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亦无恶
无善无恶心之体

无善无恶心之体《坛经》上讲:六祖惠能大师得法后南行,至大庾岭,后有数百人逐来,欲夺衣钵。
一僧名惠明,为众人先,趋及惠能。
惠能掷下衣钵,隐草莽中。
惠明至,提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坐盘石上。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吾每读经至此,即心神具动,若明若晦,似有所悟,然又不知所悟,能大师所谓“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者,不知何意?后读王守仁《传习录》,载有王门四句教,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读至“无善无恶心之体”时,心有神会。
阳明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者,即能大师所谓“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之最好注脚也。
《华严经》所谓“万法唯心造”。
心为法之体,法为心之用。
佛者,何也?佛即觉也。
何谓觉?即禅宗所谓“直指人心”、“即心即佛”,去掉外物之所染,使心复归于本,即谓觉。
何谓外物之所染?《心经》所谓“色声香味触法”及“眼耳鼻舌身意”者也。
前者皆外于我而言,后者皆谓我而言。
眼与色接、耳与声接、鼻与香接、舌与味接、身与触接,然后经由“意”而产生法,法与意相应。
意者,心之动也。
故曰色声香味触,法为之总;眼耳鼻舌身,意为之总。
《荀子·天论》所谓“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此之谓也。
所谓善恶之分,亦起于外物所染。
喜怒哀乐及诸烦恼皆缘于此六根也。
然若世间若无色声香味触法、人若无眼耳鼻舌身意,则烦恼何从而生?烦恼不生,则有何苦海之可脱离?然色声香味触法及眼耳鼻舌身意皆由因缘际会而生,非吾人之力所能及,此又不可否认之事实。
故欲除却烦恼、脱离苦海者,须识此产生烦恼之根源。
此识之过程即觉之过程。
然而众生愚昧,不识此意。
佛所说一切法,皆缘于此而生。
“无善无恶”即是“至善”

“无善无恶”即是“至善”作者:王晓昕来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第02期[摘要]王畿的“四无论”与钱德洪的“四有论”(实为“一无三有论”)至少有一共同前提,即“无善无恶心之体”。
王阳明无论在其早期,还是在其中晚期,其“至善是心之本体”的提法未曾间断且具诠释的连贯性。
他揭示出其心之本体的核心意蕴,吾心是至善所止之地,吾心即是吾性,至善既是心本体的本质性规定,亦是心本体的根源性存在。
至善的特殊品质在于“诚”。
[关键词]王阳明;心之本体;至善;无善无恶[中图分类号]B2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79(2019)02-0050-8“心之本体”,或“心之体”、“心体”,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范畴。
王阳明“心之本体”有哪些不同表述?包涵了什么重要思想?其与“善”、“恶”范畴的关联性如何?学界一直没有清晰的思路。
王阳明“心之本体”的诠释性表述含有丰富的内容,且具有高度的连贯性。
他的诸多丰富表述中,以“无善无恶说”和“至善说”最为典型和集中,而“无善无恶”与“至善”又贯通为一,体现了他“心之本体”论在诠释学意义上的高度连贯性。
除“无善无恶心之体”的“无善无恶说”与“至善是心之本体”的“至善说”外,王阳明还有“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本体说”、“心体即所谓道”的“道心体说”(或“天理本体说”)、“心之本体即诚意”的“诚意心体说”、“圣人心體说”,等等。
当王阳明说“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时,则诸说即贯通为一。
这贯通为一的诸说,又进一步论证和充实了“无善无恶说”和“至善说”,最终王阳明完成了其“心之本体”诠释的连贯性:无善无恶即是至善。
这也是“心之本体”的核心意蕴。
一、从“四句教”说起“无善无恶心之体”,既是王阳明关于“心之本体”的经典诠释性表述,也是他晚年提出“四句教”后备受争议的一个命题。
在回答学生钱德洪与王畿因“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的不同理解而请益时,王阳明做出了看似折中、甚而近乎两可,实则深刻而明晰的回答。
王阳明经典语录

王阳明经典语录1、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5、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7、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8、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9、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10、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1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2、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3、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
14、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5、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16、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7、心即理也。
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18、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9、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20、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传习录》之徐爱录1: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
