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现代文阅读方法技巧——《炊烟》阅读讲稿
《炊烟》教案(通用3篇)

《炊烟》教案(通用3篇)《炊烟》篇1[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了解观察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理解通过写事来写人的方法。
掌握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人物的方法,朗读时注意不同人物的语气。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作者对山里人真诚、纯朴品质的由衷赞美。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小木屋中主人真诚、纯朴的品质,并归纳出有关的事例,进而理解题意。
2、难点:学习本文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学习作者善于在平常的事物中寄蕴深切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朗读全文,着重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和意义:罕、缕、坳、掸、怅惆、腼腆、舀、邋遢、畔、茸茸、嫌、憧憬。
2.分析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领会过渡语句承前启后的作用。
3.学习小木屋中主人真诚、纯朴的品质,并归纳出有关的事例,进而理解题意。
二、教学过程1.掌握已有注释的词语的音、形、义,理解尚未注释的词语,如:质朴、惶乱、节奏、叮嘱、耳畔、协奏、打量。
抚慰、颇为、林涛、动心夺魄。
2、理解《炊烟》题意,这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此文不以《山村人家》、《小木屋里的主人》、《陌生山民质朴情》等作标题,却以缥缈的“炊烟”为题,理由有二:第一,课文提示中有“多么浪漫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语,而“炊烟”正符合这一画面的特色。
那袅袅的炊烟,确是一幅别有韵味的山村风景画,有浓郁的抒情味,更能令读者咀嚼其中的诗情画意。
第二,“炊烟”是在特定环境中的事物,意味着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突然遇到了人家。
这当然能给人一种希望,自然界毕竟和人类相通,而“炊烟”恰是一位引导者,引导“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
这正是作者以《炊烟》为题的真谛。
3、结构内容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抒情韵味的记叙文。
全文结构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节),写我对炊烟的渴求和看到“炊烟”后的希望。
第二部分(第5-21节),具体生动地写小木屋主人热诚地接待了“我”。
第三部分(第22节),照应开头,写“我”对山区人民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课内阅读指导-6《炊烟》

人物描写美
两间小木屋……她面色黑红,充满山里 人特有的光彩。“客人来啦,快进屋吧!”没 等我开口……早过了午饭时间,我不好意思。 她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茶,又忙着烧火为我煮 吃的。她把那锅一连洗了三遍,红薯、白菜在 山溪中洗得干干净。 这里对人物依次运 用了外貌、语言、 心理和动作的描写。
人物性格美
2.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这几个人物? 3.主人的热情主要表现 在 。 4.对文段中的几个标点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省略号表示“我”难为情,说话吞吞吐吐。 B.两个“!”,都不表示感叹。 C.前一问号表疑问,后一个表反问。 D.“红薯、白菜”中间的“、”可以换成“,”。 5.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 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这几个人物? 答:动作、语言、外貌 、心理 。 技巧点拨:回想刻画人 物方法有哪些。要认真 阅读选文,把作者用到 的手法都选出来 。
3. 主人的热情主要表现在: 答:热情打招呼、迎接,给“我”端上茶 水,爽快的答应为“我”准备吃的,把锅 菜洗得非常细致。
技巧点拨:要认真 读课文,看看人物 都做了什么,把符 合要求的选出来。
4. 对文段中的几个标点分析错误的一项( D ) A.省略号表示“我”难为情,说话吞吞吐吐。 B.两个“!”,都不表示感叹。 C.前一问号表疑问,后一个表反问。 D.“红薯、白菜”中间的“、”可以换成“,”。 技巧点拨:把所给选项 和文中标点用法对照, 结合标点知识思考,哪 个不符合就是错的。
5.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答:山里夫妇热情接待“我” 。
技巧点拨:这个是记 叙段落,答出都写了 什么人,这些人都做 了什么事就可以啦 。
背诵技巧
朗读课文要在理解课文意境的基础上 进行,注意体会文中对人物进行的外貌、语言、 心理、动作等方面的描写,以及词句中表现出的 人物热情好客的特点。背诵时,可以想象当时的 故事情景,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容易背诵。
《炊烟》阅读教案设计

本文所要介绍的是一份关于《炊烟》阅读教案设计的文章。
