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五中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1)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二、导弹的研制:
4、(过渡)原子弹需要有运载工具,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也在进行导弹的研制工作。学生观看《国庆50周年大阅兵》中有关导弹部队的
视频资料。
5、结合第14课《钢铁长城》中关于导弹部队的知识,讲述我国在导弹研制方面的成就。
三、航天技术的进步:(1)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
6、核武器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和进步。1958年,成立了由钱学森领导的攻关小组,开始进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播放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的视频。
拓展延伸:(任选一题)
1、列举本课中涉及到的重大科技成果。(任意4项)
2、说出本课介绍的科学家名字,以及他们所具有的
精神。
3、查找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还有哪些。
4、面对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
选择题:
1.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设计领导人,享有中国奥本海默之称的是()
10、引导学生思考: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大。但是,为什么我国仍然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科技成果?教师总结。结合本教研
组承担的思明区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学作品在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的研究,引用初中语文课本、新闻资料、颁奖词等文学作品来辅助教学重点讲解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课题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肖海芳
审核
初二历史备课组
使用人
课程
标准
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王建新-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七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王建新-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七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十七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简案
孔埠中学王建新
学习目标
1、掌握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2、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3、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事迹,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学习他们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

学习重点
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学习难点
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教学步骤
一、回顾导入:ppt1
二、揭示课题和目标:ppt2
三、新课学习:两弹一星:ppt3
(一)、军事展厅:ppt4
1、认识原子弹:ppt5-ppt9
2、原子弹得来的思考:ppt10
3、中国的原子弹:ppt11-ppt13
4、两弹元勋——邓稼先ppt14-ppt15
5、讨论:原子弹研制成功的意义:ppt16
6、中国导弹研制成功:ppt17-ppt18
7、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ppt19
8、比较:ppt20
(二)、航天展厅:ppt21
1、人造卫星:ppt22-ppt25
2、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ppt26-ppt33
3、讨论: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对我国的意义和影响:ppt34
四、新课学习:籼型杂交水稻:ppt35
(三)、农业展厅:ppt36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ppt37-ppt39
2、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的意义:ppt40
3、交流:袁隆平说的哪一句话对你感触最深?ppt41
五、课堂小结:ppt42
六、课堂练习:ppt43
七、当堂检测:ppt44-ppt46。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2教师分析:面对着机遇和挑战,肯定要趋利避害。为此,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急需提升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在科技和生产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和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就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教育事业今后发展的前景如何?请大家学习新课。(组织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本课知识线索,展示各自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环节
教学过程
个性优化设计
导入
创设情境,启发学生体验感悟和讨论回答: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它的影响之大,使得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变得十分敏感、十分激烈。邓小平根据这种状态说过:“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他多次论证了科技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强调要用科技的力量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已经享受到了新科技带来的许多福利。这真得感谢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以及老一辈科学家为了造福于国家和人民而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人奋斗实践。现在让我们共同重温那时的情境吧,看看谁感悟到的人生真谛最多。(组织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本课知识线索,展示各自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新课
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标要求】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863”计划的制定。

【教学目标】1、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2、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黑龙江独特的地方经济作物有哪些【重、难点】1、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科学家的事迹2、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讲述故事、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目标:太空授课(The Space Lesson)是指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上午10:00,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此次航天任务中的“太空授课”环节旨在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对宇宙空间的向往、对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

《人文与社会》二、自主学习,适时点拨:(一)“两弹一星”1、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也在进行导弹的研制工作,年10月,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

2、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2003年又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2005年,中国成功发射“”载人飞船。

(二)籼型杂交水稻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

他因此被国际农学界誉为“”。

《人文与社会》三、发现研讨,合作探究:1、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并拥有它?2.黑龙江独特的地方经济作物有哪些:水稻:籼米、粳米、糯米马铃薯:讷河市是马铃薯和脱毒种薯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亚麻;我国的特色经济作物,兰西县被誉为“亚麻之乡”四、小组展示,体验成功:五、达标检测,巩固练习:1、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年。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新人教版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目标:记忆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了解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重点: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杰出科学家为国争光的动人事迹教学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教学方法:疑、探、展、评、用教具:教学过程;一、设疑(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学生快熟阅读教材,梳理重点知识以问题形式提出来,师生归纳整理,形成自探提纲。

教师预设问题:1、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意义?中国政府对核的政策?2、举例说说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的时间?名称,意义?4、我国还有哪些航天成就?5、袁隆平(评价)的成就有哪些?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是谁?颁奖的时间?地点?人物?二、探究(一)学生自探(一)小组合探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维解决的问题。

