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字》看人性的善与恶

合集下载

《红字》读后感

《红字》读后感

《红字》读后感引言概述:《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所著的一部小说,以17世纪普利茅斯殖民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女性因婚外情而被判定为通奸的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揭示了道德观念、罪恶感和社会约束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红字》进行读后感的阐述。

一、人性的复杂性1.1 《红字》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女主角海瑟尔·普林恩被判定为通奸,但她并非道德败坏的人。

她的行为是出于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压抑和束缚的反抗。

这让人们不禁思考,人性是否可以简单地用对错来划分。

1.2 《红字》通过描绘其他角色的形象,如牧师、丈夫等,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他们或者被道德观念所束缚,或者被欲望所驱使,或者在道德与欲望之间犹豫不决。

这使得人性变得复杂而丰富。

1.3 通过对人性的多维度描绘,《红字》让读者深思人性的本质。

我们应该更加宽容地对待他人的选择,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并在道德与欲望之间找到平衡。

二、道德观念的力量2.1 《红字》通过对于海瑟尔·普林恩的道德谴责,强调了道德观念的力量。

她被判定为通奸后,不仅受到了社会的唾弃,也在内心深处感到巨大的罪恶感。

这显示了道德观念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

2.2 小说中的牧师是道德观念的代表,他在故事中起到了指引和审判的作用。

牧师的存在让人们对于道德的约束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也使得道德观念在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2.3 《红字》通过对于道德观念的探讨,呼吁人们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尊重社会的价值观。

只有通过道德的约束,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稳定。

三、罪恶感的折磨3.1 《红字》中的女主角海瑟尔·普林恩在被判定为通奸后,内心深处感到了巨大的罪恶感。

她时刻被这种罪恶感折磨,无法摆脱。

3.2 罪恶感是道德观念的产物,它使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和痛苦。

在小说中,海瑟尔·普林恩通过忏悔和自责来减轻罪恶感,但却无法完全消除。

3.3 通过对罪恶感的描绘,《红字》让读者深刻认识到罪恶感的折磨。

人性的善与恶——对《红字》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

人性的善与恶——对《红字》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

人性的善与恶——对《红字》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红字》是亨利·弗雷德里克·海明威的巨著作品,叙述了在爱尔兰贵族社会里发生的一段权利斗争的故事。

该书中的主要人物是安德烈·布莱恩、克莱尔·克伦伯格,以及他们之间的争斗间接催生的博迪·布莱恩和朱莉·步林斯。

安德烈·布莱恩是纸质版的第一个主人公,他在贵族社会中的地位远远高于常人,但他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

他以及他生存在这一时代里的所有贵族都处于十分敏感的状态中,所有决定,从小事到大事,都容易成为他们社会地位的挑战。

尽管如此,安德烈也很善良,对他家人和众多保姆朱莉的待遇都很关怀。

他和克莱尔的斗争只是为了保护他的家族的高贵地位,守护家族营经业和社会地位,而不是为了屠杀无辜或奴役他人。

他为奴隶仆人准备最好的条件,甚至他以生命作价拯救仆人亚当,更显示了他对他所爱之人的真挚,也印证了作者对人性善良的信念。

克莱尔·克伦伯格也是一位贵族,但是他秉持着解放奴隶的思想,而安德烈则是一个臣子,他拥有一群近卫军,总是想要钦定自己的意志,他甚至丧失了自己的良知,去咒骂抹杀他的那些人,在整个故事中,这种愤懑和贪婪也暴露了人性中的黑暗一面。

朱莉·步林斯是保姆,她是《红字》叙事的几个中枢,在一开始的时候,她还是受苦受难的,一位受挫的斗士,但是到最后,她都展现出了极强的信心,韧劲和勇气,最终,她终于坚持自己的价值,以自己的姿态站出来,坚持解放爱尔兰人民的信念,告诉大家,即使在最贫穷落魄的时候,也要坚持要捍卫自己的尊严。