《炊烟》是一篇著名的小说,是作者陆地的代表作之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个详细的教案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一、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目的学习本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通过《炊烟》的学习,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掌握小说的文体特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思维。
教师需要把握好学习目的,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2.学习对象本文章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和高中的学生。
对于初中生而言,希望通过这次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于文学的基础认识。
对于高中生而言,希望通过这次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关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3.学习内容本文的学习内容为《炊烟》,该文的主要内容围绕着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庭展开,主人公白玉堂因为追求自由而离家出走。
在新的环境中,他遇到了一群自由的艺术家,被他们的自由所吸引,最终也成为了艺术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学习小说的基本结构和文体特点。
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教学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变化和情感转折。
引导学生领会小说中的思想内涵。
发掘小说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加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1.教学方法本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三个方面的方式。
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本。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总结、理清思路,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策略本文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三个方面的方式。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掘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讨,通过多种角度和思路,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和理解。
《炊烟》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

《炊烟》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炊烟》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欢迎阅读与收藏。
《炊烟》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1炊烟的味道余继聪①“很喜欢炊烟的味道!”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说。
她说出了我心底的话。
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②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
③每次乘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会经过很多村庄。
我总是会睁大眼睛,很惬意地欣赏村庄。
④我羡慕这些庄户人,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
离开一座城市,我总是很激动,因为我又可以靠近一缕缕温暖的、香喷喷的炊烟。
每当接近一座城市时,我总是会不断地回头,目光总是不愿离开那远去的炊烟,就好像每次离家时,总不愿放开母亲温暖的手。
⑤十三岁以前,我曾拥有过一缕炊烟。
那是从滇中的一个小村庄里升起的炊烟。
守住一缕香喷喷温暖暖的炊烟,当然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⑥青涩的少年时代,贫穷与欢乐共存。
每到农忙,学校都放假回家,即使上学作业也寥寥无几,没有任何负担,给了我们这些“半截缸”疯跑玩耍的机会。
记得最清的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酷夏,一连几天的雨下个不停,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村里玩游戏玩腻了,不知谁出了个主意,何不趁着下雨去偷黄瓜吃,于是一呼百应。
看菜园的于老头因为雨天也没有出来瞭望,坐在屋里发呆,我们几个毛孩子趁机下手,黄瓜架不高,尽管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但不知谁不小心“扑腾”一声把黄瓜掉在地上,惊动了于老头,他疯一样从屋里出来,边骂边追,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自己的猎物撒腿就跑。
慌不择路,从小河里窜过去,身上、脸上布满了泥水。
他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哪是我们的对手,眼看追不上就停了下来。
