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警惕科学》有感
读《警惕科学》有感

读《警惕科学》有感
《警惕科学》是一本经典的社会学教科书,它旨在提醒我们注意科学的影响力和它的实用性。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科学不应该只是研究,它也应该有关切以及做出正确的选择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变化。
他谈到了科学在人类历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当今时代的关键作用,他提出了科学分析,通过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复杂的生活问题。
读完《警惕科学》,我开始思考科学的实用性和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科学给予了我们把握奥秘、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它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提供了解决许多问题的方法。
然而,科学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它可能会引发一些灾难,如核武器带来的恐惧,或是一些新发明可能会破坏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谨慎使用科学,合理运用科学思维去理解复杂的问题。
总之,《警惕科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社会学教科书,它提醒人们要警惕科学,以免滥用科学。
科学确实给了我们很多方便,但如果我们不能正确使用它,科学可能带来更多的危险。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力利用它,同时也要保持谨慎,防止科学被滥用。
读《警惕科学》有感

读《警惕科学》有感有个人送了另一个人一包烟,那个抽烟的人感觉送烟的人真好,但对于不抽烟的人来说,其中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读了《警惕科学》后,我觉得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感受自然也就不同,我们只是站在了大多数人的角度去规定了事情的正确与否,但任何东西都不是绝对的,我们也不能决定谁就是错误,因为我不是他,所以不能了解他的想法,我们能做的只有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去发现更多东西,总的来说,生活较以前相比,不也变得好起来了吗?在现如今科学发展的时代,大多数科学家都依附于其群体而存在,任何个体一旦发出与群体不同的声音,就意味着其自身要被边缘化。
所以我们看到,在三聚氰胺、瘦肉精、转基因等事件中,相关科学家或者集体失声,或者只有一个声音。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恐惧科学,认为科学的发展对于生活真的是功大于过吗?我觉得科学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真正需要警惕的是运用科学的人,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这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不能一概而论。
读了《警惕科学》后,文中作者看到了科学的负面影响,所以他大力呼吁警惕科学,我觉得他的出发点必然是好的,他想到了很多,想到了我们想不到的很久以后的事,这一点我觉得他还是很厉害的。
从科学的方面来说,我们要警惕的是科学吗?或者说科学的发展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弊大于利。
一间大屋子,亮丽光鲜,卧室的屋梁下悬着一把刀。
刀身沉重,刃口锋利,系在一根头发上,正如古语所说千钧一发。
但是专家反复告诉屋子里的人:第一,这根发丝绝对结实,能抗七级地震;第二,这把刀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它,房子里的冰箱、彩电、抽水马桶、无线网络等东西都不能启动,大家就不会生活得这么舒服。
这是头悬利刃的故事。
老生常谈却又引人深思,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刀子终有一天会掉下来的,最终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不管这把刀是不是你弄上去的。
作者从《疏于防范的教训——百年环境问题警示通则》中得到启示,看见了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举了苯和甲基叔丁基醚来说明,文中作者说了不是太了解这些化学物质,从苯的例子中也提到了“但是苯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做什么用的,有什么后果,我几乎一无所知。
读警惕科学家有感

《警惕科学家》读后感通篇读完《警惕科学家》全文,深深感觉到此文存在较大争议,或许我未能真正明天作者深沉次的思考,但并不妨碍对于文章的很多观点持保留态度。