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2: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里,不须外面添一份。
以此存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
只是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3: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
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
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4: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
所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
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5: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
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王阳明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中国的哲学家思想,盗圣是学习王守仁的理论,领悟出自己的哲学理论。
“天理循环”不在天而在理,理不在天而在己心。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
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
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巫山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
是“己发”。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心之本体。
有“己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
“为善去恶是格物”: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论冯从吾对“无善无恶”说的辨析

( p rme to ca c e c , rFo c g n e ig Un v r iy Xia 1 0 1 Ch n ) De a t n fS ilS in e Ai r e En i e rn i e st , ’ n 7 0 5 , i a o
成 、 攀龙 、 一本 等东 林学 人 。 高 钱 黄宗 羲 在 《 明儒 学 案 ・甘 泉 学 案 五 》 指 出 : 中
“ 生( 先 冯从 吾 ) 受学 于许 敬庵 , 故其 为 学 , 全要 在本
发扬 了 阳明思想 的 主 旨, 而 , 竟像 王龙 溪 那 样 然 毕
的上根 之人 不 多 , 门后 学利 用 四无 论 、 善说 , 王 无 谈
教” 被王 龙溪发 扬 出 四无 论 、 无善 说 , 张扫 除一切 主
意见 和情 识 , 下悟 得 良知之 无体 。王龙 溪可 以说 直
冯从吾努力纠正心学的偏失 , 针对 “ 无善无恶” 说,
坚持 “ 性善 ” , 方展 开 了激烈 的辩 论 。在力排 异 论 双
端 的学 者 中 , 除许 孚 远 、 从 吾 师徒 外 , 有 顾 宪 冯 还
无的。
关键 词 : 冯从 吾 ; 无善 无 恶 ; 性善 ; 无善之 善
中图号 : 2 8 9 B 4.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6 39 6 ( 0 0 0 -7 —6 1 7 —9 5 2 1 ) 20 90
On Fe g Co wu’ n ng S Ana y i f ‘ o d n v l l sso ‘ no g o o e i’ ’
De. 2 0 c 01
21 0 0年 1 月 2
【 思想 与文 化】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四句解析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四句解析1. 引言:心的世界说到“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这话听上去好像挺深奥的,但其实没那么复杂,咱们就从生活的小事聊起。
你有没有发现,咱们的内心就像一个大舞台,时不时上演各种戏码?有时是喜剧,有时是悲剧,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心里那点事,善和恶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更多地是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和看待事物的角度。
1.1. 心的舞台想象一下,心里就像一个小演员,每天都在上演各种剧情。
今天他可能演的是一个大好人,明天可能又变成了个“反派”。
这就是我们的心,善恶之间的转变就像翻书一样,今天看的是一本温暖的故事,明天又来个惊悚片。
其实,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角色,怎么去看待我们的内心。
咱们不能总是把自己定义为好人或坏人,毕竟,谁都有可能在某一瞬间做出意想不到的选择。
1.2. 善恶的定义说到善恶,很多时候都是别人给我们贴的标签。
比如,隔壁的王大妈,总是给小朋友发糖,那她就是个“好人”;但她一旦跟邻居争吵,那瞬间就成了“坏人”。
其实,大家都知道,王大妈有她的苦衷和故事,她的行为不一定完全代表她这个人。
所以说,心里的善恶其实是浮动的,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用更宽容的眼光去看待他人,也要反思自己的心。
2. 心的状态:流动性与变化心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像天气一样,今天阳光明媚,明天可能就乌云密布。
无善无恶,说白了就是我们心里的这种状态,它可以是温暖的阳光,也可以是寒冷的北风。
这种流动性让我们的人生多姿多彩,但同时也让我们面临很多选择和挑战。
2.1. 自我反省我们在生活中要时常进行自我反省,想想自己的心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比如,当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你是选择抱怨,还是选择积极面对?这种心态的选择,可能就会直接影响到你对周围事物的看法。