三、展示学生展示(板书、口述或随机展示)四、评价(一)学生评价(二)教师评价、点拨或精讲五、运用(一)质疑再探(二)教师精选题(当堂训练题)1. 被称为中国“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A.杨振宁B.钱学森C.李四光D.邓稼先2.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A.1958年B.1960年C.1964年D.1968年3. 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是()A.袁隆平B.华罗庚C.钱学森D.邓稼先4、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③④②①5、1970年4月,我国用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送人太空轨道,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这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A.长征一号 B.东方红1号 C.神舟一号 D.嫦娥一号6、我们现在通常说的“两弹一星”指的是()A.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B.原子弹、氢弹、实用通信卫星C.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D.导弹、氢弹、返回式卫星7、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A.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C.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D.可以对不满中国的国家使用核武器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

部编八下历史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八下历史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内容涉及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重要人物,以及航天事业的发展。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展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精神和为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还需进一步深入学习。

此外,学生对科技事业的发展与国家命运的关联认知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掌握“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纪录片、音频资料,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交流观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为例,分析科技事业与国家命运的关联。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下历史教材。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资料:相关纪录片、音频资料、图片等。

4.板书:教学过程中所需板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播放相关纪录片、音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

历史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历史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

历史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化建国以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是其代表。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例,介绍我国的863计划。

以此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世界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

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新的诞生,我国的文学艺术步入了新的时代。

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代表了崛起的新形象。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程目标: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通过对建国以来科技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通过学习几位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查找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邓小平关于科技发展的讲话资料,培养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技成就的讲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对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过程导入回忆旧知,创设情境(四大发明——近代落后——两弹一星),提出问题: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建国后我国科技成就”。

(课前可分组合作探究,分小组展示。

展示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尽量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体验成功的美感)由此导入新课正文。

解放初期,我国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仅40万人,到80年代末,已突破1000万人。

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家级重大科学技术成果每年数以千计,仅1986年一年,就达近1.5万项邓稼先(1924—1986年)出生在军阀混战时期。

新成立时,他正好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博士学位,很快回到了祖国。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新人教版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程标准】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90——93,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等,产生了一批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学生知道一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从中学会相互认同,相互接纳;探究的过程是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提高运用史料的能力,感知学习与认知过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和以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

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之在校园网上运行,通过大量有关资料的提供和问题设计,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教学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组“日军侵华暴行”图片和爱国志士冯如和他的飞机图片,播放“从神一到神七”录像,导入新课.教师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新课两弹一星播放《原子弹爆炸》录像,学生观看录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90课文,了解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研制原子弹的艰苦历程。

教师播放《原子弹爆炸》录像,引导学生据此分析原子弹爆炸的重大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教案(1)
教学难点建国以来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兵力和装备都不弱于日军的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于自己国家的威海卫港湾内。

但是,新中国建立刚到半个世纪,人民海军就能驾驶着国产的导弹驱逐舰环球访问、遨游世界各地。

大家都已经知道发生这么强烈反差的原因在于新中国科技有了长足的进步。

那么,新中国科技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资料,进行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两弹一星”
1 谁来介绍什么是“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教师讲解:“两弹一星”现在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但是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例如,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就是因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弹和氢弹。

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

“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2 原子弹是怎样研制出来的?指导学生观看课本彩色插图第3页第13幅《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
3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它?(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中国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才能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人民才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4 课本介绍了另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谁?(袁隆平)
·教师过渡:新中国的科技研究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袁隆平就是一位成功解决中国众多人口温饱问题的科学家。

籼型杂交水稻
·指导学生观看课本88页插图,体会袁隆平坚持田间劳作的精神。

组织讨论
1 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他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不仅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惠及全世界,能够多养活许多人口。


2 我们应该学习邓稼先、袁隆平哪些优秀品质?(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3 结合课本88页“练一练”,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A. 原子弹爆炸成功; B. 地球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 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教师指出:新中国不但在强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解决民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打造出眼前这一派国泰民安的大好景象和将来中华崛起的锦绣前程。

4 建国后,我国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A.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制,有效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

B. 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许多毅然归国的海外华裔科学家们热情投入、无私奉献。

C. 1978年以来,邓小平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使科学技术同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 完成《历史填图册》23页“练一练”各题。

2 按组展示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个人学习心得,根据下表进行自我测评,由小组其他同学将评语登入《历史学习记录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