文章中作者通过科学共同体、嬗变、博弈与结盟、警惕四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警惕科学家,警惕科学?然而我们真该如此吗?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科学和科学家?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
在一个旧的,密切相关的意思,“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
科学的专业从业者习惯上被称为科学家。
那么了解完什么是科学家后,我们再来谈谈是否有必要警惕科学或科学家。
作者首先在引言部分提出了“在我们接受了双刃剑这个说法的同时,在逻辑上,就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总的来说,科学及其技术的负面效果大于其正面作用,给社会造成的麻烦大于为我们提供的便利”这个观点。
我认为作者有夸大或误导读者的嫌疑。
首先是有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的说法,然而却并不能由此推出科学及其技术的负面效果大于其正面作用。
科学双刃剑意指科学有好有坏的两面效果,而不是说科学的负面作用大于其正面作用,比如核电站的使用是一种科学,也是双刃剑。
它的好处是能大量发电,给人们带来光明。
当然也有其缺点,那就是危险性大,有可能对周边环境大于环境污染。
并没有如作者所说的双刃剑的存在就意味着科学及其技术的负面效果大于其正面作用,给社会造成的麻烦大于为我们提供的便利。
然而有人会反驳作者指的是有可能会存在这种可能性,所以这也就是我认为作者有夸大或误导读者之所在。
大家仔细阅读这句话就会发现作者是按着双刃剑-接受-总的来说-负面效果大于正面这个思路来暗示读者。
二,作者此句中用了一个总的来说,用词不恰当,不严谨,作者凭什么总的来说,他是总结什么来说的,不懂。
我认为,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这个没有错,我也承认,但是只要我们好好把握科学这把双刃剑,永远用到是好的这一面就没问题。
而不是当我们承认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就是像作者所说的科学就沦落到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了。
警惕科学家

警惕科学家作者:田松来源:《读书》2014年第04期二零一二年第十一期《读书》发表了我的《警惕科学迷信》,其实,我的原题是《警惕科学》。
这是我第一篇明确地、公然地、全面地否定科学及其技术的文章。
当我敲出那四个字的时候,也曾双手发抖,琢磨要不要再委婉一点儿,谨慎一点儿。
科学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有着无比巨大的惯性。
所以我很感激编辑的谨慎与善意。
其实,在我们接受了双刃剑这个说法的同时,在逻辑上,就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总的来说,科学及其技术的负面效果大于其正面作用,给社会造成的麻烦大于为我们提供的便利!从而为全面否定科学埋下了伏笔。
下面,该轮到科学家了。
小时候写理想,很多人写过长大要当科学家,为人类造福。
那时我们相信,在科学的进步与人类的幸福之间有必然的关联。
诺贝尔奖的设立就建立在这种关联之上。
做一名科学家是骄傲的、自豪的,这种特定的职业赋予了从业者以天然的道德优越感。
然而,当这种关联不再必然,乃至由正转负的时候,科学家群体遭到怀疑,也是自然的。
科学家这个群体,我们的专业术语叫作科学共同体。
在以往的主流话语中,科学家是一些才智超群、道德崇高的人物。
科学是神圣的殿堂,科学家就是殿堂中的神职人员。
在中国,科学家经常被描述为两种形象:一种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探索自然奥秘,为人类造福,不惜上火刑柱;一种如竺可桢、茅以升、华罗庚,他们热爱国家、热爱民族,毅然放弃国外的好生活,回国效力。
在这两种描述中,科学共同体既是知识共同体,又是道德共同体。
然而,现实的科学共同体如何呢?即使高居殿堂顶端的诺奖得主,也有剽窃、造假的,还有给希特勒造毒气室的。
中国的情况更令人尴尬。
科学家的形象,我们不妨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心平气和地加以讨论。
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曾经指出,科学家具有两种形象,一个是沉思者,一个是魔法师。
所谓“真正的”科学家作为个体在历史上可能是存在过的。
传说阿基米德在罗马人攻破家门的时候,还在研究几何问题,他刚说了句,不要弄坏我的圆,就被罗马兵一刀砍了。
高三语文1月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高三语文1月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临川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19年4月,已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
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
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晩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
