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课堂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苏教版语文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课件 第二专题 第4课劝学节选

C.“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个方 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 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 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D.作者认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 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选 B “显然是不完全正确 的”错误。
二、阅读课文第 2 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步骤一 基础梳理]
8.[通假字]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君子生非异也
生 同“ 性 ”, 资质、禀赋
9.[实词、虚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片刻,极短的时间 (2)吾尝跂.而望矣 踮起脚跟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快,速,引申为“洪亮”;清楚 (4)假.舆.马者 凭借、利用;车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 。 5.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 蛟龙生焉 。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它是荀子的代表作品, 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本文围绕“学 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比喻,分别从 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方法等方面, 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本文强调了 学习的作用,并且告诉人们学无止境,学习要循序 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这些都是学习经验 的总结,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仍有十分积 极的指导意义。
——北宋·宋真宗赵恒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宋代·朱熹
[名句点击]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 ,
高中语文:2《获得教养的途径》写作指导苏教版必修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写作指导1.求学之道板块:这一板块的重点是自主学习与从师而学,它们都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有效途径。
对之对应的写作话题是“学习的路径与教养的形成”,可从《劝学》与《师说》的任一角度进行写作,只要最后的结论指向是“获得教养”即可,如“不耻下问与教养之道”、“终日而思与须臾所学”、“从何师而学”等等。
2.经典的力量板块:这一板块的重点是阅读经典的重要性。
在获得教养的路途上,阅读经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尽管阅读经典不一定获得教养,但要获得教养必须要阅读经典。
读书、读怎样的书,如何去读书,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与之对应的中心话题就是“阅读经典”。
有关读书的故事、经典带给自己的思考、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件的评述等都可以写作。
写作建议:针对这次作文训练,所选题材应以议论文的写作为主。
下面就议论文的写作提以下建议:(1)论点要鲜明。
比较下列两个论点:A论中国之教育;论课堂上的学生主动权;论素质教育下的作业布置……B论学习;谈谈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小议中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小议利用有效资源打造你的学习环境;…………所以针对以上论点,切入点小的好挖掘,也好展开论述。
(2)结构层次要清楚。
议论文的结构相对好把握,一般简单的:论点:………[是什么]论证过程:………[为什么]这里可以分层论证:并列式,从各个不同角度阐述;递进式,可以是从小到大,由表入里;结论:强调论点,并提出解决方法[怎么做](3)论证方式:例证,尽量用名人轶事或时事,而不要有“有一个人怎么怎么样”这类表述。
引用论证,要注意贴切。
正反对比论证喻证,可以学习《劝学》《师说》中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式尽量多样化;(4)议论文的语言首先要表达清楚,言简意赅,最忌在论证过程中,尤其在例证时,出现过多描述性文字。
做到这一点后,再尽量让文章有气势,用一些修辞,如排比,反问,设问等。
内容总结(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写作指导1.求学之道板块:这一板块的重点是自主学习与从师而学,它们都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有效途径(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写作指导1.求学之道板块:这一板块的重点是自主学习与从师而学,它们都是一个人获得教养的有效途径(3)议论文的结构相对好把握,一般简单的:论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说书人》教案2

《说书人》教案导入新课“折一把纸扇,着上一身青衫/紫砂壶壮胆,拍案满堂惊叹??话不尽这千古流芳/言不止余音绕梁/故事里留下的思量/总让人向往。
”让我们跟随师陀,走近说书人,聆听他说古道今。
教学目标1. 概括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重点)2. 学习散文笔法的运用,体悟作者的情感。
(难点)走近作者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追求文学独创性的作家,河南杞县人。
