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 量刑标准 经典案例

合集下载

挪用公款的典型案例及其启示

挪用公款的典型案例及其启示

挪用公款的典型案例及其启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步伐,挪用公款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及人民的利益,也动摇了社会道德和市民信任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一些典型的挪用公款案例,并从中汲取教训,以期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案例一:A市财政局副局长挪用公款案在A市财政局工作多年的李某,由于掌握了财政局中的资金渠道,利用职务之便频繁挪用公款用于名牌服装、高档酒店等奢侈品消费。

该案件被上级机关调查,李某最终受到法律的惩罚。

案例二:B公司高管挪用公司资金案B公司是一家知名企业,在公司中担任高管职位的王某,利用其职位之便,将公司资金挪用于自己的个人投资、购买房产等目的。

当公司财务部门审计时发现了异常,王某被解除职务并受到法律制裁。

案例三:C医院院长挪用医疗基金案作为C市大型医疗机构的院长,该医院的医疗基金透明度较低,院长张某趁机挪用医疗基金用于私人豪宅的购买、子女留学等个人消费。

该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张某最终被判刑。

通过分析以上案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1. 强化监管机制: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和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挪用公款行为的识别和防范能力。

2.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于涉及挪用公款的行为,应依法追究责任,并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使违法成本大于利益。

同时,要注重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 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强社会监督,通过建立舆论监督、举报机制等,激发公众参与挪用公款问题的意识和责任。

4. 审计和透明度:完善审计制度,增加对财政资金和企事业单位财务的全面审计,推动公款使用透明化,减少挪用公款的可能性。

5. 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法律意识,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挪用公款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及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以警示他人。

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其危害性不容低估。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提高法治意识,增强公众参与度,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打击挪用公款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秩序与稳定。

挪用资金罪法规及案例

挪用资金罪法规及案例

挪用资金罪相关法律法规及典型案例赵启峰律师一、挪用资金罪相关法律法规(一)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三年至五年。

被禁止从事相关职业的人违反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规定作出的决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其从事相关职业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一百八十五条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或者客户资金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国有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国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国有商业银行、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保险公司或者其他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前款规定中的非国有机构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七十二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三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单位资金数额巨大的,或者数额较大不退还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八十七条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一、在刑法第三十七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七条之一:“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三年至五年。

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

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

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挪用公款罪是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增设的罪名,1979年的刑法典未作规定。

修订后的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将该罪纳入其中。

《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起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为了便于在司法实践中准确适用该条款,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4月6日作出了《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

这些为打击挪用公款犯罪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刑法条文还是相关的司法解释均存在一些粗疏错谬之处,笔者就此谈一些浅见,就教于各位:一、如何理解挪用公款罪的客观要件根据《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下列三种形式: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1.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2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3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

对于上述三种形式的理解,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是本罪的基本特征。

(《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的数额认定与立案标准研究》,王秀梅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22年3月版,P15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应理解为挪用公款罪的必备要件,应适用于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营利活动和其它活动等各种情况。

(《国家工作人员犯罪认定中疑点难点问题研究》,谢望远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22年3月版,P104.)在许多教材、专著及有关论文中均持这种观点,该观点为通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刑法第384条把“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与“进行非法活动”这种情况紧密联系规定,而在规定挪用公款构成犯罪的其他两种情况时则未载明“归个人使用”,因而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只限于非法活动这种情况所必需,至于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和其他活动这两种情况,则不限于归个人使用,也可以包括挪归公用。

挪用资金罪法规及案例

挪用资金罪法规及案例

挪用资金罪法规及案例
1.直接占有;
2.将其他人占有的挪为己有;
3.指使、诱骗、胁迫其他人挪用或者非法侵占。

以下是一些挪用资金罪案件的案例:
1.案例一:公司财务主管挪用公款
公司财务主管张利用其职务之便,将公司的公款折合人民币50万元
挪用为个人使用。

张在年度审计时被检查出挪用公款,最终被判处有期徒
刑三年,并处罚金50万元。

2.案例二:公务员挪用建筑工程资金
市城建局处处长王在承办一项市政工程过程中,挪用了建筑工程资金30万元来支付个人债务。

最终,王被检方起诉,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30万元。

3.案例三:银行柜员挪用客户存款
银行柜员李利用其职务之便,在办理客户业务过程中,将存款100万
元挪用为个人使用。

该行发现异常后展开调查,最终李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100万元。

这些案例表明,挪用资金罪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公众利益,不仅
侵害了公共财产,也损害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为了维护社会的公正和
稳定,对这类罪行要严厉打击,并加强日常监管和引导,防止类似情况再
次发生。