从《红字》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人性中善良和恶劣的分析,他认为善恶两者根本不在于身份本身,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品质和行动。

安德烈的内心充满善意,他为朱莉的解放而战斗;克莱尔则糜烂无度,执着追求仅仅在理想中,而并不实际付诸行动;。

《红字》观后感

《红字》观后感

《红字》观后感电影《红字》是根据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该片由导演阿德里安·林恩执导,主演是达米安·刘易斯和米歇尔·菲佛。

影片以17世纪的新英格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禁忌与道德困境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其深度和内涵所吸引,同时也思考了关于爱、罪恶和道德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影片通过对主人公哈金斯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哈金斯是一位牧师,他与年轻的赛莉娜·皮尔斯有了一段婚外情,并生下了一个私生子。

这种禁忌的爱情关系引发了社会的谴责和道德的质疑。

然而,影片并没有简单地将哈金斯描绘成一个罪恶的人物,而是展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他对赛莉娜的爱是真实而强烈的,同时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

这种复杂的内心冲突使得哈金斯成为一个真实而令人动容的角色。

其次,影片通过对社会道德观念的探讨,引发了我对道德的思考。

在影片中,哈金斯被迫戴着一个红字“A”标记,以示他的罪恶。

这个标记不仅是对他个人的惩罚,也是对整个社会道德的强制执行。

然而,我不禁思考,道德是一种绝对的标准吗?在某些情况下,道德的界限是否能够容忍个体的选择和错误?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哈金斯和其他角色的命运,让观众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影片中的赛莉娜·皮尔斯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角色。

她是一个勇敢而独立的女性,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即使这意味着违背社会的道德观念。

她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而是坚定地面对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深思,爱情是否可以超越道德的限制?我们是否应该为了爱情而放弃一切?此外,影片的视觉效果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画面色调以冷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氛围。

同时,音乐的运用也非常出色,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影片更加引人入胜,也让我对导演和制片团队的专业水准赞叹不已。

总的来说,电影《红字》通过对禁忌、爱情和道德的探讨,引发了我对人性和社会伦理的思考。

红字读后感中文

红字读后感中文

红字读后感中文《红字》读后感。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17世纪的新英格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道德和罪恶的故事。

通过主人公海丽·普林的遭遇,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道德的伪善。

在这部小说中,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对于社会道德和个人信仰的思考。

海丽·普林是一个被社会道德束缚的女性,她因为与牧师阿瑟·德姆斯代尔的私情而被判刑并被迫戴上红字“A”(代表“奸夫”的标志)。

这个红字成为了她一生的标记,让她承受着来自社会的鄙视和歧视。

然而,海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尊严,她以坚强和勇敢的态度面对着一切。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了社会对于道德和罪恶的定义,以及个人信仰在其中的作用。

另外,小说中的牧师阿瑟·德姆斯代尔也让我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他是一个道貌岸然的牧师,却因私欲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与海丽发生了私情。

他虚伪的行为和双重标准让我深感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在这个角色身上,作者揭示了人性中的罪恶和欲望,让我不禁对社会道德和道德伪善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除此之外,小说中对于自由意志和宿命的思考也让我深受触动。

海丽·普林在受到社会的压迫和歧视后,选择了在自己的内心中寻找自由和尊严。

她不愿意受制于社会的偏见和规范,而是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即使在逆境中也可以选择坚守内心的信仰和尊严。

总的来说,霍桑的《红字》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的作品,它让我对社会道德、个人信仰和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主人公海丽·普林的遭遇,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关于罪恶、道德和信仰的世界,让人不禁对人性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启迪,让我在阅读中得到了深刻的心灵震撼和启发。

结局的解读:《红字》中的道德与罪恶

结局的解读:《红字》中的道德与罪恶

结局的解读:《红字》中的道德与罪恶
简介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于1850年出版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女性因婚外情而怀孕,被判定犯有通奸罪的故事,探讨了人性、道德和罪恶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对小说的结局进行解读,并分析其中所涉及到的道德观念和罪恶之间的关联。