于是我们带着胜利的果实回到了家。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炊烟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上了初中,如果要问语文试卷最难的是什么,就是阅读理解如何拿到高分。
阅读理解分数比值大,并且难以踩中拿分点。
那么有没有一些实用答题技巧呢?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个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
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信息提炼要准确,表达的语言要精练信息的提炼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作答质量的高低。
这就要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
这涉及到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次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表达的能力。
能否精练地表达出来,反映出考生是否准确地筛选整合出了信息。
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原文中的相关语句答题,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因为很多时候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
张鹏程《炊烟》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①炊烟,是乡村的灵魂。
②一方旷野,有了第一缕炊烟,才有了人家。
【最新】炊烟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炊烟阅读附答案导语:我想让她们将来都读大学呢!现在咱山里人富了,什么也不愁,就指望孩子有出息。
”她说着笑开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炊烟阅读附答案,欢迎借鉴!在深山里走了半天,正当又累又饿的时候,我看见了远方山间的炊烟在优美地飘动着,它无声无息地呼唤,我加快了脚步。
两间小木屋,普普通通。
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面色黑红,洋溢着山里人特有的光彩。
“客人来啦,快进屋吧。
”没等我开口,她就笑着叫起来。
她的丈夫走出来,微笑着点头。
我说:“能不能……请你们……弄点吃的?”早过了午饭时间,我有些不好意思。
“那还用问,坐下,先喝碗茶!”她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茶,又忙着烧火为我煮吃的。
她把那锅一连洗了三遍,红署、白菜在山溪中洗得干干净净。
不久,白白的大米饭、香甜的红薯、几碗新鲜蔬菜、一盘喷香的腊肉,放在了我的面前。
“吃吧,能吃多少就吃多少。
”啊,竟是这么美的午饭!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大口大口地吃,手里不停地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
她自豪地告诉我:“我有两个女儿,到山外读书去了,寄宿在学校。
我想让她们将来都读大学呢!现在咱山里人富了,什么也不愁,就指望孩子有出息。
”她说着笑开了。
吃饱喝足,该继续赶路了。
我掏出钱给她。
“钱?”她又笑了,“这儿不是饭店,快放回你的口袋里。
如果不忘记山里人,以后再来!”道谢起身时,我发现背包变沉重了,打开一看,竟塞满了红桔。
“都是自家种的,带在路上解渴吧。
”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
我走了。
他们肩并肩站在小木屋门口,不停地向我挥手。
“再来啊!”他们的声音在山间回荡。
再来是没有机会了,但我再不会忘记这山间优美的飘动着的炊烟……1、这篇文章中多次写到了中年妇女的笑,每次的笑各是什么含义,你能理解吗?请填在下面。
第2自然段中写中年妇女的笑,是表示( );第3自然段中两次写到中年妇女的笑,第一次是表示 ( ),第二次是表示( );第4自然段中,写中年妇女“又笑了”是表示( ) 。
《炊烟》精品 课件

•
八、总要允许有人错过你,才能赶上最 好的相 遇。总 有人真 诚地爱 着你, 相爱, 从来都 不是一 个人的 事,先 经营好 自己, 最好的 爱情是 你刚好 成熟我 刚好温 柔。
•
九、没有人不想和你同坐一辆豪华轿车 ,但你 需要的 ,却是 轿车坏 了还会 和你一 起搭巴 士的人 。
•
十、我喜欢你的意思就是:从现在起, 你已经 具备伤 害我的 能力, 以及不 好意思 我看谁 都像情 敌。
•
让忙碌成为生活的常态,是实现人生价 值的必 经之路 。
•
人生有许多美好,无非是长期坚持的结 果,而 那些厉 害的人 ,无一 例外都 过着自 律的生 活。
•
“闲不住”从来都不是人们所说的毛病 和坏事 ,而是 上天给 的嘉奖 。
•
一口气爬上10层楼梯不带喘气,这对一 个年轻 人来说 都很难 ,但91岁的老 人李绍 鲁做到 了。
《炊烟》这篇课文以 地描述了山区一对
的中年夫妇。
为线索,成功 而
有人说,想要看一个人是否优秀,那 就看他 闲下来 做什么 。
这世上有人忙里偷闲,利用坐车和排队 的间隙 ,读书 ,思考 ,写作 ,也有 人终日 无所事 事,虚 度光阴 。
闲,并不是一个人的福气。相反,废掉 一个人 最快的 方式就 是让他 闲下来 。
•
相反,忙碌,却是世间珍贵的良药,忙 起来, 生活便 有了奔 头。
•
日本作家石黑一雄曾说:年老之后 当我回顾自己的一生,看到我用毕生的 精力去 捕捉那 个世界 独特的 美,我 相信我 会心满 意足的 ,没有 人能使 我相信 我是虚 度了光 阴。
•
台湾一群平均年龄81岁的老人,骑着摩 托车环 游台湾 的故事 触动了 很多人 。
《炊烟》说课稿

《炊烟》说课稿《炊烟》说课稿为贯彻“洋思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减少公开课中教师的表演成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注重体现语文本身的艺术特征和语文教学的艺术。
