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2节 地质灾害 随堂达标-人教版(2019)必修一高中地理

合集下载

2021年高中地理必修一2019版第六章第二节 地质灾害

2021年高中地理必修一2019版第六章第二节 地质灾害

2021年高中地理必修一2019版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一、地震1.概念: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

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指标(1)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2)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3.危害(1)直接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间接危害: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3)心理健康:地震不仅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还会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频发地板块与板块交界处,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5.我国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主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思考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多发地: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1)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多发地: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3)危害: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堵塞江河等。

3.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判断1.地震可能会诱发滑坡灾害。

( √ )2.我国西北地区松散物质多,是泥石流多发区。

近年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6章自然灾害第2节地质灾害讲义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最新整理)

近年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6章自然灾害第2节地质灾害讲义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最新整理)

第二节地质灾害学习目标:1。

识记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重点)2.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措施。

(重难点)一、地震1.发生机制错误!―→错误!―→错误!―→错误!2.衡量指标(1)震级:代表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3.主要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2)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分布(1)世界错误!(2)中国①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灾情严重.②频发地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1.滑坡(1)发生机制(2)分布特点: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2.泥石流(1)含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错误!3.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1)滑坡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

(3)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4.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1)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密集区。

(2)地震死亡人数与震级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 )(3)川滇山地多发生冰川泥石流。

(4)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5)下列省区常遭泥石流灾害侵袭的是()A.河北省B.内蒙古C.江苏D.云南省提示:(1)×我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

(2)×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关系。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配人教版)第6章第2节地质灾害

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配人教版)第6章第2节地质灾害

对点训练•突破 北京时间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甘 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 米。下图为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据此 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 ) A.地壳 B.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2.造成此次地震烈度呈蛋形分布的因素 是( C ) A.震中距 B.震级 C.地质构造 D.震源深度
目录索引
任务一 明确地震灾害的成因、 分布及危害
任务二 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 成因、分布及危害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通过学习,了解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的概念、分类与分布规律, 提高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素养目标 2.运用资料,分析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提高综合思维素养 3.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各类地质灾害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提 高人地协调观素养
物质 ⑤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4.下面关于泥石流的预防措施,说法错误的是( B )
A.加强监测和预报,增强防范意识 B.遭遇泥石流时,尽快爬上大树躲避
C.在多雨季节避开山谷地区
D.植树造林,加大水土保持的力度
解析 第3题,形成泥石流的条件:植被覆盖率低,地表有充足的固体碎屑物质; 突然的大量来水,可以是强降雨天气(也可能是大量冰雪融水流出等);地形 陡峻,坡面汇流速度快,泥石流流动速度快。因此①②④⑤正确。 第4题,关于泥石流的防范措施,主要有加强监测和预报,增强防范意识;遭遇 泥石流时,不能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山坡上躲避; 在多雨季节避开山谷地区;植树造林,加大水土保持的力度,减少地面碎屑 物质。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 区、工程建设频繁

(2019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第6章 第2节 地质灾害 Word版含答案

(2019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第6章 第2节 地质灾害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 地质灾害学习目标:1.识记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重点)2.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御措施。

(重难点)一、地震 1.发生机制→岩层发生断裂或错位―→能量急剧释放―→地震波传播使地面震动2.衡量指标(1)震级:代表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①含义: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②特点:烈度越大,破坏越严重;一次地震可有多个烈度。

③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

3.主要危害(1)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2)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4.分布(1)世界⎩⎨⎧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2)中国①特点: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灾情严重。

②频发地区: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1)发生机制(2)分布特点:岩体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及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2.泥石流(1)含义: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3.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1)滑坡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2)泥石流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

(3)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4.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

(1)我国东部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密集区。

(2)地震死亡人数与震级大小呈正比例关系。

( ) (3)川滇山地多发生冰川泥石流。

( ) (4)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 )(5)下列省区常遭泥石流灾害侵袭的是( ) A .河北省 B .内蒙古 C .江苏D .云南省提示:(1)× 我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

6.2 地质灾害-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6.2 地质灾害-高一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05 我国地震带位置与地震灾害
•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 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 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 一。
• 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地区有台湾、 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问题导学2 5分 阅读课本108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滑坡?滑坡的发生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3、滑坡和泥石流会造成哪些危害?
滑坡和泥石流-异同点
不 发生部位 同 点 是否有水的参与
相同点
滑坡
山地斜坡上
泥石流
山地沟谷中
可以无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 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 ③破坏力极强;④突发性强 ⑤人类活动、地震等皆可诱发;
03 滑坡、泥石流的危害与影响
滑 坡
• 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 员伤亡。
02 泥石流定义与地质原理
•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 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发生区 流动区 堆积区
02 泥石流发生的主要条件
自然原因: 地质:丰富松散物质 地形地势:地形陡峻 植被:植被覆盖率差 水文:短时间大量水流 人为原因: 修建工程的不合理开挖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地震波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
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0 3 地震等级与地震烈度
①震级: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 ②地震烈度: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
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
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2倍
•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A.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等有直接关系; B.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基础过关练习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基础过关练习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二节地质灾害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地震灾害1.下列有关地震震级和烈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震级越高,烈度越大B.震级越低,烈度越大C.震级与烈度无任何关系D.烈度的大小不仅与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有关2.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读“等震线图”,回答下面两题。

3.下列关于甲地的叙述,可能正确的是( )A.为震源B.为震中C.烈度最小D.震级最大4.若甲地为震中,则( )A.震级a>b>c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两处大C.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D.甲地为烈度最高区5.3月29日,台湾省南投县发生4.8级地震,台湾气象部门地震测报中心观测,最大震度为4级。

材料中的“4.8级”和“震度”分别指的是( )A.震级、烈度B.烈度、震级C.震级、震级D.烈度、烈度读“中国地震分布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我国四个地震多发区,回答下面两题。