结局分析
1. 强烈的道德意味
小说通过描述女主角希斯特玛丽在公开草地上展示她所佩戴的红色"A"字,暴露了她与牧师唐·道卞发生不正当关系并怀孕这一事实。

这个结局强调了社会对于婚外情和通奸行为存有极大厌恶感与道德谴责。

2. 矛盾的罪恶表达
结局中,希斯特玛丽不仅向公众展示自己被贴着红字标记为罪人,还坚守着秘密拒绝透露爱女的父亲是谁。

这一矛盾使得罪恶既被公开承认,又带有深藏不露的成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罪恶本质的思考。

3. 罪恶与道德观念的冲突
小说中,唐·道卞作为一个行事正直、以道德规范为准则的牧师,在与希斯特玛丽发生婚外情后,面临到了巨大的道德困境。

他辜负了自己诺言并坦诚面对错误,但仍然无法摆脱内在的罪恶感和思想上的挣扎。

结论
通过《红字》这个故事的结局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作家试图表达出道德与罪恶之间复杂而矛盾的关系。

小说揭示了社会对于婚外情和通奸行为持负面态度,并强调了罪人必须承担后果的道德观念。

然而,同样也指出了个体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着无法根除的罪恶感与复杂情感。

最终,《红字》中结局呈现出一种深思熟虑和辩证的态度,引发了人们对道德观念和罪恶本质的思考与探索。

人性的善与恶--对《红字》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

人性的善与恶--对《红字》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

人性的善与恶--对《红字》中主要人物的分析与评价
《红字》是一部讲述一群贫困孩子们在残酷社会环境中求学的故事,主要人物有乔治、尼古拉斯、萨利、老师和家长等。

乔治是主人公,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能够在残酷的环境中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他勇敢地面对挫折,不断努力,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令人称赞的。

尼古拉斯是乔治的好友,他是一个机智的孩子,他知道如何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他在乔治的帮助下毅然决定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最终成功实现。

尼古拉斯是一个有勇气的孩子,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令人敬佩的。

萨利是乔治和尼古拉斯的好友,他是一个有良心的孩子,他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但也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他在乔治和尼古拉斯的帮助下,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萨利是一个有良知的孩子,他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是令人尊敬的。

老师和家长也在乔治、尼古拉斯和萨利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给了他们帮助,鼓励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令人称赞的。

总之,《红字》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善良和勇敢的品质,他们在残酷的环境中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取得了成功,这是令人敬佩的。

《红字》读后感

《红字》读后感

《红字》:人性与道德的启示《红字》是一部美国文学经典,作者霍桑巧妙地通过一位犯通奸罪的女性海斯特·白兰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灰色地带。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主题、人物形象和作者的评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此,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希望能唤起更多读者对该作品的关注和探讨。

在《红字》中,霍桑将爱情、罪恶、救赎和孤独等主题交织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通过海斯特、牧师丁梅斯代尔以及他们的孩子珍珠三者的形象,向我们展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冲突和无法言说的痛苦。

其中,海斯特是一位充满矛盾的角色,她既是一个受谴责的通奸者,又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智慧的女性。

丁梅斯代尔则是一个内心痛苦的牧师,尽管他在道德上备受赞誉,但他的内心却饱受着爱情的煎熬。

珍珠作为他们的孩子,代表着纯洁与罪恶的结合,同时也暗示着赎罪的希望。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试图探讨道德与罪恶、爱与孤独等主题。

例如,在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中,作者展示了真爱与道德责任之间的冲突。

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都无法割舍对方,但他们的爱情却因为道德的束缚而备受煎熬。

这种矛盾冲突导致了两人的痛苦,也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此外,霍桑还通过珍珠这一形象,探讨了赎罪的主题。

珍珠虽然出生在罪恶之中,但她的纯洁无暇却为人们带来了救赎的希望。

这也使人们对于赎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即使我们生活在罪恶之中,也不能放弃对于善良和真理的追求。