师陀曾参加反帝大同盟,后任上海前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
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
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从事创作。
著有短篇小说集《谷》《果园城记》,长篇小说《结婚》《马兰》等。
了解背景《说书人》即《果园城记之十一》。
据师陀自述,他的这部小说集是取材于友人赵伊坪的河南郾城故乡,并交织着自己故乡河南杞县的风俗人事回忆的。
《果园城记》是师陀最富盛名的代表作。
该小说集创作于上海沦陷时期,作者对果园城的人物、性格、命运和环境作了细致的描摹,在优美的笔触中实则隐含着作者对民族性格和命运的深刻反思,也衬出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
字词积累1.注字音城隍(huáng )笸箩(pǒ)荒冢(zhǒng)摊肆(sì)吹嘘(xū)玉墀(chí)灵柩(jiù)枸杞(gǒu qǐ)踌躇(ch?u chú)间或(jiàn)2.释词语台衔:对他人名衔的敬称。
空中楼阁:悬在半空中的阁楼。
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玉墀:殿堂前的台阶。
重点突破1.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首先,照应题目,扣住“说书人”;然后引出本文要讲述的对象,引起下文。
2. 小说从哪些方面对说书人进行刻画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提示】作者多方面塑造人物,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等。
说书人是一个命运悲苦而孤独的小人物,他技巧高超、孤苦寂寞、身世凄凉。
高中语文 《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我心归去》教案韩少功作者:某某新华中学廉朝lianchao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兼说理的优美散文。
它通过细腻的笔法展示了“乡愁”的永恒主题,情感真挚浓烈,易与读者产生共鸣。
“新课标”对散文“阅读与鉴赏”的基本要求是: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所以通过本文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鉴赏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积极的审美情趣去探究民族心理中“思乡”这一人之常情。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明显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已经具备了鉴赏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够通过把握文本的关键词句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具雏形,对自然、社会及人生有了自己初步的认知,但是由于涉世未深,阅历尚浅,与饱经沧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阂。
所以本课积极的创设情境,调动既有知识,给学生释放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鉴赏方法和抽象的思维发散去融入作品,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理解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
技能目标:调动知识储备,运用散文的鉴赏方法,深入挖掘主题,阐释文中蕴含的哲理。
②过程与方法:过程目标:通过自主阅读,筛选信息,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质疑思考实现对文本的理解。
方法目标: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引导,关注生成,适时点拨;以学生为主,自主探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并为之奋斗奉献的真情。
价值观目标: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合作,以鉴赏方法为主线,挖掘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进而深入探究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故乡的内涵及文中蕴含的哲理,思考并解决关联问题。
教学设想:完全依托文本,从文本生成问题,以文本解决问题。
教师用适当的指导语引领学生品读文本,以鉴赏方法为主线,结合学科的工具属性,让学生参与课堂,完成教学重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1专题 《我与地坛(节选)》公开课课件

逃避苦难
美国总统林肯21岁时经商失败,22岁 参选州议员失败,24岁经商又失败,26岁 丧妻,他伤心得几乎崩溃。到 49岁时, 他先后经历了10次竞选失败,但他并不气 馁,到52岁时,终于当选美国总统。
战胜苦难
大约没有谁不为九寨沟的奇丽风景所征服,尤其是 那些被藏人称为“海子”的湖泊,就像是从大地深处 涌出来的晶莹闪烁的露珠,又似镶嵌着的温润剔透的 美玉。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拓 2010年8月,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吉林 省一女生卧轨自杀;
展
延
2010年10月25日,由于不忍父母负担过重,广
伸 州市一名14岁女孩留下遗书吞药自杀;
2010年11月20日,新疆石河子122团中学初 三(3)班4名花季少女,在开完家长会的当天下 午因排名在年级的后面,由于害怕家长责骂,相 约喝老鼠药自杀以寻求解脱。
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
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
这中间的时光, 就叫做幸福;
人活着, 当哭则哭, 声音不悲不苦, 为国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
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原野《人生》
作业布置:
写一篇读后感,字数800字左右。
拜台
双腿残废,找不到 工作,找不到出路。
(颓废)
慰藉
作者被社 会遗弃
琉璃剥蚀,朱红淡褪, 高墙坍圮,雕栏散落. (荒芜)
地坛被人 们遗弃
十五年来,史铁生在地坛里观察聆 听,苦思冥想,上下求索,与时间和 历史,自然和生命进行缠绵不尽的交 流、对话。那么,作者交流对话、探 索追寻的问题究竟有哪些?