正所谓“心态决定命运”,你给自己下了什么定义,生活就会向这个方向发展。
2.2. 善恶的平衡在生活中,我们都希望找到一种平衡。
比如说,工作上努力和家庭时间的安排,心中的善恶也是如此。
浅谈王阳明的“四句教”

浅谈王阳明的“四句教”作者:黄雪姣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7期摘要:“四句教”是王阳明心学的精义所在。
他晚年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的“四句教”作为自己一生学术思想的立言宗旨,且告诫弟子此后切勿更此四句。
故考察“四句教”对全面了解王阳明的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梳解“四句教”的具体内容。
其次阐述“四句教”的内部逻辑结构,并指出“四句教”在王学体系中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最后,讨论以“四句教”为代表的王门心学的影响及启示。
关键词:四句教;王阳明;知行合一王阳明曾与王龙溪、钱德洪二子在天泉桥上论道,论及“四句教”,喜曰:“二君相取为益,吾学更无遗念矣。
”嘱咐曰:“二君以后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
此四句中人上下无不接着。
我年来立教,亦更几番,今始立此四句。
”可见,王阳明赋予了“四句教”以思想定论的性质。
“四句教”是王阳明历事练心后的思想沉淀,是对其心学的概括与总结,亦是其对成圣这第一等事的形而上学追问和沉思。
故考察“四句教”,对了解其思想有重要意义。
同时,王阳明“四句教”的提出对程朱理学乃至其后的儒学都有重大冲击。
所以,对王阳明“四句教”进行考察十分必要。
一、“四句教”之内容王阳明在其晚年总结了王门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提出后,首句争议颇大。
故先将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单独提出,以求尽其解。
在古代哲学中,心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范畴:心是思维的器官;心是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心是一种能照,即是体认的方法与认识的能力,是圣贤一脉相传的心法。
阳明论“心”,是认识到心所具有的双重意义,即道德心与本体认知心。
善与恶是道德的范畴,阳明提出“心即理”来重建心体与道德本体。
在道德层面上,阳明认为心至善无恶。
“至善”指内心如天理一般极为纯正的状态和毫无一丝人欲的理想境界。
由于心中善的禀赋,所以人都有可成为尧舜的可能性。
心之体“无善无恶”释义

心之体“无善无恶”释义作者:陈媛媛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18期【摘要】王阳明的四句教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易产生疑惑的,当属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关于这句话的理解一直是阳明“四句教”中最为人争讼的一大公案。
文章从本体论、境界论、存在论三个角度,对首句“无善无恶”之涵义进行了多维度阐释,力求厘清阳明四句教之“无善无恶”的涵义,点明四句教正人心、教人止于至善的初衷。
【关键词】心之体无善无恶本体论境界论存在论从本体论角度释心体之无善无恶王阳明曾多次提到“心”这一术语,但是作为本体的心和作为伦理意义的心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伦理之“心”有善恶之分,而本体之“心”则无法用善恶来指称。
明末管志道对此有一个较好的解释:“性,太极也;善恶,阴阳也。
阴必与阳对,善必与恶对。
……言太极必在阴阳未判之先,言真性必在善恶未分之始……。
”其认为性善之善与日常所云善恶之善不是一个层次:性善之善与最高的范畴‘太极’同列;善恶之善与次一级的范畴“阴阳”同列。
他认为,善恶之善是不能用来形容性善之善的。
“以善名性,特强名耳”。
管志道的解释基本符合阳明的原意。
在阳明看来,心就是所谓的“性”。
他反对用“善恶”这一形下层次的伦理概念来规定形上的“心”之本体。
在这个意义上,阳明的“心”接近于老子的“道”,“道可道,非常道”,本体本身不可言说,因此心之本体不能用善恶来加以限定。
“无善无恶心之体”一语,在阳明那里,“心”不与经验层面“已发”意识活动中的善恶相关联,故言无善无恶。
钱德洪说:“心体原来无善无恶,今习染既久,觉心体上见有善恶在,为善去恶,正是复那本体工夫。
”也就是说善恶与心体本身是不相关涉的,它仅和引发“善恶意念”的具体事物相关,心体作为未发,未与具体事物发生关联,也不为具体事物所蔽,因而心体是超越具体伦理善恶之“至善”。
另外,本体作为天命之性,正如王畿所说的那样:“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己,无善可名。
恶固本无,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谓无善无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善亦无恶
老子不倡导美,也不倡导善,其实所有倡导老子都不乐意。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他是美还是丑,是善还是恶?老子把很多习以为常的结论都打破了,用优美的语言告诉我们,生活就是生活,不需要那么多判断。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参考译文]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相互促就,场合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链接相随。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持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这一章是所有章节中最容易混淆,也较难懂的一章,但这一章基本
上是老子观点的总纲: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长与短这些概念在我们脑海中已经根深
蒂固了。
我记得小时候看电影,总是要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现
在我们看电视剧,也会区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每个角色都很明显。
但真正的生活中,有谁会觉得自己是坏人么?