在我看来,《红字》是一部道德寓言小说,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读完这部作品,我对于爱情、道德、救赎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霍桑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卓越的叙事技巧,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我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入。

首先,这部作品使我重新审视了爱情与道德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爱情与道德常常相互矛盾,而这种矛盾在《红字》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在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中,我们看到了真爱的力量,但也看到了道德对爱情的摧毁。

《红字》 读后感

《红字》 读后感

《红字》读后感《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17世纪普利茅斯殖民地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罪恶与自由的故事。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触动,产生了许多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红字”象征着犯下的罪行,这个标记给主人公海瑟·毕斯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压力。

毕斯特因婚外情而生下孩子,被社会道德约束和偏见所困扰。

她的罪行被公开,她被迫佩戴着红色“A”字,以示儆戒和羞耻。

这个象征意味深远,引发了我对道德、罪恶和社会约束的思考。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人们常常将道德标准加诸在他人身上?社会将自由放在高度重视的位置,但却限制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

在小说中,毕斯特在承受着外界唾弃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她的坚强和不屈。

她不向道德规范妥协,坚信自己的爱情与孩子的存在。

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阿瑟·丹佛斯则展现了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他爱着毕斯特,却因社会的压力而背叛了自己的爱。

他放弃了真实的情感,选择了表面的虚伪。

这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和自私。

我们是否应该对人们犯下的错误保持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从阿瑟·丹佛斯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和他人的共通之处,激发了我对于价值观和道德选择的思考。

此外,在小说中,作者展现了对于女性权益的关注。

毕斯特被社会束缚,但她并不甘于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

她表现出了批判和反叛的态度,试图摆脱束缚,追求自由。

她最终变得坚强和独立,为女性争取了应有的权益。

这反映了霍桑对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固有偏见提出质疑,引发了我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思考。

通过阅读《红字》,我对人性、道德、罪恶、自由、性别等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小说以其扣人心弦的情节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触及,让我陷入了沉思。

我觉得这部小说警示我们,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需要保持对道德的解读和对人性的思考,才能更好地面对社会的挑战。

总之,读完《红字》后,我被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深深吸引,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红字》看人性的善与恶
《红字》( The Scarlet Letter) 是美国19 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惊世之作。

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把严肃的道德和历史内容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非凡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为一体,使小说的主题思想丰富深邃,具有多侧面、多层次的显著特点。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时期清教统治下的波士顿, 围绕着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身上戴的红色字母“A ”,讲述了她在清教社会中曲折的人生经历。

《红字》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虽然其性格复杂多样,但都是善与恶的混合体。

本文拟对三位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人性中的善与恶进行分析。

一、海斯特的善与恶:
海丝特·白兰,年轻貌美,但因家道衰落而嫁给了年老体衰的齐灵沃斯。

这种畸形的婚姻关系恰如“一簇绿莹莹的苔藓长在残桓断壁上”。

齐灵沃斯自身的畸形、老朽,对知识的所谓追求和对海丝特欲望的忽略造成了这场婚姻的名存实亡。

这时,博学多才、年轻英俊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出现了,他激活了海丝特的情感世界。

她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并生下了他们爱情的结晶——珠儿。

海丝特犯了“通奸罪”。

戴这种罪名的人在当时的清教徒社会中是十恶不赦的。

当时的人们把宗教与法律基本上视为一体。

因此她简直成了罪恶的化身,她的行为是清教义绝不能容忍的。

她先后被关进监狱、示众,并被迫戴上象征耻辱的红色A字(指Adultery,意即通奸)。

海丝特是这么一个“罪孽深重”的人,但她在经历了这么大的生活磨难后, 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 成为一个不依附于男人的独立女性。