是否该去死? 为什么来这个世上?
怎样活?
是否该去死?
顿悟: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 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 节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第2专题《师说》Word版含答案

师说●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 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难点: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设计思想《师说》是个传统篇目,也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事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深刻品味作者感情的重要途径。
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文章不长,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讲课进程,利用两个课时完全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1【配套课件】:专题二3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4)所以师圣者人,之所所..以以..传为道圣受:业…解…惑的也原:因用来……的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5)师吾师巫.从道医而之乐师不师..传之百:也工久之名矣人词::的名动意词词动,,用有从法专师,门学以知习…识…、为技师能的人
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2)吾从而师.之_名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容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为__耻__。__
栏 目
(4)孔子师.郯子_名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_以__…__…__为__师__。_
本 课 栏
(2)贤师其不贤.必不贤及.于孔弟子子:名:词形,容才词能,,高学明问
目
开
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huán),动词,传授
(3)传师六道艺之经不传.传皆.也通习久之矣::
(chuán),动词,流传 (zhuàn),名词,传记,解释
六经的著作
导记·晨读晨练
多么
导记·晨读晨练
5.句式积累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判__断__句__。
(2)不拘于时。_被__动__句__。
本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省__略__句__。_
课 栏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
目 开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判__断__句__。__
本
课 孩子书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所讲的
栏 目
“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
开 关
“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
配套K12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品质》教学设计1 苏教版必修3

品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通过细节变化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旨。
(2)学习小说通过“双重叠影”的写作技巧深化文章主旨。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看,高一学生,对于《品质》这样的小说,从梳理情节上而言,应该没什么阅读困难,初步体悟小说的主旨,应该也没有太大问题。
但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小说的魅力,认识作家写作上的匠心独运,这需要我们教师设计好教学问题和环节,作一定程度上的指导。
本堂课的教学,立足文本,从本文的细节描写的变化入手,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以及社会巨变中的时代问题”,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细节变化是同学们阅读时不一定关注到的问题,但又是文章精妙所在,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
另外,本文中的“叠影”,即作家为何安排如此相似的两兄弟作为主人公,是一个难点,学生对此的理解比较困难,应详加探讨。
【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细节变化,进而探究本文主旨。
【教学难点】:“双重叠影“技法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一、品质从细节和细节变化的重要性导入PPT: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巴尔扎克《个人生活场景·后记》没有细节,便没有情节的生动性、形象的明显性、主题的深刻性。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可见,细节是我们解读文本的关键,也是我们走进作家内心世界的关键。
而细节的变化,前后的照应更是微妙,也更有可能寄寓作家独特的匠心。
PPT: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关于“细节照应”他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
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
”【讲授】二、“寻找细节变化,分析作者匠心”示例1、示例一:分析靴子摆设变化【过渡语】那么,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就从细节的变化入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受、闻道、师、道、耻、不、羞、乃、欤、”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本文所涉及的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法等。
理解本文的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翻译文本的能力,通过朗读指导来背诵文本,理清文章结构。
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尝试配乐诵读。
理解对比论证对表达主旨的重要作用。
3、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从师的重要性,要学会尊重老师。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掌握文中所涉及的重点词句的翻译,背诵课文。
渗透学法指导,读出文章的韵味。
教学难点:背诵文本,体会尊师从教的重要作用。
理解对比论证对表达主旨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堂课,我主要采用朗诵指导法不断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在把握了语言等方面之后,熟读成诵,培养他们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继而在背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意思,理解全文的主旨。
继而来突破重难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我们首先来看一篇柳宗元的文章(节选):
幻灯展示: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参考译文: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
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
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
韩愈因此得到了狂
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
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请同学来疏通文意,教师整合明确之。
刚才我们读了柳宗元的文章,大致了解了那个不尊师的年代,上面提到的韩愈和他带来当时人攻击的文章《师说》对现代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看看韩愈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他的眼光是如何之远,当时的人根本看不到,当时把老师叫做“臭老九”,地位仅处于“乞丐”,而现在我们把老师提高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你看不同时代,对教师的评价是不一样的。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韩愈,他实在是一位不同凡俗的人了。
幻灯展示:
韩愈简介:
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故与其并称为“韩柳”,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骈偶之风。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称。
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为三苏)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主旨
1、请优秀同学大声朗读文本,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纠正错处,自行解决。
2、请三位同学按照自己的理解来疏通文意,教师通过放幻灯的形式,目的是防止看书本。
达到检测的效果。
第一位第1段、第二位第2段、第三位第
3、4段。
3、教师一一明确。
4、教师指出“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Pengji)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分析文本
(一)、分析文本第一段
1、思考韩愈认为什么是师?你对韩愈的观点如何理解?