老子的观点是,不要去区分好还是坏,不要去区分美还是丑,也不
要去区分善还是不善。
当我们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丑的观念就
产生,本身就是一件不美的事情。
当天下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让
不善的观念产生,这件事情就很不善。
如果社会上大家都不知道什
么是美,世界才真是美好的;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善,世界才真是
善良的。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社会宣传什么,一定是社会缺乏什么。
宣传
要建和谐社会,那么社会一定不怎么和谐;宣传公务员一定要廉洁,那么一定是有太多的腐败。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强调的一定是他缺
乏的,追求的一定是他没有的。
炫富的一定不是真正的富人,真正
的富人从来不会觉得富有多了不起;哭穷的人也不会是真正的穷人,真正的穷人最害怕别人知道他穷;经常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很有可
能就是伪君子;整天说自己不想赚钱的人,一定是内心很想赚钱。
有时候一再否定,也是反应内心的肯定。
老子刚说完不要用二分法,马上又用二分法的方式来解释有和无、
高和低。
在我们世俗的眼里,几乎每个事情都有两面性,快和慢、
高和低、长和短、美和丑、善和恶…….老子说看上去对立的东西都
不是真正对立的,他们是互补的,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没有丑,
怎么会有美?没有慢也不会有快。
如果社会上都是美女,那么也就没有美女了;社会上都是大善人,也就不存在大善人。
美和丑不是一件事情的两个对立面,而是一体的,就像生命和死亡是一体的一样。
大家想像一下,如果没有死亡,会不会有生命?生命也是时刻在死亡。
如果没有地狱,会不会有天堂?
回到本源,本来没有美和丑,只有我们人为定义。
也没有善和恶,只有社会形成的道德。
现在苗条为美,唐朝体胖为美;现在多一个老婆是小三,以前娶两个老婆是本事,三妻四妾才正常。
如果还不理解,我们可以思考一个极端情况,当地球上只剩下你一个人的时候,你说你是美还是丑?是善还是恶?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所有的一切判断,都是比较出来的。
有人犯法了,就会被送往监狱。
但社会何尝不是一个监狱?社会有法律,社会有道德,社会有家庭,有婚姻,有户口,有交通规则…….这些条条框框和监狱约束犯人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活动范围大了一些而已。
特别是教育和道德的约束,跟让我们的思想形成了看不见的牢笼。
很多人都看过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个犯人从
监狱里呆了几十年,出狱以后他上厕所都要报告一下。
如果我们的
教育是所有人上厕所都要报告,是不是效果和监狱一样?有人觉得
这有些荒唐,其实一点也不荒唐,在80年代跳交谊舞就等同耍流氓,听说现在朝鲜,私自带手机也是违法。
社会就是一个大监狱,只是我们每个人都没意识到而已。
好了,接着回来说老子。
虽然老子不倡导区分,但是社会还是有区分,怎么办?我们还是有美和丑,还是有善和恶。
道家的另外一位
领军人物庄子说了一个观点: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庄子的观点更加怪异:行善可以,但不要太过,不要追求名利而为善;为恶也不是不可以,不要太强求,不违背大原则就好。
以现代
人的观点来看,这完全是离经背道了,与我们倡导的学习雷锋完全
不一样,但庄子说这才是养生和保全自己的方法。
每个人看完这一章,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领悟。