6.下列有关我国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地震东多西少B.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上,地震灾情严重C.我国西部地区地震多,灾情重D.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多高大山脉,故西部地震比东部多7.我国共发生3级以上地震542次,其中地震活动排名前5位的省区是台湾、新疆、西藏、四川、云南。

这些省区大多分布在我国哪个地震多发区( )A.甲B.乙C.丙D.丁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的东部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

受其影响,3月12日以来,福岛核电站连续发生爆炸,放射性核污染物泄漏已成为主要的次生灾害。

据此回答下面三题。

8.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大陆架内部B.海岭附近C.海沟附近D.海盆内部9.此次地震的危害巨大,其主要原因是( )A.地震震级高、震源浅、破坏力大B.未能及时、准确发布地震预报和警报C.主震过后,余震频繁且等级较高D.当地地面建筑抗震能力弱10.从地理角度看,影响核泄漏物质扩散的主要因素有( )A.风、地表径流、洋流B.风、气温、太阳辐射C.气温、地表径流、植被覆盖率D.植被覆盖率、洋流、大气能见度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2地质灾害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6-2地质灾害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3·吉林延边模拟]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及灾害链图”, 完成5~6题。
5.在上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A.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泥石流、崩塌、滑坡 D.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答案: A
解析: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形成与暴雨无关,因此①为地震,排除B、 D。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 殊洪流,因此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直接原因,④为泥石流;地震会使地表变得破 碎,易造成崩塌和滑坡。故选A。
最为多发。
【判断】 (1)川滇山地多发生冰川泥石流。( × ) (2)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 ) (3)云南省常遭泥石流灾害侵袭。( √ )
【知识链接1】 地震的分类 (1)根据引起地球表层震动的原因不同,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 (2)根据震源深度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3)根据震中距的不同,可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 (4)根据震级的大小,可分为微震、弱震、中强震、强震。
【思考交流】 1.[区域认知]根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提示: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 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综合思维]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汶川地震造 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
提示: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高,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 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人为原因:植被 的破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人口集中等。
1.地震的成因及分布
探究点一 地震 [精讲点拨]
2.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分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

[合格考达标练]一、单项选择题下表显示两地同年出现的地震的有关资料。

读表完成1~2题。

地点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震中距(千米)地震发生时间震级死亡人数X地(美国西部)200 5.8 1025 am 7.4 8Y地(印度中部)500 2.5 400 am 7.1 1 820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B.X地地震的能量大于Y地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D.两地的地震均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2.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D )A.人口密度较大B.震中距较小C.地震发生在凌晨D.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数据分析,X地地震的震级高,所以释放的能量大;两地都不位于震中;两地的地震均有人员伤亡;表格中未出现震源深度的数据,所以无法判读震源深度。

第2题,根据表格数据分析,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有人口密度较大,震中距较小,地震发生在凌晨。

Y地为印度中部,不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D符合题意。

北京时间2021年8月11日20时29分,海地(18.35°N,73.45°W)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此次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此次地震有多个震级B.距离震中越近震感越强烈C.此次地震只有1个烈度D.对岩石圈没有任何影响4.针对地震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 A )①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地震应急逃生演练③地震时高层住户应迅速坐电梯逃离至底层④户外避震应选择在墙脚处蹲下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第3题,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A错误。

震中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距离震中越近、震感越强烈,B正确。

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C错误。

地震是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因此地震对岩石圈影响很大,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第二节
一、单项选择题
北京时间2018年9月6日2时8分在日本北海道地区(北纬42.65度,东经142.00度)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

下图为此次地震震源附近区域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A)
A.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B.地处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C.地处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
D.地处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2.此次地震可能(C)
A.导致九州岛工业生产停产
B.诱发本州岛雪崩
C.威胁附近核电站安全
D.诱发强烈的台风灾害
[解析]第1题,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比较活跃,地震灾害频繁。

第2题,此次地震位于北海道,只能影响附近地区,九州岛距离北海道较远,不可能造成九州岛工业停产;9月份没有积雪,因此不会导致雪崩;地震会威胁附近核电站安全;有可能诱发海啸,但不会产生台风。

(2019·北京高一检测)读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3~4题。

3.图中灾害类型是(C)
A.干旱B.泥石流
C.滑坡D.地面沉降
4.该类型灾害(D)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岩体或土体将道路掩埋,因此灾害类型为滑坡。

第4题,滑坡多发生在山区,降水集中的夏季是多发季节,人类活动会加剧滑坡的发生,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下图为北京市泥石流危害区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甲、乙两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最大差值可达(C)
A.49B.99
C.149D.199
6.依据泥石流的发生条件,推测乙地区(B)
A.地势平坦,降水丰富B.地势陡峻,降水丰富
C.降水丰富,植被茂密D.地势平坦,植被稀少
[解析]第5题,图中相邻两条等降水量线的差值为50,则甲地降水量为700~750mm,乙地降水量为800~850mm,两地差值为50~150mm,故C选项正确。

第6题,泥石流多发生在地势陡峻、降水丰富、植被稀疏的地区,图中显示乙地区是泥石流危害重点区,故B 选项正确。

二、综合题
7.(2019·德州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东经103.82°、北纬33.2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0千米。

截至11日8时,四川省地震台网共记录到余震总数
2 318个。

此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84.43亿元。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川省多地震的原因。

(2)说明该地震造成经济损失大的原因。

[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2)震源较浅;震级高;震中距离风景区近;旅游景点密集;旅游景观受到破坏,旅游业经济收入减少。

[解析]第(1)题,四川省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因此地震频发。

第(2)题,本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大主要从震级、震源深度、地震对当地经济支柱——旅游业的冲击等多方面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