这些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
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
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
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结果会大不一样。
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預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结果又会是另一番场面。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沉痛留传责无旁贷全力以赴B . 沉痛流传义不容辞全神贯注C . 沉重流传责无旁贷全神贯注D . 沉重留传义不容辞全力以赴(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B .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C . 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D . 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 .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可怕的科学》读后感

《可怕的科学》读后感《〈可怕的科学〉读后感》在我所读过的众多书籍中,有一套书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可怕的科学》。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套书的时候,就被它独特的风格和有趣的内容所吸引。
这套书不像一般的科普读物那样严肃和枯燥,它充满了幽默和诙谐,让我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
比如说,在讲人体的奥秘时,它会用夸张的手法描绘细胞们就像一群忙碌的小工人,在身体这个大工厂里各司其职,有的负责运输氧气,有的负责消灭病菌,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细胞的功能和作用。
其中有一本关于太空的,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惊险刺激的太空之旅。
书里把太阳系的各大行星比作是一个班级里的同学,太阳是班主任,而地球则是一个成绩中等但很努力的学生。
木星是个大块头,总是仗着自己的体积大欺负其他小行星;水星则是个调皮鬼,总是跑得最快;土星呢,戴着一顶大大的草帽,成天到处炫耀。
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让那些遥远而神秘的星球瞬间变得亲切可爱起来。
还有一本讲植物的,让我对那些看似安静的植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原来,植物之间也会有“战争”!它们会为了争夺阳光、水分和土壤里的养分而展开激烈的竞争。
有些植物会释放出有毒的化学物质来驱赶竞争对手,有些则会拼命地生长,把别的植物遮挡在自己的阴影之下。
书里还详细描述了植物是如何传播种子的,有的靠风,有的靠动物,还有的靠自己“爆炸”。
比如说凤仙花,当它的种子成熟时,果皮会突然卷曲收缩,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把种子像子弹一样弹射出去,那场面简直太神奇了!不过,要说最让我感到震惊的,还是那本关于微生物的。
以前,我总觉得微生物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它们的“可怕”力量。
微生物无处不在,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食物里、空气中,甚至在我们认为最干净的地方。
有些微生物会让我们生病,比如感冒病毒、流感病毒等等。
但是,也有一些微生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比如帮助我们消化食物的肠道菌群。
书里还讲到了一场可怕的瘟疫——黑死病。
观看《走近科学》有感400字

观看《走近科学》有感400字大家有没有观看过节目走近科学,有没有写过关于走近科学的观后感。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走近科学》有感内容,仅供参考。
科学生活,科学大自然。
我们身边流动着科学,科学也改变着一切,只是我们不曾注意过。
有的科学十分搞笑,在道尔顿和阿福贾德罗中,是谁先发现原子和分子的呢不知何时,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宫》这部电视剧,自从那以后,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够与女主角一样来到一片树林,看到一棵树,我也穿越了。
如果是这样,我会带上手机、电脑,甚至还会带上一些汉堡包、雪碧之类的。
能够的话,我还会染上一个红毛,到了那里人人都会崇拜我,爱上我这个21世纪的小男生。
这是科学给我带来的好处。
我拿出手机正要拍照,一大群人会围着我议论:这面镜子怎样会有图案呢这小男孩不会是变戏法的吧如果太过迷信的人还有可能以为我是妖怪或上帝什么的。
这是科学的力量。
有可能正因为科学,将来有一天真的能够穿越到古代或未来。