海丝特带着女儿在远离市镇的一座小屋居住。

为了维护做母亲的权利, 她不仅敢于和世俗力量作斗争, 更无畏地挑战宗教和神的权势。

在这种极为痛苦的生活中,她的行善积德意识开始以诸多方式表现出来。

她“除去打扮她的婴孩稍有花费之外, 她把全部多余的收入用于救济他人”。

“对于穷人的每一种需要, 她比谁都快的提供她菲薄的支援”。

“在城里瘟疫流行的时候, 谁也没有像海斯特那样忘我的工作——尽心尽责——这是我们的海斯特,我们城里自己的海丝特, 她对穷人那么好, 对病人那么肯帮忙, 对遭难的人那么关心”。

小说的最后, 出走的海丝特在很多年后孑然一身从欧洲回到美国, 回到她海边的小屋。

她成了镇上人们特别是妇女心中圣徒的化身。

她们经常来到她的茅屋, 寻求能解除人间一切痛苦、不幸和罪恶的良方。

原来人们眼中那个“奸妇”变成了“天使”( Angle)!海丝特通过自身的努力, 终于建立起她与周围人的新关系, 圆满地完成了一种思想和灵魂的重生。

二、丁梅斯代尔的善与恶
丁梅斯代尔具有典型的矛盾人格。

作为牧师, 丁梅斯代尔信奉清教的禁欲主义, 在他的教民心目中, 他虔诚、神圣、才华横溢、富有同情心, 简直就是上帝的化身;作为海斯特的情人, 他渴望美好的爱情, 向往幸福的生活, 也有自己的人性追求。

他的性格发展是一个从虚伪到诚实、从神性到人性的过程。

霍桑这样表达了他对丁梅斯代尔的态度:“你没有胆量!你不诚实!”虽然多年接受神性教育的洗涤, 多年追随上帝传播福音, 但他仍难以做到超然。

于是, 他与海丝特发生性爱关系, 而且有了孩子。

这是他所代表的清教势力和环境所不能允许的。

从宗教的角度来看, 作为一名向人类传播上帝意志和声音的虔诚的清教徒, 丁梅斯代尔应该把自己的罪恶及时坦白出来, 在行动上做出补救, 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
在精神世界中获得新生。

可这位牧师害怕丧失自己的名誉、地位和前程。

虚伪、懦弱完全控制了他, 导致他不断地隐藏自己的罪过。

他的那些赎罪方式, 无论是布道坛上的自我谴责还是密室中的自我鞭打, 其实都是在隐匿自己的罪恶。

他在上帝和世人面前摆出一副“操行善良和笃信宗教的样子”, 极力显示自己的美德。

另外, 作为珠儿的生父, 他理应给珠儿一份父爱, 帮助海丝特抚养孩子。

但他把这两方面的责任全部推给海丝特一个人去承担, 致使母女俩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孤立无援的凄惨境地。

这是一种严重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霍桑在小说中用辛辣的语言对他的伪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谴责, 斥责他为“一切人中最卑鄙可耻的人”。

尽管丁梅斯代尔身上清楚地显露出人类虚伪和自私的劣根性, 但我们也看到他非常希望自己按照上帝的旨意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州长贝灵汉和“德高望重”的威尔逊, 他们穿着清教徒的外衣却在做无耻的事情。

与他们相比, 丁梅斯代尔是个真正的教徒, 他笃信宗教, 生活清廉。

尽管他隐瞒了自己的罪行, 逃避了公众的谴责, 但他的道德良知并未泯灭, 他不断折磨自己。

如果说海丝特身上的红字是有形的, 那么丁梅斯代尔身上的红字就是无形的。

他的负罪感日渐增长, 他在神性与人性间挣扎, 心灵备受折磨。

丁梅斯代尔在与海丝特会面时谈到:“你无法想象, 我的心里多么害怕这次会面, 又多么渴望它!”。

一语道破了他矛盾的自我。

在极度痛苦的煎熬中, 他猛然清醒了。

为了赎罪, 更为了寻求灵魂的自由, 他不逃避了, 决定真诚地面对自己。

在小说最后, 在高高的刑台上, 丁梅斯代尔作出了勇敢
的选择。

他大声呼唤海斯特和自己的女儿, 向世人讲述了自己隐藏的罪过。

这时的丁梅斯代尔变得异常勇敢和决绝, 也经历了一生中最后的辉煌。

当丁梅斯代尔最终闭上双眼, 死在海丝特怀里的时候, 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和回归人性的踏实。