我将《炊烟》的教学方案设计如下:一.《炊烟》一文教学的主旨:借鉴蒙太奇的手法、结合绘画的技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艺术家”,借助对课文的解读、鉴赏,由学生在心中完成画作《炊烟》的构图。
藉此学习、体会文中刻画人物的方式方法;体会细致地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意义。
文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起促发灵感、引导思索的作用。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习刻画人物方式方法。
体会观察生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难点:学习体会通过外部环境、人物对比以及直接刻画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方法描写人物的方法。
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
自觉积累生活积累素材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三.教学进程的设置和内容的安排进程设置:导入两个与文本结合的学习阶段自编自演情景剧阶段,对文本的拓展布置作业内容安排:Flash配合钢琴协奏曲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的幻想,引入对“炊烟背后的故事”的思索。
展开讨论。
第一阶段的任务→初读课文,解决两个问题:①情节发展②人物//中心人物借助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设计自己所理解的flash。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解读)第二阶段的任务→精读课文,分析中心人物的刻画:完成两副人物画。
借助绘画中人物画的技巧,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写法。
体会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
第三阶段的任务→对课文的拓展训练,自编自导自演,各取所长、所好,在实践中检验对课文的理解深度。
布置作业结合课后练习再次品读文章;思考文中开始部分省略号的作用;(兴趣题)将情景剧的表演“剧本化”,写一篇文章。
十六、炊烟(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感受散文化诗意的记叙语言;了解观察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掌握刻画人物的方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
炊烟赵丰
(l)许久,没有见过乡下的炊烟了,不免有些思念。
(2)乡下不会没有炊烟,少了炊烟的乡野就缺乏生气。
清晨,东方显出鱼肚白,鸟儿从窝里飞出,露珠在庄稼的叶子或草尖颤动,炊烟散淡在一座座老屋的上空,拥抢那乳白色的晨雾。
农人们扛着锄、牵着牛走出村庄,伴着鸡鸣、犬吠、虫啼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正午的阳光下,炊烟似有似无,农人顶着阳光回村庄,一缕缕淡淡的炊烟牵动着他们的饥肠。
“老婆晌午给咱做啥好吃的?干面?搅团?有没有油泼辣子?”这时,炊烟就成为他们生活的渴望。
黄昏,在玫瑰色晚霞的映衬下,炊烟有了色彩,牧歌晚唱,牛羊欢叫,鸟儿归巢,农人们荷锄而归。
(3)土墙、木门、青瓦、杨树、炊烟。
那时如果在村子里,我的目光里就呈现出这么几样东西。
把这些东西拼接在一起,就形成了记忆中乡村的影像。
如果远离村子,就只剩下炊烟了。
我在孤坐,仰躺,眺望炊烟和风的游戏。
炊烟离开烟囱后,就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炊烟在哪儿落脚,这是我所挂念的。
我不知道诗人、画家、音乐家之类的艺术家的灵感从何而来,我一直疑心陶渊明没有享受过真正的乡野生活,不然《桃花源记》为何没有描写炊烟的诗句?缺失了炊烟的桃花源,该是何等的落寞。
(4)炊烟在城市是一种污染,在乡下却成为一种风景。
城市的风景虽然时于现代人类有着巨大的诱惑,但城市给人类以现代生活享受的同时又有着诸多的弊端,噪音、污染、交通拥挤、人情淡漠……让城里人厌烦和无奈。
无怪乎在乡村生活得久了的人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他们嗅惯了鸡鸭畜禽的屎尿味,听惯了牛羊虫鸟的鸣叫声,看惯了村舍炊烟的缭绕,两只脚板走在泥土上才觉得踏实和舒适。
(5)炊烟标志着平民意识。
起码,它带给我是淡泊的心境,还有远古的想像。
原始人发明了火,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这“文明”却滞留在了乡下。
城里人早已开始用电取暖,做饭。
液化气和煤气虽然也产生火,只是没有炊烟。
乡野庄稼收获之后的桔杆、枯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成为生活在乡野之人烧火的原料。
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炊烟在乡野仍然继续充当着风景的角色。
既然这样,乡下人对炊烟的感情还会旷日持久。
(6)留恋着乡野炊烟的人,自然无法摆脱禁锢在身上的平民意识。
如今,我生活在小城,眼中迷失了炊烟的影子,偶尔会感到失魂落魄。
到了假日,我会兴致勃勃地去乡下欣赏炊烟的景致,清洗被玷污了的灵魂。
这种感情,既有对曾经被炊烟弥漫过的少儿时代的怀恋,更有一种对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的守望。
(7)我知道,留恋着乡下的炊烟,就是在坚守着一种精神。
(选自《长安》 2008 年第4 期,有侧改)
1.作者在第(3)段中为什么提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2.本文主要是写乡下的炊烟,为什么在第(4)段中还要写城里人的生活?
