
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
“计划经济崇拜” 十四大 “所有制崇拜”,分别在哪次会议? 十五大
三民主义
提出 发展 解决 问题 精髓 实践 效果 民族 复兴 模式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
革命道路和 什么是社会主 建设一个怎 样的党、怎 社会主义改 义,怎样建设 样建设党 造和建设 社会主义
实事求是
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二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主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3、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解放思想,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1.提出背景: 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 明显,竞争更为激烈。 2)国内形势: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事业进入关键时期。 2.提出时间及内容 江泽民,2000年,中共 “十六”大写入党章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使中国人 民富起来
使中国人 民觉醒了
走欧美式 的道路
使中国人民站起 来了;建立起社 会主义制度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向小康社 会迈进
走俄国式道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到走自己的路
共同 是救国、建国、强国之路,是振兴中华、振兴民族的道路 道路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提出 1924年国民党一大 2.促使提出的主要因素 ① 孙中山的挫折 ②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016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题库 专题十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4-4.doc

1.“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威信。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有力打击了美苏的核垄断B.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C.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D.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而打破解析:从题干中的“炸弹”和“核国家”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结合“两弹一星”的影响,可知A、B、C三项符合史实;当时世界两极格局没有因此而改变,故D 项不正确。
答案:D2.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即此事件粉碎了美苏垄断空间技术,“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故C项正确。
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粉碎了美苏垄断核武器,故A、B两项错误;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而在1984年以前,“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就已经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故D项错误。
答案:C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名师一号】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6.30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调研试题1

16.30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调研试题1热点考题对点即练(Ⅰ)高考真题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存在差异解析材料中所宣扬的各个主义明显不同,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由材料中的“三民主义”“标榜三爱”“主张三权”可知C项正确;材料中各军阀标榜的主义多与三民主义无关,谈不上是对三民主义理解的差异,D项错误。
答案 C2.(2013·安徽文综)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
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
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
”由此可见(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解析孙中山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实行民生主义是为了防止社会财富为富有者“独享”,而为全体人民“共享”,C项正确。
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从“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说明B项错误。
孙中山认为实现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是实现民生主义的政治前提,民生主义也不是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D项错误。
答案 C3.(2010·浙江文综)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①自今日始,吾等非清朝人矣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十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41.“这颗‘炸弹’更多的是一个心理武器,而不是一个军事武器,它将使中国获得一个核国家的形象和在亚洲增加威信。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有力打击了美苏的核垄断B.中国从此迈入了核国家的行列C.中国提高了在亚洲的影响力D.世界政治格局平衡因此而打破解析:从题干中的“炸弹”和“核国家”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结合“两弹一星”的影响,可知A、B、C三项符合史实;当时世界两极格局没有因此而改变,故D项不正确。
答案:D2.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D.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即此事件粉碎了美苏垄断空间技术,“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故C项正确。
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是粉碎了美苏垄断核武器,故A、B两项错误;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而在1984年以前,“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就已经打破了美苏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故D项错误。
答案:C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1)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2)材料一、材料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第(1)题,注意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如“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分别指的是美国和苏联。
第(2)题,注意综合分析比较问题,“背景”要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综合概括分析。
答案:(1)美国和苏联。
两极格局。
(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材料二,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一、选择题1.1970年4月26日共同社东京电:“……这件事对中国周围的国家所产生的政治上、军事上和心理上的影响,比一九六四年十月中国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时更为重大。
”其中“这件事”是指( )A.中国自行设计中近程导弹试射成功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C.袁隆平成功培育“南优2号”水稻D.中国“神舟5号”载人飞船试验成功解析:结合“1970年”“这件事对中国周围的国家所产生的政治上、军事上和心理上的影响,比一九六四年十月中国进行第一次核试验时更为重大”等,可知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其他选项可结合时间信息排除。
答案:B2.(2015·乌鲁木齐一模)从地面迈向天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C.“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D.“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解析:人造卫星是属于太空航天方面的成果,故C项正确。
A、B两项与题意明显不相符,D项时间较晚。
答案:C3.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曾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
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
”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我国成功( )A.爆炸原子弹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C.试爆了氢弹D.建成了核电站解析:根据“制造胰岛素”可知,这一成就指中国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故B项正确。
答案:B4.邓小平指出:“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
”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对国家国际地位有重要影响②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A.①②③ B.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题干强调了“两弹一星”工程对中国的重要性,这一工程也是高科技发展的工程,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答案:D5.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奖励的是对生命一个核心过程的研究——核糖体将DNA信息“翻译”成生命。
核糖体制造蛋白质,控制着所有活有机体内的化学D。
因为核糖体对于生命至关重要,所以它们也是新抗生素的一个主要靶标。
其实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对核糖进行研究,中国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这种成就是在下列哪个时期( )A.过渡时期B.十年建设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解析:1965年9月17日,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当时属于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故B项正确。
答案:B6.(2015·江南十校联考)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
“蛟龙”下海,“神十”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
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B.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C.全国人民的支持D.借鉴了外国先进科技成果解析: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多方面,A、C、D三项都是原因,但高科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一定以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科技体制的创新为先导。
因此,选B项。
答案:B二、非选择题7.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401年—1000年为70%,1001年—1500年为58%,1501年—1840年为29%。
——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材料二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材料三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 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1501—1840年的科技发展趋势。
材料二中论及的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遭到了某同学的反驳,请为他提供反驳词。
(2)材料三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四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就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谈谈具体做法。
解析:第(1)题,从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中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反驳材料二的观点应辩证分析我国科技的两个重要阶段,以明清为界,从领先世界到落后世界的转变说明。
第(2)题,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与发展的原因,实际上本题考查的是“文革”时期经济建设的成就,本题既要从国内外因素分析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也要从国内因素分析“文革”期间创造的科技成就的原因。
第(3)题,考查影响科技发展的社会因素,其因素可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归纳。
答案:(1)趋势:中国逐渐失去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优势(或由领先世界转为日渐落伍)。
反驳词:中国科技在明清以前一直领先西方,期间儒士大夫和儒学一直居于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
明代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而明代则是儒士大夫和儒学在传统社会文化中开始衰落的年代。
(2)不矛盾。
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革”动乱,我国错失第三次科技革命转移的机遇;但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卓绝努力,独立自主地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
(3)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是否稳定、国际环境、国家政策是否支持、教育水平、时代需要。
(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做法: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