教师明确: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这是关于“教师”最古老的概括、完整之定义。
2、人为什么要从师?请在第一段找三句原文回答,并解释之。
教师明确: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韩愈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4、教师总结:本段只讲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从师,即从师的意义;一是如何从师,即从师的标准。
尤其是如何从师一层,提出“唯道是从”的观点,发人之所未发,在当时社会普遍“耻学于师”的风气中,非常有创新精神和现实意义。
5、指导背诵本段。
学生齐背。
(二)、分析文本第二段
1、当时的社会风气我们在柳宗元的文章中已略微感知,找出开头的两句感叹句,划出来自己读一读,翻译一下。
2、思考:“师道不传”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请分条罗列。
并用什么方法把这种现象具体表现出来的呢?
教师明确:很明显的三组对比,来写出“师道”不传的具体表现:
教师形成板书: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而问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
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惑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不耻相师则笑师道之不复,其智不能及教师总结:实际上这三种表现都缘自于不同的三个角度:古今对比、父子对比、贵贱对比
得出从师则圣、明、智
不从师则愚、惑、不明
3、教师指导诵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背。
(三)分析文本第三、第四段
1、现实生活中,时有师承之说,门户之见,在唐代韩愈就提出了什么观点,试从第三自然段中寻找。
韩愈做了怎样的事例论证?
教师明确:
圣人无常师,能者为师。
用孔子问乐、问礼、问官职等事例。
2、在总结圣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基础上,韩愈提出了在那时发人深省的教师观。
你对文中提出的新的教师观和师生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教师明确:
韩愈新的教师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唯道为上,以术为先。
师生关系:教学相长(成语,出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3、整理思路,形成层次,指导背诵该段
圣人之行: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
圣人之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新教师观:是故……
学生齐背之。
4、韩愈写作这篇《师说》是送给李蟠的,那么他为何要写这篇文章来送他呢?找出表示原因的句子,并作简要的翻译。
教师并板书
教师明确: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不拒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
5、齐读此段。
四、总结全文,再次理清脉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抓住那些环节来进行层层论证的?
教师明确: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抓住以下环节来进行论证的:
(1)、教师的职能
(2)、择师的原因
(3)、从师的标准
(4)、新的教师观和老师与弟子的关系等方面来进行论证的。
本文以“师说”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
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
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望我们从这里能得到新的启示。
课外收集有关韩愈的名言警句,大家交流,互相学习之。
五、布置作业
《名师一号》39页“自主积累”和43—44页中的“智能导练”。
背诵全文,重点文句的翻译。
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师道”不传的具体表现: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从师而问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
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惑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不耻相师则笑师道之不复,其智不能及
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1)、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
(2)、择师的原因: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3)、从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4)、韩愈新的教师观、老师与弟子的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唯道为上,以术为先。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