不是只有会科学或懂科学的人才能创造或创造。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一位生活很的画家李普曼,因为他的画一向等不到伯乐,所以也就越来越。
而他的画具也只有那么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正因为只有这些,所以他经常找不到工具。
有一天,他突然有了作画的灵感,但是与平时一样,他找不到自己的橡皮。
等找到橡皮、铅笔后,他脑子里的灵感却已经空空如也!他想用一根铁丝把橡皮和铅笔连起来,但是每当作画时,橡皮总是在他的面前东摇西晃,很是影响他的思维和情绪,而且使用一段时间后有要重新绑扎。
画家不耐烦了。
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先解决好画笔的问题后再作画。
经过几天苦想之后,他最后想出了一个好方法。
他从一个废旧的铁盒上剪下一小块薄铁皮,把橡皮和铅笔头对头包起来,使它们固定成一体。
因为有了这项创造专利,他拥有了55万美元的专利费。
这是一个画家因为科学而拥有的财富。
科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能够改变一大群人的生活,甚至能够改变我们的地球,让它更美丽,让我们更快乐、更幸福。
读《可怕的科学》有感300字

读《可怕的科学》有感300字第1篇:读《可怕的科学》有感300字《可怕的科学》丛书是我刚从图书馆借来的。
这书里有搞笑图画、严肃的科学故事、惊人的实验结果,还有你肯定不知道的事和必须服从的*告等。
这本书能把你带入科学天地、幽默的语言讲述能让你一直笑到天明,当你还沉寂在欢乐的海洋中时,又一下把你带入充满新奇的世界,然后又给你一个严肃的*告。
《可怕的科学》丛书每讲一个实验,后面都会有结果和解释,有时还会带上一些小知识。
而且最后还有关于这个实验的小连接,能了解更多的知识,在一个单元过去后,还有选择题测试,更丰富了知识面。
你还可以从书中认识许多新朋友,被吸进电灯泡里的倒霉的安迪、刻板教条的科学课老师———火花先生、总是粗心大意的教授布佐芙等等。
《可怕的科学》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其实,科学从来都不枯燥,读科学原来可以像读惊险小说一样让人着迷!相信,看完这一系列的书,我们一定会爱上科学的,会对科学着迷的!我喜欢读“可怕的科学”系列书,因为它会在幽默中给你解释科学道理。
我觉得这本书真的是很好的少年科普读物,全面、有趣、简单实验、容易学习,就是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可怕的科学读后感300字最近几天,我看了《可怕的科学》系列中其中一本《能量怪物》的百科全书。
这本百科全书的作者是英国的菲尔·盖茨,他用生动风趣,幽默的口吻为我们创作了这本书,这本书那引人注目的*图让我翻了第一页,书里的第一章就让我感到了科学的乐趣:书里假设能量是一种怪物,一只很老很老的怪物,他不停地运动着,没人见过他的样子,而今天,这本书将带着我们去了解这个“怪物”。
这本书告诉我们,能量是一种动力,能让物体移动,而世界万物,都是被这种动力所驱动着,人类之所以运动,是因为我们体内都包含“活动之源”,那就是我们的一种运动思想。
不光是这本,整套《可怕的科学》:《经典科学》、《经典数学》、《科学大发现》等系列,内容都是那么的多姿多*,令人爱不释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级生物工程何欣15208523802451
读《警惕科学》或读《警惕科学家》
提到科学,大多数人觉得是深奥的、难懂的,这就给科学带来了一丝神秘色彩。
小的时候,被问到长大后的理想时,好多人说长大后想当科学家,认为科学是神圣的。
我认为,科学是不可或缺的,是有必要发展的,它带给我们优质的生活,大到飞机火箭,小到细菌,都给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
我是学生物的,接触最多的就是微生物,可以说微生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都是通过添加各种调料,才达到的色香味俱全,味精发酵用的是谷氨酸,酱油发酵用的是酵母等等,都依靠的微生物;聚会时,增加气氛喝的啤酒、白酒等,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获得的;经常喝的酸奶,不紧需要微生物发酵,而且其中还添加了肠道益生菌,来改善我们的肠道菌群;我们生病吃的抗生素,都是通过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获得;洗涤业、造纸业等添加的各种酶都来自微生物;穿的羊毛大衣,也是用蛋白酶处理,才使我们穿的舒适等等。
可以说,微生物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以说科学的发展是必要的,没有科学,人类便不会进步。
然而,读《警惕科学》和《警惕科学家》,文中作者只看到了科学的负面影响,科学家的阴暗面,大力呼吁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甚至呼吁要远离科学。
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不懂科学,不了解科学,所以造成了恐慌,进而排斥科学。
比如说,大多数人听说谁是艾滋病病人,大家就都远离他,排斥他,生怕会被传染,其实
是他们不了解艾滋病,正常的接触,如握手、拥抱,是不会造成传染的,只有血液才能传播,如果了解了真相,人们还会那样排斥,接触到艾滋病病人,还会那样恐慌吗?我认为不会。
再来说说《警惕科学》吧!