我这里说说我的观点。
我们不要去判断一个人。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和恶,好和坏,美和丑。
我们认为善的,对别人可能就是恶。
以鬼脚七做自媒体为例,鬼脚七每天写文章,对大家有帮助,是在行善,但是对家人来说,少了很多时间陪家人陪父母,这就是恶。
一名父亲为了养活儿女偷了别人的东西,对社会是恶,对他儿女就是行善。
我们看见那么多情侣,有时候心里会为某一位打抱不平,你这么好的条件,怎么会看上TA?其实不然,因为情人眼里出西施。
虽然我们一直在判断,但我们为什么要去判断?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我们要去接受一个完整的人。
每个人都有别人眼里的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我们喜欢上一个人,经常是因为他的优点,讨厌一个人经常是因为他的缺点。
但优点和缺点都是这个人,我们接受优点的时候也需要接受其缺点。
喜欢玫瑰花的美,就应该接受它的刺;欣赏雪花的漂亮,就要接受它的寒冷。
婚姻也是如此,长相厮守,会有很多好处,也会带来很多烦恼。
接受爱情的同时,我们也要接受生活的琐碎。
接受了对方的美好,长
时间也会了解到对方的缺点。
之所以那么多夫妇离婚,也就是因为
无法接受一个完整的对方。
我们经常有这种感觉,容易跟父母说话很不耐烦,或者容易跟很亲
近的人发火。
正是因为越亲近的人,越容易发现其缺点。
亲情又有
些不一样,我们接受了亲情,但整个过程中,父母逐渐老去,越老
他们的缺点就会越明显:反应迟钝、啰嗦、忘事、固执。
我们容易
接受他们的年轻,但不大愿意接受他们的老去。
造成很多年轻人对
父母越来越不耐烦。
我们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判断。
有人赞美你,就一定会有人批评你;有人帮助你,就一定会有人打击你。
所有人的评价,只代表他自己
的价值观,就算全社会的人对你是这个评价,也只是代表这个社会
是这个价值观。
价值观,本身就没有对和错,只有合适还是不合适,只有你认同还是不认同。
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做
到这一点,就真的可以洒脱了。
我们经常在走自己的路,但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
包括我自己也是,很多时候还是放不下。
当有人表扬自己的时候,特开心;当有人批
评的自己的时候,特别是一些自己在乎的人批评自己的时候,就非
常沮丧。
这时候我会提醒自己,这就是我:无论他们认不认同,这
就是我;无论选择是对是错,这就是我。
每当我多提醒自己几次以后,就慢慢放下了。
说到放下,在生活中很多地方可以修炼自己放下的能力,不只是有
感情。
有一次我问一个禅师,你会发脾气么?他说,我偶尔会发脾气,发不发脾气没关系,关键在于你发完脾气能否放下。
就像小孩
子一样,他哭完了能马上就笑。
这是一种放下的能力,小孩子从来
不会失眠。
我们成人就很难做到,一旦伤心,会伤心很久,几天,
几十天,或者几年。
理解了老子对立统一的思想,也就可以慢慢理解老子的核心观念:
反者道之动。
理解之后应该如何?老子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
我们的一个共同习惯,就是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功劳,担心别人不
知道自己的能力和长处。
例如我们会说:当时要不是我加入,这个
项目肯定做不成;要不是我帮一把,他早就沦落街头了。
很多时候,
这种习惯,会让我们失去我们应有的功劳。
仔细想想,自己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太常见了。
所以老子说: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个话题留在以后再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