关于挪用资金商业贿赂侵占以及职务侵占四罪的分析

关于挪用资金商业贿赂侵占以及职务侵占四罪的分析

关于挪用资金商业贿赂侵占以及职务侵占四罪的分析关于挪用资金、商业贿赂、侵占以及职务侵占四罪分析(孙立慷编)编者按:因为工作上的需要,整理了有关上述四罪的分析。

分享给有需要的诸位。

能力有限,请批评指正。

一、挪用资金罪(1)定义:挪用资金罪,根据我国《刑法》和有关司法解释规定,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2)构成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具体包括三种不同身份的自然人,一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监事,二是上述公司的工作人员,是指除公司董事、监事之外的经理、部门负责人和其他一般职工。

上述的董事、监事和职工必须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

三是上述企业以外的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职工。

本罪在主观方面,只能出于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在挪用或借贷本单位资金,并且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而仍故意为之。

客体,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资金的使用收益权,对象则是本单位的资金。

所谓本单位的资金,是指由单位所有或实际控制使用的一切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财产。

客观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资金的使用收益权,对象则是本单位的资金。

所谓本单位的资金,是指由单位所有或实际控制使用的一切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财产。

(一)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

这是较轻的一种挪用行为。

其构成特征是行为人利用职务上主管、经手本单位资金的便利条件而挪用本单位资金,具用途主要是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使用,但未用于从事不正当的经济活动,而且挪用数额较大,且时间上超过三个月而未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挪用本单位资金一万元至三万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

国企工作人员挪用公款案例

国企工作人员挪用公款案例

国企工作人员挪用公款案例国企工作人员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以下是一些关于国企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的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挪用公款的方式和后果。

1. 案例一:某国企的财务主管李某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司的公款800万元挪用至个人账户。

他通过虚假报销、伪造发票等手段,掩盖了挪用行为。

这些资金最终被用于购买房产、豪车等奢侈品。

李某的行为被公司发现后,立即报案并将其移交给公安机关。

经审判,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被追缴挪用的资金。

2. 案例二:某国企的采购部经理王某在招标过程中收受了供应商的贿赂,并通过虚报价格、合同签订等手段将公款挪用至个人账户。

王某的行为被审计人员发现后,立即向公司领导汇报。

公司对王某进行了内部调查,并将其移交给相关执法机关。

经过法院审理,王某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被追缴挪用的款项。

3. 案例三:某国企的车队管理员张某利用职务之便,将公司用于车辆维修和加油的公款挪用至个人账户。

张某通过伪造维修和加油记录,将部分费用转入自己的账户。

这些资金被用于购买房产、股票等投资。

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发现了问题,并将其移交给公安机关。

经审判,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被追缴挪用的资金。

4. 案例四:某国企的财务人员陈某在审批报销时,将公司的公款挪用至自己的账户。

陈某通过虚假报销、伪造发票等手段,掩盖了挪用行为。

他将这些资金用于赌博、旅游等消费。

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发现了问题,并将其移交给公安机关。

经审判,陈某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并被追缴挪用的款项。

5. 案例五:某国企的人力资源主管刘某将公司的公款挪用至个人账户。

刘某通过虚构人员招聘、公款报销等手段,将资金转入自己的账户。

这些资金被用于购买奢侈品、支付赌债等。

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发现了问题,并将其移交给公安机关。

经审判,刘某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并被追缴挪用的资金。

6. 案例六:某国企的销售人员赵某将公司的公款挪用至个人账户。

赵某通过虚构销售业绩、私自调整销售合同等手段,将资金转入自己的账户。

挪用特定款物罪立案标准(套取特定款物罪举例说明)

挪用特定款物罪立案标准(套取特定款物罪举例说明)