首先,作者是从《疏于防范的教训——百年环境问题警示通则》中得到启示,看见了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举了苯和甲基叔丁基醚来说明,文中作者说了不是太了解这些化学物质,从苯的例子中也提到了“但是苯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做什么用的,有什么后果,我几乎一无所知。
即使在2005年11月,大量液态苯直接泄漏到松花江中,我也只知道江水被严重污染了,不知道具体的后果。
”。
其实,只要日常加以注意,是减少得病,甚至不得病的风险。
生产在一线的工人,平时穿防毒服,带着防毒口罩,完全可以减轻、甚至不会得病。
而苯的制取及以苯为原料的工业,应尽量做到生产过程密闭化、自动化,防止管道跑、冒、滴、漏,生产车间应有良好的通风装备,加强透风,涂料行业尽可能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苯作溶剂,改进喷漆作业方式,如静电喷漆、漫漆等。
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的避免苯中毒。
都说想象是可以吓死人的,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不了解,一旦听到点不好的东西,他的想象会自然而然的夸大负面的影响,会将其负面影响无限放大。
再比如说我们做实验的时候会用到高压灭菌锅,会用到有毒的试剂等,最初我是害怕用高压灭菌锅的,总是想象着它会爆炸,看见实验室正在使用的高压灭菌锅,都会躲得远远的,可后来我了解了它的工作原理,知道正确使用是不会有安全问题的,便不
会害怕了。
我觉得科学的发展并不是作者想象的那样“过”大于“功”,科学也不能停止发展。
你能想象到没有汽车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没有电脑的生活会怎么样?你又能想象出如果没有工业发展,我的日常用品会满足需要吗?答案是不能没有科学。
历史不能倒退,科学也不能停止发展,只有科学发展了,人类才能幸福。
再说说《警惕科学家》吧。
作者提到了科学共同体,又说“在以往的主流话语中,科学家是一些才智超群、道德崇高的人物。
科学是神圣的殿堂,科学家就是殿堂中的神职人员。
”,“然而,现实的科学共同体如何呢?即使高居殿堂顶端的诺奖得主,也有剽窃、造假的,还有给希特勒造毒气室的。
中国的情况更令人尴尬。
”。
作者又将以前的科学共同体和现在的科学共同体做比较,说现在的科学共同体的道德品质败坏,我不敢苟同。
现在的科学家是有一些是品质不太好,那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科学家都是道德品质败坏的。
有些科学家是为了自己的盈利,可那也是付出劳动了,那是他们应得的呀。
难道付出体力劳动的人可以获得自己的利益,那些为了科研,日日夜夜的付出体力加脑力劳动的人,就不该获取利益了吗?他们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也便利了其他人。
比如说当你着急到某地办事,坐着飞机赶到某地时,你不应该感谢科学的发展,才会便利你的出行,满足你的需要?再比如说,你用着笔记本或手机跟远在天边的家人朋友联系时,是不是也应该感谢那些夜以继日的奋斗,才创造出这些联系工具的科学家致敬呢?还有袁隆平院士十几年如一日的研究杂交水稻,他只是想更多的人有饭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这是多么的值得尊敬呢!
何亮在《该警惕科学了吗?连是继续祛除蒙昧? ——就田松《警惕科学家》一文为科学辩诬》中也提到了“不能用诺奖得主中也有剽窃造假者和科学技术曾被魔头们用以杀人来抹黑科学家群体,更不能就此来揶揄科学,大喊什么‘警惕科学’”。
更讲到“求力、求利的科学仍然是科学。
出问题的是体制,是人性,不该把污水泼在科学头上”,这一点我很赞同。
现在的社会出现了很多道德滑坡问题,这些不仅仅是出现在科学家身上。
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会影响到一部分人,使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忘记了人的本性,可是这些是可以通过教育等挽回的,真正的问题处在人性身上,这跟科学本身是无关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无视田松先生讲的问题。
我只是觉得田松先生的观点有点悲观,看到的阴暗面有点大,不能以偏概全,科学的发展还是必要的,人类也要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不是也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嘛!我认为科学发展也是符合这个规律的,不能倒退,更不能停止。
我相信只要科学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更多难题就会得到解决。
李蕴也出了本书,叫《办法总比困难多》,他说:“生活中的任何困难,都不会把我们逼进死胡同。
相反,它会给困境中的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这个奇迹,就是我们战胜困难的能力。
”。
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科学带来的难题,人类是可以战胜的。
读《警惕科学》或《警惕科学家》有感
班级:15级生物工程
学号:15208523802451
姓名:何欣。