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年高考试题汇编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合集下载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选修中的必修。

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选择题部分18.(2008年高考上海文综9题)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发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答案】D【点拨】联系中世纪欧洲的状况,我们可以知道,宗教改革前,教权大于皇权,甚至皇帝的权力需要经过教皇的认可才具有合法性。

材料中也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前,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而我们知道月亮的光辉胜不过太阳,而且依附与太阳;改革时,可以看出教权和皇权相对独立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不再依附与教权。

综合这些可以看出皇权上升,教权下降;所以D.19.(2009年上海高考16题)“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答案】C【点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

20.(2010高考安徽文综19题)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答案】C【点拨】本题考点有两个,一是近代化的概念,二是对课本知识的掌握。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及答案(一)1. (2022年江苏高考24题A)(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平原王。

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

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请回答:(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p 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4分)答案:⑴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

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

⑵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

⑶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查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p 提炼归纳概括能力。

第(1)问体现汉与鲜卑之间存在矛盾;第二问考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第(2)、(3)问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p 和概括,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改革起到的效果。

涉及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2. (2022年高考福建文综41题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

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

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

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

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1(2012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

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

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钱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

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解析第(1)问,从材料所述当时的形势及“新”朝的统治利益出发,回答目的。

第(2)问,关键是总结材料。

从王莽改革的整体角度及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可知其复古而不切实际;较短时间内货币种类变化很大,可知其币种紊乱;三种新铸钱币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比小则五十、大则五千,这实际上是对百姓的严重掠夺。

总之,这样的改革会适得其反,必然失败。

答案 (1)目的: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原因: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2(2013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集锦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集锦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集锦高考考查的内容包括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重大改革,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集锦,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集锦11.(2015·北京文综,23)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

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解析根据时间“1880年”判断属于明治维新时期。

根据宣传忠孝精神”可以排除选项B,再结合“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分析,目的是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臣民,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废除封建等级制度,积极引进西方科技,A、C项错。

答案 D2.(2014·重庆文综,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C.光绪帝 B.乾隆帝D.宣统帝解析光绪帝亲政时,正当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是以“春秋方富”;“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指的是光绪帝和帝师翁同龢甲午战争中主战而最终战败;“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指的是重用维新人士,变法图强。

光绪帝符合材料所述,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材料。

故答案为C项。

答案 C3.(2015·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

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07-11年高考真題彙編: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共0分)1.(2008年上海高考25題)19世紀70年代有個日本人對來訪的德國友人說:“我們的歷史自今日始!”這句話的意思是這一時期的日本()A.正開始建設現代國家B.剛準備抵制西方文化C.才決定學習儒家經典D.已成為世界重要強國2.(2008年上海高考A12題)有首上海的舊民謠,講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與戊戌政變有關的句子是()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順治帝登基享現成B.林則徐嚴禁吸洋煙,忠心報國無人識C.曾國藩團練起湘鄉,淮軍還有李鴻章D.好頭顱六個憑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3.(2010高考安徽文綜20題)19世紀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認識到“好事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獨立之氣勢,養成百事依賴政府之風習”,“其弊害大不可測”,進而採取的措施是A.廢除了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B.整頓財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資環境C.建立“樣板”企業供私人企業效仿 D.將大量的國營企業轉讓給私人4.(2010年高考重慶文綜16題)近代重慶總商會會所楹聯曰:“登高一呼,直召喚四百兆同胞共興商戰;縱目環球,好憑此數千年創局力挽利權。

”該楹聯所反映的主張,最早提出的是A.洋務派B.早期維新派C.康梁維新派D.民主革命派5.(2011年高考安徽文綜17題)奧利維爾·克裏斯汀說:法國的宗教改革邁出了猶豫不決的步子。

這時,對福音的嚮往、路德教的影響、激進派的誘惑等都交錯在一起。

”與之相關的正確史實是A.法國由鎮壓胡格諾派最終轉為宗教寬容B.法國因篤信上帝在新舊教之間搖擺不定C.法王因尊重教皇權威而不願改革天主教D.胡格諾戰爭後新教在法國佔據主導地位6.(2008年高考全國文綜Ⅰ卷20題)在1878年的日本,兒童玩拍球遊戲時,用10種最值得採用的新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數字,它們分別是汽燈、蒸汽機、馬車、照相機、電報、避雷針、報紙、學校、信箱和輪船。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山东省2007-2015年)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山东省2007-2015年)

梭伦改革1.(2008·山东文综·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郎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速到7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及商鞅变法等重点内容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第(2)问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及商鞅变法的特点的掌握及理解。

【答案】(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2分)立军功;努力耕织。

(4分)(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2分)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分)商鞅变法1.(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考点】商鞅变法【解析】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 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6分)
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 国家财政紧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 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9分) 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 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2015 Ⅰ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
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
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
“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
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
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

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 重量体现币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 改革的意义。(9分)
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 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 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 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9分)
2015 Ⅱ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 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 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 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 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 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 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 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 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 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 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 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 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 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2013 Ⅱ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 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 (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 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 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 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 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 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 被称为“客户”。
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
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
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
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
“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
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 “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 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 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 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 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013Ⅰ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
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
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
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
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
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
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
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
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
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
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试题汇编
2009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
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
“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
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
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 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 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 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 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 “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 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 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 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 之”。
2014 Ⅰ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
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 《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 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 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 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 “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 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巨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 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 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 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 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 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 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 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 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 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2011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 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 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 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 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 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 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 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 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 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 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 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 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 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 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 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 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南方开发,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9分)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 区别。(5分)
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 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 织。(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 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 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 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10分)
2012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
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 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 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 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 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 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 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 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 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 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 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 目的。(10分)
目的: 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 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 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 加国家收入。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
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 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 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 整。
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 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 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