挪用特定款物罪立案标准(套取特定款物罪举例说明)我国刑法第273条规定: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情节严重,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立案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86条规定: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挪用特定款物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二)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三)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多次挪用特定款物的,或者造成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严重困难的;;(四)严重损害国家声誉,或者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五)其他致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遭受重大损害的情形。

所谓“救灾款物”,是指国家拨给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专项资金和物资;所谓“扶贫款物”是指用于扶贫的专项资金和物资。

所谓“抢险款物”,是指国家拨给因自然灾害而出现危险情形需要抢救的专项资金和物资。

所谓”防汛款物气是指国家拨给防备水灾和汛潮的专项资金和物资;所谓”优抚款物”,是指国家拨给用于优待和抚恤优抚对象的专项资金和物资。

所谓“救济款物”,是指国家用于社会救济和自然灾害救济的专项资金和物资。

所谓“移民款物”,是指国家拨付的用于移民安置的专项资金和物资。

所谓挪用,是指不经合法批准,擅自将经手管理的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调拨、使用于其他方面,改变了特定款物的既定规定用途。

行为人挪用上述特定款物累计达到5000元以上的,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

“造成国家和人民群众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

这里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指行为人挪用特定款物的行为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直接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价值。

“虽未达到上述数额标准,但造成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严重困难的”,应当立案。

3 立案的标准

3 立案的标准

职务犯罪的立案标准贪污罪:5000元以上,不满5000元但情节较重的(贪污救灾、抢险、防汛、防疫、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及募捐款物、赃款赃物、罚没款物、暂扣款物,以及贪污手段恶劣、毁灭证据、转移赃物等情节);受贿罪:5000元以上,不满5000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因受贿行为而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2)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影响的;(3)强行索取财物的;职务侵占罪:5000元~20000元以上;挪用公款罪:10000~30000以上(“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5000~10000元以上(“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单位受贿罪:10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故意刁难、要挟有关单位、个人,造成恶劣影响的;(2)强行索取财物的;(3)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30万元以上;隐瞒境外存款罪:30万元以上;私分国有资产罪:10万元以上;私分罚没财物罪:10万元以上。

2、职务犯罪数额多大可以判死刑?贪污罪:十万元以上;受贿罪:十万元以上;贪污、受贿达到以上数额的就可能判死刑,但不是必然判死刑,现在司法实践中贪污、受贿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判死刑的可能性比较大。

以受贿数额和受贿情节为标准,具体确定行为人的刑罚。

1、个人受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个人受贿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l0万元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3、个人受贿数额在5千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受贿数额在5千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矛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量刑标准经典案例
首页挪用公款罪
挪用公款罪罪名解析
•挪用公款罪的特点
•挪用公款罪的主要特征
•什么是挪用公款罪
挪用公款罪构成要件
•挪用公款罪主体分析
•挪用公款罪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之主观要件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之客观要件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之主体要件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之客体要件
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
•挪用公款罪立案标准
•挪用公款罪的立案标准
挪用公款罪量刑标准
•挪用公款罪量刑标准
挪用公款罪区别界定
•挪用公款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别
•挪用公款罪与挪用资金罪的区别
•挪用公款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罪的区别
•对挪用公款罪的司法界定
•谈挪用公款罪与挪用特定款物罪的区别
挪用公款罪相关博文
•挪用公款数额巨大用于挥霍、赌博导致不能退还之定性
•本案挪用公款数额应如何认定
•挪用公款罪犯罪构成问题探讨
•对挪用公款罪进行营利活动的认定
•挪用公款过程中出具“借条”的行为如何认定
•挪用公款用于与网友同居是否构成犯罪
挪用公款罪司法解释
•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回的解释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关于国家工作人员挪用非特定公物能否定罪的请示的批复
•关于挪用公款给私有公司、私有企业使用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对于对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犯罪分子依法正确适用缓刑的若干规定•关于挪用公款罪的司法解释
挪用公款罪经典案例
•高剑凌、武永奎挪用公款罪一案刑事二审裁定书
•挪用公款罪案例
•巫山法院:被告人梁平挪用公款罪案
•许福元挪用公款罪刑事判决书
•被告人区华昌犯挪用公款罪上诉案
•上诉人杨后芬挪用公款罪一案刑事裁定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