经过痛苦复杂的内心斗争,丁梅斯代尔终于超越了自我,超越了世俗。

三、齐灵沃斯的善与恶
在霍桑的笔下, 齐灵沃斯是清教社会罪恶的主要体现者, 是恶的化身。

虽然他是恶的代表, 但他也有两面性: 一方面, 疯狂的复仇使他丧失了人性, 成为一个阴险恶毒的魔鬼; 另一方面, 他给予非亲生女
儿“珠儿”的父爱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芒。

原本是“受害者”的齐灵沃斯, 为了实现复仇计划, 以医生职业为掩护, 以“治病救人”为借口, 与丁梅斯代尔朝夕相处, 明的是“牧师温存, 关切, 同情的朋友”, 暗里却“鬼鬼祟祟, 蹑手蹑脚”形同一个小偷潜入一间卧室, 想去窃取主人视如眼珠一样的宝物 , 用心十分险恶。

霍桑在书中将齐灵沃斯斥为“撒旦的使者”和“魔鬼的代理人”, 便是对他恶行的无情鞭笞。

他微笑里藏匿着虚伪和嘲笑, 他用讽刺的语言刺痛牧师的心灵, 他时时打探丁梅斯代尔的内心世界, 并从
精神上和肉体上迫害丁梅斯代尔。

他以折磨丁梅斯代尔为乐。

齐灵沃斯的心态已经被复仇的火焰烧得扭曲了, 外貌越来越丑陋, 内心也变得越来越恶毒。

他把一切钩心斗角的手段都用在牧师身上, 他的凶狠、恶毒最终导致丁梅斯代尔的死亡。

齐灵沃斯没有赢得人们的支持, 反而成了一个恶魔, 一个真正的罪犯。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魔鬼般的人物, 对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的女儿——珠儿,却倾注了无私的父爱。

在狱中, 调配药水, 像慈父一样为她喂药直到她沉入香甜的梦乡, 他对珠儿充满了怜惜和关爱。

再有, 珠儿3岁时, 海斯特为了保住对女儿的监护权, 带她来到贝灵汉州长家。

威尔逊牧师问珠儿她是谁造出来的,她说是妈妈“从牢门旁边的野蔷薇丛摘下来的”。

此时, 齐灵沃斯是在场的人中唯一“面露笑容”被珠儿的回答逗乐的人, 这显然是他对珠儿如父亲般的爱怜之情的真实流露。

在临终前, 他立下遗嘱, 将数目可观的遗产留给珠儿, 让珠儿以后的幸福生活有了前提和保证。

与丁梅斯代尔相比, 齐灵沃斯更像一个父亲, 更有父亲的责任感。

这是齐灵沃斯对于所犯罪行的忏悔, 还是他人性复苏的表现呢? 笔者更相信后者。

人本身就是复杂而又难以捉摸的,身上善恶往往同时存在, 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这个被认为没有人性的恶人, 却因为珠儿的存在, 其性格中留下了值得肯定的一面, 使他赢得了重塑道
德的机会。

四、结语
霍桑在《红字》中以他洞察人性的细腻笔触, 深刻地剖析了罪的意识对人身心的影响以及主人公的人性在此压制下的发展。

《红字》超越了人性中善与恶绝对对立的传统观念, 说明人性中都有善良的一面。

人需要正视人性恶的存在, 并通过自身的努力, 用救赎忏悔等方式净化自己的灵魂, 把自己解脱出来,
最后达到改造心灵的目的。

海斯特、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沃斯他们各自都完成了一次灵魂的净化和道德的超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