3.作者为什么说“留恋着乡下的炊烟,就是在坚守着一种精神”?
4.在第(2 )段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清晨、正午、黄昏三幅优美的画面,请选择其中一幅,从描写内容及表达作用两方面作简明的赏析。
本文的文体是借景抒情为主兼有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内容:炊烟(为主)、土墙、木门、青瓦、杨树,鸡鸣、狗叫、牛羊、农民等等。
主题:表达对曾经被炊烟弥漫过的少儿时代的怀恋和对淳朴、自然、舒适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向往和怀念。
托物言志
内容:炊烟,特点——淡淡的、似有似无。
乡野的生气、农民的渴望、平民意识的标志,儿时的怀念。
主题:对曾经被炊烟弥漫过的少儿时代的怀恋,更有一种对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的守望,对平民意识的坚守。
读题干,明白题型,弄清答题程序,会答题。
1、读题干,勾画题干关键词。
理解题目意思和要求,明白题型。
2、带着问题回到原文相应的段落,根据题型在原文中找答案相关的信息。
3、结合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根据题型,整理答案。
3、分点作答,分条陈述。
下面是对题干的勾画、对问题的分析及参考答案:
1.作者在第(3)段中为什么提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分析:《桃花源记》的这段文字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讲为何写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这段文字(内容)在文中的作用”的题型。
这样的题型,我们要找到这段文字在文章中的位置,根据位置和语段的语言性质——表达方式来分析它的作用(位置分为文章开头、结尾,段落首尾等特殊位置和文中的一般位置)。
一般要记住作用有内容上、表现主题上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案一般要先讲这段文字写了什么,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再讲它的作用。
答:(1)陶渊明《桃花源记》,是写桃花源里面的乡野生活,但是没有炊烟,缺少生气。
(2)这样就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炊烟,反衬出炊烟是乡村不可缺少的部分,突出了有了炊烟,乡村才会有生气。
(3)表达对炊烟和舒适踏实的乡野生活的喜爱。
2.本文主要是写乡下的炊烟,为什么在第(4)段中还要写城里人的生活?
分析:本题和第一题题型一样。
方法基本相同。
答:(1)写城里人的生活的特点——享受生活同时面对很对弊端,如噪音、污染等等,写出了他们的厌烦和无奈。
(2)与乡下人的乡野生活对比,反衬出乡下人在炊烟弥漫的乡村生活的踏实和舒适。
(3)表达作者对炊烟和自然、淳朴、踏实、舒适的乡野生活的喜爱。
3.作者为什么说“留恋着乡下的炊烟,就是在坚守着一种精神”?
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某句话”是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题型就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我们找到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并分析其性质——表达方式,来看它在文中(内容和主题上)的作用,结合上下文和文章(或段落)来回答。
这句话在文末,是卒章显志(升华主题)的句子,是议论句,所以就是主题句,我们只需要结合文章的主题来理解就够了。
答:因为(1)作者对乡下炊烟的留恋,就是对少儿时代的怀恋。
(2)留恋着乡下的炊烟更是对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的守望。
(3)这样说就表达了作者对淳朴、自然、舒适的乡村生活的喜爱、向往和怀念。
(4)也表达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平民意识。
所以作者要这样说。
4.在第(2 )段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清晨、正午、黄昏三幅优美的画面,请选择其
中一幅,从描写内容及表达作用两方面作简明的赏析。
分析:题型很明确:赏析一段文字。
赏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语言、内容、情感、艺术等多方面进行。
但是这道题只是要求从内容和表达作用(主题——情感思想)上赏析,这是关于描写画面的赏析,就要紧扣景物描写或人物活动进行赏析,结合主要内容,突出炊烟给乡野带来的生气,表现出作者对乡野生活的情感。
画面(内容和表达作用上)的赏析,需要三个要点:1、具体有哪些景物,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有什么特点的什么画面,3、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清晨画面
(1)作者对清晨飞鸟、露珠、炊烟、晨雾以及农人开始劳作时情景等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2)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恬静、充满生机、富有生活气息的乡村图景.
(3)表达了作者对炊烟和乡村生活的怀念与、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